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3.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1)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1)

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目标〗必备知识:理解矛盾的概念,把握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把握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掌握两点论、重点论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内容。

关键能力:学会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矛盾分析法,增强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分析各种矛盾的能力,学会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懂得要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科学精神: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公共参与:结合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典型事例,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难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过程〗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课件展示马克思的话导入马克思曾经说过:“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精美吗?”结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矛盾的含义: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列举例子以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苦尽甘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吃一堑,长一智。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课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识记矛盾的概念• 把握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这两个属性• 领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2、过程与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矛盾的含义及其普遍性,理解一分为二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举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搜集相关的成语、俗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正确对待矛盾,不回避矛盾,勇于承认、揭露矛盾• 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二、教学重点• 矛盾的含义三、教学难点•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四、教学过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探究活动1】课本第67页●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1)同一性(2)斗争性【探究活动2】课本第68页(上)●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1)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联系:①②③【探究活动3】课本第68页(下)●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探究活动4】课本第69页(上)●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1)事事有矛盾(2)时时有矛盾(3)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

【探究活动5】课本第69页(下)●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2、矛盾特殊性原理(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2)同一事物在它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探究活动6】课本第70页●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案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案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教学重点难点:1、发展的实质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导入新课】寓言《自相矛盾》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

那么,什么是矛盾呢?【讲授新课】第一课时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定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会遇到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现象。

如空间上:上下、左右、高低、长短、远近人的属性:男女、老幼、长晚、胖瘦、高矮;物质属性:冷热、软硬、黑白、明暗、;认识领域:好坏、是非、善恶、美丑、祸福、难易;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

以上这些现象说明:任何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例】“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是同一条路。

”“在圆周上,终点就是起点。

”“疾病使健康成为愉快,坏事使好事成为愉快,饥饿使饱食成为愉快,疲劳使休息成为愉快。

”【探究】P67【提示】说明了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这里的“矛盾”主要是针对与逻辑矛盾具有不同的含义的哲学意义上的矛盾。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a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同一事物都有对立面和统一面两个方面,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为条件,彼此谁都离不开谁(形影想随、一个巴掌拍不响、不是冤家不聚头)。

【例】P67漫画:他敢剪吗?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

高中思想政治《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1、课题引入:通过新闻《十九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视频导入本课。

我将这样导入本课:同学们,视频播放的是十九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十九大精神处处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芒,十九大精神体现了矛盾观的哪些观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课题。

2、知识体系归纳。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基本知识框架及重要的原理及方法论。

3、重难点分析。

根据学生的学情,把他们容易混淆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以自主判断的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课堂展示。

4、课堂探究。

课堂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该环节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具体如下:合作探究一材料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材料二: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结合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体现了哪些哲理?学生展示一:(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这要求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这要求我们必须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高中政治3.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新人教版)

高中政治3.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新人教版)

高中政治3.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新人教版)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它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如实地反映世界的状况。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联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勇于批判,不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因此,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原理就是分清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树立创新意识。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矛盾的含义(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4)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理解(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2)矛盾普遍性原理(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7)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分析(1)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2)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3)运用实例说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4)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2、能力目标(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5)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2)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3)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4)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二、【重点、难点】:1、茅盾的概念;2、茅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3、主次茅盾与茅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整体感知】:通过学习,同学们将明确矛盾即对立统一观点、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以及与之相应的方法论,从而学会全面的、辩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高中教案

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高中教案

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高中教案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高中教案通过关于矛盾的故事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矛盾观的兴趣;通过矛盾普遍性的学习,提高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自身生活学习的自觉性;通过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学习,增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与认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下面和本文库一起看看有关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高中教案。

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高中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矛盾的含义,初步懂得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概括哲学观点,能运用知识分析生活事例,培养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的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2)教学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步骤一、故事导入,目标定向。

通过口述和幻灯片展示:九道门的故事,提出问题:材料中的男子能找到女朋友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教师引导:用哲学语言回答就是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引出课题)让学生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目标定向。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定向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明白本课学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步骤二:学案引领,自主学练。

通过课前预习案,让学生自主查漏补缺,并用幻灯片展示各小组要完成的任务。

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学。

教学过程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组内同学对探究问题进行互相交流,并派出一位同学进行板演。

探究的问题:(一)、问题探究一:多媒体展示:漫画"他敢剪吗"1、他为什么不敢剪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二)问题探究二:多媒体展示:材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高中政治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政治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67-68)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1)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知识理解】1、从关键词中寻找矛盾论:“即。

又。

”“虽然。

但是。

”“双赢”“双刃剑”“成就。

困难。

”“机遇。

挑战。

”“相反相成”此类语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是对立统一,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离开对立或离开统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而不能把矛盾的一方叫“对立”,另一方叫“统一”。

②“事物内部”是指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说明矛盾是客观的③日常生活中矛盾不能等同于哲学上矛盾。

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哲学意义上的“矛盾”则是指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矛盾的含义,初步懂得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概括哲学观点,能运用知识分析生活事例,培养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的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关于矛盾的故事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矛盾观的兴趣;通过矛盾普遍性的学习,提高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自身生活学习的自觉性;通过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学习,增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与认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2)教学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步骤一、故事导入,目标定向。

通过口述和幻灯片展示:九道门的故事,提出问题:材料中的男子能找到女朋友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教师引导:用哲学语言回答就是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引出课题)让学生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目标定向。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定向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明白本课学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步骤二:学案引领,自主学练。

通过课前预习案,让学生自主查漏补缺,并用幻灯片展示各小组要完成的任务。

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学。

教学过程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组内同学对探究问题进行互相交流,并派出一位同学进行板演。

探究的问题:(一)、问题探究一:多媒体展示:漫画他敢剪吗?1、他为什么不敢剪?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二)问题探究二:多媒体展示:材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试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分析。

(三)问题探究三:1、找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中存在的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它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如实地反映世界的状况。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联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勇于批判,不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因此,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原理就是分清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树立创新意识。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矛盾的含义(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4)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理解(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2)矛盾普遍性原理(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7)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分析(1)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2)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3)运用实例说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4)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2、能力目标(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5)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2)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3)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4)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二、【重点、难点】:1、茅盾的概念;2、茅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3、主次茅盾与茅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整体感知】:通过学习,同学们将明确矛盾即对立统一观点、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以及与之相应的方法论,从而学会全面的、辩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方法点津】:(1)可联系当地发展经济的实例,分析如何体现所学原理。

(2)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等领域的重要事例,运用本课原理分析说明。

五、【课文导语】: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

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款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课堂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探究提示:(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观点。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哲学上讲的“矛盾”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1、矛盾。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课堂探究:漫画:你敢吗?(略)◇探究提示:教材中引用这幅漫画,形象、生动地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图中的两人分别悬挂在山崖两边,他们两人之间的平衡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一方面,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双方又可以转化。

因此结论是“不敢”。

烧断绳子的后果是:失去矛盾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课堂练习: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③刻舟求剑④居安思危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该题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主,一是要求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二是正确理解题目所列成语的含义。

其解题思路应该是对题目所列的成语进行逐一分析。

在明确其本身含义的基础上抽象出哲学寓意,看是否完整地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由分析上题成语的哲学寓意不难看出,①②④都体现了矛盾的观点,③⑤没有体现矛盾的观点。

故该题应选D项。

◇课堂探究:(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探究提示:(1)中的相互依存和。

(2)中的相互转化是矛盾同一性的两方面的含义,在下面将学到,此处提出这一探究性问题也起到了引出下一问题的作用。

(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提示:矛盾双方依存的关系在教材漫画中体现出来,分析见前述(略)。

◇课堂练习: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是指: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没有一定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说由“进步”转化为“落后”的条件就是“骄傲”;由“落后”转化为“进步”的条件就是“虚心”。

总之,矛盾双方是可以转化的,又是有条件的。

◇课堂练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学习了矛盾概念之后,你对这段话有哪些新的理解?这段话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事情有困难与容易之分吗?只要认真去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反之,不去做,则本来容易的事情也成为困难的了。

同样,人们求学、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不同吗?只要认真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相反,如果不肯学习,那么容易的也成为困难的了。

这段话说明了这样一个哲理:凡是与人的行为紧密相关的矛盾,要使矛盾双方转化,必须通过人的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

例如,“为之”与“不为”,就是人们办事难易,矛盾双方能否相互转化的条件。

同样,“学之”与“不学”,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难易矛盾相互转化的条件。

◇课堂练习:1.矛盾着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这种转化是( )A.有条件的B.无条件的C.多数情况下是有条件的D.多数情况下是无条件的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了矛盾双方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转化,B、C、D项都是错误的表述。

2.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是( )A.量体裁衣B因材施教c.积劳成疾D_居安思危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每一成语的意思。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同一性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题中只有D 项中“安”与“危”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属于矛盾同一性。

3.“我们嘲笑别人的缺陷,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我们内心嘲笑着我们自己”。

这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B.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D.矛盾双方各具有不同的特点答案:B解析:此题是引言式选择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引言的中心意思。

本题的引言带有较强的哲理性,比较难理解,从题目的字面意思看,前后经过了一个转变,那就是从“嘲笑别人”到“嘲笑自己”的转变,而这又深层次地表明了一个人从自认为的“优点”向“缺点”的转变,其中的条件是“嘲笑别人”。

因此,此题选B。

A项讲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C项讲的是矛盾的不平衡性,D项证明矛盾的特殊性,均不符合题意。

◇课堂探究:(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探究提示:(1)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明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由此可见事例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2)生物界中类似的事例很多,只要我们留意便可搜集很多,如: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

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部打死了。

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 000头猛增到4.2万头。

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 000头。

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

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此事例说明了鹿群和狼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3)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教材中“专家点评’说明了哲学上的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的关系。

◇课堂探究:(1)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探究提示:(1)史伯和孔子的话语主要说明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才有事物的发展。

(2)可联系运用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l生关系来分析说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如何正是以下要学习的内容。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文科班补充: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发展,对于理解矛盾概念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了更具体地进一步理解它,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和把握。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意思是说,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没有同一也就无所谓斗争,无论离开斗争或者离开同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首先,同一离不开斗争。

具体地说,第一,依椭不开斗争。

“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这就是平时所言的“相比较而存在”。

例如,“上”与“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大”与“小”的性质也是相互规定的。

这是因为,“上”与“下”“大”与“小”是对立的。

而“上”不是由“大”或“小”来规定,因为二者并不对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