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龙章--金牌奥运下中国体育体制的走向
中国体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体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体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古代中国
的文献记载了许多关于体育的内容,如《礼记•乐记》即有“射、御、弈、泛、棋、诗、书、礼”八种体育项目的介绍。
到了20世纪,中国体育逐渐发展壮大。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中国体育开始进行全面的改革。
在改革过程中,国家开始
大力支持各种体育项目的发展,并建立了全国性的体育组织机构,如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场馆管理中心等。
在中国的体育发展历程中,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
等项目的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至于在国际大赛上不断取得佳绩。
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荣获了51枚金牌、
21枚银牌和28枚铜牌,成为当时夺牌数量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中国体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政府和社会各界
加大了对体育的支持和投入,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同时,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中国体
育已经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轨道,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体育之路

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之路:中国体育和奥运之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国民体质羸弱,运动水平低下,体育人才和场地设施极度匮乏。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为我国体育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随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相继成立,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得到大力加强,体育得到广泛普及和显著提高,逐渐摆脱了旧中国体育的落后面貌。
1956年6月7日,陈镜开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友谊赛上打破挺举世界纪录,这是我国运动员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比赛中力挫群雄,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
1958年由于国际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内少数势力顽固坚持反华立场(制造两个中国言论),我国被迫中断了与国际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的联系。
1960-1962三年自然灾害,浮夸风大跃进。
1966-1976文化大革命。
(“文革”期间,体育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文革”结束后,体育事业走上正确发展道路,发生深刻变革。
)我国与国际奥委会中断了长21年的联系,直到1979年底才得以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恢复了在奥运会的合法地位,大踏步走向国际竞技舞台,一种完全开放的环境初步形成。
也恰在这个时期,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开始确立。
此时期,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选择上,出现了踞前恭后、厚此薄彼的断裂状态,群众体育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20世纪90年代,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正式确立。
回顾建国后我国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上的略选择,体育政策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注重群众体育—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两条腿走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群众体育与竟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演变。
1932年7月30日,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
7月1日在东北大学体育系毕业典礼上,由张学良亲自宣布刘长春和于希渭为运动员、宋君复为教练员,代表中国出席第十届奥运会。
中国体育强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体育强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作为一个体育强国,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 建国初期(1949年-1980年代初):中国体育在这一时期处于起步阶段,国家通过体制改革和体育政策的制定,逐步建立起了全国性的体育组织和体制。
同时,国家重视体育教育,推动体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
2. 体制改革与开放(1980年代-1990年代):中国在这一时期进行了体育体制的改革,建立了“体育总局”的体育管制体系,并且开始引入外国教练员和外国先进的训练方法。
这些改革和引进的举措,促使中国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绩,特别是在奥运会上。
3. 奥运会成绩突破(2000年代-至今):中国在2000年代开始取得了一系列在奥运会上的突破性成绩。
特别是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了100多枚金牌,成为当届奥运会金牌榜的第一名。
这一成绩标志着中国体育正式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体育强国。
4. 进一步推动体育事业发展(2010年代-至今):中国在此后的几年里,继续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和力度,推动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中国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体育赛事,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地位。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对国内体育产业的培育和推动,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体育强国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起步阶段到
体制改革与开放,再到奥运会成绩突破和进一步推动体育事业发展。
中国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巨大成就。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提升国家的体育实力和地位。
2008年奥运后中国体育体制的改革之路

2008年奥运后中国体育体制的改革之路作者:李卞婴来源:《体育学刊》2008年第02期摘要:十七大的召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为中国各项事业指明了基本发展方向。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以预测2008年奥运后的中国体育,在指导思想上将实现由金牌至上向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转变;在战略发展重点上将实现奥运争光向全民健身的转移;在体制上将实现行政型管理向社会化管理的转型。
将对竞赛体制、培训体制、体育从业人员保障体制等做出重要改革。
政府部门应转变角色,承担起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平竞争、促进和谐发展的职责,逐步建立起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化、市场化的体育管理的大部门体系;体育事业的发展应改变过度的功利化倾向,更多地体现出公益性特征,使体育的发展惠及全体人民。
竞技体育人才培训应改变仅培养少数精英的模式,尽快地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体育人才的职业归属和社会保障将得到重视。
体育将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奥运后;科学发展观;体育发展战略;体育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8)02-0007-07The way to the reform of the sports system in China after Olympic Games 2008LI Bian-ying(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PLA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ou 510500,China)Abstract: The conduct of the 17th Conference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view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have set the basic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for various undertakings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view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following predictions can be made: as for Chinese sports after Olympic Games 2008, in terms of guiding ideology, the change from gold medal utmost to people orientated management and health first will be made; in terms of key jobs in strategic development, the shift from pursuing Olympic glory to nationwide fitness will be realized; in terms of system,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will be turned into socialized management; major reform will be carried out for the competition system, training system, sports professional assurance system and such.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should change their roles, undertake the responsibilities for establish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providing public service, maintaining fair competition, and promot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establish a big socialized and market oriented department system that bases its principal body on social organiz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undertaking, we should change the tendency ofoverly interest seeking, and make more efforts to embody its welfare characteristics, so that sports development will benefit all people; for the training of competitive sports talents, we should change the mode of cultivation of minority elites only, and blend the training into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occupational attribute and social assurance of sports talents will be highly regarded, sports will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uch aspects as enhancing citizen fitness,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and boos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ic culture.Key words: post-Olympics;the view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strategies for sports development;sports system reform一百多年来,为了中国体育的发展,几代人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论中国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

论中国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摘要]以举国体制为核心的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腾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依据历史和逻辑统一的哲学观点,对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了发展设想。
[关键词]举国体制奥运会竞技体育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51金、21银、28铜、共100枚奖牌的好成绩,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在被问及这是不是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发挥效力时,北京奥组委高级顾问魏纪中表示,51块金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举国体制”是有效的。
然而体育举国体制背后巨大的经济投入和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了人们更加广泛的关注。
一、“举国体制”产生的历史背景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举国体制,是一种为实现国家目的、调动和集中全国力量、对竞技活动实行以国家机构高度统一管理体制的简称,即国家管理型体制,由国家一家来办竞技体育,社会基本上不参与。
举国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历史条件下,集权于体委,对体育实行独家领导和管理的模式。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举国体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通过统一规划、调配、布置,对保证部分重点项目优势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举国体制面临的困惑1.由举国体制管理特点决定的困惑举国体制下的行政管理,政府包办一切,极大阻碍了社会办竞技体育进程,削弱了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
国家承担了绝大多数的经费,排斥了竞技体育的商业化经营和市场机制,使国家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2.市场经济下举国体制的困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举国体制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兼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计划存在缺陷。
政府无法完全把握经济运行信息,政府的利益无法体现中性原则,政府缺乏高效的激励机制,政府的决策可能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第二,市场存在缺陷。
市场垄断可以扭曲市场行为,使资源效率降低。
市场经济不可能有效地解决“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市场不能解决收入公平化问题,相反却有恶化收入分配差距的倾向。
中国体育体制改不改

中国体育体制改不改,怎么改?奥运会后,中国体育如何改革?本报专访北京奥组委执委、中国奥委会前秘书长魏纪中,国家体育总局“深化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重点项目负责人卢元镇,国家体育总局学术技术带头人、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熊晓正■奥运会前,体育界内部权威预测金牌数在20±5—40±5之间。
2008奥运金牌第一,无疑得益于举国体制。
■我们整个民族体质对金牌的支撑力很差,更多的运动项目都是靠技巧,反映我们民族体质的项目比较差。
■学界和政界都承认要创新,但是对改革的目标,改革的途径,在哪一代人完成改革,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
■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认可度要统一。
如果像俄罗斯一改革就掉到二十多块(金牌),第二次“兵败汉城”,那民众就不管你是不是在改革阵痛期了。
■必须区分哪些是管体育,哪些是办体育,政府不能错位,也不能缺位。
■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局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也一定要改,早改比晚改好,主动改比被动改好。
中国正沉浸在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之中,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收获,则是中国代表团取得的51块金牌以及中国金牌数历史性跃居首位的表现。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8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扬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成绩。
而官方在总结此次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惊艳表现时,普遍提及我国独特的体育体制。
力举8金1银的中国举重队成为最好的例子,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主任马文广表示,其优势之一源于“举国体制”,即“从小学到中学,从县里到地市到省,一直到国家队”,进行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如何评价中国这次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成功?这种成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而公众在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之后,并未一味沉浸于喜悦,思考的声音似乎更加配得上成功:巅峰之后,中国体育体制的走向是否会有变化?将如何变化?本报记者为此专访三位专家:北京奥组委执行委员、中国奥委会前秘书长魏纪中;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国家体育总局“深化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重点项目负责人卢元镇;国家体育总局学术技术带头人、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熊晓正。
中国的体育发展与奥运会历程

中国的体育发展与奥运会历程引言:中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投入,中国在国际体坛崭露头角。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体育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在奥运会上所取得的突破和成就。
篇章一:体育改革开放的起点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这也标志着中国体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体育改革的推动下,中国开始注重提升体育基础设施,改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交流合作。
篇章二: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体育产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迅猛发展,国内体育品牌逐渐崭露头角,体育赛事和体育设施建设也大幅增加。
此外,体育赛事的商业化经营和广告赞助的引入,进一步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篇章三:中国奥运会历程1. 第一次参加奥运会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中国邮久督的奥运会,此次代表团派出了近300名运动员参赛,取得了8枚金牌、5枚银牌和10枚铜牌的佳绩,成功开启了中国奥运会历程。
2.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作为奥运会主办国,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独特的体育文化和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
中国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上斩获51枚金牌,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3. 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成为首个举办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全民体育参与热情的提升。
篇章四:体育精神和国家形象的传播体育赛事不仅仅是竞技比赛,更是传递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平台。
中国参与国际体育赛事的同时,也通过体育外交倡导和传递和平、友谊、合作的体育精神。
这为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论:中国的体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在国内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形成了庞大的体育产业,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的实力和体育精神。
中国作为奥运会的重要参与国和主办国,体育发展对于提升国家的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壮大和奥运会历程的持续推进,相信中国的体育发展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北京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改革路径选择

2010 年 5 月 第 29 卷 第 3 期
� M a .201 0 湖 北 体 育 科 技 H bei S port sS c ienc e V ol .29 N o.3
北 京 后 奥 运 时 代 我 国体 育 改 革 路 径 选 择
张兆青
摘 要: 提出了北京后奥运时代我国 体育改革 的路径 , 自 上而下 的政府主 导的强 制性体 育体制 改革 与自下而上的社会选择的引导 性体育体制改革相结 合� 整体的 渐进性体 育体制 改革和 局部的激 进性 体育体制改革相结合的方式 � 关键词: 体育全球化; 北京奥运会 ; 体育体制改革 05 中图分类号: G 8 0文献标识码 : A 003 983 X ( 201 0) 03 0263 02 文章编号: 1
[ 4]
�
渐进性改革的目 标在 于实 现体 育体 制的 逐渐 转轨 �到 目前为止, 渐进性的体育体制改革 还没有 放弃竞技 体育优 先 发展的地位, 以 "举国体制" 为代表的体育管理 体制也没 有多 大的变化甚至有加 强的 趋势�渐 进性 改革 是在 保证 竞技 体 育获得好成绩 的前 提 下, 在管 理 机制 上 与 市场 经 济进 行 磨 合, 以此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体 育事业 �双轨制 体育改革 保
� � � � � � � � � � � � � � � C R P -O G P ZH AN G Zhaoq i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牌奥运下中国体育体制的走向
--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
(曲阜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2012级研究生苏龙章)
从新中国成立时体育百废待兴,到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高居金牌榜首位,到伦敦奥运会的赴外作战的完美演出,中国的竞技体育在半个多世纪时间内,从基础差、底子薄到跃升至世界“第一集团”,磅礴之势,何其壮哉!但是伴随着金牌奥运后的蓬勃发展,中国体育体制的如何发展?体育体制的走向有何战略性的改变吗?
至此,我欲通过拙笔顽字来粗浅的分析一二。
一、历届奥运中国的奖牌榜一览
伴随着2012年第30届夏季奥运会的结束,中国军团在伦敦又取得了境外作战的最好成绩:34金,位列金牌榜第二位。
细数古今,自1984年中国军团首次正式参加奥运会以来,以许海峰“普拉多的枪声”打破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到如今的伦敦奥运,中国金牌数目一直呈现逐步高升的局面:84洛杉矶奥运会总过军团夺得15金;88汉城5金;92巴塞罗那16金;96亚特兰大16金;00悉尼28金;04雅典32金;08北京史无前例的51金;12伦敦的34金。
至此,中国军团共参加8届奥运会,一共获得197枚金
牌。
平均每届奥运会就可以获得24枚金牌。
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字。
有些国家参加数十次奥运获得金牌的总和也达不到这个数字……但是,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却仍未满足中国军团誓死夺金的庞大胃口。
二、金牌背后的那些事:举国体制的优劣
为什么中国军团能够一次又一次的获得如此多的金牌。
这与其大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是从原苏联学过来的。
原苏联就是由政府选拔和培养有天赋的运动员参加比赛,这样做的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集中力量,使优秀的教练员都有统一的观念和训练计划。
在这种制度下,运动员守纪律,训练刻苦,求胜欲望非常强烈,这在奥运比赛中是致胜的关键。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政府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务,以计划手段配臵体育资源,在管理、训练、竞赛等各个方面形成全国一体化,形成一个由各级体委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以专业运动队为中心的训练体制、以全运会为中心的国内竞赛体制三足鼎立的刚性结构。
凭借这一体制的实施,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在国力尚不强大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崛起,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竞技体育的腾飞,确立在亚洲,乃至世界的领先地位,成为举世公认的体育强国。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举国体制”赖以生存的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举国体制”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竞技体育自身孕育的改革需求,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比如对运动员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问题、“人海战术”下金牌效率的低下问题、运动员退役和再就业问题难以解决等。
大体上可以这样讲,举国体制的最大好处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举国体制是中国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配臵全国的竞技体育资源,形成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优秀运动队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培养“专业运动员”,以争取获得更大更多更好的体育成就。
而举国体制的最大弊端便是效率低下:举国体制的顽劣之处恰恰是采用人海战术,以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打造竞技体育塔尖的极少数精英运动员。
因此,鉴于中国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当下的具体国情,举国体制还将继续存在,但是也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三、金牌价值与人的价值的博弈: 人的价值,高于奥运,重于金牌
伦敦奥运赛场,人们在为运动员的奋勇拼搏而感动的同时,也看到了另外一幕:拼尽全力获得银牌的举重选手吴景
彪赛后一次次地“道歉”,说自己“愧对国家,愧对中国举重队”;羽毛球女子双打组合于洋/王晓理在小组赛中消极比赛,最终被取消参赛资格。
一时间舆论哗然,指责中国体育“金牌至上”、“功利主义”的说法甚嚣尘上。
姚明评价羽球消极比赛一事时说,“没错,这种事情在篮球也发生过。
但我们内心应该问自己,这个东西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体育在很多时候体现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公民的价值观,如果一块金牌可以超越我们的价值观的话,那我只能说我们的价值观比金牌低。
”
金牌是否就是竞技体育的全部?金牌的内涵和价值又该如何看待?伦敦奥运会落幕之后,澄清误解,理顺思路,正确认识金牌的价值,实有必要。
金牌不是竞技体育的唯一目标,却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载体;金牌不是体育最重要的内容,却是对运动员积极参与、顽强拼搏的鼓励。
金牌作为最高体育成绩的象征,其价值不可否认。
获取金牌固然重要,但是闪光的不止是金牌。
每个项目的奥运金牌只有一枚,注定大多参赛选手无法登上最高领奖台,但是他们同样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赢得那块属于自己的“金牌”:因为他们的坚持、因为他们的信念、因为他们的奋斗,每一个人都将被他们深深感动,他们一样是奥林匹克赛场上的英雄:三届奥运最后一枪拱手想让金牌的射击名将
埃蒙斯、阿富汗代表团中唯一的女选手塔米娜、比赛因伤跌倒的刘翔……
奥运赛场上,闪光的不止是金牌。
那些无缘金牌却用行动彰显奥运精神的参赛选手,同样装点着星光璀璨的奥运殿堂。
有欣喜也有泪水,有成功也有遗憾,这正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
参与、拼搏比获胜重要。
不独体育,凡事过于功利,莫不为功利所害。
只有思想天开地阔,前行、跨越的脚步才强健无碍。
四、全民健身: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
伴随着金牌奥运如火如荼的进行,我国的体育体制应该走向何方,其实在中央领导的最高指示中,我们就能窥测一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中国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中,努力打造全国各城市各乡镇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扩大体育健身人口,增强百姓的健身意识,塑造体育发展大环境。
为了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上海市走在了全国人民的前列,举办了首届上海市民运动会—开全国先河的市民体育体育盛会,历时半年,推出50个大项,2399个小项,吸引了
600万人次参与的体育嘉年华,尽显繁华都市的运动活动。
人数百增之下,不仅是参与人群的改变,更多的是对于体育的热爱,对于市民运动会的高度认同。
规模、项数、人数的惊人量级,其实还不是最光可鉴人之处。
因为运动壶最璞石般动人的地方,更在于其细节,在于其设项。
其中,杨浦的菜场运动会,参赛者是菜场商贩,菜场的贩品作道具,抓泥鳅、搬西瓜……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比赛项目,在运动中无声地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和人道关怀,其中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体育本身。
2399个项目,你可能想不到还有什么生活中的内容,没有运动“汇”。
2000多万人口的大上海,一切繁荣腾达,都是以人的健康健心为基础的,老百姓有了属于自己的运动会,有了自己的“姚明”、“刘翔”“王励勤”,全民健身的热潮,更会向奔腾不息的黄浦江一样生生不息……
因此,我们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及时响应的党的号召,紧随上海市民运动会的步伐,转变政府职能,树立公共体育服务理念和健全政策法规,加大财政投入,用活社会资源等方面,保障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积极开展举办城市市民运动会、乡镇运动会,促使全民参与,全民健身的真正实现。
蒸蒸日上的中国体育,却也到了体制转型的关键时刻。
我们在大力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更应该全力发展全民体育,把“金牌至上”“竞技至上”的思想逐渐向“全民参与、全民运动、全民健康”转变,切实实现民生、民众、民乐。
在各个领域方面推动从小体育向大体育的转变,推动金牌体育向全民体育的转变,从而更好的促使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