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试大纲
学院代码:003
学院名称:体育学院
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体育教学(045201)、运动训练(045202)、社会体育指导(045204)
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体育综合(346)
参考书目及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为体育硕士考试大纲
体育综合 (346)
(一)《学校体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1.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
2.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
3.西方体育和体育思想的早期传播,
4.自然体育学说的传入及其影响
5.终生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
6.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不同学段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机能发育和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1675b7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9.png)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思想演变——体育教育化问题1、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克认为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体育活动的人文教化作用更重要,从而推动了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进一步发展。
2、对当时绅士们来说教育只是使他们的思想和言语行为能与其绅士身份相称的最好准备,体育人文教化的作用同样重要,因此,体育人文价值而非单纯的增强体质或健康是绅士教育的基本取向。
从而体育成为培养绅士的基本内容,推动了体育教育化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几位推进体育课程化的人物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
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赛多等人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德意志博爱学校的德绍五项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走向成熟的代表人物。
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因为他的体育教育却格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
三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迹发展得重要基础。
意大利安.维萨里在1543逐步形成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指出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根肋骨;1680年阿.波雷利在《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举重等运动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教育论:体育》说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等。
这些学科基础为体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1909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学校体育学教学指导大纲

一、理论部分《学校体育学》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学校体育学是一门研究学校体育事项发展规律及组织实施的学科,它横跨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两大学科领域,在体育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组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该学科在培养方案中被列为学科基础课程,属必修性质。
该学科将达成三方面的任务:一是帮助学生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特殊性;三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和体育教师观;二是使学生具备独立从事体育教学的能力。
三、课程基本要求第一,帮助学生了解学校体育工作的构成及性质,了解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核心任务以及学校体育的发展前景;第二,基本能够独立地从事普通体育教学的组织实施,能够独立地编制体育教学文件。
第三,具有一定的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第四,了解当前正进行的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对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有所把握。
四、学时分配五、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一)了解学校体育学的产生背景。
(二)掌握学校体育的定义及领域。
(三)了解本课程的学习方式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学校体育的领域(二)难点:学校体育的定义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教师教授为主,问答形式推进讲授,条件许可,辅以多媒体课件展示。
四、教学内容(一)学校体育学的产生背景1.体育与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2.《体育理论》学科的分化(二)学校体育的定义与领域1.学校体育的定义2.学校体育的领域(三)本课程涵盖的主要内容(四)本门课程的学习与考核第二章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学基本要求(一)了解国外学校体育产生发展概况。
(二)了解雅典及斯巴达学校体育的特点。
(三)了解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掌握近代几个学校体育文献的核心思想。
(四)知道“军国民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等学校体育思想的基本主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
(二)难点:我国学校体育的思想变迁。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教师教授为主,问答形式推进讲授,条件许可,辅以多媒体课件展示。
第7章 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

5、学生已有的体育知识、技能水平——学 习内容与难度要适宜
(1)立定跳远→蹲踞式跳远→挺身式跳远
(2)山羊→跳箱→跳马
(3)跨越式跳高→俯卧式跳高→背跃式跳高 (4)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原地跳起单手肩上 投篮→行进间跳起单手肩上投篮
(二)外部影响因素——客观因素
1、教师因素——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 与指导水平 2、难度因素——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对学习 策略的选择及学习进程、效果有一定影响
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甚至“土法上马”,通过对 场地器材布局的最优策划、设计,以及充分展示教师身 体语言、口头语言以及挖掘教材因素,为学生的学习创 造最优环境。
(五)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的能力和水平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元认知的指导,提高 学生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体育学习的特征
(一)学生的学习和掌握以间接经验为主——前人的知 识与经验。 (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闻道在先,术有专 攻”,“传道、授业、解惑” 。
(三)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学习手段——体育知识与技能 的学习主要有赖于身体力行的实际体验。
(四)学生需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生理负荷、心理 负荷。 (五)对学生个性、情感和品德的形成具有独特的作 用——人际间交往频繁,成功与挫折、竞争与协作的刺 激。
3、运动技能形成策略
运动技能形成策略分三步策划、实施,根据不同阶 段动作上、认知水平上、生理上所出现的不同特征而采 取相适应的学习、练习的策略。
4、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为体育学习或练习在时间上进行策划,不局 限于上课的规定时间。 (2)环境管理策略——是寻找和安排合适的学习或练习的场所。运 动场、图书馆、宿舍、家…… (3)努力管理策略——对学习的内容、目标进行谋划,对所遇到的 练习困难、学习障碍的应对,在心理上、生理上有充分的认识和准 备,并努力去奋斗,争取达到预定目标。如训练计划、学习目标的 制定与实施。 (4)他人支持策略——虚心好学,能者为师,建立师生和同伴间良 好的人际关系,以争取获得他人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潘绍伟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第三节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第二节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第四节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五节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第二篇体育课程与教学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第一节体育课程的特点第二节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第三节体育课程的编制第四节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第五章体育课程的实施第一节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第二节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第三节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第六章体育教学第一节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第二节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第三节体育教学内容第四节体育教学方法第五节体育教学组织管理第六节体育教学设计第七节体育学习评价第七章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第一节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第二节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第三节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第八章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节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第二节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节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节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篇课外体育第九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第一节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第三节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第十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第一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第十一章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第一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第二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第四篇体育教师第十二章理想的体育教师第一节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第二节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第三节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第十三章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第一节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第二节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与实习第三节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第四节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1.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
《学校体育学》考研课件 第七章 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

三、体育学习的特征
(一)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以学习和掌握间 接经验为主 (二)学生的体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的 (三)体育学习主要是在从事身体练习的过 程中进行 (四)在体育学习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 负荷 (五)体育学习对学生良好情感和品德的形 成具有独到的作用
四、体育学习的过程
(一)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
1.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学习过程 2.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学习阶段划分
[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动 作(作业)和反馈八个阶段 ] (二)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按一定技术 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准确、流畅和 娴熟的身体运动能力。
4.灵活性: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应 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
5.综合整体性:四种学习策略的综合运用
第三节 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
一、指导体育学习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一)影响体育学习策略获得和运用的内部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 2.学生的智力水平 3.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 4.学生的动机水平 5.学生已有的体育知识和动作技术基础 (二)影响体育学习策略获得和运用的外部条件 1.体育教师因素 2.体育学习内容的难度 3.教学环境因素 4.学习时间和反馈调节
二、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 (一)强化体育教师对体育学习策略指导的意识,提高 指导能力 (二)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和运用的兴趣 (三)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体育学习方法 (四)为学生提供灵活运用体育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 (五)加强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提高学生的元认知 的能力和水平 (六)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校体育学复习题

学校体育学复习题第一章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填空题1、现代体育的雏形在中世纪后期已初现端倪;其中“骑士七艺”的内容与形式与现代体育相似;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2、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与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3、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的标志是由德国的德绍学校开设的体育教育;包括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等闻名于世的学校体育课程;史称德绍五项4、裴斯泰洛奇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是体育课程臻于成熟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创立了和谐发展教育和要素教育理论..5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为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二简答题1、简述主智主义体育理论的特点答:注重体育过程中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注重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注重教师和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课程结构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在教学原则上采用凯洛夫的五大教学原则即直观性、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通俗性与可接受性等..2、简述21世纪体育课程的新特征答:1图突破学科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体育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传授;强调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2强调学生体育认知经验的重要性;关注学生体育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状况的变化;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体质目标的达成;努力改变传统体育课程过于重视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3构建弹性化的课程内容结构;以适应多元化的体育需求;..4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改革;改变传统课程评价中过分强调运动成绩;过于注重甄别功能的倾向..5强调课程的分级管理和教师在体育额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作用..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名词解释1、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之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心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二、填空题1、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与意志发展和个性发展三个方面..三、简答题1、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答:1促进智力和能力发展;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4锻炼意志好;增强进取心;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2、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答: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即抵抗挫折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一、名词解释1、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2、学校体育目标:是指在一定活动空间和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学校体育目的的具体化..二、填空题1运动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和课余体育竞赛..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学校体育目的、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课外体育活动目标、课余运动竞赛目标、课余运动训练目标.. 2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型目标取向三、简答题1、学校体育目标和目的的特征答:1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终结性、2不同指向的方向性3激励进取的前瞻性4具有一定的曲折性..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一、名词解释1体育课程设计:体育课程设计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2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与颁布的对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所应达到水平的基本文件;它体现了国家队不同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周四hi、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二、填空题1、认知分为概念认知、感觉认知和运动认知;体育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运动认知..2体育课程的特点1运动认知性课程2生活教育课程3情意类课程4综合性课程3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1人体生理机能适应性规律2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3体能发展的适应规律三、简答题1、体育课要做热身运动的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答::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的机能活动能力是逐步进入工作状态的;有逐步上升;达到一定高度;最后逐步下降的阶段性特征..上体育课做热身运动目的是克服人体的物理惰性和生理惰性..通过热身运动可以给肌肉预热、促进血液重新分配;克服肌肉自身的粘稠度和阻力;以克服物理惰性..通过热身运动可以改善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水平逐步提高机体内部的能量供应;适应运动负荷的逐步提高以克服生理惰性..2、简述人体生理机能适应性规律答: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是根据生理学新陈代谢规律提出的..当身体承受运动负荷时;体内异化作用加强能量储备下降;身体进入工作阶段;当身体休息和调整之时体内的同化作用加强;能量储备上升;进入相对恢复阶段;当进一步经过调整和休息之时体内的能量超过原来水平;进入超量恢复阶段..3、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答:1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第五章体育课程的实施填空题1从体育课程实施内部看;包括体育课程采用;体育课程调适和体育课程应用三个环节..2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有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第六章体育教学一、名词解释1体育教学:是在学生和体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认知、身体练习、情感和交往活动..2、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和学方式的总称..3、自主学习法: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师指导下;薛恒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目标、选择内容、规划学习步骤;完成学习目标的体育学习模式..4、教案:也叫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所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二、填空题1、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包括身体运动性、健身性、娱乐性和非阶梯性..2、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基础性、实用性、兴趣性和科学性..3、新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学习领域..4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有语言法、直观法、完整与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游戏与竞赛法..5、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包括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以及健康行为的评价等..6体育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体育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条件等..7探究式教学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分组讨论、验证方案、评价与提高..8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包括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发现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以及领会学习法..9、体育学习评价方法实施应注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三、简答题1、制定体育教学目标应注意事项答:1与体育课程目标相关2有教育价值3目标描述要准确4充分考虑学生实际5找到学生与内容的结合点6合理的目标分类..2、简述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过程答:1用教育的观点审视现有的体育素材2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对体育运动进行整合3选择运动项目4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运动项目5可行性分析..3运用游戏法应注意的事项答: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与形式;采取相应的规则和要求;在教育学生遵守规则的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认真做好裁判的评判工作;要客观公正评价游戏的结果;包括胜负;以及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4、探究式学习法的注意事项答:1合理设置问题;要考虑学生的基础与学习内容的特点;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2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创新;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应给与应有的包容与理解3充分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4注意运动技能学习的特点;解决学生会不会的问题;同时注意安全..5、编写体育课教案应考虑的问题答:1确定课的目标2根据单元计划的安排选定教学内容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步骤4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组织及措施5对课中各种活动的时间进行恰当的安排和分配6教案力求简洁明了..6、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理念答:1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2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4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第七章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一、名词解释1、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二、填空题1、体育学习的元认知策略包括心理激活策略、制定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2、体育学习的认知策略包括选择性注意策略、复述策略、练习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3、体育学习策略构成体育学习的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形成策略、体育学习的资源管理策略..4、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包括认知与定向阶段、联系形成阶段和自动化熟练阶段..三简答题1、运动技能形成后不易遗忘的主要原因答:第一运动技能是经过大量练习之后获得的..第二连续性的运动技能不易遗忘..第三运动技能保持主要依靠小脑和脑低级中枢;比大脑可能有更大的保持动作痕迹的能量..2、如何进行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答:1强化体育教师对体育学习策略指导的意识;提高指导能力2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策略进行体育学习和运用的兴趣3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体育学习方法4为学生提供灵活运用体育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5加强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的能力和水平6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四、论述题1、论述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和基本要求P28-292、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和基本要求P31——34。
第七章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精)

第七章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第一节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一、学习的含义学习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人们在对人类学习活动的研究过程中,将学习分为广义学习和狭义学习。
广义学习一般是指个体以经验的获得来适应其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或生活条件的活动。
广义学习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学习是个体对环境或生活条件的一种适应活动。
个体总是生存在一定的环境或生活条件之中,而环境或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个体要生存、要发展,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改造自己,促进自身的变化去适应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变化。
因此,个体的学习活动来自主体适应环境条件变化的需要,个体适应环境的实现是个体学习的结果。
其二,适应的发生是由于经验的获得。
经验是主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主体必须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信息,并将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形成经验,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学习过程也是获得经验的过程。
狭义学习是指在学校教育情景中,学生有目标、有系统、有组织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能力的过程。
狭义学习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学生对各门学科和课程的学习,如:数学学习、语文学习、物理学习、化学学习、英语学习、美术学习、音乐学习,以及体育学习等,通过这些学科和课程的学习,达到一定社会和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标,并使自身的经验得以积累,素质得以构建,行为发生变化,适应社会及其变化的能力得以提高。
二、体育学习的含义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
体育学习是以运动技术的学习为中心而展开的活动。
运动技术同属于体育知识的范畴,是千百年发展起来的人类知识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人们对运动动作科学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它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形态。
对运动技术的学习与在成熟基础上出现的行为的变形过程不同,如果它经过特别的训练,行为即发生变化;不经过训练,行为即不发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影响体育学习策略获得和运用的外部 条件 1、体育教师因素: ①体育教师教学策略与指导意识; ②体育教师的策略教学经验; ③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为例,利用已有的或自 制的器械、实物等来设计室外环境: ①关键技术是什么? ②重点与难点上什么? ③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来设计教 学?
二、体育学习策略 (一)体育学习策略的含义 (二)体育学习策略的构成 (三)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 (1)指向性 (2)调控性 (3)操作性 (4)灵活性 (5)综合整体性
第三节 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
一、指导体育学习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一)影响体育学习策略获得和运用的内部因素 ①年龄特点: ②智力水平: ③元认知发展水平: ④学习的动机: ⑤学生已有的体育知识和动作基础:
(4)学习时间与反馈调节 1921年奥斯汀(Austin,1921)通过研究发现, 为了使学习者有效率地掌握学习材料,有两种方 法可以利用:让学习者在学习期间不休息而反复 练习,称为集中练习;在各次练习之间安排一定 的间隔时间,称为间时练习(亦可称为分布练 习)。不论是早期的研究或是近期的研究,文字 学习或各种动作技术学习,大多数都得出了同样 的结论:间时练习优于集中练习。 两种练习的效果也不是绝对的,它又依赖于以下 因素:
第一节 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及特点 一、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 (一)学习的含义 广义学习一般是指个体以经验的获得来 适应其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或生活条件的活 动。 狭义学习是指在学校教育情景中,学生 有目标、有系统、有组织地掌握知识、形成 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能力的过程。
(二)、体育学习的含义 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 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 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 运动经验,提高运动素养,规范和改善体 育运动行为的过程。
①学习者的条件。对于能力强的学习者,集中练习 有效;对年幼儿童和能力较差的学习者,间时练 习有效。 ②教材的难度与份量。运动技术较简单的,则无需 间时练习;运动技术越复杂,练习内容越困难, 需要练习的次数和总时间越多,间时练习为最佳。 ③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不同阶段。一般地说,练习初 期可进行频繁的练习,但每次练习时间不宜太长, 间隔时间宜短些。随着运动技能的熟练,练习时 间可增长,间隔时间也可延长。
二、体育学习过程的特点 (1)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明确直接与间接经验的联系与区别 (2)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手把手式教学” 理解学习、自学、自主学习的概念与关系 (3)主要从事身体练习过程 (在室内上的体育理论知识算不算体育活动) (4)需要承受一定的负荷 理解负荷过量与适量的关系;竞技负荷的关系。 (5)对学生的良好的情感与品德有独到的作用 问:什么是独到的作用?(情感直接性)
三、体育学习的内容 (一)体育认知学习 (二)运动技能学习 (三)社会学习: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四、体育学习的过程 (一)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 (二)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 一、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二)研究学习策略的重要意义 (1)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 (2)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会学习 (4)有利于教师的学习指导
二、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 (一)强化体育教师对体育学习策略指导的意识, 提高指导能力 (二)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和运用 的兴趣 (三)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体育学习方法 (四)为学生提供灵活运用体育学习方法的机会 和条件 (五)加强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提高学生的 元认知的能力和水平 (六)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七章 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 确认识体育学习的过程与特点 及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 并初步掌握指导学生学习体育 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讨论: 1.影响一个学生对一个运动项目热 爱的条件是什么? 2.如何学习具有一定难度的运动项 目? 3.什么因素能使学生持续性地保持 对一个运动项目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