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的肝脏功能
中医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担负着代谢、排毒、储能等多项功能。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污染的加剧等原因,肝脏疾病逐渐成为社会公共健康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体系,在肝脏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一、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中医药学说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基础,强调人体内外的统一性和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根据中医药理论,肝脏属于木属性,与脾、胆、胃等器官有着密切的关联。
肝脏在中医理论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如存血、疏泄气机、调畅情志等。
中医药治疗肝脏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等。
二、中医药在肝炎治疗中的应用肝炎是指肝脏出现急性或慢性炎症的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
中医药在肝炎治疗中具有独特的疗效。
传统中医药中常用的中药有黄芩、茵陈、枸杞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抗炎等作用。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调节患者体内的阴阳失衡,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肝脏的康复。
三、中医药在脂肪肝治疗中的应用脂肪肝是指肝脏组织内脂肪含量异常增多的疾病,常见于肥胖人群及饮酒过多者。
传统中医药中,常用的药物如山楂、茶多酚、郁李仁等,具有降脂、利胆、排毒等作用。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主要从调整肝胆功能、改善脂肪代谢等角度入手,以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四、中医药在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肝硬化是由于肝脏长期受到损伤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病变,常伴随着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等并发症。
中医药在肝硬化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中药有海藻、石菖蒲、白芍等,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活血化瘀等作用。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主要通过改善肝脏功能、减轻门静脉高压等途径,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应用。
通过调整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调节肝胆功能,改善肝脏代谢,中医药可以起到预防、治疗和康复的作用。
然而,在临床应用中,中医药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以便更好地为肝脏疾病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养生肝脏ppt课件

肝脏疾病可能引起情绪问题,因此需要进行 心理治疗。
05
中医养肝的实践与体验
中医养肝的实践方法
饮食调养
中医认为肝脏与绿色食物相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可 以滋养肝脏。同时,减少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避免加 重肝脏负担。
药物调理
根据个人体质,中医可开具针对性的中药汤剂或者丸剂, 帮助调理肝脏。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案例二
张女士因情绪问题导致肝气郁结 。通过中药调理和情志调护,她 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养肝小贴士
01
02
03
04
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 间。
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减少对 肝脏的损害。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摄入不洁 或污染食物。
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及时发 现并处理肝脏问题。
06
中医养肝的未来展望
中医养生的普及与发展
运动养生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肝脏排毒。推荐如 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养生运动。
情志调护
中医强调“肝主疏泄”,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肝脏健康。 应避免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可采用如冥想、音乐疗法 等情志调护方法。
个人养肝体验分享
案例一
李先生因长期熬夜工作,导致肝 功能异常。经过调整作息和饮食 后,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常见肝脏疾病
01
02
03
04
肝炎
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 等,可能引起肝脏炎纤维组织 增生等原因导致肝脏质地变硬
、结构异常。
脂肪肝
由于饮食不当、肥胖等原因导 致脂肪在肝脏内堆积。
肝癌
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恶 性程度高,预后较差。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饮食习惯
中医基础理论——肝

中医基础理论
肝有“血之府库”之称。 《素问.五脏生成篇》:“故人卧血归于肝”。王 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 静则血归于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人静卧时,肝脏可增加血流25%,整个肝脏系统 包括静脉系统可贮存全身血容量的55%。】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气行则津行
血不瘀阻 津血运行通利
津不停留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的分泌排泄
促脾升,使清阳升发 中焦升降有序
协助脾胃
土
气机升降
促胃降,助浊阴下降 运化有职
得 木
则
促进胆汁的 胆汁来源于肝
达
分泌与排泄
胆汁助脾运化
其排泄依赖于肝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3)调畅情志
肝气疏泄
在液为泪,在志为怒,与胆相表里。 生理特性: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通于春季。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二、主要生理功能
主疏泄 主藏血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一)主疏泄
1、含义: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 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 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
既不亢奋 又不抑郁
气血调和,心情舒畅
机理:正常的情志,依赖气血的正常的运行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推动血液循行,血能养神。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肝气疏泄
二者协调
肾气闭藏
女子行经规律,正常排卵 男子正常排精
中医肝的功能

中医肝的功能
中医认为肝脏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其功能不仅独立,还与其他脏器相互关联。
下面是关于中医对肝脏功能的解释:
1. 主疏泄功能:中医认为,肝脏是人体的主要疏泻脏器。
它能够调节血液的畅通运行,使气血流通顺畅。
如果肝气郁结,就容易导致气滞血瘀等疾病。
2. 储藏功能:肝脏在人体中起到了作为“藏血之海”的功能。
它能够储存和调节血液的供应和分配,保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和运作。
当身体需要时,肝脏能够释放血液,满足其他器官的需求。
3. 疏肝解郁:中医认为,肝脏与情绪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肝气郁结会影响情绪和情绪稳定性,引发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等心理疾病。
4. 主筋络功能:肝脏对筋络的主导作用也是中医关注的一点。
筋络贯通全身,与气血运行紧密相连,保持身体各部分的正常生理功能。
肝脏功能异常会导致筋络不通,出现酸痛、僵硬等症状。
5. 肝主疏泄功能:中医认为肝脏也主管血液的调配和均衡。
它通过调节血液的供应和分配来满足各个器官的需求。
肝脏功能异常会导致血液紊乱,出现气滞血瘀、气血不足等疾病。
综上所述,中医对肝脏功能的认识包括主疏泄功能、储藏功能、
疏肝解郁功能、主筋络功能和调配血液功能。
保持肝脏的正常功能状态对于维持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关于肝的中医小故事

关于肝的中医小故事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肝脏的中医小故事,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向人们传达了肝脏的重要性和功能。
故事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黄帝问岐伯,人身有五脏,各有所司,请问肝脏的功能是什么?岐伯回答说,肝脏是人体的“刚脏”,主管疏泄,储藏血液,调节情绪等。
如果肝脏的功能正常,人的气血就会顺畅,面色就会红润,精神就会饱满。
反之,如果肝脏的功能失调,就会导致气血瘀滞,面色暗沉,精神不振等病症。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中医小故事,都在不同程度上描绘了肝脏的重要性和作用。
比如,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因为肝脏功能不佳,导致气血瘀滞,最终引发了肝病。
还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肝病患者如何通过中医的治疗,尤其是肝脏的按摩和调理,最终恢复了健康。
这些故事通俗易懂,深入人心,旨在告诉人们肝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调节生活方式和运用中医治疗方法来预防和治疗肝脏疾病。
中医调理肝脏功能和消化系统的功效

中医调理肝脏功能和消化系统的功效在中医传统理论中,肝脏被视为整个身体的重要器官之一。
它对人体的调理作用广泛而深远,尤其是对肝脏本身以及消化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通过调理肝脏功能来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从而维护人体的整体健康。
本文将探讨中医调理肝脏功能和消化系统的功效,帮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中医在此方面的应用。
一、平和肝气,促进消化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节血液的运行。
如果肝气失调,就会影响到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常见的肝气不舒的症状包括胃脘胀满、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中医调理肝气可以通过针灸、草药、推拿等手段来实施。
比如,采用针灸手法可以刺激经络,调节肝气运行,从而缓解消化不良等问题。
二、疏肝理气,改善胃肠功能肝胃相互关联,肝气郁滞常常会影响到胃肠的正常运作。
中医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来改善胃肠功能,达到消化通畅的效果。
常见的中药调理方剂有柴胡疏肝汤、枳实导滞汤等,这些方剂可以舒缓肝气郁滞的症状,调节胃肠蠕动,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
三、滋养肝肾,强化消化系统肝肾是中医理论中相互关联的脏腑。
肾主水液代谢,肝主疏泄,二者密切相连,相互协调。
当肝肾功能失调时,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也会受到影响。
中医通过滋养肝肾的方法来强化消化系统,增加体质的抵抗力。
常见的滋养肝肾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旋复花合剂等,这些方剂可以滋阴补肾,调理肝气,强化肝肾相互作用,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
四、调节饮食结构,保护消化器官中医强调饮食调养的重要性,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保护消化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建议,适量摄入各类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多吃谷类、蔬菜和水果,减少油腻和辛辣食物的摄入。
此外,中医还提倡“食疗”,即通过特定食物来调节肝脏功能和消化系统。
比如,平时可以多食用具有滋阴、养肝的食材,如糯米、黑芝麻等,以达到调理肝脏功能和消化功能的效果。
五、心理调节,缓解消化不良情绪中医认为,情绪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当心情烦躁、情绪波动时,容易影响到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出现消化不良等问题。
五脏六腑运行原理

五脏六腑运行原理五脏六腑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人体各器官的相互关系和功能活动。
下面将逐一介绍五脏六腑的运行原理:1. 心脏:心脏是五脏之首,主宰全身血液的循环。
它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心脏循环,将氧气和养分输送给全身组织和器官,同时排除废物和二氧化碳。
中医认为心脏与情感紧密相关,情绪的波动会对心脏功能产生影响。
2. 肺脏:肺脏是呼吸系统的关键器官,负责吸入新鲜空气,释放二氧化碳。
通过肺脏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此外,中医认为肺脏与情感有紧密联系,如伤感、忧郁等负面情绪可通过肺脏受到影响。
3. 脾脏:脾脏在中医理论中与消化、吸收和运输养分的功能密切相关。
它通过运行脾气补养水谷精微,提供给全身各组织和器官所需的营养物质。
此外,脾脏还与免疫调节等方面有关。
4. 肝脏:肝脏是五脏六腑中最大的器官,有着多种重要功能。
首先,肝脏负责产生胆汁,帮助胃肠消化吸收,同时也是解毒和排泄废物的重要器官。
其次,肝脏储备和释放血液,对血液循环起到关键作用。
此外,肝脏还与情绪调节和保持情绪稳定有关。
5. 肾脏: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先天之本,主要负责排除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盐平衡。
同时,肾脏也与生殖、生长和发育等功能有关。
肾脏能量的充足与否对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6. 胃和肠道:胃是消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负责储存、消化和吸收食物。
肠道则进一步分为小肠和大肠,主要负责养分吸收、水分吸收和废物排泄。
消化系统中的脏腑与食物消化、养分吸收和废物排出密切相关。
以上就是五脏六腑的运行原理,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合作,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强调身心健康的平衡,提供了调养五脏六腑、促进健康的方法和理念。
肝气的概念

肝气的概念肝气是中医学中的概念,指的是肝脏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力量与症状。
肝脏被认为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具有调节气血运行和保持身体平衡的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肝脏掌管筋脉,主宰情绪,具有储藏血液,调节情志的功能。
因此,肝气的状态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都具有重要影响。
肝气的平衡状态是指肝脏功能正常,气血畅通,精神状态稳定,情绪平和,体现出开发活动的精神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都能够得到良好的供养和调节,身体健康。
然而,如果肝气失衡,就会导致各种症状和疾病的发生。
肝气郁结是肝气失衡的常见症状之一。
肝气郁结的表现可以有情绪不稳定、易怒、易激动、脾气急躁等。
这种状态下,肝脏的气血运行受阻,容易导致经络不通畅,引发各种疼痛和疾病,如头痛、痛经、乳房胀痛等。
另外,肝气郁结还可能引发肝胃失调的症状。
在中医学中,肝气与胃的关系是密切的。
肝气郁结会导致肝胃失调,表现为胃脘胀满、纳呆、嗳气、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
此外,肝气郁结还与生殖系统疾病有关,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
除了肝气郁结,肝气亢盛也是肝气失衡的一种表现。
肝气亢盛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易怒、易激动、烦躁易动等。
这种情况下,肝脏的气血运行过于旺盛,导致阴阳失衡,容易出现头晕、目眩、失眠、口苦、口干、口臭等症状。
在病理状态下,亢盛的肝气还可能导致高血压、脑血管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
对于肝气失衡的调理,中医学注重通过调整饮食习惯、锻炼身体、保持情绪稳定等方式来达到平衡肝气的目的。
饮食方面,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及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等。
此外,中医药的调理也可以应用于平衡肝气,如常用的柴胡、枸杞子等中药可以调养肝气。
总之,肝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肝气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而肝气的失衡则可能导致各种症状和疾病的发生。
通过中医药的调理、饮食习惯和情绪稳定的维护,以平衡肝气的状态,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理论中的肝脏功能(1)主藏血:肝脏的功能是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
(2)主疏泄:(疏泄即舒展、通畅之意)。
是指肝气具有疏展,升发的生理功能,与肝气“喜条达”的性质分不开。
肝气疏泄,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与调畅。
气调畅,升降正常,生理活动正常;反之气机不调,升降失序,内脏呈病理性表现,如肝气抑郁、情志受损,可见胸胁胀满、郁郁不乐等。
如肝气亢甚则可见急燥易怒,失眠多梦、目眩头晕等。
再是肝失疏泄可影响脾剧目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除有上述情形症状外,常兼有肝气犯胃所致的胃气不降之暖气和脾气不升的肝脾不和之征出现腹泻。
其次是肝主疏泄、还有疏利三焦(上、中、下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
如果疏泄功能失常,则三焦通利受阻,出现水液代谢障碍的水肿、腹水等病症。
(3)主筋,其华在爪:筋膜是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肛血盛衰关系到筋膜功能。
如肝血充盛、筋膜漏养充分,肢体活动正常;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手足震颤,肢体麻木,伸屈不利;若热邪伤津,津血耗损,血不营筋,可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肝风”病状。
肝血虚、筋弱无力“爪为筋之余”,爪甲多薄而软,变形脆裂。
(4)开窍于目:五脏六腑的精气、血脉运达皆注于目,目与肝脏有内在联系。
所以肝功能正常与否,常常表现在目的病变上。
如肝阴不足,两目干涩;肝血不足,夜盲、视物不明;肝经风热、目赤肿痛;肝火上升,目赤生翳;肝阳上无,头晕目眩;肝风内动、两目斜视、上吊;肝胆湿热,两目黄疸等症;因此肝开窍于目,此一理论,是屡试屡验的。
肝与疲劳相关疲劳的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运动能力下降。
中医认为肝与疲劳关系密切,《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说明筋的功能受肝的调节。
其实肝尚可通过脏腑气血等多个途径,影响疲劳感的产生和调节疲劳程度的轻重。
肝主疏泄,对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代谢有着重要影响。
《读医随笔》曰:“肝者贯阴阳,统气血……握升降之枢。
”体力与脑力的产生均以气血为物质基础,以经络为通道,通过五脏功能的相互协调而实现。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可保证脏腑气血的运行正常。
肝失疏泄必然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筋脉失养,从而产生疲劳。
同时,肝病及他脏也能引起疲劳等症状。
肝病及脾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升降离不开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于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脾主升清阳,清阳实四肢”等等,说明脾能保证全身能量的补充,参与形体运动,从而与疲劳相关。
肝病及心心主神志、心主血脉,肝主疏泄,二者关系密切。
《明医杂著·医论》曰:“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
”肝气郁滞是肝失疏泄的后果,肝气郁滞可导致心气乏,即肝可对心的功能产生多方面影响。
心主血脉,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一方面,肝藏血有助于心主血;另一方面,肝的疏泄作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也是心主血脉的重要保障,若肝郁气滞,血行瘀阻也可导致心不行血而出现疲劳。
肝病及肾《临证指南医案》中说:“盖肝主筋,肝伤则四肢不为人用,……肾藏精,精血相生,精虚则不能灌溉诸末,血虚则不能营养筋骨。
”阐述了肝肾在痿证发病中的重要作用,痿证的早期主要表现也是疲劳,说明疲劳与肾有关。
肝病及肺体力的产生亦与肺相关,肺和心的气血旺盛、循环正常则精力充沛。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助心行血。
气的生成要依赖肺的呼吸运动来完成,而肺要保持正常的呼吸,则又依赖气机的调畅。
肝可调畅气机,肝失疏泄无疑会对肺的主气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导致疲劳。
肝与精神情绪有关情志活动虽属于心的功能,但也与肝关系密切,《素问·调经论》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说明精神情志的变化与血的盈亏有关,《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强调了情志与气的密切关系。
说明正常的情志活动,主要依赖精血充足和气机调畅。
肝藏血,主疏泄,可调畅气机,气血的功能受肝的调节。
因此,亚健康的精神情志异常,实质上是肝脏功能异常的具体表现。
肝与睡眠有关肝体阴用阳,《类证治裁·不寐》谓:“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寐;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强调睡眠与阴阳之气的循行有关。
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肝气的调畅是阴阳各循其常的前提条件。
《医林改错》中说:“夜不安者,将卧则起……此血府血瘀也”,“血瘀日久,血不行则心失所养,亦致失眠。
”上述医家均认为血是睡眠等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血虚血瘀都可引起失眠,而血虚血瘀均与肝有关。
失眠的发生亦与情志的失常息息相关,《张氏医通》曰:“平人不得卧,多起于劳心思虑,喜怒惊恐”,肝是主情志的重要脏腑,具有疏达气机,调畅情志,藏血舍魂的生理功能。
肝失疏泄,容易影响心神而病不寐。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它在人的代谢、胆汁生成、解毒、凝血、免疫、热量产生及水与电解质的调节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内的一个巨大的“化工厂”。
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能耐受各种强烈刺激,但是在纤维化和硬化后就很难逆转了。
肝脏的功能简单说就两个:消化和解毒。
1、所有的食物(包括静脉注射进血管的糖)都经经过肝脏来重新合成,把食物中的营养素转化成人体需要的营养素。
2、我们每天还会面对无数种类的毒素,所有毒素也是要经过肝脏处理进入消化道排到体外,如果毒素太多就会造成肝脏工作负担太重,营养跟不上肝细胞新陈代谢不畅,肝也会受损。
下面就稍微说的系统科学点吧一、代谢功能:①糖代谢:饮食中的淀粉和糖类消化后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肝脏将它合成肝糖原贮存起来;当机体需要时,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供机体利用。
②蛋白质代谢:肝脏是人体白蛋白唯一的合成器官;γ-球蛋白以外的球蛋白、酶蛋白及血浆蛋白的生成维持及调节都要肝脏参与;氨基酸代谢如脱氨基反应、尿素合成及氨的处理均在肝脏内进行。
③脂肪代谢:脂肪的合成和释放、脂肪酸分解、酮体生成与氧化、胆固醇与磷脂的合成、脂蛋白合成和运输等均在肝脏内进行。
④维生素代谢:许多维生素如A 、B、 C、 D和K的合成与储存均与肝脏密切相关。
肝脏明显受损时会出现维生素代谢异常。
⑤激素代谢: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当肝功长期损害时可出现性激素失调。
二、胆汁生成和排泄: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胆汁酸的生成和排泄都由肝脏承担。
肝细胞制造、分泌的胆汁,经胆管输送到胆囊,胆囊浓缩后排放入小肠,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三、解毒作用: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有害废物及外来的毒物、毒素、药物的代谢和分解产物,均在肝脏解毒。
四、免疫功能:肝脏是最大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系统,它能通过吞噬、隔离和消除入侵和内生的各种抗原。
五、凝血功能: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由肝脏制造,肝脏在人体凝血和抗凝两个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肝脏破坏的严重程度常与凝血障碍的程度相平行,临床上常见有些肝硬化患者因肝功能衰竭而致出血甚至死亡。
六、其它:肝脏参与人体血容量的调节、热量的产生和水、电解质的调节。
如肝脏损害时对钠、钾、铁、磷、等电解质调节失衡,常见的是水钠在体内潴留,引起水肿、腹水等。
以肝脏为中心的物质循环:1. 血液由肝动脉输送至肝脏。
2. 肠吸收的物质,经由门静脉运送至肝脏。
3. 肝脏处理后的营养素以及肝脏制造的有用物质,经由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
4. 肝脏制造的胆汁,经由胆管注入十二指肠,其中一部分则会积存于胆囊。
大脑钙VS 情绪钙是脑神经元代谢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
充足的钙能抑制脑神经的异常兴奋,使人保持镇静。
缺钙则使人烦躁、情绪不稳。
血管钙VS血压人体缺钙会刺激产生导致高血压的多肽物质,日摄入量少于300mg者与达到正常摄入量者相比,高血压的发病率要高2~3倍。
眼睛钙VS 视力钙参与视神经的生理活动,还使眼球充满弹性。
钙摄入不足则眼肌收缩功能受到影响,眼睛容易紧张、疲劳、视力下降。
淋巴液钙VS 免疫力钙能激活淋巴液中的免疫细胞,改善其吞噬能力,同时促进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强人体免疫力,抑制有害细菌繁殖。
消化系统钙VS消化能力钙激活人体内的脂肪酶、淀粉酶等多种消化酶,改善其消化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能力。
钙摄入不足容易导致消化不良、食欲降低。
肝脏钙VS排毒能力肝脏是重要的解毒器官,各种毒素都在肝细胞的作用下变成无毒或低毒物质。
钙是参与肝细胞修复的重要元素,对保护肝脏的排毒功能十分重要。
若摄入不足,不仅排毒不充分,肝脏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内分泌腺钙VS 激素分泌内分泌腺分泌激素要靠钙来传递信息,钙不足则内分泌失衡,不仅影响肤色肤质、诱发失眠多梦,还可能导致性功能低下。
皮肤钙VS皮肤弹性钙对维持皮肤细胞膜的完整非常重要。
当体液中钙离子浓度下降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皮肤和黏膜对水的渗透性增加,导致皮肤弹性降低,甚至引起皮肤瘙痒、水肿。
肌肉钙VS肌肉力量钙参与肌纤维运动,缺钙则肌肉力量不足,不仅运动时容易拉伤、运动后也常常感到酸痛。
同时,钙浓度不足时肌肉的兴奋性会增高,进而出现自发性收缩,甚至严重到抽筋。
脂肪钙VS脂肪代谢钙与脂肪代谢有潜在关系,具有抑制“储存脂肪激素”的作用。
因此钙的多少决定了能量是燃烧释放,还是以脂肪形式储存。
实验也证明,高钙饮食能将减肥速度提高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