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现状研究
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同伴交往行为的现状及教育策略

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同伴交往行为的现状及教育策略发布时间:2021-12-03T08:35:09.051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7月19期作者:李亚西[导读] 游戏作为幼儿进行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方式。
李亚西潍坊学院 261061游戏作为幼儿进行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方式。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具特色的游戏。
在角色游戏中,本文将对大班儿童的同伴交往行为的现状、影响同伴交往行为的因素以及交往策略进行一些粗略的研究。
通过对幼儿在角色游戏下展现的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观察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同伴交往的现状,是否存在性别、性格、游戏质量的差异,并试着给予一些能够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教育策略.关键词:角色游戏,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行为一、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同伴交往行为的现状(一)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同伴交往行为的表现1.幼儿选择同伴的规律(1)幼儿更喜欢对同性进行正面选择,即选择和自己相同性别的玩伴。
在被调查的150名大班儿童中,约有79.3%的儿童对同性进行正面选择,仅有个别儿童对异性进行负面选择,这一结果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儿童选择玩伴的一般规律。
(2)在负面选择中,男孩占大部分。
研究发现,有31名幼儿进行负面选择,男孩占其中大多数,有21人,占幼儿总数的67.8%,而女孩则只有10名,仅占总数的32.2%。
这是因为女孩反社会行为较少,而男孩则相对来说比较多。
(3)同伴交往中存在小集体行为,例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班有几个小组的幼儿,每次进行自由活动都是坐在一起,可见他们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小群体,研究结果发现,这类小群体的幼儿多数都已经拥有了自己固定的玩伴。
2.幼儿选择玩伴的标准(1)选择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小伙伴对自己有帮助的同伴,主要表现在其他同伴能给自己提供资源,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这一点与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论”相吻合,例如一些儿童在游戏中选择同伴时就会听到说“她带东西给我吃”、“他分给我玩具”等,根据这个标准选择同伴的幼儿有24名,占所有幼儿总数的48%。
浅谈幼儿园游戏活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幼儿园游戏活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谈幼儿园游戏活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学前期”是特殊的“游戏期”。
强调游戏对于幼儿早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早已成为幼儿教育的首要信条。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这一观念似乎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从目前幼儿园一日生活以及游戏活动实际开展情况来看,“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一些幼儿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
一、当前我国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早期教育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注重良好环境的创设,尊重儿童,因材施教,使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和成长。
要达到这一要求,我们就必须重视游戏,使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使幼儿园的各项活动游戏化,真正让孩子们在“玩耍”中、“游戏”中健康和谐地发展。
然而,在各幼儿园开展的各类幼儿游戏中,却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每个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包括师资、环境、资金等一系列的不同,所以我国幼儿园游戏活动在实际开展中产生的问题也不相同。
经过实地的调查研究总结和分析,发现大多幼儿园游戏活动在开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游戏观的错误许多幼教工作者对于游戏的概念、特点以及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
主要表现在:一是游戏形式化。
不少教师在观念上仍有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没有真正把游戏寓于一日生活中。
有的教师嫌玩游戏麻烦,平时不玩游戏,只有在有人参观检查时才让幼儿游戏,因而游戏不能得到正常的开展。
二是游戏自由化。
有的教师把游戏等同于自由活动,常常把玩具一撒,便不闻不问,让幼儿随意地玩。
没有教师参与,没有教师指导,游戏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
三是游戏模式化。
教师在游戏中设计过多,为了使孩子们游戏更逼真、有趣、有教育意义,往往亲自指挥幼儿游戏,一心将游戏导向自己心中的形式,忽视游戏的本体功能,幼儿则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消极模仿。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规则意识的研究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规则意识的研究孙园园一、中班幼儿规则认识现状分析(一)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对规则认识能力强,有遵守规则的愿望,但未能将遵守规则成为内在需要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7岁的幼儿处于心理发展阶段的前运算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幼儿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行且在做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因此,虽然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有90%的幼儿都能认识规则,具有了基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
且基本只有一位至两位的幼儿不能很好的认识规则,但在规则意识的第二层次时,只有73%的幼儿能有遵守规则的愿望,愿意进行对规则的相关练习,较上一层次低了17%,对于规则意识的第三层次时,将遵守规则成为内在需要的人数所占比例最少,为9%。
首先,中班阶段的幼儿的社会认识能力明显提高,有意识行为开始发展,处于对规则意识的萌芽阶段。
同时,已经具备了能够听懂日常一般句子和一段话的意思,其掌握词汇的数量和种类迅速增加。
因此,在使用简单的句子的基础上,能够明白和理解教师讲得规则所表达的意思,明白什么事情是能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
对规则不认识的幼儿往往其认知能力比较差,对规则没有概念。
其次,中班幼儿在认识规则的基础上却不遵守规则,有以下原因,根据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对于2~5岁的幼儿,他们处于“前道德”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因此,只要教师认为此事是正确的,那么幼儿便认为是正确的,但对其缘由只有朦胧的了解。
同时,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可得,中班幼儿服从规则与权威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就是坏的。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在无压力的环境下,幼儿能自觉遵守规则的人数少之又少。
一旦得不到教师的惩罚,规则对于大多数中班幼儿而言,也就失去了意义。
再加上,中班幼儿的模仿能力强,当出现有幼儿违反了规则,而且教师没有给予相应的回应时,控制不住的幼儿就会模仿不遵守规则的幼儿。
最后,虽然中班幼儿的情绪控制较之于小班稳定很多,但是依旧难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学前教育-大班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角色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方式,对培养其主动性、独立性与社会交往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大班幼儿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游戏中人际关系较复杂,处于合作游戏阶段。
因此,文章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漳州市幼儿园大班6个班级,采用访谈法与观察法,针对以下三方面进行梳理:教师对大班角色游戏认知现状、活动准备与进行现状、指导与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创设适合的游戏环境,以幼儿本位呈现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等方法能够提升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能力。
关键词: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教师指导AbstractRole-playing is a typical child's game,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its initiative, independence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Senior class children have rich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game is more complex, which is in the cooperative game stage. Therefore, this paper selected the object of study for zhangzhou kindergarten taipans 6 class, using interview method and observation method, sorted out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eacher, cognitive status of large role play activities to prepare and present situation, the guidance and evaluation,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study found that set up the correct view of game, create a suitable game environment, the diversified ways of evaluation by young children were such method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hildren's gam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Key words:Big class children; Role play; Teachers' guidance目录引言 (1)一、相关概念界定 (1)(一)游戏 (1)(二)角色游戏 (1)(三)教师指导 (2)二、大班角色游戏活动现状 (2)(一)教师对大班角色游戏活动价值认识现状分析 (2)(二)大班角色游戏活动前期准备情况分析 (3)1.大班色游戏活动的空间分析 (3)2.大班角色游戏活动的时间分析 (4)3.大班角色游戏活动的环境创设分析 (5)4.大班角色游戏活动的材料投放分析 (5)(三)大班角色游戏活动进行阶段的现状分析 (6)1.大班角色游戏中角色的分配方式 (6)2.大班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方式 (7)(四)大班角色游戏活动评价阶段的现状分析 (8)1.评价主体 (9)2.评价内容 (9)三、影响大班角色游戏活动的因素 (9)(一)教师认知单一影响活动效果 (9)(二)材料投放不足,环境创设单一 (9)(三)幼儿人数分配存在弊端 (10)(四)教师指导方式欠佳 (10)(五)幼儿园缺乏区域活动教研 (10)四、提升大班角色游戏活动的策略 (11)(一)重视角色游戏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游戏观 (11)(二)创设适合大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环境、完善游戏条件 (11)1.创设角色区 (11)2.投放幼儿感兴趣的材料 (11)3.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12)(三)关注游戏过程,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 (12)(四)以幼儿为本,呈现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12)结论 (13)致谢 (14)参考文献 (15)附录一教师访谈提纲 (16)附录二大班角色游戏活动观察表 (16)引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应把游戏作为活动的基本形式。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的研究报告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的研究报告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的研究报告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还可以促进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进行研究,并共享我对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师幼互动行为的重要性师幼互动行为是幼儿园游戏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师幼互动,不仅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可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和情感管理能力的培养。
通过与幼儿的互动行为,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师幼互动行为的原则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不应强求所有幼儿都按固定的模式参与游戏活动。
要注重情感交流,通过亲切的语言和互动行为,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情感纽带。
要注重鼓励和肯定,及时表扬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师幼互动行为的具体表现在具体的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有多种具体表现。
可以通过身体语言和动作引导幼儿参与游戏,教师可以模仿动物的动作引导幼儿模仿。
可以通过提问和回答的形式与幼儿进行交流,激发幼儿的思维并引导他们逐步发展自己的观点。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或合作游戏来促进师幼之间的互动。
四、我的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互动行为中,教师可以扮演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快乐的成长。
我认为师幼互动行为应该是平等、尊重和关爱的,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行为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深入了解师幼互动行为的重要性、原则、具体表现以及我的观点和理解,希望能够为教育界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以上是我的对于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的研究报告。
希望对您的工作或学习有所帮助。
幼儿对角色游戏中角色选择的倾向性调查研究

幼儿对角色游戏中角色选择的倾向性调查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对角色选择的倾向性。
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法,对300名3-6岁的幼儿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更倾向于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如公主、超人、动物等,而不太选择自己不熟悉或不喜欢的角色。
此外,幼儿选择角色的倾向性还受到家庭、社会、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对于了解幼儿心理发展、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角色游戏中的引导以及游戏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幼儿;角色游戏;角色选择;倾向性;心理发展一、引言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游戏之一,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体验不同的角色和情境,从而促进其社会认知、情感和语言等方面的发展。
然而,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对角色选择的倾向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不同的幼儿对于角色的喜好和认知是不同的,这种倾向性是否受到家庭、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这种倾向性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有何影响,都是本研究试图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问卷调查主要收集幼儿的基本信息、家庭背景、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数据。
观察法主要观察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表现和选择角色的情况。
三、结果与分析1. 幼儿对角色选择的倾向性问卷调查和观察结果表明,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更倾向于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如公主、超人、动物等。
而对于自己不熟悉或不喜欢的角色,幼儿选择的机会较少。
这可能与幼儿的认知发展、兴趣爱好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有关。
2. 影响因素分析(1)家庭因素: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对幼儿的角色选择倾向性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家长喜欢阅读或从事某种职业的,可能会使幼儿对这些角色更加感兴趣。
(2)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和社会事件也会影响幼儿对角色的认知和选择。
例如,社会上流行的文化形象或媒体报道中频繁出现的角色,可能会成为幼儿模仿和选择的热门对象。
大班幼儿自主游戏观察研究报告范文

大班幼儿自主游戏观察研究报告范文一、引言自主游戏是指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和开展的游戏活动。
幼儿通过自主游戏,能够培养自主性、创造性以及合作意识。
本观察研究旨在了解大班幼儿自主游戏的表现和发展情况,并探讨其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观察法,观察对象为一所幼儿园大班的30名幼儿,研究期限为一个月。
观察内容包括幼儿的游戏选择、游戏方式和游戏内容等。
三、观察结果1.游戏选择幼儿在自主游戏中主要选择了角色扮演游戏、积木搭建、拼图游戏和阅读等。
这些游戏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2.游戏方式幼儿在自主游戏中表现出了较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他们能够独立完成各类游戏,积极参与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并且表现出了较强的合作意识。
3.游戏内容幼儿的游戏内容多样化,涵盖了生活、社交、学习和创造等不同领域。
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他们模仿了家庭和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如爸爸、妈妈、老师、医生等。
通过这些游戏,幼儿能够加强对社会角色和身份的认知和理解。
四、讨论幼儿的自主游戏能够积极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通过游戏,幼儿能够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自主游戏还能够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结论自主游戏对大班幼儿的综合能力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幼儿通过自主游戏,能够培养自主性、创造性以及合作意识,并且通过游戏增强对社会角色和身份的认知和理解。
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和支持幼儿的自主游戏,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和资源,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与同伴友好交往能力现状的调查报告

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与同伴友好交往能力现状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性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
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所以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但是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已经是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有些家庭都是六个大人对一个孩子,围着一个孩子转,父母和祖辈的宠爱和保护过度,使得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强,自理能力差,入园后往往不适应集体生活,同伴之间不知道如何交往;有些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疏忽关注和关心,导致孩子性格比较胆小,内向,入园后,不敢或不愿意,同时也不知道如何和同伴交往。
为贯彻《指南》精神,培养小班幼儿与同伴交往能力,我们以角色游戏为载体,对小班幼儿的交往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思考如何能够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方法步骤1、调查对象:随机整群抽取本园小班年段的幼儿96,其中男生59人,女生37人。
2、调查方法:以观察法为主,细心观察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交往行为现状。
3、调查时间:2015年12月——2016年4月4、调查项目:1)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交往的态度、2)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交往的语言、3)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交往的行为。
三、结果与分析表一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交往的态度接受别人的邀请一起游戏调查内容从不很少偶尔有时经常总是人数151816201512百分比15.6%18.8%16.7%20.8%15.6%12.5%主动加入到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中调查内容从不很少偶尔有时经常总是人数161912201712百分比16.7%19.7%12.5%20.8%17.8%12.5%与小朋友一起游戏时很快乐调查内容从不很少偶尔有时经常总是人数10926122019百分比10.5%9.4%27.1%12.5%20.8%19.8%表一的调查结果表明1、绝大多数的孩子接受别人的邀请一起游戏的还是比较少的,有时接受的比较多一些,可以看出来游戏孩子没有交往的习惯,因为在家里都是一个人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角色游戏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现状研究 作者:周雯雯,王春燕 来源:《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19年第12期
【摘要】本研究随机选择H市3所公办幼儿园中的23个班级进行角色游戏观察,共选取95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分析所收集的数据,结果表明角色游戏中幼儿游戏性表现总体处于中等略偏下水平,表现为“身体自发性”与“明显愉悦性”呈中等水平,“社会自发性”与“认知自发性”表现不突出,“幽默感”表现低下;总体游戏性表现存在年龄差异,不存在性别差异;社会生活类游戏主题中幼儿游戏性表现水平最佳;游戏质量与幼儿游戏性呈显著的弱相关性。
【关键词】角色游戏;游戏性表现;观察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9)12-0031-07 【作者简介】周雯雯(1990- ),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二级教师,硕士;王春燕(1965- ),女,太原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教授,博士。
一、问题的提出 角色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幼儿以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1]。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按照自我意愿进行角色表征與模仿、游戏情节构思与发展、游戏规则生成与调整,自由穿梭在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当下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更关注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组织指导等层面问题,却很少着力关注游戏中幼儿个体需要与意愿的满足以及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专注投入、积极主动、自信愉悦、创造性等品质。辛格(Singer)曾指出,当过度关注于游戏所带来的教育上的价值时,往往会丢失游戏最重要的本质:幼儿的愉悦性[2]。
游戏性,也称“玩兴或玩性”,是幼儿投入游戏活动中的积极状态以及自发表现的较为稳定的个性特点[3]。游戏性是通过游戏活动而发展起来的优良个性品质,贯穿于人的一生发展之中,是促进幼儿发展的积极心理品质。游戏性越强的幼儿交往主动性和交往技能水平则越强,游戏性强的幼儿情绪积极愉快,言语能力较强[4]。
基于此,本研究对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游戏性表现现状进行观察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研究随机选择H市3所公办幼儿园中的23个班级进行角色游戏观察,共选取95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包括33名小班幼儿,其中男幼儿17名,女幼儿16名;32名中班幼儿,男幼儿16名,女幼儿16名;30名大班幼儿,男幼儿14名,女幼儿16名。三个年龄段男、女幼儿人数比例尽量保持为1∶1。
主题是角色游戏基本结构的核心要素。本研究将采集的23个角色游戏视频进一步划分为三类角色游戏主题,分别是5个家庭生活类游戏主题,指围绕家庭生活开展的游戏主题,例如“娃娃家”等;9个社会生活类游戏主题,指围绕社会生活开展的游戏主题,例如“小吃店”“烧烤店”“美食街”等;9个社会关系类游戏主题,主要围绕社会关系并更倾向于社会服务关系类,例如“警察局”“医院”等。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两个研究工具,分别是《角色游戏中幼儿游戏性量表》(以下简称《游戏性量表》)以及《中国托幼教育质量评价量表(第三版)》(以下简称《质量量表》)中子量表五《游戏与活动》。
《游戏性量表》修订始于《儿童游戏性量表》(The Children’s Playfulness Scale,以下简称CPS),由巴尼特(Barnett)研发与编制。CPS共五个项目维度,分别是身体自发性、社会自发性、认知自发性、明显的愉悦性、幽默感,由23个评价指标构成,采用李克特5点式量表进行评分,其中3分等级为中等水平,并以此为等级评分的分界点。国外相关研究已证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内部一致性为0.84~0.89,构成游戏性五个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63~0.71之间,因素分析显示五个因素解释总变异的87%[5]。鉴于CPS作为国外文化和教育情境的产物,倡导的教育实践以及背后的文化价值导向与我国有所差异。因此,基于CPS的理论框架和测量学特性,本研究结合我国幼儿园角色游戏实践,推敲调整每一个评价项目并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细化具体评价指标,最终形成《游戏性量表》(见表1)。为保障研究工具的严谨性与科学性,本研究中两位观察者利用《游戏性量表》对91名幼儿进行试测,分析发现整个量表Cronbach’s α系数达0.94,五个项目维度之间相关系数在0.51~0.70之间,评分者完全一致评分比例为71.72%,显示出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以及较高的评分者间一致性。
《质量量表》由李克建、胡碧颖等编制,整个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8,八个子量表的α系数均大于0.83,每个子量表可相对独立使用[6]。其中,子量表五《游戏与活动》包含10个项目:角色/戏剧游戏、建构游戏、精细操作活动、语言、数学、自然/科学、音乐/律动、美术、沙/水、音像设备和电脑。已有测量数据表明该子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0,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主要评估班级游戏活动的环境创设与实施状况[7]。
(三)实施过程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对幼儿角色游戏进行直接观察并拍摄视频录像,运用《游戏性量表》逐一对每名幼儿游戏性表现进行测查;运用子量表五《游戏与活动》对幼儿所在班级游戏活动环境质量进行观察评估,所得数据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角色游戏中幼儿游戏性表现总体情况 研究统计分析了95名幼儿在五个项目上的平均得分,结果如表2所示:总平均分为2.65,表明角色游戏中幼儿游戏性表现总体处于中等略偏下水平。 “身体自发性”平均得分最高,为3.14,处于中等略偏上水平。而“幽默感”平均得分最低,为1.66,处于较低水平。“社会自发性”“认知自发性”“明显愉悦性”平均得分分别为2.80、2.75、2.90,均处于中等略偏下水平。
(二)角色游戏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性别差异 由表3可知,男幼儿的游戏性表现平均得分为2.62,女幼儿的游戏性表现平均得分为2.68。男、女幼儿的游戏性表现水平处于相当水平,均为中等略偏下水平。进一步分析男、女幼儿在五个项目上平均得分,从表4可知,男幼儿仅在“幽默感”项目上平均得分高于女幼儿。
对男、女幼儿游戏性表现总体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双侧显著性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p=0.352、p>0.05,男、女幼儿在游戏性总得分上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三)角色游戏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年龄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表6可知,小班幼儿游戏性平均得分为2.37,中班幼儿游戏性平均得分为2.68,大班幼儿游戏性平均得分为2.91,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结合表7进一步分析,除了在“幽默感”项目上中班幼儿平均得分最高,其他四个项目上,大班幼儿平均得分均高于其他年龄班幼儿。
对不同年龄班幼儿游戏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年龄主效应极其显著(F=41.930、p (四)角色游戏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游戏主题差异
通过三类不同游戏主题比较,探究角色游戏主题的不同对幼儿游戏性表现水平影响。如表10(见下页)统计结果显示,p=0.000、p
(五)角色游戏中幼儿游戏性表现与班级游戏质量的关系 采用《质量量表》中子量表五《游戏与活动》对观察幼儿所在班级游戏质量进行评估,以探讨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与班级游戏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23个班级游戏质量平均得分为5.98,处于良好偏下的等级水平。“材料与空间”项目得分相对较高,为6.43,其次,“机会与时间”与“活动设计与指导”两个项目得分分别为5.83、5.8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进一步将班级游戏质量与幼儿游戏性表现进行相关分析,由表12可知,两者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相关(p
四、分析与讨论 (一)角色游戏中幼儿游戏性表现总体处于中等略偏下水平 1.“身体自发性”“明显愉悦性”呈中等水平 发展适宜性实践中指出,儿童的身体发展主要通过游戏来培养,大肌肉运动技能和精细动作运动技能都在游戏中得到练习[8]。幼儿在“身体自发性”项目上表现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身体动作能很好协调”“精细动作能力好”以及“在游戏中行为很活跃”三个项目指标得分较为均衡。这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与角色游戏所需要的游戏材料特性有关。因角色游戏主题需要会投放相应的游戏材料,如医院的医疗用具(注射器、听诊器等)、餐厅的厨房用具(煎锅、叉勺、搅拌器等)、理发店的工具(吹风机、卷发棒、发夹等)等。这些游戏材料大多存在一些共性,即指向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激发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另一方面,角色游戏通常会包含许多社会化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桌面的静态材料操作,往往会出现一些适当的身体移动,如来回走动等,甚至有时候根据角色游戏情境需要,会出现一些频繁进出活动区现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是儿童自发的和自我驱动的互动活动[9],愉悦性通常被作为游戏定义的一个核心要素。杜威曾说,只要观察真正在做游戏的儿童的面部表情,就可以注意到,他们的态度是认真的聚精会神的态度[10]。“明显愉悦性”表现水平次于“身体自发性”,处于中等略偏下水平。
由此推断,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的愉悦性体验一般,无论是从外在的神情状态(如表情、眼神等),还是情绪表达、参与状态表现都并不活跃。
2.“社会自发性”“认知自发性”表现不突出 角色的扮演、角色的人际交往、角色语言交流、角色的坚持性以及角色游戏材料创造性使用等是角色游戏构成的核心元素,也是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游戏因素。但是,在角色游戏场域中发现,幼儿的“社会自发性”与“认知自发性”表现却并不突出。例如,在“游戏中幼儿能与他人合作”项目指标中,研究发现合作能力发展不平衡,合作水平总体偏低,缺乏丰富的合作技能,大多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合作行为,较难发现幼儿能在合作中表现出明确的合作目标,能彼此进行角色配合、协商游戏主题或角色任务等游戏行为。
“认知自发性”表现水平仅次于“社会性自發性”水平,总体表现也不突出。其中,“创造性地运用游戏材料”“自主选择并担任角色,很好地理解并表现角色”项目指标表现相对较好,但也只是处于中等水平。据观察,幼儿大多能理解游戏材料的基本玩法,角色意识普遍较强,基本能明确自我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但是扮演角色的水平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游戏能力弱的幼儿能选择并担任角色,但对角色的理解比较浅,大多是对角色的简单模仿,重复、简单地操作一些角色代表性强的游戏材料,如角色的工作服饰、工具等,但是对角色的语言、动作以及角色之间的分工等不太明确,没有真正融入角色中。相比而言,游戏能力强的幼儿对角色的理解比较细腻,能明确角色之间关系,进行复杂的角色间分工与合作。不得不引发深思,幼儿简单、重复地游戏一定程度上是否可能与角色游戏中游戏材料投放问题以及游戏经验缺乏有关。幼儿不愿顺应新的信息和想法,却停滞在空洞的、尚未完成的角色游戏水平上。如果没有充足的生活经验和直接经验为依托,角色游戏很容易表面化、形式化,造成情节单一,动作重复,使幼儿失去游戏的兴趣,也使角色游戏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和魅力[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