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导入之故事诗词

合集下载

融入古诗名句活化地理教学

融入古诗名句活化地理教学
教艺创新
融入古诗名句 活化地理教学
●吕晓燕 肖 磊 陈心怡 / 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21116)
一、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1.引入新课 教师上新课时如果导入一两句古诗词,创造出一种美 的意境,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的心理和学习状 态进入新课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愿望。例如,在 讲“冷锋”时,引导学生背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 重茅”,然后分析指出,诗人的茅草屋在恶劣的天气状况下 被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于是设问: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样的 天气现象?学生立刻处于思考中,接着便开始学习新课。 2.解读课文 教师在剖析课文时,恰当穿插引用古典诗词能启迪 学生思维,实现地理知识的迁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 草低见牛羊”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很多人都会背,这句话 点出了历史上内蒙古大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一望无 垠景象,与近现代草场退化及荒漠化蔓延的趋势形成鲜 明对比。“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我国西 北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3.小结归纳
表3
描写长江
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 形容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
见长江天际流”
描写黄河
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记忆
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源头和注入海洋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 形容长江上游多峡谷,水
过万重山”
流急的特征
“朝也磺硫,暮也磺硫,三 来表现长江中游特征是河
长江上中下游
朝三暮,磺硫如故”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容积极的、肯定的第一印象,对所要学习 生对地形与交通的关系有了一定感性认识,为接下来学
的知识持接纳态度,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古 习地形对交通的影响以及科技进步对交通发展的保障

巧用诗词、民谣调控地理课堂教学

巧用诗词、民谣调控地理课堂教学

知识 的诗词 、民谣和谚语 ,学生不但爱听 , 而且可以活跃课 堂气氛 , 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同时可以提升学 生的文学素养 , 让地理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地被理解和
记忆。
中有知识 ,知识融于画中”的思维品质 , 使枯燥的地理知识
变得 形象 、生 动 、有趣 。 例如,在 “ 对西北地 区”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 中,由于 内容枯燥 ,我引用 “ 风吹草低见牛羊 , 浅草才能没马蹄 ,一

步补充 :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 , 距海遥远 ,加上山岭重重 阻隔 , 东南季风难以到达 , 所 以降水稀少。玉门关外 的杨柳 长势不好就是由于 “ 春风”不度造成的。通过学习 , 学生知 道了我 国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玉 门关在甘肃省河西走
廊 ,正好位 于 非季 风 区 , 自 然 就难 以受 到,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同 学们 , - 毛泽东诗云 “ 坐地 日 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 说明什么问题 呢?学生通过分析 回答 :“ 坐地 日行八万里” 说明赤道的周长大约是 四万千米 ,即大约为八万里 。“ 巡天 遥看一千河”说明地球在 自转 ,同时也在公转 。我鼓励学生 答得很好 , 进一步又问: 假如毛主席是在北京 的家里 , 坐地 天能行八万里吗?比八万里多还是少 呢?为什么?学生 通过读图分析并回答 : 赤道上 的线速度大约为 1 6 7 0千米/ 4 , 时, 可以算出赤道所处的纬线圈最长 , 而毛主席所在地北京
课堂就会增加几分诙谐 ; 妙用一句诗词 , 教学会变得更生动 活泼 、趣 味无 穷 。 例如,讲 “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时 , 我哼 起了歌曲 “ 掀起你的盖头来 , 让我来看看你 的眉, 你 的眉儿
细又长 , 好像树上 的弯月亮 ……” 。 学生受感染也唱了起来 , 我趁势问 : 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曲调属于哪个地区的风格吗? ( 学生抢着 回答说 :“ 是我国西北新疆的风格 。 ” ) 我接着说 :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西北 ,了解西北地区的基本J 『 青 况。 在讲中国地势 “ 西高东低 , 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一 特点时,我问学生 :会唱 《 三国演义 》主题曲吗?学生说会

巧借诗词谚语,润色地理课堂

巧借诗词谚语,润色地理课堂
然 的美 ,从 而激 发地 理学 习的兴 趣 。
二 巧 用诗词 谚语 。润 色地理 课堂
要上 好一 节精 彩的地 理课 , 离开 了生动有 趣 的地 理语 言
是做不到的。 为了改变传统地理课堂上枯燥无味的现状 , 教 师 有时 巧用一 句或几 句诗 词谚语 , 课 堂气氛会 迅速 变得 生动 活 泼 、趣味 无穷 , 学 生学 习 的热 情也会 随之 高涨 。例 如 ,在 讲授 “ 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与我国山水相连的山河形势时 , 我借用陈毅的诗句 :“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 。彼此情无 限 ,共 饮一 江水 ” ;再如 ,在 “ 地球 的运 动 ”一 课 中 ,利用

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导人 ,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深入 , 使其如同身临其境。 巧借诗词谚语导入新课 , 不仅能增强学 生的情感体验 , 还能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强烈的求知欲 , 从 而顺 利完成 地理 教学 任务 。例 如 ,在讲授 “ 降水 的变 化 与分 布 ”一节 时 ,播 放 降水 形式 的 动画 ,同时借 用杜 甫 的诗 句 : “ 好 雨知 时节 ,当春乃 发生 。随风潜 入夜 ,润 物 细无声 。 ” 让学生思考:降水除了降雨外 , 还有哪些形式?有了诗词谚 语 的润色 , 巧妙 地创设 问题 情境 教学 , 还 让学 生感受 到大 自
【 中图分类号 】 G 6 3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4 8 1 0( 2 0 1 3) 2 8 —0 1 1 0 —0 1
“ 同学们 , 为什么古人诗词 中的河流都向东流呢?”小组讨
论, 学 生代表 回答 :“ 我 国大部 分河流 向东 流 ,流人太 平洋 , 是 由于我 国地 势西 高东低造 成 的。 ”我继续 提 问 : “ 我 们 已经 知道 我 国地势 西高东低 , 东 部濒 临太平 洋 , 这 种分布 特点 对 我 国气候 有什 么影 响? ”小组 内合作 探究 ,学生 代表 发言 : 般情况下 ,在同一纬度地区,气温大致东部高西部低 , 降 水东 部地 区多 西部 地 区少 。 ”通 过 诗词 谚语 在课 堂教 学 中 的巧妙运 用 , 不 仅达 到 了教 学 目标 , 使 学生 明 白了我 国地势 特 点与河 流 流 向、 气候 特征 之 间的关 系 , 还 培养 了他 们思考 、

地理知识与语文诗词有机融合,构建高效课堂

地理知识与语文诗词有机融合,构建高效课堂

地理知识与语文诗词有机融合,构建高效课堂【摘要】我国古诗词浩如烟海,其中蕴含大量的物候知识,把地理知识与语文诗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能增加地理课堂的文化氛围,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者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地理教学;诗词;地理知识;激趣“听歌,朗诵,演小品,放录像,一堂课就像一台综合的文艺节目。

学生们兴致盎然,教室里掌声不断。

”如果我不说,你一定不会猜到这是一节地理课,这种形式的地理课效果如何呢?是喧嚣过后的知之甚少,还是有序讨论后的完全掌握?其实方法无所谓好坏,关键看你怎样操作。

地理课堂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地理知识,语文知识只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情绪,取得最佳效果的一种手段。

笔者从2009年开始,一直尝试将语文诗词引入地理课堂,现将我们教研组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why——为什么引入诗词地理学科是一个文理性质兼备、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尤其是七年级的“地球与地球仪”“地球的运动”等知识比较抽象。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大胆尝试与语文诗词的巧妙结合。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横生的乐趣中,深入理解并挖掘教材意境,达到满意的课堂效果。

2 how——具体做法2.1 巧用诗词,化解难点在讲气候时,由于气温与降水的组合不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的差异,学生很好理解,但山地垂直气候带却是个难点。

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小黑板写下这样几句学生熟悉的诗:“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3)、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等,巧妙解释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的气温递减的知识,充分理解了因海拔高低的变化,引起了气温从而导致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变化的地理意义。

又如在《天气及其影响》部分的学习中,我们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整理有关描写天气现象的诗词,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加以展示。

”待到课上,学生们兴致极高地拿出了收集到的诗词资料,踊跃而自豪地展示,同样收到了满意的教学实效。

诗词谚语歌曲中的地理知识

诗词谚语歌曲中的地理知识

4.“头上热滚滚,脚下冷飕飕,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 寒。”
“头上热滚滚”、“日照胸前暖”说明青藏高原上的拉萨 是我国著名的“日光城”。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的海拔 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 阳辐射就多。其次,拉萨的纬度较低(约30。N),太阳 高度较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热集中;同时,太阳辐 射穿过大气圈的路程较短,由此导致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 也较少。此外,拉萨多晴天,且常常是夜里下雨,白天出 太阳。拉萨虽然日照充足,但气温却较低,即“脚下冷飕 飕”、“风吹背后寒”。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
5.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天气 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 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 变化。气候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 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此句 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 的是天气特征。
有的年份夏季风特别强,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移到华北、 东北,江淮地区基本无梅雨期,成为“空梅”,造成干旱灾害,即“梅子黄时日 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而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比正常年份来得早,雨季时间 也长。这样,在我国就形成南旱北涝的格局。相反江淮地区形成“涝梅”,产生 南涝北旱的格局。
这句话说明了锋面能带来降水以及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不 同天气。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 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 云、雨、大风等天气。春季来临,气温开始回升,南方暖 气流活动逐渐加强,这时的锋面多为暖锋。暖锋过境时产 生降水,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因此“一场春 雨一场暖”。深秋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 团活动逐渐增强,当它南下时,与前面的暖气团相遇,形 成冷锋。冷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 温下降,因而“一场秋雨一场寒”。

浅析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浅析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课或 者素材 的方式植入课 堂 诗 词的植入 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
理 的兴 趣 。
达地理现象和规律 的 ,那么学 生听起课 来可以说是一种享 受 , 同时在教学过程 中不断地提高 了地理教 师的语言修养 。例如 。
教师在讲到地球 周长 4 万 干米时 , 就可以用“ 坐地 日行八万里 , 于美妙 的文字一 诗词表达 出来, 值得 我们 学习和探 讨。地理教 巡天遥看一干河 ” 来描述。
【 关键词 】 诗词 ; 地理教学 ; 地理知识 ; 新视野
诗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占据 着举足轻 重位置 。诗词中不
少美妙 的句子描述着各种现象 . 揭示了许多 自然规律 。无论从 文学角度还 是从 地理 研究的角度都值得我们深入学 习和探讨 。 地理教学应坚持多样化和与中国传统 文化 的相结合 。

的是教材 。脱离了地理教学的特 色和意 义。 地理教 学需要不断 的为学生准备和提供新 的素材 , 开拓新 的视野 。教会学生面对 新 的问题 , 解决新的 问题 。 诗词 中有诸多的地理现象和规律 , 可 以也让 学生站在地理 角度去看 问题 , 所 以诗词 中体现 的地理研 究价 值 , 我们应 该积极 去提供给 学生参考 , 这样无疑可 以拓展 学生 的视野 , 到海 拔高度对气候的影响时 , 给一句诗 “ 人间 四 月芳菲尽 , 山寺桃花 始盛开” , 先让学生根据所学 的地理 知识和 生活实 际考 虑此种现象出现 的原 因 , 接着在多媒体 上呈现出两 幅图片 , 分别为 同一温度 带同一时间地面的植物状况和 山脉 一 定高度处 的植物 状况 , 展现在 学生面 前的两幅图片就是 由于海
如 诗所云 : “ 问渠那得 清如许 , 为有源头活水来” 。地理课 堂 传 统教学 中 , 许多老师 就拿教材讲 教材 , 就事论 事 , 就题论 题 , 最 多不过回归到课标或 者考纲 上面 。学生学 的是教材 . 习题考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

我国古典诗词不但有极大的艺术成,而且来源于生活,所以古诗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

从古诗中不但能学到很多的文学知识,还能够学到很多的地理知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但仅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学习的本身就包括情感兴趣两个方面。

教学中注意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保持深入探讨知识的原动力,提供可靠的基础。

我在教学中尝试了把诗歌与地理教学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一些诗词,往往会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多重效果。

我结合自己阅读的诗词,将一些古典诗词中所涉及的地理知识做一个分类归纳,希望以后能作为自己的地理教学参考。

一古典诗词中蕴涵的地理知识1、古典诗词中的气象知识气象学是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的一门科学。

气象学包括很多的分支,如大气物理学,天气学、气候学等。

在高中地理中,主要涉及到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

天气是大气在短时间内物理状态。

高中地理中,主要讲述了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团、锋、气旋与反气旋。

我们常见的阴、晴、雨、雪、大风等天气变化都是由不同的天气系统造成的。

气候是与天气相关联而又不同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大气在长时间内的平均状态,比如说我们国家冬冷夏热,冬季常刮西北风等。

不同的地区的气候存有着差异,而这又是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等很多因素造成的。

诗人墨客注重于自然界的变化,对于天气的变化以及气候极为敏感,从不同的角度对天气及气候实行的准确而精彩的描写,流传下来了很多千古佳作。

试看几例:①暖锋天气我们知道,在暖锋中,暖气团在推挤冷气团过程中缓缓沿锋面向上滑行,典型的天气特征就是和风细雨。

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是一首描写暖锋降水的诗作。

该诗颔联写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该诗句写道春雨“随风入夜”就是说下雨时有风( 即暖气团的水平移动);春雨“润物无声”写出了暖锋降水雨量小的特点。

让诗词文化走进高中地理课堂

让诗词文化走进高中地理课堂
一 一
备好 的一 组 诗 句 :百 川 东 到海 , 日复 西 归 。 ”滚 滚 长江 东 逝 “ 何 “ 水 。” 问 君 能有 几 多 愁 , 似 一江 春 水 向 东 流 。 “ 江东 去 , “ 恰 ”大 浪 淘尽 。 然 后 问 :这 些 诗 句 都 蕴含 着 怎 样 的地 理 知 识 ?” 生 们 ” “ 学 迅速 说 出我 国许 多河 流 是 向东 流 人 海 的 , 我顺 势 引导 :俗 话 说 “ 水 往 低 处 流 , 国地 势 有 什 么 样 的特 点 ? 学生 们 说 出 我 国地 势 我 ” 的特 点 为 西 高东 低 。 继 续 追 问 :我 国地 势 除 了西 高 东低 的特 我 “ 点外 , 有 什 么 特 点 呢 ? 样 的特 点 又有 什 么 样 的地 理 意 义 ? 还 这 下 面我 们 共 同来 学 习 这 一 节 内容 。” 样 自然导 人 到这 一 节 , 这 同 时激 发 了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 养 了 学 生分 析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 培
二 、 词 引 用 。 深 理解 诗 加
例 如 , 《 球 运 动 》 分 的 教学 中 , 生 已掌 握 了基 础 知 在 地 部 学 识 .我 实 施 了这 样 的活 动 :展 示 毛 泽 东 诗 词 : 坐 地 日行 八 万 “ 里 , 天 遥 看 一 千河 。 ” 巡 出示 探 究 问 题 :请 同学 们 分 析 诗 词 中 “ 包 含 的地 理 意 义 ? ” 学们 经过 小组 内激 烈 的讨 论 , 快 得 出 同 很 答 案 :坐 地 日行 ” 含 着地 球 A转 的地 理 意 义 ;八 万里 ” 含 “ 包 “ 包 了地 球 的最 大 周 长— — 赤 道 约 为4 万 米 的地 理 意 义 ; 词说 诗 明 了地 球 自转 一 周 所 行 的蹄 “ l ” 含着 地 球 天 空 中 巡 火 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之故事诗词
洋流——二战期间,德军的潜艇试图沿红线浮 航至直布罗陀外海,再调整方向,然后潜入 10-50米水下,关闭发动机,利用洋流(蓝色) 将潜入地中海。但是全部有去无回,这是什么 原因呢?
地球运动(太阳高度角)
“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 《歌》
(傅玄
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影子 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 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 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 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 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 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 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一山有四季,十里 不同天。
这是由于随着山地高 度的增加,气温随之 降低,从而使自然环 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 变化的现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