考证一枚清代顺治皇帝御刻白岫玉玺(简)

合集下载

《国宝皇帝玉玺》中国清代国宝二十五宝玉玺图文欣赏

《国宝皇帝玉玺》中国清代国宝二十五宝玉玺图文欣赏

《国宝皇帝玉玺》中国清代国宝二十五宝玉玺图文欣赏紫禁城,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

这里存放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珍宝近百万件。

在众多宝物中,哪一种最能代表皇帝的无上权威和地位呢?这就非宝玺莫属了。

诚如乾隆帝所说:"盖天子所重,以治宇宙,申经纶,莫重于国宝"。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御宝的徵信作用,将其作为国家的象征物,皇帝治理天下的凭证。

乾隆以前,御宝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

乾隆初年,可称为国家御宝之印玺已达二十九种三十九方之多,且因有关文献的记载失实,用途不明,认识错误甚多,造成混乱状况。

针对这种情况,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对前代皇帝御宝重新考证排次,将其总数定为二十五方,并详细规定了各自的使用范围。

这二十五方御宝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

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宝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

乾隆十一年厘定之御宝的宝文,除青玉“皇帝之宝”为满文篆书外,其余全部为满文本字和汉文篆书两种文字。

乾隆十三年,创制满文篆法。

为使御宝上的满汉文字书体协调,乾隆皇帝特颁旨:除“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青玉“皇帝之宝”四宝因在清入关以前就已使用,“不宜轻易”外,余二十一宝一律改镌,将其中的满文本字全部改用篆书,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五宝。

二十五宝平时密藏于紫禁城交泰殿的宝盝中,一宝一盝。

宝盝为两重,皆木质,制作精美。

宝盝置木几上,外罩绣龙纹的黄缎罩,分列于御座左右。

二十五宝质地有金、玉、栴檀木,印纽有交龙、盘龙、蹲龙型制,雕制精美,同时也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典章文物。

清乾隆太上皇帝之宝

清乾隆太上皇帝之宝
Encyclopedia collection 收藏百科

清乾隆:太上皇帝之宝
江 湖
国的皇帝玺印从秦始皇开始。公元前
我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推行了 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自封皇 帝,对他所用的东西都有专门的规定,对于皇帝 印章也有一定的说法。在秦始皇以前,谁都可以 用“玺”称呼自己的印章,“尊卑共之”,没有 等级区分。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只有皇上 用的印章才尊称为“玺”。民间或公侯则称为 “章”“印”,这样就把皇帝的印章和一般人的 印章严格区分开来。
史学家称,秦王嬴政有六方印章——乘舆 六玺代表皇帝的最高权威,即天子三玺 ( 天子之 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 ) 和皇帝三玺 ( 皇帝之 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 ),代表皇权的不同方 面。乘舆六玺被历朝历代沿袭,成为代表皇权 和国家权力的重要象征物。一旦失去,就意味 着对权力的失去,对国家占有权的失去,也意味 着一个朝代的结束。这一观念一直持续到明清时 期。
据悉,清乾隆皇帝“太上皇帝之宝”交龙 纽方玺,是 1796 年,也就是乾隆传位给儿子颙 琰那一年所制。这方印玺的印纽是一条龙,整方 印用新疆和田青玉琢制而成,质色纯美。这方印 玺印面边长大约 12.8 厘米。大小在乾隆二十方 不同尺寸的太上皇印玺中排位第二,也是乾隆实 际使用过的太上皇印玺中最大的一方。
9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该件制作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 年)的“太 上皇帝之宝”,碧玉质,交龙纽,满汉文篆书, 四周刻乾隆皇帝《自题太上皇帝之宝》御制诗, 盛于雕云龙纹紫檀匣中。该方藏物为清宫帝后宝 玺中最大的一方,体现了太上皇权力的至高无上。 此宝制成后曾陈设于太上皇宫殿中的皇极殿御案 上。此外另有“太上皇帝之宝”数方,皆作汉文 篆书,用于书画鉴赏活动。

考证一枚清代顺治皇帝御刻白岫玉玺(简)

考证一枚清代顺治皇帝御刻白岫玉玺(简)

写在前面的话大约在2004年,我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读研究生时,从一位老师那里得到一枚清代顺治皇帝御刻白岫玉方玺。

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枚玉玺是仿品。

因为,玉玺外表朴素寒酸,没有雕龙刻凤,不象皇帝的东西。

我们都是理科生,对文物了解并不多,就把此事搁下了。

后来,我把玉玺给我认识的一位古玉收藏人士鉴定,他认为,从玉玺表面特征判断,该玉玺至少存世300年以上。

再后来,我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许多考古和历史方面的专家和教授,他们对这枚玉玺的看法和意见却各不相同,有人说真,有人说假。

于是,我开始研究这枚顺治玉玺。

我希望通过这篇研究论文,让更多的人了解顺治皇帝,了解顺治玉玺,也更希望大家对我的研究不吝赐教。

清代顺治皇帝御刻白岫玉玺研究作者:李理联系邮箱:liligucas@摘要本文对一枚清代顺治皇帝御刻白岫玉“太和主人”玉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这枚玉玺的来源是:大约2004年,我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读研究生期间,一位老师(为避免其他争议,不公开其姓名)给我的。

据这位老师说,他于20世纪50年代,在东德(民主德国)留学期间,从东德的同学手里获得这枚玉玺,之后带回中国。

目前,已经有多位专家鉴定过这枚玉玺,并给出不同的鉴定意见。

由于专家们对这枚玉玺的鉴定意见不同,所以在本篇研究论文中,我对该玉玺暂且称为“疑玺”。

疑玺外形大致呈长方体,大致规格:4.1×4.2×8.1公分;印文:太和主人;侧款:顺治己亥二月御刻。

下图是疑玺图片:本文对疑玺的研究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对疑玺印文的研究。

被所有人质疑的一个关键错别字-------疑玺的印文“太和主人”中的“主”字篆刻得很象“生”字。

广东韶关市南华寺有一块顺治时代的文物“敬佛碑”,这块碑目前是韶关市政府保护文物。

碑上篆刻了一枚顺治“太和主人”钤印图案,这枚钤印图案中的“主”字和我的疑玺印文中的“主”字的字体是一模一样的,也是很象“生”字!!!就是说,顺治玉玺中的“主”字的字体非常特殊,和普通文人印章中的“生”字的字体是一样的。

珍藏版 清代皇帝《宝薮》

珍藏版 清代皇帝《宝薮》

珍藏版清代皇帝《宝薮》雍正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是一个勇于改革、励精图治的封建君主。

雍正皇帝的宝玺反映了他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志趣与情感。

雍正宝玺分为两个时期:一、雍正被封和硕雍亲王爵号,受赐圆明园,即康熙四十八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09~1722年),故宫现存这一时期的宝玺计50余方;二、雍正在位期间,即雍正元年至雍正十三年(1723~1735年),故宫现存这一时期的宝玺计100余方。

第一个时期的名号玺有:“胤禛之章”“雍亲王宝”“皇四子和硕雍亲王宝”“和硕雍亲王宝”“圆明主人”“破尘居士”等。

斋堂玺有:“朗吟阁”“御赐朗吟阁宝”“圆明园”“煮字亭”“五福堂”“竹梅烟舍”“学书草堂”“乐山书院”“洗桐山房”“深柳读书村”“芝兰居”“松柏室”“芝兰室”“敬持斋”“花圃”“谦斋”等。

记事及吉言成语玺如:“清可”“禅悦”“溪云”“啸歌”“临池”“进德”“问芳”“得妙”“任运”“适兴”“越力”“娱耕织”“山水趣”“自在禅”“泉石云林”“高山流水”“冰壶秋月”“放情物外”“博闻约礼”“墨池清兴”“若木一枝”“朗吟珍赏”“朗吟阁书画记”“恭临皇父御笔”“收”等。

当时雍正帝还是一个皇子,赐邸圆明园,并未过多参与政事,名号和斋堂玺多与圆明园有关,记事吉言玺多记述他在圆明园内的活动。

第二个时期宝玺有:“雍正亲贤之宝”“雍正尊亲之宝”“亲贤爱民”“敬天尊祖”“雍正敕命之宝”“雍正御笔之宝”“雍正御览之宝”、“雍正宸翰”、“朝乾夕惕”、“雍正之宝为君难”“兢兢业业”“花押”“时中”“喜起”“诚求”“嘉乐”“宝贤”“协和”“静观”“诚和”“松掘”“用中”“中于民”“勤政殿”“四宜堂”“养心殿”“崇实致”“懋勤殿”“勤政亲贤”“正大光明”“天清地宁”“九州清晏”“万方安和”“四方宁静”“精一执中”“主善为师”、“诚和万民”等。

雍正喜欢和常用的宝玺和经常出入的宫殿的宫名玺往往镌刻多方,如:“和硕雍亲王宝”5方、“御赐朗吟阁宝”10方、“亲贤爱民”5方、“雍正宸翰”4方、“敬天尊祖”4方、“朝乾夕惕”6方、“为君难”5方等。

宝玺[宝玺]

宝玺[宝玺]

宝玺[宝玺]皇权标志封建社会的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朕即国家,一言九鼎,因此,皇帝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而具有征信作用的皇帝宝玺,尤其是国宝,则是这种最高权力的标志。

清朝政权作为中国封建制度最后也是最高阶段的政权,曾大量吸收了历代统治方略的精华,其中也包括国宝制度。

综观清代国宝制度,既有满族统治的特点,也有对前代制度的继承。

前者如御宝宝文中增加了满文,后者如御宝数目及宝文内容等。

清代国宝制度从肇始、确立到消亡,也正是清朝统治由盛到衰的过程。

清代的国宝始制于满洲入关以前。

努尔哈赤时期只有一方“天命金国汗之印”,皇太极天聪年间也是一方老满文的“金国汗之印”,至1636年皇太极国号改“大清”,改元“崇德”时,见于记载的国宝起码有“皇帝之宝”等五种(见皇太极国宝五种),此时清代国宝已初具规模。

顺治元年(1644),清室定鼎燕京(今北京),清朝许多国宝应是在这一时期创制的,但具体情况还不十分清楚。

康熙二十九年(1690)《钦定大清会典》修成,其中记载当时共有御宝二十九方(参见康熙朝《钦定大清会典》载御宝二十九方),与皇太极时期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至雍正五年(1727)重修《钦定大清会典》时,所载的国宝数目及内容仍然没有变化。

可知康熙至雍正年间清代国宝制度相对稳定,为乾隆皇帝重新厘定国宝奠定了基础。

乾隆帝认为皇帝治理天下,应充分重视国宝的征信作用,制定一套严密的制度,对皇帝行使最高权力标志的国宝的宝文、形制、保管、使用等做了基本规定。

乾隆十一年(1746),针对过去对国宝记载失实、宝文重复、用途不明、认识错误等情况,乾隆帝对交泰殿所藏的前代三十九方国宝重新考证排列,将国宝总数定为二十五方(参见二十五宝玺),仍旧贮存在交泰殿中,并制成宝谱,以流传后世。

乾隆厘定二十五宝之后,剩下的十四方御宝中,有四方乾隆认为“于义未当”,其余十宝送到盛京皇宫中珍藏,这就是“盛京十宝”。

这十方御宝于乾隆十一年(1746)入藏盛京皇宫凤凰楼,乾隆二十七年(1762)又对盛京十宝作过一次调整,将“丹符出验四方”改刻为“制诰之宝”,改刻原因则史载不详。

历代玉玺简介

历代玉玺简介

玉玺简介玉玺(宝玺),是皇帝行使权力的信物,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宝玺甚至比皇帝本人更重要,因为失去了宝玺,皇帝就失去了所有的权力。

自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制定宝玺制度后,这套制度被历代王朝沿用,一直到清末。

历史上对宝玺的记载大多十分简略,语焉不详,且不同时期的记载常有互相矛盾之处。

加上现存宝玺只有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代二十五宝,清以前的宝玺全无踪影,只有一些印拓流传至今,使现代人对历代宝玺知之甚少。

乾隆年间的玉玺“玉玺”是帝王用以署名的印章,皇帝的印章有公章和私章之分。

代表国家发布诏书或其他文告时钤用的可称为公章,是皇权的象征,古人称之为宝玺、御玺、御宝或国宝。

中国人用印信来表示信用,始于周朝。

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

又因为此时的玺专以玉质(另一说认为玉字的由来是传说秦始皇以和氏璧制造玉玺),故称为“玉玺”。

春秋战国时,所有印章均称为“玺”,并有官玺和私玺之别。

官玺又称官印,是诸侯王颁发给下属各级官吏的凭证,即《说文解字》所说的“执政所持信也”。

在秦以前,“民皆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官印的形制、大小也没有严格的规定。

秦始皇即秦王位后,与太后长期私通的文信侯吕不韦怕奸情被已长大成人的秦始皇发觉,派舍人嫪毐诈称宦者混入宫中,得幸于太后,还生了两个儿子,被封为长信侯。

始皇九年,有人告发嫪毐实非宦者,秦始皇下令审查。

嫪毐害怕真相暴露,便伪造秦王御玺发兵,欲攻蕲年宫作乱。

结果被秦始皇发现其阴谋,他命令相国和昌平君、昌文君发兵包围叛兵,斩首数百,生擒嫪毐。

秦始皇车裂嫪毐及其同党,灭其宗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吸取嫪毐伪造玉玺谋反的教训,决定制作一套国玺,并由自己亲自执掌佩带,亲自铃盖,以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他规定天子之印独称“玺”,群臣官印及百姓印章只能称“印”。

又规定以玉作为“玺”的专用材料,官印和百姓印不得以玉为材。

这样,玉玺便成为皇帝的专利。

清朝玉玺

清朝玉玺

命德之宝:《交泰殿宝谱》以奖忠良之用,青玉质, 命德之宝: 交泰殿宝谱》以奖忠良之用,青玉质, 交龙纽。 交龙纽。
钦文之玺: 交泰殿宝谱》 钦文之玺:《交泰殿宝谱》以重文 教之用,墨玉质,交龙纽。 教之用,墨玉质,交龙纽。
表章经史之宝:《交泰殿宝谱》以崇古训之用,碧 表章经史之宝: 交泰殿宝谱》以崇古训之用, 玉质,交龙纽。 玉质,交龙纽。
清二十五宝
清朝仿明制,大量制作帝王用玺以冲 淡无传國玉玺之虚。清朝玉玺使用满 汉双文篆书样,左满文,右汉文。清 共制二十五方玉玺称清二十五宝。
大清受命之宝: 交泰殿宝谱》以章皇序之用,白玉质, 大清受命之宝:《交泰殿宝谱》以章皇序之用,白玉质,盘 龙纽,昭告天下天子登基用玺。 龙纽,昭告天下天子登基用玺。
天子行宝: 交泰殿宝谱》以册外蛮,碧玉质, 天子行宝:《交泰殿宝谱》以册外蛮,碧玉质,蹲 龙纽,册封藩国外夷之用。 龙纽,册封藩国外夷之用。
天子信宝:《交泰殿宝谱》以命殊方之用,青玉质, 天子信宝: 交泰殿宝谱》以命殊方之用,青玉质, 交龙纽。 交龙纽。
敬天勤民之宝:《交泰殿宝谱》以殇勤吏之用,白 敬天勤民之宝: 交泰殿宝谱》以殇勤吏之用, 玉质,交龙纽,嘉赏官吏之用。 玉质,交龙纽,嘉赏官吏之用。
天子之宝:《交泰殿宝谱》祭祀百神之用,白玉质, 天子之宝: 交泰殿宝谱》祭祀百神之用,白玉质, 交龙纽,祭祀用玺。 交龙纽,祭祀用玺。
皇帝尊亲之宝:《交泰殿宝谱》用宝太后,太皇太 皇帝尊亲之宝: 交泰殿宝谱》用宝太后, 后及上尊谥、庙号之用,白玉质,交龙纽, 后及上尊谥、庙号之用,白玉质,交龙纽,祭祀用 玺。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
代帝王相传之印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 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 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 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 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 统合法”之信物。得之则象征其“ 统合法”之信物。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 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 ,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 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 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 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 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 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 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

帝王御玺受宠

帝王御玺受宠

帝王御玺受宠在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压轴的那天,买家们竞投相当活跃,不少御制工艺品被抢至超过估价数倍甚至十倍成交。

其中清乾隆帝御宝题诗『太上皇帝』白玉圆玺在经过16次叫价后,由现场买家以9586万港元竞得,刷新了御制玉玺拍卖的世界纪录,同时,刷新了白玉拍卖的世界纪录。

近年来皇帝玺印的拍卖价格一路飙升,背后固然与近年兴起的皇帝热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由皇帝玺印本身所具有的品位、文化等特点决定的。

乾隆御宝清乾隆帝御宝题诗“太上皇帝”白玉圆玺(图片来源:精品购物指南)2010年香港苏富比中国春季拍卖会成交价:9586万港元资料图(图片来源:精品购物指南)从左至右:清乾隆“太上皇帝之宝” 御宝交龙钮和田青玉玺2009年香港苏富比中国秋季拍卖会成交价:1634万港元乾隆帝御宝争珠游龙钮寿山石玺2009年香港苏富比中国秋季拍卖会成交价:1410万港元乾隆帝御宝三螭钮碧玉玺2008年香港苏富比中国秋季拍卖会成交价:446万港元资料图(图片来源:精品购物指南)从左至右:乾隆帝御宝交龙钮和阗青玉玺2008年香港苏富比中国秋季拍卖会成交价:1858万港元清乾隆“乾隆预览之宝”蟠螭钮灰白玉圆玺2009年香港苏富比中国秋季拍卖会成交价:362万港元清乾隆白玉“太上皇帝之寶”2007年香港佳士得中国秋季拍卖会成交价:1600.75万港元乾隆帝御宝螭龙钮白玉长方玺2008年香港苏富比中国秋季拍卖会成交价:1074万港元清乾隆御用白玉狮钮宝玺(图片来源:精品购物指南)2007年香港佳士得中国春季拍卖会成交价: 456万港元清康熙御用红白寿山石雕子母狮钮宝玺(图片来源:精品购物指南)2007年香港佳士得中国春季拍卖会成交价:726.4万港元清乾隆碧玉交龙“万泉庄宝”玺(图片来源:精品购物指南)2005年香港佳士得中国春季拍卖会成交价: 437.6万港元清乾隆御制牙雕双螭哇当钮长方玺(图片来源:精品购物指南)2009年香港苏富比中国秋季拍卖会成交价: 350万港元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活到89岁,他一生喜刻印章,后人估计他拥有的玉玺多达30枚,但大部分已不知下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在前面的话大约在2004年,我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读研究生时,从一位老师那里得到一枚清代顺治皇帝御刻白岫玉方玺。

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枚玉玺是仿品。

因为,玉玺外表朴素寒酸,没有雕龙刻凤,不象皇帝的东西。

我们都是理科生,对文物了解并不多,就把此事搁下了。

后来,我把玉玺给我认识的一位古玉收藏人士鉴定,他认为,从玉玺表面特征判断,该玉玺至少存世300年以上。

再后来,我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许多考古和历史方面的专家和教授,他们对这枚玉玺的看法和意见却各不相同,有人说真,有人说假。

于是,我开始研究这枚顺治玉玺。

我希望通过这篇研究论文,让更多的人了解顺治皇帝,了解顺治玉玺,也更希望大家对我的研究不吝赐教。

清代顺治皇帝御刻白岫玉玺研究作者:李理联系邮箱:liligucas@摘要本文对一枚清代顺治皇帝御刻白岫玉“太和主人”玉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这枚玉玺的来源是:大约2004年,我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读研究生期间,一位老师(为避免其他争议,不公开其姓名)给我的。

据这位老师说,他于20世纪50年代,在东德(民主德国)留学期间,从东德的同学手里获得这枚玉玺,之后带回中国。

目前,已经有多位专家鉴定过这枚玉玺,并给出不同的鉴定意见。

由于专家们对这枚玉玺的鉴定意见不同,所以在本篇研究论文中,我对该玉玺暂且称为“疑玺”。

疑玺外形大致呈长方体,大致规格:4.1×4.2×8.1公分;印文:太和主人;侧款:顺治己亥二月御刻。

下图是疑玺图片:本文对疑玺的研究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对疑玺印文的研究。

被所有人质疑的一个关键错别字-------疑玺的印文“太和主人”中的“主”字篆刻得很象“生”字。

广东韶关市南华寺有一块顺治时代的文物“敬佛碑”,这块碑目前是韶关市政府保护文物。

碑上篆刻了一枚顺治“太和主人”钤印图案,这枚钤印图案中的“主”字和我的疑玺印文中的“主”字的字体是一模一样的,也是很象“生”字!!!就是说,顺治玉玺中的“主”字的字体非常特殊,和普通文人印章中的“生”字的字体是一样的。

这是顺治玉玺印文独一无二的特色!也是我的疑玺是真品的重要证据之一!第二部分:对疑玺的玉质的研究。

经过几方面鉴定,疑玺所用的玉料是白色岫玉,这一点没有异议。

而且,这种白色岫玉材料非常独特-----疑玺整体玉料没有一片玉绵、没有一点玉斑、没有一丝玉绺,没有一丝裂纹、没有任何杂质,绝对纯净无瑕。

如果要在大量开发出的玉石中间,筛选出这种罕见的无瑕之玉,必须动用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需要政府支持。

从疑玺所用的绝对纯净无瑕疵的玉料材质看来,疑玺应该是清宫旧物。

第三部分:对疑玺的外形制造工艺进行比较研究。

该研究通过对比大量的顺治之前和之后的明清帝王玉玺、普通文人的印章,从而认证,在清代,在一般情况下,皇帝在正式公文上使用的玉玺,即皇帝的公章,其外形制造工艺应该有严格的相关规则。

但是,皇帝日常使用的闲章的制造工艺则比较任性。

所以,如果仅从疑玺的整体外形不够工整规则,从而否定疑玺,这是不对的。

第四部分:对疑玺的侧款进行比较研究。

该研究通过对比包括顺治皇帝在内的大量清代帝王玉玺的侧款、书画的落款,得出结论,疑玺的侧款形式与多位清代皇帝在玉玺和书法作品中的习惯性落款形式非常相似。

从顺治的书法作品的落款看出,疑玺的侧款和顺治书法作品的落款形式类似。

第五部分:对疑玺的印面篆刻技法进行比较研究。

该研究通过对比大量明清帝王玺印和文人印章,我指出,虽然疑玺的印面篆刻并不是中规中矩,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清朝初年,宫廷对于钤盖在正式公文上的正规玉玺(清廷公章)的篆刻技法规则一般要求中规中矩。

但是,对于不钤盖在正式公文上的皇帝闲章则没有硬性的篆刻技法规则,可以由着皇帝任性。

例如:顺治的父亲皇太极的闲章篆刻技法也并非中规中矩。

第一部分疑玺的印文研究疑玺的印文很简单-----“太和主人”。

所有人都认为,其中的“主”字的字体显得非常特殊,很象“生”字。

在我刚从疑玺的原主人,我的一位老师,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那儿得到这枚疑玺时,我们都把印文读成“太和生人”。

直到我对顺治皇帝进行细致研究之后,我才确定,疑玺的印文是“太和主人”,因为顺治的号就是太和主人,从来没有太和生人之说法。

但是,疑玺的印文中的“主”字,确实和大量古代印章中的“生”字完全相同。

下图是疑玺。

为查证印文为“太和主人”或“太和生人”问题,我一直在搜寻顺治皇帝留下的遗迹。

2016年秋季,我了解到广东省韶关市有一座千年古寺------南华寺,寺中有一块顺治题写的敬佛碑,碑上篆刻有顺治的几个钤印,其中一个钤印正是“太和主人”。

据了解,南华寺内的顺治敬佛碑是清朝初年安设,在民国和解放后,都被当地政府列为保护文物。

南华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填。

南华寺内的顺治敬佛碑位于南华寺祖殿后,石碑为青石质地。

碑上除了刻有“敬佛”两个楷体阴文大字,还刻有“御书”二字,碑的右上题“为木陈老人”,左下落款“痴道人”。

“痴道人”是清初南方禅师玉林琇为顺治取的一个名号。

下图是南华寺内的顺治敬佛碑全貌。

下图是顺治敬佛碑的题款和钤印细节图。

再看下面两张钤印细节的图片。

这是篆刻在碑上的顺治钤印-----太和主人。

敬佛碑的右上角刻有“体元斋”和“太和主人”两方篆体钤印。

其中,“太和主人”钤印图案中的“主”字的字体和疑玺中最大的疑点------“主”字的字体完全相同。

“主”字上面的一点和下面的王字是连在一起的,或者说,是“王”字中间的一竖出头而成为一点,从而形成“主”字。

这种独特字体的“主”字看起来很象一个“生”字。

广东省韶关市南华寺内的敬佛碑上的书法文字和钤印,都是临摹顺治皇帝御赐给木陈道忞禅师的“敬佛”之书法作品。

碑上的“太和主人”钤印图案中的“主”字和疑玺的印文中的“主”字的字体完全一致,都是“主”字上面的一点和下面的王字是连在一起的,或者说,是“王”字中间的一竖出头而成为一点,从而形成“主”字。

这种独特字体的“主”字看起来很象其他文人印章所篆刻的“生”字。

既然疑玺印文中的“主”的字体所采用的是顺治玺印的独特字体,那么,这可以成为认证疑玺的有力实物证据。

第二部分疑玺的玉料材质研究本章仅研究疑玺本身的玉料材质,疑玺的其他方面暂且不论。

我主要通过科学检测和样本对比两个方面来确定疑玺的玉质:1、广东珠宝玉石检测中心。

该单位并不鉴定古玉的年代,更不鉴定玉玺,仅仅只用科学仪器检测疑玺的材质。

检测结论是白色岫玉。

2、从2012年以来,我先后请一些矿物学专业人士鉴定疑玺的材质,通过样本对比,大家的一致的意见是,疑玺是白色岫玉材质。

因为岫玉现在并不是高档玉石,所以也没人造假。

这正如有人仿造名牌服装,却无人仿造廉价服装。

我进一步观察发现,疑玺所采用的白色岫玉材料非常独特-------疑玺整体玉料没有一片玉绵、没有一点玉斑、没有一丝玉绺,没有一丝裂纹、没有任何杂质,绝对纯净无瑕。

这是我和许多同学和朋友无数次使用各种强光电筒照射,无数次仔细检查疑玺之后的重要发现。

换言之,虽然疑玺所用的玉料是目前市场价格低廉的岫玉,但是,却是非常罕见的玉料。

因为这是一块绝对纯净无瑕的岫玉料。

我们知道,清宫所选的玉料,尤其是用于制造玉玺的玉料,则要求尽可能纯净无瑕。

举例:乾隆钦定二十五宝玺之首,白玉盘龙纽“大清受命之宝”。

此宝原是顺治的父亲皇太极的旧物,其材质洁白无瑕。

目前,该宝玺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就目前而言,只有用玉粉人工合成的人造玉料能够绝对无瑕。

例如:大家在工艺品商店里可能见过许多玉粉或玻璃粉加上化学粘剂,再用高温高压制而成的“玉石烟灰缸”、“玉碗”、“玉杯”,甚至做得非常逼真的一些立体“玉雕”,这些“玉石制品”所用的所谓“玉料”都是整体绝对纯净无瑕的,因为它们是用玉石粉末加化学粘剂,人工压制而成的人造材料。

然而,天然玉石很少有绝对无瑕疵的。

毕竟,天然玉石是天生地养、风吹雨打亿万年形成的,很少完全无瑕。

但是,完全无瑕的玉石毕竟还是存在的,这就必须千挑万选。

在现代玉石市场上,玉石的瑕疵对玉石的价值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玉石价值主要取决于玉石的品种,例如:羊脂白和田玉在目前是非常昂贵的玉种,但羊脂白和田玉一般不可能绝对无瑕疵。

但是,即使羊脂白和田玉有瑕疵,其市场价格也远高于无瑕疵的普通岫玉。

但是,古人却并不完全、绝对地采用“玉石品种决定玉石贵贱”的价值观。

尤其是宫廷选玉的价值取向往往就是--------无瑕之玉。

举例:清代曹雪芹著《红楼梦》第五回十四支曲中第三首“枉凝眉”的歌词-----“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曹雪芹是清代的破落“官二代”,从他写的歌词可看出,清代人价值观是“美玉无瑕”,而不是“美玉和田羊脂白”。

我们再追溯更早的历史------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

上述文字记载显示,赵国使臣蔺相如原本要用和氏璧换取秦国的十五城,见秦王之后,蔺相如把和氏璧交给秦王验看,但秦王却无意给十五座城。

蔺相如为了把和氏璧从秦王手里收回,于是欺骗秦王,说,璧有瑕。

秦王听到之后竟然受惊上当,把和氏璧交还给蔺相如,请蔺相如指出和氏璧的瑕疵。

这说明,在古人眼里,尤其是在古代皇室眼里,玉石的微小瑕疵是非常重要的,无瑕疵的玉石是非常珍贵的。

如果疑玺是由后世的造假者所伪造,那么,造假者要找到一块绝对无瑕疵的白色岫玉料是相当困难的。

这种困难并不在于无瑕白色岫玉料的价格昂贵,导致造假者买不起,而是无瑕岫玉料本身就极少,普通老百姓根本就很难找到这种岫玉料。

所以,疑玺所用的玉料之绝对纯净无瑕这一重要特征,可以说是疑玺为清宫之物的关键证据。

此外,疑玺选用的是白色岫玉,岫玉在现代是价格非常低廉的玉料,但是,在清代,岫玉的却是名贵玉料。

例如:乾隆皇帝钦定清王朝御用二十五宝玺中就有一方宝玺采用的是岫玉料(如图),这就是满文“皇帝之宝”玉玺,该宝玺已经被确定是顺治的父亲皇太极时期篆刻。

目前,该宝玺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既然乾隆皇帝钦定清朝御用二十五宝玺之一,皇太极用于清廷正式皇帝公文上的宝玺都要选用岫玉料,这足以证明,岫玉在清代绝不是普通玉料,而是可以被宫廷选用制造玉玺的名贵玉料。

此外,我们要看到,清朝御用二十五宝玺中出现的满文“皇帝之宝”岫玉玺所选用的是杂色岫玉料,而我们研究的疑玺则是纯净白色岫玉料,我们从清代的一首诗中可看出,在清代人眼里,或者在清朝皇室眼里,甚至在顺治皇帝眼里,白色的玉料是珍贵的玉料。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