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时跟踪训练8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含解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后集训训练第八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后集训训练第八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含答案解析)

第八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1.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

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2.小明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中医药方面的知识,于是上网点击“中医药”进行搜索。

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 )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B.《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C.《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D.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3.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

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与火器4.《中国科学与文明》一书中写道:“现代研究显示,中国早期的官僚政治组织对于科学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力。

”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看法的是( )A.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B.炼丹家在炼丹时发明火药C.郭守敬编成《授时历》D.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5.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翰林院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政府内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组建天祐浑天仪象所,历时三年研制成功,铸铜水运仪象台。

这反映了宋朝( ) A.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B.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C.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D.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6.以下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文化成就体现“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一特点的有( )①印刷术②指南针③火药④《授时历》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的手。

”结合对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B.古代欧洲的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C.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D.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8.“中土医书,方论浩繁。

20182019学年度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巩固训练:3.8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解析版)-精选学习文档

20182019学年度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巩固训练:3.8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解析版)-精选学习文档

课后巩固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选择题1.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这也反映出书写工具的落后。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不用学习五大车的竹简,也可达到“学富五车”的程度应始于( )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解析:西汉时期我国已发明了造纸术,东汉时期宦官蔡伦又改进了造纸术,纸张取代竹简成为更加便利的书写工具。

答案:C2、《梦粱录•江海船舰》记载:“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

”据所学知识判断,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 )A.战国 B.汉代C.唐代 D.宋代解析:由材料中“舶商之船……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说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该项技术出现在北宋时期,故选D项。

答案:D3.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军事上战胜本国封建势力提供条件的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C.火药 D.指南针解析: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依靠冷兵器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军事上战胜本国封建势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答案:C4、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

今(雕)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解析:根据邢昺的观点,“传写不给”限制了读书人的增多,而雕版印刷术改变了“传写不给”的现象,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5、汉代《九章算术》中有“方田”“粟米”“均输”(计算赋税)等章节,其内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计算问答。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 )A.理论性 B.实用性C.复杂性 D.文学性解析:理论性、复杂性不符合题干“与农业社会相关”信息,故A、C两项错误;《九章算术》内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计算问答,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是为农业服务的,体现的是实用性,故B项正确;题干无法体现其文学性,故排除D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作业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作业Word版含解析

课后训练基础巩固1.西汉时大夫东方朔撰文上呈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

以后改变携书不便现象首先得益于发明了()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术C.制墨技术D.活字印刷术2.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

“替宗教改革开路”的发明是()A.指南针B.火药C.针灸疗法D.印刷术3.被称为“水手之友”的发明是四大发明中的()A.造纸术B.指南针C.火药D.印刷术4.有人在到书店查阅天文常识时,发现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曾使用自制的天文仪器观测天象。

这一天文仪器是()5.关于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描述,正确的是()A.《九章算术》大约成书于西汉B.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国家C.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最早使用的是算盘D.唐朝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6.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农业生产要“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他这一观点主要强调了()A.听天由命,逆天无功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D.勤劳致富7.中医药在治疗疾病、保证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医药工作者要研究古代中医药学必读的书籍不包括()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本草纲目》D.《氾胜之书》8.假如你生活在春秋时期,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①印刷发行你个人的自传②从《九章算术》中学习十进位值制记数法③可以借助《石氏星表》相关资料确定100多颗恒星的位置④借助《黄帝内经》医治病人A.②③B.①③C.②④D.全部无法享受能力提升9.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

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

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

”对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A.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B.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C.中国古代只注重人的研究,不注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10.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的变革。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四大发明深化理解四大发明对中国和西方发挥不同作用的原因(1)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阻碍;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阻碍先进技术发挥作用。

(2)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促进了西方科技的进步。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的作用。

四大发明在中国古代未能发挥突破性作用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任何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巨大作用。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1.《九章算术》(1)问世:约成书于东汉。

(2)内容: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3)地位①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②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珠算(1)出现:算筹是中国古代早期采用的计算工具,后来演变为算盘。

(2)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

(3)传播: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判断正误(1)古代中国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主要计算工具。

( √)(2)古代中国数学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古代数学体系。

(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1.古代天文学的产生及发展(1)祖先采集、狩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

(2)据说,尧设有火正、羲和之官,负责观察日月星辰。

(3)后世不少朝代都设有专门的天象观测机构。

2.成就(1)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2)《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思维点拨天文、历法是紧密联系的天文侧重于观察天象,记录天文现象及变化;而历法侧重于指导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服务。

历法是在观察天文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练习卷: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练习卷: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王祯,元代农学家、印刷技术革新家。

下列项中能印证该论断的是①发明水排②发明转轮排字盘③创制木活字④著成《农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2.关于李时珍《本草纲目》一书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B.运用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法C.纠正了前人药书的不当之处D.图文并茂,便于学习辨认【答案】A3.王祯在《农书》总序中记载:“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搜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檐捐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印刷之。

”下列关于材料中的印刷技术,说法正确的是A.刻板费时费工费料 B.大批书版保存不便C.出现错字易于改正 D.不适于小规模印刷【答案】C4.中晚明的科学技术出现了新的进步。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

方以智则在《物理小识》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

”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

在《物理小识》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

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

这表明当时()A.当时中国自然科学领先西方 B.中国科技有了一定的突破C.传统科技占统治地位 D.国家重视科学研究【答案】B5.隋唐时期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占据中国古代书籍印刷的主流,而更方便、快捷的活字印刷术虽然在宋元时期出现、发展,但并不占据古代中国印刷的主流地位。

这反映了A.农耕文明对文化教育需求有限B.专制主义制度的强化压抑了文化发展与进步C.社会发展迟滞使科技进步缓慢D.重农抑商政策使经济对文化发展无拉动作用【答案】A6.西晋傅咸赞美中国古代某项重大发明:“夫其为物,厥美可珍。

人教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必修3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含详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必修3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含详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必修3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含详解)一、选择题1.“(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

这种场面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末宋初B.春秋战国C.商周D.元末明初2.史载,唐以前,士人以藏书为贵,藏书少,士人精于雠对,诵读精详。

到宋朝,士人易于得书,不再重视藏书,诵读也懈怠了。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A.两宋商品经济繁荣,生活优越B.印刷行业不断进步,书籍增多C.社会娱乐生活增多,士人堕落D.政府轻视文化教育,学风淡薄3.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可作为其观点依据的有①词的繁荣②程朱理学兴盛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④毕升发明雕版印刷术A.①②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4.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四大发明中促进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发展的是A.造纸术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7.《本草纲目》被认为是一部蕴含近代科学思想和方法的著作,主要指它A.是集我国历代医药学之大成的药典B.是涉及多领域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C.采用先进的药物分类方法D.是产生广泛影响的世界性书籍8.关于珠算在明清时期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珠算的普及和发展主要基于商业的繁荣B.人们尚无法运用珠算法解决开立方运算问题C.海禁政策的实行使得珠算法没有传播到国外D.清朝时期珠算法开始传播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地区9.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92篇,其中涉及饮食烹任的有25篇,包括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等。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单元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课时跟踪训练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单元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课时跟踪训练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13: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13: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练习题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基础达标]1.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

那么在古代的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人外出游学时,不用带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达到“学富五车”()A.西周B.秦朝C.汉代D.唐代『答案』 C『解析』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从而大大减轻了书写负担。

2.“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版印刷,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

”这段表述有悖史实,这是因为西晋时期()A.都城不在洛阳B.造纸术没有被发明C.雕版印刷术没有被发明D.赋这种形式没有诞生『答案』 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与材料中“西晋”时间不符,C正确。

3.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贡献。

其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条件的是()A.造纸术B.指南针C.火药D.印刷术『答案』 D『解析』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4.13世纪后期,阿拉伯书籍中有关“中国雪”的记载被翻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它)“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

“中国雪”是指()A.造纸术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答案』 C『解析』根据题干中“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等有效信息,可以判断出“中国雪”指的是火药。

据此排除A、B、D三项,故『答案』为C项。

5.(2018·贵阳月考)西方学者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最先为中国的巫师所知,他们用一个按北斗七星的形状、用磁铁矿做成的勺子,放在一个光滑的铜天盘上指示南极。

”该项发明是()A.印刷术B.造纸术C.司南D.火药『答案』 C『解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故C正确。

6.下列属于《九章算术》中所记载的,且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的是() A.割圆术B.十进位值制记数法C.极限思想D.精确的圆周率『答案』 B『解析』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我国古代数学方面的重要成就,它用有限的符号可以表示无穷无尽的数,而且简捷明快、方便运算,所以马克思称之为“最美妙的发明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时跟踪训练8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含解析课时跟踪训练(八)一、选择题1.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打破世界相对封闭的状态,使之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的是( )A.造纸术B.指南针c.火药D.印刷术[解析]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故答案为B。

[答案] B2.学界一般认为,我国在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

下列史料最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A.西晋傅咸作《纸赋》肯定纸的意义B.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c.蔡伦因造纸有功被册封为侯D.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的造纸工序[解析] A、c、D三项在时间上与西汉早期不吻合。

西汉基出土纸质地图说明当时出现了纸,B项正确。

[答案] B3.马克思认为:“……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________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________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________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________”上依次应填入的是( )A.火药、指南针、印刷术B.指南针、印刷术、火药c.指南针、火药、印刷术D.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解析]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故选A项。

[答案] A4.下列属于《九章算术》中所记载的,且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的是( )A.割圆术B.十进位值制记数法c.极限思想D.精确的圆周率[解析]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我国古代数学方面的重要成就,它用有限的符号可以表示无穷无尽的数,而且简捷明快、方便运算,所以马克思称之为“最美妙的发明之一”。

[答案] B5.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指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

”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如果没有四大发明,就不会有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B.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本动力在于四大发明的完成c.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向近代迈进的步伐D.四大发明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解析] 四大发明只是对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故A错误;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本动力在于欧洲生产力的发展,故B错误;四大发明对于欧洲向近代迈进起到了促进作用,故c正确;四大发明对于欧洲封建主义的变革的作用也仅仅是促进而不是决定,故D 错误。

[答案] c6.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解析] 材料“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等信息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比较普遍,故本题选择c项。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中没有涉及活字印刷,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雕版印刷仅用于官方刻书,故D 项错误。

[答案] c7.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其目的是( )A.尊敬农民B.指导农业生产c.保证农民劳动时间D.关注农作物生长规律[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和所学史实说明历法起到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

[答案] B8.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

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

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A.《石氏星表》B.《九章算术》c.《齐民要术》D.《黄帝内经》[解析] 抓住关键信息:统计“新谷、陈粮的多少”,可知所用到的是数学知识,选项中只有B符合题目要求,A是天文学著作,c是农学方面著作,D是医学著作。

[答案] B9.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国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

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机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

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据此,你认为雨果的观点是( )A.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力B.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c.雨果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D.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解析]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阻碍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故选D项。

[答案] D10.电视剧《大国医》获得观众好评,出品人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吴长忠认为,一部表现中医的正剧能够获得多方青睐,除了主创人员的出色表现外,主要原因在于国人对中医国粹文化的渴求和回归。

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之作是(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本草纲目》D.《九章算术》[解析] A项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B项系统论述了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之作,c项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D项是数学专著,故选B。

[答案] B11.“民以食为天”,古代农书对农业生产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下列有关农书《齐民要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B.主要记载了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c.是北魏贾思勰所著D.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齐民要术》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

故B表述错误。

[答案] B12.从《齐民要术》到《农政全书》,中国古代的农书基本都记述了主要耕作方法、农具、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等内容。

这可以佐证( )①科研方法注重实验观察②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③农业发展达到很高水平④科技成果多源于经验总结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 中国古代科技不注重实验观察,故①错误;耕作方法、农具、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等内容的记录体现出了精耕细作,故②正确;耕作技术等内容的出现也体现出了我国农业发展达到很高水平,故③正确;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不注重实验,注重经验总结,故④正确,答案选择c项。

[答案] 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各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部分)(%)朝代北宋南宋明朝清朝理论类491630实验类121031技术类84818169——李思孟《科学技术史》材料二与西方人相比,中国古人很少思考那些与物质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

中国明代的李之藻曾致力于西方数学与中国古算术的对比研究,他同样认为,中国古算术最为缺乏的就是西方那种完整的推理系统。

此乃尊崇实用理性的传统使然……古代中国注重功利,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只能孕育出诸如农学、天文学、医学、算学等以实用理性为特质的科学形态。

——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宋与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哪些特质。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些特质的原因。

[解析] (1)结合材料一表格中不同类型科技类成果所占比重,可以得出两宋与明清时期的科学发展特征。

(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和“此乃尊崇实用理性的传统使然”,可以得出注重实用理性、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古代中国注重功利,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以及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状况来找原因,可以得出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儒家思想中重政治、轻技艺观念的束缚,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等。

[答案] (1)特征:两宋与明清时期的技术成果都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的实验类成果减少;明清时期科技类理论成果比重上升。

(2)特质:注重实用理性;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

原因: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儒家思想中重政治、轻技艺观念的束缚;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

14.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科技发明统计资料(部分)——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统计材料二中国发明了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些重要的东西,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四大发明),所以它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

……由此可见中国古时不是没有能力的,因为后来失了那种能力,所以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

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

——《孙中山选集》材料三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2)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孙中山说的“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四大发明),所以它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

(3)材料三中论及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你是否认同?为什么?[解析] 第(1)问,据表中中国科技发明和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所占科技总发明比重的变化解答。

第(2)问,结合四大发明对欧洲近代社会转型的促进作用这一角度予以说明。

第(3)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汉至明朝前期,中国科技发明一直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明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

(2)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火药帮助新兴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势力,推翻了封建制度;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印刷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总之,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3)认同。

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等观念,引导大批青年人皓首穷经以应科举,是造成科技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认同。

中国科技在公元1500年以前一直领先于西方,期间儒士大夫和儒学一直居于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

明朝中后期(公元1500年前后)开始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而明代也是儒士大夫和儒学在传统社会文化中开始衰落的年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