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三十年历程
《自然杂志》风雨三十年

卢 鹤绂 等 ; 学 家华 罗庚 、 省身 ( ) 吴 文 俊 、 超 豪 数 陈 3篇 、 谷 ( ) 苏 步 青 、 元 ( 5篇 ) ; 物学 家 谈 家 桢 、 寿 2篇 、 王 1 等 生 赵
元( 9篇 ) 王 鸣 岐 ( 2篇 ) 范 云 六 、 智 宏 等 ; 文 学 家 、 1 、 许 天
说 ; 展学 术 交流 与 争鸣 , 帮 助读 者拓 宽知 识 面 、 断 开 以 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研 究 、 及 现 代科 学 知识 和广 泛 进 行科 学交 流 。 普 ( )1 7 2 9 8年 5月创 刊 , 文名 NATURE ju n l月 英 r a, o 刊, 上海 科学 技 术 出版 社 主 办 。主 编 为 贺崇 寅 。创 刊 时
从 一 个 侧 面 了解 科 学 的 发 展 。
风 雨三 十载 , 指 一 挥 间 。 弹
( )1 7 1 9 7年底 , 崇 寅 同志 去京 拜 会 当 时 中 国科 学 贺
中国式 自然 , 科普 非 一般 。 群 科有 桥 梁 , 文理 无 篱藩 。
文章 专 家撰 , 内容 广新 浅 。 学术 尚 争论 , 百花 齐竞 妍 。
明 确 的三 条宗 旨为 : 一 是 传 播科 学 的新 知识 ; 是 支 持 “ 二
提 高科 学 素养 , 好地 为 改革 开 放 和建 设 有 中国 特 色 的 更 社 会 主义 服 务 ” 。刊 物 定 位 为 高 级 科 普 期 刊 , 刊要 求 办 是: 建设 好 编委 会 和编 辑 部 , 一流 科 学 家 为 作 者 主 体 , 以 弘扬科 学 人 文精 神 , 破 文 理 藩篱 , 宽 读 者 知 识 面 , 打 拓 提 高科 学素 养 。办 刊 目的概括 为 四句 话 : 献 原 创科 普 精 奉 品, 解读 科 学前 沿 动态 , 沟通 文理 两 种 文 化 , 弘扬 科 学 人
国祚留心底华章走笔锋_高等工程教育研究_创刊三十周年感言_姜嘉乐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30年来中国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和未来发展趋势研究”(11JDGC025)的阶段性成果。
国祚留心底 华章走笔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创刊三十周年感言姜嘉乐【摘 要】 值此《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从三个方面发表感言:一是感激,对一路支持杂志发展的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教育部高教司、全国高校的领导、教师和广大作者、读者以及杂志顾问委员会、编委会和编辑部表示衷心感谢;二是感奋,通过回顾杂志所经历的两个高峰,以教育的重建和工程的回归来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工程教育复兴之路上的两个阶段,证明杂志一直走在服务国家、面向工程、促进教育、推动研究的正道上,从而对杂志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三是感悟,总结三十年的办刊经验,提出未来的愿景,即办一份有用、有料、有品的杂志,继续尽绵薄之力,效作嫁之劳,为中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提供最好的研究交流平台。
【关键词】 创刊30周年 教育重建 工程回归 有用 有料 有品【收稿日期】 2013年10月【作者简介】 姜嘉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今天的研讨会,真的是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一份小小的杂志,在它的而立之年,能引起这么多有识、有志之士的关注,举行这样一个高人云集、富有学术含量的盛会,这本身就解释了杂志为什么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产生今天这样的影响。
可以说,杂志的每一点进步,不仅是大家全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大家的研究成果的直接展示。
所以,单凭杂志,无权居功自诩,今天的发言,仅仅是杂志发展进程中的当事人之一的有感而发之言。
我的感言包括三个方面:感激,感奋,感悟。
一是感激———心香一瓣,诚谢万千这么多朋友与会,首先是慕几位大专家之名而来,而诸位专家也不负众望,做了精彩的演讲;同时,这样的会议规模也体现了大家对我们这本杂志的认同与关爱。
为此,我要代表杂志,对今天光临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兄弟院校、企业界以及高教期刊界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本杂志与它记录的反腐三十年

一本杂志与它记录的反腐三十年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19年第21期文/ 本刊记者史珮瑾李天锐“廉政建设也要防止‘政绩工程’,检验廉洁创新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11月8日下午,成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廉政分会会长任建明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
他说,此行既是阐释廉洁创新的要义,也是为老朋友《廉政瞭望》致以生日祝福。
在访谈环节,成都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委副主任林浩等5名纪检监察实务工作者围绕“地方监督体系与监督效能建设”进行了研讨,同样金句迭出,台下掌声不断。
在3个小时的“廉洁创新研讨会暨《廉政瞭望》创刊3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纪检监察实务工作者、廉政学界及读者代表齐聚一堂,讲述杂志创刊30年来风雨兼程、争创一流的故事,探讨新形势下廉政建设及廉洁创新的经验。
这是温情感动的3小时,也是激情澎湃的3小时。
它展示的是忠诚卫士监督执纪问责的上下求索,蕴含的是廉政瞭望人为反腐败事业鼓与呼的决心,写下的是一本杂志与它记录的三十年风云激荡,展望的是未来反腐败事业的壮丽征程。
三重身份:访谈里的大时代与小故事这次会议时间不长,内容却够丰富。
反腐败是一个社会关注度很高的话题,《廉政瞭望》三十年来始终坚守反腐败舆论阵地,用一篇篇扎实而有深度的报道,记录着中国三十年反腐败的点点滴滴,既彰显了我们党自我革命的决心,又提醒我们始终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冷静清醒。
正如四川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委副主任郑东风所说,《廉政瞭望》“作为反腐败专业期刊,一讲就是三十年,而且讲得生动、讲得精彩、讲得成功。
”会上会下交流,与会者们对30年来杂志推出的系列反腐报道、专题、评论等印象深刻。
他们甚至能举出一期期策划、一篇篇好稿的标题——《习近平的反腐观》、《困扰反腐败的十大难题》、《新官如何续政》……上述文章的洞察力及深度,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
省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郑东风总结出廉政瞭望30年的三重身份——中国反腐败历程的记录者、纪检监察工作改革创新的参与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推动者,同样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
乘着希望的翅膀——《环境》杂志创刊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成功召开

”
广 东省 环 保 宣 教 中心 主 任
、
环 杂 《 境 》 志社 长 周 新 民 发 言
三 环 获 得 《 境 》 + 年 特 殊 贡 献 奖 的代 表 合 影
领 导 嘉 宾 参观
、
“
三 环 《 境 》 十 年 图 片展
”
环 领 导 嘉 宾 启 动 《 境 》 志 网站 杂
、
为 《 境 》 志 高级 顾 问颁 发 聘 书 环 杂
乘着希望的翅膀
一 一
《 环境 》 杂志CT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成功召开 UU
文 /江 镕
《 环境 》 杂志创刊三十周年纪念大会现 场
条路走了三十 年仍然矢志不渝 ,一首歌唱了三十 年反而历久弥新。公元2 0 年1 月 1 日,一个原本平凡 的 08 3 1
日子因为 《 环境》三十 岁的生 日,被刻上 了隆重的印记 ,掌声、欢笑、感动、祝福 ……一切的一切 ,将永远 珍藏在 岁月的行囊里。 1 月1 日,广东省环保局隆重举行纪念大会 ,庆祝 《 3 1 环境 》杂志创刊三十周年 。这是一场新朋 旧友相聚的盛
来了对 《 环境 》的祝愿。这一刻 ,没有你或我 ,有的只是我们 ,这一刻 ,我们绽放的微笑中散发的全是对前景的
向往 ,我们敞开的心扉里流动的满是对未来 的渴盼。
这是一场承前启后的盛会。从黑 白排版到彩色印刷 ;从隔月 出刊到每月呈献 ;从厚度的不断增;N文章的日  ̄ l
渐丰富 , 《 环境 》 始终 以 越来越精彩的内容 、越来越生动的版式、越来越精 良的装帧,与时代 的发展 同步前进 , 为满足读者 的需求不懈改进。庆典大会上对 《 环境》杂志网站的启动 ,更预示着步入融媒时代 的 《 环境 》将愈加
三十载沧桑砥砺 新征程续谱华章

时 光 荏 苒 ,岁 月 如 梭 。 农 村 金 融研 究 》 自1 8 年 创 刊 以来 , 已 90 经 走 过 了三 十 载 春 秋 。经 过 三 十 年 的 辛 勤 耕 耘 ,步 人 而 立 之 年 的 农 村 金 融 研 究 》 不 仅 在 农 业 银 行 系 统
内 声誉 斐 然 、 影 响深 远 ,而且 已经
《 农村 金 融研 究 》作 为农 村金 融理
论 和 实践 的推 动者 、反 思 者 , 打造 了 农村 金 融领 域最 早 的交 流平 台和 重 要舆 论 阵地 , 动地 记录 了 农村 生 金融领域的沧 桑巨变 。
一
步夯 实 了整 个 农村 金 融体 系 的基
济 ,展露出勃勃生机。19 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19 94 96 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 ,政策性金融、
合 作 性 金 融 、 商业 性 金 融 分 工 协 作 的 农村 金融 体系 初 具 雏 形 。20 年开 始 ,新 一轮 农村 金 融体 系改 革启 动 ,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信 用 03 社深 化 改革 ,邮政储 蓄银 行成 立 ,资 金互 助社 、村镇 银行 、 贷款 公 司等新 型 农村 金融 机 构 问世 ,农业 银行 成 功上 市 ,进
础。 Ⅸ 农村金融研究》作为农村金
融 理 论和 实 践 的 推动 者 、 反思 者 , 打造 了农 村 金 融领 域 最早 的交 流 平 台 和重 要 舆 论 阵地 ,生 动地 记 录 了
农村 金融领 域 的沧 桑 巨变 。
成为我 国农村 金融类 杂 志 中的主 流期刊 。 回首往昔 , 农村金融研究 》三十年的 发展 历程 ,既是 中 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缩 影 ,也是 中国农 村金融改革 发展 的见证 。 三 十 年 来 , 中 国 的 改 革 开 放 造 就 了 GDP 均 增 长 年 98 .%,跃居 世界 第 二 大 经济 体 的 奇 迹 ,取 得 了举 世 瞩 目的 成 就 。 18年成 立 的深 圳特 区拉 开 了 中国面 向世 界 的大幕 , 90 19 年 的X d平 南巡 讲话 掀 起 了新一 轮市 场 化改 革 的浪 潮 , 92 l,  ̄ 2 0年 加 入 WTO 志着 中 国经 济全 面 融入 国 际经 济体 系 。 01 标 而这 部 波N 4 I 经济 发展 史 ,恰 恰 发端 于 中 国广袤 的农 村  ̄洞的 大地 。党 的十一 届三 中全会 以来 ,中央发 布 了 1个 “ 2 一号 文 件 ” ,奏 响 了推 动农 业 发展 、促进 农 民增 收 、繁 荣农 村经 济 的 主旋律 ,使 我 国农 民 的衣 、食 、住 、行 、用 发 生 了翻天 覆 地 的变 化 ,也 使 “ 农 ” 和 县域 成 长为 中 国经 济 的 坚 实 腹 三 地 。 农村 金 融 研 究 作 为 中 国 改革 开 放 的亲 历 者 、见 证 者 ,及 时反映 了经济 金融 尤其 是农 村 金融 改革 发展 的 最新 动
2017-5《收获》60周年纪念专刊重温:《收获》创刊三十年(巴金)

2017-5 《收获》60 周年纪念专刊重温:《收获》创刊三十年(巴金)《收获》杂志社所在:上海市巨鹿路675 号,上海作家协会1957 年7 月24 日,《收获》创刊号出版,钱君匋先生设计封面两位主编靳以先生(左)、巴金先生(右)在创刊的日子里2017 年第5 期《收获》封面纪念《收获》创刊六十周年专刊编者按:今年是《收获》创刊六十周年,值此盛典之际,追忆巴金先生与靳以先生当年联手创办《收获》,力推时代佳作,扶植文学新人,为繁荣中国当代文学所作的贡献,弥足珍贵。
一九八七年,巴金先生曾撰写《〈收获〉创刊三十年》,回顾《收获》历史,称之为“三十年的风风雨雨”。
又一个三十年过去,一个甲子,风雨依然,初心不改,我们重发巴金先生这篇短文,以资纪念。
收获》创刊三十年金收获》杂志创刊三十年,编辑部同志要我讲几句话。
我说:过去文艺界办红白喜事,常常找我作吹鼓手。
现在击鼓我手无力,拿着唢呐,又吹不出声音,装腔作势,有何用处,免了我吧。
”编辑同志不以为然,又说:“你是《收获》的主编,杂志经历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你总有一些感受。
譬如看见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做父母的、做老师的总不能不高兴,唱一首生日歌,祝他长命百岁,有什么不好?”我一时答不出话来。
本来我在家养病,坐在藤椅上,什么也不想,只觉两肩轻松。
现在听见提到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仿佛迎头一巴掌,发昏之后又大动脑筋,即使躺在床上,也不能休息,我觉得肩头非常沉重。
我想起一些与《收获》有关的事情。
想着《收获》,我不能不想到靳以,他是《收获》的创办人,又是《收获》的主编,我不过是一个挂名的助手。
他用自己的心血哺育这个新生的孩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不声不响地献出全部精力。
多出人,多出作品,这就是他的雄心壮志。
五个人办这样一个大刊物,他并不感到工作繁重。
他发病住院的时候还在看校样,写信组稿。
虽然刊物也遇到一些麻烦,但是在他一生创办的刊物中,《收获》算是办得最顺利,而且销路最大的了。
我与《石材》三十年——纪念《石材》杂志创刊三十周年

成立 了 《 石材 》首届编委会 ,由1 8 . k组成 ,迟肃彬任 工业 大 学 。 1 9 9 9 年 搬 迁 到北 京 市 中 国石 材 协会 。期 间 主任委员 ,廖以和 、 潘孝 良、袁蓟生 、代增惠 、汪承 编辑人员有过几次调整 ,近 1 0 年来 比较稳定 ,现任社 林5 位 同志任副主任委员。编辑部早在 1 9 8 3 年5 月就 已 长兼主编是谭金华同志。编委会第一届编委会成立于 成立 ,由袁蓟生教授任主编 ,廖 以和 、潘孝 良、代增 1 9 8 6 年 ,由1 8 人 组 成 。第 二 届 编委 会 成 立 于 1 9 8 6 年, 惠 、汪 承林4 位任副主编。在全体编委和编辑部全体 由 2 8 人 组 成 ,其 中 有 我 。第 三 届 编 委 会 成 立 于 1 9 9 0
编者按 :三 十而立 !今年是 《 石材 》杂志创刊3 0 周 年 ,也是 中国石材协会创会 3 O 周
年 ,中国石材协会 和 《 石材 》杂 志真诚为政府 、行业 、企业 和读者服务 ,得 到 了社 会 各界 的高度评价 。王嘉 杰 同志的来稿 充分表达 了一位 老石材工作者 的敬业精 神 , 他为 《 石材 》杂 志提供 了大量 的稿件 ,也是 《 石材 》杂志的忠实读者 。今特 刊发他 专 门撰写 的这篇文章 。为纪念 中国石材 协会 和 《 石材 》杂志创 建3 0 周年 ,我们也 欢 迎与 《 石材 》风雨 同舟 的读者 ,不吝赐稿 、以飨大众 。
所 以被调到 了该处工作。在该处的工作职责 中,石材 等方面的成就及 国内外有关石材工业 的发展 动态 ,反
的开发和生产技术管理是一项主要工作。当时 ,全 国 映协会活动和市场信息 。会议还确定 : 《 石材 》是协 绝大多数石材界的同仁都是生手 ,大家都在 四处搜寻 会 的内部刊物 ,暂定为季刊 ,1 9 8 3 年9 月底前出版第1
《粮食问题研究》杂志创刊30周年随笔

……… ……………………… 当然,我们要一分为二看待《粮食问题研究》 杂志.它还有瑕疵、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 日后改进 《粮食问题研究》杂志历经多任领导和现任领 导的精心培育和呵护,在他们的关心、支持和帮 助下健康成长。特别是在那些多任领导中。有的 是革命老前辈.他们当过兵。扛过枪。打过鬼 子。渡过长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浴血奋 战,贡献了青春年华。为新中国诞生立下汗马功 劳。如今有的老前辈虽已驾鹤西去、有的已进人 耄耋之年.但他们的高风亮节值得我们永不忘 怀。30年前也是他们审时度势,多方努力, 《粮 食问题研究》杂志才得以创刊。我们要永远铭记 他们对杂志所付出的辛劳和智慧。 《粮食问题研究》杂志有今天,离不开历任主 编、副主编、责编,离不开围绕杂志工作的所有 人们.他们德才兼备的素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 度。甘于寂寞、乐守清贫的品格,深深地烙人人 们脑际。 《粮食问题研究》杂志有今天,离不开 那些“精耕细作”、勤于思考的作者,是他们提 供了知识的源泉。 《粮食问题研究》杂志有今 天,离不开那些求知欲强、好学上进的读者,是 他们让杂志广为流传 改革之年,大浪淘沙。.《粮食问题研究》杂 志作为省一级的、面向境内外公开发行的、粮食 行业的优秀期刊之一.经过严格地审查和筛选被 保留下来,说明有其存在的价值,可喜可贺。但 这并不意味着就此万事大吉. “没有风雨躲得 过,没有坎坷不必走”,它一定会面临更多的考 验和实践的检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 而求索” 《粮食问题研究》杂志要发展、要壮大,必须 继续争取刊物的主管机关、行业主管机关、主办 单位和领导们的大力支持.遵从他们的指示.严 守国家对出版刊物的相关规定.不要轻越“雷 池”。必须继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任何时候 都不要背离3O年前的承诺和办刊宗旨.维护杂志 的政治地位。必须继续坚持面向行业、面向基层、 面向职工、面向群众, “接地气”, “聚民智”, 维护杂志的生存根基 必须继续坚持在用稿上不 分高低贵贱,以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文稿提升档 次。以普通职工的文稿连结群众,既要有“阳春 自雪”.又要有“下里巴人”。无论是谁,只要具 备一定的政治素养、思想素养和文化素养。具备 一定的写作能力.热爱粮食事业。均有可能在 《粮食问题研究》杂志发表文章。 老夫曾一段时间兼任《粮食问题研究》杂志 法人代表、主编,并较长时间从事编辑工作,阅 读过多少稿件,审改过多少稿件,选择过多少稿 件.校对过多少稿件。虽然心中已没有一个准确 的数字,但乐在其中却难于言表。《粮食问题研 究》杂志到了而立之年,悠悠岁月,谁人曾与评 说,故而浮想联翩,留此拙作。意在珍惜当下, 思考未来,让它承载粮食人的希望和梦想、承载 泱泱大国的朝阳产业、承载13亿人民的基本需求, 在历史长河中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作者单位:四川省粮食局退休支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1G1TA—L&M ICROG RAPH I
堡
C I MAGINGD1G1TAL MICROGRAPHIC IMAG1NG特跗暖道/ ……~/
交流性质的同仁刊物,为刊物做出了 开创性、奠基性的贡献。 1984年起北京电影机械研究所 承担了办刊工作 北京电影机械研究所承担办刊工 作,使刊物运行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和稳定的办刊经费,并逐步走向正轨。 1985年8月6日 《缩微通讯》 编委会召开全体会议 与会编委对编委会组织章程(草 案)表示基本同意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对增补编委成员作了初步酝酿。肯定 了北京电影机械研究所主办刊物2年 以来的工作和成绩。 1986年本刊定期出版 本刊初期为不定期刊物,1982年 一1984年每年出版2期,1985年出版 3期。在1985年第3期上登出了 1982年一1985年出版的7期杂志的总 目录,从中可以看出,刊物内容涉猎 广泛,很好地承担了传播缩微技术的 任务,同时也反映了8O年代初期国内 缩微技术应用的情况及其专业工作者 对获取新知识的渴求。 从1986年起刊物定期出版,每年 4期。 1 986年12月8目一9日第一届 编委会召开工作会议 会议明确了“以普及为主、逐步 提高、面向全行业”的办刊方针,提 议为了适应缩微技术发展的形势和本 刊任务的需要,适时地将刊物更名为 《缩微技术》是必要的。 编委会由27人组成,石新泉任主 任,刘恩禹、葛葆森、李宝峰任副主 任。林淑仙任责任编辑。 第一届编委会1985年和1986年 的两次会议通过制定章程,确立了刊 物的性质、主办单位、办刊方针、服 务对象和任务,建立了编委会和编辑 部组织结构,为杂志运作奠定了基础, 提供了保障。 四 数字与蠛忸啊_2012 2 1989年1月6日编委会召开一 届三次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编委会章程修改 草案和刊物启用新刊名的决定,提出 提高办刊质量、开拓稿源、扩大发行 是刊物的努力方向。 1989年第1期刊物起用新名 “缩微技术” 为了更好地体现《缩微通讯》这 一专业刊物的属性与内涵,根据编委 会1986年工作会议的决议,经主管新 闻出版机关批准, 《缩微通讯》自 1989年第1期起更名为《缩微技术》。 1990年6月27—28日编委会召 开二届一次工作会议 会议同意编辑部提出的“提高质 量、充实栏目、使刊物的综合水平上 一个新台阶的奋斗目标”,努力争取本 刊公开发行。 这次编委会讨论的内容反映出国 内缩微技术应用逐步走向深入,大家 开始关注和研讨缩微品利用中的法律 问题和国外新技术发展动向,要求刊 物予以更多地介绍,起到引领的作用。 第二届编委会由26名编委组成, 王复海任主任,刘恩禹、葛葆森任副 主任。吕璐任责任编辑。 1991年4月1 7日 《缩微技术》 公开出版发行 在刊物质量稳步提高的情况下, 在编委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1991 年4月17日北京市科委转发国家科委 (91)国科发情字081号批复,同意 《缩微技术》(季刊)公开出版发行。公 开出版发行对刊物提出更高要求。 1 991年8月27—28日编委会召 开二届二次会议 刊物公开发行后,为提高办刊水 平和办刊质量,更好地为广大缩微技 术工作者服务,北京电影机械研究所 加强了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力量。因为 工作变动,由龚金德接替王复海任编 委会主任,刘恩禹、葛葆森任副主任, 编委增加到31名,分别来自情报、档案、 图书、新闻、石油、卫生、部队、厂矿 企业、科研院所等。编辑部由张荫松 任主编,吕璐、张轶明任责任编辑。 1992年迎接t缩微技术 创刊 十周年 为迎接《缩微技术》创TIJ十周年, 编委会和编辑部策划开展三项工作: 举办一个技术座谈会;出版一期专辑; 组织一次庆祝活动。 1992年3月27日举办 缩微与 光盘技术》座谈会 随着光盘技术的发展,国内业界展 开了缩微技术面对数字技术的挑战应何 去何从的大讨论。 《缩微技术》编辑部 举办座谈会,由编委会副主任刘恩禹召 集并主持。与会者介绍了各自单位开 展缩微业务和使用光盘的情况,呼Ⅱ于 国内有关各界密切关注信息技术的发 展趋势,采取相应的对策,档案界对 光盘的态度是“积极慎重”,情报、教 育领域认为光盘潜力极大。会后编辑 部编发了座谈会发言摘要,在本年度 第3期上发表,对当时国内缩微与光 盘大讨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 992年第3期出版创刊十周年 专辑 编辑部特约1 7位资深技术专家撰 稿介绍各自行业和领域开展缩微技术 应用的情况和展望,集中发表在 1992年第3期——庆祝创刊十周年 专辑“特稿”栏目中。这是编辑部首 次做的出版专辑的工作。15位专家 高水平的撰文反映了1980年代、 1990年代初期国内缩微技术应用高 峰时期的情况。 1992年9月19日召开仓q干l_10 周年座谈会任继愈先生题词“纳须弥 于芥子汇万卷为一轴” 1992年,在创TIJ十周年之际,任 继愈先生为TfJ物题词“纳须弥于芥子 汇万卷为一轴”,编委会和编辑部召开 了庆祝创刊10周年座谈会。这次座谈 会是自创刊以来组织非常成功、继往 开来的一次活动,反映了行业发展的 兴旺景象,以及业内同仁对行业工作 和刊物的热情支持。 1994年9月16日编委会召开三 届一次工作会议 会议决定,为了适应缩微技术的 发展和进一步推广应用的需要,特聘 清华大学周兆英教授担任第三届编委 会副主任,同时增聘了电子影像技术 专家作为编委;适当增加和扩充新技 术一一数字缩微技术,包括光盘、计 算机等相关技术的内容,不断跟踪技 术的发展趋势,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 与会代表一致赞同由中国缩协与北京 电影机械研究所联合主办刊物。 第三届编委会由34名编委组成, 龚金德任主任,葛葆森、周兆英任副主 任。编辑部由张荫松任主编,张轶明任 副主编,吕璐、左哓蔚任责任编辑。 1995年中国缩协与北京电影机 械研究所联合主办刊物 1994年6月,中国缩微摄影技术 协会正式成立,并于1985年开始与北 京电影机械研究所联合主办刊物,给本 刊继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有力支撑,使刊 物肩负起协会会刊的使命,刊物服务的 技术领域、行业范畴和服务人群从此更 加明晰和具体。 1996年12月编委会召开三届二 次会议 编辑部工作报告指出,刊物介绍 数字影像技术方面的内容所占比例已 经达到四分之一。会议首次正式提出 杂志更名的议题,与会大部分编委认 为《缩微技术》应考虑更名,并提出 新刊名的考虑“既要有延续性,又要 拓宽覆盖面”的意见,为日后更名的 实际运作确立了很好的基调。会议对 两年来积极支持刊物的编委和作者进 行了表彰。 1998年1月24日编辑部荣获全 国缩标委表彰 全国缩微摄影技术标;隹化技术委 员会召开纪念成立十周年暨表彰会。 鉴于刊物对推动标准化工作的贡献, 全国缩标委对刊物编辑部给予表彰, 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刊物一贯重视对国内外标准化技 术文章的登载,先后开辟“标准化” 和“标准化园地”栏目为缩微技术工 作者搭建发表论文和学习交流的平台。 特别是在2000年缩标委加入本刊联合 办刊后,刊物和缩标委的联系更加紧 密,对涉及标准的文章的登载及消息 报道更及时。 1998年第1期 《迈向21世纪的 文献影像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 1997年是全国缩标委成立1O周 年,中国缩协成立3周年,全国缩微 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中国缩微摄 影技术协会联合召开《迈向21世纪的 文献影像技术——‘97全国文献影像技 术》研讨会,共发表66篇论文。1998 年刊物第1期编辑《迈向21世纪的文 献影像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精选 12篇论文刊出,同时发表孙承鉴理事 长在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998年第4期。98海峡两岸缩微 学术交流会特刊 应台湾中华档案咨询微缩管理学会 的邀请,以中国缩微摄影技术协会理事 长、北京图书馆副馆长孙承鉴为团长的 中国缩协代表团一行7人于9月23日 一30日出席在台北举行的两岸资讯缩 微学术交流会。这是两岸缩微同行的 第~次交流。 《缩微技术》第4期编 辑。98海峡两岸缩微学术交流会特刊, 刊出台湾杜陵理事长和大陆孙承鉴理 事长的致词及交流论文1O篇,并在 1999年第1期刊登“访台观感”2篇, 给予这次学术交流全方位的报道。 DIGITA—L MjICROG RAPH IC IMA GINGDIGITAL MICROGRAPHIC IMAGING搠u撒 …… 一/ ~…一一 1999年5月30日编委会召开换 届暨四届一次会议 会议提议杂志要跟随缩微技术发 展动态来调整自己的栏目和报道内容。 表彰了7名优秀编委和7名优秀作者。 第四届编委会由40名编委组成, 张荫松任主任,周兆英、边维华任副 主任。编辑部张轶明任主编,李铭任 副主编,许立新任责任编辑。 1999年第3期中国缩协第二次 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特刊 1999年5月28日一3O日,中国 缩微摄影技术协会召开第二次全国会 员代表大会, 《缩微技术》编辑部获 得先进团体荣誉受到大会表彰。本刊 第3期编辑出版中国缩微摄影技术协 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特刊,对 大会做了专题报道。 2000年第1期全国缩标委正式 参加本刊的联合主办任继愈先生题 写刊名”缩微技术“ 2000年初,全国缩微摄影技术标 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参加了刊物的联 合主办。至此,我国文献影像行业国 内两大项级组织均成为刊物的主办单 位,有力地支持了刊物的工作,刊物 的影响力得到了提升,覆盖面得到了 扩大。 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编辑部对 2000年第1期做了重大改版,刊名 “缩微技术”由任继愈先生题写:开本 由小16开改为与国际接轨的大16开, 封面和内页版式变化也比较大。改版 的目的一是与时俱进,二是形成自己 的版式特色,三是提高期刊的内外在 质量。 2002年9月6日召开庆祝创刊 20周年座谈会暨编委会四届二次会议 任继愈先生题词“提高技术精益求精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 ̄fJ:FfJ 20周年之际,任继愈先生 为刊物题词“提高技术精益求精百尺
2012 2数字与翻砸射_ 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