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流理论的中心城市空间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山西省区域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山西省区域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孙铭;吕青【摘要】随着当代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城市迎来了庞大的外来人口, 它既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对中国现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 人口流动的规模也急剧扩张.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包括社会治安变得复杂化、城市供应压力增大等,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对当下及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山西省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资料, 对山西省流动人口的分散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讨.%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city ushers in a huge population of immigrants, which not on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a market economy but also exerts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modern society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scale of population flow has also rapidly expanded. Large-scale population movements have brought a series of new problems, including the complicated social order and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on urban supply. How to solve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has far-reach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s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fifth and sixth censuses in Shanxi Provinc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Shanxi Provinc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期刊名称】《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2)002【总页数】6页(P123-128)【关键词】人口流动;影响因素;山西省【作者】孙铭;吕青【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法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江南大学法学院, 江苏无锡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71 绪论1.1 背景和意义随着当代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迎来了庞大的外来人口,它既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中国现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平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因为经济因素和地区差异.自上世纪的“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模式之后,流动人口主要以从乡村向大都市、从经济落后区域向发展较快的区域流动为主,是“离土又离乡”的征象,这将是未来几十年不能避免的长久趋向.人口流动指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即由于计划体制下户籍制度的作用,而产生的大量非户籍登记地或居住地非永久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不同于传统定义的中国人口迁移(户籍登记地的永远变更).本文对山西省区域人口流动的研究意义重点表现在以下两部分:(1)从山西省居民的角度出发,力图通过掌握流动人口现状、特点、趋势,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为改善社会治安、创建平安文明社区及社区其他管理做出一定的贡献.(2)纵观整体经济发展方向,国家为推进中部崛起,出台了一连串促进发展、保障人民生活的政策,而山西作为我国中部重要的资源大省,研究省内流动人口的空间转移方向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合理展望和计划未来人口的流动局面、促进流出地与流入地的良好互动,也为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现实依据,对中部其他省份也具有借鉴意义.1.2 流动人口的概念界定流动人口,是相对于常住人口的概念,也可以说是没有拿到居住证明之类的人口,指暂时离开常住地而发生了在地理空间位置上变动的人口,国外一般称为人口流动.流动与迁移是两种相似但又有区别的现象,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都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运动过程,但人口迁移强调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可以分为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流入人口是指来到该地区的非户籍人口,流出人口是指离开该地区到其他地方居住的户籍人口.2 山西省人口流动现状2.1 山西省人口流动的现状在山西省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中,人口流动主要体现在山西省流动人口数日益增加,速率不断加快;人口流动以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和县内短距离流动为主.流动人口分布广泛,太原市、大同市相对集中.2.1.1 山西省人口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速度不断加快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提出和市场经济的深化以及户籍制度的改变,山西省人口流动的区域持续扩大,速率提升加快.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山西省的流动人口具有较大的规模,人口流动这一现象日益频繁.2010年山西省的流动人口就达到了517.59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280.3万人(数据来源于山西省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2.1.2 人口流动以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和县内短距离流动为主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山西省2010年五百多万的流动人口中,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的占绝大部分,离开家乡半年以下的人数是极小的.从流动人口的来源分析,本地区的流动人口占总数的59 %左右,全省其他区县流动人口占比为22 %左右,而外来人口仅占全省外来人口不到20 %的比例.2.1.3 流动人口分布广泛,太原、大同相对集中近年来,山西省的流动人口分布广泛,具体根据其数量可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为省会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政治、经济中心吸引了大批流动人口前来发展,流动人口为山西省流动人口总数的27.09 %,其次就是大同市;长治市、临汾市、忻州市等地的流动人口在40万以下,为第二级;第三级的阳泉市和吕梁地区,流动人口约为13万.2.2 山西省人口流动的特点山西省一贯有着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同时较为单一的经济模式等问题也制约着山西省的人口流动,所以在山西省人口流动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之处和困难.山西省的人口流动问题与我国整体存在极大的不同,但也应当从全国的整体情况研究.因为山西省人口流动的特点虽然有其特殊的地方,但也与全国人口流动的进程相同.2.2.1 人口流动的主力来自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城乡巨大的差距,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成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农民来到城市主要是为了更高的收入以及较好的生存环境.目前,年轻人成为人口流动的主流,青年人占总流动人数的70 %左右,其中大部分的受教育水平达到了初中以上.农民到城市就业主要以农民工和小商贩为主,同时他们也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为城市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2.2 人口流动方式存在盲目性目前,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市场还存在消息滞后、信息不全面等问题,无法给流动人口更多的帮助,所以农民在外出打工的方向、部门等的选择上主要依赖于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农民外出打工常常是从老乡那里得到消息,并没有求证的地方.从山西省来看,由于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不健全,人口流动同样具有盲目性.2.2.3 人口流动在山西的聚集产业以采矿业、制造业为主山西省是煤炭能源大省,所以在山西省采矿业和相关的制造业,如钢铁制造等,成为人们就业最主要的方向.2015年,我省的流动人口中在采矿业、制造业工作的人数占全部工作人口的18.5 %(资料来源:《山西统计年鉴2015年》).在山西,第一产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山西省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也存在着污染、效益低下等问题.近年来山西省也在迅速转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努力实现三个产业的均衡发展.综上,山西省流动人口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依据山西省资源现状,主要从事采矿业、制造业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集中分布于山西省中心城市,如太原市、大同市,同时,山西省流动人口增长迅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正确引导,流动具有盲目性,目前,这一趋势仍在继续加强.3 山西省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3.1 政策方针影响人口流动我国的人口流动受政策的影响明显,从1949年以来,山西省的人口流动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56年):人口自由迁徙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人民当家作主,再不受压迫,生活状况持续好转.在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中,提出公民有迁徙自由权.国家在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因为在山西省的项目较多,所以大量人口涌进山西就业,造成了山西省的人口的高机械增长.9年中共增加人口340.21万人,年均增长2.65 %,高于全国同期2.22 %的增长速度.其中,人口机械增长增加了89.17万人,年均净迁移率为6.83 ‰.第二阶段(1958年~1983年):限制人口流动阶段.由于众多农民进入城市,带来了如环境、资源等的问题,所以我国在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使得人口流动受到极大的限制,迁徙不再是自由选择.此时,山西省同样受到很大的影响,全省几乎没有流动人口,人口的机械增长是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最低的一年.第三阶段(1984年~2002年):人口流动的限制逐步放开阶段.在1978年~1984年,人口高速增长,农村人地矛盾突显,产生较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经济体制发生了改变,城市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所以1984年以后,政策发生变化,逐步推出了便于人口流动的条件,此时,山西省人口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时期,尤其是太原市、大同市等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第四阶段(2003年~2010年):重视流动人口阶段.由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民工的问题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2003年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出现农民工,认识到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2006年,国务院更加关心农民工问题,着重从人文方面关心进城农民,关注住宿、工作、子女教育等多项问题.第五阶段(2011年至今):制度化和全面付诸实施阶段.在2011年4月26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人口问题,推动了流动人口问题的制度化和系统化:“第一,创造有利于人口流动的制度和政治环境.第二,把解决流动人口的问题放进流入地的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全面付诸实施.第三,在人财物诸方面有更具体明确的安排.在各方面做出了更系统、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指示.”目前,山西省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新时期,文化型的产业正在逐步取代落后的资源型发展模式,吸引着更多的流动人口,共同促进山西经济的发展.3.2 经济发展影响人口流动3.2.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人多地少已然成为我国的突出矛盾,乡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农用机器的推广,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在逐步减少,众多潜在失业人员聚集在土地上,既不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不能给农民带来财产收入,使得其生活愈发艰难.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我国工业化的成长,国家放开原本严格的户籍制度,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削弱了对农民的束缚,促进了人口流动.而在山西,由于多年来单纯依靠煤炭发展相关企业,城市化率较低.所以与其他省相比,山西省就有着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并且近年来城市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等等都对农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所以山西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加快,持续促进着社会经济的发展.3.2.2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纵观历史进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辅相成的,工业化的成长必然带来人口的集中,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工业化持续前进,带来了许多喜人的成果.而在山西省,在积极进行经济转型的同时,各个区域的城市化发展也十分迅速,流动人口持续增加,城市化的水平也在进一步地提升.太原市是山西的省会城市,同时也是山西省的全方位中心.因此比起山西省的其他地区,太原市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更大.与此同时山西省其他城市也在快速发展,吸引着众多流动人口.3.3 农民自身因素影响人口流动3.3.1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我国土地资源有限,而人口却处于不断地增长状态,人多地少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主要矛盾.加之向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的农业相关技术,推广机械化农业,更使得传统的精耕细作式的农业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土地不再需要大量农民的辛苦劳作,许多农民在乡下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狭小的土地仅能维持温饱,并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所以,大量的农村人口走出家乡,到大城市寻求出路.3.3.2 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不仅影响了农民经济的提高,同时也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在我国平原较少,大多为山地丘陵,而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气候恶劣,因此农业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根据山西省扶贫办给出的调查报告,吕梁市的沟壑区、太行山的部分地区以及山西北部的高寒区,从地理位置来看,交通运输极不发达,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许多农村农田水利工程失修严重,水利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农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干旱缺水已成为山西省农业乃至整个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单靠农业难以维持农民的生活,迫使大量的农民向城市转移.3.4 距离因素影响人口流动空间距离对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影响,低移动成本、较少的时间花费是大多数人最理想的选择.在古代,人们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需要极长的时间,甚至几个月都不一定能到达目的地,这也就使得人口流动十分缓慢.而如今高速铁路的修建,降低了人口流动的时间和成本,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使得人口流动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大费周章,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人才的引进.山西省近年来也在交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高铁的开通以及通往各地火车线路的增加,使得山西省与外界的来往更加密切.而太原市也在这几年开始修建地铁,越来越方便的交通将进一步促进流动人口来山西发展.综上,山西省人口流动是由政治政策、经济发展重心、社会进步程度、城市化进程、交通与通讯的发展、人口文明程度、地区排他因素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但政治政策、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在改革开放前,山西省人口流动多受政治政策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政府在有关方面逐渐放宽,经济发展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选择,而科技的发展缩小了空间的距离,给人们远行提供了便利,使得人口流动减少了阻力,在三个主要因素与多个次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既有我国人口流动普遍特性又具有山西省自身特色的流动方式.4 山西省人口流动存在的问题4.1 人口就业困难,缺乏政策保障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权是被政策确立的基本人权,每个人都平等的拥有,在城市的外来人口应和市民享有一样的就业权.但在目前,事实并非如此.与城市本地人相比,城市流动人口并不能充分享受平等的就业权利.不公平的就业权主要表现在很多工作机会限制外地人,其中最常见的限制就是,流动人口计划进入一些行业或者工种的时候,有些用人单位却要求必须是本地人才能获得工作机会.这其实就是一种就业歧视,使得没有这一城市户口的流动人口被剥夺了一些工作机会,增加了其生活的压力.如山西省部分城市私下的用人原则是“先城镇,后农村;先本市,后外市”,当用人单位的现有员工无法满足生产的需求,而本地劳动力又不足时,还须按“先报后批,先批后招”等繁琐的程序才能招进外地劳动力.近年来,山西省部分城市出现的诸如上述的问题,增加了城市外来人口的生存压力,使得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增强,长期以往,不利于山西省的全方位发展.4.2 教育问题从山西省统计局的资料来看,山西省的人口流动中,大部分为省内的人口流动.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山西省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山西省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数持续上涨.在人口流动不断发展的同时,流动的对象也由原本以男人为主到现在的举家转移到流入地,由此就产生了教育问题,比起留守儿童,跟父母一起到城市生活的子女显然幸福许多.但因为种种缘由,很多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的教育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上学受限制、受同学歧视等问题还存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目前,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然受到国家的重视,但想要解决还有一定的难度.4.2.1 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扶持,但还是治标不治本,他们如果要进入流入地的学校上学,必须缴纳很高的费用,有的甚至掏钱都找不到门路,存在极大的不公平.同时,由于流出地与流入地的教育差异,流动人口子女到学校后不一定能及时跟上学习进程,学习很是吃力,由此而产生的歧视以及心理压力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4.2.2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山西省的流动人口父母教育程度都偏低.所以导致他们无法给予子女学习上的教育辅导.同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大多弱于父亲,这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不利的.一般而言,“男主外女主内”是常态,父亲总是承担较大的工作压力,用于工作的时间高于母亲,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远低于母亲.所以在孩子的成长中,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远多于父亲,而较低的教育水平会导致孩子的学习得不到辅导和重视,影响子女的成长.4.3 医疗保障问题目前,我国的流动人口正在持续增加,其中大多数是“80后”、“90后”,呈现年轻态.对于他们而言,医疗保障还不如工资上调有用,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他们缺少时间去关心自己的身体,不积极了解医疗政策,造成“信息不对等,服务不对接,服务不可及”.山西省的流动人口数据显示,流动人口里大多数是农民工,他们在城市的工作都是流入地当地人不愿意从事的工作,工资低,住宿条件差,参保率不高.他们为了生存奔波劳累,很少关心有关医疗的政策.山西省流动人口的医疗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流动人口缺乏相应医疗保障,处在“无医可保”的状态.流动人口在医疗保障的参与率较低,另外一部分人们虽然对医疗保险进行了投入,但效果不是很理想.他们的医疗保障程度低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保险待遇低;二是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低.总之,山西省的流动人口存在着就业困难、子女上学以及医疗问题等诸多问题.其核心是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不能享受同等的对待,而产生的不公正.就业方面主要是入职不公正与入职后克扣应有待遇,教育方面主要是随迁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受教育困难,医疗方面主要集中在政府医疗保障,大部分流动人口得不到应有的医疗保障,即使有医保,保障水平也很低,长期以往会极大地影响外来人口对于来山西省发展的积极性,要解决流动人口不公正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5 政策建议5.1 政府方面5.1.1 更新观念,完善人口流动的相关法规、政策和制度目前,山西省的人口流动人数仍然保持增加,并将持续以较大幅度增长,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向.所以,政府各个部门不能将人口流动作为暂时的问题而只注重眼前利益,比如一些城市在进行人口管理调整时,认为减少流动人口是提高就业率的最好选择,但这与流动人口长久存在相矛盾,也会影响山西省的城市化进程,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各个部门应该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融入工作中,认识到流动人口也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山西省的发展.5.1.2 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随着山西省经济的发展,近些年山西省发布了诸多流动人口的相关条例,但一些制度执行效果并不好.这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没有以人为本,没有从流动人口的角度和意愿出发,没有切实的为他们带来利益,尽管流动人口为山西省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但仍然得不到与市民一样的权利.所以在未来的山西省政策制定中,需要深入地调查了解流动人口的真实需求,如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逐步实行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统一的就业政策,使他们获得与省内居民同样的工作机会,尽快办理外来人口的居住证等.5.1.3 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随着GDP的逐年提高,山西省的人口流动比较平稳,而并非传统观念上的在城乡之间来回往复的钟摆式的移动.在山西省的流动人口倾向于定居在大都市,尤其是太原市、大同市等.要意识到他们也是山西省的一部分,也应当享受着应有的正当权利.所以,很多相关的政策需要改变.这就必须借助信息化进行管理,积极进行调查研究,具体了解流动人口真实信息,有利于为流动人口更好的提供服务.同时,政府要利用高科技,借助网络讯息、对流动人口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对流动人口的动态掌握,这样既有助于为其提供帮助,又为本地安全提供了保障.5.2 教育方面山西省在不断地发展,作为中部的能源大省,也吸引着众多外来人员到山西省工作学习,与此同时,社会排斥现象也随之出现.这些社会排斥会极大的影响山西省的发展,广大人民应该对流动人口秉承平等、尊重的态度,弘扬包容的公民精神.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的学校上学时,或多或少会遇到歧视、学习进度跟不上等现象,并有可能由此产生心理问题,这就需要父母和教师的关注,悉心开导,帮助他们身心健康的投入学习中.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流动人口当作山西省的一部分,促进山西省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社会的凝聚力.5.3 医疗保障方面5.3.1 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生活一般来说,刚刚来到流入地的人们,由于难以马上找到工作,生活在一开始很难得到保障,所以在此时对于他们实行低保,可以维系他们的基本生活,有利于城市的安定和流动人口的自我发展.良好的福利制度,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山西进行发展,有助于加强山西省与外界的联系,学习世界先进技术,促进山西省的发展.5.3.2 建立适合不同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对于流动人口是十分重要的,在山西省应当建立针对各类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采取灵活的方法为他们提供医疗.对于已然在流入地具有稳定工作的外来人口,单位应当提供“五险一金”;对于工作不太稳定的外来人口,可以采取由个人和单位共同负担的方式为流动人口提供医疗保障,灵活的增加流动人口的生活保障,使其没有后顾之忧.【相关文献】[1] 俞宪忠.人口流动规律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 ,(1):117~121.[2] 李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J].地理研究,2001,20(4):453~462.。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以山西省阳泉市为例

交通 运 输
城 市 发 展 交 通 先 行
以 山 西省 阳泉 市为 例
张江洁
( 中共 阳泉 市委党校 ,山西 阳泉 4 5 0 0 0 )
[ 摘 要 ] 随 着城 市规模 的不 断扩 大 ,城 市人 口的不断 增 多 ,交通 拥堵这 个世 界 性 的难题 成 为 了人 们谈 论 的热 点话
1 阳 泉 交通拥 堵 的原 因
1 _ 1 自然条件 ( 1 )市 区 内交 通 弯 多 、坡 多 、 断 头 路 多 。 阳泉 本 来 是个 山城 ,其 地理条 件决 定 了弯多 、坡 多 。阳泉城 市建 成 区 面积小 ,又 是老 城 ,人 口密 度大 ,道路 不规 则 ,断头 路 很 多 ,整个 阳泉只有 两条 东西 向完 全通 透 的道路 ,南北 向 都没有一条完全通透的道路,这样使得车辆到了断头路 口 面 临转 向的 问题 ,无 形之 中增 加 了道路 的拥 堵 。 ( 2 )道 路 容 量严 重不 足 ,扩 路 的 可 能性 不 大 。 阳泉 市是一 个 山城 ,道 路依 洮 河 而建 ,阳泉 市 市 区 ( 含城 区 、 矿 区和开 发 区) 建成 区面 积 5 2 . 5平 方公 里 ,城 市 主 要 街 道2 0条 ,道路 面积 4 5 8 . 2 平 方米 ,人 均 拥有 道 路 8 . 4 3平 方米 ,在全 国中等城 市处 最低水 平 。主干 道基 本上 双 向两 车道 ,因此 ,道 路 显 得 非 常拥 挤 。要 扩 路 ,居 民 区非 常 多 ,将 面 临拆迁 的 问题 ,拆 迁 的成本 高 、难 度 大 ,也 为拥
车1 7 余万辆 ,私家车的拥有量不断攀升 ,公车也不锐减。
很 多人老 是把 拥堵 的原 因归为 私家车 ,笔 者认 为 ,私 家车
社会视角中的农村中小学教育空间规划——以山西省Y县为例

集 地 区与 中部 山区各 方 面存 在 重大 差异 。引入 社 会学 的 实地 访谈 研 究方法 可 以弥补 这一不足 。 2 问题 提 出
到 2 8所 。实 际上,也造成了农村中小学数量急 6
剧减 少 , 即留在 农村 的学 生变得 也难上学 。
3 分 析 与论 证
21 .Y县城镇化进程
本 文拟通 过社会 规划 的视 角和方 法 ,在微观 领 域 ,
1 . 1社会 规划 的思路 在现 在 的城 市 化进 程 中 ,社 会 发 展 的诸 多 问
题日 益凸现 出来,近年来的 S RS危机等反映出 A 城市化发展模式的一些缺陷。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 国家提出 “ 五个统筹 ”的概念,强调经济 与社会 统筹发展 。国外 的社会规划,在传统的物质建设 层面之外广泛吸纳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研
析的方法 ,分析未来满足人 口增长的教育事业资
源,能够满足教育和城市建设双 向需求。同时 , 也对于城乡一体化进程 中带来的中小学教育 问题
4
中央农业 管理干部学院 学报 1月
农村改革
的解 决 ,提 供 了新 的 思路 。 1 实地 访谈 法 . 2 规 划 中 常用 的千 人 指标 估 算方 法往 往 过于 粗 糙 而无 法 确 切 反 映城 市 区域 中具体 社会 人 群 的人 口特 异 性 ,从 而 反映 在 实践 操 作 中表现 为 设施 规
农 村 中小学 布 局调 整 已近 1 时 间 ,随着 城 O年 镇化 的加 速 ,调查 发 现 却 出现 了 “ 能 力 来城 镇 有 的家 庭子 女入 学难 , 留在农 村 的 家庭 子 女 入学 也 难 ”的双 重 困境 。本 文着 重 通 过 社会 规 划 的视 角
华中师范大学2013-2014学年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Sheet1

卢同庆 石蕾 刘晶 赖子亮
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工作满意度研究——以Y市为例 尤光付 深港口岸间的“水客”问题及治理策略研究 张立荣
第 4 页,共 28 页
序号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学院名称 化学学院 化学学院 化学学院 化学学院 化学学院 化学学院 化学学院 化学学院 化学学院 化学学院 化学学院 化学学院 化学学院
城乡道路网供需系统时空协同发展与演化模拟—— 曾菊新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公安县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生态安全动态研究 2000年以来武汉市主城区空间生产机制及模式研究 ——以洪山区为例 基于产品结构分析的武汉市夜间旅游发展研究 清代江西省疫灾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研究 周勇 余斌 李星明 龚胜生
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 流域水可获取性及生态需水研究--汉江流域(湖北 喻光明 息系统 省境内) 第 1 页,共 28 页
论 文 题 目 基于金属-有机骨架的新型固相萃取技术及其应用 丹江口水库水体、沉积泥及周边土壤中有机氯农药 残留分布研究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中药薤白治疗急性和慢性心肌 缺血的代谢组学研究 基于激光诱导荧光显微镜的并联型液质联用分析系 统的构建及其应用
导 师 徐晖 程靖 李芳 熊博
学位类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导 师 王宏志 胡静 谢双玉 聂艳 彭真明 刘华 魏森 丁文 陈业宏 刘元璋 杨彩霞 石先钰 常健
学位类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喀斯木江 男
杨雪靖 女 徐静 王倩 岳光 女 女 女
王奋飞 女
第 2 页,共 28 页
序号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昂普(RMP)分析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昂普(RMP)分析王萍;康丹;刘敏【摘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既有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又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基于昂普(RMP)理论,从山西省非遗资源主要特征(R)、非遗旅游游客诉求问卷调查(M)和非遗旅游发展现状(P现状)三方面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山西非遗数量、类型和文化背景区域分异明显.2.游客更偏好依托于原文化生态空间的非遗旅游目的地,但也认可迁移至景区或城镇中心的非遗旅游地.3.从非遗旅游业态及其空间载体组合看,山西可发展三种资源地指向和三种市场地指向的非遗旅游产品(P未来).【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6)006【总页数】5页(P44-48)【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昂普分析;山西省【作者】王萍;康丹;刘敏【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山西晋中030619;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山西晋中030619;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山西晋中0306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昂普(RMP)理论[1]204,[2]107,[3]144从投入—需求—产出关系,对目标区域进行R(Rresource,资源)性分析、M(Market,市场)性分析、P(Product,产品)性分析。
具体来看,非遗旅游RMP分析应用中研究对象和采用方法又有所差异。
R性分析,研究对象有两个层次,核心是分析旅游吸引物本身的品位[2]108,大多数文献依据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描述性分析研究区域的旅游资源数量、资源种类、景观质量等;外围是分析旅游接待设施和区域基础设施(如交通条件)等的服务水平,方法以描述性分析为主,但这部分较少文章涉及。
M性分析,包括定性分析细分旅游市场弹性[2]108、旅游者消费偏好和旅游需求量预测[4]138;对于尚未开发或开发初期的旅游市场弹性分析,多采用文献资料法[2]107,消费者需求偏好多用市场调查法[5]104;旅游需求预测以统计数据来定量估计。
城区周边水资源利用管理现状分析——以晋中市太谷区为例

城区周边水资源利用管理现状分析——以晋中市太谷区为例郝飞鸿 崔勇勇 薛可可 田世杰 王婷婷(山西农业大学,山西晋中 030800)[摘 要] 面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加强水资源利用管理极为必要。
因此,以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为例,对该地区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管理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基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水文条件、社会环境等情况,对水资源供需矛盾、地下水超采、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作出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多举并施,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合理规划,减轻地下水开采压力;除旧布新,减少水资源浪费;防污清源,改善水环境等。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管理;太谷区[中图分类号] TV2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7-134-4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 研究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建设发展迅速,地区人口大幅度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随之大幅度增加。
但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条件使太谷区水资源稀缺,供需矛盾突出。
从未来长远发展考虑,太谷区急需开源节流,多管齐下,制订水资源利用管理对策。
1.2 研究意义面对用水短缺的状况,加强水资源利用管理十分有必要。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太谷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立足于太谷区水资源利用管理的基本状况,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全面分析,因地制宜,通过提出新的方案,完善旧的制度和设施,借助新兴的产品和技术,从而保护、利用水资源,同时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进一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2 太谷区水资源基本现状2.1 太谷区基本情况太谷区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总面积1 050 km²,位于东经112°28′~113°01′,北纬37°12′~37°32′,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均气温为6~19 °C,冬季严寒(最低气温-16 °C)夏季炎热(最高气温为36 °C),全年干旱少雨,年内降水量分配差别较大,多集中于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466.3 mm;包括乌马河、象峪河、咸阳河、水晶坡等在内的共9条时令河穿流县境,除水晶坡属海河流域外,其余均为黄河流域的汾河支流[1]。
地方都市报的转型路径和突围策略——以山西《生活晨报》为例

632021年第4期总第382期VIEW ON PUBLISHING地方都市报的转型路径和突围策略——以山西《生活晨报》为例文/张凡桢 佟霏一、互联网时代都市报的现状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运用是信息革命的源头。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我国都市报的发展势头良好。
为了顺应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改变长期以来传媒市场以党媒为主的宣传格局,新闻传播市场上出现了都市报的身影,这给新闻传播市场注入生命力。
1.前互联网时代,都市报与市场唇齿相依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一大批都市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迅速发展,鲜活生动的报道风格、贴近民生的新闻内容使其成为传媒市场上的一股新鲜力量。
《华西都市报》《都市快报》《新京报》等报纸迅速发展,成为当时影响全国的都市报。
当时,大部分日报下面都有属于自己的都市报,都市报依靠庞大的发行量得到快速发展。
但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及媒介形式和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都市报迎来了挑战。
2.互联网时代,都市报在市场夹缝中求生存互联网时代,信息革命带来信息的无限量供应,转载量、阅读量、点赞量成为衡量信息传播效率的新指标。
在报业广告呈现断崖式下跌和受众阅读新闻数字化趋势的双重影响下,高度依赖市场的都市报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以往依赖的市场在当下也成了制约因素。
因此,不少都市报休刊甚至停刊,逐渐退出传媒市场。
2018年,在我国全年停刊、休刊的53家报纸中,39家为都市报。
裁员、降薪、减版、休刊、停刊成了近年来都市报的高频词。
然而,依旧有很多都市报在报业的转型发展时期“搏击市场,敢为人先”,走出了一条艰难的生存之路。
部分有影响力的都市报在这场变革中进行了各种改革尝试,如《华西都市报》的封面新闻策略和《南方都市报》的大数据策略等,这些全国性的都市报都在寻找新的突破点。
因此,地方都市报要在现今的环境中生存,需要找准自身的着力点。
二、山西《生活晨报》的突围和嬗变山西《生活晨报》创刊于1994年,是山西本地唯一一份晨报性质的都市报,其发行主要以山西省省会太原市为中心,辐射全省各市县,主办单位为三晋文化研究会。
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草稿纸上作答无效.............,在试题卷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至第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乡村振兴是一项巨型社会工程。
乡村振兴背景下参与制造亮点的主体及其行动逻辑显然是多元化的,这就需要我们建构一个涵盖多元行动主体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制造亮点的内在逻辑。
换言之,如果仅仅关注单一治理层级在制造亮点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那么对于制造亮点这一重大实践问题也就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也不能深挖这一病态现象背后的根源所在。
多层级理论是研究在多行为体、多中心、多部门条件下如何开展治理行动的重要理论框架。
从多层级治理理论视角看,乡村振兴背景下制造亮点的过程是嵌入在一个多层级的行动网络之中的。
多层级治理理论最初是用以解释欧洲一体化现象的。
一直以来,关于欧洲一体化现象的解释路径主要有两种:新功能主义和政府间主义。
在新功能主义看来,以欧洲共同体为代表的超国家行为体主导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国家这类行为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大。
政府间主义认为欧洲一体化能够实现关键在于国家这类行为体的积极行动。
与上述两种传统解释路径不同,马科斯认为,欧洲一体化是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以及次国家行为体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此外,他提出了“多层级治理”这一概念来说明多个维度上的政治或行政行为体的持续互动的现象。
根据马科斯的观点,多层级治理是一种在超国家、国家、区域以及地方等几个疆域层级上的既定政府之间进行持续协商的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r 、 J j
式中, i G 为 城市_ 『 部门从业人员数量; £ G 为 城市
从 业人 员数 量 ;』 G 为所 在 区 域 中_ 门从 业 人 员数 量 ; 『 部 G
山西省被划入 中部地区的地域范 围, 将面临国家 “ 中部
崛起” 优惠政策的许多 良好发展机遇。 在机遇与压力并存的条件下 , 研究省内 1 个 中心城 1
市间单位外 向功能量所产生 的实际影 响; E为城市外向 功能量。 城市是否具有外 向功能量, 主要取决于该城市某一 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商。考虑到指标选取的可行性及代 表性 , 选择城市市区部门从业人员作为指标 。
i 城市_ 门从业人员区位商 为 : 『 部
G L O  ̄ . i /
’
E = G ・ c c G 一 f (, ) /
() 3
城市间的人流、 物流、 信息流、 资金流 、 技术流等在城 市区域所发生的频繁 、 双向或者多向的流动现象 , 被学者
i 城市 m个部 即
=
() 4
定义为城市流。城市间各组成要素的联系是通过这种流
省资源极其 丰富, 如煤 炭和其他 矿产资源。2 o世纪 8 0
年代 , 山西省被确定为我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但是, 省 域经济在呈现整体上升的同时 , 在全国的地位却持续下 滑, 进入 2 世纪以来这种下滑趋势更为显著 。主要存在 1
式中, F为城市流强度 ; Ⅳ为城市功能效 益, 即各城
乏型城 市。根据以上结论 , 分析 了山西省城市流低 下的原 因, 并提 出了强化城 市流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市流; 市流强度 ; 城 城 空间分析 ; 山西
中 图分 类 号 :2 文 献 标 识码 : 文 章 编 号 : 0 —88 (0 9 0 0 6 o F9 A 1 1 5 120 )3— 11一 4 0
一 -
以下问题 : 首位城市带动作用较弱 , 缺乏有竞争力的特大
城市 ; 省内各级 中心城市都是第二产业 比重较高, 产业结
构单一, 资源面临枯竭 , 可持续产业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 城市之间各 自为政, 彼此间 , 特别是同级城市间缺乏有机
的经济联系, 区域间竞争激烈; 区域性中心城市 的总体 各
山西省管辖 l 个地级市 : 、 1 太原 大同、 阳泉、 长治、 晋
城、 临汾、 晋中、 运城、 朔州、 忻州、 吕梁。众所周知, 山西
各区域城市间的联系中, 城市外 向功能 ( 集聚与辐射) 在
所产生的聚射能量及城市之间与城乡之间相互影响的数 量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F= ・ N E () 1
摘 要: 应用基 于城市流强度的理论与方法 , 对山西省 l 个城 市的区位商、 1 外向功能量、 城市流强度进行测算, 结果表明 :
山西省各中心城市的第三产业外向功能量普遍较弱, 城市流强度整体低下、 空间差异明显, 并且呈现显著规模等级; 依据各城
市第二 、 三产业的城市流强度比 , 山西省 1 将 1个城 市划分为 4种功 能类型: 矿业城市、 转型期城 市、 均衡发展 型城 市和资源 匮
F = ・ ( D iG) ・ l D fE/ f ‘ E = G P/ f E =G P ( G )= GP ・ D () 6
11 城市流强度概念及计算方法 .
城市流强度是指在
收稿 日期: 0 O — 9 2 9一 1 0 0 基金项目: 陕西省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西安市城镇居民点的空间组织与土地利用协调研究”  ̄0 0 4) ( 40 。 作者简介: 胡晓红 (95一)女 , 18 , 山西 吕梁人, 在读硕士, 主要从事城市和 区域发展研究。
实力弱。另一方面,04年 , 的十六届 四中全会首次 20 党
将“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作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的 总体战略纳入中央决策 , 这标志着 中部地 区的经济发展
进入 了一个 新阶 段 。鉴 于特 殊 的区 位 和综 合 经 济 优势 ,
/
( 12 …, ; 12 - , ,, n _ ,, - 『= - m) ( ) 2
12 6
江
西
农
业
学
报
2 卷 1
式中: 为 i K 城市外向功能量 占总功能量的比例, 其 实质是单位从业人员所提供 的外 向功能量 , 反映了 i 城
市总功能量的外 向程度, 称之为城市流倾向度。
城市所在区域的分配比例 , 『 门在 i 即_ 部 城市中相对于所
可 判断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等级 ; 城市功能类 型的划分 选区域是专业化部门, 以为城市 以外区域 提供 服务 。 因此 ,城市 部门的外向功能 为: 则对优化其产业结构与城市功能定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城 市 流 的相关 理 论 H 】
的集 聚和扩散形式来完成的, 即城市集聚与辐射功能是 城市流得以进行 的推动力, 而城市间发达的综合交通运
i 城市 的功能效 率 Ⅳ 用人均 从业 人员 的 G P表 i D
G P/ D G () 5
输网的通 达性 与便捷 性是城市 流得 以实 现 的基 础 与
保证。 ・
i 城市的城市流强度为 :
为所在区域总从业人员数量。
=
若 < , i 1则 城市_ 『 部门不存在外 向服务功能 , 即 0 。若 > , i 1则 城市_ 『 部门存在着外 向服务功能;
市各产业的外向功能量 , 可判断各城市产业发展状况; 对 城市流强度值的计算, 可了解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弱 , 进而
因为 i 城市的总从业人员 中分配给. 门的比例超过了 『 部
江西农业学报
20 ,1 3 :6 0 92 ( ) 1 1—14 6
Ae a Agi ut r e Ja g i t rc l a in x u
基 于城 市流 理论 的 中心 城 市 空 间分 析一 以 山西省为 例
胡晓红, 前 薛东
(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06 )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