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已审阅)
北京市朝阳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北京市朝阳区2019~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语文试卷2019.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共6页。
答题纸共5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机读卡和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交回机读卡和答题纸。
第一部分(27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1~3题。
①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
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雕梁画栋....,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美轮美奂....。
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
此联内容很好,有巧夺..天工....。
..之妙。
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差强人意②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
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③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
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1.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雕梁画栋....B.却也称得上是美轮美奂....C.此联内容很好,有巧夺天工....之妙D.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差强人意....2.第②段中空格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C.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3.第③段中的咏竹联最恰当的下联是A.万丈凌云无止心B.万丈凌云犹心虚C.万尺凌云仍虚心D.万尺凌云志永存4.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2019年12月,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与世长辞..表示哀悼,....。
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学舍记曾巩予幼则.从先生受书。
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
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而是时,家事亦滋出。
自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
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
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貙虺①之聚,与夫雨旸寒燠、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
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②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
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构祸而忧艰..也。
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
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
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
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
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
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
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
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注)①貙(chū)虺(huǐ):貙是兽名,像狸,这里泛指猛兽。
虺是毒蛇。
②筥(jǔ):圆形的竹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锐意:下定决心B.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绝:横渡,渡过C.此予之所构祸而忧艰..也忧艰:指居父母之丧D.属人外亲之问.问:询问,质问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予幼则.从先生受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出于.京师于.夫为身治人C.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遂历道其.少长出处D.以为.学舍记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命曰琵琶行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这便是我离开家乡,到远方游玩,种种冒险经历使我更加勤奋B.天倾地坏,殊州独哭(父亲忽然故去)仿佛一下子天倾地裂,我在他乡独自痛哭C.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因此不能专心致志地思考,琢磨文章,用以表达个人心中难于表现的情志D.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我(多年)心神操劳、身体困乏,而为家事役使奔走,是想有所作为4.请为下列语段断句。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试题

北京市朝阳区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017.1本试卷共8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近年来,部分科学家对气候变暖论提出挑战,认为:迄今为止全球气候已有十多年未呈变暖趋势了,符合地球气候冷暖周期交替变化的规律,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
但更多科学家认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总体存在变暖趋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该结论证据确凿。
研究显示,地球系统接受的太阳短波辐射的能量,有90%多进入了海洋。
海水比大气的热容量...大得多,上层海洋能量储存在增加,一定程度上消化了由于温室气体增加所吸收的热量。
除此之外,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会使大气产生年代际波动。
2000年以后,PDO转入了负相位,对气温上升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有科学家预计2030年到2035年PDO可能会转入正相位,届时,年代际增暖可能与温室气体增加一起向气候系统施加压力,气候变暖将变得更加猛烈。
另外,太阳的短波辐射在经过大气之后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其中大部分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返回太空。
这就可以解释,从地面到对流层,温度越往上越低。
因为,加热大气的能量实际来自地表。
然而,通过计算得出,到达地面的热量与真正反射后从大气顶部排出的热量并不相等。
事实上,截留的长波辐射是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了。
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从大气顶部排出的热量减少,温室效应就加强了,并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因此呈增长趋势。
近年来,西欧、北美、日本以及我国东北部地区冬季多次发生极端暴风雪天气,这些异常天气与北极地区和全球变暖有密切联系。
用大气环流的变异理论来解释,正常情况下,北极是寒冷的,而中纬度地区则相对温暖,南北存在温差。
这个温差的存在,使得西风急流得以维持,而大气的波动会沿着西风急流传递。
2020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随着政治、经济、军事等形势的变化,随着地理环境的变迁,王朝对都城所在地的选择也会因时因势而变化。
但无论怎样改变,交通便利是都城必备的条件之一。
自五代至北宋,统治者选择在无险可守的开封建都,其原因虽不止一端,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封具有“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地理特点,其地理位置接近东南富庶之地。
开封的陆路交通发达。
商周以后,出函谷关沿黄河东行,经洛阳、开封到临淄构成东西交通要道,北行渡过黄河沿太行山前大道可到今北京一带,向南也有大道可通东南及南方各地。
北宋建设的陆路交通网络是以东京开封府为中心,连接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向四方辐射,并到达全国各地。
北宋运河水系向南沟通淮河、邗沟故道、长江及江南运河,向北沟通黄河、济水及卫河。
运河通向四方,连通了全国各大水系,建立起了密集的南北水运交通网。
开封居于黄河与淮河之间,这样的水路交通条件在中国古都中是绝无仅有的。
以开封为中心的漕运诸渠,既是官方财货赋税的运输航道,亦是中外商旅来往之路。
运河对于北方政治、军事的发展和南方经济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北宋王朝的生命线。
然而,作为都城,开封的劣势也与河道水系不无关系。
历史上确有数次开封城被黄河河水吞没之记录。
北宋后期黄河频繁决口,汴河淤塞,运输能力大大降低。
北宋之后,开封的自然地理优势丧失殆尽,十几年短暂的金朝建都开封后,开封作为都城的历史就此结束。
此后开封水患日益加剧,明清时期,黄河水多次灌入城内,仅开封附近见于记载的水灾便达40多次。
黄河泛滥不仅淹没村舍农田,而且将运河全部淤平。
至此,开封的水路交通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取材于张清俐、张杰《南北运河见证东京城百年兴衰》)1.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止一端:“端”字的意思是“方面”B. 富庶:“庶”字共十画C. 决口:不能写成“绝口”D. 淤塞:“塞”字读音为“sè”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北宋开封在繁华程度上接近东南富庶之地B. 北宋开封陆路交通发达能够到达全国各地C. 开封水路交通条件在古代都城中独一无二D. 开封是北宋南北水路运输漕运诸渠的中心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北宋汴京已经有了城市的消防和社会福利机构B. 北宋实行里坊分离的制度有助于加强都城管理C. 开封是我国城市由古典型向近代型转变的开端D. 北宋开封已存在大量的商业贸易餐饮娱乐场所4. 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中最能表现开封盛极一时的一项是A. 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
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自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机能,是人类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从大的方面看,中国学人最关注的一直是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客观环境,并由此形成了“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客观语境。
但在某种意义上,“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思维定势在当下不仅相当流行,而且已成为影响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个深层病症,很多虚假的学术问题与错误判断正是由此而生。
就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而言,在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外部环境解决以后,主体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正在变得更加重要。
而对文化发展主体因素与语境的忽视与无知,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当代文化思考和建设出现过多混乱与闹剧的根源。
要想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发展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进行“从客观到主体”的语境调整。
中国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同时也需要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殊结构或达到相当的发展水平。
对于文化自信这种文化生命机能也是如此。
自近现代以来,人们普遍将中国文化自信的衰落归结为物质条件或社会制度等“硬件”方面的问题,这是形成文化发展客观语境或经济决定论的重要原因。
而从主体语境开始则意味着,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主体条件,才能理解或完成中华文化自信的当代建构。
由此可知,主体语境构成了文化自信的研究、阐释与现实重建的深层理论框架。
在主体语境中,文化自信的消长取决于其作为文化生命机能的性质与存在方式。
在逻辑分析上,主体可细分出知识、伦理与审美三种文化生命机能。
但正如康德说审美机能在人类身上“总是很薄弱的”,真正影响主体文化生命的建构与实践的是知识与伦理机能。
知识与伦理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内在条件,也是文化自信发生和消长最重要的主体基础。
在考察中华文化自信的历史流变时,不难发现一种相当普遍的矛盾现象。
朝阳区2019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共10页文档

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卷2019.1(考试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共6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机读卡和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收回机读卡和答题纸。
第一部分(27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关键词穿流不息暴殄.(tiǎn)蓦.(mù)然回首B.口头禅通货膨胀不啻.(chì)弱不禁.(jīn)风C.雷震雨见风使舵内讧.(hònɡ)不着.(zháo)边际D.肇事者相形见拙栖.(xī)息否.(pǐ)极泰来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新赛季马刺以16胜3负开局,其中包括一个12连胜,湖人、热火等强队都无法望其项...背.,让各路专家跌破眼镜。
B.博客方兴未艾....,微博又来了,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未来简直无法预料,职业媒体人必须努力追赶新技术的浪潮。
C.近日,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受到众多家长的追捧,他们觉得此书中丰子恺先生的画和字看着很赏心悦目....。
D.虽然中国队小组赛初战告捷,但比赛中球队在战术意识、进攻手段和体能上的表现很不理想,简直就是差强人意....。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最近两年来,蔬菜、肉类、服装、鸡蛋、食用油等农副产品普遍涨价,与之相关的消费品价格也开始提价。
B.1989年上海率先进行了夜景照明建设,此后,城市光环境建设经历了逐步从大城市及东南沿海向内地推移。
C.中国铁路史上修建难度最大、历时最长、单公里造价最高的山区铁路宜万铁路已于12月22日全线通车了。
D.据中国社科院相关部门预测,今年中国网络购物总额将达接近5000多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汉魏间,曹操与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在文学上均有很高的成就,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B.杜牧的《阿房宫赋》辞藻华美,思想深刻,借秦朝亡国的教训讽谏唐统治者引以为戒。
2019-2020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随着政治、经济、军事等形势的变化,随着地理环境的变迁,王朝对都城所在地的选择也会因时因势而变化。
但无论怎样改变,交通便利是都城必备的条件之一。
自五代至北宋,统治者选择在无险可守的开封建都,其原因虽不止一端,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封具有“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地理特点,其地理位置接近东南富庶之地。
开封的陆路交通发达。
商周以后,出函谷关沿黄河东行,经洛阳、开封到临淄构成东西交通要道,北行渡过黄河沿太行山前大道可到今北京一带,向南也有大道可通东南及南方各地。
北宋建设的陆路交通网络是以东京开封府为中心,连接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向四方辐射,并到达全国各地。
北宋运河水系向南沟通淮河、邗沟故道、长江及江南运河,向北沟通黄河、济水及卫河。
运河通向四方,连通了全国各大水系,建立起了密集的南北水运交通网。
开封居于黄河与淮河之间,这样的水路交通条件在中国古都中是绝无仅有的。
以开封为中心的漕运诸渠,既是官方财货赋税的运输航道,亦是中外商旅往之路。
运河对于北方政治、军事的发展和南方经济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北宋王朝的生命线。
然而,作为都城,开封的劣势也与河道水系不无关系。
历史上确有数次开封城被黄河河水吞没之记录。
北宋后期黄河频繁决口,汴河淤塞,运输能力大大降低。
北宋之后,开封的自然地理优势丧失殆尽,十几年短暂的金朝建都开封后,开封作为都城的历史就此结束。
此后开封水患日益加剧,明清时期,黄河水多次灌入城内,仅开封附近见于记载的水灾便达40多次。
黄河泛滥不仅淹没村舍农田,而且将运河全部淤平。
至此,开封的水路交通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取材于张清俐、张杰《南北运河见证东京城百年兴衰》)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止一端:“端”字的意思是“方面”B.富庶:“庶”字共十画C.决口:不能写成“绝口”D.淤塞:“塞”字读音为“sè”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北宋开封在繁华程度上接近东南富庶之地B.北宋开封陆路交通发达能够到达全国各地C.开封水路交通条件在古代都城中独一无二D.开封是北宋南北水路运输漕运诸渠的中心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宋汴京已经有了城市的消防和社会福利机构B.北宋实行里坊分离的制度有助于加强都城管理C.开封是我国城市由古典型向近代型转变的开端D.北宋开封已存在大量的商业贸易餐饮娱乐场所4.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中最能表现开封盛极一时的一项是A.二百年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
朝阳区高三期末语文试卷及

北京市旭日区2019 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一致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本卷共 7 。
答共 5 。
考生势必答案答在机卡和答上,在卷上作答无效。
考束后,回收机卡和答。
第一部分( 27 分)一、本大共 5 小,每小 3 分,共15 分。
1.以下中,字形和加点字的音全都正确的一是A.抉妍媸必露混杂( hǔn).天遂人愿( suì).B.布署C.国粹插科打坐收利着( zháo).倾盆( pāng).焚膏晷(guǐ).莘莘学子( xīn).D.乏同床异梦掣(chè).理(.qiǎng)2.挨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的,最合适的一是X|k |B | 1 . c|O |m①新世以来,跟着一批展中国家的集体性兴起,国力量比正朝着相平衡化和多极化的方向加快。
②从 2013 年 1 月 1 日起,考新开始。
考内容“五必考”,而且要求一次,所有考完。
③ 蛇年将至,但是因蛇鼠生肖品不好,所以蛇年挂上几乎没有蛇,市上更是蛇玩偶的踪迹。
A.演化实行向来B.演化行一直C.演实行一直D.演行向来3.以下句子中加点成的使用,正确的一是A .据世界末日那一天,打火机打不着,地球将两极倒⋯⋯各种,不一而足....。
今日看来,些言是多么荒诞可笑。
B.示, 70%的网友, 2013 年的元旦放假安排差人意,不意的主要原....因是得太琐碎,假后工作。
C.近来的两身,加盟青的美国球巨星麦蒂展出的力不容分....,球迷他在中国的远景充期望。
新|课 | 标|第 |一| 网D.“作家必站在人的立上,把所有的人都看作人来写”,莫言的段感言,必将抛引玉,引整个文的思虑和。
....4.以下句子中,没有病的一是..A.料表示,气温降或突然由暖和的境到达严寒的境,常常会冠芥蒂、中等心血管疾病作。
B.有媒体流露,马上出台的收入分派改革方案列出了收入分派改革的表,明确了改革的短期和中期目。
C.中国将在2013 年左右月球着探自巡勘,中国深空探的展确立进一步的技术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共8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近年来,部分科学家对气候变暖论提出挑战,认为:迄今为止全球气候已有十多年未呈变暖趋势了,符合地球气候冷暖周期交替变化的规律,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
但更多科学家认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总体存在变暖趋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该结论证据确凿。
研究显示,地球系统接受的太阳短波辐射的能量,有90%多进入了海洋。
海水比大气的热.容量..大得多,上层海洋能量储存在增加,一定程度上消化了由于温室气体增加所吸收的热量。
除此之外,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会使大气产生年代际波动。
2000年以后,PDO转入了负相位,对气温上升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有科学家预计2030年到2035年PDO可能会转入正相位,届时,年代际增暖可能与温室气体增加一起向气候系统施加压力,气候变暖将变得更加猛烈。
另外,太阳的短波辐射在经过大气之后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其中大部分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返回太空。
这就可以解释,从地面到对流层,温度越往上越低。
因为,加热大气的能量实际来自地表。
然而,通过计算得出,到达地面的热量与真正反射后从大气顶部排出的热量并不相等。
事实上,截留的长波辐射是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了。
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从大气顶部排出的热量减少,温室效应就加强了,并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因此呈增长趋势。
近年来,西欧、北美、日本以及我国东北部地区冬季多次发生极端暴风雪天气,这些异常天气与北极地区和全球变暖有密切联系。
用大气环流的变异理论来解释,正常情况下,北极是寒冷的,而中纬度地区则相对温暖,南北存在温差。
这个温差的存在,使得西风急流得以维持,而大气的波动会沿着西风急流传递。
由于北极变暖非常强烈,温差变小,西风急流也变弱,大气环流南北向运动加大了,冷空气就会更容易自北向南爆发,导致这些地区冷空气异常强烈,出现暴风雪天气。
此外,根据定量统计,全球陆地和海洋冰川、格陵兰岛的陆地冰原的冰量减少,都是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
近期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来自哈佛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在对海平面变化的基线数据重新进行校正后发现,在过去20年中海平面上升加速的情况可能比之前预想的更加严重。
这既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力证据,也是气候变暖所产生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直接后果。
(取材于中国科学报《全球气候变暖遭“误解”?》)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科学家们已经对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暖达成共识B.海洋的能量存储对全球气候变暖有着重要的影响C.全球气候变暖与地球向太空排出的热量减少有关D.温室气体的增加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2.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3分)A.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呈增长趋势B.太平洋年代际震荡转入正相位C.部分地区发生极端暴风雪天气D.过去二十年中海平面上升加速材料二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量温室气体排放打破了地球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碳循环自然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研究表明,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人类就会对全球气候失去控制。
全球气候合作治理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利益相关主体如何协同有效参与,一直制约着治理进程和实效。
每一个主权国家既要承担国际减排义务,又要维护本国发展利益,并受到国内法律、政策的制约。
基于本国经济发展需求、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型成本考量,多数国家不减反增,呈现出“吉登斯悖论.....”现象。
另外,全球气候治理很大程度上依赖减排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但就技术扩散与转移实效来看,发达国家虽然就技术转让做了大量决定与承诺,但口惠多而实际支持不至。
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共同担当、积极作为。
一是强化合作治理共识。
全球气候合作治理的最新成果集中体现在近200个国家一致同意通过的《巴黎协定》。
确定了各方应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为基础,将世界大部分国家纳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共同确保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
二是创新合作治理模式。
《巴黎协定》打破了以往不愿减排的行动逻辑,在既定规则前提下,提出了“国家自主决定的贡献”减排机制,允许各国根据各自经济和政治状况自愿做出减排承诺,这种“自下而上”的行动机制有效避免了部分发达国家拒绝执行议定减排目标的情况;制定了“只进不退”的棘齿锁定(rachet)机制,不断增加减排量的行动目标,每5年上调一次;建立了从2023年开始每5年对各国行动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机制,盘点减排进展与长期减排目标的差距。
这些治理模式的创新必将加速全球气候合作治理进程。
三是量化合作治理内容。
全球气候治理重心将从宏观机制转向具体的低碳行动和政策。
《巴黎协定》一致同意本世纪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设定每年最低1000亿美元的筹资目标。
这样到本世纪末,全球气候治理在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协作下,将取得一定成效。
(取材于李代明的《优化全球气候治理路径》)3. 根据“材料二”,下列能概括文本核心内容的一项是(3分)A.全球气候变暖B.温室气体排放C.《巴黎协定》D.全球气候治理4.根据“材料二”,下列内容不属于...《巴黎协定》本世纪目标的一项是(3分)A.全球的平均气温升高控制在2℃以内B.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C.尽快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以达到峰值D.每年筹资不少于1000亿美元作保障5.依据“材料二”,下列关于“吉登斯悖论”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各缔约方能够意识到全球变暖带来的危险并且愿意积极承担国际减排义务。
B.各缔约方为承担国际减排义务必然要做出违背本国相关法律、政策的决定。
C.发展中国家就减排技术的运用与转让作出大量口惠而实不至的决定与承诺。
D.多数国家基于本国利益考量而不顾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材料三海岛陆沉,这绝非是耸人听闻....。
国际气候变化专家组的一份科研报告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海平面已上升了10到25厘米。
斐济以北的图瓦卢正因此忐忑不安,束手无策地等待着沉沦的命运。
像图瓦卢这样面临海水威胁的岛国绝不止一个,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岛国和濒海..国家,他们近年来都十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希望能够通过某些手段防范或是应对这一悄然逼近的威胁。
因为近年来,正是气候变暖、海面上涨的现实,让这些汪洋中的弹丸之地饱受了海水侵城略地之苦。
仍以图瓦卢为例,虽然海水上涨速度极慢,但由于地势太低,此间居民仍能切身感受到海水对家园的滋漫侵犯。
这些由珊瑚礁形成的海岛近20年来已被海水侵蚀得千疮百孔,海水通过这些孔隙侵蚀上来,使土壤加速盐碱化,粮食和蔬菜现已很难正常生长。
此外,因海水升温,环岛珊瑚也会萎缩死亡,从而使海岛失去一道天然防波屏障,风暴海潮一旦袭来,势将凶猛无阻地长驱直入,给岛民造成惨重的损失。
图瓦卢并非惟一一个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厄运..的国家,其他低地岛国,如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西萨摩亚的居民说,他们已明显地感到海岸正在向他们的家门悄悄逼近。
国际气候变化专家组的这份报告证实说,海岸正以每年半米的速度向后退缩,大约已持续了90年之久。
人们预测,未来40年内南太平洋海面会再上涨20厘米,到时8万多基里巴斯居民将丧失家园。
而在马绍尔群岛的一些地段,上侵的海水已将原本长在岸边的椰子树下的土壤掏空,树干抱着那几乎已全裸的球形根部“站”在海水里,摇摇欲坠。
图瓦卢可能是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要被迫撤离家园的国家,更加不幸的是,它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那么,下一个会轮到谁呢?(取材于网络)6.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热容量:“热”部首是“灬”,它的含义是火B.耸人听闻:此处可以替换成“骇人听闻”C.濒海:“濒”读作bīnD.厄运:艰难困苦的遭遇7. 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海水上涨造成恶果的一项是(3分)A.海岛陆沉B.植被破坏C.海岸退缩D.风暴海潮8.“材料三”中说图瓦卢将有可能被海水吞没,对此问题有人持不同意见,请依据三则材料分别概括同意和不同意的理由。
(5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学舍记曾巩予幼则.从先生受书。
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
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而是时,家事亦滋出。
自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
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
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貙虺①之聚,与夫雨旸寒燠、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
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②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
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构祸而忧艰..也。
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
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
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
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
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
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
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
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注】①貙(ch ū)虺(hu ǐ):貙是兽名,像狸,这里泛指猛兽。
虺是毒蛇。
②筥(j ǔ):圆形的竹筐。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锐意:下定决心 B .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 绝: 横渡,渡过 C .此予之所构祸而忧艰..也 忧艰:指居父母之丧 D .属人外亲之问.问 :询问,质问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 予幼则.从先生受书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出于.京师 于.夫为身治人 C. 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 遂历道其.少长出处 D. 以为.学舍记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命曰琵琶行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这便是我离开家乡,到远方游玩,种种冒险经历使我更加勤奋B. 天倾地坏,殊州独哭(父亲忽然故去)仿佛一下子天倾地裂,我在他乡独自痛哭C. 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因此不能专心致志地思考,琢磨文章,用以表达个人心中难于表现的情志D. 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我(多年)心神操劳、身体困乏,而为家事役使奔走,是想有所作为12.请为下列语段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