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经典诵读内容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第一篇: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希望大家喜欢。

(从学生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学习积累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3.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大诗人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情绪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共背古诗,感受经典;1.谈话;2.学生背;3.评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二正确、通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试一试将古诗读正确、通顺。

谁已经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站起来读一遍。

每一组抽一选手读,学生评点(首先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别人)。

3.试一试将古诗背出来。

4.默读,想一想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一下,看一看大家有没有共同的问题。

(1)交流。

(2)出示一些重要问题。

(初读古诗,质疑生难,勾起深入研读的兴趣和欲望。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课文,看一看哪些问题能自行解决,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待大家一起继续讨论。

2.读课文,先自读一遍,然后小组合作通读一遍。

3.各小组组长先协商各组读一节,全班合作读好一篇课文。

(先练习,再配乐朗读)(读好课文,为读懂古诗奠定基础,同时也初步感受文章大意,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三、解读古诗。

1.各小组交流读后感受,看能否凭借课文内容自行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

2.集体交流问题的答案。

3.演示媒体:从黄鹤楼至广陵(扬州)的长江行程,从而理解“西辞”、“下扬州”。

4.再读古诗,看是否比上一次读得更好。

(凭借课文自学古诗,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初步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要章节,体会诗人间的深情厚谊。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读《经典诵读》中的选定篇目,理解其中的经典文化内涵。

1.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培养语言韵律感。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促使其主动阅读。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2.1 教学内容:选定经典诵读材料,包括诗歌、小说片段等,涵盖古代和现代经典。

2.2 教学安排:第1-2节课:介绍《经典诵读》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经典文学的兴趣。

第3-6节课:分别深入讲解每一篇选定的经典诵读材料,进行逐句解读和语言点分析。

第7-9节课: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其朗读的流畅度和感情表达。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演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2 教学手段:使用PPT展示经典诵读材料,辅以音频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韵律和语调。

分组进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兴趣。

四、教学评估:4.1 形成性评价:在课堂中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及时检查学生对经典诵读材料的理解和朗读水平。

4.2 综合性评价:通过期末朗读比赛、小组展示等形式,对学生整体的诵读水平和对经典文学的理解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5.1 优点:通过选取经典文学作品,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采用多媒体辅助,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模仿。

5.2 不足:部分学生在朗读时发音不准确,需要更多的语音训练。

部分学生对古典文学缺乏兴趣,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

5.3 改进措施:引入更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经典文学选材,增加学生的亲近感和兴趣。

通过这次《经典诵读》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的热爱和理解,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引导。

未来我将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其对中华经典文学的浓厚兴趣。

四年级诵读教案

四年级诵读教案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选段:了解弟子规的内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百家姓》选段:学习姓氏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 古代诗词选段:感受诗词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4. 现代美文选段:学习美文,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难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朗读时的情感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课文,并对课文进行解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期中期末考试:设置有关经典诵读的内容,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四年级学生的经典诵读教材。

2. 音频视频资料:寻找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

八、教学进度安排:1. 每周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理解课文。

2. 在每个学习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小测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每学期进行一次经典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儿童经典诵读教案[修改版]

儿童经典诵读教案[修改版]

儿童经典诵读教案[修改版]介绍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效指导儿童进行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是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背诵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活动。

通过注重儿童参与度和趣味性,本教案将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儿童投入到经典文学作品中。

教学目标1. 培养儿童良好的发音和语调惯;2. 提升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3. 培养儿童对经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 选择一些适合儿童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儿童文学名著等;- 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片段进行诵读。

教学步骤1. 导入:开始课堂前,通过引用一段有趣的故事或朗诵一首小诗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2. 朗读指导:- 教师进行示范朗读,注意发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引导儿童跟读,让他们模仿教师的朗读;- 鼓励儿童多次朗读,互相纠正发音和语调。

3. 理解讲解:- 教师解释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生词和难点,帮助儿童理解故事情节;- 提出问题,引导儿童思考、讨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4. 分组演练:- 将儿童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经典片段进行朗读演练;- 每个小组朗读完后,其他小组对其表演进行评价和反馈。

5. 作品分享:- 鼓励儿童将自己喜欢的经典文学作品分享给同学和家长;- 可组织朗读比赛或文学作品展示活动,提升儿童的研究积极性和参与度。

6. 结束: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并鼓励儿童继续坚持诵读经典文学作品。

教学评估- 观察儿童的朗读表现,包括发音准确性、语调恰当性等;- 收集儿童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 评估小组演练的表现和互动情况。

教学资源- 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童话故事书、儿童文学名著等;- 录音设备或播放器,用于示范朗读;- 笔记本或画纸,用于儿童演练和作品分享。

扩展活动- 组织儿童参观图书馆或文学展览,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邀请专业朗诵者或演员来学校进行特别课程,增加儿童的研究动力与兴趣。

以上是儿童经典诵读教案的修改版。

根据儿童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通过指导朗读、理解讲解、分组演练和作品分享等教学步骤,可以提高儿童的诵读技巧、阅读理解能力和对经典文学的欣赏能力。

__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全文5篇]

__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全文5篇]

__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全文5篇]第一篇:__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通过背诵经典,让语言文字在儿童心底多一些积淀,多一些感悟,激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经典诵读活动,在实践中增长积累,提高学生文化与道德素质。

二、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诵读内容: 小学国学经典四年级下册。

四、活动形式及方法:(1)“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

只要有热情,就能成为一个诵读老师。

(2)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带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接龙念、想方法多听多念。

只要熟读成诵,了解内容大概即可,而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3)每日利用早读前在校读10分钟。

在学校由老师(以语文老师为主,不限于语文老师)利用语文阅读课、课间背诵。

也可以在每节课前由班干部带领读。

(4)每日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亲子诵读)2分钟。

诵读措施:1、采取多种形式,确保诗文诵读活动的质量。

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办诗文黑板报、诗文图展、诗文手抄报、诗文朗诵会等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定期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背诵比赛,情境写诗比赛,诗配画、背诗大王评选等。

营造诗文学习的浓厚氛围,使该项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

形式多样,既让全体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3、采取读、诵、记、背的方法,读熟了,背过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来,悟出道理来。

经典诵读教案模板范文

经典诵读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科目:语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帮助学生了解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经典作品的诵读技巧和节奏把握。

2. 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1. 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激发。

2. 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经典诵读教材,如《论语》、《弟子规》等。

2. 学生准备经典诵读笔记本,记录诵读过程中的感悟。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经典作品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经典诵读的意义和目的。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经典诵读的认识和期待。

二、诵读指导1. 教师示范经典诵读的技巧,如声音的抑扬顿挫、节奏的把握等。

2. 学生跟读,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的要求。

三、诵读实践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篇经典作品进行诵读。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

四、总结1. 教师点评学生的诵读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诵读过程中的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经典诵读的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上节课中的收获和感悟。

二、深入解读1. 教师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经典作品对自己的启示。

2.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掌握程度。

2. 收集学生诵读笔记本,了解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小学经典诵读教案范文

小学经典诵读教案范文

小学经典诵读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选段:总序、孝顺、友爱、修身、谨慎、守信等。

2. 《三字经》选段:人之初、性本善、孝当竭力、亲尝汤药等。

3. 《百家姓》选段:赵、钱、孙、李、周、吴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选文内容,能够进行诵读和背诵。

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选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经典的魅力。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经典的心得体会。

3. 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诵读,引导学生正确发音、节奏和情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经典诵读的意义和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示范:教师示范诵读选文,让学生感受经典的声音美。

3. 分组学习:学生分组学习选文,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4. 分享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学习成果,展示诵读技能。

5.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诵读水平和心得体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延伸1. 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升自己的诵读能力,培养竞争意识。

2. 组织经典文化讲座:邀请专家为学生讲解经典文化的内涵,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创办经典诵读社团:鼓励学生自发组织经典诵读社团,丰富课余生活。

七、教学反馈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八、教学资源1. 经典诵读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小学生的经典诵读教材。

2. 音频、视频资源:收集经典诵读的音频、视频资料,辅助教学。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获取更多经典诵读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生经典诵读教案

小学生经典诵读教案

小学生经典诵读教案教案标题:小学生经典诵读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2. 通过诵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熟悉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学会正确的朗读技巧和语音语调。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教学准备:1. 经典文学作品的选取,如童话故事、儿童诗歌等。

2. 录音设备或音频资源。

3.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2. 通过简单的问题或图片展示,让学生猜测或回忆经典作品的内容。

二、预习(10分钟)1. 学生在课前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了解基本情节和主题。

2.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故事或诗歌的内容。

三、朗读训练(15分钟)1. 教师示范正确的朗读技巧和语音语调。

2. 学生跟读教师的示范,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自然流畅。

3. 分组练习,学生互相朗读并互相评价,帮助彼此改进。

四、理解与表达(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经典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主题。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可以用口头表达或简短的书面作品。

五、团队表演(20分钟)1. 学生分组,根据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容,编排小剧场表演。

2.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增加一些创意元素。

3. 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 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的不足和进步之处。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创作。

2. 学生可以组织朗诵比赛或文学分享会,与其他班级或学校的学生交流。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朗读训练中的表现,包括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2. 评价学生在团队表演中的合作和创意表达能力。

3. 收集学生的书面作品和口头表达,评估他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经典诵读内容永宁中心小学四年级经典诵读内容目录1、《论语》一《学而篇》 (3)2、《论语》二《为政篇》 (4)3、《论语》三《八佾篇》 (5)4、《论语》四《里仁篇》 (5)5、《论语》五《公冶长篇》 (6)6、《论语》六《雍也篇》 (6)7、《论语》七《述而篇》 (6)8、《论语》八《泰伯篇》 (7)9、《论语》九《子罕篇》 (7)10、《论语》十《乡党篇》 (7)11、《论语》十一《先进篇》 (8)12、《论语》十二《颜渊篇》 (8)13、《论语》十三《子路篇》 (9)14、《论语》十四《宪问篇》 (10)15、《论语》十七《阳货篇》 (10)16、《论语》十九《子张篇》 (11)17、古诗《登高》 (12)18、古诗《钱塘湖春行》 (12)19、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3)20、古诗《西塞山怀古》 (13)21、古诗《雁门太守行》 (14)22、古诗《黄鹤楼》 (14)23、古诗《登金陵等黄台》 (15)24、古诗《金陵酒肆留别》 (15)25、古诗《书愤》 (16)26、古诗《无题》 (16)27、现代诗《林中月夜》 (17)28、现代诗《池塘》 (18)29、现代诗《用目光倾听》 (19)30、现代诗《妈妈有多大》 (20)31、现代诗《妈妈的眼泪》 (21)32、现代诗《小猫走路没有声音》 (22)33、现代诗《海浪》 (23)34、现代诗《阳光》 (24)35、现代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25)36、现代诗《太阳,你是粉刷匠吗》 (26)《论语》节选一学而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hào)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yǐ)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t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yú)力,则以学文。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

过则勿惮(dàn)改。

”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mò),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2. 有子曰:“信近於(yú )义,言可复也。

恭近於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3.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4. 子贡曰:“贫而无谄(chǎn),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cuō),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5.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二为政篇1. 子曰:“为政以德,譬(p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4.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yān)廋(sōu)哉?人焉廋哉?”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 子曰:“君子不器。

”7.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8.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9.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10.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11. 子曰:“由!诲(huì)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八佾(yì)篇1. 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3. 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yī)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4. 子曰:“射不主皮,为(wéi )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5.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chǎn)也。

”四里仁篇1.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2.2.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wù)人。

”3.3. 子曰:“苟(gǒu)志于仁矣,无恶也。

”4.4.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5.5.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7.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8.8.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9.9.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gōng)之不逮(dǎi )也。

”10.10.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11.11. 子曰:“君子欲讷(nè)于言而敏于行。

”12.12.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五公冶(yě)长篇1. 子曰:“晏(yàn)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2.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六雍(yōng)也篇1.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 子曰:“中庸(yōng)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七述而篇1.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xǐ),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3.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

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5.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qī)戚。

八泰伯篇1.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九子罕(hǎn)篇1. 子绝四:毋(wú)意,毋必,毋固,毋我。

2.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4.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5.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6.6.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7.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十乡党篇1、食不语,寝(qǐn)不言。

2、席不正,不坐。

3、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4、康子馈(kuì)药,拜而受之。

曰:“丘(qiū)未达,不敢尝。

”5、君赐(sì)食,必正席先尝之。

君赐腥(xīng),必熟而荐(jiàn)之。

君赐生,必畜之。

侍(shì)食于君,君祭(jì),先饭。

6、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shēn)。

7、君命召,不俟(sì)驾行矣(y i)。

8、入太庙,每事问。

十一先进篇1、子曰(y uē):“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2、子曰:“从我于陈、蔡(cài)者,皆不及门也。

”3、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4、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yān)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十二颜渊篇1、司马牛问君子。

子问:“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shěng)不疚(jiù),夫何忧何惧?”2、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gōng)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3、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zāi)!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sù),吾得而食诸?”4、子曰:“片言可以折(zhé)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nuò)。

5、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juàn),行之以忠。

”6、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è)。

小人反是。

”8、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shú)敢不正?”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yǎn)。

”10、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wù)自辱焉(yān)。

”十三子路篇1、仲弓为季氏宰(zǎi),问政。

子曰:“先有司,赦(shè)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2、子曰:“诵(song)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xī)以为?”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yuè),远者来。

”5、子夏为莒(jǔ)父宰。

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十四宪问篇1、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2、子曰:“贫而无怨(yuàn)难(nán),富而无骄易。

”3、子曰:“不在其位,不谋(móu)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4、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rén)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5、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6、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7、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8、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9、子曰:“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1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wèi)过矣(y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