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次课(实验3)

合集下载

初三年级 第 九 周 第 18 次课 铅球

初三年级    第 九 周    第 18 次课 铅球
3、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4、巡回观察,并辅导学生
5、单个指导,纠正错误。
18
8
一、学生练习
1、学生熟记动作要领,模仿教师动作。
2、全班分成4个小组进行练习,有小组长负责。
3、练习如(图四)

×××○○○
1、相互观察、互相学习
2、接受教师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二、学生按教师要求认真开展练习
1、一人踩球,一人做脚内侧轻踢球动作。两人一组,轮换练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时间
学生活动
练习次数
教师提前到场,准备好场地、器材,等候上课。
体育委员带领全班同学按约定地点集合,检查到班人数并向老师汇报出勤情况。









1、在集合地点观察学生,并检查学生人数及服装。
2、“同学们好!”
3、宣布本课的学习内容,揭示目标和要求。
初三年级第九周第18次课


1、铅球:侧向垫步推铅球
2、足球:脚内侧踢、接球
难点:垫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
重点:上下肢协调用力,无停顿动作,自然做出换步缓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侧向垫步推铅球的方法和动作要领,知道脚内侧踢、接的方法
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完成侧向垫步推铅球动作,能利用脚内侧踢、接球动作。
2、教师示范侧向垫步推铅球完事技术动作。
3、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强调安全第一。
4、单个学生辅导。重点辅导较差学生。
5、集体纠正错误动作,提出纠错方法。
二、教师组织学生复习脚内侧踢、接球练习
1、教师讲解并示范,提要点。

第18课第三次科技革命课堂实录

第18课第三次科技革命课堂实录

通过这些图片,让我们感受到科技在改变我们的生活,那么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时期的科技成就。

生答: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如何改变我们生活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第18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前两次工业革命:生回答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提示,对照课本,找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关内容生答历史学习分为三个环节:了解历史、理解历史、见解历史,刚才我们了解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关内容,属于了解历史,下面我们就进入下一环节理解历史、见解历史。

在这一环节,我们将分为三个板块进行学习:先看第一个板块科技—异彩纷呈第三次科技革命是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它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原因和背景:这是二战时期美国为计算炮弹弹道而研制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后来,计算机开始传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获取消息、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计算机在二战时是作为军用技术进行发展的,战后迅速转化为民用,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和发展。

这是原因一。

出示爱因斯坦图片,这个人物是谁?我们在上册学习过,他是?学生答:爱因斯坦。

他提出什么理论?生答:相对论,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所以爱因斯坦相对论等科学理论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是原因二。

这是基因技术,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化,而科学技术的社会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功的社会保证。

这是原因三。

下面我们再看一则材料,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国家是科技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以上就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表现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四个领域。

现在我们就有请四个同学带领我们进入四个展厅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

原子能: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科技展厅,我是原子能展厅的导游,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参观原子能展厅。

实验18 三测单的绘制

实验18  三测单的绘制

教学过程及内容I、课堂教学设计:一、组织教学:通过询问班干部,清点学生到班情况,时间约1分钟。

请假的学生要有请假批复。

(组织教学必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二、复习旧课:本次课通过提问式方法,对上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复习。

由学生集体回答。

时间约2分钟。

体温、脉搏曲线分别用什么颜色的笔绘制,在三测单40℃~42℃记录哪些内容?三、引入新课:给出以下病案,询问同学们如何记录?然后导入新课。

四、讲授新课:(一)教师讲解三测单的绘制方法,并讲解相关注意事项。

(二)学生按病案进行绘制,教师加以辅导。

五、课堂小结:(一)拿出1-2位同学绘制的三测单,请多位同学点评。

(二)教师综合点评。

六、布置作业:实验报告:按照病案绘制一份三测单II、板书设计:1、第一块黑板实验十八三测单的绘制一、目的1、正确绘制三测单体温、脉搏曲线。

2、正确填写三测单眉栏、底栏。

3、正确填写呼吸、出入院、转科、手术、分娩、死亡时间。

二、用物三测单、绘单笔、尺2、第二块黑板三、操作流程阅读病案填写眉栏、出入院、转科、手术、分娩、死亡时间绘制体温、脉搏曲线填写呼吸及三测单底栏四、注意事项1、眉栏、底栏按要求填写,不能涂改。

2、体温曲线用蓝色笔绘制,注意口腔温度用蓝点、腋下温度用蓝X、直肠温度用蓝圈。

3、在三测单40℃~42℃用红笔记录出入院、转科、手术、分娩、死亡时间。

4、脉搏曲线用红色笔绘制,脉搏用红点,心率用红圈。

5、呼吸用红笔,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相邻再次上下错开记录。

实验十八三测单的绘制一、教师讲解相关注意事项刘均,男性,42岁,于2021年2月26日上午十点二十分入院,住院于普外科室的三病室36床,住院号为3811262.入院时测BP:110/68 mmHg,体重 50.5 kg,对青霉素反应呈阳性,大便次数为0,T:36.3℃,P:74次/min R:20次/min26/2 2pm T:38℃,P:78次/min,R:20次/min26/2 6pm T:38.6℃, P:80次/min,R:22次/min27/2 6am T:36.8℃,P:78次/min,R:20次/min27/2 10am T:39℃,P:82次/min,R:21次/min27/2 2pm T:40℃, P:78次/min,R:20次/min27/2 6pm T:39.8℃, P:80次/min,R:20次/min给病人行物理降温后测得的口温为38.1℃。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 《18 小车的运动》 鄂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 《18 小车的运动》  鄂教版

《小车的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小车的运动》是鄂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18课。

首先由磁铁小车的运动推广到其他小车是靠什么运动起来的;接着研究推拉产生的力也可以使小车运动;然后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变化与载重量的关系;最后分析实际生活中影响车辆运动快慢的各种原因.二、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推、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

知道推、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

认识小车运动的快慢变化与载重量的关系。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小车的运动变化作假设性解释。

2.科学探究:会做小车运动快慢与载重量关系的实验,能分析车辆运动快慢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

三、教学重点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载重量的关系。

研究推拉产生的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

四、教学难点探究小车运动快慢与载重量的关系五、实验器材实验小车、秒表、细线、钩码、垫圈、厚书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学生交流自己玩过的小车。

(二)探究使没有任何动力装置的小车运动的办法。

1.师:没有任何动力装置的玩具小车,要使它运动起来,有哪些办法?谁知道的办法最多?(学生上台演示)2.师:这些办法是靠什么使小车运动起来的?它们使小车的运动发生了哪些变化?3.生:交流。

(靠力使小车运动,力可以使小车从静止到运动.从慢到快,可以使小车前进.后退.拐弯。

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

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三)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载重量的关系。

1.师:在实际生活中,小车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运动快慢不一样。

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

(学生说的原因可能有:拉力,载重量,路况,轮胎,坡度,发动机。

)2.实验探究小车运动快慢与载重量的关系(1)师生共同讨论:a)本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什么?b)如何改变小车的载重量?c)如何使小车所受拉力一样?d)怎样判断小车的运动快慢?(2)实验过程分小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表格。

老师指导。

(3)从实验记录中找出规律,分析出小车运动的快慢变化与载重量的关系。

冀人版小学科学五下第18课《轮轴的秘密》教案

冀人版小学科学五下第18课《轮轴的秘密》教案

第18课《轮轴的秘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什么是轮轴。

2.能归纳出轮轴的作用。

科学探究1.能从轮轴的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从轮轴与杠杆的联系中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

3.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轮轴的相关信息。

4.能用科学语言、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轮轴的相关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5.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6.能对探究过程与结果作出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1.能对轮轴的作用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尊重实验结果,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对实验结论作出判断。

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综合考虑小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说出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轮轴、测力计、钩码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导入:生活中,我们用手转动门把手就能打开房门。

转动门把手时,手握把手的不同位置,感觉用力的大小不同。

2.提问:为什么用力大小会不同呢?(二)观察比较,认识轮轴1.引导:这是石磨与汽车方向盘的工作示意图(出示动态图或模型),请你先观察石磨的工作过程,看一看石磨上木棍是怎样工作的,想一想石磨上的木棍是不是杠杆,它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分别在什么位置?接着再观察汽车方向盘的工作过程,看一看方向盘又是怎样工作的,想一想方向盘与石磨有什么相同点。

2.观察: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2页中。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

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1)石磨上杠杆(木棍)是怎样工作的?(2)汽车方向盘与石磨工作原理有哪些相同点?(3)汽车方向盘可以给人们带来哪些便利?5.小结:石磨上的木棍与汽车方向盘其实都是杠杆,它们的工作方式相同,都是围绕一个轴进行转动。

方向盘外侧的圆盘是轮,中心是轴。

像方向盘一样由一个轮和轴组成的机械,叫做轮轴。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18课《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实录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18课《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实录及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8课《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实录及教学反思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教学力求体现这一理念。

本教学以疑探为核心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共同归纳梳理问题,从而形成需要解决的“主干”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其他方式独立自学探究问题,并尝试解答问题。

接着采用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对于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合作解决。

在基本完成本节主要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他权威挑战,针对本节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再次进行深入探究解答,从而达到查漏补缺、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

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当点拨,精讲,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朗读,以读导悟,悟其义、悟其情、悟其理,使学生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地球仪。

2.准备地球的一些相关数据,地球遭破坏的图片。

3.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地球和人类关系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设置情境,质疑导入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神舟号”宇宙飞船到太空去旅行。

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的飞船马上就要升空了。

好,飞船已经升到了太空,请睁开眼,观看太空美丽的景色。

2.播放太空行星运行的录像,地球逐渐清晰,最后定格。

3.同学们,这水蓝色的星球大家认识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地球)大家喜欢吗?请用一句话,夸一夸我们的地球。

(地球,你真美呀!地球,你好伟大!)4.揭示课文题目,引发质疑。

今天学的课文的题目,不是“地球”,而是“只有一个地球”(板书:只有一个)。

看了课文题目,你的脑海中一定涌出一个个小问号,快说说吧!(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想告诉我们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的情景,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思考,才能有学习的动机,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愿望。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8课《探索宇宙》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8课《探索宇宙》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8课(探究宇宙)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探究宇宙)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五年级下册(探究宇宙)单元的第三课时。

本课结合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究历史,关注我国及世界空间技术的开展。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调查、查阅资料、交流活动中,经历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学会分享、交流、归纳。

教材由两局部组成:第—局部活动过程。

此局部包含二个活动:活动一:人类是怎样观察天体的?通过呈现了几幅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典型的望远镜图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人类是怎样观察天体的?〞为主题展开交流活动,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望远镜的资料,了解望远镜的开展历史,从而初步认识人类探究宇宙的历程。

活动二:走进航天展厅。

通过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世界航天技术的开展历史及挑战者号意外坠毁。

引领学生经历人类探究宇宙过程中航天技术的开展进程,使学生了解人类探究宇宙的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付出了许多科学家的艰辛和努力,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科学的进步需要付出艰难的努力,需要几代人的奋斗,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感情。

用交流情景图和资料卡呈现国航天技术的开展历史。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交流我国航天技术的开展历史,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开展现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祖国科学事业奉献力量的坚决信念。

第二局部拓展活动:进一步了解人类探究宇宙的意义。

提示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刻研究探究宇宙的深远意义,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

通过调查了解,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开展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会进一步揭开宇宙神奇的面纱。

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意识和用开展眼光关注世界的科学精神。

本课遵循调查、查阅资料、交流、搜集整理信息等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信息的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出规律。

(学生分析)学生对于探究宇宙的知识,有肯定的了解,但他们的了解是一些零散的,不太系统的关于探究宇宙的一些知识,但是对于探究宇宙的历史以及探究技术的进步等具体知识还有很多的未知问题。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8课《防锈技术》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8课《防锈技术》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8课《防锈技术》教案教学设计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是想让孩子们了解防锈技术的原理和简单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孩子们能够理解为什么铁会生锈,以及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防止铁的生锈。

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了解铁生锈的条件,学会简单的防锈方法,并通过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重点是让孩子们了解铁生锈的条件,学会简单的防锈方法。

难点是让孩子们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理解防锈的原理。

为了上这节课,我准备了一些铁钉、水和颜料,还有一些防锈的方法,比如涂油、包塑料布等。

活动过程分为四个部分:我会让孩子们观察铁钉,提问他们铁钉会不会生锈,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这样既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也能帮助他们思考。

然后,我会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钉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锈情况。

他们可以通过涂油、包塑料布等方法来防止铁钉生锈。

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在这节课中,我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理解防锈的原理,学会简单的防锈方法。

我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这节课,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后反思:我觉得这节课总的来说还是成功的。

孩子们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理解了防锈的原理,学会了简单的防锈方法。

他们也通过实验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有些孩子在实验中不太注意观察细节,有些孩子在表达时不太清楚。

所以,我觉得在下次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孩子们的观察细节和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我可以在下次教学中引入一些更复杂的防锈方法,比如电子防锈、化学防锈等,让孩子们了解防锈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也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比如让孩子们设计自己的防锈产品,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是铁钉生锈的条件,是防锈方法的原理,是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铁钉生锈的条件是孩子们理解防锈技术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首页(第18次课2学时)(第3次实验课2学时)实验三:数组的应用一、实验目的1)掌握一维数组、二维数组的定义格式及下标范围。

2)掌握数组的基本用法,学习利用数组解决简单应用问题。

3)掌握函数定义方法和各种调用的方式,以及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

4)学会建立和调试多文件应用程序,学会使用头文件。

二、实验要求1)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编写完整程序,并上机调试。

2)输入数据对程序进行测试,并记录运行结果。

三、实验内容(任选一个题目)题目一:定义一个一维数组,完成数组的输入、查询、排序、输出(如下图所示)。

要求:用模块实现各功能。

主程序提供清晰菜单以供用户完成不同模块的调用。

题目二:定义一个二维数组,完成学生成绩的输入、输出、求总分等操作。

要求:用模块实现以下功能。

(a).调用子函数求每个学生的总分。

(b).调用子函数统计每门课的最高分、最低分。

(c).调用子函数求每门课的平均成绩。

主程序提供清晰菜单以供用户完成不同模块的调用。

四、实验代码及测试结果main(){int a[10]; int choice; char ch;while(1)printf(“#############################”);printf(“# 1---------input-data #”);printf(“# 2---------select-data #”);printf(“# 3---------sort-data #”);printf(“# 4---------output-data #”);printf(“#############################\n\n”);printf(“ please input your select to choice:”);scanf(“%d”,&choice);switch(choice){case 1: input-data(a); break;case 2: scanf(“%d”,&x); select-data(a,x); break;case 3:sort-data(a); break;case 4:output-data(a); break;default:break;}printf(“\n\ncontinue………….?(y/n)”);ch=getchar();if (ch==’n’) break;}void input-data(int b[]){………}void select-data(int b[],int x){………}void sort-data(int b[]){………}void output-data(int b[]){……..}#include "stdio.h"#define M 10#define N 3main(){ void input_score(int m,int n,float s[ ]);void output_score(int m,int n,float s[ ]);void every_student_count(int m,int n,float s[ ]);void every_course_maxmin(int m,int n,float s[ ]);void c_s_average(int m,int n,float s[ ]);float ss[M][N];int choice;char ch;while(1){ printf("\n\n########################################\n"); printf("##1------------------------input score##\n");printf("##2-----------------------output score##\n");printf("##3----------------every student count##\n");printf("##4-----------every course max and min##\n");printf("##5---------course and student average##\n");printf("########################################\n\n"); printf("please input your select to choice:");scanf("%d",&choice); getchar();switch(choice){ case 1:input_score(M,N,ss[0]); break;case 2:output_score(M,N,ss[0]); break;case 3:every_student_count(M,N,ss[0]); break;case 4:every_course_maxmin(M,N,ss[0]); break;case 5:c_s_average(M,N,ss[0]); break;default:break;}printf("\n\n countinue---?(y/n):");ch=getchar( ); getchar();if(ch= ='n'){ printf("welcome next use,goodbye!\n\n");break;}}}void input_score(int m,int n,float s[ ]){ int i,j;float x;for(i=0;i<m;i++)for(j=0;j<n;j++){ scanf("%f",&x);}return;}void output_score(int m,int n,float s[ ]){ int i,j;for(i=0;i<m;i++){ printf("the student score of number %d: ",i+1);for(j=0;j<n;j++){ printf("%.1f\t",s[i*n+j]);if((i*n+j+1)%n==0) printf("\n");}}}void every_student_count(int m,int n,float s[ ]){ int i,j;float sum=0;for(i=0;i<m;i++){ for(j=0;j<n;j++)sum=sum+s[i*n+j];printf("the count of student %d is: %.1f\n",i+1,sum);sum=0;}return;}void every_course_maxmin(int m,int n,float s[ ]){ int i,j;float max=0.0,min=100.0;for(j=0;j<n;j++){ int n1=0,n2=0;for(i=0;i<m;i++){ if(max<s[i*n+j]) { max=s[i*n+j]; n1=i; }if(min>s[i*n+j]) { min=s[i*n+j]; n2=i; }}printf("the %d coures max score is: %.1f\tis number %d student.\n",j+1,max,n1+1);printf("the %d coures min score is: %.1f\tis number %d student.\n",j+1,min,n2+1);}return;}void c_s_average(int m,int n,float s[ ]){ int i,j;float sum1=0.0,sum2=0.0,ave1=0.0,ave2=0.0;for(j=0;j<n;j++){ for(i=0;i<m;i++)}ave1=sum1/m;printf("the course %d average is %.1f\n",j+1,ave1);}printf("\n");for(i=0;i<m;i++){ for(j=0;j<n;j++){ sum2=sum2+s[i*n+j];}ave2=sum2/m;printf("the student %d average is %.1f\n",i+1,ave2);}return;}五、分析讨论:1、数组变量应用场合,作为参数是传值参数还是传地址参数?2、总结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好处3、总结查询、排序算法的特点,并灵活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