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

唯物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基础上,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唯物辩证法主要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所谓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见,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坚持了唯物主义前提。同样,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和矛盾观也都贯彻了唯物主义,是以承认物质的客观性为前提的。总之,唯物辩证法本身就包含着唯物主义精神。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实质。辩证法是关于普通联系的科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但不论是什么样的联系,其根本内容都是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既对立又统一。所以,联系就是矛盾,只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才能说明事物的联系,了解联系的内容和本质。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区别于形而上学

发展观的根本标志。辩证法是永恒发展的科学,只有从

对立统一中,才能了解发展的动力源泉、根本内容和实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区别开来。

(3)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把握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唯物辩证法作为完整而严密的科学具有丰富内容,它是由三个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若干范畴所组成。在全部辩证法的内容中,唯有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它贯穿于一切其他规律和范畴。只要以它为指导,其他规律和范畴便可获得深刻的解释和正确的规定。

以上三个方面表明:对立统一规律对于唯物辩证法具有根本性意义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认识世界是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所以说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

研讨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这要求教师实现其角色的转变,从课堂教学的“独裁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评价教师一堂课的优劣关键是看教师讲的怎么样,而新课程下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发生了变化,关键是看这堂课对学生的发展有何意义,也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有没有得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有没有受到积极影响。“讲”的好只是表明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情况,而“引导”得好表明学生主体得到关注,更符合新课程精神,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练习题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测试题1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下面关于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难易相比较而存在 C.难易的转化是必然的 D.只要采取行动,矛盾双方就可以相互转化 2.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是() A.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B.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C.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说明()A.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 B.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C.事物的对立、统一都是有条件的D.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的是() 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的特殊性D.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结表现在() A.普遍性就是特殊性

B.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件是特殊性的总和 D.普通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6.“将欲弱之,必先强之;将欲废之,必先兴之;将欲夺,必先与之。”老子的这一论断体现了这样的哲学道理() 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C.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 D.矛盾双方依据—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100年前的10月24日,奥地利人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100岁生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据此回答7—8题。 7.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条件的 B.事物具有不可知性 C.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D.真理和谬误往往没有区别 8.通过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舒施尼那种“最糟糕的发明”将会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这说明()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考向预测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评析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政策对其他经济特区的借鉴意义。 3.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原理的区别和解读办事情的依据 4.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哲学依据,把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 二、考点梳理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联系的是矛盾,发展的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食指和核心。 2.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1)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统一的: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例1 宋朝张先《木兰花》中云:“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 A.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 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例2 上海交通大学于2011年1月23日宣布,物理系李贻杰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历时3年,采用独特的技术路线,成功研发一整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百米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如果采用第二代高温超导电缆来传输,可以达到几乎零损耗,极大提高了节能效果。但是人类最终不可能发明出绝对的导体。下列观点与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D、一叶知秋,一燕知春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主要内容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4.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5.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重点、难点 (一)、如何理解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 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②矛盾双方同一性与斗争性,既是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矛盾是一种联系,而联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因而,矛盾也就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一句话,“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1)矛盾普遍性原理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社会运动中充满着复杂的矛盾,人的思维领域也充满了矛盾。 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具体地说:矛盾贯穿于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这一过程中只存在矛盾的差别问题,不存在矛盾的有无问题。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 (2)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正确对待矛盾。 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是客观的。所以,人们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②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特殊性原理。 (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事物的共同性质和特殊性质的关系,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与实现劳动人民为主题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2、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思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自然界的本质,既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反映现实?”既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和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会依赖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取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是仍然是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实践是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6、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7、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务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根本矛盾贯穿事务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务的性质,矛盾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0、度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看两端叫关节点和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11、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参透的。 12、辨证否定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务的自我否定,是事务内部矛盾矛盾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来的,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即客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9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选择题I: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中药不过是些树皮草根,多用少用没关系”、“中药有病能治病,无病能健身,无毒、无副作用”等观点.导致一些人过量用药产生不良反映。这一情况告诉我们 A.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B.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有量变就会引起质变 D.传统思想和传境观念不利于事物的发展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随。”老子的这段话说明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C.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矛盾的双方是互相排斥的、互相斗争的 3.下列看法中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 A.积劳成疾 B.声东击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 4.“茉莉、米兰香气袭人,可花并不艳丽;君子兰、牡丹雍容华贵,但并不那么香;玫瑰倒是色香俱全,却有刺。鲜者,取其鲜;香者,取其香;带刺者,更宜贵其鲜而香。”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获得正确的意识,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相符合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D.看问题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 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7.《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8.“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废弃的资源。”这种说法是强调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A.相互转化 B.相互依存 C.相互渗透 D.相互排斥 9.其实,被随意丢弃的硒鼓有着极大的再生利用价值。一个旧硒鼓经过修复再生过程,比生产新品可节约50%的成本,而售价却只是原来的70%。因此,我们应该() A.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B.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C.如实地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据此回答10—11题。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一体化讲义样例)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课时一(一体化讲义样稿) 【目标预设】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2.矛盾的含义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知识梳理】 (一)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这是因为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和事物发展的。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 矛盾规律即,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二)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又相互,这就是矛盾。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 2.矛盾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和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的属性和趋势,一是二是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的。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 同一以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事物就不能 斗争性寓于,并为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事物同样不能 矛盾双方既,由此推动 ▲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内容:矛盾即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三)矛盾的普遍性及指导意义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①矛盾存在于()。 ②矛盾贯穿于()。 2.矛盾普遍性原理、方法论 ▲原理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方法论: 第一、(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矛盾、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第二、坚持全面看问题、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分法,反对片面性。 (四)矛盾的特殊性及指导意义: 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特殊性是指。 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①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 ②的矛盾在上也各有不同的特点。 ③也有各自的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千篇一律用一种方法去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即“一刀切”、“一风吹”) 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 (3)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因为矛盾具有。(理论依据)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意义)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意义) 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好工作。(意义) E.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工作方法。(地位) (4)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高二下册政治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知识点

高二下册政治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知识点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l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 ⑴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等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运用矛盾分析法认识和改造世界。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注重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不可急于求成。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其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观点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中所蕴含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艺、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总之,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中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所以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必须遵循和把握的思维逻辑系统。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意义是什么? ①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它自身的价值。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改变了原有的价值量,所以叫可变资本。②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分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可变资本产生的,是绝对和相对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第二,为考察资本

唯物辩证法内容

唯物辩证法内容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唯物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所以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3、〖反对〗: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反对〗: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反对〗: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核心之矛盾的基本属性

唯物辩证法核心之矛盾的基本属性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其中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如下为大家梳理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正如列宁所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马哲中的“矛盾”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矛盾”不同,生活中我们所说的“矛盾”常指冲突;当然,马哲中的“矛盾”也不同于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指结论与前提不相符的自相矛盾。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二者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所谓辩证统一,即它们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的对立表现在:首先,同一性和斗争性分别描述的是矛盾双方之间不同的性质和趋势;其次,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的统一关系表现在: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例题: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C.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答案】ABC 【解析】这段话的意思是:以不同的事物相互作用在一起就称之和(以它平它谓之和),和有了就产生新事物(和实生物)。如果只是相同的东西在一起,事物就不发展了(同则不继)。以和来指导生产,就能“丰长而物归之”。因此,ABC为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解答这道题目的关键是掌握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以及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规律是我们马原考试的重点内容,除了选择题经常考查外,分析题也经常以矛盾规律的相关原理和内容为考查对象,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加强理解,多做习题。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1、复习内容: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普遍性 A、自然是发展的 B、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C、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 A、发展的实质 B、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方法论)

C、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关系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A、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为什么这么说,原因)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这么说,原因) C、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对我们的要求(2)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A、质变与量变的含义 B、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C、量变与质变对我们的要求 2、本课引入:

有个楚国人拿着矛和盾在大街上叫卖,“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能穿过任何坚固的东西。”同时又喊“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没有任何利器能穿透它。”旁人问:“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楚人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寓言中的“矛盾“是人在思维过程中犯的逻辑错误,而哲学中的“矛盾”揭示的是事物客观存在的一种关系。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那么,什么是矛盾呢?学习了矛盾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A、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A、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高中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教案 Teaching plan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essence and core

高中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教案 前言: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 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 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 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 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矛盾的含义,初步懂得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 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概括哲学观点,能运用知识分析生 活事例,培养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的哲学思维能力,培养 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关于矛盾的故事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矛盾观的兴趣; 通过矛盾普遍性的学习,提高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自身生活学习

的自觉性;通过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学习,增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与认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 (2)教学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步骤一、故事导入,目标定向。 通过口述和幻灯片展示:九道门的故事,提出问题:材料中的男子能找到女朋友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教师引导:用哲学语言回答就是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引出课题)让学生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目标定向。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 归纳

第二部分: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联系6、发展4、矛盾8 、创新3 + 分歧)(共22条原理)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以及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P54 第七课6条原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3、〖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 1.两大特征:联系与发展 题型:这个考点在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单选题型,在2012年、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多选题型。2013年、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了材料分析题型。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联系的特征: 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多样性。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条件性。条件这一范畴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 ?发展 发展是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物质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否定发展,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高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巩固课)学案(转载)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2)矛盾普遍性原理 (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辩证关系(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7)坚持两点论与重 点论相统一 2、能力目标: (1)提高比较分析能力(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 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 能力(5)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2)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 (3)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4)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 二,学习内容:(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2)矛盾普遍性原理 (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辩证关系(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7)坚持两点论与重 点论相统一 三,问题导学: (一)基本概念----矛盾:(5分钟看书并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所谓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和的哲学范畴 1、所谓“对立”就是矛盾双方相互、相互的属性。矛盾就 是 (注意:A、对立是无条件的B、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C、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属性,而不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2、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相互的属性、趋势,又叫“同 一性”(注意:统一是有条件的) 统一有两种情形:A B 例题1、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君子和而不同”指 的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所体现的辩证法的正确思想是: A.有修养的人在任何问题上都要追求思想上的一致性 B.由于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从而构成了事物的多样性 C.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统一是矛盾的根本属性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

唯物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基础上,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唯物辩证法主要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所谓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见,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坚持了唯物主义前提。同样,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和矛盾观也都贯彻了唯物主义,是以承认物质的客观性为前提的。总之,唯物辩证法本身就包含着唯物主义精神。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实质。辩证法是关于普通联系的科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但不论是什么样的联系,其根本内容都是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既对立又统一。所以,联系就是矛盾,只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才能说明事物的联系,了解联系的内容和本质。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区别于形而上学 发展观的根本标志。辩证法是永恒发展的科学,只有从 对立统一中,才能了解发展的动力源泉、根本内容和实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区别开来。 (3)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把握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唯物辩证法作为完整而严密的科学具有丰富内容,它是由三个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若干范畴所组成。在全部辩证法的内容中,唯有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它贯穿于一切其他规律和范畴。只要以它为指导,其他规律和范畴便可获得深刻的解释和正确的规定。 以上三个方面表明:对立统一规律对于唯物辩证法具有根本性意义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认识世界是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所以说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 研讨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这要求教师实现其角色的转变,从课堂教学的“独裁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评价教师一堂课的优劣关键是看教师讲的怎么样,而新课程下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发生了变化,关键是看这堂课对学生的发展有何意义,也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有没有得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导学案

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中实例认识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结合生活中实例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并能自觉运用上述道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3、运用生活中的事例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并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理解矛盾分析法的普遍意义,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矛盾的含义和属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学习过程 (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①矛盾就是的哲学范畴,简言之, 矛盾就是。②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和。 (2)矛盾的同一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的属性和趋势。 ②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双方共处于一个中;二是矛盾双方,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属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没有,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②寓于之中,并为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总结(矛盾的作用):矛盾双方既又,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①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 ②方法论要求: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勇于,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如何理解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如何理解?你计划怎样用来指导你的创新? 根据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上的指导,我们知道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对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的理解,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这既包含了唯物主义,也包含了辩证法。 又由于唯物辩证法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有很好的宏观把握,而且也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有普遍意义。所以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其根本的认识方法。 所以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就像任何事情的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都蕴含着矛盾分析法。然后这些事情最终的结果就是让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可能都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利用矛盾分析法,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很多问题。而我作为一名学生机构的干部,身为律委会纪检部部长的我,则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这是一件最近发生的事情,我部有一名部委因为一些原因想要退出部门。当我面对这一事件的时候,我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为什么他想要退出我们部门,导致他想要退出的原因会有哪几方面:是因为成绩、家庭、个人、感情等等;经过与他的详谈后,我了解到这是因为上学期他有一门专业课程挂科了,家里也给他专门谈过学习问题,而且由于这学期他的课程时间比较紧张,不愿意经常拒绝或者推脱部门的工作,因为他还想要考研,而且他也有一段在广州的感情羁绊。然后我知道了,原来就是这样一些矛盾使他想要退出。 这是一件在我任职期间我不能预计到的事情,它属于偶然发生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