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生态学(王国祥)-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第四章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生态学定义:1.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美国-奥德姆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环境生态学定义: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生态学的第四条法则: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其去向;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没有免费的午餐恢复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退化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及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制的科学。
第二章种的性状分类:基因型:种的遗传本质,生物性状表现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
表型: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生物的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
协同适应系统:两个或更多物种的单独进化常互相影响,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适应系统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物种生物量:具有高生物量的生态系统能够更好地发挥生物对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环境即使在遭受到较大的外界干扰时也不致变化太大。
2.物种的属性:不同的物种在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它们对所在的生态系统影响产生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3.生物地化循环:生物多样性改善了系统内部生物地化循环的性质和过程,主要目的是使单一物种或小数量的物种在生存定居中失败,不使单种栽培在波动不定的环境中遭受毁灭性打击,改变目前生态系统变化的方向性。
4.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稳定性,就是系统的抗性和弹性。
稳定性越高,多样性越高。
抗性:又称抵抗力,是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产生变化的大小,即衡量系统受外界干扰而保持原状的能力;弹性:指生态系统干扰后恢复原来功能的能力环境因子:除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1.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1)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光照强度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蛙卵、鲑鱼卵在有光的条件下孵化快,发育也快;黄化现象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
环境生物学孔繁祥课后题提纲重点

Zhong Dian绪论1.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目的在于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存在的规律。
2.温室效应:在大气层中,CO2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是能吸收红外线而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CO2越多热外流越受阻,地球温度上升越快,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3.臭氧层的破坏:大气平流层中CO2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面,而人类活动引起氯氟烷烃和含溴卤代烷烃排放到平流层,氯原子催化O3的分解,打破了O3的自然平衡,导致O3“空洞”。
4.酸雨: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SO2、NO在强光下发生光化学作用并和水汽结合形成(pH<)5.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一个分支。
6.环境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及目的: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间相互关系。
⑴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⑵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
主要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及其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抗性机理,利用生物对环境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生物成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与应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及生物修复技术。
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空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互相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实验,实验室实验,模拟研究。
主要任务:①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②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环境污染净化的效率。
③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章1.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
2,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为污染源。
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1.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填空题1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2.环境生态学不同于以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的经典生态娑;不同于研究污染物在生态系统的行为规律和危害的污染生态学;不同于以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化机制以及人的个体和组织与周围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生态学。
判断题1.广义上,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简答题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①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人为干扰后,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和变化。
环境生态学将研究:这一过程有哪些内在规律;干扰效应在系统内不同组分间如何相互作用;出现了哪些生态效应以及其如何影响人类,包括各种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变化规律和危害方式。
②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评价受损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退化特征,这些退化的生态学效应和性质是什么以及危害性程度如何等。
物理、化学、生态学和系统理论的方法是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判断常用的4个基本手段,科学的评价应该是几种方法的结合。
③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执行不同的功能,被破坏后会产生不同生态效应。
环境生态学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受损后的危害效应和方式,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生态系统的保护对策,如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科学管理、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措施等。
④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单纯依靠工程技术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已被实践证明不可行。
采用生态学方法治理环境污染和解决生态破坏问题,尤其在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上已见成效,前景令人鼓舞。
依据生态学的理论,结合环境问题的特点,采取适当的生态学对策并辅之以其他方法或工程技术来改善环境质量,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的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3.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5.生态监测:利用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干扰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监测与评价环境质量的一套方法和技术体系,是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6.指示生物法:是利用指示生物来监测环境状况的一种方法。
7.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8.食物链:是指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体现,即生物因捕食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载体。
9.群落演替:生物群落常随环境因素或时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一个群落自身所经历的发育,即群落由发育初期,成熟期和衰老期的变化。
同时在一定的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成另一个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
10.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系统是若干类型系统的组合,其数据的空间尺度要比生态系统大,主要是气候、地形、群落与生态系统、土壤物理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分布等。
11.生态系统服务: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提供有形的或无形的自然产品,环境资源和生态损益的能力。
12.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环境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生态学(王国祥)-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第四章

第四章生物群落一、群落和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community, 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在特定的空间或特定的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并与其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外貌结构和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物种组成,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种类成分及每种个体数量是衡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2、具有一定的外貌群落外貌(physiognomy)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
它是群落中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征,由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形态及其生活型(life form)所决定的。
植物群落中,植物的生活型(或生长型)决定其高级分类单位的特征,如宽叶林、灌丛或草丛等.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征。
3、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结构单元,有一系列结构特点,包括形态结构、生态结构与营养结构。
如生活型的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捕食与被捕食关系等。
4、具有形成群落环境的功能群落对其环境的改造。
如森林中的环境与周围裸地就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光照、温度、湿度与土壤等都经过了生物群落的改造。
5、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群落中的物种有规律地共处,即在有序状态下共存。
6、一定的动态特征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7、一定的分布范围固有规律与环境变化对分布范围的影响。
8、群落的边界特征群落之间的交界(边界)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而处于连续变化中。
群落交错带(生态交错区,交错带ecotone): 不同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称ecotone。
边缘效应(edge effect): 在群落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和种群密度增大,生物多样性增高的现象,称edge effect。
二、群落调查中如何确定最小样方?对角线法、坐标法、逐步扩大法、最小面积调查法三、群落的主要数量特征指标(多度、密度、盖度、生物量、优势度、多样性等概念及计算方法)。
环境学专业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

第一章水化的象。
1、境科学的研究象和内容8. 水理的基本方法1)象是境;1)、物理法:利用物理作用理、分离和回收水中的染物;2)境学的研究内容:2)、化学法:利用化学反或物理化学作用回收可溶性物或胶状① 境量的基理。
包括境量状况的合价,染物在物;境只能的歉意、化、增大和消失的律,境自能力的研究,3)、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理水中的有机染物。
境的染破坏生的影响等。
9. 水体染防治的措施② 境量的控制与防治。
包括改革生工,搞好合利用,尽1)减少耗水量量减少或不生染物以及化技;合理利用和保自然源;搞2)建立城市水理系好境区域划和合防治等。
3)整工布局③ 境分析技,境量技。
4)加水源的划管理④ 境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特是境染所引起的致癌、致10. 水境保遵循的方畸和致突的研究及防治。
合理开、使用、防治染三者并行2、境、境概念境是以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以生存和展的物条第四章土壤境件的整体,包括自然境和社会境。
1、什么是土壤染源和土壤染物?(P121~122)境是指人其自身生存和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程土壤染源就是指造成土壤染的来源,大致分工染源、中,使境生危害人生存和展的面效。
染和生物染三大。
3、境的基本特征土壤中染物,是指入土壤中并影响土壤正常功能的物,即会整体性和区域性,性与定性,源性与价性,危害作用的改土壤的成分、降低作物的数量或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
滞性土壤染物大体可分有机物、重金属染物、放射性物、化学4、境生的原因肥料和致病的微生物五大。
一是不合理开利用自然源,使生境量化、源枯竭,2、土壤化 (P121)破坏生平衡;二是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高速展引起的境是指土壤本身通吸附、分解、迁移、化,而使土壤染的度染与破坏降低而消失的程。
(口力;源的不合理利用;面追求的增)3、什么是土壤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如何行确定?(P125)1大气境1) 土壤金属元素背景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下未受人染、大气的成影响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及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考试主要内容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BY一、名词解释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内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 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 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
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 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是遗传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君群落的相对稳定性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干扰的生态学意义包括促进系统的演化维持生态系統的稳定和调节生态关系. 三个方面。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的功能特性:1.整体性与区域性2.变动性与稳定性3.资源性与价值性4.危害作用的时滞性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3).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及其修复(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5).全属性环境生态问题的研究生态环境的组成:1.生物成分(1).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或能够利用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和自养微生物。
(2)消费者:是指以有机物质作为食物来源的各种动物、某些寄生和腐生的菌类。
(3)分解者:又称还原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和土壤中的小型动物。
2.非生物成分: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原料部分(如温度、阳光、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质等)、媒质部分(水、土壤、空气等)和基质(岩石、泥土、砂等),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生存的物质、能量的源泉和活动的场所。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一是需要,即指发展的目标要满足人类需要二是限制,强调人类的行为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三是公平,强调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如土地、水、气候、生物与矿产资源等。
协同作用:是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即其中某一毒物成分能促进机体对其他毒物成分的吸收加强、降解受阻、排泄迟缓、蓄积增多或产生高毒代谢物等。
其协同作用的死亡率为M>M1+M2。
相加作用:是指联合作用的毒性等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即其中各毒物成分之间均可按比例取代另一毒物成分,而混合物毒性均无改变。
当各毒物成分的化学结构相近,性质相似、对机体作用的部位及机理相同时,其联合的结果往往呈现毒性相加作用。
其相加作用的死亡率为M=M1+M2。
独立作用:是指各毒物对机体的侵入途径、作用部位、作用机理等均不相同,因而在其联合作用中各毒物生物学效应彼此无关,互不影响,即独立作用的毒性低于相加作用,但高于其单独毒物的毒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生物群落一、群落和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community, 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在特定的空间或特定的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并与其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外貌结构和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物种组成,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种类成分及每种个体数量是衡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2、具有一定的外貌群落外貌(physiognomy)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
它是群落中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征,由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形态及其生活型(life form)所决定的。
植物群落中,植物的生活型(或生长型)决定其高级分类单位的特征,如宽叶林、灌丛或草丛等.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征。
3、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结构单元,有一系列结构特点,包括形态结构、生态结构与营养结构。
如生活型的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捕食与被捕食关系等。
4、具有形成群落环境的功能群落对其环境的改造。
如森林中的环境与周围裸地就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光照、温度、湿度与土壤等都经过了生物群落的改造。
5、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群落中的物种有规律地共处,即在有序状态下共存。
6、一定的动态特征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7、一定的分布范围固有规律与环境变化对分布范围的影响。
8、群落的边界特征群落之间的交界(边界)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而处于连续变化中。
群落交错带(生态交错区,交错带ecotone): 不同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称ecotone。
边缘效应(edge effect): 在群落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和种群密度增大,生物多样性增高的现象,称edge effect。
二、群落调查中如何确定最小样方?对角线法、坐标法、逐步扩大法、最小面积调查法三、群落的主要数量特征指标(多度、密度、盖度、生物量、优势度、多样性等概念及计算方法)。
1、多度(abundance):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目。
多度的统计法:直接计算法(记名计算法)d=N / S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 = 某物种个体数/ 全部物种个体数;平均株距L = √S/N–DD: 树木的平均胸径3、盖度(coverage):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
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草原群落常以地面上1英寸(2.54 cm)高度的断面计算;森林以树木胸高(1.3 m处)断面积计。
基盖度又称纯盖度。
分盖度:群落内各个种的盖度;层盖度:种组的盖度;总盖度:群落盖度;相对盖度: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
郁闭度:林业上有郁闭度表示林木层的盖度。
4、频度(Frequency):某个种群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反映一个种群在群落中的水平分布格局。
频度=(某种出现的样方数/总样方数)×1005、生物量(biomass):广义的生物量是生物在某一特定时刻单位空间的个体数、重量或其含能量(energy content),可用于指某种群、某类群生物的(如浮游动物)或整个生物群落的生物量。
狭义的生物量仅指以重量表示的,可以是鲜重或干重。
有时也称为现存量(standing crop). 对植物有时专称植物生物量(phytomass)。
生物量包括活的和死的有机体,如植物的生产量是指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及枯死、凋落的部分。
常用单位面积(或体积)上的生物重量(干重或湿重)或所含的能量(千焦)表示,有时为了统一比较,将各种类型的生物的量换算为能质(如含多少焦耳的热量等)。
现存量(standing crop): 指观察时某一时间内活的生物量。
产量(yield): 往往指生物体全部或某一部分的生物量,例如,农业生产中的粮食产量(种子、果实等)畜牧业生产中的产草量、产肉量、产蛋量、产奶量等,木材生产中的木材蓄积量等。
6、优势度(dominance):优势度是用以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衡量优势度的指标很多,包括:多度、密度、体积、重量、对环境的影响、物候等等。
我国植物群落学研究多采用重要值(important value)作为综合指标表示种的优势度。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密度(%)=(物种i 的个体数/所有物种的总个体数)×100相对频度(%)=(物种i 的出现频率/所有物种出现频率总和)×100相对优势度(%)=(物种i 的基盖度和/所有物种基盖度和)×1007、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biological diversity):综合反映群落内生物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性的指标。
Simpson 指数(辛普森指数)D =1-∑(P i)2D : Simpson 多样性指数;P i: 群落中i 种的个体的比例, P i= n i/N 。
Shannon-Wiener 指数(香农-威纳指数)ii 2i i 1H P log P ==-∑()四、优势种、建群种等的概念以及在群落中的作用。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作用:如果将群落中的优势种去除,群落将失去原来的特征,同时将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变化。
建群种(edificator or constructive species):群落的不同层次有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为建群种。
作用: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
五、植物群落结构调查和分析的主要步骤。
调查步骤:(1) 踏勘。
将调查区段植物群落划分成若干片段,或识别群落(即识别实体);(2) 样地位置定位。
在已识别的片段中选择样地;(3) 样方设计。
决定取什么形状和大小的样方;(4) 测量与记录。
样方或样点一确定后,决定记录什么内容。
六、举例说明植物群落的垂直和水平分布。
(P64)垂直:(植物的生活型决定)陆地群落的分层,主要与光的利用有关。
森林群落的林冠层吸收了大部分光辐射。
随着光照强度减弱,依次发展为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和地被层等层次。
植物地下群落的地下成层性是由不同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达到的深度不同而形成的。
各个层次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各层中植物种类的生态习性也不相同。
地下(根系)的成层现象和层次之间的关系和地上部分是相应的。
最大的根系生物量在表层,土层越深,根系越少。
根系成层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
水平:(取决于植物的内在分布型)有许多因素可导致群落中植被在水平方向上出现复杂的斑块状镶嵌。
导致水平结构的复杂性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亲代的扩散分布习性;(2)环境异质性;(3)中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七、如何理解群落交错区、边缘效应、群落镶嵌、空间异质性等概念。
群落交错区又称为生态交错区(ecotone)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群落交错区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一热点,特别是随着人类干预影响的范围和强度增大,交错区变得越来越复杂。
边缘效应(edge effect):在群落交错区,由于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出现不同的生态特征的现象,如生物种类数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物质循环过程改变等。
镶嵌性是群落在二维空间中的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patch)相间的特性。
具有这种特征的植物群落叫做镶嵌群落。
群落镶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引起(如局部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及盐度等差异,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影响)。
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是空间缀块性(patchness)和梯度(gradient)的总和。
缀块性主要强调缀块的种类组成特征及其空间分布与配置关系,比异质性在概念上更具体。
八、举例分析环境因子对群落结构的影响;1、自然因子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水热条件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温度对群落结构的影响降雨量对陆生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同一气候带内,降水的差异导致群落结构和类型的差异)水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水质、水深、水体的流动特性、水体底部土质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湿生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漂浮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群落)2、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①人为引种(农业生产、园艺、林业以及其他养殖业)②外来物种入侵③森林砍伐、过度放牧等植被破坏④土地利用方式(生境破坏)⑤环境污染(优势种的消长、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九、举例分析植被破坏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去除植被的影响:(1)地表蒸腾作用的消失(土壤温度湿度增高,水分贮存能力降低,地表径流增大);(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变化(养分流失)(3)土壤可侵蚀性增加(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群落对外界环境具有改造作用(1)调节水分小循环(2)防止风害:群落降低风速的程度,主要决定于群落的高度、分层和郁闭度(crown density,森林中乔木树冠彼此相接,遮蔽地面的程度)等条件。
森林群落防风的作用最大,一般说,防护林所防护的范围约相当于林高的25倍。
(3)固定流沙:在流沙活动的地区,利用植被固定流沙是一项根本性的治理办法。
采用乔、灌、草结合,“前挡后拉”、“逐步推进”的方法,既固定了流沙,又达到了充分利用土地的目的。
(4)大气生物净化:柳杉林,每公斤叶子(干重)每月可吸收二氧化硫3克;一般阔叶林,在生长季节中,每天每公顷能生产氧气700公斤,吸收二氧化碳一吨左右。
水青岗林,1公顷的水青岗林一年内可吸附粉尘68吨。
一般叶面多皱、粗糙、多毛,或叶面积大的树木,滤尘的作用更大。
大气中的粉尘也是主要污染物之一,其中除尘埃外,还含有油烟、碳粒、铅、汞等多种金属小粒子,常常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
粉尘中还夹杂各种病原菌,是造成各种流行病和传染病的根源。
森林则具有降低风速迫使粉尘降落,并吸附粉尘的作用。
十、举例分析植物群落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大气生物净化:柳杉林,每公斤叶子(干重)每月可吸收二氧化硫3克;一般阔叶林,在生长季节中,每天每公顷能生产氧气700公斤,吸收二氧化碳一吨左右。
水青岗林,1公顷的水青岗林一年内可吸附粉尘68吨。
一般叶面多皱、粗糙、多毛,或叶面积大的树木,滤尘的作用更大。
大气中的粉尘也是主要污染物之一,其中除尘埃外,还含有油烟、碳粒、铅、汞等多种金属小粒子,常常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
粉尘中还夹杂各种病原菌,是造成各种流行病和传染病的根源。
森林则具有降低风速迫使粉尘降落,并吸附粉尘的作用。
十一、举例分析植物群落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旱生演替系列:一块光秃的岩石表面,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生境是非常严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