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样本
班队活动课教案样本

一、教案名称:班队活动课教案样本第一章——认识新朋友二、课时:1课时三、年级:一年级四、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交流,结识新朋友。
3.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学会文明礼貌用语。
五、教学内容:1. 活动主题:认识新朋友2. 活动过程:a. 开场游戏:通过“抓手指”游戏,让学生放松心情,积极参与课堂。
b. 自我介绍:学生依次进行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爱好等。
c. 相互提问:学生相互提问,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
d. 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内的交流互动。
e. 分享感受:学生分享在活动中的感受,总结认识新朋友的喜悦。
f.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强调文明礼貌的重要性。
六、教学方法:1. 游戏导入:通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交际能力。
3.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分享感受: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到结识新朋友的快乐。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交际能力。
2. 关注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团队协作精神。
3. 搜集学生对结识新朋友的感受,分析课堂效果。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活动流程、图片等。
2. 音响设备:播放游戏背景音乐。
3. 纸张、笔:用于学生自我介绍和记录。
九、教学步骤:1. 开场游戏:组织“抓手指”游戏,让学生放松心情。
2. 自我介绍:学生依次进行自我介绍。
3. 相互提问:学生相互提问,了解对方。
4. 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内的交流互动。
5. 分享感受:学生分享在活动中的感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强调文明礼貌的重要性。
十、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新朋友,分享活动快乐。
2. 写一篇关于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的日记。
十一、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总结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十二、教学拓展:1. 组织类似的班级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结识新朋友。
课间安全主题班会教案范本(优秀4篇)

课间安全主题班会教案范本(优秀4篇)校园课间活动安全主题班会篇一一、活动目的:为了更好地提高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我校将围绕“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创和谐校园”这一主题及有关安全的热点问题,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活动,使留守儿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护自救能力,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学校各项安全工作。
二、活动时间:__年10月8日三、活动主题: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创和谐校园。
四、活动要求:1、加强领导,完善学校各项安全条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学校各部门及全体教师密切配合,努力将活动落到实处。
2、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和防范训练活动,不断提高师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学校结合安全教育活动,加强自查自纠,再次对本校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预防校园安全事故,做到有检查、有记录、有落实整改的措施。
4、各班将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的情况做好宣传。
五、安全教育活动安排:一、导入1、教师:小朋友,你最喜欢吃什么?教师:如果一个陌生人给你一个你最喜欢吃的东西,你吃吗?为什么?2、教师:小朋友,如果你一个人在路上走,有陌生人让你坐他的车,你会坐吗?如果他需要你给他带路呢,你会带他去吗?二、讨论让小朋友们讨论以上问题及下列问题。
“那你不帮助他,你还是好孩子吗?”“你们说该怎么办呢?”三、陌生人的花招针对教师按教材自编的情景,让小朋友们讨论:他们会怎么办?四、容易造成的伤害老师告诉孩子们容易造成的伤害:容易被迷昏或绑架、致命、被拐卖等(结合场景)五、自我保护措施1、启发孩子们学会自我保护。
2、避免与陌生人单独接触。
3、赶快走到有人或人多的地方并大声呼救。
4、打110-报警电话。
六、活动过程:(一)、导入1、教师:小朋友,你最喜欢吃什么?教师:如果一个陌生人给你一个你最喜欢吃的东西,你吃吗?为什么?2、教师:小朋友,如果你一个人在路上走,有陌生人让你坐他的车,你会坐吗?如果他需要你给他带路呢,你会带他去吗?(二)、讨论让小朋友们讨论以上问题及下列问题。
有理数的加法的教案5篇

有理数的加法的教案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合同方案、演讲稿、作文大全、教案、述职报告、调查报告、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contract proposals, speeche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s, job reports, investigation repor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有理数的加法的教案5篇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一份实用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安排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有理数的加法的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通用8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通用8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通用8篇)】,供你选择借鉴。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1知识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词语。
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力目标:1、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情感目标:1、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读文讨论,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激起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长城录像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0__年,我国航空飞天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而我们认识了一位英雄,他是谁?那你们知道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是什么吗?对,是长城!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二、整体感知,心生赞叹播放录像,谁来说说长城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过渡:文中又是怎么评价长城的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画出那句话。
幼儿园创新教育教案(精品7篇)

幼儿园创新教育教案(精品7篇)幼儿园创新教育教案(精品7篇)幼儿园创新教育教案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幼儿园创新教育教案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供你选择借鉴。
幼儿园创新教育教案篇1活动目标:1.学习双手、双膝着地倒退爬。
2.敢于尝试各种动作。
3.体验模仿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1.遥控汽车一辆。
活动过程:1.出示遥控汽车,引起宝宝幼儿的兴趣。
2.示范遥控汽车,让汽车倒开,同时反复说“倒车请注意”。
3.请一位动作发展比较好的幼儿表演倒退爬,其他幼儿一起说“倒车请注意”。
4.鼓励每位幼儿尝试倒爬,边爬边说“倒车请注意”。
幼儿园创新教育教案篇2设计思路:在生活中,小年龄的幼儿对吃、玩有着不解之缘,他们为吃的、玩的东西很感兴趣。
在幼儿入园时不难发现他们总免不了带些吃吃玩玩的东西,既然幼儿对吃玩感兴趣,我们何不借题发挥,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一些教学活动,这样既体现了“生活即教育,教育走进幼儿生活”的主题,又能让幼儿从中获取一些感性经验,还发展功儿的各方面能力。
我设计的这节活动源自我班的辰然小朋友带的一个大香蕉,香蕉独特的外形特征启发了我,何不运用香蕉的“卧”、“躺”、“立”等不同状态启发幼儿进行想象,并采用“香蕉会变戏法”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玩中探索想象,让幼儿从小养成爱思考、肯动脑筋的好习惯。
这节活动一方面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另一方面培养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1、发展了思维的想象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2、引导了用肢体语言进行动作表现。
3、培养了对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1、实物:大香蕉若干。
2、方纸盒1个;毛巾若干;录音机。
3、场地:铺设地毯,师幼围坐一起。
活动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因为小小班幼儿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不超过10分钟,所以教师应开门见山地直导入课题。
而下面则是以“吃”为兴趣引线,让幼儿不知不觉进入活动。
教师出示作神秘状,让幼儿猜:里面有一样好吃的东西,样子是长长的,皮是黄黄的,用手扒去皮才能吃的是什么?幼儿一听到是好吃的,便认真起来,有几个幼儿猜到说:“是香蕉”。
实验教案范例6篇

实验教案范例6篇标题:实验教案范例6篇教案1:科学实验初探——探究物体的密度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密度概念,并能正确计算物体的密度。
2. 掌握测量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方法。
3. 能够设计并进行简单的密度实验。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几个物体,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密度,并提出问题。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密度的概念,以及计算密度的公式。
3. 实验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包括选择物体、测量质量和体积的方法等。
4.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设计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5.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密度,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回答导入阶段的问题。
7. 拓展:提出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密度。
教案2:化学实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2. 能够正确使用酸碱指示剂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观察。
3. 掌握酸碱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几种常见的酸碱物质,引发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兴趣。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3.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包括制备酸碱溶液、使用酸碱指示剂等。
4. 实验观察: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5.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酸碱溶液的浓度,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解释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7. 拓展:提出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案3:物理实验探究——测量光的折射角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2. 能够正确使用直尺和量角器进行光的折射角测量。
3. 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数学表达形式。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光的折射现象,引发学生对光的折射的认识。
七年级主题教案(8篇)

七年级主题教案(8篇)七年级主题教案(8篇)七年级主题教案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七年级主题教案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2、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3、体会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4、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热爱。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感受安塞腰鼓之美。
2、难点: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看了以上这段视频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试用“我感受到了的安塞腰鼓”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内容)二、检查预习1、听写字词2、简介安塞腰鼓(口头介绍)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配乐朗诵,把握朗读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2、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思考问题:请以时间为顺序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第一部分(1-4)打鼓前:()的腰鼓第二部分(5-27)打鼓中:()的腰鼓第三部分(28-30)打鼓后:()的腰鼓四、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朗读展示,寻找安塞腰鼓美点。
请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五、写读结合,巩固运用播放《星空》钢琴曲,发挥想象,寻找美、发现美,写一段话。
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完成《新课程》第1-6题。
七年级主题教案篇4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自学提问、探索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器面板上的按健名称和功能。
2、了解计算器的形状、款式、功能不同的基础上,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计算。
初三化学教案大全(精选5篇)

初三化学教案大全(精选5篇)初三化学教案大全(精选5篇)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
编写教案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撰写一份出色的教案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三化学教案样本,仅供参考。
希望这些教案可以对您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初三化学教案大全(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提问)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板书)第一节空气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提问)①实验现象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讲解)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略初三化学教案大全(精选篇2)教学目标: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教案仅供格式参考,严禁照抄)Unit 4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Reading)Teaching objectives:Knowledge aim: Learn the character of narration.Ability aims: Get the students to learn to do predication;Train their reading skills: scanning and skimmingLearning to express one’s opinionEmotional aim: Love animalsTeaching focus: Help the students to do scanning and skimming.Difficult points: Get the students to do the retelling.Teaching aids: the multi-media; the blackboardTeaching procedures:Step 1. Greetings (1 min)Step 2. Warming-up (5 mins)Task: Team reportThe students make reports in teams about Australia. Each of them introduces part of Australia (people, weather, products, and so on) and the students from other teams make up and also ask questions.Step 3. Lead-in (5mins)Task A: PredicationThe students read the title and discuss what kind of writing they think the passage can be. (And the students may find its narration.) The teacher goes on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predict what a narration mainly talks about.Possible answers: who / when / where / what / howTask B: TasteH elp the students read the first paragraph of the passage and find the “who, when,where, what, and how quickly.Who—Alice ThompsonWhen—recentlyWhat—had the first rideWhere—from Sydney to Alice SpringHow—travel on the famous Ghan trainStep 4. Reading skill training (12 mins)Task A: Skim for topic sentencesThe students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silently to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And the teacher guides the students on how to conclude the main idea through topic sentences. (The topic sentence tells out the meaning of the whole paragraph, all the other sentences are centered on it. It is usually in the beginningof a paragraph, eg. Para 2)Task B: Scan for detailsThe students read the text again, based on what they have known of the whole passage, to obtain required information. They are required to read with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present on the screen) Then the teacher will discuss the questions with the students and write down the keywords in the answers on the blackboard.1.What was the scenery like during the trip?2.What does Alice do on the train?3.Why is the train called the Ghan?4.What were camels used to do? Why?5.When did people stop using camels? Why?Step 5 Consolidation (10 mins)Task A: Retell the textThe students retell the text, referring to the keywords they have got by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The students may first practice in pairs, then report to the whole class. One doesn’t have to finish all so that more students can have a chance to practice, and finally all the students do the presentation together.Task B: Do reading comprehension exercises to practice using flexible reading strategies. (present on the screen)1. The writer thinks highly of all but _____ during his trip.A. the food B the train service C the scenery D the people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A. Australians traveled to Afghanistan a lot in the 19th century.B. The police shot the trained camels with the permission of the government.C. The Afghanistan government passed a law to shoot trained animalsD. The writer used to travel long distances on a train alone.3. Australians used to travel on camels for ____.A. business B tour C farming D animal training4. In general, the writer _____.A. showed no interest in his trip by trainB. thinks his ride was long and tiringC. enjoyed his ride on the train.D. disliked the way the camels were treated in Austria5. The writer talked a lot about camels because _______.A. camels are of great use in traveling and quite helpful for man.B. he was planning to travel on a camel with his friend soon.C. readers are often interested in stories about animalsD. the writer wanted to explain why the train was called Ghan.Step 6. Discussion (10 mins)Task: Think criticallyThe students work in teams and choose either of the two topics, encourage all ofthem to give their opinions and finally the two teams report their opinions to the whole class.A.What they think a good piece of writing should be like? And whether they havesomething to improve on the passage.B.How people should treat animals if they don’t use them any longer?Step 7. Homework (2 mins)A.Read the reading part in the workbook and do Exercise 6,7and 8B.Go to the net or look up in books to fin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of trains.C.Write a short passage, introducing your traveling experience.Blackboard design:Unit 4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Narration:Who—Alice ThompsonWhen—recentlyWhat—had the first rideWhere—from Sydney to Alice SpringHow—travel on the famous Ghan trainKeywords for retelling:********** ************ ************* ********** **********Questions for discussion:What do you think a good piece of writing should be like?How people should treat animals if they don’t use them any lo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