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黑幕》全文

合集下载

《财经》——基金黑幕

《财经》——基金黑幕

《财经》——基金黑幕——前言□本刊编辑部/文中国证券市场10年来第一份对机构交易行为有确切叙述的报告,跟踪1999年8月9日至2000年4月28日期间,国内10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22家证券投资基金在上海证券市场上大宗股票交易记录,客观详尽地分析了它们的操作行为——大量违规、违法操作的事实昭然其中。

今年6月以来,三起公开报道的事件,引起了证券市场上对于证券投资基金问题的种种议论。

----关于嘉实基金管理公司内部“地震”的报道是其一。

6月12日,根据总经理洪磊的提议,嘉实基金管理公司以公司的名义,提请中国证监会审查公司董事王少华的任职资格。

过了三天,嘉实基金管理公司召开董事会,王少华获董事长马庆泉授权主持会议,通过了罢免总经理洪磊的决议。

这起风波在有关新闻媒体及本刊2000年7月号刊出,揭示了嘉实基金内部关于投资理念的长期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证券投资基金究竟应当进行长期分散化投资,还是进行重仓短期炒作?----由于在此次“内斗”的前后与新闻界颇多接触并披露出部分基金的运作内情,洪磊受到证券业内的诸多抨击,被认为坏了“行规”。

然而,就在洪磊备受指责颇显孤立之时,另一位职位要高得多的权威人士在全局的意义上发表了更为尖锐的谈话。

----6月22日,在全国人大关于《投资基金法》起草的工作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言辞激烈地抨击了证券投资基金操作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指出“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几家基金联合操纵几只股票,最后把老百姓给套牢”。

成思危素被称为“风险投资之父”。

上述措辞严厉的指责在次日《中国证券报》头版头条刊出,中小投资者闻之大为震动,而众多证券投资基金则深表不满。

----公众舆论对于证券投资基金的质疑还在继续。

8月14日,《中国证券报》发表了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投资基金课题组的一份长篇专题报告,题为“四问证券投资基金”。

该文的执笔人与课题主持人是著名金融专家王国刚博士。

赵瑜纲

赵瑜纲

/@释老毛:回复@安久套海通:中国股市传奇:谁还记得赵瑜纲?整整7年前。

2000年10月,当时年仅28岁的赵瑜纲出名了。

当月,《财经》杂志做了一个封面报道,曰《基金黑幕》——这篇详细叙述基金对倒、倒仓及高位接盘事实的报道,证据就由赵瑜纲做出来的。

赵瑜纲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攻读硕士毕业,经光华院长厉以宁教授推荐,进入上海证券交易所监察部。

从1999年下半年起,上交所监察部希望员工做一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赵瑜纲选择的是基金操作。

到1999年12月,赵瑜纲写完《基金行为分析》,2000年5月,完成《基金风格及其评价》。

这两份报告以内参的形式交到了当时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桌上,《财经》杂志弄到了。

赵瑜纲有数据来源,他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数据中整理出了一些“规律”,其中最引人注目(同时也是最不出乎意料)的是报告对22家基金的对倒、倒仓、高位接庄行为给出了数据证据。

后来吴敬琏老先生怒斥“是赌市,可以看对方底牌”等结论,赵瑜纲的报告似乎是惟有的事实证据。

吴后来成了年度经济人物。

事发后(基金的事发了,所以,赵瑜纲的事也发了),赵瑜纲被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不按程序披露信息为由给予严重警告,2001年6月,他离开了上交所。

当时的东方电子(000682,股吧)((000682行情,股吧))、环保股份甚至银广厦都是某些基金的重仓股:东方电子后来被证明是做假账(炒自己的股票转成主营利润);环保股份现在的代码400036,以前的代码是深圳0730,绩优股蓝筹股的表率,现在公司所有的人都辞职了,都没有人管这只目前在三板交易的股票了,该股票目前一周交易一回;银广夏则更搞笑,还有基金公司在事发后将银广夏告上法庭,要追讨因对方虚假账目导致自己管理的两家封闭基金近2.5亿的损失,也不怕丢人,专业投资者会被业余报表骗子给骗了。

当然,另有一告,基金公司要联名告《财经》,还是那话,也不怕丢人。

还有怪事,如1998年12月30日,尾盘一些基金重仓股突然被砸到接近跌停,如东大阿派当日收于跌9.79%,而第二天则全天封于涨停,市场中人都明白,到了年底结算日,基金们相互砸市值,以求让自己的市值优于对手,对手们则抵抗。

基金黑幕

基金黑幕

浅析中国“基金黑幕”《财经》杂志发表了题为《基金黑幕一一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的文章,由此引起了中国基金业、证券界以及整个财经业界,乃至政府监管部门的巨大反响。

从《基金黑幕》六个部分的内容来看,该文主要描述了被政府监管机构委以稳定市场重任、下决心超常规大力发展的新基金其行为的内幕,揭示了这些基金的市场行为与散户追涨杀跌并无不同、与庄家也没有多少差别,表明这些基金并没有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同时更主要的是揭示了基金类与庄家相似的肆无忌惮的违法操作手段:对倒、对敲、关联交易、内部交易、高位接货等等……因此,该文引起基金业界的普遍憎恨也就理所当然;同时,政府监管机构也由此因为舆论的倒逼而走上了一条“大力保护投资者、特别是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的道路。

时间过去几年里,尽管基金黑幕已经引起国人的视觉疲劳而不再有人提起,但是按照目前现状看来,实际上当时所谓的“基金黑幕”,其实质问题至今仍未真正触及更谈不上解决。

这些实质问题包括:基金管理公司是按照《公司法》首先对公司股东负责、还是按照基金特有的性质最终对基金持有人负责?作为基金管理公司股东的证券公司,它和基金本身运作的利益冲突如何监管、规范和避免?它们之间的内幕交易如何防范、揭示和惩处?我国基金的先天性制度缺陷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证券监管部门认识到新兴市场的投机性和不稳定性特征。

开始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

经过随后几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基金业迅速膨胀,截至目前,基金净资产总规模已超过4400亿元,持有股票市值已经占到股票流通市值的22%以上。

据统计,至2005年上半年,股票型基金增长到147只,净值总额达到2272.35亿元;货币市场基金从9只增加到23只,净值规模从633.27亿元增加到1802.98亿元。

但是,中国的基金业也存在着相当大的潜在危机。

这些危机的产生有一部分是后天的因素,但是还有更多的是由于先天的因素造成的。

中国基金业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是:2005年上半年,我国基金业六成亏损,在有可比数据的104只开放式基金中,仅有42只基金的累计净值实现了增长。

《《基金黑幕》全文

《《基金黑幕》全文

《《基金黑幕》全文《基金黑幕》全文〖财经杂志 2000.10.16〗——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特约撰稿人:平湖记者:李箐概况:此报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作者在1999年12月完成的《基金研究分析》,以20家证券投资基金在沪市的买卖行为为研究对象,样本研究期间主要为8月9日到11月9日,扩展期为8月9日到12月3日。

二是作者在第一次研究基础上的扩展性研究,为《基金风格及其评价》。

第二次与第一次采用同样的研究方法,通过继续跟踪22家(样本期间增加汉兴和景福两只新基金)在沪市上大宗交易(成交量在1万股以上,含1万股)的股票汇总记录,分析证券投资基金在市场上的操作行为。

由于该报告的研究期间从1999年8月9日扩展到2000年4月28日,样本涵盖期为9个月,被认为可以基本反映基金的操作风格。

所以,笔者的评论分析依据主要以第二个报告为主。

【1】“基金稳定市场”——一个未被证明的假设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发展,还只有两年多的时间。

该报告研究区间集中于1999年8月至2000年4月底。

此间,我国有10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着22家规模较大的证券投资基金。

作为报告的研究对象,这10家基金管理公司分别为博时公司、华安公司、嘉实公司、南方公司、华夏公司、长盛公司、鹏华公司、国泰公司、大成公司和富国公司;10家公司管理的基金分别为裕阳、裕隆、裕元(博时),安顺、安信(华安),泰和(嘉实),开元、天元(南方),兴和、兴华(华夏),同益、同盛(长盛),普惠、普丰(鹏华),金泰、金鑫(国泰),景宏、景福、景阳、景博(大成)和汉盛、汉兴(富国)。

基金规模主要为30亿元、20亿元、15亿元和10亿元四种。

报告的作者指出,“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究竟为谁服务的问题,可能目前还不十分明确”。

这涉及到基金的定位问题。

新基金的各种说明书都说得明明白白,“基金是一种代客投资理财的工具”;媒体上普遍出现的论点是,“基金要为稳定市场服务,是中国市场理性机构投资者的生力军”。

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

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

现在的情形已经有了变化。因为自买自卖式的“对倒”发展起来,而一旦在对倒操纵下的虚假繁荣出现,其他投资人在盘面上很难识别。这是机构利用大额资金和持股量优势所采取的恶劣行为,在任何股市中都会被指为操纵市场甚至欺诈。这在我国的《证券法》中也有明确的界定和判断。
此外,按照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第一百八十二条的规定,这些行为属于操纵证券交易价格,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应该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接着,报告作了进一步分析。
作者指出,从基金总体减仓的情况看,无论在盘整期还是上升和下降期,“都有近三分之二的基金始终处于减仓阶段”。在三个阶段中均为净卖出的基金有9只,均是1999年上半年以前发行的基金,其减仓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一是受到年终基金分红的现金压力;二是这些上年上市的基金仓位一直较重,尤其是一些基金的重仓股流动性较差,在年初的行情中借科技股走强大量减持重仓股票;三是部分基金对后市看法比较谨慎,特别是在沪市创历史新高后大量减持股票,例如基金兴和 4月12日在沪市抛出股票市值3.77亿元,创下单日基金卖出股票金额最高记录。三个阶段总体为净买入的基金有9只,除了基金普惠以外,均为新上市的基金。此外,在沪市的上升阶段,净买入的基金除了新上市的基金天元、汉兴、景福、景阳、景博、同盛和1998年上市的基金普惠等7只,其余15只基金均为净卖出,15只基金的净卖出金额超过65亿元。
众所周知,要将一种商品卖出去,必须有人来买。如果买家和卖家的需求和供给差不多,价格和交易行为都会十分稳定。可惜的是,市场经常会产生供不应求或求不应供的现象。当求不应供的时候,商家只能靠降价来吸引顾客,甚至不得不“大甩卖”。股票也是一种商品,被迫低价抛售股票亦即“割肉”。但是,由于“买涨不卖跌”的顾客心理,“割肉”也未必有人买,做鬼的办法就是自己做托。在证券市场上,这种做法被称为“对倒”,系严重违法行为。

基金黑幕

基金黑幕

基金黑幕的分析2000年国庆,处于休市期间的证券市场发生了一场“地震”,震源来自刚刚上架的《财经》杂志10月号刊登的《基金黑幕》一文。

文章直指基金不仅没有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而且存在违法操作,如通过“对倒”和“倒仓”来制造虚假的成交量。

正是这颗“炸弹”的引爆,加速中国基金业走上了法制、规范和稳健发展的轨道。

一晃十来年过去了,中国基金业管理的资产净值规模从事发时的近700亿元,急剧膨胀至如今的近3万亿元。

但是,在基金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不时传出“老鼠仓”、内幕交易等违规“噪音”。

我们无意夸大“基金黑幕”的影响,但它透露出市场规范发展的艰巨性,仍然值得思考。

一、基金黑幕的背景2000年10月,《财经》杂志封面文章《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在中国资本市场引起了一场高强度的风暴。

《财经》杂志社在该文前言中提到,“中国证券市场10年来第一份对机构交易行为有确切叙述的报告,跟踪1999年8月9日至2000年4月28日期间,国内10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22家证券投资基金在上海证券市场上大宗股票交易记录,客观详尽地分析了它们的操作行为——大量违规、违法操作的事实昭然其中。

”顷刻间,市场一片哗然。

在相关各方展开激励争论的同时, 2000年底时证监会就已组织开展对基金公司进行交易行为的全面检查,次年3月最终发布检查报告称:10家公司中有8家进行过“异常”的交易操作行为,其中一家基金公司的异常交易尤其突出,涉嫌操纵股价进行证券欺诈。

对此,证监会在2001年3月对该基金公司依法立案调查,而后对相关人员做出了处罚决定。

至此,沸沸扬扬的“基金黑幕”纷争暂告一段落,但它却成为国内基金行业发展初期告别混乱和无序的起点,也成为中国基金行业稳步迈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重要开端。

二、从基金黑幕事件中,得出中国基金市场的弊端1、“基金稳定市场”——一个未被证明的假设。

基金并没有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在新基金成立的初期,一般的舆论普遍都认为新基金是“证券市场理性投资者的生力军”。

《基金黑幕》

《基金黑幕》

报告的作者指出,“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究竟为谁服务的问题,可能目前还不十分明确”。
这涉及到基金的定位问题。新基金的各种说明书都说得明明白白,“基金是一种代客投资理财的工具”;媒体上普遍出现的论点是,“基金要为稳定市场服务,是中国市场理性机构投资者的生力军”。
最初的逻辑是相当简单的,即认为随着市场扩容,资金的供给方出现了问题,而老百姓或一些保险公司虽然手上有钱,却因不会投资或没有时间而不敢或不能入市,因此应当把钱交给专家管理操作,这样供需就会平衡了,也就稳定了市场。
这种看法在一开始当然是符合实际的。两次研究都证实,证券投资基金刚入市时基本上有稳定市场的功效。
但是,当证券投资基金随着上市“老化”之后,其作用又如何?
报告将1999年8月9日到2000年4月28日的172个交易日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99年8月9日到1999年9月9日的盘整期,1999年9月10日到1999年12月27日的下跌期,以及1999年12月28日到2000年4月28日的上升期。
然而,事实真相究竟如何?今年以来,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和监管的加强,舆论开始出现对基金运作“有欠规范”的指摘,不少长于观风辨向的市场人士对于某些基金的违规违法行为也早生疑心。
----当然,任何批评都抵不过事实本身的陈述。特别是依据大量数据调查进行定量分析的结果,才能够准确地描述出当前证券投资基金行为的真实状况,并为监管者树立正气、查处不法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这个角度看,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的赵瑜纲所完成的报告,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公众舆论对于证券投资基金的质疑还在继续。8月14日,《中国证券报》发表了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投资基金课题组的一份长篇专题报告,题为“四问证券投资基金”。该文的执笔人与课题主持人是著名金融专家王国刚博士。文章提出四大具有根本性的问题——“证券基金本身具有稳定股市的功能吗?”“证券基金本身具有分散股市风险的功能吗?”“证券基金的投资收益一定高于股民投资的平均收益吗?”“发展机构投资者就是发展证券基金吗?”专题研究给出的答案全部是否定的。

基金黑幕

基金黑幕

基金黑幕
5“投资组合公告”??信息误导愈演愈烈
根基金在公告前的15天中持仓情况有很大改变。 这种“失真率”有日益扩大的趋势,而且极易 在市场上造成信息误导。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规定,基金管 理人应当在每个基金会计年度结束后90日内编 制完成年度报告;于每个会计年度的前6个月结 束后60日内编制完成中期报告;
基金黑幕 2“倒仓”??更能迷惑人的操纵行为
即使双方在价格、数量和时间上没有事先约 定,由于对某只股票的价格空间有分歧,也 可以出现甲方将手中持有的大量股票抛售给 乙方的现象。 但是,这样“倒仓”对甲方而言经常是求 之不得的事。因为做庄的人都知道,从收集 筹码(股票)到将股价拉抬至高位,仅仅是完 成任务的一半;最困难的事是如何将筹码抛 给别人,最终变现。
基金黑幕 4“净值游戏”??不仅仅是表面的欺瞒
第一,目前基金都是封闭式基金,以对倒来提 高净值,似乎只能说是“徒慕虚荣”。但今后 一旦管理开放式基金,由于其规模随业绩的好 坏而增减,如果继续以此手法提高业绩,就与 上市公司做假账虚增业绩、吸引投资者如出一 辙。 第二,表面上提高净值,客观结果还是为了方 便出货。如果庄家在上升的阶段反复洗盘,作 阶段性的盈利,到了最后,它的成本已经极低。 此即时股价暴跌,几倍的利润。
基金业未来展望
4
规范、专业、创新
资产规模 跃上2万亿元的台 阶
3
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 和巨大挑战。 资本市场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Thank You!
基金黑幕 3独立性”--一个摇摇欲坠的幻觉
由于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多是由证券公司发 起,其独立性相对较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与其发起人共同建仓的行为。 其中,南方管理公司的基金天元和开元的独 立性较差,在南京高科、飞乐股份、江苏工 艺等重仓股上,与其发起人南方证券存在着 共同建仓行为;博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 金独立性也较差,与第一食品等存在着共同 建仓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黑幕》全文《基金黑幕》全文〖财经杂志 2000.10.16〗——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特约撰稿人:平湖记者:李箐概况:此报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作者在1999年12月完成的《基金研究分析》,以20家证券投资基金在沪市的买卖行为为研究对象,样本研究期间主要为8月9日到11月9日,扩展期为8月9日到12月3日。

二是作者在第一次研究基础上的扩展性研究,为《基金风格及其评价》。

第二次与第一次采用同样的研究方法,通过继续跟踪22家(样本期间增加汉兴和景福两只新基金)在沪市上大宗交易(成交量在1万股以上,含1万股)的股票汇总记录,分析证券投资基金在市场上的操作行为。

由于该报告的研究期间从1999年8月9日扩展到2000年4月28日,样本涵盖期为9个月,被认为可以基本反映基金的操作风格。

所以,笔者的评论分析依据主要以第二个报告为主。

【1】“基金稳定市场”——一个未被证明的假设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发展,还只有两年多的时间。

该报告研究区间集中于1999年8月至2000年4月底。

此间,我国有10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着22家规模较大的证券投资基金。

作为报告的研究对象,这10家基金管理公司分别为博时公司、华安公司、嘉实公司、南方公司、华夏公司、长盛公司、鹏华公司、国泰公司、大成公司和富国公司;10家公司管理的基金分别为裕阳、裕隆、裕元(博时),安顺、安信(华安),泰和(嘉实),开元、天元(南方),兴和、兴华(华夏),同益、同盛(长盛),普惠、普丰(鹏华),金泰、金鑫(国泰),景宏、景福、景阳、景博(大成)和汉盛、汉兴(富国)。

基金规模主要为30亿元、20亿元、15亿元和10亿元四种。

报告的作者指出,“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究竟为谁服务的问题,可能目前还不十分明确”。

这涉及到基金的定位问题。

新基金的各种说明书都说得明明白白,“基金是一种代客投资理财的工具”;媒体上普遍出现的论点是,“基金要为稳定市场服务,是中国市场理性机构投资者的生力军”。

最初的逻辑是相当简单的,即认为随着市场扩容,资金的供给方出现了问题,而老百姓或一些保险公司虽然手上有钱,却因不会投资或没有时间而不敢或不能入市,因此应当把钱交给专家管理操作,这样供需就会平衡了,也就稳定了市场。

这种看法在一开始当然是符合实际的。

两次研究都证实,证券投资基金刚入市时基本上有稳定市场的功效。

但是,当证券投资基金随着上市“老化”之后,其作用又如何,报告将1999年8月9日到2000年4月28日的172个交易日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99年8月9日到1999年9月9日的盘整期,1999年9月10日到1999年12月27日的下跌期,以及1999年12月28日到2000年4月28日的上升期。

“在盘整期,除了新入市的基金天元以外,15只基金中基金泰和和普丰没有交易,其余12只参与交易的基金4只净买入,8只净卖出,基金总体表现为净卖出,净卖出金额31018万元;在下跌期,除了新入市的4只基金外,16只参与交易的基金4只净买入,12只净卖出,基金总体表现为净买入,净买入金额为11262万元;在上升期,除了新入市的2只基金外,20只参与交易的基金5只净买入,15只净卖出,基金总体表现为净卖出,净卖出金额为421680万元。

而从整个样本期来看,除了新入市的基金汉兴和基金景福外,20只基金中,7只为净买入,13只净卖出,基金总体表现为净卖出,净卖出金额为441436万元。

”接着,报告作了进一步分析。

作者指出,从基金总体减仓的情况看,无论在盘整期还是上升和下降期,“都有近三分之二的基金始终处于减仓阶段”。

在三个阶段中均为净卖出的基金有9只,均是1999年上半年以前发行的基金,其减仓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一是受到年终基金分红的现金压力;二是这些上年上市的基金仓位一直较重,尤其是一些基金的重仓股流动性较差,在年初的行情中借科技股走强大量减持重仓股票;三是部分基金对后市看法比较谨慎,特别是在沪市创历史新高后大量减持股票,例如基金兴和4月12日在沪市抛出股票市值3.77亿元,创下单日基金卖出股票金额最高记录。

三个阶段总体为净买入的基金有9只,除了基金普惠以外,均为新上市的基金。

此外,在沪市的上升阶段,净买入的基金除了新上市的基金天元、汉兴、景福、景阳、景博、同盛和1998年上市的基金普惠等7只,其余15只基金均为净卖出,15只基金的净卖出金额超过65亿元。

作者的结论是:“这表明了基金对后市的看法并不乐观。

”在分析基金交易的进度时,作者又指出,在22只基金中,除了新上市的基金景福和基金汉兴,样本总区间为净卖出的基金裕阳、裕隆、景宏、汉盛、泰和、同益、普丰、金泰、安信、安顺、兴和、兴华和开元13只基金中,主要减仓都发生在样本期间的第三阶段,即1348点到1832点之间。

其中第三阶段减仓幅度相对最低的基金兴华也有46,。

这同样表明基金对后市的不乐观看法。

作者介绍说,在样本总区间为净买入的7只基金中,新上市的基金裕元、景博、景阳、金鑫和天元的建仓主要完成在第二阶段下跌期,对基金的业绩较为有利;基金同盛第二阶段完成了41,的建仓,相对并不十分有利;基金普惠在第三阶段增仓占整个样本期间净买入的99,,这在1998年期间上市的诸基金中截然不同。

以上还只是“宏观”面上的统计。

接下来,作者又对“中观”作了一番实证研究。

他的方法,是研究上证指数涨跌幅较大的交易日(报告名之为“事件日”)基金交易行为可能会对大盘产生的影响(参见附表“事件日的基金买卖行为”)。

由于研究期间包括上升和下跌两个阶段,作者确定上升期的涨跌幅在40点以上为事件日,下跌和盘整期的涨跌幅在30点以上为事件日。

事件日的基金买卖行为统计(上交所)事件日涨跌点参与交易基金买卖情况交易净额(万元) 8.19 55.8 金泰、裕阳净卖出 -6130 9.9 103 兴华、景宏、裕阳、裕隆净卖出兴和、金泰、天元净买入 -17176 下跌期10.8 -36 天元、裕阳净买入泰和、普惠、金泰、景宏、安顺净卖出 -989 10.13 -30.3 普惠、同益、开元净卖出景宏、天元、裕阳、裕隆净买入 -359 10.15 35 普惠、金泰、兴和、裕阳、同益、开元净卖出景宏、天元、裕隆净买入 -1696 10.18 -42.1 安信、景宏净买入天元、裕阳、裕隆、同益净买出 -1580 10.19 -30.7 安信、景宏、金泰、兴和、天元净买入普惠、金泰、兴和、裕阳、同益净卖出 2559 10.22 38.9 金鑫买入,安信、兴华、金泰、裕阳、裕隆、安顺、同益净卖出 -10420 10.27 54.2 安信、金泰、兴和、景宏、兴华、安顺、裕隆净卖出金鑫、裕阳净买入 -17448 11.17 31.4 普惠、金鑫、裕阳、安顺、景阳净买入景宏、金泰、兴和、同益净卖出 1702 上升期1.6 54.3 汉兴、景福、兴华、裕隆、裕元、开元、普惠、普丰、同盛、景阳净买入金鑫、金泰、兴和、裕阳、天元、安信、安顺、同益,景宏净卖出 9528(-3446) 1.7 52.7 汉兴、景福、金鑫、裕元、开元、普丰、同盛、景阳、汉盛净买入金泰、兴和、兴华、裕阳、裕隆、天元、安信、安顺、普惠、同益、景宏净卖出 31780(-12653) 1.11 -65.3 汉兴、景福、金鑫、开元、景宏、汉盛净买入兴华、裕阳、裕隆、裕元、天元、安信、安顺、普惠、普丰、同益、同盛净卖出 -4315(-29400) 1.12 -41.7 汉兴、景福、金鑫、汉盛净买入金泰、兴华、裕阳、裕隆、裕元、开元、天元、安信、安顺、普惠、普丰、同益、同盛、景宏、景阳净卖出-96285(105525) 2.14 138.9 金鑫、裕元、开元、天元、普惠、普丰、同益、同盛净买入汉兴、景福、金泰、景宏、汉盛、兴华、兴和、裕阳、裕隆、安信、安顺、泰和、景宏、景博、汉盛净卖出-21434 2.17 -52.5 汉兴、景福、金鑫、金泰、兴和、兴华、裕阳、普惠、景阳净买入普丰、同益、泰和、景宏观世界、景博、汉盛净卖出-12760 2.22 -44.84 汉兴、金鑫、兴华、裕阳、裕隆、裕元、景博、汉盛净买入景福、金泰、兴和、开元、天元、安信、安顺、普惠、普丰、同益、同盛、景宏、景阳净卖出 -22090 2.28 73.28 汉兴、金鑫、兴和、天元、同益、同盛、景宏、景博、汉盛净买入景福、金泰、兴华、裕阳、裕隆、裕元、开元、安信、安顺、普惠、普丰、泰和、景阳净卖出 -17203 3.6 -56.9 景福、金鑫、兴和、普惠净买入汉兴、金泰、兴和、裕元、裕隆、裕阳、开元、天元、兴华、开元、天元、安信、普丰、景宏、景阳、景博净卖出 -41853 3.14 -43.5 兴华、景阳、景博净买入金鑫、金泰、兴和、裕元、裕隆、裕阳、开元、天元、安信、安顺、普惠、普丰、同益、景宏、汉盛、汉兴净卖出 -46274 3.16 -73.9 金鑫、金泰、裕阳、裕隆、裕元、安顺、普惠、景博、汉兴净买入兴和、兴华、开元、天元、安信、普丰、同益、汉兴、汉盛净卖出 -2443 3.17 51.08 兴华、裕阳、裕隆、裕元、开元、天元、普惠、同益、汉兴、汉盛净买入金鑫、金泰、兴和、安信、安顺、普丰、景宏、景阳、景博净卖出 15761 3.20 40.64 金泰、裕隆、天元、普丰、同益、景福、汉兴净买入金鑫、兴和、裕阳、裕元、开元、安信、安顺、普惠、汉盛、汉兴净买出 -7944 3.27 45.42 金鑫、金泰、裕阳、裕隆、开元、安信、安顺、普丰、汉盛、汉兴净买入裕元、天元、普惠、同益、同盛、景宏、景福、景博净卖出15814.4 -40.3 裕阳、天元、安顺、普惠、普丰、景博、汉盛、汉兴净买入景阳、景宏、景福、同盛、同益、安信、开元、裕隆、兴和、兴华、金鑫、金泰净卖出 -21319注:上述统计报表来源于《基金黑幕 --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一文;事件日是指上证指数涨跌幅较大的交易日。

该报表旨在分析说明基金的交易行为可能会对大盘产生的影响。

由于研究期间包括上升和下跌两个阶段,作者确定上升期的涨跌幅在40点以上为事件日,下跌和盘整期的涨跌幅在30点以上为事件日。

经过研究,作者发现在盘整期和下跌期的事件日中,基金均为净卖出,尤其是涨跌幅103点的9月9日和涨幅54点的10月27日,参与交易基金的净卖出金额最高,分别为17176万元和17448万元;而在上扬55.8点的8月19日,参与卖出的基金在总数及交易额上都相对较少。

他认为,这说明“9月9日以前是盘整期,大多数基金对大势的走势判断还不明朗,而在9月9日以后,对大势判断趋于一致,认为在政策底部探明之前,大势基本不会好转”。

作者通过研究还发现,在12月27日之后的上升期,参与交易的基金家数明显增多,而且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新的基金入市对前4个事件日整体基金对大势的稳定作用至关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