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品版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
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
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课堂讲学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体味典故,理解本词中典故的含义
(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打败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也无处可寻了。暗含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之意。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高一 必修四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必修四第二单元《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难点名称
理解《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的含义。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词本身就比较难理解。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通过解读典故把握作者情感,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对学生来说需有一定的阅读功底,大量用典对学生来说本来就难以掌握。
难点教学方法
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从全词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
上片先后有1.三国时,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2.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
作者以廉颇自比,虽66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使他很悲愤,作者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发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通过以上五个典故的分析,思考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高中语文必修四6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导入: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
从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后,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铅山等地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启用,但都不长。
宋宁宗赵括即位后,当时蒙古已崛起,金日益衰败。
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企图通过伐金立一场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任辛弃疾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弃疾虽被起用,但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
所以他对当时的局势深感忧虑。
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66岁时在镇江任上所做。
辛弃疾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后来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之后他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怨而死。
二、解题: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借古讽今。
三、整体感知:1.听示范朗读。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金戈..铁马(精锐部队)·元嘉草草..·(草率)赢得..仓皇北顾·(落得)可堪..回首·(不堪,哪堪)寻常..巷陌(普通)英雄无觅.(寻找)四、全词分析:这首词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就是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国家通用版本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自唐婉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本诗是唐代婉约派诗人唐婉的代表作之一,以豪放的笔调描绘了作者在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怀念。
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历史观念和人文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意和主旨,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投影仪和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次课学习的内容,复习诗歌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三、内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讲解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作者的怀古之情。
四、实例讲解(10分钟)1. 教师以具体的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2.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诗句的意义和美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课堂练习(5分钟)1. 学生自主完成课堂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六、课堂讨论(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13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必修4)-人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1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习目标 1.理解词的内容,品味重点词句的内涵。
2.理解词人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
3.赏析典故在诗词中的作用。
1.字音辨识(1)舞榭.歌台( ) (2)佛.狸祠.( )(3)封狼居胥.( )答案(1)xiè(2)bìcí(3)xū2.词语解释(1)赢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可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3)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4)寻常巷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1)落得。
(2)哪堪,怎堪。
(3)演出歌舞的楼台。
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4)普通街巷。
3.古今异义千古..江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今义:长远的年代;婉辞,哀悼死者,表示永别或不朽(多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
答案自古而来。
4.词类活用(1)赢得仓皇北.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尚能饭.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北(2)名词用作动词,吃饭5.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024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

2024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诗歌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内容包括对诗词的朗读、生僻字的认读、对诗意、诗境、诗情的理解,以及对作者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
2. 通过分析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抒发的怀古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文学史实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诗词,分析诗词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北固亭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怀古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指导并纠正生僻字的读音。
3. 讲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分析诗词意境。
4. 分析诗情:结合诗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怀古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
5. 例题讲解:以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为例,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抒发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进行课堂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内容:作者:辛弃疾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怀古之情: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诗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艺术特色。
2. 答案示例:这句诗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年刘裕英勇豪迈的气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诗歌创作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 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杜牧及其文学成就。
(2) 通过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学习如何写一首有内涵、有情感、有艺术价值的诗歌。
2. 教学重点:(1) 了解“永遇乐”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 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掌握诗歌的艺术特征。
3.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永遇乐”事件对于诗人的影响。
(2) 理解“怀古”与“吟咏”的区别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4. 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讲解和讨论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意义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2) 课堂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和探讨。
(3) 手抄诗歌,贴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品味。
5. 教学过程:(一) 杜牧及其文学成就的介绍杜牧(803年-852年),唐代杰出的诗人、书法家、文学评论家。
他的诗歌风格以自在妙想、含情脉脉、清新豁达、明察事理为特点,对唐代诗歌以及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 “永遇乐”事件的介绍公元848年,唐玄宗在草原上设宴招待回纥可汗,乐曲声声,胸怀大志的杨贵妃弹奏了《永遇乐》曲子,引起了玄宗深深的爱慕。
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永遇乐”事件,对唐代政治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1)永遇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永遇乐”是指杜牧向往永远置身于这种欢乐和宁静的境界,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憧憬和否定。
他认为,相比于春季的繁华和热闹,秋季的宁静和萧索更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
(2)怀古2.北固楼凭栏远眺,烟波江上,中有一舟摇楫送行亲友,惜不与风雨同舟。
离愁渐远若梦,无妨依旧杏花闹。
此去绝域,天涯淡饭,坐看牛山戏水,滔滔流水无终期。
“怀古”是一种对古代文化、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追溯和回顾,是表达思乡之情、慨叹社会变迁的一种手法。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2)领略古代英雄的壮烈情怀;(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3)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诗歌的背景知识和历史事件;(3)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意思;(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意思和翻译;(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3)揭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审美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鉴赏分析和评价;3. 写一篇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导入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脑海里,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感受其人、其词。
二、板书题目三、解题。
怀古——怀的什么古?为什么要怀古?表达什么感情?四、师:除了读的比较熟和流畅之外,还缺少点什么?师: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必须通过诵读。
先分析——抒发感情——如何读1、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
建都京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
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
2、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
《南畿志》:“丹徒旧在镇江城南,宋武帝微时宅业。
”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
单写“斜阳”之下的“草树”,用“寻常”修饰“巷陌”,表明刘裕出身寒微,突出他以寒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业,含有讽刺南宋权贵失地误国的意思。
“金戈铁马“,表现出刘裕统帅万众精锐部队勇战强敌的英雄气概;“气吞万里如虎”,更表现出他灭南燕、平后秦,所向无敌的气势声威。
这和南宋统治者的屈辱苟安构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不满庸懦统治者的感情。
3、此处用何典故,用意有在?理解背景:宋宁宗继位(1200年)后,韩侂胄受到重用,他很想有一番作为政治上打击投降势力,启用主战派,当时,朝野上下笼罩在一片北伐的气氛中。
但军事上的准备显然不足,特别是缺乏将领,此时已经65岁的辛弃疾看得十分清楚,虽然自己表面上得到韩侂胄的重用,调防京口,但韩侂胄并未充分相信自己。
辛弃疾忧国愤时,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反对草率冒进。
这首因时为事而作的词中,运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大败的典故,当然旨在借古讽今,旨在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4、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
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
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七、重点品读最后一句。
(1)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廉颇。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
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
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
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一饭三遗矢)。
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2)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天衣无缝,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八、总结:入境入情诵读板书古人古事——今情今思借古讽今借鉴材料: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上片怀古抒情。
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
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
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
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
下三句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
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
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
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
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
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
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
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北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
倘能妥为筹划,虑而后动,是能打胜仗,收复部分失地的。
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轻启兵端。
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国势一蹶而不振了。
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
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
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开始,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
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
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
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
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
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
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
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
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
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
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