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谈谈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谈谈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张百川 20124070421 1号(一)个人原因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
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二)家庭原因家庭原因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
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不健康的家庭氛围,都会导致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
具体可以表现为:(1)父母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当。
(2)父母的言行举止。
(3)父母离异。
(4)溺爱。
(5)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三)学校原因应试教育下的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一些学校视教学质量、升学率为“生命线”,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教学质量,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不惜一切代价重点培养,对一些在校表现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弃之不顾,甚至将他们推向社会,造成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学生心理产生偏差,甚至是破罐破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社会原因近年来社会上盛行的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青少年就是在消极丑恶环境的影响诱惑下,放弃了远大的理想,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快男歌女及追星使大多数青少年梦想一夜成名,放弃艰苦奋斗,脚踏实际。
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非法音像制品,是他们争相仿效江湖义气和哥们义气等封建糟粕,拉帮结伙寻衅滋事,聚众斗殴,割据势力。
有的沉迷于网吧、歌舞厅无法自拔,暴力游戏使他们变得冷漠、残忍,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五)心理原因。
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以及自身的心理状态与犯罪的形成密切相关。
在这一年龄阶段,青少年个人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力差,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却往往较为盲目,加之大多数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极为淡薄和贫乏,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年龄”。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模仿和学习不 良行为模式
不良的认知
心理因素
行为因素 选择不良的行 为方式
意志的两极性
缺失的个性 倾向性 有害的行为 习惯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
社会风气
工作场所和 职业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宏观环 境因素
家庭 社会微观环 境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不良群体 学校
定型阶段
消失阶段
犯罪行为实施后,犯罪目的达到,犯罪动机消失。或者,犯罪目的未达到, 犯罪人产生新的犯罪动机,原来的犯罪动机消失。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三、犯罪动机的冲突斗争
犯罪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三节 罪动机的形成及发展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
自测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四、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恶性转化 良性转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四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是指14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增长趋势,根据老师上课公布的90年代的数据,14至25周岁犯罪人数占总人口的34.67%,占犯罪人口的74%,而这一数字至今仍在不断增长;同时,青少年的犯罪性质不断恶化,手段也越来越多样,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由此可见问题的严峻。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青少年犯罪率如此居高不下?我认为,可以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1.错误的人生观:犯罪青少年的认识水平较低,对许多人生问题愚昧无知,观念模糊,甚至到了颠倒是非的地步,这也是支配他们实施犯罪的最主要动因;2.法治观念的欠缺:许多青少年由于认识水平低不懂法或没有守法意识而很容易实施一些触犯法律的行为;3.不成熟的认知结构:体现在青少年对事物没有很好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容易受情绪影响实施犯罪行为;4.情绪体验的原始性、低级性:很多青少年实施犯罪只是单纯的为了生理需要和感官刺激,缺少更高层次的追求;5.情绪的易激动性和外露性:青少年无法很好地控制情绪,喜怒哀乐往往显露于外,容易不顾后果;6.冒险性:青少年在不成熟的主观意志支配下容易出现盲目冒险的不良行为,许多青少年一开始犯罪就是处于冒险心理;7.易受暗示性: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容易接受他人教唆或暗示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1.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于生理发展产生的身心矛盾:青少年正处在人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身体各方面如体态、内分泌、第二性征等逐渐有了明显变化并趋向成熟,但此时他们的心智仍未完全成熟,于是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2.青少年自身心理冲突产生的矛盾:此时的青少年心理具有两重性,幼稚与成熟并存,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等等导致青少年往往存在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就容易成为犯罪动因;3.家庭、学校的影响:青少年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和学校,一旦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出现问题,例如家庭破裂、学校教育不平等,都容易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4.社会的影响:青少年此时接触社会开始增多,但其认识和辨别能力无法应对社会上大量复杂的信息,同时也容易收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犯罪心理的一般过程

犯罪心理的一般过程:刺激事件:打牌发生口角,被杀害者恶语伤人(邵瑞杰说:“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这样的话从邵瑞杰口中说出来,深深地伤害到了马加爵。
邵瑞杰和马加爵都来自广西农村,同窗学习、同宿舍生活了4年,马加爵一直十分看重这个好朋友,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在邵瑞杰眼中竟然会是这样的评价,而且好朋友龚博居然也是如此。
就是这句话使马加爵动了杀邵瑞杰和龚博的念头欲望诉求: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不能说我;渴望被理解,被爱。
(:“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
我们那么多年住在一起,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
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
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诱发因素:话语中伤人格品德缺陷:自卑,认知偏差、以自我为中心、人格扭曲确定目的并实施犯罪:为了实施他的杀人计划,马加爵在网上查阅了许多资料,最后确定用杀人后流血相对较少的铁锤作为他的作案工具。
他到一个旧货市场上买了一把石工锤,为了使用顺手,他请店主把过长的木柄锯短,悄悄把锤带回,并藏在了宿舍楼内厕所的隐蔽处,想等到作案时再取出来。
但不知怎么的,石工锤却被人偷走了。
不得已,他又回到上一次买锤的商店再买了一把石工锤,同样让老板把过长的木柄锯短后带回宿舍。
其间他还买了用于捆扎尸体的黑色塑料袋、胶带纸,并上街请制证窝点制作了假身份证,以备出逃时使用。
马加爵趁唐学李不备,就用石工锤砸向唐学李的头部,将其砸死后,用塑料袋扎住唐的头部藏进衣柜锁好,并认真处理好现场。
14日晚,邵瑞杰上网回来晚了,隔壁宿舍的同学已经休息,他就回到了317室住。
就在邵瑞杰洗脚的时候,马加爵用石工锤将邵瑞杰砸死。
15日中午,马加爵正在宿舍里处理头夜杀死邵瑞杰时留下的血迹。
这时,杨开红来到317宿舍找马加爵打牌,已经杀红了眼的马加爵做贼心虚,一不做二不休,用同样手段夺走了杨开红的性命。
当晚,马加爵找到龚博的宿舍,说317室里打牌正三缺一,叫龚博过去打牌。
浅谈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浅谈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西方历史上对于犯罪心理问题的探索,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
柏拉图曾认为“某些人犯罪系由于疾病的原因”,主张“免除其处罚”。
亚里士多德认为:“那在美貌、体力、家世或财富各方面大大胜于他人的人,或者反之,那非常贫困、孱弱或非常不体面的人……这两种人中,其一变成狂暴的大罪犯,另一则变成无赖和下贱的流氓。
他们会犯相应的两种罪,其一起于暴戾,另一起于无赖狡诈。
”还有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对犯罪心理问题有各种各样的探讨,但作为独立学科的犯罪心理学则是18世纪后半叶以至19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的。
犯罪心理与一般心理都是人们的头脑对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因此,犯罪心理的实质、犯罪心理的形成都只有从人的头脑与其所反映的存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去探索和认识。
概括地说,犯罪心理的形成是有关的社会学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心理意识因素辩证统一、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社会学因素相对来说经常起着主导作用。
这里所指的社会学因素包括:社会历史背景,阶级地位与阶级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斗争与人际交往关系,社会影响,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学前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文化艺术生活与公共宣传,个人境遇,犯罪机遇等等。
有关的生物学因素指的是遗传基因,先天生理缺陷,遗传疾病,个体素质,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点,内分泌的不平衡,物质代谢的异常,某些疾病及其后果,体质与健康方面的其他特点等等。
有关的心理意识因素则是指个体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气质、性格、能力、年龄心理特点、人格障碍与其他心理缺陷或心理变态、心理定势以及特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心理状态等等。
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以及蕴涵在家庭因素之中的家庭文化,对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和性格都会产生影响。
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会为家庭成员犯罪心理的形成埋下隐患。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浅谈一下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关系。
第二三节 犯罪心理和犯罪动机的形成

犯罪决意
由意志决定 转向意志执 行
犯 罪 心 理 的 形 成 过 程
欲求强烈、有意愿 采取非法手段满足 外界诱 因刺激
人格存在缺陷 抑制力缺乏
萌发犯罪意向
刺激和情 境的诱发 正向自我 调控失败
形成犯罪动机
抢银行
确定犯罪目的
犯罪
产生犯罪决意
终止犯罪
犯罪动机、目的、行为关系示意图
角色扮演 对犯罪群体的认同和归属、对自己在犯罪
群体中角色地位的认同、参与群体犯罪活动、 犯罪心理强化几个过程
自我强化 在上述过程中获得自我肯定、
自我奖赏和群体奖赏
犯罪心理的外化
• 指主体已具有犯罪心理的内因,
在刺激和情境的诱发下,产生
犯罪动机,确定犯罪目的,进
入犯罪决意阶段。
入室盗窃
几种外化的特点
4、犯罪心理的形成以不良的社会 实践活动为基础。
第三节
犯罪动机的形成和发展
一、犯罪动机概述
• 犯罪动机: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 行为的内在原因或动力;起推动、 维持作用。 • 犯罪目的:犯罪人企图通过犯罪 行为所想要达到的结果;起目标 导向作用。
犯罪动机的类型
• 直接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起直 接作用的动机;特点:犯罪目的 明确、侵害对象直接、具体。 • 间接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起间 接作用的动机;特点:犯罪目的 明确、侵害对象缺乏直接、具体 性。
四、防御机制
• 人在无意识中,用于消除由心理冲突或 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持和恢复心理平 衡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 它在缓和失败带来的痛苦,减少认知的 不协调,平复心理上的创伤时,为度过 心理危机,安抚自我而欺骗自己,歪曲 现实,为维持心理平衡而自动地、无意 识地起作用的一种心理机能。 • 这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有 些防御机制有可能导致犯罪。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的转化
一、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犯罪心理+情境 犯罪行为
二、犯罪情境
1、侵害对象 2、现场条件 3、现场气氛
三、意志选择行为
1、犯罪动机强烈、具体、明确 2、刺激情境 3、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犯罪行为的发生往 往经过较为清晰的几个心理阶段
三、反应性行为
特征
1、不是事先预谋的 2、刺激情境的作用大 3、没有或只有短促的心理过程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
渐进式 突发式 机遇式
二、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1、不良的交往与模仿 2、个体对消极社会信息的选择 3、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4、违法尝试获得体验 5、犯罪意向萌发
三、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规律
1、互动律 2、心理选择律 3、“量变-质变”转化律 4、反馈-强化论
表现形式
1、防卫反应和避险反应 2、应激反应和激情反应 3、习惯性犯罪行为 4、变态反应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一、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
(一)犯罪人犯罪前的心理表现
1、自我辩解 2、犯罪决意形成状态 3、等待犯罪时机时的焦虑状态
(二)犯罪人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影响因素: 1、犯罪经历 2、犯罪人的个性 3、犯罪的准备程度 4、情境因素 5、犯罪的组织性
(三)犯罪人犯罪后的心理状态
1、情绪表现 2、异常行为表现
二、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
(一)条件 (二)类型
三、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
(一)条件 (二)症状
(三)阶段
Hale Waihona Puke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情绪不稳定、缺乏同理心 等情感问题可能导致犯罪 行为的产生。
个人经历对犯罪影响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不良、缺乏关爱和教育 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犯罪心理。
教育经历
缺乏教育或教育质量低下可能导致 个体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技 能,从而增加其犯罪的可能性。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贫困 、暴力等,可能对个体产生负面 影响,导致其走上犯罪道路。
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依法惩处各类违法犯罪分子,坚决遏制刑事犯罪高发态势,营造良 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和方法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关系,注重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为孩子 的成长提供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
惩罚方式
体罚、心理虐待等不合理的惩 罚方式可能导致个体产生逆反 心理,进而形成犯罪心理。
父母榜样作用
父母的不良行为或犯罪史 可能对子女产生示范效应 。
家庭关系对个体影响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紧张、缺乏沟通 可能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问 题,增加犯罪风险。
兄弟姐妹关系
兄弟姐妹间的冲突、欺负 等行为可能对个体产生不 良影响。
Part
02
社会因素与犯罪心理
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贫困与经济压力
长期贫困、失业、经济不平等可 能导致个体产生挫败感、绝望感
,进而诱发犯罪动机。
财富与物质诱惑
对财富和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通 过非法手段获取财富的诱惑,也可 能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社会经济变迁
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如城市 化、工业化等进程,可能导致社会 规范和价值观的混乱,增加犯罪风 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 人 的认 识 和情 感 产 生 巨大 的影 响。 这体 现 了人 脑 对 原始 刺 激 的 能动后 续反 应 ,而不 是单纯 的机 械反应 。 4 . 犯 罪 行 为 的 选择 是 对 原 始 刺 激 的 “ 结果 反 应 ” 对 于 原始 刺 激 ,行 为人 经 过 具 体 的认 知 活 动 和主 观情 绪 体 验 ,形 成 一定 强 度 和性 质 的犯罪 动 机 甚 至是 犯 罪 意志 ,在 其 支 配 下犯 罪 人 选 择实 施 犯 罪行 为 。从 一 定 程度 上 而 言 ,原始 刺 激 是犯 罪心 理过 程 的起点 , 负 面认 知 活动 是犯 罪心理 的构 建过 程 , 负 面 主观 情 绪 体验 是 犯 罪心 理 体验 补 充 ,动 机 意 志则 是犯 罪 心
黧
浅议犯罪心理 的形成过程
范炯 宇
( 7 1 0 0 6 3 西北政 法大学 陕西 西安 )
摘 要 :犯 罪心 理 是 犯 罪行 为 的 内在 动 因和 支 配力 量 ,犯 罪 行 为 是犯 罪心 理 的 外部 表现 。 本 文将 从 认 知 、情 绪 、意 志 、 行 为 对 原始 刺 激 的不 同反 应过 程 出发 ,探 讨 犯 罪 心理 形 成 的过 程 。 笔者 认 为 一个 人 由正 常人 演 变 为犯 罪 人 ,是 由于主 体 人格 在 社 会 化 的诸 环 节 中发 生 问题 ,导致 不 完全 社 会 化 或错 误 社会 化 ,形 成犯 罪人格 ,最终发 展 到违 法犯罪 。
3 . 意 志 是 对 原 始 刺 激进 行 能 动 的 “ 后 续反 应 ” 意 志是 人 自觉 地确 定 目的 ,并 支 配行 动 ,克 服 困难 ,实 现
目的 的心 理 过程 。即人 的思 维过 程 见 之 于行 动 的心 理 过 程 。意 志 是人 们 对 自身认 知 经验 和 情感 经 验 的认 识 的深 化 ,是人 主动 调 节 和控 制 自己行 为 的 心理 机 能 ,而 人 的意 志 的强 度 和性 质 又
犯 罪 心理 的产 生 ,遵 循着 心 理 学 一般 理 论 所描 述 的认 知 、 情 绪情 感 、意志 的过 程 ,并 体 现着 相 应 的特 征 ,表 现 为 相 应 的 状 态 。在 心 理学 中 ,心 理 过 程通 常分 为认 识 过 程 、感 情 过 程 和 意 志过 程等三 个相 互联 系 、相互作 用 、相互 制 约的功 能系 统 。 犯 罪 心 理 形 成 过 程 的 主 要模 式 犯 罪 心理 是 个体 在 主 观 因素 的基 础 上 ,接 受 了不 良刺 激 的 影 响 ,并 通 过不 良行 为实 践 的 尝试 而 逐 渐 形成 的。 一般 来 说 , 可 以归 纳为两 种模 式 ,即渐 变模式 和 突变模 式 。 犯 罪 心理 形 成 的渐 变 模 式是 指 犯 罪心 理 的 形成 有 一 个 渐进 的、 由好 变 坏 的逐 渐 变化 的过 程 。具 体 分 析 ,渐变 模 式 又 包括 原 发 型 和继 发 型 。原 发型 犯 罪 心 理 ,是指 个 体 从少 年 时 起 就形 成 了 不健 全 的 人格 ,逐渐 演 变 以致 发 展 成 为犯 罪 心 理 。这 类人 社 会 化不 完 全 或 经历 了错 误 的社 会化 ,始 犯年 龄 早 ,犯 罪 恶 习 深, 矫 治难度 大 。 继 发性犯 罪心 理通 常是 指 , 个体 早年 并无 劣迹 , 已经 能 正常 地 参 与社 会 生 活 ,有 的甚 至 取得 了一 定 的成 就 ,但 在生活的某个阶段开始 ,经不住不良刺激的诱惑 ,逐渐腐化堕 落 而走 上犯 罪道路 。 这类犯 罪者 由于 始犯 年龄 晚 , 恶 习相对 较浅 , 矫 治 的成功率 可 能要高 一些 。 犯 罪 心理 形 成 的 突变 模 式是 指 个 体犯 罪 心 理 因一 些 特 定 的 刺 激 、环境 而 突发性 的产 生 、形 成 , 缺 乏一个 逐 渐变 化 的过程 。 它 的 特 点主 要 包 括 :突发 性 ,即犯 罪 心理 的形 成 常 常基 于 一些 刺 激 环境 突 然 产 生 ;无 预谋 性 ,即犯 罪 心理 的产 生缺 乏 事 前 的 预 谋;情境 性 , 即犯 罪心 理 的产 生往 往基 于一 定 的情境 ; 情 绪性 , 即犯罪 心理 的产 生 的当时 ,犯罪 人情 绪化 较为 明显 。 二 、犯 罪 心 理 形 成 过 程 的 主 要 阶 段 普 通 心 理学 理 论 的现 行 通 说认 为 ,心理 学 是研 究 人 的心 理 现 象 及其 发 生 、发 展 规律 的科 学 。它 将 心理 现 象分 为心 理 过程 和 心 理 特征 两 部分 ,其 中心 理 过 程 主要 是 指认 识 、情 绪 情 感 和 意 志 的过程 。整个 犯罪 心理 过程 可 以划分 为 四个 阶段 :
外 各种 积 极 因 素 的影 响 下 ,逐 渐减 弱 或 消 除 ,或者 处 于 暂 时性
关键 词 :犯 罪心理 ;形 已有 的 经验 对 情感 诱 因进行 判 断 和加 工 后 的产 物 .只有 对 待 体验 的情感 因素 有 了深 刻 认识 ,才 能有 效 唤 起情 感 。比如经 过周 密准备 盗窃 成功 , 犯罪 人会体 验 到 “ 满 意 ”, 而其 他人 并无 深刻感 受 。
理 的决策 中心 。
三 、犯 罪 心 理 的 发 展 变 化
犯罪 心理 变化 的一 种形式 是 犯罪 心理 的强化 ( 恶 性 发展 ), 另一 种形 式是 犯罪 心理 的消退 ( 良性转 化 ) 。
所 谓 犯罪 心 理 良 陛转 化 ,是 指 犯 罪 心理 形 成后 ,在 主体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