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通信理论

合集下载

通信的数学理论-香农

通信的数学理论-香农

通信的数学理论-香农(总6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通信的数学理论.香农引言各种调制方法的最新发展方向,都将其重点都放在一般的通信理论方面上,例如PCM和PPM都是以带宽来换取信噪比的改善。

在Nyquist 和 Hartley 的重要论文中对此学科的基本理论有所介绍。

在现在的论文中,我们拓展了该理论,提出了影响通信的一些新因素,尤其是噪声对信道的影响,根据初始消息的统计特性和信息终端的特性来尽可能恢复出信息。

通信的基本问题就是在一个点上能精确地或近似地再现出另外一个特定点上的消息。

消息常常是有含义的。

根据系统的物理特征或概念本质,它们都是有所指或者互相相关的。

通信的语义学方面与工程问题是不相干的。

最要意义是,实际消息是从一组可能的消息中选取的。

由于设计之时并不知道选择是哪个消息,因此设计系统必须要能针对每一个可能的选择来操作,而不是仅仅只针对一个实际选择的消息。

如果在这个集合中的消息的数字是有限的,那么这个数字或者这个数字的单调函数可以视为是一个信息的度量,这个是信息是等概率地从集合中选取一个信息时而产生的。

Hartley指出了最自然地选择是对数函数。

虽然这个定义是非常概括的,当我们考虑消息的统计特性影响和一个连续范围的消息时,在所有的情况下,我都将基本上使用这个对数测量方法。

采用对数测量方法更加便利,这是因为:1.非常实用。

一些重要的工程参数,例如时间,带宽,中继次数等等。

总趋势与可能的数字对数值是线性的。

例如,增加一次中继到一组使得中继的可能状态的数量翻倍。

增加1到这个数的底数为2对数。

双倍时间大概使可能的消息数量平方,或对数的两倍等2.我们凭直觉认为这是比较合理的测方法。

由于我们凭直觉测量方法与通用标准进行线性比较,这是与第(1)密切相关的。

例如,我们觉得两个凿孔卡;应该是一个卡信息存储容量的两倍, 两个相同信道是一个信道发射信息容量的两倍。

通信的数学理论

通信的数学理论

第 3 页 共 62 页
通信的数学理论
第 I 部分:离散无噪声系统 1. 离散无噪声信道
电传打字机和电报通讯是信息传送离散信道的两个简单例子。 一般来说,离散信道意味着可以通过一个系统, 从一点向另一点传送一个选择序列,而该序列选自一个由基本符号 , … , 组成的有限集合。假定每个符号 的特定持续时间为 秒(对于不同的 ,此持续时间不一定相同,比如电报中使用的点和划)。并不要求在此 系统中能够传送 的所有可能序列;可以仅允许出现特定序列。这些特定序列就是可能出现在该信道中的信 号。因此,在电报中,假定这些符号为:(1) 点,先将线路闭合一个时间单位,然后再断开一个时间单位; (2) 划,线路闭合三个时间单位,然后断开一个时间单位;(3) 字符空,比如将线路断开三个时间单位;(4) 字空,线路断开六个时间单位。我们可以对允许出现的序列设定限制:不允许两个空相邻(因此,如果两个 字符空相邻,则与一个字空相同)。我们现在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度量这样一个信道的信息传输能力。 在电传打字机中,所有符号的持续时间相同,允许出现任何由 32 个符号组成的序列,上面的问题很容易解答。 每个符号表示 5 比特信息。如果系统每秒传送 n 个符号,那自然可以说该信道的容量为 5n 比特/秒。这并不 是说电传信道总是以这一速度传送信息——这是最大可能速率,后面将会看到,实际速率能否达到这一最大 值,取决于向信道馈送信息的信源。 在更一般的情况下,符号的长度不同,而且对允许序列设有限制,我们做出如下定义: 定义:离散信道的容量 C 给出如下: lim
通信的数学理论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C. E. SHANNON
引言
近来出现了许多以带宽换取信噪比的调制方法,比如 PCM 和 PPM,它们的出现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广义通信 理论的兴趣。在奈奎斯特(Nyquist) 和哈特莱(Hartley) 发表的一些重要相关论文中,奠定了这一理论 的基础。本论文将扩展该理论,增加一些新的因素,具体来说,就是信道中噪声的影响、由于原始消息的统 计结构和最终信宿的本质而可能减省的内容。 通信的基本问题就是在一个地方复现在另一个地方选定的消息,这一复现可能是准确的,也可能是近似的。 这些消息通常有特定的含义;也就是说,它们会根据某一系统,与特定的物理或概念实体关联在一起。通信 的语义与工程问题无关。重要的是:实际消息是从一个消息集合选出的。所设计的系统必须能够处理任意选 定的消息,而不是仅能处理实际选择的特定消息,因为在设计系统时,并不知道会实际选择哪条消息。 如果集合中的消息数目是有限的,而且选择每条消息的可能性相等,那就可以用这个消息数或者它的任意单 调函数,来度量从集合中选择一条消息所生成的信息量。正如哈特莱所指出的那样,最自然的选择就是对数 函数了。如果考虑消息统计信息的影响,如果消息的选取范围是连续的,那必须对其定义进行重要扩展,但 在所有情况下,我们使用的度量在实质上都是对数函数。 对数度量之所以更为便利,其原因有多种: 1. 它在实践中更为有用。一些在工程上非常重要的参数,比如时间、带宽、延迟数,等等,往往与可能性 的数量的对数值呈线性关系。例如,增加一个继电器会使继电器的可能状态数加倍。如果对这一数目求 以 2 为底的对数,则增加一个继电器后,会使结果加 1。使时间加倍,会使可能消息数近似变为原来的 平方,而其对数则是加倍,诸如此类。 2. 它更接近于人类对正确度量的直观认知。这一点与第 1 个原因密切相关,因为人们在对实体进行直觉度 量时,通常是与公共标准进行线性比较。比如,人们认为,两张打孔卡存储信息的容量应当是一张打孔 卡的两倍,两个相同信道的信息传输能力应当是一个信道的两倍。

通信基础理论

通信基础理论

1. 通信基本知识 3. 无线通信的应用现状2. 无线通信相关技术◆移动通信◆多址技术与系统容量◆无线数据通信◆抗衰落技术◆无线接入技术◆信源编码 4. 无线通信发展方向◆信道编码◆个人通信◆调制技术◆软件无线电◆扩频技术◆智能天线技术5. 小结通信基础知识通信的任务:克服距离上的障碍,迅速而准确地传递信息。

通信系统的组成:传递或交换信息所需的一切技术设备的总和称为通信系统。

信息源发送设备传输媒介(信道)接收设备收信者噪声源通信系统的分类:按消息的物理特征分:有电报通信系统,电话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图象通信系统等各种通信系统。

按调制方式分:基带传输和调制传输。

按传输信号的特征分: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按传送信号的复用方式分:FDMA、TDMA、CDMA。

按传输媒介分:有线和无线两类。

无线与有线的比较有线(1)安装慢(2)扩容难(3)事先必须知道用户的确切位置(4)成本随距离线性增加(5)部分地区无法布线且易受破坏(6)维护费用昂贵(7)自然灾害(风、洪水),动物,施工等影响无线(1)安装快(2)方便扩容(3)只需某区域用户密度(4)适用远郊通信(5)适合于山区及河流(6)维护费用低,减少业务中断通信技术发展的简史年内容l 838摩尔斯发明有线电报1864马克斯韦尔提出电磁辐射方程1876贝尔发明电话1896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1906发明真空管1918调幅无线电广播、超外差接收机问世1925开始采用三路明线载波电话、多路通信1936调频无线电广播开播1937发明脉冲编码调制原理1938电视广播开播194f——1945二次大战刺激了雷达和微波通信系统的发展1948发明晶体管、香农提出信息论、通信统计理论开始建立1950时分多路通信应用于电话1956敷设了越洋电缆1957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58发射第一颗通信卫星1960发明激光196I发明集成电路1962发射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脉冲编码调制进入实用阶段1960——1970彩电问世、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数字传输的理论和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高速数字电子计算机1970—1980大规模集成电路、商用卫星通信、程控数字交换机、光纤通信系统、微处理机等迅速发展1980以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长波长光纤通信系统广泛应用,综合业务数字通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数字通信和模拟通信◆数字通信和数据通信数字通信的主要优点◆抗干扰能力强◆可采用再生中继实现高质量的远距通信◆灵活性高,能适应各种业务要求◆设备便于集成化、微型化◆便于加密处理◆可以很方便地与现代数字计算机连网通信用电磁波谱倍频式发信机原理框图(3)无线交换设备(4)无线交换接口(5)数字无线通信的三个组成部分- A/D转换-调制-传输和信号处理(6)信令系统-什么是信令-模拟信令与数字信令- IMTS信令系统无线通信相关技术◆多址技术与系统容量◆信源编码技术◆信道编码技术◆调制技术◆抗衰落技术◆扩频技术多址技术与系统容量——FDMAFDMA 通信系统特性-载波与传输信号对应-连续传输-带宽较窄- 低传输速率-共用设备成本高无线电容量公式M=B t /(B c k)信道总数/单位小区其中, B t 是系统占用带宽, B c 是每信道占用带宽 k 是小区群中的小区数多址技术与系统容量——FDMA(续)多址技术与系统容量——TDMATDMA通信系统特性-每载波多路-采用自适应均衡技术-传输开销大-共用设备成本低-用户端较复杂多址技术与系统容量——TDMA(续)多址技术与系统容量——CDMA码分多址系统采用一组彼此正交(或准正交)的伪随机噪声(PN)序列用作为扩频序列码对传输信号进行扩频调制,在接收端用相应的PN码通过相关处理解扩来实现多用户共享频率资源的功能。

通信网理论分析要点

通信网理论分析要点
图2.2 用于定义泊松过程的时隙
利用上述3点,我们可以求得在T间隔内有k个顾客到达的概率
p(k),由下式给出:
p(k)=( T)ke− T/k!(k = 0,1,2,…)
(2.1)
这就是熟知的泊松分布。其平均值E(k)和方差 k2由下式给出:
E(k) kp(k) T
k 0
2 k
E(k 2 ) E 2 (k)
为了对泊松过程进行定义,在时间轴上取一个很小的时隙Dt, 如图2.2所示。用下面3个表述来对泊松过程进行定义。
① 在时隙△t中有一个顾客到达的概率定义为λ△t +o(△t), o(△t)表示△t的更高阶项,当△t →0时,它更快地趋于0; λ 是一比例常数,且λ△t <<1。
② 在△t中没有顾客到达的概率是1− λ△t +o(△t)。 ③ 到达是无记忆的,即在长度为△t的一个时隙内的顾客到 达,与以前或以后的时隙中的到达无关。
图2.5 M/M/1排队系统的状态图
在系统状态图中,有顾客到达时,状态以 速率向右转移一 步;有顾客完成服务时状态以速率m 向左移动一步。在系统处
于统计平衡状态下,可列出系统统计平衡方程:
(2.4)
平衡方程是通过稳态平衡原理来建立的,等式两边分别表
示脱离状态n的速率与由状态n−1或n+1进入状态n的速率。在
Pn (1 ) n ( 1)
(2.5)
式中, <1是上式能够成立的必要条件。为使平衡得以存 在,队列的到达率或负荷必须小于输出容量m 。如果在无限长
排队模型中Pn这一条件不满足,队列就会随时间持续不断地
增长,而永远达不到平衡点。图2.6所示为当 = 0.5时状态概
率的图形表示。
图2.6 M/M/1状态概率(r = 0.5)

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初级通信阶段(以1838年电报发明为标志)年代历史事件1838年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开始了电通信阶段1843年亚历山大•本取得电传打字电报的专利1864年麦克斯韦创立了电磁辐射理论,并被当时的赫兹证明,促使了后来无线通信的出现1876年贝尔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发明了电话1879年第一个专用人工电话交换系统投入运行1880年第一个付费电话系统运营1892年加拿大政府开始规定电话频率1896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2)近代通信阶段(以1948年香农提出信息论为标志)年代历史事件1948年香农提出了信息论,建立了通信统计理论1950年时分多路通信应用于电话系统1951年直拨长途电话开通1956年铺设越洋通信电缆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发射第一颗通信卫星1962年发射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开通国际卫星电话;脉冲编码调制进入实用阶段20世纪60年代彩色电视问世;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数字传输理论与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开始出现1969年电视电话业务开通20世纪70年代商用卫星通信、程控数字交换机、光纤通信系统投入使用;一些公司制定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现代通信阶段(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光纤通信应用、综合业务数字网崛起为标志)年代历史事件20世纪80年代开通数字网络的公用业务;个人计算机和计算机局域网出现;网络体系结构国际标准陆续制定20世纪90年代蜂窝电话系统开通,各种无线通信技术不断涌现;光纤通信得到迅速普遍的应用;国际互联网得到极大发展1997年68个国家签定国际协定,互相开放电信市场相应的,通信文化也经历了三波浪潮,即模拟通信文化浪潮、数字通信文化浪潮和宽带通信文化浪潮三个阶段。

受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的影响,通信文化的三波浪潮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参差不齐的。

从全球范围看,通信文化目前正在经历数字通信文化浪潮和宽带通信文化浪潮。

从严格意义上讲,宽带技术是数字通信技术的延伸,但是,考虑到宽带技术对通信文化的潜在影响十分巨大,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啻于是一场新的通信文化革命,所以我们特别将其剥离出来,以表征这种特殊性。

通信理论学习

通信理论学习

1.信道编码:通过信道编码器和译码器实现的用于提高信道可靠性的理论和方法。

信息论的内容之一。

信道编码大致分为两类:①信道编码定理,从理论上解决理想编码器、译码器的存在性问题,也就是解决信道能传送的最大信息率的可能性和超过这个最大值时的传输问题。

②构造性的编码方法以及这些方法能达到的性能界限。

2.蜂窝网络被广泛采用的原因是源于一个数学结论,即以相同半径的圆形覆盖平面, 当圆心处于正六边形网格的各正六边形中心,也就是当圆心处于正三角网格的格点时所用圆的数量最少[1]。

虽然使用最少个结点可以覆盖最大面积的图形即使要求结点在一个如同晶格般有平移特性的网格上也仍是有待求解的未知问题[2],但在通讯中,使用圆形来表述实践要求通常是合理的,因此出于节约设备构建成本的考虑,正三角网格或者也称为简单六角网格是最好的选择。

这样形成的网络覆盖在一起,形状非常象蜂窝,因此被称作蜂窝网络。

3.在设计网络拓扑结构时,我们经常会遇到如“节点”、“结点”、“链路”和“通路”这四个术语。

它们到底各自代表什么,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1)节点一个“节点”其实就是一个网络端口。

节点又分为“转节点”和“访问节点”两类。

“转节点”的作用是支持网络的连接,它通过通信线路转接和传递信息,如交换机、网关、路由器、防火墙设备的各个网络端口等;而“访问节点”是信息交换的源点和目标点,通常是用户计算机上的网卡接口。

如我们在设计一个网络系统时,通常所说的共有××个节点,其实就是在网络中有多个要配置IP地址的网络端口。

(2)结点一个“结点”是指一台网络设备,因为它们通常连接了多个“节点”,所以称之为“结点”。

在计算机网络中的结点又分为链路结点和路由结点,它们就分别对应的是网络中的交换机和路由器。

从网络中的结点数多少就可以大概知道你的计算机网络规模和基本结构了。

(3)链路“链路”是两个节点间的线路。

链路分物理链路和逻辑链路(或称数据链路)两种,前者是指实际存在的通信线路,由设备网络端口和传输介质连接实现;后者是指在逻辑上起作用的网络通路,由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数据链路层标准和协议来实现。

通信原理知识点整理

通信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1、通信的目的就是传输消息中所包含的息。

消息就是信息的物理表现形式,信息就是消息的有效内容。

、信号就是消息的传输载体。

2、根据携载消息的信号参量就是连续取值还就是离散取值,信号分为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3、通信系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照信道中所传输的就是模拟信号还就是数字信号(信号特征分类),相应地把通信系统分成模拟通信系统与数字通信系统。

按调制方式分类:基带传输系统与带通(调制)传输系统。

4、数字通信已成为当前通信技术的主流。

5、与模拟通信相比,数字通信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可消除噪声积累;差错可控;数字处理灵活,可以将来自不同信源的信号综合刭一起传输;易集成,成本低;保密性好等优点。

缺点就是占用带宽大,同步要求高。

6、按消息传递的方向与时间关系,通信方式可分为单工、半双工及全双工通信。

7、按数据码先排列的顾序可分为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

8、信息量就是对消息发生的概率(不确定性)的度量。

9、一个二进制码元含1b的信息量;一个M进制码元含有log2M比特的信息量。

等概率发送时,信源的熵有最大值。

10、有效性与可靠性就是通信系统的两个主要指标。

两者相互矛盾而又相对统一,且可互换。

在模拟通信系统中,有效性可用带宽衡量,可靠性可用输出信噪比衡量。

11、在数字通信系统中,有效性用频带利用率表示,可靠性用误码率、误信率表示。

12、信息速率就是每秒发送的比特数;码元速率就是每秒发送的码元个数。

13、码元速率在数值上小于等于信息速率。

码元速率决定了发送信号所需的传输带宽。

第二章14、确知信号按照其强度可以分为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

功率信号按照其有无周期性划分,又可以分为周期性信号与非周期性信号。

15、能量信号的振幅与持续时间都就是有限的,其能量有限,(在无限长的时间上)平均功率为零。

功率信号的持续时间无限,故其能量为无穷大。

16、确知信号的性质可以从频域与时域两方面研究。

17、确知信号在频域中的性质有4种,即频谱、频谱密度、能量谱密度与功率谱密度。

信息论讲义-绪论

信息论讲义-绪论

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1)信息论的形成和发展;(2)信息论研究的分类和信息的基本概念;(3)一般通信系统模型;(4)目前信息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重点:信息的基本概念。

难点:消息、信号、信息的区别和联系。

说明:本堂课作为整本书的开篇,要交待清楚课程开设的目的,研究的内容,对学习的要求;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结合一些具体的应用实例,避免空洞地叙述,以此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适当地加入课堂提问,加强同学的学习主动性。

课时分配:2个课时。

板书及讲解要点:“信息”这个词相信大家不陌生,几乎每时每划都会接触到。

不仅在通信、电子行业,其他各个行业也都十分重视信息,所谓进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不是静止的,它会产生也会消亡,人们需要获取它,并完成它的传输、交换、处理、检测、识别、存储、显示等功能。

研究这方面的科学就是信息科学,信息论是信息科学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

它研究信息的基本理论(Information theory),主要研究可能性和存在性问题,为具体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与之对应的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主要研究如何实现、怎样实现的问题。

它不仅是现代信息科学大厦的一块重要基石,而且还广泛地渗透到生物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其他各个领域,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1 信息论的形成和发展信息论理论基础的建立,一般来说开始于香农(C.E.shannon)研究通信系统时所发表的论文。

随着研究的保深入与发展,信息论具有了较为宽广的内容。

信息在早些时期的定义是由奈奎斯持(Nyquist,H.)和哈特莱(Hartley,L.V.R.)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

1924年奈奎斯特解释了信号带宽和信息速率之间的关系;1928年哈特莱最早研究了通信系统传输信息的能力,给出了信息度量方法;1936年阿姆斯特朗(Armstrong)提出了增大带宽可以使抗干扰能力加强。

这些工作都给香农很大的影响,他在1941—1944年对通信和密码进行深入研究,用概率论的方法研究通信系统,揭示了通信系统传递的对象就是信息,并对信息给以科学的定量描述,提出了信息嫡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x x dx 1
(2.21b)
(2.21c) (2.21d)
n
Fx X
X2 x

p u du
x
1
X
X1
p x dx p X
x X2
n
E x xpx x dx


Ex
x


px x dx
引言
1.移动无线电信号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
2.移动无线电在传播过程中会因复杂的环境而产生能量损耗,
主要表现为“多径”衰落(高速运动环境需考虑多普勒频移) 以及不可忽视的噪声特性和时延扩散; 3.移动通信中的多径衰落现象主要存在于3种环境,只能在统计 意义上对其建模研究; 4.统计通信理论就是通过对复杂通信环境概率建模给出自己的
1 2 xy 1, 2 1
2
(2.36)
jv y y v2 E e y 0, v2
2
(2.37)
当 z
x
i 1
N
i
时 z v
v
i 1 xi
N
pz z


exp jvz v dv
评估结果,它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数学工具。
1/15
第2章 统计通信理论
2-1统计方法
一个移动中的移动台接收到N个入射波的合成信号可以表达为:
s t a0 ai exp j w0t 0 Vt cos i i At exp j t exp j w0t 0 (1.21)
(2.17) 具有下列一般的特性: (2.18a) (2.18b) (2.18c) (当M=中值) (2.18d)
非负有界 累计递增 中值平分
0 Fx X 1 Fx 1 Fx 0
P X1 x X 2 Fx X 2 Fx X1
px x | y Y
式2.41与2.42满足下列关系
pxy x, y p y Y
(2.42)
py y | x X
px x | y Y p y Y px X
(2.43)
式2.43是Bayes定理的连续形式。
13/15
例2.5 当信号的分布是 Fx ( X ) 1 exp X 2 / 2 ,则通过使用2.4的 方法条件CPD可以表示为: p x X , x a 解: p x X | x a P x X | x a Fx X | x a p x a
组成两个或多个随机变量的数值相容可以构成一个新的随机变量。其分布规 律依据在概率论中的中心极限定理(独立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李雅普诺夫定 理,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 式2.2与2.3所示的R和S也是随机变量,可表示为如下:
R
R
i 1
N

i
(2.6)
S
S
i 1
N
i
(2.7) 3/15
如下图 R 在(0,1)间隔内是均匀分布的,R是三个变量的和 R 那 么R的概率密度就非常接近于高斯(正态)分布。
p x, y 2 Fxy X , Y X Y |x X , y Y
(2.28)
x和y的联合pdf有下列特性:
p x, y 0

(2.29)

p x, y dxdy 1


(2.30)
通常讨论得较多的复合随机变量z, z f x, y 求z的pdf时需要用到两个变量的 联合pdf。
10/15
2-5-3边缘PDF
当一个随机变量处于边界状态时,需要研究另一个随机变量的 统计特性时,就得研究它的边缘pdf,此时分布函数 F X 表达为:
x
Fx X Fxy X ,
X

p , d d
xy
(2.31)
通过对x的式(2.31)微分,可以得到X边缘pdf或 px X :
(2.21e) 9/15
pdf 方法可以指出哪里是集中随机变量最大数量的地方。
2-5-2两个变量的联合PDF
令随机变量x和y的联合累计概率分布由下式定义:
Fxy X , Y P x X , y Y
(2.27)
如果假定 Fxy x, y 存在二阶偏导数,该数值就是随机变量的x和y的联合 pdf,定义为:
i 1
N
式中参数
ai---------------ai ---------------0 ---------------w0---------------- ---------------- i ----------------V ---------------- i ---------------N
(2.34)
11/15
2-5-4联合特征函数
X t E 特征函数:设随机变量X的分布函数为Fx x 则称 e
为X的特征函数。 一般在难以从 p x, y 直接获得随机变量z的 p z 时,可以用联合特征函数的方 式作为从 p x, y 得到 p z 的桥梁。两个随机变量x和y 的联合特征函数定义如下:
N
(2.10)
在讨论统计平均值(期望或总体平均值)时,应该以上面的算术平均 作大量的检验,则平均值是基于事件的发生概率,这就是统计平均值,统 计平均值的表达式是: 5/15
N N ni ni E x lim xi lim xi P xi xi n n i 1 n i 1 n i 1 N
(2.3) (2.4)
式2.3与1.21的关系为:
At R S
2
2 1/2

t tan 1
S R
(2.5)
R与S分别表示各个波的实数和虚数部分,对于第i波而言, ai 是振 幅, i 是相位,实际上不可能分别测量第i波的 ai 与 i 所以有必要 将 ai 与 i 看成随机变量。
载波信号的振幅 第i条路径的传播衰减因子 载波信号的初始相位 角频率 波数 第i个散射波的入射角度 移动台的移动速度 第i个散射波的初始相位 (2.1)
欧拉展开后整理得:
R a0 ai cos i
S a0 ai sin i
i 1
i 1 N
(2.2) 2/15
可以写成:
s t R jS exp j 2 f 0t 0
x t x t
(2.16)
遍历过程是平稳的原因样本的总体平均值都独立于观察时间,且保持式 (2.14)和(2.15)的关系。但一个平稳过程并不一定是遍历的,大多数静态 (平稳)物理现象的随机数据通常都是遍历的,无线电领域中所收集的数据 就是遍历的,这样可以通过完成单个采样函数 x t 的时间平均确定随机过程 的所有特性。 7/15
2-5-1单个变量的PDF
在决定单个变量的pdf时,cpd的导数是概率密度函数 px X
px X
或 满足下列特性:

d Fx X dX
(2.19 )
px X dX p X x X dX
(2.20 )
(2.21a)
px x 0
x
2-3遍历过程
如果统计平均值和无偏时平均值的表达式之间存在以下某些等同特性,即:
E x t x t
2 2 E x t x t
(2.14) (2.15a) (2.15b)
n n E x t x t
这些等式成立的随机过程的类型称为“遍历”,遍历的关键在于样本空 间要涵盖所有可能的情况,也就是统计无偏。 一个遍历过程也是一个平稳的过程,即统计结果不受数据的起始时间 t 到 t 影响的,若起始时间为 这段时间内的任意时刻,即满足下式:
(2.11)
有偏时平均值是通过产生一个时间内的连续变式 x t 得到的,一个 有限周期T内的 x t 均值可定义为:
1 x x t dt T0
T
(2.12)
无偏时平均值是通过产生一个趋向无限的周期T内的连续 x t 变式 得到的,此条件可表示为:
x t
无偏:若估计量 X1 , X 2 ,
px X
同样,y 的边缘pdf表示为:


p X , y dy
xy
(2.32)
p y Y


p x, Y dx
xy
(2.33)
当两个随机变量x和y相互独立时,则有:
pxy x, y px x py y
一般用 p x, y 简写 pxy x, y 。
x
x
i 1
N
i
N
(2.8)
假设所有的 xi 具有相等的概率,在对 xi 观察 ni 次得到观察值的总 和为: N
n1 x1 n2 x2 n3 x3
nN xN ni xi
i 1
(2.9)
采样平均值变成
x ni xi / ni
i 1 i 1
N
N
ni xi i 1 n
P x M 50%
在计算一个移动无线电信号的cpd时,可以将采样函数 x t 数字化, 所以每一个 xi 采样都可和不同的信号电平X相关,可以用具有信号强度小 于预定电平的采样数来除以总采样数,以确定在该电平上的累计概率。
2-5概率密度函数(PDF)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