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咏柳教学反思7
咏柳教学反思

咏柳教学反思一、引言咏柳教学是一种以柳树为主题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感受和表达柳树的特点和美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对咏柳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回顾在本次咏柳教学中,我选择了一棵校园里的大柳树作为教学对象。
首先,我带领学生观察柳树的外貌特点,如树干的颜色、形状,树叶的颜色、形态等。
然后,我引导学生用感官去感受柳树,例如用手触摸柳叶的柔软与光滑,用鼻子闻柳叶的清香等。
接着,我组织学生进行柳树的表达,让他们用诗歌、绘画、摄影等形式表达对柳树的感受和想象。
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展示,让他们互相欣赏和评价。
三、优点分析1. 激发学生的兴趣:咏柳教学以柳树为主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加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通过观察柳树的外貌特点,学生能够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提高他们对细节的敏感度。
3. 培养学生的感受力:通过感受柳树的质感、气味等,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的感受力,增强他们对美的敏感度。
4.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咏柳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诗歌、绘画、摄影等形式表达对柳树的感受和想象,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5.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展示环节中,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对方的作品,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不足之处1. 缺乏理论知识的引导: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注重学生对柳树的观察和感受,但对于柳树的生态特点、生长环境等理论知识的引导较少,导致学生对柳树的整体认识不够全面。
2. 表达形式单一:虽然我要求学生用诗歌、绘画、摄影等形式表达对柳树的感受和想象,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表达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3. 展示环节时间不足:由于时间限制,本次展示环节的时间较短,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也限制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五、改进措施1. 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在咏柳教学中,应适度引导学生学习柳树的生态特点、生长环境等理论知识,帮助他们全面认识柳树,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
咏柳教学反思15篇

咏柳教学反思15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咏柳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咏柳教学反思1《咏柳》和《春日》两首古诗虽然作者不同,写作朝代与写作方式不同,但其主题却是一致的,即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
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抓住“春”这一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
一、多方整合,营造浓浓春意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一主题。
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
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
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
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
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
咏柳的教学反思

咏柳的教学反思咏柳的教学反思1《咏柳》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旨在春天来临之际,让学生随着文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读、背诵这首诗了。
所以,我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7个生字之外,主要是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开始,我板书课题“咏柳”,问学生“咏”是什么意思,学生摇头,我鼓励学生,得到“咏是用诗歌的形式描述,有歌颂、赞美的意思。
”我在咏字后面加了一个“柳”字,问“咏柳”是什么意思?“就是赞美柳树。
”“那快看图读古诗,说说诗人赞美了柳树什么?”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欣赏有关柳树画面的朗读视频,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
通过诵读、男女互读,同桌互读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诗句,结合图片和音乐让学生在多次的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三年级学生虽然对古诗诗意不作考查要求,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理解诗句的能力,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简单地说出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把诗意理解作为一个小小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与写的两相配合下,细细品味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继而理解题眼“咏”的意思,揣摩诗歌所要表达的歌颂、赞美之情。
咏柳的教学反思2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
小语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名作佳篇,修订后的大纲也要求在小学阶段背诵80首古诗词。
这充分说明古诗是小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往的古诗教学,往往注重讲解注释,学生在枯躁无味的逐字逐句的解释中,往往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
最近,我校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我校教师创意,由网络公司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尝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古诗教学。
网络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料和教学信息的共享,增加了教学的知识容量。
同时,灵活方便的交互方式,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咏柳》教学反思

《咏柳》教学反思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
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的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授课前,我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好让学生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
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较容易理解一些。
导课时,学生展示的作品超出了我的想象,当他们双手举起自己的作品时,站在讲台上的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哇!太美了,我仿佛置身于柳树林。
”然后,依次点了三个孩子单独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描述令我惊叹,也令在场的老师们惊叹。
看来,准备工作做得很好。
授课时,我采用叙事的方式来贯穿整首诗,从一千年前的某一天开始,引出地点、人物,缘何出现了《咏柳》这首诗。
整节课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近的认识,以及作者从观察到想象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
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次经历,一次收获,磨砺中总结经验,在教育这条大道上,和学生携手共进。
《咏柳》教学反思(通用8篇)

《咏柳》教学反思(通用8篇)《咏柳》教学反思(通用8篇)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咏柳》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咏柳》教学反思篇1《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了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教学中,我先板书课题“咏柳”,问学生“咏”是什么意思,学生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得到“咏是用诗歌的形式描述,有歌颂、赞美的意思。
”我接着说:“诗人要赞美什么样的柳树呢?是这样的吗?”我随手在黑板上粉笔画出了一棵只有树干和几条光秃秃的柳条的样子。
学生迟疑了片刻,马上有学生说:“不对吧!”很多学生产生了疑问。
有的说:应该是绿色的,不该是白色的!有的说:柳枝是不是太少了,春天来了,不应该只有这几枝。
看到同学们一颗颗质疑的眼睛,我顺水推舟:“让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的!”学生翻书读起来,我又分别找几名同学朗读。
在多次的朗读之后,我又引领学生回到黑板,“你们能帮助我把诗人笔下的柳树画出来吗?”学生开始各抒己见,“这棵树应该很高,从‘一树高’就知道树很高。
”“从‘万条’知道树的枝条有很多条,应该多画几条。
……就这样,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把这首诗学完了。
另外,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如果本课让学生再看着图片来朗读感悟诗歌的意境,同时也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将会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咏柳》教学反思篇2《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了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这一课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咏柳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2篇)

咏柳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2篇)在教学古诗《咏柳》其中的两行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似剪刀的二月春风除了剪出细嫩的柳条外,还剪出了什么?”一经“点燃”,学生精彩纷呈的各异思维就展现出来:“剪出了火红的桃花”,“剪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剪出了大地的胡须——小草”。
预料之中的答案让我满意,正当我打算收场时,一位孩子说:“还剪出了这一大片春光。
”语出惊人,使我一愣,心中盘算该如何评价这样的答案,如果按照常理思考:“春光”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何能用“剪”呢?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又提醒我:“要小心对待学生萌芽中的创新思维”。
也许是受到了我的鼓舞和这个富有创意孩子的启发,接下来一个个孩子的发言则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带给了我更大的震动:“剪出了花的香味”“剪出了宛转的鸟语”“剪出了草地上我们嬉戏的姿态”“剪出了春光中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
”“剪出了风中悠扬的歌声”。
最后一位同学俨然在做着精辟的总结“剪出了空气中快乐的气息”。
回到办公室,望着窗外美好的春光,我又在回味学生刚才的话语,发现这竟带给了我那么多享受的画面。
我明白了:有时候千万不要自以为是,给孩子强加成人的思想,儿童的世界是可以尊重的。
我又很庆幸:就是因为自己的顺势而导,才使诗意喷薄。
历来古诗的教学,有许多老师在探究。
现代人学古诗,讲古诗,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想把古诗课上得生动、学生轻松理解诗意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学开始,我板书课题“咏柳”,问学生“咏”是什么意思,学生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得到“咏是用诗歌的形式描述,有歌颂、赞美的意思。
”我接着说:“诗人要赞美什么样的柳树呢?是这样的吗?”我随手在黑板上用赭石色粉笔画出了一棵只有树干和几条光秃秃的柳条的样子。
学生迟疑了片刻,马上有学生说:“不能吧!”这迟疑正证明了他们对诗句的不理解和疑惑,为进一步学习古诗起到了推动作用。
《咏柳》教学反思

《咏柳》教学反思下面是小学诗歌咏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 反思一:咏柳教学反思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始运用课件,通过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欣赏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点,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明白整首诗的意思,以便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当汇报交流时,他们大多只是按照诗句的顺序,生硬地连起来,整句诗的意思听上去很别扭。
古诗的语言倒置现象较多,有时要先解释最后的词句。
孩子们较少接触,我强调诗句的意思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但要说通顺。
最后,部分的孩子能用自己的话说得出来了。
当然还有一部分不会说的。
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这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一点上我的目的想让他们了解学习的古诗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他们掌握了方法,我们的古诗教学会更轻松。
在教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二月的春风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想会有很多很多精彩纷呈的各异思维展现出来,但是也许是换班讲课的原因,学生的回答也仅仅是课件图片上的几个,思维并没有完全发散开来,在这一点,教师处理比较仓促,可以进一步引导,让他们放飞想象的翅膀。
在本课教学中,识字是随文进行,对“裁”“剪”两个比较易错字做了书写指导学习,我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整节课下来,感觉作为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还是没有完全放开,没有完全投入教学中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因此对诗的意境体会的不够到位,感情朗读没有达到最预期效果。
反思二:咏柳教学反思《咏柳》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旨在春天来临之际,让学生随着文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咏柳》教学反思

《咏柳》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设定:在进行《咏柳》教学之前,我明确了教学目标。
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柳树的形态特点和生长环境,培养他们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阅读理解:我组织学生进行《咏柳》诗歌的阅读,注重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我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帮助他们理解诗人对柳树的描绘和赞美之情。
同时,我提出一些针对诗句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3. 柳树观察与描绘:我组织学生进行柳树的观察和描绘。
我带领学生到柳树生长的地方,让他们亲身感受柳树的姿态和特点,用感官捕捉柳树的形态、颜色和动态。
然后,我引导学生用诗歌、绘画或其他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柳树的感受和想象。
4. 词语解析与诗意感知:我注重教学生解析诗歌中的生字、词语和修辞手法,帮助他们理解和感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我提供词语的词义、例句和用法解释,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拆解和归纳,提高他们的词汇积累和理解能力。
5. 创设情境与体验:我创设了一些与柳树相关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柳树的美丽和神奇。
例如,我组织了柳树观察和摄影活动,让学生通过镜头捕捉柳树的瞬间,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6. 创作与表达:我鼓励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方式表达对柳树的理解和感受。
我提供了写作和绘画的指导,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描绘柳树的美丽和情感。
同时,我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柳树诗歌或其他形式的作品。
7. 总结与反思:我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和体会,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柳树和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我引导学生思考柳树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我们应如何保护和珍视自然环境。
通过对《咏柳》教学的深刻认真的反思,我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柳树的了解和欣赏,培养他们对自然景观的敏感和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柳》教学反思
在执教《咏柳》中,有一个教学环节: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互相读,纠正字音。
在开始之前,说到:“请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你认为他(她)读得不如你,你就帮帮他(她)”。
一时间,两个小伙伴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读开了,有的说:“这句话应该这样读……”,有的说:“我们一起读吧!”每一个孩子都积极、主动,他们情绪高涨、热情投入,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动态教学过程。
这个过程使我深刻感受到要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
全班这么多个学生,难免有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面对班级中的学困生,我教师不是抱怨指责,不是轻言放弃,而是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你认为他(她)读的不如你,你就教教他(她)”,一句“不如你”,既保护了那些后进生同学的自尊心,又体现了老师的善意关怀和对每一位同学的尊重、期待。
当然,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老师也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赏、鼓励,“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能够得到同学的赞扬、学习,这不是一件令人自豪而高兴的事情吗?
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