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号测量船

合集下载

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陈晓南回忆父亲陈芳允院士二三事

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陈晓南回忆父亲陈芳允院士二三事

S P AC EFLIGH T FILE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陈晓南回忆父亲陈芳允院士二三事我的父亲陈芳允于2000年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至今,父亲的音容笑貌仍然能在脑海里清晰浮现。

多少次在梦中见到父亲:深夜还在书房里伏案工作,在饭桌上讨论工作中的问题……父亲的一生是献身科学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也是平凡的一生。

父亲的精神和信念值得传承,这里拾取父亲生前的几个小故事,以表达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陈芳允院士(1916-2000年)是我国电子学家、空间系统工程专家,我国卫星测量和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国际宇航联合会(IA F )副主席,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他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跟踪测量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全面参加了系统设计和建设工作。

1983年,陈芳允及合作者提出利用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进行定位导航的设想,这一系统称为“双星定位系统”,成为后来“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奠基理论。

他还相继提出了遥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和小卫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方案。

1986年,陈芳允和其他三位著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提出发展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对此,国家出台了《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这就是“863”计划,这个计划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在新的起跑线上快速发展的催化剂。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1965年,我国开始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的研制工作,父亲担任东方红-1卫星的测控总体技术负责人。

当时,卫星测控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对卫星的跟踪观测到底采用哪种技术手段和方案,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完全是白手起家。

父亲不仅要带领其他技术人员深入研究,反复进行方案论证,还参与测量设备的制造和测控台站的建设。

那个年代不可能有现成的进口设备,所有测量设备必须由国内几十家工厂来做,父亲奔走于全国的各个工厂,解决他们的技术难题;同时还要参加闽西、南宁、昆明、莱阳4个测量台站的建设工作。

2008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航天航空类信息题汇编

2008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航天航空类信息题汇编

5、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十号”的长征三号甲载火箭(如图6所示)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第148秒,火箭一、二级分离;第243秒,整流罩分离。

此时,火箭已经飞出了稠密的大气层,“嫦娥”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第271秒,火箭二、三级分离。

火箭升空第609秒,远望号测量船传来消息,三级发动机一次关机,星箭结合体进入滑行阶段。

滑行时间为580秒,火箭将处在没有动力阶段,这个设计是为了使飞行体节省燃料。

此时的飞行体不会被地球吸引回来,因为它已经获得了一定的速度。

大概滑行不到10分钟后,开始第二次点火。

第1473秒,当大厅里响起“星箭分离”的报告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数据,卫星在太平洋上空。

以接近每秒8公里的速度进入预定的大椭圆轨道。

18时50分左右,卫星已经飞到南美洲上空,卫星的太阳帆板成功展开。

13分钟后,用于向地面传输科学数据的定向天线也开始展开。

19时09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宣布,“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阅读短文后回答:(1)火箭升空第609秒,三级发动机一次关机,星箭结合体进入滑行阶段,星箭结合体由于原来处于状态,在关闭发动机后由于 仍能继续运动。

(2)在火箭和卫星的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星箭结合体进入滑行阶段后,如果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将做匀速直线运动B .火箭二、三级分离时,不再受到空气摩擦力的作用C .卫星以接近每秒8公里的速度进入预定的大椭圆轨道后,做匀速直线运动D .星箭结合体进入滑行阶段后,只受到重力的作用6、2003年10月15日9时整,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由“长征二号F ”运载火箭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0多分钟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带着中国人的千年企盼梦圆浩瀚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1)火箭在加速上升过程中机械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这个能量是由转化过来的。

九天揽月——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九天揽月——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56年——1970年)


50年前的10月,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 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 50年代:做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决策。 60年代:做出“八年四弹”的决策:研究 人员用8年时间研制成功了中近程、中程、 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并衍生出 “长征一号”、“长征二号”运载火箭。
神舟飞船
2005年10月17日凌晨, 5天前从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启航的神舟六 号飞船,在平安飞行 115个小时32分后重 返神州,缓缓降落在 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 陆场的草地上。我国 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 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取得圆满成功。至今 为止,中国已经发射 了八艘神舟系列航天 飞船。
神舟系类宇宙飞船
中国现代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的, 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 学发展远景规划,把 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 第 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 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 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 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 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 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 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 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 功 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 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 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奠 定了基础。到今天为止,中国航天事业经或三个 阶段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80年代的成就
1985年,中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 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 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 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 送入太空,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 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回顾中国超级计算机研发历程 美国人总是震惊

回顾中国超级计算机研发历程 美国人总是震惊

“天河二号”获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三连冠2014年06月24日09:51:47 新华信息化新华网华盛顿6月23日电(记者林小春)国际TOP500组织23日公布了最新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中国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以比第二名美国“泰坦”超级计算机快近一倍的速度,连续第三次获得冠军。

TOP500榜单每半年发布一次。

自去年6月以来,“天河二号”就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稳居榜首。

除了芯片技术外,这一系统大多由中国自主研发。

美国能源部下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泰坦”则连续3次屈居亚军,其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7.59千万亿次。

第三名至第五名分别是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红杉”、日本理化研究所的“京”和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的“米拉”,这一排名与上一期榜单无异。

与上一期相比,前十名的唯一变化是第十名,新入选的是隶属于美国政府的“克雷”XC30超级计算机,其运算速度不到“天河二号”的十分之一。

国际TOP500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说,从榜单看,“超级计算机的整体性能提升速度已降至历史最低点”。

例如,在1994年至2008年间,榜单最后一名的计算性能平均每年提升90%,而过去5年每年只提升了55%。

从整个榜单来看,美国进入前500强的超级计算机从上一期的265个下降至本期的233个,但优势依然明显。

第二名中国大陆则从63个增至76个。

日本和英国分别以30台并列第三。

超级计算机是国家科研的重要基础工具,在地质、气象、石油勘探等领域的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也是汽车、航空、化工、制药等行业的重要科研工具。

TOP500榜是对全球已安装的超级计算机“排座次”的最知名排行榜。

从1993年起,由国际TOP500组织以实测计算速度为基准每年发布两次。

广州跻身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行列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在穗全面运行2014年06月29日19:52:28 新华网新华网广州6月29日电(记者陈冀)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应用推广大会6月29日在广州召开,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曹健林向广州超级计算中心授予了“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和“中国(广州)计算科学服务中心”牌匾,这标志着广州跻身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行列。

大国脊梁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北大学

大国脊梁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北大学

第一章测试1.()是举世公认的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

A:李大钊B:钱学森C:钱伟长D:陈赓答案:B2.()是中国现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A:李政道B:钱伟长C:钱学森D:陈赓答案:C3.20世纪60年代,我空军部队使用新装备的国产”红旗-2号”地空导弹,曾多次击落侵犯我领空的美国U-2高空侦察机。

()A:对B:错答案:A4.《大国脊梁》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引导青年大学生()A:向自己学习B:向榜样学习C:向英雄学习D:向前辈学习答案:BCD5.学院院长陈赓陪同钱学森参观了()等。

A:空军工程系B:其他选项都不正确C:炮兵工程系D:海军工程系答案:ACD第二章测试1.1950年,王淦昌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带领开展()的研究。

A:水下核武器B:宇宙射线C:人为核裂变D:大气污染防治答案:B2.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亲自坐着吊车验收爆炸装置。

实验中对待每个数据都一丝不苟,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得一次次实验获得成功, 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A:李政道B:王淦昌C:毛明D:钱三强答案:B3.具有敏锐科学洞察力的王淦昌教授根据科学发展现状提出了两个发展方向:寻找包括超子反粒子在内的各种新奇粒子和研究基本粒子在高能核作用下产生的规律。

()A:对B:错答案:A4.1964年,王淦昌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

他是()。

A:一直指导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B:积极促成建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C: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D:积极指导原子能研究所开展电子束泵浦氟化氢激光器等的研究答案:ABCD5.王淦昌曾任()、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A: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B: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院长C:其他选项都不正确D:核物理学家答案:ABD第三章测试1.钱三强是我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人称他领导的()研究所”满门忠烈”。

远望系列远洋航天测量船

远望系列远洋航天测量船

远望系列远洋航天测量船——海上科学城工程总投资:100亿元以上工程期限:1977年——2008年远望1号船是我国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控船。

主要担负卫星、飞船和火箭飞行器全程飞行试验测量和控制任务。

远望1号船于1977年8月31日在江南造船厂建成下水,1978年正式组建,在27年的蹈海测天、追星揽箭的历程中,该船41次远涉重洋,海上作业近1500天,累计航程27万多海里,先后38次圆满完成了我国洲际导弹、潜射导弹、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和“神舟”号飞船以及澳星、亚太二号、菲律宾星等重大科研试验任务。

目前,在距地球数百公里外的太空中运行着上千个人造航天器,这些航天器犹如人们放入太空中的“风筝”,而控制这些航天器的“无形之手”,就是航天测控。

航天测控由各种各样的测控平台组成,直接对航天器(包括运载火箭)实施跟踪测量和控制,使航天器能够按照人们的要求运行和工作。

海上测量船是对航天器及运载火箭进行跟踪测量和控制的专用船,它是航天测控网的海上机动测量站,可以根据航天器及运载火箭的飞行轨道和测控要求配置在适当海域位置。

其任务是,在航天控制中心的指挥下跟踪测量航天器的运行轨迹,接收遥测信息,发送遥控指令,与航天员通信以及营救返回溅落在海上的航天员;还可用来跟踪测量试验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接收弹头遥测信息,测量弹头海上落点坐标,打捞数据舱等。

航天测量船可按需要建成设备完善、功能较全的综合测量船和设备较少、功能单一的遥测船。

它们除具有船舶结构、控制、导航、动力等系统外,还装有相应的测控系统。

综合测量船测控系统,一般由无线电跟踪测量系统、光学跟踪测量系统、遥测系统、遥控系统、再入物理现象观测系统、声纳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指挥控制中心、船位船姿测量系统、通信系统、时间统一系统、电磁辐射报警系统和辅助设备等组成。

国外十分重视发展航天测量船,尤其是航天事业发达的国家更加重视研制这种新型船舶,目前世界上仅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法国拥有航天测量船。

远望系列1--5号船简介

远望系列1--5号船简介

远望系列1--5号船简介“远望号”是中国航天远洋测控船队的名称,中国目前拥有6艘远洋测控船,分别命名为远望一号至远望六号。

"远望”号测量船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的一艘现代化测量船。

“远望”一号建成于1977年8月,“远望”二号建成于1978年9月。

该舰舰长190米,宽22.6米,高38.6米,排水量21000吨。

在“远望”号测量船上装备有完善的导航设备和精密的测量系统。

它的导航设备除了一般舰船上使用的光学、天文导航设备、惯性导航设备、无线电导航设备外,还装备卫星导航和声呐信标导航设备,从而可以精确测量船位,保证对导弹、卫星、飞船测量的精确。

测量船上的测量系统有雷达跟踪系统,它有一个巨大的抛物面天线,能连续跟踪飞行中的卫星、飞船;遥测系统也有巨大的抛物面天线,可接收飞船发出的数据信息,并能转发给发射控制中心;通信系统用于船上各部门间和外界的通信联系、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系统用于对各系统测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传送到发射控制中心。

在“远望”号测量船上装备的多种精密测量系统,可以在预定海域,对进入其测量弧段的导弹、卫星、飞船进行跟踪遥测,并能精确的测定他们的着落点,以便进行回收。

在“神六”飞船载人航天试验中。

四艘“远望”号测量船分别布阵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执行对“神六”飞船的测控任务,正是由于“远望”号测量船装备了完善的导航设备和精密的测量系统才使他们出色、圆满的完成了测控任务。

远望一号远望一号船是我国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控船。

主要担负卫星、飞船和火箭飞行器全程飞行试验测量和控制任务。

远望一号船于1977年8月31日在江南造船厂建成下水,船总长191米,船宽22.6米,船高38米,平均吃水7.5米,满载排水量21157吨。

1978年部队正式组建,25年来,船先后30次远征大洋,总航程20.8万余海里,累计航时17376.1小时,出海总天数1166天,圆满完成了我国洲际导弹、潜射导弹、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和“神舟”号飞船以及澳星、亚太二号、菲律宾星等34次重大科研试验任务。

中考专题复习——航空航天类信息题

中考专题复习——航空航天类信息题

中考专题解析——航空航天类信息题1.我国的“嫦娥工程”将按“绕月、落月和驻月”三步进行,预计2012年实施落月探测。

已知月球上无大气、无磁场、弱重力,在学校举行的“我想象中的月球车”科技活动,爱动脑的小强提出了以下有关设想,你认为合理的是()A.必须配备降落伞,以确保安全落月B.可在月球车上安装重垂线,以便观察倾斜程度C.应该配备指南针,以便确定方向D.可为月球车安装备用汽油机,以便应急使用2.按照“嫦娥工程”计划,我国将在2012年发射首颗“登月探测器”,携月球车一起登陆月球,月球车将进行月面巡视勘察。

(1)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温度的变化完全由阳光直接决定。

月球表面白天温度可达150℃,而夜间会降至-180℃,昼夜温差高达330℃,即使在白天,照亮区域与阴影区域的温差同样高达300℃。

月球车的零件应使用热胀冷缩较(填“明显”或“微弱”)的材料制作,零件之间应(填“留有缝隙”或“紧密结合”)。

(2)月球上物体的重力约为地球上的1/6,这导致月球表面的土壤远比地球上的松软,使得在月球上行走远比在地球上容易打滑,月球车的车轮表面应做得很(填“光滑”或“粗糙”)。

(3)月球车可使用(填“汽油机”或“柴油机”或“电动机”)驱动,行进速度最快可达5cm/s,即 km/h。

当前方3m处有高于25cm 的障碍物时,月球车上的障碍探测器就会发出预警,障碍物探测器不能利用(填“激光”、“电磁波”或“超声波”)的反射来工作。

(4)月球车上装有机械臂,机械臂前端有一“岩芯取样器”,可将月球上的岩石研磨取回研究,“岩芯取样器”应尽可能挑选硬度(填“大”或“小”)的材料制作。

3.2007年10月24日18:05分,我国自行研制的“嫦娥1号”月球探测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站成功发射!据说月球表面的引力常数是地球的六分之一,假如你有机会登上月球,你准备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实验器材:。

实验思路:。

结果评价:。

4.嫦娥—号星体整体重量为2350k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望”号测量船
▲介绍
“远望号”是中国航天远洋测控船队的名称,中国目前拥有6艘远洋测控船,分别命名为远望一号至远望六号。

“远望”号测量船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的一艘现代化测量船。

“远望”一号建成于1977年8月,“远望”二号建成于1978年9月。

该舰舰长190米,宽22.6米,高38.6米,排水量21000吨。

在“远望”号测量船上装备有完善的导航设备和精密的测量系统。

它的导航设备除了一般舰船上使用的光学、天文导航设备、惯性导航设备、无线电导航设备外,还装备卫星导航和声呐信标导航设备,从而可以精确测量船位,保证对导弹、卫星、飞船测量的精确。

测量船上的测量系统有雷达跟踪系统,它有一个巨大的抛物面天线,能连续跟踪飞行中的火箭、卫星、飞船;遥测系统也有巨大的抛物面天线,可接收飞船发出的数据信息,并能转发给发射控制中心;VHF语音通信系统,用于飞船与地面控制中心的话音通信,通信系统用于船上各部门间和外界的通信联系、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系统用于对各系统测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传送到发射控制中心。

在“远望”号测量船上装备的多种精密测量系统,可以在预定海域,对进入其测量弧段的导弹、卫星、飞船进行跟踪遥测,并能精确的测定他们的着落点,以便进行回收。

在这次“神六”飞船载人航天试验中。

四艘“远望”号测量船分别布阵于太平洋(远望一号,远望二号)、大西洋(远望三号)、印度洋(远望四号)执行对“神
六”飞船的测控任务,正是由于“远望”号测量船装备了完善的导航设备和精密的测量系统才使他们出色、圆满的完成了测控任务。

★各舰数据
远望一号
远望一号船是我国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控船。

主要担负卫星、飞船和火箭飞行器全程飞行试验测量和控制任务。

远望一号船于1977年8月31日在江南造船厂建成下水,船总长191米,船宽22.6米,船高38米,平均吃水7.5米,满载排水量21157吨。

1978年部队正式组建,25年来,船先后30次远征大洋,总航程20.8万余海里,累计航时17376.1小时,出海总天数1166天,圆满完成了我国洲际导弹、潜射导弹、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和“神舟”号飞船以及澳星、亚太二号、菲律宾星等34次重大科研试验任务。

远望二号
远望二号船是我国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控船,主要承担我国航天飞行器的海上测量、控制、通信和打捞回收任务,是我国航天测控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船长192米,宽22.6米,高38.5米,满载排水量2.1万吨,最大行速20节,续航100天。

远望二号船组建于1978年,20多年来,先后25次远征大洋,总航程30余万海里,累计海上作业时间1826天,先后27次圆满完成了亚洲一号、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烽火一号等卫星和神舟号试验飞船的重大海上测控任务。

远望三号
远望三号船是我国第二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控船,主要担负卫星、飞船和其他航天器全程飞行试验海上测量和控制任务。

全船集中了20世纪九十年代科学技术精华,汇集了我国当今船舶、机械、电子、气象、通信、计算机等方面的先
进技术,其硬件设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远望三号船长180米,宽22.2米,最大高度37.8米,满载排水量1.7万吨,吃水深度8米,巡航速度18节,最大航速20节,续航能力1.8万海里。

1995年底投入使用以来,远望三号船先后13次远征三大洋,圆满完成了14次国家级大型试验海上测控任务,1999年11月首过“好望角”,总航程达16多万海里,累计海上作业675天。

远望四号
远望四号船是1998年8月由原“向阳红10号”改建而成的航天远洋测控船。

主要担负卫星和飞船海上跟踪、遥测、通信和控制任务。

船长156.2米,船宽20.6米,最大高度39米,满载排水量12700吨,吃水7.5米。

船舶巡航速度18节,最大航速20节,海上自持力100天,续航力18000海里。

船体采用B 级冰区加强,任意一舱破损而不沉。

远望四号船主要承担导弹、运载火箭、921工程宇宙飞船等飞行试验的海上综合测控、通信任务,具有测控精度高、实时性强、全天候工作等优点。

在短短四年时间里,六下太平洋,四征印度洋,累计海上作业8723个小时,总航程达8万5千余海里,出色地完成了6次国家级大型试验海上测控通信任务。

2010年4月15日,进澄西船厂改名为试验1号.船改好后,将被炸沉,
远望五号
测量船用于航天测控,是我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航天远洋测量船。

远望5号测量船于2007年9月29日在江南造船厂正式交付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使用。

远望五号测量船集船舶建设、航海气象、电子、机械、光学、通信、计算机等领域最新技术于一身,由通用船舶平台和航天测控装备两大部分组成,分为船
舶、测控、通信、气象4个系统。

满载排水量2.5万吨,抗风能力可达12级以上,能在南北纬60度以内的任何海域航行。

船上安装了S波段统一测控系统、C波段统一测控系统和C波段脉冲雷达等大型测控设备,能够完成对火箭、卫星、飞船等各类航天飞行器的海上跟踪测控任务,并能与任务中心进行实时通信和数据交换。

中国自1977年至1998年先后建成4艘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截至2007年9月共54次航行大洋,总航程130余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60圈,累计海上作业7000余天,先后圆满完成国内外应用卫星发射和“神舟”飞船的发射试验等63次航天测控任务。

远望五号与原来的4艘船相比,设计更加先进、美观,设备配置更加合理,数字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程度明显提高。

船内采用光纤构建综合信息高速传输平台,各大系统能够利用这个平台扩展业务功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具备海上智能会诊、排除故障的能力。

全船成功采用了减震降噪技术和变风量空调系统,同时在舱室布置上也更人性化,功能更齐全,大大提高了船员长期远洋生活的舒适性。

远望五号和正在江南造船厂建造的另一艘测量船远望6号测量船,将构成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队新一代“姊妹船”,建成使用后,将大大提高应对未来高强度航天飞行试验任务的能力,为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远望号测量船队相继攻克了船摇稳定、电磁兼容、海上标校、航天器轨道确定和改进、航天器海上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地实现了海上测控事业的一系列重大跨越。

海上综合试验能力从过去两三年执行一次任务,发展到现在一年执行10次任务;执行任务的海域从太平洋扩展到三大洋;执行任务的能力从原来的
单一测量,发展到如今的能测能控。

中国最新远望5号航天测量船和其姊妹远望6号将替代远望一,二号保持中国远望测量船队的四艘规模。

远望六号
远望六号航天远洋测量船于2008年4月12日正式交付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使用,它采用当今航天、航海气象、电子、机械、光学、通信、计算机等领域最新技术,满载排水量25000吨,抗风能力可达12级以上,可在南北纬60度以内的任何海域航行。

远望六号与原来的4艘船相比,设计更加先进、美观,设备配置更加合理,数字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程度明显提高。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负责人介绍,船内用光纤构建起信息高速传输平台,各系统都可在这个平台上扩展业务功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具备海上智能会诊、排除故障的能力。

全船成功采用了减震降噪技术和变风量空调系统,同时在舱室布置上也更人性化,使船员长期远洋生活的舒适性得到明显改善。

船上安装了S波段统一测控系统、C波段统一测控系统和C波段脉冲雷达等大型测控设备,能够完成对火箭、卫星、飞船等各类航天飞行器的海上跟踪测控任务,并能与任务中心进行实时通信和数据交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