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简介

鸦片战争简介日期:1840年6月28日- 1842年8月地点:中国结果:英国胜利起因:虎门销烟领土变更:割让香港岛予英国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在其它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
由于这次战争是英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嘉庆中叶后,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
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
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列强却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主要目标。
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一直以来中国人对外来的产品的需求很小。
外国商人为摄取暴利,从华南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鸦片的输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
鸦片的泛滥,影响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使吏治败坏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政府财政收入短绌。
道光延续自雍正以来的禁烟政策,但鸦片走私不但不见收效,反而日益猖獗。
事态的发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觉。
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讨论禁烟的看法,朝野对禁烟的看法不一,最终打动道光帝的是当时湖广总督林则徐的禁烟奏折。
林则徐一针见血地指出:鸦片不禁,几十年后会弄的国贫民弱“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这种局面显然是道光帝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银”是封建统治的两大死穴。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1839年3月抵达广州,随即开展禁烟,严查烟贩,整顿水师,晓谕外商呈交鸦片。
同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二万余箱(200多万斤)鸦片。
中国的禁烟措施,遭遇英国政府的强烈反对。
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舰船和四千余名官兵组成的英国远征军封锁了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又称“第一次中英战争”,发生于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
它是清朝反对英国商人向中国贩卖鸦片而引起的战争。
清朝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这次战争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极大提高,急需找到海外市场。
于是英国的商船队装备了大炮,满载着廉价商品,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在海洋上四处航行,强行打开了许多国家的贸易之门。
而与此同时,中国仍在奉行“闭关”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地与外国通商。
中国将自己看作“天朝上国”,关于其他民族的知识非常少,也不知道世界上在发生什么。
1792年,清乾隆皇帝在给英国国王的信函中说,中国什么都不缺乏,没有必要和英国人做生意,跟他们通商纯粹是恩惠。
在“鸦片战争”进行两年后,道光皇帝还不知道英国在哪里,向大臣询问从英国到新疆有没有陆路可走。
鸦片战争以前,英国从中国购买货物多,卖给中国的东西少。
为了扭转这种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获取暴利。
鸦片贸易使许多中国人成为瘾君子,而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则导致国家财政拮据,百姓生活恶化。
1838年底,一直被鸦片问题困扰的道光皇帝决定严禁鸦片,钦命大臣林则徐南下广东禁烟。
林则徐在广州采取严厉措施,不但像以前一样查办贩卖鸦片的国人,更把矛头对准外商。
他迫使以英国为首的外商缴出鸦片20283箱(合200余万斤),于1839年6月3日至25日,将这些鸦片在虎门全部销毁。
林则徐以为销烟影响的只是英国商船的利益,他没有想到禁烟运动激怒了英国政府。
1840年6月,英国政府派远征军到达广东,以少数兵力封锁珠江口。
主力则于7月攻陷浙江定海,之后北上,8月抵达天津海口,直逼北京。
清政府万分震惊。
英军递交了首相巴麦尊的照会,其中五分之三的篇幅是对林则徐禁烟运动的指控,其余则要求清政府割让土地、赔偿军费和烟价等。
道光帝误认为英军的意思只在控诉林则徐,于是将林罢免。
但罢免林则徐并不是英军的目的。
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
近代中国的屈辱史(1840年 - 1949年)

近代中国的屈辱史(1840年- 1949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时间:1840年6月 - 1842年8月。
起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借口中方销毁鸦片而派兵入侵的战争。
过程:清中叶以后,英国等国向中国大量输出毒品鸦片。
1838年,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于次年三月,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2万余箱。
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
1840年6月,鸦片战争自此开始。
结果:中国失败。
被迫同英、美、法等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主要内容有:五口通商,割让香港,勒索赔款,协定关税,干涉司法等。
中国伤亡人数:22,790人伤亡。
英国伤亡人数:523人伤亡。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时间:1856年- 1860年。
起因: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
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
为扩大掠夺利益,列强多次提出全面修改多项条约的要求,但被清政府拒绝。
于是列强再次发动战争。
过程:1856年,英国借口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捉中国船“亚罗”号上的海盗,派兵进攻广州。
法国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
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攻陷广州。
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
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
同年,沙皇俄国以武力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瑗珲条约》。
1859年6月,英、法、美以进京换约被拒为由,率舰队炮击大沽。
提督史荣椿率守军还击,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何伯,史荣椿战死。
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10月6日,占领圆明园。
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
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
鸦片战争的历史事件介绍

鸦片战争的历史事件介绍鸦片战争是封建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转折点,那么你了解鸦片战争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鸦片战争的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鸦片战争的简介1840年鸦片战争开启了我国近代史的开端,这场战争对我国近代历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在英国,1840年鸦片战争通常被称为“通商战争”或“第一次英中战争”,在英国的近代史上,鸦片战争使他们向海外进行殖民统治所进行的最大的一场侵略战争,也是所获利益最大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极大地刺激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缓解了英国国内的经济危机,但却给近代中国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使得西方列强纷纷加入到侵略中国的队伍中来,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民族危机。
1840年鸦片战争使得中华国门打开,商品贸易首先在沿海地区那些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发展,工商业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逐步取代了原来手工业作坊。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遭到了破坏,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逐渐产生。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涌入国内的还有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自然科学对国人愚昧的头脑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也开始开始融入清王朝的上层社会。
民主平等等现代的思想理念也逐渐在民众中广泛传播开来,为后来康有为的维新变法和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这场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为结束标志,他们的软弱无能开启了日后一系列的屈辱,使国内四万万同胞陷入了苦难的深渊。
这也使西方列强看清了统治者的本质,敢于在日后对中国发动规模更大的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签订的条约在近代史上的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曾和西方列强分别签署过两次有损中国利益的不平等条约,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条约是中英两国的《南京条约》,后世学者也有人称其为《江宁条约》。
签订于道光二十二年的《南京条约》不但强迫清政府赔偿英方两千一百万两银元,还强迫清政府开放宁波、广州、上海、厦门、福州五个港口为通商口岸,这些通商口岸不但对英国人收税极低,更是允许英国的战舰随意进出。
中国近代史的几次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几次战争中国近代史的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 中英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这场战争所以被称为鸦片战争,主要是其起因是由于中国实行禁绝鸦片的政策,并委派林则除为钦差大臣去广东执行禁烟使命。
利益受到损害的英国人开始叫嚣战争,1840年2月,派出了一支仅有4000人的远征军,后虽兵力不断增加,最多时也仅有20000人。
这样一支远征军远涉重洋在完全没有后方(尽管当时印度是其殖民地)的情况下,想征服一个拥有几亿人口常备军80万的国家,几乎是一种海盗式的投机行为。
然而在经历了所谓的康乾盛世之后的清政府其腐败程度已不足形容,战争开始的时候,朝廷内从皇帝到大臣,几乎没人能说清英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当然也就无法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应付这样一种侵略。
面对着拥有坚船利炮的英军连克厦门、定海、镇海,继而又攻陷宁波,外强中干的道光皇帝在和战之间几经摇摆后,终于选择投降,19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自锁的国策,自此列强纷至沓来,开始了一百多年内忧外患战乱频扔的历史;同时也打破了中国人长期以来自以为尊的心态,在极度的自尊遭打击后而变为极度的自卑,从而在当时中国人心中谈洋色变。
这场战争中值得关注的是林则除通过号召和组织民众,成功地抵御了英军的进攻,另外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抗英战斗,给英军以沉重打击。
由此可以看出人民蕴藏的反抗侵略的无穷力量。
2.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8月-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是朝鲜。
1894年(按中国干支纪年为甲午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出了一支2500人的军队进驻牙山,根据《中日天津条约》规定(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知照了日本外务省,而意图吞并朝鲜的日本政府立即派兵入朝,并占据了汉城附近的军事要地。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1课鸦片战争(1840-1842年)道光帝在位
③结果:中国失败,签订《南京条约》(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原因:统治着昏庸愚昧;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英国的强大
④鸦片战争的影响:(1)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2)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虎门销烟时间及影响:林则徐、1839年6月虎门
影响: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
4、战争中军民抵抗:关天培等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5、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①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②清政府更加腐败;③军队战斗力削弱;④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第1课:鸦片战争-

林则徐的禁烟活 动(1939年春)
1.缉拿烟贩。 2.命令外商交出鸦
片,并写下保证书。 3.斥责义律的不法
行为,下令停止中 英贸易,派兵封锁 英国人居住的商馆。 4.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到25日,林则徐 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 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 运动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 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 民族尊严的决心。领导禁烟运动的 林则徐当之无愧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A. 中国茶丝的质量提高 B. 中国茶、丝生产迅速发展 C.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自然经济完全崩溃
3、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 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
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需
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 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却曾发生 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
军事:削弱军队战斗力
生活:毒害中国人身心健康
英国 扭转逆差
打开市场
对华倾销鸦片
入
正 当
出
超
贸 易
超
林 则 徐
中国
严重灾难Βιβλιοθήκη 禁烟财政 危机
吏治腐败 军备废弛
危害 身心
“
——
林 则 徐 上 道 光 帝 奏 折 节 选
饷 之 银 。 ”
无 可 以 御 敌 之 兵 , 且 无 可 以 充
视 之 , 是 使 数 十 年 后 , 中 原 几
中国军队装备陈旧,军备废弛;英军装备先进,船坚炮利。
中国
外交
闭关锁国
皇上,居 住在这样 的国家多 安全啊! 老百姓都 丰衣足食
历史鸦片战争知识点

历史鸦片战争知识点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战争,发生在1840年至1842年之间。
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以下是关于鸦片战争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导火索:鸦片贸易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鸦片贸易。
当时,英国等西方列强通过向中国大量贩卖鸦片来获取利润。
这导致了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鸦片问题,许多中国人沉溺于吸食鸦片,使得国家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二、南京条约:中国的失败1842年,中国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
根据条约,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偿巨额战争赔款,并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港口对外贸易。
此次战争使中国彻底失败,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三、鸦片战争的原因鸦片战争的发生有多方面原因。
除了鸦片贸易外,中国政府的不作为和对外政策的失败也是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此外,中国清朝政府内部的腐败和无能也使得国家无力抵抗外敌的侵略。
四、西方列强的入侵鸦片战争不仅仅是中国与英国之间的战争,也涉及到了其他西方列强。
在战争期间,英国得到了法国和美国的支持,这使得中国面临了多国联军的入侵。
这一系列入侵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抵抗能力。
五、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
战争结束后,中国开始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化,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得到进一步扩大。
这场战争也引发了中国的民族觉醒,激发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侵略的意识。
六、中国的改革与开放鸦片战争的失败迫使中国开始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与开放。
中国政府开始学习西方列强的先进经验,进行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改革。
这一时期的改革与开放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七、鸦片战争的教训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沉重的教训。
这场战争揭示了中国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以及中国社会的落后和闭塞。
这使得中国人民开始反思,寻找国家振兴的道路。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名为“现代”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迫使中国带着深深的屈辱开始在通往“现代”的道路上蹒跚而行。
然而,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实际是“现代”开端的意义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一拖再拖,一误再误,最终丧失了主动变革、主动“现代化”的机遇。
这种主动权的自我丢失使大清王朝最终覆灭。
多的不说,从中国应不应该使用电报的争论,就可看到阻力之大。
近代中国外患内乱不断,
时时军情紧急,能够瞬息万里的电报无疑是一直身处危境的清政府的当务之急。
然而,“电报”却长期被认为有害。
李鸿章在1865年首先提出要开办电报事业,却一直不被朝廷批准,最主要的理由竟是电报“用于外洋,不可用于中国”,因为“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藉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在这种逻辑中,中国人架设电线就是不孝,不孝必然不忠,罪莫大焉!直到14年后,朝廷才准允李鸿章设立电报。
如此“直观”之利清政府都看不清,诸如那些“好处”需要长时间才能显现的制度变革,清政府更不可能积极主动进行了。
总是在大难之后,如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才非常被动地做某些“改革”。
因为非常被动,因此在“温和立宪”与“激进革命”的最后竞赛中,以彻底推翻清王朝的“激进革命”胜出告终。
是清政府“制造”了革命党
“辛亥革命”这些年来几乎成为“激进”的代名词,颇有人对清政府的“新政”“立宪”被辛亥革命“打断”而深感遗憾。
然而,指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为“过激”,则有违史实大矣。
其实,人们似乎忘记,被尊为“辛亥之父”的孙中山并非一开始就想“干革命”的,起初也是想方设法上书清政府,想走“改良”路线的。
只是在“改良”被拒之后,他才立志走上“革命”一途的。
发动辛亥革命的“革命党”无疑是激进的,然而,开始只是人数极少、原本很难成气候的革命党,最后竟能一举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几千年帝制,确实出人意外。
这种天翻地覆之变当然有许多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原因,其中还有一个不能说不重要的原因,就是实际上是清政府“制造”了革命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