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及教学反思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2)掌握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原因和过程;(3)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探究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要素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1)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定义;(2)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2.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原因和过程(1)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导致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原因;(2)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过程和特点。
3.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环境的影响(1)地形变化对河流、植被、土壤等的影响;(2)气候变化对生物、农业生产、人类居住等的影响;(3)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变化对地形、气候等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要素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2)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原因和过程;(3)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原因和过程;(2)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要素的概念、变化原因和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等;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自然地理要素变化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3. 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等;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报告、案例等;3. 实验器材:地球仪、地形模型、气候模型等;4.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QGIS等。
关于《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授课反思

关于《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授课反思作者:贺辉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5年第03期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曾经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
11月26日,我校举行的地理高效课堂研讨活动中,我为大家展示了一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地理示范课,通过专家点评和组内其他老师的点评与交流,使我收获颇多。
总结了以下几点反思:第一:反思专家对我的点评。
地理组邀请到了省教科所地理教研员党肪民老师,党老师在听完我的这堂课后,从地理高效课堂的角度给予我中肯的评价,提出了一些指导意见。
党老师首先充分肯定了我的这一堂课。
评价我在教学中,突出了地理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的特点,兼具文理知识。
利用学案导学,表达清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教态自然。
整堂课重点突出,环节结构完整、课堂气氛活跃,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符合新课改中学生参与、探究、合作式学习的理念。
多媒体视频新颖,视觉冲击力强。
整课堂教学达到了有效,实效和高效。
同时党老师提出,这节课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在调运知识的学生练习当中,对于大理石生成的地理环境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地下高温高压的环境当中,与地球外部的环境放在一起是不恰当的。
对于学生的辩论结束后,教师总结的语言中应该点明人类在今后的活动中需扬长避短,化害为利的思想。
除此之外,党老师对于教师教学语言的精准性,对于区分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也提出了几点建议。
党老师的点评给非常细致,对我启发很大,我通过这一堂课所学到的,绝不仅仅是这堂课相关的知识点本身,而是受用终生的教学细节、教学技巧、教学能力的提升。
第二:反思教师对教材重点的把握。
这堂课在地理组内公认为是很“难”上的一堂课。
原因有几点,其一是这堂是一堂地理边缘交叉课的体现,涉及到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对于这部分知识要用精准的学科语言去表述对于地理教师来说有一定困难。
而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是在初中学的,有一部分知识可能已经遗忘了。
其二是这堂课的重点很难把握,因为这堂课的重点虽然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但是讲授前面关于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时会用去大量的时间,这样会从时间安排上看显得重点不是那么突出。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说课稿

九、教学反思
1.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2.通过学案的导学助教作用不仅能使学生 很好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并突破难点。真 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出教师主 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常德市六中
姜军平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法分析 六、学法分析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 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教材内容
①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②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探究活动3 完成下表,并说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人类活动 农业活动 工业活动 工程建设 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七、教学过程
(四)拓展提高 面对着日益恶化的环境,你知道目前人类 在采取哪些对策?你的看法呢?
(五)归纳总结
八、板书设计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进化对自然地理环境改造作用的表现。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突变对地球生物生存的威胁 。 3、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作用 。 4、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 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 交往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人类作为自然地理环境中非常特 殊的要素在环境变化中所起的作用。
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查找 相关资料。 在课堂合作学习中,主动展示自我,认 真倾听他人,及时修正自己的不足。
高一地理湘教版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2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探究学习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导入:第二章我们学习了地壳的物质循环、大气的三圈环流、水循环、洋流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它们体现了某种单一地理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地理环境就是由这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
包括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生物。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但也存在着差异。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它们究竟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呢?【板书】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讲解】纵观地理环境的演化历程,不难发现,在地球上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地球演化的历史经历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阅读分析】阅读课本P66《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分析回答:生物的进化对地理环境演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总结归纳】(1)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
(2)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3)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读图讨论】读课本P66图3-1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讨论完成课本P67活动题。
【总结】生物的演化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各地质时代的生物特征表。
【过渡】生物演化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环境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概念及其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变迁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要素的定义和分类2.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3.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原因和过程4.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环境的影响5. 环境变迁的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要素的概念、分类、相互关系及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原因和过程,以及环境变迁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要素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例分析,直观展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分析能力。
4. 结合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自然地理要素的概念及其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和作用。
2. 讲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 阐述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
4. 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实例展示环境变迁的现象。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变迁的影响。
2. 分析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等。
3. 探讨可持续发展策略,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
七、案例分析1. 选取典型的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案例,如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北极冰川融化等。
2.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案例,了解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高一地理湘教版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2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5.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如户外徒步、环境保护志愿者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地理实践能力。,确保作业质量。
2.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此外,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具有较强的兴趣。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如何分析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对地理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分析环境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PPT、实物、图表等形式,详细讲解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
-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如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水文的影响等。
针对高一地理湘教版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地理要素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环境变迁的概念相对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此外,学生对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看,高一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环境变迁问题,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生动的案例、形象的图表和具体的数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湘教版必修1) [1500字]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湘教版必修1) [1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22212c5afe4733687e21aa51.png)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是第三章的第一节课的内容,它既是前面所学的各要素的综合归纳,又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2、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就是讲了两方面:一是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二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学生对第二方面的知识可通过平时对生活上的感性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较容易接受,但第一方面比较抽象,学生既没有亲身体验过,又没有实在的生物化石供学生观用,学习起来较困难。
因此在学习这课时,我主要是按照生物进化、灭绝的时间顺序,通过一种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来学习。
3、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与人类的发展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学生分析人类活动的现状、预测人类的发展趋向,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地质史上环境变迁导致的两次生物灭绝。
2、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生产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树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策略:
1、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探究式学习法、讨论法,通过各种探究活动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会感觉到学习的压力,同时进行自我探究的形式,学会自然地接受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2、运用多媒体手段,课前充分地作好课件,让学生在课前积极准备好预习的工作,并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了解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通过实际生活的体验看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作用。
四、教学过程:。
3.1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活动:读P66页内容,生命出现以前和以后的环境演化有何不同?
环 境 演 化
生命出现前: 化学演化(无机演化)
生命出现后: 生物演化(有机演化)
活动:读下图图,归纳生物进化规律。
石炭纪 古生代 泥盆纪 志留纪 侏 罗 纪 生 代 二叠纪 三叠纪
新 生 代
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灵长 类,第四纪出现了人类。本时代,地球上海 陆与地形与现代接近。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读P68页,地质历史上两次最 重要的生物灭绝时期是?
►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 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 的原始鱼类和两栖类全部灭绝。 ►中生代末期,50%以上的海 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盛极 一时的恐龙全部灭绝。
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 属啮[niè]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 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读P68页,请你谈谈人与环境是什么关系。
产物
人
适应、改造
(二)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读P69页,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资源 的大规模开发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__________ 显著变化 利用,使地理环境发生 __________. 有利影响 , ►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既有___________ 不利影响 也有____________. 活动:请你举出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不利影 响的例子。
自然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 自然地理要 素变化与环 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 境的差异性
自然地 理环境 的整体 性与差 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备课时间:2011-2-25 主备人:马增光课型:问题生成与解决课
上课时间:2011-3-2 审核:地理组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尤其是生物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
②了解生物进化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尝试利用有感性认识的实例,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评价其得失,并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利用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的材料,养成质疑和探究精神。
②通过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可持续发展观。
【学习重点】理解人类作为自然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难点】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第一课时
一.学习启动(5′)
在各组学科长的带领下读课文,熟悉课本内容,完成67页活动的作业。
在熟悉课文的过程中,针对不理解的名词,通过查字典进行解决,并写下来。
孢子植物:靠产生离开母体就能形成新个体的细胞体来繁殖的植物(藻类、地衣等)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裹。
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裹(松、杉等)。
二.小组
合作(20′)
1、结合右
图以及课本内
容简要描述生
物进化的过程
以及在进化的
过程当中周围
环境与生物的
关系。
生物进化
由简单到复杂,
由海生到陆生,
由低级到高级,
最原始的植物
进行光合作用改变了原始的大气环境,使得空气当中的含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二氧化碳含量则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有利于有氧生物的大量生长和繁殖,为有氧生物的进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物质基础。
新孕育的有氧生物又为生物进化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生物和环境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推进,共同促进了生物界的演化。
第二课时
2、恐龙灭绝之谜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亿4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
恐龙最终灭绝于63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
恐龙是所有陆生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
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一亿多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在我们的地球上,曾经有很多生物种类出现后又消失了,这是一个生物演化史中的必然阶段。
但是像恐龙这样一个庞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科学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
有的说是地球在那个时候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运动,因为平地上长出许多高山来,沼泽便减少了,气候也变得不那么湿润温暖了。
恐龙的呼吸器官不能适应干冷干热的空气,而且一到冬天,恐龙的食物也没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绝路。
有的说是超新星爆发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温度骤然升高后又降得很低的缘故。
还有的说是恐龙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龙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
证据是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
还有人别出心裁地说,是因为恐龙这种巨大的动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
由于它们数量太多,生存时间又长,所以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气候。
甚至还有人说是外星人跑到地球来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觉得恐龙肉特别好吃。
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的恐龙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
有的科学家还认为,是由于海面下降,新的陆地出来了,有的恐龙有迁移的习惯,去了其他地方,不适应那里的环境,最终灭绝。
但是,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本资料谈一谈你对恐龙灭绝的看法。
本题主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要形成对一个问题要从多方面去思考的意识,初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资料叙述有科学性,符合逻辑即可。
3、人类从原始人发展进化至今,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时间;从人类诞生至今,我们周围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谈一谈在这一过程当中,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至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力逐步增强。
人类已经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到地球的环境,人类应该就此深刻反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正面的我们应该加强,负面的我们应该加以改正,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到现在,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更多的是负面,包括现在。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减弱我们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我们一个美好家园。
三.组间交流与点评(10′)
【教与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课改以来我讲的第一堂课,使用了导学案并开始尝试让学生担当课堂的主角,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
这堂课是我请苏春莲老师和我共同合作完成的,课堂效果好于预期,在这里感谢苏老师的帮助。
这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们刚开始不知道如何去讨论,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就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的问题设置和问题的提问方式不适合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以后应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二是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没有掌握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当中多加指导和培训。
第二个大的方面是问题设置的过大,可回答的方面过多,反而让学生无所适从。
因此,在以后的导学案设置过程中我和同组的其他教师要进行反复斟酌,将某一个大问题,分成几个小的问题,按顺序串在一起,利于学生解答。
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