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民产利贷盛行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农民消费能力提升趋势和原因分析

中国农民消费能力提升趋势和原因分析

中国农民消费能力提升趋势和原因分析中国农民消费能力提升趋势和原因分析近年来,中国农民的消费能力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这一趋势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及农民意识的转变等。

本文将对这些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并展望未来中国农民消费能力的发展趋势。

一、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提升农民消费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农民对于消费品的需求。

尤其是随着农村工业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能力赚取更高的工资收入。

他们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这样就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消费能力。

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发达水电通畅,互联网普及等,为农民消费提供了便捷条件。

例如,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让农民有了更多的消费渠道,可以更方便地购买到城市的商品,进一步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

二、政府的扶持政策也对提升农民消费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政府关心农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以提升农民的消费能力。

首先,政府大力推动农产品的产销对接,通过建立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让农民可以更好地销售农产品,获得更高的收入。

其次,政府加大农村金融服务的力度,提供农业信贷、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帮助农民解决了资金困难的问题,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消费能力。

再次,政府推行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帮助农民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三、农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是提升农民消费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的普及,农民的思想意识逐渐发生了变化。

他们开始重视品质生活和精神需求,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

以前一些人认为农民只是生产者,只要能够养活自己就行,现在农民开始重视自己的消费品质,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精美的衣物、食品、电器等。

这一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农民的消费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有银行农贷活动概况简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有银行农贷活动概况简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有银行农贷活动概况简述作者:郭坤来源:《乡村科技》2019年第12期[摘要] 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金融枯竭、经济凋敝,滑向破产的深渊。

政府提出“资金归农”的号召,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作为承担国策的国有银行,逐渐展开农贷业务。

这在当时属于新生事物,存在很多缺陷,如经验不足、制度不完善等,但对于解决农村金融困境、发展农村经济是一种探索。

[关键词] 国有银行;农贷业务;交通银行;中國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图分类号] F83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12-52-3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凋敝,滑向破产的深渊。

1930年,江淮地区大堤决口,各种矛盾大有激化之势。

一时间农村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民间团体纷纷展开农村经济调查,提出种种救济农村的主张。

长期的积贫积弱使农村资金外逃,涌向城市,造成农村金融枯竭。

金融对农村的输血作用被重新提出,作为承担国策的国有银行逐渐开展农村金融业务,针对农村资金短缺的现状,主要是对农村发放农贷。

国有银行包括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民银行,而中央银行一般不直接做贷款业务。

下边将分别叙述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的农贷活动,重点是中国农民银行的农贷活动。

1 交通银行的农贷业务交通银行(简称交行)成立于1908年,是政府特许设立发展全国实业的银行,运用资金调剂农村是其职责之一。

自1932年以来,交行农产放款发展迅速。

1932年底,余额仅为329.6万元,至1936年底已上升为4 870.0万元,增加了13.77倍。

剔除政府放款及旧欠,农产放款已占放款总额的35.42%。

其中,对棉花的放款最多,占农产放款的50%以上,其次为盐、米、麦、豆、杂粮和丝茧等[1]。

这些放款以抵押放款为主,体现了交行稳健经营的方针。

1934年春,交行开始办理农村贷款,办理农贷以扶助当地特色农业为主。

20世纪20_30年代江苏农村合作运动论略

20世纪20_30年代江苏农村合作运动论略

!$%’ 年底江苏省共有的 )$%# 个合作社的类别分
布及入社的人数中看到, 见表 ) :

开 办 合 作 社 的主 旨 是 为 了 挽 救 日 益 凋 敝 的 乡村经济, 复兴农村, 以求 “ 农民产业与生活之改 善” 。 因此, 如何向农村注入大量的资金, 使农民 获得低利贷款, 并以此来改良生产是极为关键的 一环。 为此, 江苏省政府和地方农 业银行对资金 的筹措和借贷方式都进行了一定的谋划。 首先, 通过银行界增加对乡村合作社的资金 投入。 合作社的资金是社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贷的一种来源, 其 资金丰裕程度直接影响着乡民的生产和生活, 而 中国的合作社 “ 成员缴纳的款项极少……在很多
《 资料来源: 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编: 农情报告 》 第%卷 第 ) 期, 第 )& 1 )) 页, !$%( 年 % 月。
显然, 无论是从建 !$). — !$%’ 年的 # 年中, 社的数量, 还是入社的人数, 都可以看出, 信用合 作社在 江苏省的合 作社发 展中一 直占据主 导地 位。 原因何 在呢? 一是 由于 )& 年代末 %& 年 代初 农村之破产、 现金源源外流而导致农村资金供给 的紧张。 如在南通 “ 近年以来, 因为内地资金枯竭 武进 “ 近三 的影响, 农民大有告贷无门之概 ” ,
平,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 $%%&’’
赵泉民, 上海财经大学理论经济学在站博士后
农 村 合作 运 动 是 国 民 政 府 定 鼎南 京 后 所 推 行的一项重要的国家社会经济建设政策。 在抗战 前, 南京政权企图借此来干预农村社会生活, 以 解决乡村日渐凸显的种种危机。 而江苏作为国民 政府的畿辅重地, 在推行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中 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且是在抗战前进行最 早、 规模最大、 影响最著的一个省份。 故本文拟对 抗战前江苏省的农村合作运动的兴起、 发展概况 及其收效和影响作一简要论析, 希图弥补史学界 对此论题的研究不足; 同时也可由此窥见政府主 导下的乡村合作运动之一般。

20世纪20_30年代中国农村民间高利贷特点分析_高石钢

20世纪20_30年代中国农村民间高利贷特点分析_高石钢

华北地区 , 社会学 家李景 汉于 1929 年 、 1930 年 和 1931 年连续对河北省定县进行的农村借贷挨户调 查结果表明 ,农家借贷家数呈逐年增长的势头 。 在调 查的 5 村 526 家中 , 1929 年借贷的有 171家 , 占总 家数 的 33 % ; 1930 年 借 贷 的 有 230 家 , 占 44 %; 1931 年借贷的有 305家 , 占 58 % 。 1930 年比 1929 年的家数增长 35 % , 1931 年比 1930 年增加 33 % , 比 1929年增加 78 % 。 [ 1]山西省的农家借贷户数“ 平 均在 60 % 以上。”其中定襄县是山西省较为富裕的 地域 , 但 30年代中期一项调查表明 , 有 70 % 左右的 农家深陷在债务危机之中 。 该县东力村 、智村 、南王 村、 史家岗 、神山村 5村总农家数为 742户 , 借贷户 则占 547 户 ,占总数的 73. 3 % 。 [ 2]另据金陵大学农 业经济系对河南农村 1934年至 1935年的调查结果 也表明 , 和 1933年农家借贷相比 , 占农村人口 90 % 以上 的 自耕 农、 半佃 农、 佃 农家 庭平 均 借贷 高 达 66 % 。 [ 3] ( P761) 在我国南方地区 , 据 1929年浙江大学农学院对 浙江兰溪等 8 县的农村调查报告显示 , 8 县中农家 借贷率占农家总数平均为 58. 81 % , 其中兰溪县最 高占 83. 82 % , 衢县次之为 68. 95 % , 其余分别为绍 兴 61. 54 % , 嵊 县 61. 32 % , 金 华 57. 50 % , 崇德 51. 80 % , 东阳 51. 25 % , 江山县最少也占 33. 62 %。 [ 3 ]( P749- 750) 另据 30年代中期一份关于广东花县 农村经济概况的调查资料证实 , 在 15个村中 , 农户 数为 5414 户 , 借贷户数则为 3426 户 , “欠债的人家

20世纪20_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基本特征探讨

20世纪20_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基本特征探讨

中国农史2002年第21卷第4期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基本特征探讨盛邦跃(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摘 要:关于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问题是经济史学界长期讨论的问题之一。

作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应用“均衡与非均衡分析”的方法,提出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初期的非均衡发展”的观点,并从“农产品商品化与农村经济构成的不平衡发展”和“农民收入与农民生活水平的不平衡增长”二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中国 近代 农村经济 特征一、问题的提出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至今为止学者有如下几种不同观点:近代农村经济衰退论;近代农村经济增长论;“过密型增长”和“非平衡化”等。

以上各种观点均从各个视角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近代中国农村经济运行的某种状态及其特点,但是又都未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关于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笔者通过对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料特别是卜凯等人当年调查资料的深入研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均衡与非均衡分析”的方法,以最能反映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状态的20世纪20~30年代作为研究重点,提出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初期的非均衡发展”的观点,求教于各位学人。

青年学者张丽在《关于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探讨》①一文中,对“衰退论”、“增长论”、“过密型增长”等作了较为系统而又客观的考察和批评,同时提出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主要特征是“非平衡化”与“不平衡”的观点。

该文认为,如果“把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农村经济当作一个旧平衡,这种平衡已被宏观社会经济条件的巨变所打破。

……然而中国农村经济在经历了‘非平衡化’的过程后并没有达到一个‘新的平衡’,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农村经济始终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中。

”本人基本认同该文对以往有关学术观点的批评(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已有许多类似的批评,这里就暂不展开讨论),但是不能完全同意“非平衡化”这一论述。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安徽农村借贷状况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安徽农村借贷状况


C N SN A GA G
-十 : 世纪-三十年代安徽农村借受 I : I 状况
苏 庆
摘 要 农民借贷是农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 农村经济 的衰落使得农 民借贷尤为突出。 民 农 借贷一方面反映农 民的贫穷, 借贷为农 民获得 生活 、 生产的资金 , 另一方面对农 民借贷状况分析能够 了解 当时社会经济的状 况。本文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安徽农村 的借贷原因、 来源 、 用途进行 分析 , 以期对这时期 的安徽农村借贷状况能有清晰的
\ 计饮 服 房 燃 教 杂 兆 食 农 屋 料 育 项
怀远 佃农 10 0 0 . 半 自耕农 1 0 0 5 . 9 2 94 . 自耕农 1 0 0 7 7 8 8 0 . 5 . ,
佃 农 lo O 6 . 7 7 o . 7 2 。 宿县 办 自耕农 1 0 0 0 1 8 5 0 . 6 . . . 自耕农 l0 O 7 4 8 5 0 . 5 . .
户别 平均 臼耕农 半佃农 佃农 平均 7 1 6 3 7 Z 7 8 河南 6 6 6 2 6 6 7 l 湖北 7 l 6 5 7 7 8 2 安徽 8 0 7 6 8 2 8 2 江西 5 7 4 2 5 8 7 2
地区 农户类别 全年生活费用分配百分率
认 识。
关 键 词 二 三 十年 代 安 徽
农 村借 贷 农 村 经 济 地 主 3 .%, 04 富农 1 . , 人 2 .%t 金 陵 大学 农 学 院 13 6% 商 9 36 1 。 9 5年 对 湖北 、 江西 、 安徽部分农 家的调查 比较全 面 , 在全部借款额中 , 私人借 贷 占 7 .%, 43 土地典当 占 1%, 3 钱会借贷 占 6 %, . 当铺借 3 贷、 商店赊欠各 占 23 合作社仅 占 1 。即使 在 13 . 15 ,

传统农业社会民间借贷盛行背后的逻辑框架

传统农业社会民间借贷盛行背后的逻辑框架

传统农业社会民间借贷盛行背后的逻辑框架作者:程扬来源:《商讯·公司金融》 2019年第5期程扬摘要: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

作为一种在农村自发产生的金融行为,民间借贷在农村经济活动中长期处于主要地位。

本文尝试从多个角度对我国传统农业社会民间借贷盛行这一现象建立逻辑框架,向下逐层找出其引起的原因。

关键词:农村经济;民间借贷;金融排斥一、问题的提出民间借贷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非正规金融活动,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民间借贷始终是我国农村家庭融资的最主要来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改善,农村私人金融活动日益活跃,但其法律机制欠完善,监管机制缺位,信用机制落后的特征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场效率,易导致民间借贷违约集中爆发以及高息投机等行为的出现,进而造成一系列区域金融风险和公共危机风险。

民间借贷作为农村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其盛行的背后原因,正视农村民间借贷的发展实际,有利于有效引导民间资本优化配置,规避其可能产生的内外部风险。

二、理论基础与框架构建(一)信贷约束理论信贷约束最早的含义是当消费者收入遭受短期负面影响,向金融市场申请贷款以缓解该影响带来的冲击,但难以获得足够贷款的情况。

有学者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信贷约束被分为需求型信贷约束与供给型信贷约束,前者指贫困农户因投资收益率低或收入缺少保障等原因,正规金融渠道难以全部满足贷款者的贷款需求时,被迫转移至非正规金融上的现象;而后者则指正规金融渠道的背景与条件要求相对于贫困家庭较高,造成农户无法达到贷款门槛的现象;也有学者根据造成信贷约束的借贷供给主体不同将其分为广义信贷约束与正规金融约束。

(二)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演变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历了从“管制理论”到“市场理论”,再到最后“不完全竞争理论”之一系列转变。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现的一系列金融危机,经济学家开始反思金融自由化的合理性,其中,斯蒂格利茨提出了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全竞争理论。

【推荐下载】我国民间借贷活跃的成因

【推荐下载】我国民间借贷活跃的成因

[键入文字]
我国民间借贷活跃的成因
民间借贷是一种古老的融资方式,在我国,民间借贷一直都很有市场。

目前民间借贷非常活跃。

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我国民间借贷活跃的成因。

 据2012年5月15日山西法制报载,以往的民间借贷多发生于亲戚朋友之间,借贷的用途多为日常生活生产周转急需,而现在亲戚朋友之间的借贷已不是民间借贷的主要类型。

现在的民间借贷很多情况下是由中间人介绍,出借人和借款人并不谋面,借款与还款全权经由中间人办理,转贷多次的现象也很普遍。

很多地方还出现了职业放贷人和食利阶层,其中不乏公务人员的身影。

我国现阶段参与民间借贷的主体混乱远不止以上表述,不少政府主导型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上市公司也都介入了民间借贷业务。

现阶段的民间借贷范围已覆盖全国,且利率普遍较高,实际上已经成为高利贷。

 由于借贷利率高,已暴露出种种严重问题。

如浙江温州、内蒙鄂尔多斯、山东青岛、河南安阳等地相继爆发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老板欠债跑路的事件,说明民间借贷风险暴露已经不是个别地区的局部问题。

面对风起云涌的民间借贷危局,如何从源头理清民间借贷风险大范围暴露的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道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

 当前民间借贷活跃的成因分析当前我国民间借贷为什么如此活跃?我认为,原因是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 贷 来 源仍 以私 人 为 主 ,金 融
机 构 仍 很 少 。 据 统 计 到 13 9 9年 时 .虽 然 金 融 机 构 的 数 量有 了 增 加 ,但 银 行 仍 占 8 ,合 作 社 为 2 % , % 3
钱 庄 为 2 ,合 计 占 3 % 进 行 高 利 放 贷 的 地 主 、 % 3

生 活 无 为 继 ,贫 困 化所 致 但 不 应 忽视 一 个 重 要 因素 ,就是 二 十 世 纪 2 0~3 0年 代 中 国 农 村 金 融 洞
竭 ,能 够 使 广 大 村 民 进 行 正 常 借 贷 的 金 融 机 构 很
少 ,资金缺 乏 .从 而 为地 主 、富农 、商 人 放 高 利 贷 大 开 方便 之 门 由 于 2 0~3 0年 代 中 国 农 村 中从 事 金 融借 贷 的主体 是 私 人 .即地 主 、豪 绅 、商 人 等 富 有 人 家 .银 行等 金 融 机构 不 占主导 地 位 对 这 部 分 人 来讲 ,他 们发 财 致 富 的主 要 渠 道 之一 , 即通 过 放 高 利 贷来 获 取最 大 的 利 润 ,并 通 过 典 当 、抵 押 来 获
皆 须 购 买 蚕 种 ,需 要 资 金 者 ,年 利 常 选 三 分 左
维普资讯
J8 5
右” 。。可 见 ,农 村金 融 涸竭 ,金 融机 构 少 .资 金 缺 乏 是导 致 高利 贷 盛 行 的一 个 重要 原 因 。
社 会 科 学 战 线 ・0 2年 2期 ・ 史 学研 究 20 历
在 多种促 使 农 家 进 行 高 利 贷 的社 会 性 因 索 中 , 预 租 也 有 明 显 的 增 加 。 12 9 3年 实 行 预 租 的 农 田 不 过 5—2 % ,但 十 年 以 后 , 一 般 的 乡 为 2 0 0~3 % , 有 0
维普资讯
l 7 5
二 十 世 纪 2一 3 O O年 代 中 国 农村 民 间 高利 贷 盛 行 原 因 分析
高 石 钢


本 文 从 资 盒 流 向 、 农 民 负 担 爰 土 地 分 配 均 等 方 面 . 分 析 了 二 十 世 纪 2 0—3 0年 代
农 村 高 利 贷 猖 獗 的 原 困 .主 要 是 由 于 广 大 贫 农
富农 、商 人仍 占 4 %0 1 农 村 资 金缺 乏 .一 个方 面 的原 因 ,是 由于 各 地 农 村 贸易 人超 ,造 成 农村 现 金 大 量 流 人 都 市 在 资 金 十分 缺 乏的 情 况下 ,村 民们 进 行 借 贷 利 息 自然 很 高 。如 湖南 临武 , 即使 利 息 最 低 的也 要 按 月 加 三 。 春借 银 ,秋还咎 物 者 .每 借 十 四 、五 元 即 须 纳 利各
县数 达 6 %以上 .四川 省则 超 过 丁 9 0 0%0 预 租 多
流 行 在 商 品 经 挤 和 货 币 地 租 比 较 发 达 的 地 区 . 如 江 、渐 、粤 、冀 、鲁 等 l 海 各 省 仅 江 苏 宝 山 县 沿
I2— 13 9 3 9 2年 交纳预 租 的 情 况 为 倒 ,可 明显 地 看 出
发 展 状 况 . 生 产 力 发 展 水 平 以 及 广 大 农 民 的 物 质 生 活 条 件等 方 面进 行 综 合性 的分析 。
的银 行 占 2 4 .合 作 社 占 26% .钱 庄 占 5.% , % 5 合计 占 1 .% 。典 当 占 8 8 ,商 店 占 1 . % .而 05 % 31
窘 迫 为 最 甚 。 就 以 崇 德 而 论 ,该 县 为 蚕 桑 之 区 , 其 利 息 最 高 之 时 ,厥 在 蚕 讯 而 起 当 其 时 养 蚕 之 家 ,
中央 农 业 实骏 所 对 各地 农村 借 贷 来源 百 分 比的 统 计 显示 :13 9 4年 各地 农 村借 款 来 源 中 ,属 于 金融 机 构
出国农 村 民间高 利 贷 盛行 的 原 困。 并对 其 潭刻 而 复杂 的社会 背景 作 了较垒 面 考进 。
关键 词 民 间 高利 贷
农 村 负担 灾荒
二 十世 纪 2 0~3 0年 代 的 中 国广 大 农 村 ,尽 管 近代 以来 的 资车 主 义 生产 方 式 开 始 向 农 村 渗透 .但 以一 家 一 户为 生 产 规模 的 自给 自足 的 自然 经济 仍 占 主导 地 位 ,这 就 使 高 利 贷 的 存 在 仍 有 其 深 厚 的 土 壤 。但 为什 么此 时 高 利贷 如 此 活跃 ?是 什 么 原 困 促 使借 贷农 户 数一 年 比一 年 多 ?对 此 ,本 文 结 合 当时 中国农 村 所 处 的历 史 背 景 .对 中 国农 村 社 会 的经 济
放 高 利 贷 的 私 人 中 地 主 、 富 农 、 商 人 则 分 别 占
2 % 、1 % 、2 % ,合 计 占 6 . % 42 84 5 76 抗 战爆 发
后 ,四大 家族 掌握 的 金 融 机 构 .开 始 向 农 村 渗 透 , 并 建立 了 一些 农村 金 融 机 构一 信 用 合 作 社 , 向农 民 放 贷 ,使 农 村 借 贷 来 源 有 了 一 些 变 动 ,但 总 体 上
取 农 民 的 土 地 等 生 产 和 生 活 资 料 。 据 国 民 政 府 南 京
石 .但 尚须 ‘ 业 倚 借 ’ 产 ,如 无 担 保 的 产 业 , 多
半 忍痛 借 ‘ 水 钱 ’ 汇 ,每 月 十 元 纳 息 金 三 元 ,过 年 顽 纳三 十 六元 。比所 谓 ‘ 加 一 ’的 借 法 还 要 来 得 大 凶狠 ” 。。浙江 农 村 “ 近年 来 农 民之 所 苦 ,实 金 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