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 唯物辩证法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11 唯物辩证法真题感悟

专题十一唯物辩证法真题感悟1.(2015·新课标卷Ⅱ,2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琴韵》理解正确的是( )①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②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界无关③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④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琴声是人在弹琴后发出的声音,具有人化的特点,琴声也离不开人的弹奏,与人的主观世界有关,只要手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这不一定,还需要主观上的努力,按照曲谱来弹奏,才能产生美妙的音乐,因此本题选B。
答案:B2.(2015·广东高考,34)水在常见的三种状态下的结构和动力学行为已被人们了解,但在受限空间内部不完全为人所知,近日,有研究团队在这方面取得重大发现,在常温下,在石墨碎片毛细通道中的受限水会整齐排列成规则的二维方形冰结构。
这是常温下水的一种全新存在方式,该研究成果对于解释降低三维空间内水的快速输运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新发现再次印证了( )①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样的,认识是无限的②质变是由事物的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④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①③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水的形态改变的事例,说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样的,认识是无限的,同时说明人为事物的联系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故入选。
②④观点错误,质变并不一定是由事物的内部结构变化引起,其他方面变化也可能引起质变,新事物并不等于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新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并不一定有远大发展前景,故排除。
答案:B3.(2015·四川高考,7)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哲学唯物辩证法的知识

一、唯物辩证法的概念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中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核心,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一整套科学理论体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最基本的;世界是在运动变化中的,变化是普遍永恒的;事物都是由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作用而发展的,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概括了以下几大基本规律:
1. 相互转换的规律
事物之间有着微小差别,这些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质的飞跃,即互相转换。
2. 统一体和斗争规律
事物由对立面构成统一体,这些对立面同时斗争又统一。
3.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发展有一个否定旧事物、创造新事物再被新的事物否定的循环往复过程。
三、唯物辩证法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认识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观点,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
2. 发展观点,捕捉事物的变动
3. 质量转换,揭示事物本质的变化
4. 主体地位,找到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5. 具体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
通过对唯物辩证法的概念、基本规律和认识方法的介绍,希望可以加深对这个重要哲学理论体系的了解。
唯物辩证法

运动变化有两种情形:一是前进的、上升的;二是倒退的、落
后的。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才是发展。因此发展是 运动变化,但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2)质变与发展的关系。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
物的质变,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前
2.复习本专题知识,要重点掌握联系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法,这
是历年高考必考点,要结合当前科技创新的成就,巩固辩证否 定观和创新意识。要将唯物辩证法和经济、政治、文化模块的
知识相融合,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相关经济、政治、文化
理论和时政热点
【主干构建】
【核心自查】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 的过程。
②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③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①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 的、迂回的。
②方法论: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
【典题训练】 1.(2012·全国卷)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各种物品与互
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定位、跟踪、控制和信
息的互联、共享。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广泛 地应用于经济和社会生活。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②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因具有“人化”的特点而具有主观性 ④联系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
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
唯物辩证法11个原理

1、对立统一原理原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要全面地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相互转化原理原理: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3、普遍性原理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4、特殊性原理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矛盾的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原理: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学会正确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6、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原理:主次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主次矛盾互相依赖、互相联系。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既要抓中心、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
7、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方法论:认识事物既要全面,又要抓住本质和主流。
8、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原理: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归纳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归纳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否定之否定的原理、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等。
否定之否定的原理指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旧的事物被否定,但同时新事物又包含有旧事物的一部分,因此旧事物在一定程度上被肯定。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指事物的发展过程既包括量的变化,也包括质的变化。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物内部蕴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指的是事物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2.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
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在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矛盾。
矛盾的运动规律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
3.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5.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方法论。
它提出了“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到理论、从理论到实际”的认识论基本原则,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唯物辩证法强调实践、实证和实用,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检验理论,不断纠正和提高理论,为革命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的认识方法、发展规律和方法论意义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科学理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应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唯物辩证法原理以及对应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原理以及对应的方法论一、唯物辩证法原理1.辩证法的物质性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客观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实践的基础,是认识的对象。
物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认识对象的基础。
2.矛盾的根源和作用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面的统一体,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在事物内部具有普遍性和一定性。
事物的发展离不开矛盾的存在,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3.发展的根本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实现的。
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不断革新的,具有普遍性和个别性。
4.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的实践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只有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唯物辩证法方法论2.揭示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方法论要求揭示事物内部矛盾的动态发展过程,分析矛盾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规律。
3.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唯物辩证法方法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要以实践为基础,反过来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修正和完善理论。
4.反对形而上学和机械论思维:唯物辩证法方法论对形而上学和机械论思维持批判态度,强调要把握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追求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5.实事求是和科学精神:唯物辩证法方法论倡导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求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注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和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
总结起来,唯物辩证法原理以及对应的方法论是一种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用于解析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揭示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发展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方法论强调全面性、矛盾发展规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反对形而上学和机械论思维、实事求是和科学精神等几个主要方面。
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和方法论,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推动事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基础。
其原理和方法论如下: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这个原理是唯物辩证法的首要原理,也是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
2.矛盾普遍存在:矛盾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源泉,矛盾普遍存在,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
3.事物发展的质变和量变: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通过数量的积累和渐进的变化,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4.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对立面是矛盾的表现,对立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通过斗争实现对立面的转化。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1.全面分析:全面分析是指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问题进行分析,
全面地、系统地把握问题的本质。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指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和总结,揭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3.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是指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不断地实践、检验、发展理论。
4.辩证逻辑:辩证逻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包括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和整体思维等方面,是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总之,唯物辩证法不仅是一种哲学理论,更是一种思维方法和工具,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实现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浙江省2020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十一唯物辩证法第二讲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与创新意识教案

第二讲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与创新意识考试内容考试要求备考指津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b以判断题、选择题、综合题形式考查发展的普遍性、事物发展道路与趋势、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以判断题、选择题形式考查创新的有关知识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事物发展的前途、道路及其要求(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要求bc3.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1)辩证否定观(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c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准确理解发展的实质(1)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发展代表着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趋势。
从方向上看,事物的运动、变化有前进的、上升的,也有后退的、向下的,而发展只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和变化。
(2)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在日趋灭亡的事物。
发展的实质绝不是事物简单的数量增减和位置变动。
②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简单地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事物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或以事物的名称、旗号来判断新旧事物,都是不科学的。
考向发展的普遍性及实质1.(2017·11月浙江选考)借助导航、移动支付、物联网等技术,自行车以共享单车的形式再度风靡城市,曾被视为夕阳产业的自行车行业重新焕发生机。
这表明( )①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是新事物②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③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没有的新形式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C。
“曾被视为夕阳产业的自行车行业重新焕发生机”体现了②④;①说法过于绝对;③与题意不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有这样一道数学题:
90%×90%×90%×90%×90%≈59%。它告诉我们,一项工作
做到90%已经很不错了,但经过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 “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一个不及格的分数,
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这启示我们 (
B.要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质变
)
A.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联系
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 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 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
3.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不同
主要矛盾
前提 不同 作用 不同 方法 论 关键 词
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同一矛盾的矛盾双方中 对某一事物的性质起决定 作用 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抓主流
[例2] 唐代韩愈认为,读一部书,要善于把握各部 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精义。这样 ,一本书到最后可能变成简单的几张图表,书也 就读“薄”了。这表明读书要( ) A.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B.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C.做到解放思想 D.坚持实事求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系统优化方法的掌握 与运用。韩愈所倡导的读书方法,强调把握各部 分的内在逻辑,提出纲要,钩出精义,这是对系 统优化方法的运用,A项正确。 [答案] A
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不能认为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当部
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会大于各个部分
功能之和;如果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 整体功能的发挥。
1.(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某研究机构发表报告说,他们将14种 酶、1种辅酶、纤维素原料和加热到32摄氏度左右的水“一锅烩”, 制造出纯度足以驱动燃料电池的氢气。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 A.科技创新揭示了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B.研究过程表明没有世界观指导的科研活动是可能的 C.该实验是一种无意识活动到有意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D.实验材料之间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解析:哲学揭示了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因此A项 说法错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任何研究都离不开世界观的指导, 因此B项说法错误。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因此C项说法错误。14种酶、1种辅酶、纤维素原料和加热到32摄 氏度左右的水“一锅烩”,制造出纯度足以驱动燃料电池的氢气, 说明实验材料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 选D项。 答案:D
在复杂事物的许多对矛盾中 对复杂事物的发展方向、进 程起决定作用 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 要矛盾
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 主流、方向、主体、优势 核心(注重处理问题) (注重看问题)
4.联系、发展与矛盾的内在联系 (1)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发展。 (2)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部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 。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正确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 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发展是新 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4)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关键词:循序渐进、从点滴(小事、自身)做起、有步 骤、分阶段、量力而行、脚踏实地、防微杜渐、过度、 急于求成、抓住时机、揠苗助长、调整结构等。
2.(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由 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见右图)。该图 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涵主要有( ①一分为二的观点 )
②绝对同一的观点
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 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观点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④
变有两种方向,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质变,也
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质变。只有向上的、前进
的质变才是发展。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的量变不影响事物的存在
,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
才会发生质变。
[例3] “一文钱的不义之财就可以让人的肌体与灵 魂一寸一寸地产生病变,直至腐败。”这句人生 警句是从“腐败”二字拆解为“广(病)、人、寸 、肉(肌体、灵魂)、贝、文”六个偏旁部首后重 新组合起来的。下列古语与这句人生警句蕴涵的 哲理相一致的是( ) A.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 B.泾溪石险未覆舟,平流无石却沉沦(《泾溪》) C.其为政也,善因祸而得福,转败而为功(《史记 》) 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解析]“一文钱的不义之财就可以让人的肌体与灵 魂一寸一寸地产生病变”反映了量变引起质变的 道理,A体现了这一点,故选A。B、C体现了矛 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体现了主观能 动性,B、C、D均与题意无关。[答案]A
二、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
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是系统与要素的
关系。系统属于整体的一种情况,系统除了强 调整体以外,还强调层次性和有序性。要素只 是部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组成系统的部分, 因此,不能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等同于系统和 要素的关系。
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这个判断是错误的。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 之间都存在联系,而是指不存在没有联系的事物。 2.联系具有条件性。两个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例1] 漫画《中“头彩”》意在讽刺某些人( ) A.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B.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 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混淆了自在事物的联系 与人为事物的联系的区别 D.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解析] 材料是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主观臆造联系,排除A 、B两项;C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 D
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 要尊重书本知识和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 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3)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它不把否定看作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而是看成外力作用的结果。它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把否定 看作是对事物的简单抛弃,一笔勾销,没有任何保留,否定一切; 它把肯定看作绝对的肯定,肯定一切。 (4)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具有创新意识。 2.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4)创新促进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
4.(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卷)如图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 A.把握事物的联系,利用客观规律 B.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直接经验 C.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究事物本质
D.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解析:做好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漫画给我们的信息,漫画告诉 我们“某些成功,常常是因为一次勇敢的放弃”,这就意味着 人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创新意识,D项正确。其他选项 虽然都从不同的侧面与题目有关联,但都不是题目主旨所在。 答案:D
[知识迁移]
(1)联系的普遍性,强调任何事物都处于普
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绝对孤立
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具体事物之 间都是有联系的,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就无能为 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启示 (1)做任何事情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 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 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 的飞跃和发展。揠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 不可取的 (2)并不是说只要有量变就会有质变,或认为量变的总和就是质变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 (3)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次序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这是量 变引起质变的一种特殊情形。 (4)一次质变是上一次量变的终结,又是下一次量变的开始,因为 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不能笼统地认为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知识迁移] 发展的实质、发展的状态、发展的趋势之间的关系 (1)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总 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具 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2)发展作为一种运动,从性质上说,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从 内容上讲,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从状态和形式上来看 ,是从量变到质变;从动力和原因上说,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矛盾 ;从趋势和途径上讲,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对“八”可做有益的猜测,也可从反面做多方面的解释。 如从正面看:“八”字像“人”,人者,万物之灵,世界主宰。 “八”字如“入”,有收入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从反面看: “八”字无底,上小下大,不仅是欲壑难填,而且是入不敷出。 “八”字笔势,左右均向下,可谓连走下坡路,若走此道可就 没多大指望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题干所指的“联系”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题干所指 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③主观任意“联系”也是有 道理的 ④题干所指的“联系”是子虚乌有的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主观臆造的联系,靠的是人的想象和主观解释,选① ④,排除②③。答案为A项。 答案:A
3.(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漫画《羡慕》 (作者:周中华)中双方改变处境的努力最终失败的原因有( ) ①只注意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忽视其曲折性 ②只注意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忽视其前进性 ③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同一性,而忽视其斗争性 ④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斗争性,而忽视其同一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漫画中的双方只“羡慕”对方,茫然行动,不考虑结果, 只看到了前进性,而忽视了曲折性,①入选,②排除;双方注重了 愿望与结果的一致性,而没有慎重分析其对立性,③符合题意,④ 排除。本题为漫画分析题,准确理解漫画寓意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