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族性”的三种解读理路与情感重构
文学的民族性:五个阐释维度

“文学的民族性”笔谈编者按: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科技、信息日益频繁的交往,在消费模式、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乃至观念层面等方面,世界都愈加趋向于平面化、便捷化、一体化,然而另一种与之对抗的地方性、多样性、差异性态势也在兴起。
中国文学具有深厚丰实的多样性民族资源,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呈现与众不同的风景。
这既是中国文学在全球化时代宝贵的文化传统,也是其他民族期待于中国文学的美学、思想、精神资源。
基于此,本刊发起“文学的民族性”笔谈,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各抒己见,以期引起关注和争鸣,为当下文学批评与研究提供一定的视角参考。
·文学的民族性:五个阐释维度朝戈金(蒙古族)民族形成于人类历史发展特定阶段,在民族内部,人们往往自认为是一个被历史、文化、和共同祖先所连结起来的共同体。
民族的特质大体包括地域、语言、宗教、共同先祖和外貌特征等,也包括对本民族的情感和认同等心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无论是口传文学还是书面文学,都以语言作为其载体。
语言往往是民族性的最直接最明显的标志,虽然有不同民族共用一种语言的情况,但就一般情形而言,民族语言与文学民族性的关联最为紧密。
鉴于前述要点,按照笔者对文学民族性的理解,从不同维度出发应是一个合理的选择,这也就是本文设定几个维度来勾勒文学民族性的缘由。
历史的维度在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的今天,文学的民族属性总体上呈现出减弱的趋势。
这个趋势的出现与下述现象有紧密关联:技术进步带来的人群活动半径大幅度增加,全球经济一体化引发的接触和交流更加频繁,移民浪潮前所未有地高涨,占据支配地位的强势文化的整合效应(包括语言同化)增强,出版和传媒越来越以跨国方式运作等等。
所有这些因素,大都朝向削··2014年4期弱个体认同或群体属性的方向发展(至少是以多元化方式使得某些身份认同被遮蔽或消解),其结果,就是民族身份和特性越来越难以从众多其他身份认同的多维尺度中凸显出来。
传统文化民族性(传统文化民族性继承性)

传统文化民族性(传统文化民族性继承性)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民族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文化民族性继承性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传统文化民族性和中华文化民族性的区别2、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怎么理解传统文化民族性和中华文化民族性的区别传统的是相对中国本国文化来说的,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中华文化民族性是相对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来说的,中华文化自身具有的特点!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概,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它是中化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创造的,即中化传统文化是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是有区别的。
这表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是中华儿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说明中华文化强大的身心力与凝聚力。
正是因为传统文化是我们在共同生活中创造的,所以中华儿女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传统文化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扩展资料:传统文化的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怎么理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应是为中华民族所独具的。
当然,民族性的文化内容并非只容本族所专有,其中常有或寓有通行的人类性的内容由民族性展现的文化的民族内容,相对稳定,使任一文化得以形成自己特有的模式和传统。
我认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1、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既包括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的顺从与崇拜。
2、人本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是一种道德的人本主义,或者称之为伦理关系中的人本主义,他把人放在一定的关系中来讲一个人应该如何负起自己的责任。
二、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象传提出刚建的观念,赞扬刚健的精神“刚健而文明”。
象传提出自强不息的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而这也是儒家所积极倡导的,它符合儒家的积极入世,要求每一个人都要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三、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道德的心怀包含万物,对待事物有兼容并蓄的意思。
提倡君子厚德载物也就是提倡君子和而不同的意思。
中庸尚和之道可以说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舜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就是其妙用。
文化的时代性是指任何一种文化的发生、形成、发展、成熟都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中进行的,并以时间作为其基本的存在形式。
从日常的一般含义来讲文化的时代性往往更突出现在性、当下性。
牟宗三教授早就将儒学的发展分为以下三期。
从先秦孔孟、荀子到汉初董仲舒(公元前180—前115)为第一期。
宋明(lO—17世纪)时代为第二期,现代新儒学为第三期。
属于第三期并最为活跃的算是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
杜维明认为从现在开始,20—21世纪人类的根本问题,在于每个人从他现实存在的环境中出发,实现彻底的自我反省(即追求儒学所说的“内圣”),即实现“自我超越”。
据杜维明讲,这里的“自我超越”,是在现实中摆脱自身的局限,扩大和发展自已,提高自已,并不断地加以突破,是“超越而内在”的人生。
文化具有民族性ppt课件

历史传承的积淀
01
历史传承是文化民族性的重要基 础。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 遗产和价值观念等,都是构成民 族文化的重要因素。
02
历史传承的积淀使得一个民族的 文化具有特殊性和稳定性,得以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传承和 发展。
社会制度的选择
社会制度的选择也是文化民族性的一 个重要原因。不同的社会制度,如政 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对 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在保持民族文化核心元素的基础上,应结合时期特点 进行创新,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一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文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显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4*25}
通过创新,民族文化可以焕发新的活力,为当代社会 的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文化则 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 自豪感,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和 文化品牌的打造,可以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性。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与建议
政府应加大对民族文化保护的 投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 保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民族文化的 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民族 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
鼓励民间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确 保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
民族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与创新
02
文化民族性的表现
语言文字的特殊性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 语言和文字系统。这些语言和文字不仅是沟通和交流的工具 ,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其基本结构

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其基本结构民族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属民族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的认同感。
它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包括个人认同、群体认同和集体认同等不同维度。
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包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个体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所属民族的文化特点、历史传统以及其所作出的贡献,从而感到骄傲和自信。
个体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是指个体认同并接受自身所属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愿意继承和传承这种文化,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结构包括文化思维、文化情感和文化行为三个要素。
文化思维是指个体对文化的理解、思考和评价方式,它包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信仰体系和文化逻辑等方面的思维方式。
文化情感是个体对自身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包括对文化的喜爱、尊重和热爱等情感体验。
文化行为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民族文化的实际行动和表现,例如参与文化活动、传承传统技艺等。
民族文化认同的形成和巩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渠道。
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到自身民族文化的地方,家庭成员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和行为将对个体产生深远影响。
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也对民族文化认同起到重要作用。
学校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它在传授知识的也应该培养个体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社会环境和群体认同对于民族文化认同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会与不同群体接触,并参与不同文化活动,这些经历将对其民族文化认同产生影响。
民族文化认同还受到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化的深入,个体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和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民族文化认同可能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替代,从而产生认同危机。
为了巩固民族文化认同,我们需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加强基础教育中的民族文化教育,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民族文化认同是个体对自身所属民族文化特征和价值观的认同感。
它包括自豪感和认同感等多个层次,构成了文化思维、文化情感和文化行为的基本结构。
文化民族知识点总结

文化民族知识点总结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生活的特定领域和范围内,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种表现方式和实体。
它包括人类的思维观念、艺术表现、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
而民族则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居住在一定地域内,具有共同语言、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并认同自身祖先与一定历史传承与传统的一群人。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和民族是紧密联系的。
一、文化与民族的关系文化和民族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文化和民族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
首先,文化是超越民族差异的和共同的。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甚至在同一个民族内部也会有不同的文化。
文化与民族的关系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体系,表现在语言、宗教、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
其次,文化是民族的精神生活的总和。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民族凝聚和传承的基础。
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是文化的具体表现,是民族的文化特征。
最后,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外衣。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外衣,使民族可以在长期的历史生存中,形成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文化气质。
二、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代一代人共同创造和继承的文化,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文化传统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
而文化传统的传承,主要通过教育、家庭、社会组织、宗教团体等形式来实现。
在文化传统中,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核心。
它不仅是民族的传承工具,也是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宗教信仰是文化的灵魂。
它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保持和传承文化传统的重要力量。
风俗习惯是文化的表现。
它是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惯,也是文化传统的具体体现。
三、民族文化多样性不同的民族拥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征,这就使得世界上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
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
先以语言文字为例。
世界上大约有5000种不同的语言,而这些语言使用者又可分为不同的民族。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文化民族性的含义与表现。
2.认识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和价值。
3.掌握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
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提高文化鉴赏能力。
2.学会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树立文化平等、开放、包容的观念。
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本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2.科学精神用辩证的思维看待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3.公共参与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做文化交流的使者。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对文化的多样性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于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的内涵、意义以及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等问题缺乏系统的理性思考。
此外,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经验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教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文化民族性的表现和价值。
2.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和正确态度。
教学难点1.理解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2.在跨文化交流中正确践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教师活动:播放一段世界各国不同民族文化风情的视频,如各国的传统舞蹈、音乐、服饰等。
提问学生:从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3.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讲授新课1.文化的民族性1.教师活动:讲解文化民族性的含义,列举不同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如中国的春节、美国的感恩节、印度的洒红节等。
引导学生思考文化民族性的形成原因。
2.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并回答问题。
3.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文化民族性的概念和表现,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其基本结构

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其基本结构
民族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它涵盖了个体对自己的民族身份的认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崇敬,以及对共同价值观和文化习俗的认同。
民族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实现个体自我认同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民族身份认同:民族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群体的认同,是个体所感知的自我身份的一部分。
这种认同可以通过个体的姓氏、祖籍、语言、肤色、风土人情等多个方面来表达,并且通常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2. 文化传统认同:民族文化传统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尊重和认同。
这包括对民族的历史、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等方面的认同,个体通过参与并传承民族的文化活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来表达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
3. 共同价值观认同:共同价值观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民族的共同价值观的认同。
这些共同价值观可能是通过宗教信仰、历史经验、集体记忆等方式形成的,个体通过接受和遵循这些共同价值观,表达对所属民族的认同。
4. 文化习俗认同:文化习俗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民族的传统习俗和规范的认同。
这些习俗和规范可以涵盖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社交礼仪、节日庆典、风俗习惯等方面,并通过个体的遵从和传承来表达对所属民族的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n Thr e Re d ng wa s o e a i y f“ lu a to a iy Cu t r lNa i n lt ” a d Re u i i e i e s n b ld ng S ntm nt
Xi x a e Li i
Ab ta t sr c :Cu t r lna inaiy c n e t u t r l t o y wih a ina e tme t .Th r r hr e lu a to lt o n cs c lu a he r t n t o 1s n i n s ee a e t e
统 “ 、 用 ” 范畴 阐 释 文 化 的 “ 族 主 体 性 ” 庞 朴 的 “ 化 寻 源 ” 路 径 ,借 用 西 方 文 化 学 的 “ 生 、 体 民 ; 文 发 阶 段 、模 式 ”说 ,从 理 论 上 厘 清 “ 族 性 ” 学 理 探 究 与 现 实 关 怀 紧 密 关 联 ,三 种 不 同 的 解 读 理 路 目的 民 。
・
4 ・ 8
广西 民族研 究
21 0 0年第 3期 ( 总第 1 1期 ) 0
“ 化 性 ” 的三 种解 读 理 路 与 情感 重构 文 民族
解 丽 霞
【 摘
要 】“ 文化民族性”双 关文化理论和 民族情感 ,对 它的解读有三种 颇具代表性 的理路 :冯友 兰
的 “ 以理 论 事 ”路 径 ,通 过 “ 、 习 、情 ” 的 判 别 明 晰 “ 性 民族 性 ” 张 岱 年 的 “ 国 哲 学” 路 径 , 以传 ; 中
求 中 。时过境迁 ,重新 审视 “ 民性 ”提上 思想 史 日程 ,转换 探视 问题 的角度 成 为必要 的方法论 突 国 破 ,那 就是抛却 “ 死而后 生” 的情感 型思 考框 架 ,走 向 “ 理分 疏 ” 的理 智 型解 读 路途 。冯 友 兰 、 学 张 岱年 、庞朴 分别 用不 同的方式 既完 成 了 “ 力厘 清 ” 的 民族性 理 论解 答 ,也 演 绎 了 “ 努 重构 自主 ”
“ 化 民族 性” 是近代 以来 的重 要话题 ,因其双 关 文化 理 论 和 民族 情 结 ,也就 有 了 不 同视角 的 文 学 理言说 。 自 “ 化旗手 ”鲁 迅先生 在上 世纪 二三 十年代 提 出 “ 造 国民性 ”问题 ,并 通过一 系列 文 改 文 学作 品呈现 “ 国民性 ”的各 种丑态 ,“ 根 性 ”的 国 民症候 逐 渐定 型 于 “ 铁 不成 钢 ” 的时代 诉 劣 恨
一
致 ,即 为 了 “ 族 自主” 的情 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构 。 民
【 键 词 】文 化 民族 性 ; 以理 论 事 ;文 化 寻 源 ;情 感 重 构 关
【 作
者 】解 丽霞,华 南理工大学哲 学研究所副教授 ,哲学博士。广 州,5 0 4 160
【 中图分类号 】1 1 . 【 2 24 9 文献标识 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4~4 4 (00 3—0 4 —0 7 5 X 2 1 )0 0 8 0
fng p an d n to a iy t o gh ditn u s i g na u e,c som nd s ntme .On s Zha gd i in’ S e l ie a in l hr u s i g ih n t r t ut a e i nt e i n an a wa f“ i e e p ls ph y o Ch n s hi o y”,M rz a nt r r te u t a a i n l y wih ta ii n lc tg r fTi o h ng i e p e td c lur ln to ai t r d to a a e o y o t a ng.On sPa g nd Yo e i n pu’ S wa f“ e k u t r l rg n”,heus d we t r u t r lt e r o e ii y o s e c lu a ii o e s e n c lu a h o y f rr v sng n t naiy,s c s t o y o rgia e tgea d p te n.Th o e ia e e r h c nn c s wih r ̄lc r a i lt o u h a he r n o i n t ,s a n a tr e r tc lr s a c o e t t o a e _ t co ey.S he l r b l e e i nt hr u if r n y. ls l o t y a l e ui d s ntme s t o gh d fe e twa d Ke r :Cu t a a i n l y;s y Shiwih Li e k c t r lorg n;Re i e i nt y wo ds lur ln to ai t a t ;S e ulu a i i bu l s ntme s d
的 民族情 感 。
+ 基 金 项 目 :华南 理 工 大 学 中央 高 校 基 本科 研 业 务 费 资 助 项 目 (0 9 M02 ) 20S 02。
民族 学 人类 学研 究
r p e e t t e r a i g wa st u t r l a in l y e r s n a i e dn y o C lu a t a i .On n y u a v n b t e i Fe g o ln’ Swa f“ a h t ” s y o s y S i h Li ,M r 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