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三章 内能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知识归纳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总结第1节分子热运动一、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含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2、扩散现象例子气体扩散现象例子:(1)打开一瓶香水,很快会闻到香味;(2)走进花园,很远就闻到花香;(3)如右图,抽出玻璃板后,装空气的瓶子颜色变深,装二氧化氮的瓶子颜色变浅液体扩散现象例子:(1)硫酸铜溶液和清水的扩散实验(2)在清水中滴一滴墨水,墨水会自动散开(3)开水中放一块糖,过一会整杯水都会变甜固体扩散现象例子:(1)铅块和金块紧挨在一起五年后,彼此扩散1毫米(2)长期堆放媒的墙角,墙壁内较深的地方也会发黑(3)黑板上的子长久不檫就很难檫干净3、扩散现象说明了:(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分子间存在间隙(典型实验: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4、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温度。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5、分子热运动的含义: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二、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分子间存在引力的例子:(1)两个底部削平的铅柱紧压在一起后,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2)固体很难被拉伸。
(3)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变大分子间存在斥力的例子: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改变而改变(1)当分子间距离过小,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2)当分子间距离过大,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3)当分子间相距很远,分子间作用力很微弱,可忽略。
(如气体分子;破镜难重圆)3、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第2节内能注意:内能是一种与热运动有关的能量,任何一个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一、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1、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如:如同一铁块,温度越高,内能越大)2、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热量的计算

时该金属的比热是_88_0J_/(_㎏_·℃_)___
3.铁的比热大于铜的比热, 质量相等的铁块 和铜块, 吸收相等热量(不发生物态变化) 那么( B )
A、铁块温度升高得多.
B、铜块温度升高得多.
C、铁块和铜块升高相同温度.
D、由于初温不知道, 无法判断.
表示:1kg水,温度升高1℃吸 收的热量是4.2×103J
2、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 少的因素:
质量 升高的温度
物质的比热容
二、热量的计算公式
Q = c m Δt
Q: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c: 物质的比热容
m:物体的质量 吸热:Δt=t-t0
Δt:变化的温度
放热:Δt =t0-t
小结:
•吸热公式 Q吸=cm(t-t0)
学习进步!
身体健康,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最孤独的时光,会塑造最坚强的自己。 严酷的纪律不应当用在与功课或文学练习有关曲事情上面,只能逢到道德问题感受危险的时候才施用。——夸美纽斯 人的成长需要接受四个方面的教育:父母、老师、书本、社会,有趣的是,社会似乎总是与前面三种教给你的背道而驰。
例题2 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质量
是1.5克,温度降低到20℃时,放出的 热量是多少焦耳?
例题3: 2千克某物质吸收4.2×104焦耳的热量后, 温度升高5℃,则该物质的比热为多少?
5.一质量为800克的冰块, 温度为-20℃, 放出8400J的热量后的温度为多少度? 【冰比热为2100 J /(kg·℃)】
6.一个质量是20克的铝块,放出了 176J的热量后,温度降低到18℃,
这个铝块原来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物体单位质量的内能增加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称为比热容。
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千克·摄氏度)。
2、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
一般来说,固体的比热容最小,液体次之,气体最大。
3、比热容与物体的内能有关。
内能增加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越大,比热容就越大。
4、比热容还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下比热容不同,如水的比热容在液态和固态下不同。
5、比热容还与温度有关。
通常情况下,比热容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在某些情况下,比热容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比热容是一个物质的固有属性,它表示在一定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与该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J/(kg·°C))。
比热容可以用公式c=Q/(m(t-t0))来计算,其中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t表示末温度,t0表示初始温度。
在比热容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为4.2×10J/(kg·℃)。
这意味着,当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J。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同样热量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温度变化较小。
因此,水的比热容最大,对气候有调节作用。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一般具有不同的比热容。
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而与质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温度无关。
一般情况下,固体的比热容比液体的小。
热量的计算公式为Q=cm△t=cm(t-t),其中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表示比热容,m表示物质的质量,△t表示变化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温度),t0表示初始温度,t表示末温度。
对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当温度升高(或降低)相同的度数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更多。
因此,水的比热容最大,适合用作冷却剂或取暖剂。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 内能”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必背知识点一、内能的概念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微观的,与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运动状态有关。
单位:内能的国际单位是焦耳(J)。
特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内能永不为零。
二、内能的影响因素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因为质量决定了分子的数目。
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
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内能可能不同。
因为不同材料的分子间作用力和热运动特性可能不同。
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内能也可能不同。
例如,同质量的水和冰在相同温度下,内能不同。
三、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定义: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机械能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关系:内能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等因素有关;机械能与物体的速度、高度、质量等因素有关。
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但具有机械能的物体不一定具有内能 (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因为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具有内能的物体也不一定具有机械能。
四、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这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的转化。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不变。
五、热量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是变化量,不能说物体 “具有”或 “含有”热量,只能说物体“吸收”或“放出”了多少热量。
单位: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与内能的关系: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但内能增加不一定吸收热量 (如做功也可以使内能增加),内能减少也不一定放出热量 (如做功也可以使内能减少)。
六、分子热运动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完整版)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知识点全面总结

13 内能13.1分子热运动知识点1、物质的结构(1)物质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得分子、原子构成的。
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分子数量巨大,例如,体积为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
(2)分子间有间隙知识点2、分子热运动(1)探究:物体的扩散实验气体扩散实验液体扩散实验固体扩散实验无色的空气与红棕色的二氧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五年后将他们切开,发现它们注意:将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硫酸铜溶液放在下面,密度小的空气和清水放在上面,目的是避免由于重力作用而对实验造成影响;(2)扩散现象①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②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③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不停地运动形成的,并不是在宏观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分子的运动是分子自身具有的特性,与外界的作用无关。
拓展:从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扩散速度可知,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剧烈,固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不剧烈,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在气体和固体之间。
(3)分子的热运动①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②温度越高,物质的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
注意:任何温度下,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仅是运动速度不同而已。
不能错误的认为0℃以下的物质分子不会运动。
③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
知识点3、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方法技巧:分子间作用力不直观,我们不能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特点与弹簧拉伸或压缩时表现出的力的特点相似,两者加以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像这样的方法叫类比法。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现象①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现象有:很多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在荷叶上,两滴水靠近时可自动合并为一滴水;固体很难被拉断;两块底面磨平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结合在一起等。
第十三章内能 知识点总结

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物质的构成1、定义: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的大小:分子的直径很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度量。
(如:草叶上的一滴露珠中含有约1021个水分子。
)3、分子间有间隙:实验探究:将50ml的酒精倒入装有50ml水的试管中,试管颠倒几次,发现两者总体积小于100ml。
实验结论:分子间存在间隙,混合后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分子间隙中,导致总体积变小。
扩散现象(二氧化氮棕红色)1、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实验:装空气的瓶子在上,装二氧化氮的气体的瓶子在下,中间一块玻璃板隔开。
整个装置不能倒放(防止重力对实验的影响ρ二氧化氮>ρ空气)现象:抽去玻璃板后两瓶气体颜色变得均匀。
结论:气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运动肉眼看不见,扫地时尘土飞扬不是分子运动)2、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的热运动1、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影响因素: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2、类比法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物质三种状态分子结构特点分子动理论: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2、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第二节内能内能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单位:焦耳(J)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3、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内能的改变1、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1)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够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Q),单位:焦耳(J)(2)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3)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热量损失,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即Q放=Q吸。
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

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的热运动1、分子动理论(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①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②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③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很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3、扩散现象①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4、注意:能够用肉眼看到的物体或微粒,无论多小,都不是分子,它们在外力的作用下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热运动。
如:灰尘在空中飞舞,雪花飞舞,空气流动形成风。
都不是扩散现象。
5、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扩散现象越明显。
6、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分子间有个平衡距离(r0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r = r0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0②当分子间的距离r > r0时,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③当分子间的距离r < r0时,引力小于斥力,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④当分子间的距离r> 10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7、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的现象:(1)铁棒很难被拉伸、平整的铅块紧压后结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2)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第二节内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5.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6. 热传递的理解(1)热传递的条件是:不同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
(2)热传递的方向:热量由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由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3)过程:高温物体放出了热量,内能减小;低温物体获得热量内能增大。
第十三章 内能(知识点+经典练习+中考练习)

第十三章内能1.宇宙:由数十亿个星系组成.银河系是这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而太阳又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月亮则是地球的一颗卫星.2.物质的组成(1)分子: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是 10-m.(2)原子及其结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的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绕核运动.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质子和中子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例2]将以下物体根据尺度的大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①地球②银河系③太阳系④原子⑤原子核⑥分子⑦电子⑧树木⑨铅笔知识点 1 扩散现象分子热运动事例:打开香水瓶,满屋飘香汤锅放一勺盐,整锅都有咸味煤炭堆放在石灰墙傍边几年后,石灰墙变黑二氧化氮能够进入上面的瓶子硫酸铜和水融合结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现象:1.定义:两种相互接触的不同物质互相渗入对方的现象.2.条件:(1)不同物质;(2)相互接触.特点:1.不同物质一定要相互接触才能发生扩散现象2.扩散现象不局限于同一状态(三态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3.扩散现象表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同时还说明了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3.扩散现象说明:(1)分子间存在间隙;(2)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例1 ]下列事例中,属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秋风吹拂,树叶纷纷落下B.在箱子里放几块樟脑丸,过些日子一开箱,就能闻到樟脑的气味C.繁华的街道上车水马龙,很热闹D.室内扫地时,在阳光照射下,看见的飞扬的灰尘思路点拨:必须理解好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因此看得见的都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肉眼能直接看见的运动都不是分子运动,如扫地时的灰尘.4.影响因素:温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现象越明显.例[2012·自贡] 劣质的板材、涂料、胶粘剂等材料含有较多的甲醛、苯、二甲苯等有毒有机物,用来装修房屋,会造成室内环境污染,这是因为有毒有机物向室内空气慢慢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网络构建:::J⎧⎧⎪⎪⎨⎪⎪⎪⎩⎪⎪⎧⎪⎪⎨⎨⎪⎪⎩⎪⎪⎪⎪⎧⎨⎪⎩⎩⎧⎪⎪⎧⎧⎨⎪⎨⎩⎪⎨⎧⎪⎨⎪⎩⎩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动理论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定义分子热运动扩散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影响因素温度宏观特性固、液、气三态物质的特性微观特性定义单位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对物体做功内能做功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的改变条件热传递热量的定义内能()()00:J /kg ()Q cm t t Q cm t t ⎪⎪⎪⎪⎪⎪⎪⎪⎩⎧⎪⋅⎪⎪⎨⎪⎧=-⎪⎪⎨⎪=-⎧⎪⎪⎪⎪⎪⎪⎪⎪⎪⎪⎪⎪⎪⎪⎪⎪⎪⎨⎪⎪⎪⎪⎪⎪⎪⎪⎪⎪⎪⎪⎪⎪⎪⎪⎪⎩⎩⎪⎩吸放定义单位℃水的比热容大的应用比热容公式 高频考点透析知识能力解读知能解读:(一)物质的组成1.物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
由单个原子组成的是单原子分子,绝大多数分子是多原子分子。
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其中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后来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的。
随着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的不断深入,科学工作者相继发现了几百种粒子,它们是比原子核更深一个层次的物质存在形式。
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还在继续,这种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2.分子非常小,人们通常以10-10 m 为单位量度分子。
3.物体: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占据一定空间,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
如桌子、铝锅、铁钉、塑料尺等是物体,而构成物体的材料如木材、铝、铁、塑料等是物质。
在辨析物体和物质时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
知能解读:(二)分子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分子的运动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
知能解读:(三)对扩散现象的认识和理解1.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同种物质之间是不能发生扩散现象的。
3.不同物质只有相互接触时,才能发生扩散现象,没有相互接触的物质是不会发生扩散现象的。
4.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而且不同状态的物质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5.扩散的快慢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反之越慢。
6.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知能解读:(四)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分子由于热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物体温度越高,大量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则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
知能解读:(六)分子势能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因此由分子间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知能解读:(七)内能1.内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能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即分子数量越多,它的内能就越大。
内能还跟物体的温度和物体的状态(固态、液态或气态)有关。
2.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知能解读:(八)内能的改变1.热量的概念:热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它是为了描述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多少而引入的物理量。
2.热量与内能的关系: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增加,放出热量时内能减少,因此热量是物体内能变化的量度。
热量的单位和内能的单位一样,也是焦耳。
注意:因为热量是伴随着热传递发生的,所以热量是一个与热传递过程对应的过程量,而不是对某一状态而言的状态量。
因此我们不能说某物体“含有”或“具有”多少热量,只能说某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多少热量。
解题方法技巧方法技巧:(一)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现象判断是不是分子运动的方法:一是要将分子与宏观物体区分开,分子很小,用肉眼根本观察不到;二是注意分析题目中的主体是不是运动的分子;三是明确分子的运动是不受任何外力影响而进行的,而宏观物体的运动是受外力影响的结果。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即内能的变化是由于内能与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引起的,对物体做功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则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则物体内能减少;而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即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同一个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无其他能量参与,能量的种类没有变化。
跨越思维误区思维误区:(一)对内能和温度的关系理解不透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我们易误认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思维误区:(二)对温度、热量和内能的理解温度、热量和内能是热学中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在日常生活中都用“热”来表示,但三者的实质又有不同,很容易混淆。
温度描述了物体的冷热程度;热量描述了物体内能的变化量;内能表示了物体内所有分子所具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总和。
物理思想方法思想方法:(一)分析推理法和模型法认识和想象微观世界我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微观世界的分子及分子运动,可通过观察扩散实验,分析宏观现象,通过推理认识微观世界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运用乒乓球、弹簧和橡皮筋建立的物理模型,可帮助我们认识分子之间既有斥力,又有引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思想方法:(二)等效替代法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应用等效替代法是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物体的内能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来改变,由于两种方式在改变物体内能上产生的效果相同,所以我们说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要改变一个物体的内能,有时这两种方式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中考考点链接考点连接:(一)中考考点解读本讲知识的特点是名词多、术语多,有扩散、分子热运动、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内能、做功、热传递等,要求我们在学习时,能够分清它们的准确含义。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物理试题,本讲内容主要考查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和内能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及做功和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考题与日常生活现象联系紧密,一般采用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题型,难度不会太大。
考点连接:(二)中考典题剖析1.扩散现象的理解2.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现象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的判断第二讲 比热容知识能力解读知能解读:(一)比热容1.比热容的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用符号c 表示。
2.比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J /(kg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3.正确理解比热容应注意的两个方面(1)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2)比热容的大小只决定于物质本身,与物体质量的大小、温度改变的多少、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但是同种物质在不同物态时的比热容一般不同,例如冰和水的比热容就不同。
4.水的比热容及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是34.210J/kg ⨯⋅(℃),其物理意义是:1 kg 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l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 J 。
5.水的比热容大的应用水的比热容大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冷却或取暖。
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在一般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水升高(或降低)一定的温度而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比相同质量的其他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所以我们利用水作冷却剂成取暖。
作冷却剂时,让水吸收更多的热量;用来取暖时,让水放出更多的热量。
另一方面,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吸收(或放出)较多的热量而自身的温度却改变不多,这一点有利于调节气候。
夏天,太阳照在海面上,海水在温度升高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量,所以住在海边的人们并不觉得特别热;冬天,气温降低了,海水由于温度降低而放出大量的热量,使沿海气温不致降得太低,所以住在海边的人们又不觉得特别冷。
知能解读:(二)热量的计算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比热容及温度变化的多少有关,可以用公式Q cm t =∆来表示。
用Q 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 表示物质的比热容,m 表示物体的质量,t 0表示物体的初温,t 表示物体的末温,则物体吸收的热量为()0Q cm t t =-吸,物体放出的热量为()0Q cm t t =-放。
注意:(1)吸、放热公式只适用于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不适用于有物态变化的过程。
(2)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c 、m 、t ∆三个因素有关,必须全面分析。
(3)注意题目中的条件,尤其是“升高到”和“升高了”(或“升高”)的区别。
知能解读:(三)热平衡方程热平衡方程的公式是Q Q =吸放。
公式的实质表明了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内能转移到低温物体的多少,反映了在这种转移中能量守恒的关系。
根据热平衡方程就可以计算出某种物质的比热容、质量、初温或末温。
解题方法技巧方法技巧:(一)热量的计算应注意的问题(1)正确理解公式Q cm t =∆中各量的物理意义。
(2)注意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的变化量三个因素都有关系,而与物体的温度没有关系。
(3)同一公式中的各物理量的单位必须要统一。
(4)公式只适用于无状态变化时升温(或降温)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5)注意温度“升高了”“升高到”“降低了”“降低到”等不同的说法,要正确辨别。
(6)正确理解公式Q c m t =∆的意义,应注意:Q c m t=∆表示物质的比热容可以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质量、变化的温度的乘积的比值表示,同种物质在同种物态下这个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比值不同。
(7)涉及比热容的问答说明题的表述,通常借助公式Q cm t =∆来说理更严密。
方法技巧:(二)公式法与比例法的综合运用运用公式法解热量的计算题时,注意首先要判断是吸热过程还是放热过程,并找出所求物理量,然后再列出相应的公式,代入已知物理量的数值,最后进行数学计算并求出结果,例如用铝壶烧水时,应求铝壶、水两个物体吸收热量的总和。
由此可见,在解答物理习题时,要认真仔细地审题,考虑问题应从实际出发,做到全面周密。
本讲知识运用比例法解题时,一般遵循以下步骤:(1)列出各物体吸(放)热的方程式,涉及求比热容之比、质量之比、温度差之比的还要进行公式变形;(2)针对所求量之比列出比例式;(3)代入已知数据,计算得出结果;(4)对题目中的要求加以分析。
跨越思维误区思维误区:(一)不能正确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每种物质都有确定的比热容,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多少、温度高低、运动状态等无关,只与物质的种类及物态有关。
例如:一杯水、静止的水、流动的水、热水、冷水的比热容都相同,而水结冰后比热容则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