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读书心得
种子课”读书心得

种子课”读书心得
在阅读《种子课》一书后,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种子课,生长的课堂,详细讲解了如何上好种子课;二是种子课,为了每一个人的生长,着重强调了感悟学生发展和反思教师成长。
然而,最引人深思的是书中提到的“破茧而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阶段”章节。
以下是我对这些内容的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优缺点,确立发展目标,并思考缩短目标与现有条件之间的距离的途径方法。
只有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才能影响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行动方式,进而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其次,教师的改变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改变是为了改变学生的生命状态和欲求,以美点亮学生的内心,激励他们追求美好事物。
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的情况随
时改变自己的影响方式,使自己的影响与学生的发展现实和潜在可能性相吻合。
最后,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我。
只有不断研究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教师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他们的专业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
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
种子课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种子课》是一部由美国作家罗伯特·斯蒂尔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父母,被送往乡下的农场生活,通过种植蔬菜和和动物相处,逐渐成长的故事。
这部小说通过对自然、生命和成长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感悟。
在小说中,主人公小男孩艾伦在失去父母后,被送到了一个陌生的农场生活。
刚开始,他对这个环境感到不适应,但通过和农场主人的交流和努力,他渐渐融入了这个大自然的世界。
在农场里,他学会了耕种、播种、收获,也学会了和动物相处,体验了生命的循环和成长的喜悦。
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明白了生命的可贵和自然的奥秘,也学会了珍惜和感恩。
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它让我重新思考了自然和生命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而小说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主人公的感悟,让我明白了自然的奥秘和生命的可贵。
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而又坚强,而自然是如此的神秘而又美丽。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感恩自然,学会与之和谐相处。
其次,小说也让我明白了成长的重要性。
在农场的生活中,主人公艾伦逐渐学会了独立、坚强和勇敢,也学会了感恩和珍惜。
这些都是成长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成长的重要性,而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成长的描绘,让我明白了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成长是如此的宝贵而又珍贵,我们应该珍惜成长的每一步,感恩成长的每一天。
最后,小说也让我明白了感恩的重要性。
在农场的生活中,主人公艾伦学会了感恩农场主人的关爱和教导,也学会了感恩自然的馈赠和恩赐。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品质,是一种态度。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感恩的重要性,而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感恩的描绘,让我明白了感恩的意义和价值。
感恩是如此的重要而又珍贵,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感恩生活中的一切。
总之,种子课是一部富有启发和感悟的小说,通过对自然、生命和成长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感悟。
它让我重新思考了自然和生命的意义,明白了成长的重要性,也学会了感恩的重要性。
读书心得 生长的力量——读《种子课》有感

读书心得生长的力量——读《种子课》有感趁着假期读了《种子课》这本书,从此书的名字就可以对这本书的内容略见一斑,读完此书,使我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的很多疑惑顿时解开,还给我很多启迪。
以下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些个人想法:一、教师讲授新知识时,要找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也就是学生的已有知识。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基础要有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撑,要有努力之后能达到的水平,只是这些教学理论相对于俞正强老师《种子课》中所阐述的来说有些枯燥难懂,而俞老师深入浅出的将这个道理进行讲解。
其中他结合具体的课例是《长度单位》的学习,将小学阶段所要认识的长度单位进行整理,从厘米的认识入手,追溯到孩子入学前的知识经验,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并且并不满足本节课的学习,还要向后延伸后续将要学习的知识。
这样只有老师能将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把控,才能将知识讲深讲透。
这样下来,《厘米的认识》这节课就像是一粒种子,埋入学习的土壤,然后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就是种子课的力量,它是极具生长力量的课型。
二、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
原来我们解方程都是要求学生用等量关系来解,而用等量关系解方程需要学生记住一些等量关系式,而这样学习解方程就变成了像语文课那样需要死记硬背的课,对部分学生老师难之又难,这是我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也是在读完这本书后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
俞老师认为“这就像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会称狗为“旺旺”,是因为这样比记住狗更容易,并且狗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所以后面改正也比较容易,所以我们没有必要非要让这个阶段的孩子记住狗这个单词。
”我想:在我们的教学中,更需要俞老师这种尊重孩子生长规律的精神,如果孩子实在学不会或者不能理解,我们不如放慢节奏,不强求,慢慢等待,相信孩子终究会明白的。
三、教学更应该关注隐性知识。
关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俞老师借助《负数》这节课的课例进行图文并茂的阐述,在此不再赘述,但是我们不得不震撼俞老师给我们的重要提示,作为一线教师,在上课时如果只关注显性知识的传授,当然没有问题,甚至变换不同形式,可以将课上的非常成功。
《一粒种子》读书心得感想精选10篇

《一粒种子》读书心得感想精选10篇这本书是为孩子准备的,也是为那些因为回答孩子们的问题累得汗流浃背的爸爸们准备的……哪个孩子不想知道凤仙花、田蓟和草莓传播种子的方法呢?下面是由本文库带来的有关《一粒种子》读书心得感想精选10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一粒种子》读书心得感想1从前有一粒种子,它有核桃那么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珍异宝。
一位国王看见了,精心料理,却不开花,国王懊悔地扔掉了。
富豪看见了,细心栽培,也没开花,富豪沮丧地扔掉了。
商人看见了,用最好的化肥培养它,可还是不开花,商人气愤地扔掉了。
这粒种子又被农夫拾到了,农夫把它埋在地里,使它自然生长,终于,那粒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生长的规律,如果违反了这种规律,往往会向拔苗助长中的农夫一样适得其反。
文中的国王、富豪、商人都急于求成,结果连一点收获都没有。
所以我觉得有些人的爸爸妈妈就像国王一样,叫孩子学这学那,一点玩的时间也没有,因为压力太大,最后一事无成。
但我的爸爸妈妈对我说:“玩的时候开心玩,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专心。
”我没有任何压力,我就像自然生长的种子一样,生活得很好,很健康,将来一定会成为有用的人。
这是一粒独特的种子,象核桃那样大,绿色的外皮非常可爱,种在土里能钻出碧玉一般的芽,开的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并且有浓厚的香气。
国王、富翁、商人、兵士先后得到这粒种子,他们以不平常的心态对待这粒种子,他们精心地看护、培育,小心翼翼地,盼望这独特的种子早日发芽、开花,希望能带给他们荣誉、财富、地位,而这粒种子就是不发芽。
农夫在耕田时很偶然地得到这粒种子,他把这粒种子随意地种在田里,该耕就耕,该锄就锄,该浇就浇,没有把它看成是什么特别的宝贝,结果这粒种子开始钻出碧绿的嫩芽,所以这粒种子既独特又平常,要以平常的心态对待,不久长成了小树,并且很快开花了,发出浓厚的香气。
给它土壤、水分、阳光、肥料,就能发芽、开花。
我们是祖国的种子,我们不需要在温室里长大,我们要在阳光里健康地成长,长大后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
《一粒种子》读书个人心得体会10篇

《一粒种子》读书个人心得体会10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心得体会,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粒种子》读书个人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粒种子》读书个人心得体会1《一粒种子》是一篇科学童话。
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进入童话的情境,又要学到科学知识。
程玲老师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
这节课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全文概貌,抓住四个“挺—挺”理清课文脉络,为最后。
总结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打下基础。
在分层阅读阶段,注意把学生带入童话的境界。
教师采用形象生动的贴图,种子从微微睁开眼到最后长出小叶,钻出地面,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了种子发芽的过程,富有儿童情趣。
教师还采用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让小朋友做种子、蚯蚓,使学生从旁观的阅读者转换为课文中的“人物”,体验种子的情感。
采用这些方法,使学生进入童话境界,情趣盎然。
在逐层理解的基础上,又回到整体,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
在这个阶段,教师充分利用板书,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初步掌握了阅读科学童话的方法。
这节课教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把语言训练和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
低年级儿童长于形象思维,程玲老师非常注意发挥这一优势。
“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一句,老师让小朋友说说它们各是怎么唱的,唱什么歌。
学生回忆了春风、泉水的歌声,再唱唱小鸟和小朋友的歌,通过表象的再现,形象具体地感受到春天的一派热闹景象。
在此基础因势利导,学生自然地理解了“热闹”这个词。
教师并没有给“热闹”下定义(事实上也很难下),学生却实实在在地懂得了什么是“热闹”,这样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适宜的。
为了让学生体会“赶快”这个词的重要性,教师把删去这个词的句子与原句比较,再让学生想象一下种子这时的心情,从而认识到“赶快”用在这儿特有的情味。
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把“春风在唱歌,……”跟“春风在吹,……”两个句子读读、比较,学生感到前一种说法好,而且知道了因为把春风、泉水、小鸟当作人来写,所以很生动。
《一粒种子》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

《一粒种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5篇《一粒种子》读书心得体会2今天我读了一篇有趣的文章。
名叫《一粒种子》。
文章中描述了,有一粒稀奇的种子。
它有核桃那么大,皮绿油油的,如果它长出了芽儿就如碧玉一般,开出的花就更美丽了。
国王得到种子后,就想让那粒种子为自己开出最美丽的花朵,以示自己更尊贵更有权利。
可是两年过去了,种子并没有发芽,国王就把种子扔掉了。
那粒种子被一位有钱的富翁得到了,他也想让这粒种子为自己开出美丽的花朵,以示自己更加高雅。
让别的.富翁们更羡慕自己。
时间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过去了,可是那粒种子还是没有发芽。
富翁也丢弃了它。
那粒稀奇的种子被一名士兵捡到了,他想利用这颗稀奇的种子升官,同样也失败了。
最后,一位农夫得到了它。
农夫用一颗平常的心态来为那粒稀奇的种子浇水施肥。
没过多久,那粒种子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朵。
路人们经过那里都会露出和平的微笑。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颗平常的心,更不要有私心,一定要专心致志,心无杂念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
《一粒种子》读书心得体会3在这个暑假里,我看到了一本书《叶圣陶专题》其中的一篇《一粒种子》这样一粒种子将会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我带这个疑问读了这篇文章。
在一个王国里,国王明说有一粒种子,很特别只有一个,这个种子就像核桃那样大,绿色的外皮非常可爱,就拿来种,国王把种子放进土里每天去看,可是春天、夏天、秋天都过去了,芽还没长大国王生气极了就把种子挖出来扔到池子,种子在水面上飘啊飘飘到了渔翁家,渔翁看见了把种子捞上来卖给了一个富翁,富翁心想这下好了,我有了一粒世界上只有一颗的奇特种子了,等它发芽出来,长出花来我要给那和我一样的富翁瞧瞧让他们目瞪口呆。
于是富翁请了三位种花高手来种,三位都用尽了自己的办法可是等了很久芽也还是没发出来,富翁被气死了,一把就把种子扔了,种子一飞就飞到了一个战场上,一位官位看到了就把种子拾起来细心的种了起来,这颗种也没发芽官位用全身力气把种子扔了出去,种子一下子飞到了田上,农夫把它种在了土里,给它耕种锄草,浇水不久种子发芽了,开花了,还散发出新奇的香味。
读《种子课》有感

读《种子课》有感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特级教师俞正强的《种子课》一书。
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全书分上、下编,前面有个“写在前面”,后面有个后记,共四个部分组成。
上编: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分两个部分,一、什么是种子课;二、如何上好种子课。
下编:种子课,为了每个人的生长,也分为两个部分,一、感悟学生发展;二、反思教师成长。
在细细的品读中,我受益匪浅,也使我多年未解的疑惑顿时解开,还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迪。
下面谈一谈我对《种子课》一书的几点读书心得。
一、“种子课”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种子课”,这一新名词,对于我深感陌生,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出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意思是在移栽它时,像爱护自己的子女,栽完后,不再管它,就想弃掉一般。
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因为有了“种子课”的深刻,就有了这些后续课的简约。
比如:在小学数学中,主要的计量单位一共有8类,其中,长度单位是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
因此,长度单位的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具有种子特质。
再如:“数的认识”,在小学里,学生先后要认识自然数、小数、分数。
在这些数中,自然数的认识过程从幼儿阶段就开始了,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因此,在“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系中,具有“种子”特征的课有3节:《自然数1的认识》(幼儿园已进行)、《用字母表示数》和《分数的认识》。
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这三节课标志着学生数概念发展的三次飞跃:自然数,从物抽象出数,用一一对应的方式用数来表示物,体现数的确定型。
2023年读书格言:教,不止于分;学,不止于会。 俞正强《种子课》学习心得

读书格言:教,不止于分;学,不止于会。
俞正强(种子课)学习心得因为江苏疫情的扩散,暑假提前回到了顺德,政府提倡我们尽量居家,为了不给社会造成麻烦,我积极响应号召。
而这,也是我们读书的好时机,几本业务方面的书又让我汲取到了不少的营养。
其中,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个特级教师的思与行)一书最令人向往,字里行间,尽是灵魂深处的认同。
认真读完后,我有以下两点强烈的感受想与大家分享。
一、“种子课〃给我们的课堂改革指明了新方向。
“种子课〃整理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的“其时苛也假设子,其置也假设弃〃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假设干节“课〃,那么,肯定有一些课需要“静也假设子〃,充分理透脉络;肯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假设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前也假设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假设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因为有了“种子课〃的深刻,就有了这些后续课的简约。
如:在小学数学中,主要的计量单位一共有8类,其中,长度单位是最早接触的,也是最根本的。
因此,长度单位的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具有种子特质。
再如:“数的认识〃,在小学里,学生先后要认识自然数、小数、分数。
在这些数中,自然数的认识过程从幼儿阶段就开始了,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因此,在“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系中,具有“种子〃特征的课有3节:(自然数1的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和(分数的认识),因为这三节课标志着学生数的概念开展的三次飞跃。
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假设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课。
同时,我认为“生长课〃更合适使用导学案,合适”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理念的落实。
二、如何在“种子课〃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孩子发觉“种子〃,把它种进孩子的心里。
让学生疑心既有的经验,试着用数学知识来重新建构思维体系,这才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课读书心得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读《种子课》的心得体会
大圩镇中心小学黎忠福
看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这本书,书中列举了很多很多关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例,也用诸多的课堂实例给我们上了一堂示范课,交给了我们这些读者很多很新、很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基本上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课,而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
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从以上这段话,我肤浅的就把“种子课”理解为了为知识的学习而打基础的课,是因为要先理解理透了,才能有“生长课”。
种子课,为了每一个人的生长。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生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
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
种子课就是合适学生生长的条件之一。
俞正强老师在这里点出了种子课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是的,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
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
教材都是成人编的,老师经常将自己的想法变成学生的想法,想当然地以为学生是怎么想的。
当学生的想法异于成人时,我们把他定义为错误。
我想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误区,很多时候都会把学生异于我们老师的想法给否定,甚至归为错误。
可是,我们体会过学生面对错误时的无奈吗学生为什么渐渐失去学习的激情或动力,而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任务难道不是一次一次的无奈堆积而造成的吗
为什么我们成人如此理直气壮因为我们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
事实上,学生绝非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
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
《种子课》这本书,给我们数学教师对课堂、对学生有了又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放下这本书的时候,作为数学教师的我,是不是该认真的好好想想,今后,我的课堂要怎么更好地面向全班学生,我的课堂将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合适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