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第二框 博大精深

合集下载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导学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导学案
1随着_______的建立,中华文化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文化开放的氛围浓郁,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A儒家学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至尊地位B秦朝
C.汉朝D隋唐
2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发展历程相比,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具有相对稳定性B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源远流长,从未中断D关注人文价值
A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中国的传统艺术都是汉字的艺术
C中华灯谜是传承汉字的主要形式
D中华灯谜艺术是不断完善推动了汉字的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是()
①中华文化没像其他文明一样,被外族人侵而中断、湮变
②汉字的演变与使用
③史书典籍的传承
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①②③④B②③
①吴越文化开放,滇黔文化内敛 ②吴越文化精致淡雅,滇黔文化热情奔放 ③滇黔文化更具有多样性 ④吴越文化文明,滇黔文化野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这说明( )
A.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是各地区文化的松散集合
A.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博大精深
B.封建统治者在科技发展上身先士卒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D.我国劳动人民具有热爱科学的优良传统
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流动性和开放性强,“水性使人通”。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内敛性强,“山性使人塞”。回答4~5题。
3.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差异性的表现有( )
高二年级政治学科导学案
学年第学期编号:年月日编写人:审核主任:
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6课第2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名师精讲(含答案)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6课第2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名师精讲(含答案)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6课第2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名师精讲(含答案)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识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及其意义。

3.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及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读教材·填要点]知识点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我国区域文化的成因Array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知识点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文化的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中华文化的作用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5.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议话题·强认知]1988年1月,世界各地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通过的《巴黎宣言》开宗明义地呼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 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思想。

也就是说,去学习和吸收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中华民族文化思想,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美国汉学家德克·卜德说:中国文化西传的结果,甚至“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了我们整个现代文明的基础。

第6课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6课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 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 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 对海洋霸权主义。
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博大精深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地位: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整体性和实用性的
特点。
◆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
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齐鲁文化
吴越文化
巴蜀文化
•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 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借鉴、吸收,共同创造了 中华文化。
多民族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 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 重要原因之一:特有的包容性。 ◆含义:求同存异(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吸收借鉴)。 ◆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 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 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1. 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⑴ 闻名中外的石窟艺术
民族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 外,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26个民族 现在或曾经有过自己的文字。他们用 自己的文字,创造了自己的优秀民族文 学
壮族
蒙古
维吾尔族
2.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六课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说课稿)

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说课稿)

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说课稿)肃宁县第一中学闫会增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三方面具体体现;(2)明确我国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3)知道文化区域性的成因和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4)明确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5)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民族性特征,掌握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中华文化成就的呈现,感悟其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三个方面)2、难点:区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三、教法和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设置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从中获得体验。

1、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总结。

2、多媒体演示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更加形象生动地呈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视听效果,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3、事例分析法:课前引导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事例,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积极参与。

4.、讨论法:通过有效的小组讨论,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出办法、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板书学习目标(2-3分钟)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表现及意义。

理解: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特征、相互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重、难点:区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区分中华文化的两个特征。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练习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练习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1.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是()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源远流长、历久弥新C.生生不息、博大精深D.生生不息、历久弥新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

本题直接考查课本基础知识,没有难度,可根据课本知识直接选出即可。

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正确且符合题意;B、C、D说法都是错误的,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答案:A2.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李约瑟在《自然科学大事年表》中用图表做了说明。

以下图表主要说明了()时间公元前6~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公元400年公元401~公元1000年公元1001~1500年比例50% 62% 71% 58%B.中华古代科技比世界其他各国要先进得多C.中华古代科技决定了当时中华民族的至尊地位D.中华古代科技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解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图表强调古代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成就中占的比重,并没有涉及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故排除。

B选项观点错误,题中图表仅仅说明古代中国科技对世界的贡献大,而不是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比世界其他国家先进得多,故排除。

C选项观点错误,中华古代科技并没有决定当时中华民族的至尊地位,故排除。

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图表强调古代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成就中占的比重大,说明中华古代科技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故入选。

答案:D3.(2017·三明模拟)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的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

这说明()A.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古代就大放异彩B.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解析:“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说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故D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三第6课 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课后 含答案

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三第6课 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课后 含答案

第三单元第六课第2框基础演练一、选择题1.诗歌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是最古老、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它是我国文学艺术的核心,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是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对人们心灵的抚慰。

这说明( D )A.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B.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C.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解析]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B 说法没有体现;C错误,中华民族节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2.“甜粽子、咸粽子哪个更正宗?”成了端午期间网友的热议话题。

总的来说,南方人更偏爱咸粽子,北方人则青睐甜粽子。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 B )A.独特性B.区域性C.整体性D.民族性解析] 材料中“粽子"是饮食文化的物质载体,南方人和北方人对粽子的口味要求不同,有自己的饮食偏好,反映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特点,B项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

故选B.3.云南省丽江的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整个乐曲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并根据不同内容分为“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龙吟”等五十多个小调.由于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格调。

由此可见,纳西古乐( B )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丽江地理环境决定的②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纳西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历史悠久,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纳西族人民长期社会践的产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④正确;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受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决定”一词错误;改革是促进经济会社发展的根本动力,②说法错误.该题选B。

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习题演练

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习题演练

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习题演练基础达标1.中国古典诗歌“无体不备,无体不善”,无论内容、风格、形式、技巧,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 A.博大精深B.源远流长C.民族性D.多样性2.由于《红楼梦》集中表现了中国文学和中国艺术以及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到目前为止也是绝后的文学奇迹,毛泽东把它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

《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人们对它阅读、探究的热情经久不衰。

毛泽东之所以将《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是因为()A.《红楼梦》集中表现了中华文化的主要特征B.它们共同表明了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C.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独特作用D.文化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3.社会的文明程度是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标志,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成就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标志。

只有科技发展了,社会文明了,整个社会才能真正称得上“和谐”。

这表明() A.我国科学技术具有辉煌的历史B.科学技术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C.科技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D.中国的科技成就始终处于世界前列4.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B.我国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5.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这反映出我国的饮食文化()A.具有区域性的特点B.具有民族性的特点C.具有开放性的特点D.具有先进性的特点6.无论什么地域,都有自己的根,这就是地域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

本框题分为三个目。

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

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①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②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关东文化这一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把闽南文化、闽台文化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契入点,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 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②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小结 博 大 精 深 中 华 文 化
独特性
文学艺术(特点、作用、地位) 科学技术(特点、意义、地位)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 的包容性
民族性
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探究3: 2014年11月6日,大型文物展览“丝绸之路”在中国国家博 物馆隆重开幕,展至2015年1月5日,展期两个月。“丝绸之路” 汇集了来自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4家文博单位的400余 件文物珍品,是近年来国内举办的综合反映丝绸之路悠久历史和 伟大意义的最大规模的展览。两千余年来,丝绸之路作为中西交 通的大动脉承载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对话,彰显着古代中国开 放的文化品格、不朽的文明成果。中国以恢弘的气度和包容的胸 襟与世界通好,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不断为古老深 邃的中华文明注入新鲜血液,成就了世界东方巨人的地位。在这 一过程中,中国的丝绸、铜镜、茶叶、瓷器、作物、药材、铁器 以及四大发明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西方,为世界文明灿烂辉煌 的画卷绘上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探究问题为: (1)怎样理解“中国以恢弘的气度和包容的胸襟与世界通好,互通有 无。” (2)运用“我们的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 特征的。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首先 要回答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然 后分析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最后 明确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答案: (1)中华各民族文化,既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 具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 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 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 (3)中华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 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 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答案(2): ①两千余年来,丝绸之路作为中西交通的大动脉 承载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对话,彰显着古代 中国开放的文化品格、不朽的文明成果,体现 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②“丝绸之路”展品丰富以及中国的丝绸、铜镜、 茶叶、瓷器、作物、药材、铁器以及四大发明 等传入西方,表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③中国以恢弘的气度和包容的胸襟与世界通好, 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不断为古老 深邃的中华文明注入新鲜血液,成就了世界东 方巨人的地位,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探究1
结论(答案): 1)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区域性特 点,即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2) 形成“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
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
响,各地区文化具有明显的的区域特征。
探究2: 材料: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 汇聚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新疆的 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 同开发建设新疆,形成了新疆多元一体、独具 魅力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成了牢不可破的 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边疆的稳定、 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根据材料,谈谈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 系。
答案 (1) : ①“中国以恢弘的气度和包容的胸襟与世 界通好,互通有无”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 包容性。 ② 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 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 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 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 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 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第六 课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自主导学问题: 1、中华文化的内容是什么? 2、文学艺术的作用、特点和地位各是什么? 3、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 是什么? 4、中华文化地域性的成因、区域性文化之 间的关系? ★5、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怎样 的? ★ 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及原因含义及其意义? 7、中华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