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病的遗传易感性研究现状 杨馥宁
122例酒精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122例酒精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病患者的治疗方法与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2例酒精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61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阿托莫兰联合易善复进行治疗,对照组61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实验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阿托莫兰联合易善复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肯定,能明显改善酒精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促进黄疸的消退,促进肝功能恢复。
标签:酒精性肝病还原型谷胱肝肽多烯酰磷脂胆碱122 Patients with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Patients with Clinical AnalysisLiu Lianfang【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an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alcoholic liver disease.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 n 122 patients’s data with alcoholic liver diseasein our hospital,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61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using atorastatin along with Yishanfu based on routine treatment,in collative one 61 patients had been conducted by the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treatment.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efficacy was obvious better than in control group,Their differences ha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Conclusion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atorastatin combined with Yishanfu could be assured in treating alcoholic liver disease,it can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alcoholic liver disease,and promote the recession of jaundice andrecovery of liver function.【Key Words】Alcoholic liver disease;Reduced in glutathione liver peptide;Many ene acylating phospholipids choline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在西方国家多见,80%~90%的肝硬化病因是由饮酒所引起。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摘要】目的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是因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这3种形式可单独或混合存在。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已成为最近几年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tnf-a nf-kb营养因素遗传【中图分类号】r575.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5-039-02酒精性肝病(ald)是因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根据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提出的酒精性肝病病理学诊断标准,可分为轻型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5种类型,ald是西方国家导致肝硬化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常见十大死因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ald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酒精已成为继病毒性肝炎后导致肝损害的第二大病因[1]。
关于ald 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诠释如乙醛的毒性作用,内毒素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作用,氧化应激与自由基,肝细胞蛋白质的改变及诱导的免疫反应,肝星状细胞活化与肝纤维化进展。
而继发性免疫反应内毒素诱导的炎症反应﹑细胞因子的作用则起关键作用[2]。
因此,对ald发病机制的研究很有必要,对临床诊断ald和指导用药提供依据。
肝脏是体内酒精代谢的最主要器官,其中90%~95%酒精在肝脏通过乙醇脱氢酶(adh)和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统(meos)进行氧化代谢,当血循环中乙醇含量较低时,主要由adh代谢,而血中乙醇水平很高时或长期饮酒者,则主要由meos起作用,乙醇诱导的细胞色素p450称为p450iie1或cyp2e1[3]。
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饮酒可使得肠通透性明显增加,酒精可影响kupffer细胞的吞噬﹑杀菌和生成因子等功能使肝脏对lps的清除减少,血液中的lps增高,引起内毒素血症,lps首先与血浆中的lbp结合,lbp为血清中的一种糖蛋白,对各类细菌的类脂a均具高度聚合力,能与lps形成lps-lbp复合物。
酒精性肝病的治疗现状分析

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3期77㊀酒精性肝病的治疗现状分析梁瀚文(徐州市第一中学,江苏徐州221000)摘㊀要:近年来,我国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A L D 成为了不容忽视的㊁严重威胁大众健康的隐形杀手.据此,主要从西医和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两方面进行介绍.目前西医治疗酒精性肝病主要从戒酒㊁营养支持㊁药物治疗㊁联合治疗㊁手术治疗等方面着手,其中戒酒是最直接㊁最基础的措施.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主要使用中药,单味中药及复方在治疗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存在成分复杂㊁作用机理不明确㊁未知副作用等问题.酒精性肝病虽然可以从西医和中医两方面进行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但临床上缺乏针对酒精性肝病治疗的特效药,仍需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关键词:酒精性肝病;治疗;西医;中医中图分类号:F 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19.13.041㊀㊀酒精性肝病(a l c o h o l i c l i v e rd i s e a s e ,A L D )是由于长期大量摄入酒精导致的肝脏疾病.随着饮酒年限以及饮酒量的增加,损伤也呈现进展状态.2018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指出A L D临床可分为轻症酒精性肝病㊁酒精性脂肪肝㊁酒精性肝炎㊁酒精性肝纤维化㊁酒精性肝硬化5型.虽然未发现全国性㊁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但一些区域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饮酒率和患病率都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2016年5年之间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病患者中酒精性肝病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酒精性肝病好发于40~60岁人群.西北地区(陕西㊁甘肃㊁新疆)人群总饮酒率66.2%,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国内首个酒精性肝病研究所主任李保森指出我国酒精性肝病的发病人数以及占肝病的比例仍会继续上升.本文主要从西医㊁中医两个方面总结酒精性肝病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后期治疗研究指明方向.1㊀西医治疗酒精性肝病1.1㊀一般治疗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肝病最直接㊁最基础的措施.戒酒可以减轻任何阶段的酒精性肝病患者的肝组织形态及肝功能的损害,减缓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从而提高A L D 各阶段的存活率,早期戒酒30%的患者均可以完全恢复健康.一般情况下,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酒精依赖.酒精依赖者在医院住院期间完成脱 瘾 后,仅是摆脱了躯体对酒的依赖,而精神或心理上的渴求则需要更加科学系统的长期治疗.大多数的患者在戒酒时都会出现戒酒综合征,如厌食㊁恶心㊁抑郁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抽搐㊁认知障碍等情况.当患者出现戒酒困难时,还应使用适当的外力进行干预,如心理辅导㊁有效的家庭支持等,增加戒酒成功率,降低复饮率.除戒酒外,合理的营养也是防治酒精性肝病的物质基础,营养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与否.早期的酒精性肝病没有明显症状,或仅出现食欲不振㊁胃部不适等轻度不适,而中后期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长期营养失调会影响机体免疫功能,使肝脏的解毒能力以及对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导致肝功能更易受到损害,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大多数的酗酒者缺乏蛋白质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患者可以选择夜间加餐㊁优质蛋白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㊁益生元和益生菌等饮食疗法,从而促进肝功能恢复,降低相关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发生.1.2㊀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上并没有针对酒精性肝病治疗的特效药.轻中度酒精性肝病的患者仅需在戒酒和营养支持基础上密切观测即可,而酒精性肝炎㊁酒精性肝纤维化㊁酒精性肝硬化等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缓解或改善症状,药物有如下几种.1.2.1㊀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对于早期酒精性肝病无治疗作用,但重症酒精性肝炎患者临床上应用较普遍.糖皮质激素治疗和非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患者28天生存率显著提高.有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可降低28天死亡率,但在90天或1年的治疗效果没有明显改善.糖皮质激素副作用较多,如向心性肥胖㊁骨质酥松㊁抑制免疫等,临床上使用时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地使用,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把危害降到最低.1.2.2㊀已酮可可碱临床上较少应用己酮可可碱治疗酒精性肝病,且目前尚缺乏己酮可可碱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有研究表明其可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当患者出现合并感染的情况下可作为糖皮质激素的替代药物.林素芳通过前瞻性实验研究发现己酮可可碱与强的松龙片治疗重症酒精性肝炎疗效的比较,发现前者在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减少严重并发症方面效果更优.1.2.3㊀多烯磷脂酰胆碱多烯磷脂酰胆碱作为酒精性肝病的辅助治疗药劳动经济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3期78㊀㊀物,可用于治疗脂类代谢异常所导致的酒精性脂肪肝,其作用机制主要是修复肝细胞膜㊁加速脂质代谢.另外,因多烯磷脂酰胆碱含有苯甲醇,过敏者及婴幼儿应忌用.1.2.4㊀美他多辛美他多辛能够改善A L D 患者的肝功能㊁总胆红素及血脂水平,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疾病预后,降低重症酒精性肝炎患者的近期死亡率,在A L D 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美他多辛还可以加快酒精从血清中清除的速度,对改善酒精中毒症状和行为异常等现象十分有利.1.2.5㊀还原型谷胱甘肽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够激活机体内的氧化还原系统,抑制肝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其主要成分谷氨酸㊁甘氨酸会参与多种生化代谢反应,促进肝脏解毒减轻肝组织损伤㊁促进肝细胞修复,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从而治疗酒精性肝病.1.2.6㊀水飞蓟素类临床上使用的水飞蓟素类包括水飞蓟素㊁水飞蓟宾胶囊㊁水飞蓟宾葡甲胺等.具有稳定肝细胞膜㊁保护肝细胞酶系统㊁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提升肝脏的解毒能力,改善肝功能指标与血脂水平.其中,水飞蓟宾葡甲胺更易溶于水㊁吸收迅速,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1.2.7㊀腺苷蛋氨酸腺苷蛋氨酸可以通过提高胱硫醚β合成酶活性来改善内质网应激,也可以通过抑制E R S 诱发的肝细胞凋亡的作用来改善酒精所致的肝损伤,进而减少肝细胞凋亡,减轻肝脏损伤.1.2.8㊀异甘草酸镁异甘草酸镁对于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确切㊁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另外,一些临床研究显示双环醇㊁硫普罗宁等也能改善酒精性肝病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及临床症状.1.3㊀联合治疗临床上医生往往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联合使用两种或三种药物治疗酒精性肝病,以减轻药物的副作用或增加疗效.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可改善肝功能指标,降低肝纤维化程度,促进肝细胞再生,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发挥治疗作用.有研究表明药物联合常规治疗亦可提高治疗效果,如美他多辛胶囊联合戒酒㊁健康教育㊁心理疏导等健康干预管理可以使患者更容易戒除酒瘾,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4㊀手术治疗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当患者病程进展到酒精性肝硬化终末期,出现严重并发症且药物治疗无效时,可以考虑肝移植.移植前应先戒酒,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及肝损伤,提高所有阶段A L D 患者的生存时间.术前戒酒超过6个月还可能降低术后复饮的可能性,术后戒酒或非过量饮酒也可以促进移植后长期生存率.并且有研究表明以酒精性肝病为第一移植原因的患者在术后复饮率更高.因此,临床上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适当调整戒酒时间,并且于术后继续戒酒以降低肝移植后再入院的风险.2㊀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中医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许多古代文献中都记载着有关解酒毒的药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研究工作者对中医研究的逐步深入,单味中药及复方在A L D 的治疗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蒋琴等对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发现临床运用中药治疗酒精性肝病主要从专家经验方㊁验方举例㊁自拟方等方面进行,均取得一定疗效.在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酒精性肝病方面,葛根㊁枳椇子㊁姜黄㊁黄芪等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一定防治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王莹等应用黄芪治疗小鼠急性酒精肝损伤,发现黄芪粗提物通过下调肝脏指数,改善肝功能指标,减轻肝细胞坏死和脂肪变性程度,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张志毕等运用余甘子治疗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发现余甘子通过乙醇代谢酶活性调节㊁脂代谢调控㊁抗氧化损伤㊁抗炎和抗细胞凋亡对小鼠急性酒精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作为开发解酒护肝类保健食物的依据.此外,还有一些中西医联合治疗,如中药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A L D 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血清指标改善明显.中医药在本领域的研究仍处于临床观察总结阶段,且缺少多中心㊁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判断疗效时标准不一,缺少客观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对于中药复方进行研究的相关实验,其作用的机理以及研究并没有深入地进行探讨.此外,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可能存在某些对人体有害的未知毒副作用,仍需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3㊀结论目前西医治疗酒精性肝病主要从戒酒㊁营养支持㊁药物治疗㊁联合治疗㊁手术治疗等方面着手,其中戒酒是最直接㊁最基础的措施.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主要使用中药,中医药研究工作者通过对中医研究的逐步深入,单味中药及复方在治疗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存在成分复杂㊁作用机理不明确㊁未知毒副作用等问题.酒精性肝病虽然可以从西医和中医两方面进行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但临床上缺乏针对酒精性肝病治疗的特效药,仍需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途径,研制出针对疾病的药物和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此外,中西医结合能兼容中药和西药两者共同的优势,可以作为酒精性肝病治疗的研究方向.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3期79㊀参考文献[1]酒精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年更新版)[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8,34(05):939G946.[2]高广甫,张淑凤,王长武,等.206例酒精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特点[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3(09):1766G1768.[3]延华,张粉利,高艳琼,等.饮酒与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 ].陕西医学杂志,2015,44(07):917G918+920.[4]我国酒精性肝病处于大规模发病初期[J ].河北中医,2014,36(12):1867.[5]朱冰,刘利敏,刘鸿凌.重症酒精性肝炎治疗进展[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16,19(01):117G120.[6]曲红艳,徐鹏程.不同康复期酒精依赖者环境线索诱发反应比较观察[J ].人民军医,2016,59(06):595G596.[7]陈娟.营养治疗对肝硬化患者的影响[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4):174G175.[8]M a t h u r i nP ,O "G r a d y J,C a r i t h e r sR L ,e t a l .C o r t i c o s t e r o i d s i m Gp r o v e s h o r t -t e r ms u r v i v a l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s e v e r e a l c o h o l i c h e pa Gt i t i s :m e t a -a n a l y s i s o f i n d i v i d u a l p a t i e n t d a t a [J ].G u t ,2011,60(2):255G260.[9]T h u r s zM R ,R i c h a r d s o nP ,A l l i s o n M ,e t a l .P r e d n i s o l o n eo r p e n Gt o x i f y l l i n ef o ra l c o h o l i ch e p a t i t i s [J ].N E n g lJ M e d ,2015,372(17):1619G1628.[10]旷晓晴,张小燕,傅念.己酮可可碱和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酒精性肝炎的m e t a 分析[J ].临床荟萃,2016,31(09):1023G1026+1029.[11]林素芳.己酮可可碱治疗重症酒精性肝炎的前瞻性临床研究[J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07):924G926.[12]何炎坤,黄雄立,张晓云,等.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30):3799G3800.[13]李游,章燕虹,沈薇.美他多辛治疗酒精性肝病的m e t a 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8,(2):181G185.[14]张新民.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在酒精性肝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慢性病学杂志,2018,19(01):81-83.[15]陈梅.美他多辛胶囊联合健康干预管理对酒精性肝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 ].肝脏,2018,23(06):557G558.[16]张敏.重症酒精性肝炎与肝移植[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14,(1):12G14.[17]张敏,向轶,丁晋彪,等.酒精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再饮酒与生存分析[J ].肝脏,2014,19(09):647G649.[18]蒋琴,毛德文,易鑫宇,等.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研究及思考[J ].大众科技,2017,19(08):90G93.[19]王莹,刘馨宇,王沙沙,等.黄芪粗提物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6,38(02):105G108+138.[20]张志毕,张媛,于浩飞,等.余甘子提取物对小鼠急性酒精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7,38(05):350G356.[21]谢函君,叶志伟.中西医结合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观察[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06):71G73.自尊与抑郁在成年群体中的现状和关系研究吕㊀骅(金华市外国语学校,浙江金华321000)摘㊀要:成年人作为支撑我国发展的重要支柱,关注其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尤为重要.本次将在前任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成年群体自尊与抑郁的关系.研究随机抽取了东部沿海城市的成人(N=240)进行问卷调查,探讨该群体的人口学特征与自尊㊁抑郁的相关性以及自尊对抑郁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成年人群体的自尊水平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其抑郁.此外,家庭经济收入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因素与成年群体的自尊水平有显著相关.关键词:抑郁;自尊;成年人;直接效应中图分类号:F 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19.13.0421㊀前言当今社会,随着社会节奏日渐加快和人们竞争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面临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成年人(尤其中年人)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上下级的隔阂㊁同事间的摩擦㊁地位或经济上的变化等都会使人感到情绪紧张,烦躁不安.成年人又是家庭的主心骨,在家庭生活中既要扮演丈夫或者妻子的角色,又要扮演父亲或母亲㊁儿子或女儿的角色.繁杂的关系,子女的教育,家计的安排也使他们身心疲惫.成年人时常身不由己的卷入压力之中.若压力得不到释放则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心理问题多数都是抑郁.研究现实,中国成年人的抑郁患病率从5.9%到30.39%不等.自尊是对自我的评价和感受,研究者认为自尊是个体的一种保护功能,可以减少生活和死亡的焦虑(G r e e n g e r g,1986).许多研究者都发现,自尊与人们的幸福感以及各种心理疾病都有密切联系.高自尊的个体对于自己的评价会偏向正向.自尊高的人在大部分情况下表现出喜欢自己,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觉良好.而自尊水平低的人,可能会出现缺乏基本的自信和自我欣赏等情况.低自尊的个体容易产生焦虑㊁抑郁㊁沮丧等情绪,容易诱发心理疾病的发生.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自尊与抑郁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如S h o w i l y 和O r t h 在探索自尊和抑郁的双向关系时发现,自尊对抑郁的预测作用比抑郁对自尊的预测作用要高,即自尊更能预测个体是否抑郁.B e c k 等人(1975)认为,抑郁与个体的认知密切相关,消极自我评价是抑郁的一个重要成分,这与自尊十分类。
酒精性肝病36例临床分析

酒精性肝病36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现状、临床治疗及预防方法。
方法整理2009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酒精性肝病患者36例,对其年龄、饮酒时间、饮酒量、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经积极的治疗患者的肝功能多在15~30 d内恢复正常,4例腹腔积液在半个月内消退;5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经胃镜检查2例为十二指肠溃疡,给予止血、止酸药应用后溃疡愈合;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出血行套扎治疗后好转。
结论笔者所在医院所处地区酒精性肝病发病以男性患者为主,经戒酒及保肝等综合治疗能够得到缓解或痊愈,而改变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是酒精性肝病防治的重点。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incidence,clinical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Methods We read 36 case histories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2010.We analysis their age,drinking seniority,capacity for liquor,clinical manifestation,Complication and treatment with statistics method. Results The liver function of most case put back after 15-30 days’ treatment, 4 cases of peritoneal effusion in half a month.2 cases of the 5 patients with Hemorrhage of Upper Digestive Tract diagnosed by gastroscopy duodenal ulcer recovered after given the hemostasis and PPI(proton pump inhibitors),bleeding of 3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stops after ligation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most patients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re male in our hospital area,most symptom can be alleviated or cured with temperance, protecting liver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treatment,and changing lifestyles and eating habits is the key treatment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Key words] 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cohol withdrawal;Prevention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脏疾病,临床分为轻型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4型[1]。
酒精性肝病的治疗现状分析

酒精性肝病的治疗现状分析作者:梁瀚文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3期摘要:近年来,我国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ALD成为了不容忽视的、严重威胁大众健康的隐形杀手。
据此,主要从西医和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两方面进行介绍。
目前西医治疗酒精性肝病主要从戒酒、营养支持、药物治疗、联合治疗、手术治疗等方面着手,其中戒酒是最直接、最基础的措施。
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主要使用中药,单味中药及复方在治疗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存在成分复杂、作用机理不明确、未知副作用等问题。
酒精性肝病虽然可以从西医和中医两方面进行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但临床上缺乏针对酒精性肝病治疗的特效药,仍需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途径。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治疗;西医;中医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9.13.041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摄入酒精导致的肝脏疾病。
随着饮酒年限以及饮酒量的增加,损伤也呈现进展状态。
2018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指出ALD临床可分为轻症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5型。
虽然未发现全国性、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但一些区域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饮酒率和患病率都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1~2016年5年之间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病患者中酒精性肝病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酒精性肝病好发于40~60岁人群。
西北地区(陕西、甘肃、新疆)人群总饮酒率66.2% ,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国内首个酒精性肝病研究所主任李保森指出我国酒精性肝病的发病人数以及占肝病的比例仍会继续上升。
本文主要从西医、中医两个方面总结酒精性肝病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后期治疗研究指明方向。
1 西医治疗酒精性肝病1.1 一般治疗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肝病最直接、最基础的措施。
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研究进展摘要: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者可进展为肝衰竭。
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消费逐年增加,国内ALD患者也呈逐年提高的趋势,是病毒性肝炎之外最多的肝病发病原因之一。
在中医病证中,可归属于“酒疸”、“酒癖”、“酒臌”、“伤酒”、“积聚”、“胁痛”、“黄疸”和“黑疸”等范畴。
笔者通过对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相关文献的检索,从病因病机研究、肝病机制研究、动物模型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这几方面进行综述,中医药治疗对于延缓酒精性肝病的进展,改善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有重要作用,更高质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对于临床上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1]。
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者可进展为肝衰竭。
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消费逐年增加,国内ALD患者也呈逐年提高的趋势,是病毒性肝炎之外最多的肝病发病原因之一。
在中医病证中,可归属于“酒疸”、“酒癖”、“酒臌”、“伤酒”、“积聚”、“胁痛”、“黄疸”和“黑疸”等范畴。
笔者对近几年来酒精性肝病中医临床治疗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现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研究尽管临床指南对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提供了依据,但酒精性肝病的疾病严重程度却经常与饮酒量不成正相关。
为了更有效地预防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并且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明确其病因病机显得十分必要[2]。
《黄帝内经》记载“酒性苦热”,《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以酒为浆,半百而衰”,《新修本草》指出“酒,味苦,大热有毒”,《诸病源候论》认为“酒性有毒,而复大热,饮之过多,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浸溢腑脏,而生诸病也”,《症因脉治·内伤黄疸》有:“酒疸之因,其人以酒为事,或饮时浩饮,大醉当风入水,兼以膏粱积热,互相蒸酿,则酒疸之证成矣”,指出了酒疸的成因及病理。
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见双下肺感染,抗感染、平喘、雾化等治疗后气促好转,但仍有咽痒、咽部异物感,咳嗽无缓解,遂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声门下白色片状异物横卡于气管上端,后落入右侧中间支气管,判断为“气管异物”,钳夹易碎,反复钳夹及吸引后才将异物清除。
术后患者咽痒、咳嗽症状明显消除,治愈出院。
例2,男,67岁,半年内因“发热、咳嗽、咳痰”反复发作在我科3次住院,均为“左下肺炎”,每次抗感染治疗后可退热,但咳嗽不能完全缓解,疑阻塞性病变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镜下左下基底段支气管开口被一圆形光滑异物堵塞,钳夹破碎,移动后刺激患者自行咳出,经观察为一碎成两半的花生米。
追问患者无明确异物呛入病史,但患者平时酗酒,可能为醉酒后落入气管,患者无记忆。
例3,男,60岁,因车祸行胸部CT检查,示“右上肺团片状软组织密度影,考虑占位可能”,进一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右肺上叶开口处有蓝色丝状物堵塞,钳夹取出蓝色塑料丝团,追问患者无明确异物呛入史,后续抗感染治疗再复查,全胸片提示右上肺阴影明显缩小。
考虑此患者右肺上叶蓝色塑料丝团为所进食物中混杂有塑料丝呛入气管可能性大。
2 讨 论成人气管支气管异物相对于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少见,且多数无明显呛咳、窒息病史,容易误诊。
(1)成人支气管管径相对较大,而成人气管支气管内异物多为进食误吸或呛入导致,体积较小,故而呼吸困难不明显。
上述第1例女性患者,虽然有明确的异物呛入病史,但经过多家医院检查咽喉、口腔及行常规胸部X线及胸部高分辨率CT均未发现异常,经纤支镜检查后立即确诊。
(2)高龄及醉酒后患者气道敏感性差,耐受力强等原因致使延误诊治。
上述第2例患者反复同一部位肺炎,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既往体健,无吸烟史,多次胸部CT提示“左下肺炎”,且每次治疗后咳嗽缓解不明显,行纤支镜检查后见一圆形类似花生物将左下基底段支气管开口完全阻塞,用气管钳钳夹后破碎,自行咳出。
术后抗感染3d,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出院。
(3)临床医师未注意或患者不能提供异物吸入的病史,易导致误诊误治。
酒精性肝病的遗传危险因素

【 关键词 】 酒精性肝病 ; 疾病遗传易感性 ; 因变异 ; 学 基 遗传
di 03 6  ̄i n17 - 0 92 1 . . 4 o: . 9 .s. 2 56 . 20 0 1 9 s 6 0 30
本 世 纪初 , 国南 方及 中西 部省 份酒 精 性 肝 病 我 (looi le i aeA D) 行 病 学 调 查 资 料 显 a hl i rds s, L 流 c c v e
肝脏 脂 质 堆积 及纤 维 化 等方 面 , 阐述酒 精 性 肝病 的
响肝脏病理生理的发展 , 但其对酒精产生偏爱或厌 恶的调节作用却深深地影响了 A D的发展进程 , L 毕
竟饮 酒 是 A D发 生发展 的基 础 。 L
二、 遗传 变异 与 酒精代 谢 酶
遗传危险因素 。
一
胞浆 内的乙醇脱氢酶 (l hl eyr ea , a oo dhd gns c o e A H) 以 及 线 粒 体 内 乙 醛 脱 氢 酶 (l hd D a eye d
因病 例 对 照 研究 表 明 与酗 酒 相 关 的基 因属 于神 经
传递基因。其 中, 最受关注的是神经递质 一氨基
丁 酸(y a iouyi ai, A A) ^—mnbtr cdG B 及其 受体 在酒 精 c 偏 爱或戒 断 中的调 节 作用 【 5 J 基 因组 关 联 研究 明 。全 确 了酒精 依赖 与染 色 体 4 1— 上 的 G B A簇之 q3 1 1 AA 间 的 关 联 ,后 者 被 定 义 为 G B A A R 2基 因 。 而 G BA A R 2的基 因多态 性 与酒精 戒 断 症 状 、 日常饮 酒 量 密切 相 关 , 并且 可 促进 非 酒精 依 赖 者对 饮 酒 的依 赖[ 6 1 。虽然 与 嗜酒 相 关 的遗传 因素 在功 能 上 不 能 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e yw o r d s :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s ,a l c o h o l i c ;g e n e t i cp r e d i s p o s i t i o nt o d i s e a s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 i n g l e n u c l e o t i d e ;r e v i e w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5 2 5 6 . 2 0 1 7 . 0 2 . 0 3 9 收稿日期: 2 0 1 6- 0 9- 1 8 ; 修回日期: 2 0 1 6- 1 0- 1 2 。 作者简介: 杨馥宁( 1 9 9 0- ) , 女, 主要从事临床检验诊断学与免疫学 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 黄晶, 电子信箱: j l u h u a n g j i n g 1 @1 2 6 . c o m 。
O R= 2 . 7 9 , 9 5 %C I : 1 . 1 3 6 . 9 2 , P= 0 . 0 2 6 ; O R 相关( = 3 . 5 0 , 9 5 %C I : 1 . 7 3 7 . 0 8 , P= 0 . 0 0 1 ) 。研究表明 S O D 2基因多态性可增加对酒精性肝硬化的易感性, 提示氧化应激在酒精性肝硬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 作用。 谷胱甘肽 S - 转移酶( G S T ) 是体内生物转化最重 要的Ⅱ相代谢酶, 参与机体解毒并具有抗氧化作用。
R e s e a r c hp r o g r e s s i ng e n e t i c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t oa l c o h o l i cl i v e rd i s e a s e
Y A N GF u n i n g ,H U A N GJ i n g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 ,T h e F i r s t H o s p i t a l o f J i l i nU n i v e r s i t y ,C h a n g c h u n 1 3 0 0 2 1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A l c o h o l i c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 A L D )i s o n e o f t h e m o s t c o m m o n c h r o n i c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s i n 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 w i t h a c o m p l i c a t e d p a t h o g e n e
个独立危险因素[ 比值比( O R )= 3 . 5 3 , 9 5 % 可信区间 9 5 %C I ) : 1 . 3 1 9 . 4 7 , P= 0 . 0 1 2 ] 。 ( A L D H 2基因位于染色体 1 2 q 2 4 , 拥有 2个等位基 因, 即野生型 A L D H 2 1和 突 变 型 A L D H 22 。A L D H 2 2突变型编码的酶活性明显降低甚至完全丧失, 不能快速将乙醛代谢成乙酸, 使乙醛在体内大量蓄 积, 易出现面色潮红、 心动过速及恶心、 呕吐等醉酒症
9 ] 1 0 ] 状[ 。有学者 [ 研究发现, 这一现象主要存在于日
进行 G S T M 1和 G S T T 1 基 因 分 型 分 析, 结果发现 G S T T 1基因缺失出现的频率在 A L D患者中明显高于 健康对照组 ( O R=1 . 6 7 , 9 5 %C I :1 . 0 3 2 . 7 1 , P= ) , 而G S T M 1基因缺失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 0 0 2 7 计学意义。G S T T 1联合 G S T M 1基因缺失可显著增加 发生严重 A L D 的风险 ( O R=4 . 3 0 , 9 5 %C I :1 . 8 9
1 5 ] L a d e r o 等[ 对1 5 3例严重 A L D患者和 2 4 1例健康者
A D H 2 2有一定的相关性, 携带这 2种等位基因可减 少发生 酗 酒 的 风 险。德 国 一 项 大 样 本 病 例 对 照 研 究
[ 8 ]
发现, A D H 1 C 1/ 1 可作为酗酒者发生 0例受试者进行研究, 其中 A L D患者 3 2 2例, 对照 组1 6 8例。筛查了乙醇代谢酶基因和氧化应激相关 基因的 1 4个 S N P位点, 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 A D H 1 B r s 2 0 6 6 7 0 1 C C 、 M n S O Dr s 4 8 8 0 T T和 G S T M 1基因缺失是 L D的独立危险因素, 各基因之间可 印度酗酒者发生 A 能存在协同作用影响疾病的发生。这一发现可用来 识别发生 A L D的高危人群, 也有助于对印度酗酒者的 正确管理。 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症( h e m o c h r o m a t o s i s , H F E ) 基 因编码的 H F E蛋白可调节机体对铁的吸收, 当人体 内铁超载时, 通过促进氧化应激反应造成肝细胞损 伤。近年来, H F E基因多态性与 A L D之间的关系引 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H F E基因有 2种常见
P= 0 . 0 0 16 ) , 同时还发现 酗酒者中要高于酗酒者(
3 8 0
临床肝胆病杂志第 3 3卷第 2期 2 0 1 7年 2月㊀JC l i nH e p a t o l , V o l . 3 3N o . 2 , F e b . 2 0 1 7
A D H 2与 A D H 3存 在 连 锁 不 平 衡, 提示 A D H 3 1与
㊀㊀酒精性肝病( A L D ) 是因长期过量摄入酒精所致 的一种慢性肝病, 其疾病谱包括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 性脂肪性肝炎、 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在 西方国家, A L D是导致肝硬化最重要的病因, 也是致 死性终末期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 1 ]
G WA S ) 和大规模候选基因关联分析技术的发展, 现已 发现多个与 A L D发病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s i n g l e , S N P )位 点, 本文就近年来 n u c l e o t i d ep o l y m o r p h i s m A L D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㊀酒精代谢基因多态性 饮酒后, 人体摄入的乙醇 9 0 %以上经肝脏进行代 A D H ) 和微粒体内细胞色素 谢, 经胞质内乙醇脱氢酶( P 4 5 02 E 1 ( C Y P 2 E 1 ) 催化, 乙醇被氧化为乙醛, 后者经 乙醛脱氢酶( A L D H ) 代谢为乙酸, 最终转变为二氧化 碳和水排出体外。A D H 、 A L D H 2和 C Y P 2 E 1是乙醇代 谢通路的关键酶, 三者均存在基因多态性, 不同基因 个体通过表达不同的酶活性来影响机体对乙醇的易
2 0 % 4 0 % 发生酒精性肝炎, 8 %
2 0 % 发展为酒精
[ 4 ]
性肝硬化。提示除了饮酒量本身之外, 还有其他因素 影响 A L D的发生与发展。一项双胞胎研究 发现, 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之间的疾病一致性可相差 3 倍, 说明 A L D的发生与发展存在个体间的遗传差异。随 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g e n o m ew i d ea s s o c i a t i o ns t u d y ,
5 ] 感性, 进而导致不同的饮酒行为。我国学者 [ 研究发 A D H 2 2编码的酶具有较高活性, 可使乙醇分解 现,
。近年来, 随着经
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均饮酒量在中 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呈快速增长趋势, 尤其是在中 国, A L D已成为继病毒性肝炎之后导致肝损伤的第二
2 ] 大病因 [ 。A L D发病机制复杂, 可能是环境与遗传易 3 ] 感性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 [ 发现, 长期酗酒者中仅
杨馥宁, 等.酒精性肝病的遗传易感性研究现状
3 7 9
{| v-kx }~ v bcj
杨馥宁,黄㊀晶
(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检验科,长春 1 3 0 0 2 1 )
摘要: 酒精性肝病( A L D )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之一, 其发病机制复杂。遗传因素在 A L D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可 能是潜在的 A L D治疗靶点。综述了近年来与 A L D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 探索这些基因在 A L 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可为临床 L D提供理论依据。 有效评估、 诊断以及防治 A 关键词: 肝疾病,酒精性;疾病遗传易感性;多态性,单核苷酸;综述 中图分类号: R 5 7 5 . 5 ㊀㊀㊀文献标志码: A ㊀㊀㊀文章编号: 0 0 1- 5 2 5 6 ( 2 0 1 7 ) 0 2- 0 3 7 9- 0 5
s i s . G e n e t i c f a c t o r s p l a y a n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A L Da n d m i g h t b e t h e p o t e n t i a l t a r g e t s f o r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A L D . T h i s a r t i c l e r e v i e w s t h e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g e n e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A L Di nr e c e n t y e a r s a n dp o i n t s o u t t h a t 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o f t h e m e c h a n i s m s o f a c t i o no f t h e s e g e n e s i n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p r o g r e s s i o no f A L Dc a n p r o v i d e a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f o r e f f e c t i v e e v a l u a t i o n , d i a g n o s i s ,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a n dt r e a t m e n t o f A L Di n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