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学说2012
病机学说的内容+经络病机+脏腑病机 +内生五气病机

病机学说的内容+经络病机+脏腑病机+内生五气病机病机学说的内容病机病机的概念: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机理,又称病理,包括病因、病性、证候、脏腑气血虚实的变化及其机理,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转归的本质特点及其基本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
病邪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奋起而抗邪,引起了正邪相争。
斗争的结果,邪气对人体的损害居于主导地位,破坏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或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或使气血功能紊乱,并进而影响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病机”二字,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该篇数次提到病机,并强调其重要性,如“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又从临床常见的病证中,总结归纳为十九条,即后世所称的“病机十九条”。
对于“病机”二字的原意,前人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括”,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
病机学说的内容:病机学说是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说,其任务旨在揭示疾病的本质,是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有效防治的理论基础。
病机学说的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病变的机理、病程演变的机理三个部分。
中医病机学是根据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象学说,把局部病变同机体全身状况联系起来,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来探讨疾病的发展和转变,从而形成了注重整体联系的病理观。
中医病机学认为,人体脏腑之间,不仅在生理上而且在病理上,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疾病发生时·,各脏腑病变按一定规律互相影响。
中医学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来解释脏腑之间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以及疾病的传变规律。
当然,疾病的发展传变也有不以次相传的特殊情况,如溺水卒死是不可预测的意外情况,不能机械地按照以次相传的模式制定诊疗计划。
中医学在疾病发展和转变上,既看到了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的一般规律,又指出了疾病或其传化有不以次的特殊情况,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中医病机学说

表现: 阳极虚之虚寒证——可见面色苍白,四肢逆 冷,精神萎靡,畏寒倦卧,脉微细欲绝。 假热证——突然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 等。
阳盛格阴
▪ 含义:又称格阴。指邪热极盛,深伏于里, 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 于外的病理状态。
▪ 形成: 多见于疾病后期,急性转为慢性;或慢病
久不愈,正虚驱邪无力而致。 ▪ 转归:
1.积极治疗和调理,正气增强,余邪散尽, 病趋好转或痊愈。
2.调养失当,正气难复,无力驱邪,或病 邪粘滞缠绵、难以速 除,使正气久而不复则 转为迁延性或慢性病证,或留下后遗症。
阴 阳失调
▪ 概念:指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 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致机体阴阳双方 失去相对协调平衡,形成阴阳或偏胜、 或偏衰、互损、格拒、转化、亡失等的 病理变化。
阳邪入侵,从阳化热 邪自内生,气郁化火
阳热亢盛
表现
热——壮热、面红、目赤 动——脉数、心烦、躁扰 燥——口渴、便干、苔黄
阳胜则热
转归:实热兼阴亏病证(阳胜则阴病)。 虚热病证(久之由实转虚)。
阴偏胜
▪ 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 偏盛,机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病理性代谢产物积 聚的病理状态。
发展
《伤寒杂病论》发展了六经病机,发挥 了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病机。
《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 专著。
《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 基础,阐明了儿科病机特点。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 余、阴不足”及阐发“六郁”病机。 温病学派阐发了卫、气、营、血病 机传变规律与三焦传变机理 《医林改错》丰富了瘀血病机理论。 《血证论》对血证与脏腑病机作出 了突出的贡献。
病机学说

病机学一、概述(一)病机概念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又称病理机制,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以及转归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二)病机发展史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1.先秦两汉时期—病机学说雏形已成《黄帝内经》奠定了病机理论的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将临床常见的一些病证,从五脏和六淫致病,归纳总结了十九条病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等,从心、肝、脾、肺、肾五脏,上下二焦,以及风、寒、湿、火、热等方面加以概括,起着执简驭繁的作用,其为病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还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邪正盛衰的病机列出了大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盛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盛制热,阴胜则寒。
”成为阴阳失调病机的纲领《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则是气血病机的概括展示汉代《伤寒杂病论》,精辟地阐述外感伤寒病证六经病机变化与其传变、转归规律,补充了《素问》六经病机之不足,并对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等病机有很大发挥,凸显了病机学说与临床应用之结合《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病机理论进行分证的,使脏腑病机在临床医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运用华佗所著的《中藏经》,则详论脏腑虚实寒热和生死顺逆的变化,对后事脏腑辨证学说有深远的影响2.晋隋唐时期—病机学说系统发展隋代《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学专著王冰在注释《内经》时所提出的“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以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等论点,即使依据阴阳水火之虚实以分析病证而得出的病机理论,给后世以极大的启发3.宋金元时期—病机学说全面发展宋代陈言著《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三因学说,从致病途径、发病机理结合临床表现对病因进行分类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总结出小儿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机特点,实为儿科病机学之先师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及“五志过极皆为热甚”,阐明了实火病机的理论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创发汗、催吐、泻下等攻邪的主要方法李杲注重邪正病机,注重脾胃,创脾胃论。
第七章病机学说

第七章病机学说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病机十九条",是以"五运六气"的"六气"与五脏相应的理论,将临床常见的诸多症状,分别归属于心、肺、脾、肝、肾之疾患,风、寒、湿、热、火之疾患,病变部位是在"上"或"下"等。
但必须指出:《内经》之论述病机,内容非常广泛,并不局限于"病机十九条",它与邪正和阴阳之盛衰,气血和脏腑之虚实,以及某些病证(如疼痛、痿、痹、厥、痈疽等)的病机,均有详尽的论述。
历代医家对于病机学说均非常重视。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素问》及《灵枢》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阐述了热病的虚实、寒热、表里、阴阳的进退变化;在《内经》脏腑、经络虚实的基础上,对不少病证的病机进行了阐述。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1729种病候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证候作了阐述,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病因病机学专著。
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论述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和"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病机;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论述了"邪气"致病的病机;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阐释了"阳有余而阴不足"和"湿热相火"等病机。
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关于人体疾病产生的原因和疾病发生、变化机理的学说。
中医学的病因病机学说在春秋时已露端倪,而到战国时则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
1、病因学说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春秋时秦国著名医生医和为晋侯治病提出:阴、阳、风、雨、晦、明等六种天气现象的太过会导致人体发生疾病。
医和的“六气”病因论开创了中医外感病因学说的先河,是后世“六淫”病因论之滥觞。
《五十二病方》中有一些关于病因的记载。
例如,该书认为外伤所引起的“痉”证是由于“风入伤”(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36、40页,文物出版社,1979年)引起的;“婴儿索痉”是因“产时居湿地久”(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36、40页,文物出版社,1979年)即感染湿邪所致。
此外,《五十二病方》所提到的病因尚有犬或狂犬咬伤、毒蛇和其它毒虫咬伤、植物中毒、寄生虫等等。
到战国时期,人们对病因认识更为拓宽和加深,已从天气现象、个人生活环境、饮食劳作、生活习惯、精神情志、社会环境等多角度探索病因,由此形成了更为科学的病因学说。
这种病因学说在战国诸子著作中也多有涉及。
例如《韩非子·杨权》云:“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 。
(《韩非子》卷二,1123页,《二十二子》本)。
《内经》对病因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论述。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灵枢经》卷七,71页,商务印书馆。
)。
概括了《内经》病因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对于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内经》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论述。
2、病机理论病机理论的出现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虢中庶子及扁鹊关于虢太子之病病机的论述,涉及到正邪斗争及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失调。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七、病机学说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七、病机学说疾病是错综复杂的,千变万化的,病机更是千差万别,变化多端。
什么是病机呢?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不同的病证,或是同一病证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可以有不同的病机,不同的演变规律。
这就需要透过复杂的现象,认清疾病的本质,掌握病机变化的基本规律。
使我们在纷纭复杂的病证面前,能够纲举目张,执简驭繁地把握住要点。
尽管不同的病证可以有不同的病机,但就总的说来,病邪侵袭人体之后,必然受到机体的抵抗,这一矛盾,就是正邪斗争。
人体在受到病邪侵袭之前,或病邪作用于人体之后,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气化升降失常,产生了一系列病理变化。
由此看来,邪正斗争,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化升降失常等,是病机变化的基本规律。
从这些总的规律入手,分析各种疾病的病机,就能比较正确地认清疾病的发生及其发展变化的机理,并能判断出它的预后转归。
(一)邪正斗争首先需要介绍邪和正的概念。
邪和币是两个相对而又相互关联的概念。
邪,是指致病因素,又称病邪、邪气。
我们在前面所讲述的六淫、七情、钦食、劳倦、痰饮、瘀血以及外伤,虫兽所伤等,凡是能使人体发病的因素,都可以称为邪。
正,是指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也称为正气。
正气包括的内容也是相当广泛的。
比如,风寒之邪侵想人体,首先作用于体表,而体表就有卫外的功能,中医≯称之为卫气。
经络之中具有的正常的生理功能,称之为终之气,也称为经气。
脏腑又有脏腑之气,也称之为脏气。
心有心气,肺有肺气,肝有肝气,脾有脾气,肾有肾气等等。
象卫气、经气、脏气等都属于正气的范畴。
每一脏腑,每一经络,每一器官都具有不同的抗病能力,同时,又共同的组成了正气的整体,形成强大的整体的防御系统。
邪正斗争,就是指机体的抗病能力与各种各样的致病因素的斗争。
这种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
分析病机,就是要分清邪气的进退和正气的强弱,以及了解邪与正斗争的关系变化。
中医康复学的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学说

(八)其他病因
● 除上述病因之外的致病因素统称为其他病因。 ● 主要有外伤、寄生虫、医源性因素、先天因素等。
● 外伤主要是指机械暴力如碾压伤、撞击伤、金刃伤等外力所致损伤,也包 括冷冻、烧烫、蚊虫叮咬、蛇兽咬伤等,轻则皮肉损伤,血行不畅,重则 损伤筋骨、内脏。
(一)邪正盛衰
● 邪即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 即正气,主要指机体对外界的适应 能力,抗邪能力及康复能力。邪正 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 与邪气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1.实证
● 是以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 理状态。即邪气的致病力强盛,而 正气的抗病能力未衰,正邪相搏, 斗争剧烈。临床表现为壮热、狂躁、 声高气粗、脉实有力等以亢奋、有 余为特征的实性病理变化。
2.阴阳偏衰
●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内阴阳双方中一方虚衰不足,不能制约对方而引 起对方相对亢盛的病理状态。
●(1)阳偏衰 即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阳气虚损,而出现功能减退,代谢 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 白、 舌淡脉迟等“阳虚则寒”的虚寒症状。
●(2)阴偏衰 即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阳气相 对亢盛,功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 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阴虚则热”的虚热症状。
●3.蒙蔽心神 痰浊为病,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
●4.变化多端 痰饮停于体内,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夹风,或夹热,变化 多端。
(七)瘀血
● 瘀血是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 产物。
● 包括离经之血和因血液运行较慢, 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
病机学说

病机学说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转归的规律和机理。
包括发病机理、病变演化规律和转归规律。
病机学说: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疾病发生、发展演变和转归基本规律的医学理论。
中医病机理论包括: 1. 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紊乱、内生五邪等;2.系统病机--脏腑病机、经络病机;3. 疾病病机--如感冒的病机; 4. 症状病机--症状发生的机理; 5. 疾病的传变及转归机理。
第一节发病学一、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存内,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邪不可干。
正气:指人体正常的生命物质及其功能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能力,包括自我调节、适应环境、抗病祛邪及康复自愈能力。
组织结构的完整性;精气血津液的充足及运行正常;各种功能活动的正常有序。
正气的作用: 自我调护, 防病祛邪, 自我修复。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邪气影响疾病的类型、性质和特点;邪气影响疾病的病情和病位。
3、正邪斗争决定发病与否:(1)邪气伤正:导致机能失调;造成形质损伤;致使抗病、自愈能力下降;改变个体体质。
(2)正气抗邪:防邪入侵和深入;驱邪外出;影响证候类型;自愈康复。
在不同条件下,正邪在发病时的主导作用不同。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社会因素;生活、工作环境因素。
体质因素;情志因素;遗传因素;生理性变异因素;营养与锻炼。
三、发病类型常见的发病类型有:卒发(感邪即发)、暴发、缓发、伏而后发、继发、复发;此外,还有合病与并病。
(一)卒发(感邪即发):外感六淫、外伤、情志遽变、中毒等。
(二)暴发:疠气致病起病急骤、流行广泛。
(三)伏而后发:有潜伏期,一旦发病多病情较重。
如狂犬病、艾滋病等。
(四)徐发:起病缓慢,多与病邪性质及个体体质相关,如湿邪、饮食偏嗜致病。
(五)继发:在原发病基础上产生新的疾病,原发病与继发病有因果联系。
如继发于消渴的疮疡。
(六)复发:1、概念:指疾病在痊愈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正邪斗争再度活跃,疾病重新发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虚 血瘀 出血
• 概念: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流行不畅,甚 则血液停滞的病理状态
•
临床表现:疼痛、肿块、出血、唇舌紫暗以及舌有
瘀点、瘀斑,皮肤赤丝红缕或青紫,肌肤甲错
•概念:出血,是指血液逸出脉外的病理状态。逸 出脉外的血液,称离经之血。
•形成原因:血热、气虚、外伤、瘀血内阻→血逸
脉外
3、气血关系失调
病症表现:真热假寒证
假寒:四肢厥冷、脉象沉伏
5、阴阳亡失
种病理状态
邪气太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脱失
概念: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
亡 形成原因 汗出过多,吐利无度,津液过耗,阳随阴泄,阳气外脱 阳 素体阳虚,劳伤过度,阳气消耗过多
慢性疾病,长期大量耗散阳气,阳气亏损殆尽
临床表现:大汗淋漓、心悸气喘、面色苍白、肢冷、畏寒蜷卧、神
3、虚实真假
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 一致,出现某些与疾病本 质不符的假象的病理状态。
真实假虚
多因实邪结聚太 甚,阻滞经络,气 血不能外达所致
真虚假实
多因脏腑功能 衰退,运化无力 所致
虚实真假与虚实错杂的区别
虚实错杂 本质与现象 邪盛与正虚 一致 同在 虚实真假 相反 不同在
外感(六淫、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
实
常见病证
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证
外感病实证——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 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临床表现
内伤病实证——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气滞血瘀等
概念——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机体的正气虚弱,邪气已退或不明显,即正虚邪不盛 素体虚弱,精气不充
主要病机 中气下陷 — 脾胃虚损,升举无力,内脏下垂 常见脏腑病机:脾气虚 上气不足 — 头晕、目眩、耳鸣等 症状表现特点:以虚为主
中气下陷 — 胃下垂、子宫脱垂等
概念: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 厥的一种病理状态
情志刺激
气 闭
形成原因
外邪 痰浊
闭塞气机,气不得外出
气厥 症状表现特点 —— 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痛厥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气血 失调气不摄血来自气随血脱血随气乱气血两虚
四、津液失常
1、津液不足 2、水湿停聚
五、内生“五邪”
1、风气内动
2、寒从中生
3、湿浊内生 4、津伤化燥 5、火热内生
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
多与气机郁结化火有关
临床表现:阳胜则热—以热、动、燥为特点,如 壮热、烦渴、面红、目赤
尿黄、便干、苔黄、脉数 病机发展趋势:阳胜则阴病—— 阳盛则耗伤阴气而致阴虚
概念:即是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
理性偏盛,机能抑制,产热不足,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
的病理状态
脏腑病机:五脏六腑均可见,肝肾阴虚常见,其中肾阴虚最重要
阴虚则热,是虚而有热,以虚为主,即虚热 阴虚则热与阳胜则热的区别
阳胜则热,是以热为主,虚象不明显,即实热
3、阴阳互损
(1)概念: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相当程度,病 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2)主要病机内容
①阴损及阳:指阴液亏损,致使阳气化生不足,或
痰厥
概念: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
病理状态
气 脱 形成原因 慢性疾病 —— 正气长期消耗而衰竭
大出血、大汗等 —— 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
正不敌邪 —— 气不内守
症状表现特点: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
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
2、血的失常
• 概念: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 减退的病理状态。 • 常见脏腑病机:心、肝两脏
阳 偏 衰
形成原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劳倦内伤、久病损伤 临床表现:阳虚则寒——温煦、推动和兴奋功能减退。如畏寒肢冷、脘腹 冷痛、舌淡脉迟、喜静蜷卧、小便清长、脉微细 脏腑病机:五脏六腑均可见,脾肾阳虚常见,其中肾阳虚最重要 阳虚则寒,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即虚寒 阳虚则寒与阴胜则寒的区别 阴胜则寒,是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即实寒
疾病
真实反映
假象
(二)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 阴阳亡失
1、阴阳偏盛
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感受温热阳邪
概念:即是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盛,
阳 形成原因 感受阴邪,但从阳化热 偏 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盛
概念: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情志抑郁
气 滞
形成原因
痰湿、食积、热郁、瘀血等 脏腑功能失调
气的流通不畅
常见脏腑病机:肺、肝、脾胃 症状表现特点:邪实为主,以闷、胀、痛为特点
概念: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情志所伤 饮食不当
气 逆
形成原因
外邪侵犯 痰浊壅阻 虚而气机上逆
模块六 病机学说
主讲人:王鑫
学习目标
【知识教学目标】 1、熟悉发病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了解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的类型 3、熟悉病机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能力培养目标】 具备运用病机学说分析人体病理的发生与变化。
一、发病原理
正气指人体自我调节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
及康复能力。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六淫、疠气、七情内伤等)。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正相搏的胜负(邪正关系),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① 阴 病机本质:阴寒内盛 盛 真寒:面色苍白、肢冷、神萎、脉微欲绝 格 阳 病症表现:真寒假热证
假热: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
概念:又称格阴,系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
② 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阳 盛 病机本质:阳盛于内 格 真热:壮热烦躁、面红气粗、舌红脉数有力 阴
气升太过,气降不及
常见脏腑病机:肺、胃和肝 咳逆上气—— 肺气上逆 症状表现特点:气逆于上,以实为主,如 恶心呕吐、嗳气——胃气上逆 头胀痛、面红目赤——肝气上逆
概念:气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 一种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 素体虚弱 病久耗伤 脾气虚弱 清阳不升中气下陷
气 陷
上气不足 — 脾气虚损,无力将水谷精微上输头目
正胜邪却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 。
发病类型:卒发、徐发、伏发、继发、合病与并病、复发
二、基本病机
邪正 盛衰
阴阳 失调
气血 失常
津液 失常
(一)邪正盛衰
1
1
虚实病机
虚实夹杂 虚实真假
2 3
1、虚实病机
概念——实,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邪气的致病力强盛,而正气的抗病能力未衰,即邪盛正未衰
虚
常见病证
外感病的后期 各种慢性病证日久,耗伤人体的精血津液,正气化生无源
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
临床表现——神疲体倦、面色无华、气短、自汗、盗汗
2、虚实错杂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 由于病邪与正气相互斗 争,邪盛和正衰同时并 存的病理状态。
虚中夹实
以正虚为主, 兼夹实邪。如脾 气虚兼水湿泛滥
实中夹虚
以邪实为主, 兼有正虚。如外 感热病兼伤津。
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 理状态。 ②阳损及阴:指阳虚较重,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 导致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3)阴阳互损的机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失调
4、阴阳格拒
概念:又称格阳,系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 于外,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萎、脉微欲绝
概念:由于机体阴气发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
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亡 阴
形成原因
热邪炽盛 邪热久留
阴气随之大量 消耗而突然脱失
长期大量耗损津液和阴气,日久导致亡阴
临床表现:手足虽温而大汗不止,烦躁不安,心悸气喘,体倦无
力,脉数疾躁动
(三)气血失常
1.气的失常
气 虚
概念: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 先天禀赋不足 形成原因 后天失养 肺脾肾的功能失调 劳倦内伤,久病不复 —— 气过多消耗 神萎、倦怠乏力、眩晕、自汗、舌淡、脉虚等 临床表现 偏元气虚,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 偏宗气虚,见动则心悸、呼吸气短 营卫气虚、脏腑和经络气虚各有特点 气虚寒热之象不明显 气虚与阴虚阳虚的区别 阴气虚凉润作用减退见热象,即“阴虚则热” 阳气虚温煦作用不足见寒象,即“阳虚则寒”
概念:即是阴虚,是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 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阴气不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形成原因:阳邪伤阴、五志过极,化火伤阴、久病伤阴
阴 偏 衰
临床表现:阴虚则热——凉润、抑制与宁静的功能减退,出现虚热、失润及
虚性亢奋症状。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咽干口燥、消瘦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阴 感受寒湿阴邪 偏 盛 形成原因
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过食生冷,寒邪中阻
临床表现:阴胜则寒——以寒、静、湿为特点。如形寒、肢冷、 蜷卧、舌淡润、脉迟 病机发展趋势:阴胜则阳病——阴盛则损伤阳气而致阳虚
2、阴阳偏衰
概念: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 不足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亢的虚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