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透视 (1)

合集下载

历史虚无主义的唯物史观透视

历史虚无主义的唯物史观透视

历史虚无主义的唯物史观透视
李立培
【期刊名称】《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3)001
【摘要】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重新泛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历史虚无主义存在于众多领域,影响面广,危害度深.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创新"的旗号,歪曲历史,削解民族精神,贬低革命,解构主流意识形态,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总页数】3页(P5-7)
【作者】李立培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政治学系,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9
【相关文献】
1.捍卫唯物史观坚定理论自信——兼驳历史虚无主义的哲学历史观 [J], 祁霄; 王晓文
2.以唯物史观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四重虚无 [J], 陈晨
3.历史虚无主义“虚”与“无”的唯物史观辨析 [J], 刘申忠
4.历史虚无主义"虚"与"无"的唯物史观辨析 [J], 刘申忠
5.论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本质:基于唯物史观的批判 [J], 马建军;周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虚无主义透视

历史虚无主义透视

历史虚无上义透视0班永吉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通过虚无历史颠覆价值观念、颠覆政权和社会基础,是_种攻击的武器和斗争的手段。

习近平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强调:“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有效开展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必须掌握研究党史国史军史的科学方法,认清历史虚无主义者的现实依托、论证方式等。

透析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依托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存在,除了政治因素,还有社会、文化及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囿于个人利益得失陷入个人主义藩篱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形容少部分人对历史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的站位,是很贴切的。

一则身处其中,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若以一己得失来衡量历史则大多走向虚无,掉进个人主义的藩篱。

二则由于我们党在历史上出现过政策或决策失误,给个人利益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一些人难以释怀,从个人创伤心理出发,怀疑党的组织,诋毁党的形象,沦为历史虚无主义者的帮凶。

——以社会问题的存在否定理论的科学我们的改革,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任何经验可循。

在前进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或曲折,这就成了一些人攻击现行政策的借口。

比如,物质生产极大发展,相应的精神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在党内出现消极腐败现象,社会上出现个人至上、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有人便据此完全否定市场经济、否定改革开放,这无疑是错误的。

问题是时代的先声。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之后是新的问题出现,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才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必经之旅。

苛求完美,不容许出现任何失误,本身就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样的人,这样的思想,也会成为历史虚无主义存在的土壤。

----以消费主义为旨趣虚化历史价值在西方文化渗透和大众消费文化的推动下,文化领域出现了消费一切、解构崇高、虚化历史价值的社会现象。

历史虚无主义解析

历史虚无主义解析

历史虚无主义解析历史虚无主义解析如下:“历史虚无主义”,从字面上来理解也很简单,说白了就是虚假的历史观,不切实际的历史观。

那么究竟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有什么样的危害,我们就必须更深入地理解什么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才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历史理论术语,它是指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甚至否定历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

通俗地讲,就是否定过去发生的正确的历史。

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它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历史虚无主义总是根据现实状况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但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并没有改变。

“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些具体表现:1.错误的价值观念。

在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观念里,西方的一些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就是对的,从而否定我们国家的人民民主专政,甚至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享受着我们国家发展带来的福利却又来抹黑我们的国家。

2.打着红旗反红旗。

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所谓的学术,为了一些利益,以所谓的“还原”历史,断章取义,歪曲正确的历史,胡编乱造历史,甚至找一些非官方,非正式历史乃至一些影视作品个别片段来歪曲历史,这就是典型的打着红旗反红旗的“历史虚无主义”。

3.不尊重历史史实。

一些“历史虚无主义”以重新认识为名,丑化、诋毁历史人物,无底线中伤一些英雄人物,甚至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提出岳飞,文天祥不是民族英雄。

很多“历史虚无主义者”都有一些共同的政治意图,经济意图,本质上是一种反动的政治思潮。

很多“历史虚无主”都打着学术的、历史的口号,实际他们就是伪科学。

我们必须坚持唯物的历史观作为理论指导,不给历史虚无主义以生存的土壤。

“历史虚无主义”危害有哪些:1.历史虚无主义存在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以历史为名,歪曲中国革命历史,篡改历史,否认过去,颠覆唯物史观。

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环球市场理论探讨/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原因及对策探析张 娥苏州大学摘要: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是由国内外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文化需求的无法满足、互联网的技术支持等是其内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推行以及加大意识形态的输出构成其外部环境。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头脑,练就“火眼金睛”,同时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国家与民族认同感,毫不动摇地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原因;对策一、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原因苏联解体带来的社会主义低潮,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历史虚无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契机,但随着新中国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其传播有所收敛。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新时期,为什么历史虚无主义又沉渣泛起,试图通过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合规律性,来质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我认为,必须从国内外两方面去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

(一)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国内环境1、社会条件: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社会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为事物发展提供条件。

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重新大肆传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转期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市场经济一方面带领中国走出了积贫积弱的困境,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与此同时,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社会问题却在与日俱增。

当社会内部矛盾集聚逐渐冲击政府的公信力,一部分人便在西方错误思潮的煽动下动摇了社会主义信仰,历史虚无主义因此乘虚而入,试图通过否定历史、否定英雄人物,进而达到否定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

所以,社会内部矛盾的恶化加上解决这些问题的长期性成了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现实条件。

2、文化条件:物质需求满足后文化需求满足的缺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在满足基本需要(包括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之后,就会去追求新的更高的层次的需求,比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文化需求便是自我实现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透析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透析
· 74 ·第 2期
观存在都将被否定 ,“宗教、自然观、社会 、国家制度 ,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 ,一切都必须在理性 的法 庭面前为 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J3虬。19世纪 中期 ,更加看重人 的思维作用的青年黑 格尔派将宗教神学视 为限制德国人主观精神 、阻碍德国进步的根源。于是 ,一场 以宗教为对象的批判运 动悄然拉开帷幕 。费尔 巴哈在这场运动中名声显赫 ,但施蒂纳却认为费尔 巴哈的批判并不彻底 ,仅仅是 宗教神学与思辨哲学的一种变形体 ,而 自己笔下那个能够虚无一切神灵的“无”才是 至高无上的。虚无 主义也 由此 走进 马克思 的视 野 ,只是 这个 被施 蒂纳 万分 看重 的“无 ”在 马克 思 看来 “吞 噬 的只是 世 界上 的 圣物 ,而对世界本身他连碰也没有碰到” J3 ,实际上只是资产阶级保守思想 的体现。
“虚无 主 义 ”一 词 最 早源 于拉 丁 文 ,在 法 国大 革命 时 期便 已经 有 使 用记 录 ,当时 主要 是 指 那 些 被 认 为 意 见 、行 为等 毫无 意 义 的人 。第 一个 在现 代 意义 上使 用 该词 的是 德 国哲 学 家 、宗 教 学者 雅科 比 ,他在 批 判 费希特 哲 学 时 ,“骂它 是 虚无 主义 ” ,担忧 如若 像 费希 特 、康 德 那样 大 力推 崇启 蒙 、宣扬 理 性精 神 ,必 然 会消解人们 t5,中原先那些崇高与神圣 的东西 ,让人们 日益空虚 ,并最终招致内心价值王 国的崩塌。这正 如恩格斯在评价启蒙运动时所说 的那样 ,启蒙思想将理性视为衡量一切 的唯一标准 ,与其 相悖 的一切客
关键 词 :历 史虚无主义 ;后现代 主义 ;中国共产 党;意识形 态安全
中图分类号 :13092
文献 标志码 :A

【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

【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1️⃣ 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界定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其核心观点在于否定或歪曲历史事件、人物及文化,试图通过重新解读历史来颠覆或削弱既定历史认知。

这种思潮往往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幌子,实则带有明确的政治意图和价值取向,对社会的历史观、文化认同乃至国家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2️⃣ 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2.1 歪曲历史事件历史虚无主义者常常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歪曲或淡化处理,如否认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艰苦抗争,或夸大国民党军队的作用,以此来削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2 诋毁历史人物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恶意诋毁,历史虚无主义者试图颠覆公众对英雄人物的正面认知。

例如,对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功绩进行无端指责,甚至编造谣言,企图抹黑他们的形象。

2.3 否定民族文化历史虚无主义还表现为对民族文化的否定和贬低。

他们可能通过夸大外来文化的优越性,贬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以此来削弱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2.4 宣扬“告别革命”论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宣扬“告别革命”论,认为革命是破坏性的,应该被摒弃。

他们试图通过否定革命来削弱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为资本主义复辟制造舆论基础。

3️⃣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3.1 扰乱历史认知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歪曲历史事实和人物形象,严重扰乱了公众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导致历史虚无化和碎片化,不利于形成统一的历史观。

3.2 削弱民族凝聚力对民族文化的否定和贬低,以及对革命历史的歪曲,都会削弱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影响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3.3 破坏社会稳定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与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和颠覆活动相联系,其目的在于通过破坏中国的历史根基,动摇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进而达到颠覆国家政权的目的。

综上所述,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多种多样,但其核心在于否定或歪曲历史,以达到其政治目的。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维护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定文化自信,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历史虚无主义的唯物史观透视

历史虚无主义的唯物史观透视

第13卷 第1期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 13 No .12011年3月Journa l of A nhui Un i v ers it 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 ogy(Soc i a l Sc i ence)M ar .2011历史虚无主义的唯物史观透视李立培(安徽大学政治学系,合肥 230039)摘 要: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重新泛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

历史虚无主义存在于众多领域,影响面广,危害度深。

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创新0的旗号,歪曲历史,削解民族精神,贬低革命,解构主流意识形态,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社会思潮;唯物史观;透视中图分类号:D 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0005-03收稿日期:2010-12-18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0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09sk059)资助作者简介:李立培(1987-),女,安徽宣城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Pers pecti ve of h i storicalmateri alism on h i st orical ni h ilis mL I L i -pe i(D epart m ent o f P o litics ,A nhui Un i v ers it y ,H e fe i 230039,Ch i na)Abst ract :I n recen t years ,h i s torica l nihilis m has ree m erged i n our country out of its pro found h i s torica l back -ground and socia l r oo.t A s it i s ,h istorical n i h ilis m ex ists in m any areas w ith a w i d e range and deep da m age .H o isting the banner o f /i n novation 0,histo rical nihilis m d istorts the h istory ,attenuates the national sp iri,t beli-t tles the revo l u ti o n ,deconstructs the m ainstrea m ideology ,and negates the Party l e adersh i p and soc ialist syste m.K ey w ords :historical n i hilis m ;so cial trends of t houghts ;hist o rical m ater i a lis m;perspectiv i s m 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重新泛起。

历史虚无主义的唯物史观透视

历史虚无主义的唯物史观透视
i s t e out te e r v l in,d c n tu t e ma n te de l g h o e o sr e st i sr a i oo y,a d n g tst e Pa e d rh p a d s caits se h m n e ae h ny l a e s i n o i l y tm. s
Ho s n e b n e f“ n o ain i igt a n r t h o in v t ”,h s r a i i s d so t t e h soy,atn ae e n t n l p r ,b l — o i o c l h l m itr h itr ti n i s t u ts t a i a i t ei e h o s i t
LILi D i — e
( eat et f o ts A hi nvrt, e i 30 9 C ia D pr n o li , n u U i s y H f 0 3 , h ) m P ic ei e2 n
Absr c :n r c n e r t a t I e e ty a s,hitrc ln h l m a e me g d i u o n r u fi r fu itrc lb c ・ so a i i s h sr e r e n o r c u ty o to t p o o nd h so a a k i i s i go n n o il ro .As i i ,h so c ln h l m x ss i n r a t de r g d de p d ma e r u d a d s c a o t t s itr a i ii e it n ma y a e s wi a wi a e a e a g . i s h n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园地・ 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透视梅荣政 杨 军【内容提要】 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重新泛起,有深刻的背景。

从突出表现及基本特点考察,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以唯心史观为基础的典型的实用主义,是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本对立的,是非科学的。

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在于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只要坚持唯物史观,科学认识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就能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真实图景。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社会思潮 中国近现代史 唯物史观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界重新泛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为什么历史虚无主义会在这个时期泛起,它有什么突出表现及特点,其错误何在,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些分析,以供讨论。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突出表现及特点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是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思想反映。

从国际上看,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两种社会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并存、竞争、合作、斗争,在总体上“资”强“社”弱、“资”进“社”守的格局没有改变。

反对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将长期存在。

从国内来看,我国为了发展生产力,实行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反映到思想意识领域,马克思主义是主流意识形态,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

在当今国际国内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内的某种社会思潮能在国际上找到根源或者得到呼应。

因此,要用正确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重新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

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有共同的反马克思主义政治基础,这使它们具有相通性,在理论观点上能够相互转化和统一,在一定的形势下相互呼应。

在这种转化和统一中,历史虚无主义的作用在于否定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直接质疑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选择和发展道路,质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这更带有根本性质。

它既弥补了新自由主义侧重于经济和政治领域、从现实的角度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而在文化领域、历史维度上的相对不足,又改变了新文化保守主义曲折隐晦的表达和难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透视 重新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竭力张扬自己的主张。

集中起来说,就是四个观点:一是否定革命。

否认20世纪中国发生革命的必然性,认为中国选择革命的方式实现社会变革,是疯狂和幼稚的表现,革命就是杀人流血,是一种单纯破坏的力量,其结果只是实现了“专制复辟”,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意义。

因此,应当“告别革命”,反对革命的一切后果。

二是否定五四运动。

认为五四运动造成了历史的断裂,即从所谓“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走上了“以俄为师的歧路”,中国因此耽误了60年的发展,“至少虚掷了三代人的血泪精华”;三是否定社会主义改造。

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实质的问题是根本搞早了搞错了,阻滞、破坏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1978年以前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只是一部荒唐史”。

赞扬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和对“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主流”的回归,把改革开放的历史与前30年的历史割裂和对立起来。

四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透过这四个观点,可见其要害在于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这些观点散布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

比如,在史学界,历史虚无主义论者质疑并淡化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历史,认为唯物史观是机械的历史决定论,反对阶级斗争学说、社会形态学说、历史发展客观性理论等,主张用历史选择论取代唯物史观,以超然的客观主义态度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推崇和照搬国外史学流派的观点;在20世纪史学批评中,否定建国后史学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否定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学术地位,妄言“中国史学无大师”;以学术创新为由,把创新当成是简单的翻版,颠倒前人运用唯物史观得出的结论。

如太平天国运动是“一个笑话”,“绝无进步的历史意义可言”。

“辛亥革命搞糟了”,“完全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革命志士鼓吹、争取的结果”,“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

”五四运动“把民族传统文化赖于生存的东西截断了,一切民族虚无主义,一切政治灾难都是从五四运动来的”;赞扬西方国家入侵是帮助中国发展,中法战争、抗日战争都没有什么必要。

推断让清政府慢慢搞新政,中国今天也能实现了现代化;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上,褒扬曾国藩、李鸿章、慈禧、袁世凯、徐世昌等,同时贬抑洪秀全、孙中山等。

又如,在文学领域,某些描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作品,漠视、甚至消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变革的巨大作用;在近代历史剧的创作中,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于不顾,把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归结为各种离奇因素,归结为个人的心血来潮;高扬所谓人性的大旗,对革命的暴力大肆讨伐;对先烈们为追求进步、独立、自由而艰苦奋斗的悲壮历程,以曲解的态度,用调侃、讥笑、揶揄的语言进行描写,对封建统治者和卖国贼却极尽美化之能事;在文艺评论中,对支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用作品反映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当代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叶圣陶、丁玲等等进行贬损和否定,并宣告要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断裂”,全盘否定五四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的进步文学、革命文学。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上述种种表现,显示了它的以下特点:第一,在内容上,不是一般地全盘否定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是否定某一阶段或某几个阶段的历史,具体地说就是否定中国近代历史,特别是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取得民族独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

概括地讲,就是两个否定:否定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否定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步性;反对暴力革命,鼓吹改良,集过去历史虚无主义之大成,主张中国现代化以英美为师,全盘西化。

第二,在方法上,一是以历史选择论为指导,以假设为前提,不对历史事实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不认真分析历史事件展开过程的实际联系,把现象当本质,根据历史现象的表面特征进行主观臆想、推断历史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新瓶装旧酒,得出所谓“新结论”。

二是把支流当主流,以点概面、以偏概全,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5年第5期随意放大一些历史事实,以达到论者既定的目的。

第三,在思维方式上,无论是在史学界还是文学界,对凡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所得出的结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胜利和成绩,都统统发难,动辄全盘否定、要“断裂”,非此即彼,形而上学猖獗。

第四,在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上,一是以学术研究的面貌出现,在学术刊物、研讨会上和学术著作中发表意见,以显示论者的观点是科学研究、理性思考的产物,是理论创新的成果;二是以文学、艺术作品特别是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形式,利用电视、电影和网络等途径,影响社会舆论,诱使人们“重新认识”某段历史或某个人物。

历史虚无主义是在西方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思潮的影响下,适应西方国家对我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政治需要和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策略变化,重新泛起的一种政治思潮。

它所反映的不仅是文化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不仅是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更是对待现实的态度问题;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

它脱离客观历史事实,以自己的主观价值尺度,尤其是政治的价值尺度对历史进行剪裁、重塑,背离了最起码的客观性标准,是典型的实用主义。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选择论”的错误“历史选择论”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观点。

这种观点是同唯物史观根本对立的,是非科学的。

历史唯物主义并不简单地、一概地否认历史选择,但是它强调历史选择是以历史决定论为前提的。

从唯物史观的观点看来,科学认识、研究历史的目的之一,就是探索历史真实。

所谓历史真实,是历史本质的真实,历史规律性的真实,而不仅仅是历史事件、历史细节的真实。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立足于“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①,通过探寻人类社会“现实的联系”,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到生产力的高度,这样推翻了他们之前的所有的思想家把历史看作是某种观念的逐渐实现的观点,把唯心主义从它最后的避难所———历史观驱逐出去,创立了唯物史观。

“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

”②它是指导我们获得对于历史真实正确认识的惟一科学的理论指南。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③。

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性决定了历史的本质是客观的,这一客观性本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历史是由人类自身创造出来的发展过程,是人类已经发生的活动。

人类这种创造活动一旦产生,就是既成的客观事实。

因此,尊重客观事实,是人们认识、把握历史的必要的基本前提和科学态度。

对待历史,只能实事求是,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或根据后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去修改、裁剪、编造,也不能对它进行假设、推理,以期产生另外的历史结果。

以假设为前提,对历史进行主观臆断,既不符合历史研究的思维逻辑,对探求历史真实也毫无意义。

第二,历史发展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正确认识历史运动,首先应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理解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50页。

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历史以近乎自然的方式发展着,具有自然性特征,即历史的进化像自然的进化一样,有其内在规律。

这些规律是“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①。

历史发展必然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是由人类创造历史的客观物质基础决定的。

马克思指出,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依赖一定的生产力和结成相应关系进行满足其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开始对历史的创造,其他一切活动都起源于并最终依赖于这个创造的存在和继续。

而“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

可见,生产力是人们的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

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越益发展而越益成为人类的历史。

”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容作了经典概述,科学阐述了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推动下不断演替进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