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阶段质量检测(三)A卷+Word版含答案.doc
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阶段质量检测(4)A卷 Word版含解析

阶段质量检测(四)(A卷能力素养提升)(时间:60分钟满分:80分)一、新闻阅读(6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分)雷锋精神的当代性每年3月5日前后,各地都会举行一些学习纪念雷锋的活动,今年似乎比前些年“热”得早些,声势也来得更大些。
原因或有很多,但其中之一在于,在当代,我们仍然需要雷锋精神,它折射着人性的真实需求与普遍的道德情感。
内涵丰富的雷锋精神,曾在不同的年代获得不同的阐释,并为不同的人们各取所需。
笔者以为,雷锋精神是最高道德与最低道德的奇特结合,它似乎具有一定的“神性”,但更有丰满的“人性”。
实践证明,不是所有人都能完整地复制或呈现雷锋精神,但这丝毫无损于雷锋精神的恒定价值。
作为一个巨大的客观存在,雷锋精神至少表明人在道德实践中可以而且已经达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而雷锋精神感人至深的地方,正在于它体现了一个普通人所可抵达的道德境界。
雷锋不知疲倦、永不满足地做好事,成为好人的代名词和指南针。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此类形象的过往流行语所指代的图景,至今仍使人心驰神往。
在世俗化的层面,雷锋精神实可化为永不停歇的向善、行善,而这正是可以超越社会形态和人作为历史性存在的道德精神与道德实践。
因此,雷锋精神无可臵疑地具有当代性,而人人皆应、皆可学雷锋,不过是现实中人的内在需要与客观诉求。
然而,在今天,学雷锋做好人好事却仿佛会遭遇“道德风险”,甚至被得到救助的人反咬一口,不得不寻求法律手段来解决道德层面的问题。
这自然不是雷锋精神的尴尬,不过是当下人们道德状况的一种反应。
所谓道德风险,可能因个别公共事件被放大,却未必是纯然的想象之物。
古往今来,积德行善的人得到的回报并不总是鲜花与掌声。
即以雷锋而言,由于经常舍己为人,当时便有人说他是“傻子”,但如果不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雷锋也就不成为雷锋。
也许,在雷锋精神的烛照下,现在的人们更需要的是审视自己的内心,改善对他人的道德预期,不因喧哗而动摇向善的意志。
2018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跟踪测试三 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三)(时间:40分钟满分:40分)一、新闻阅读(25分)阅读下面这篇新闻,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子弹坠落长崎目击记[注][美]威廉·伦纳德·劳伦斯①我们正向日本国土飞去,即将对它进行轰炸。
②指挥这次任务的是25岁的空军少校查尔斯·斯韦尼。
他驾驶的携带原子弹的长机名“艺术大师"号,这种飞机的推进器不同寻常地长,有四个桨片,其机身上标有“77”的字样。
有人说,“77”是红头发兰奇(著名足球明星)踢球时运动服上的数字.③凌晨3点50分,机群起飞了,径直朝西北方向——日本国的所在处直扑而去。
天气预报说我们在飞行途中将遇到暴风雨,但到飞行目的地,也就是这次任务的高潮阶段,天将放晴。
④起飞大约一小时后,暴风雨降临了。
飞机在漆黑的夜空中时而下沉,时而抬起。
但飞机的跃动幅度比起大型客机来要小多了。
你感觉它是在“滑翔”,而不是“颠簸”。
⑤我注意到一道奇特的、令人恐怖的亮光从驾驶舱上方的小窗射了进来。
透过黑暗,我看见一个奇怪的情景:旋转着的巨大推进器不知怎的变成了大的跳跃着的蓝色光焰.这种蓝色光焰既映照在飞机鼻顶的有机玻璃窗上,又在机翼顶端闪闪发光。
我们宛若驾驭着燃烧的列车在无垠的太空中奔驰。
⑥我们终于度过了黑暗,飞机直奔日本帝国。
⑦凌晨5点刚过,晨曦来临。
吉里中士两眼紧盯窗外,举起双脚对此表示欢迎.在此之前,中士一直专心致志、一声不吭地听着耳机里的收音机报道。
⑧·“还是白天好,”他对我说着,“夜里关在机舱里我觉得怪害怕的.”⑨·“这儿离霍普斯顿可远了。
"我不觉说道。
⑩·“是啊。
”他一边回答我,一边忙着译一条消息密码.⑪·“你觉得这颗原子弹能结束战争吗?”他怀着希冀地问道。
⑫·“这颗很可能会有用的,”我尽量使他放心,“如果这颗不行,下一颗或两颗肯定会奏效的。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长时间地抵挡住原子弹的威力.”⑬到5点50分,外面天已大亮.我们的长机不见了,领航员戈德弗雷告诉我这是事先计划好的。
高中语文 阶段检测题2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阶段检测题二(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A.笑靥.(yè)洞穴.(xué)购物券.(juàn) 面面相觑.(qù)B.搭讪.(shàn) 莅.临(lì)创.可贴(chuānɡ) 拾.级而上(shí)C.聒.噪(ɡuō) 埋.怨(mán)瞭.望台(liào) 呱.呱坠地(ɡū)D.剽.悍(piāo) 谄.媚(xiàn)白炽.灯(chì) 物阜.民丰(fù)解析A项,“券”应读quàn;B项,“拾”应读shè;D项,“谄”应读chǎn。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A.与这些可畏的后生相比,一些大家在翻译经典作品时态度却显得有些拘谨,他们对译稿改了又改,往往会把最初的文稿改得面目全非....。
B.按照新课改精神,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不要越俎代庖....。
C.点开广东省编办官方网的“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公开”专栏,48家省直机关及其下设机构的名称、5 000多名公务员姓名等信息昭然若揭....。
D.新“国八条”出台后,国务院派出八个调查组,分赴全国各地对先前出台的楼市政策产生的效果顺藤摸瓜....,以便了解新变化制定新政策。
解析A项,“面目全非”意为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
C项,“昭然若揭”指真相大白。
D项,“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根究底。
答案 B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 中国电影历经百余年的沧桑历史,不断地走向辉煌,它记录了百年以来民族命运的起伏变迁,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B.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将被运送到南极,执行对太阳系外行星、超新星等天体的天文观测任务。
高中语文 阶段性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优化方案】2012年高中语文阶段性综合检测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与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各组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侥.幸/角.色车辙./折.戟沉沙瞠.目/交口称.赞B.盘踞./拮据.癖.好/否.极泰来摒.弃/敛声屏.息C.怆.然/创.伤蛊.惑/余勇可贾.诘.问/开花结.果D.蹩.脚/别.扭干涸./曲高和.寡徜.徉/逢场.作戏解析:选D。
A项,jiǎo/jué,zhé,chēnɡ;B项,jù/jū,pǐ,bìnɡ/bǐnɡ;C项,chuànɡ/chuān ɡ,ɡǔ,jié/jiē;D项,bié/biè,hé/hè,chánɡ/chǎnɡ。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目前,出口疲软,消费低迷,种种手段难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却可以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因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B.邀请企业家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梳理和把脉,有助于纠正大学生的一些偏面认识,弥补他们经验匮乏的缺陷,对其日后成功创业大有裨益。
C.横滨世乒赛落下帷幕,中国队囊括了单项金银牌,国人振奋之余心生感慨:我们的表现固然可以赢得世界敬佩,却易导致球赛精彩不再。
D.这个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想象空间很大,如果有人感兴趣,足可以把它改编为一部悬念丛生、高潮叠起的电视连续剧。
解析:选C。
A项,“杆”应为“竿”;B项,“偏”应为“片”;D项,“叠”应为“迭”。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海事局3000吨级巡视船海巡11从山东青岛启航,远赴俄罗斯参加北太平洋海上警备执法机构多边演练活动。
B.“舟曲是个小地方,我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人到这里来,帮助我们。
”这是一位世代生活在舟曲的六旬老人的感慨。
2021 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习题:模块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

2021 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习题:模块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0fbbb4d0-6ea1-11ec-ad08-7cb59b590d7d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习题:模块检测卷word版含解析模块检测体积(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文本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载体。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章太炎曾将文学定义为“写在竹帛上的人”。
这个定义太宽泛了,但它指出,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载体曾经是“竹”和“丝”。
竹子指的是竹简,丝绸指的是丝绸书籍。
在古代,汉字写在竹简或白绸上。
此外,还有铸在钟鼎上、刻在石碑上的。
现在,有了一种新的载体,比如电子文本。
无论它是什么载体,它都只是文学文本存在的物质外壳,而不是文学文本本身。
换句话说,记录文学符号的各种载体可以作为第一文本;接受者掌握的第一篇文章的内容,即阅读中的全部意思,可以相应地称为第二篇文章。
第二个文本是我们想要研究的真正的文学文本。
现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森林之路》一书中说,贝多芬四重奏的乐谱放在出版社的仓库里,这和地窖里的土豆没什么两样。
事实上,从印刷厂取出的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放进货车有什么区别?因此,在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文学文本的载体和第一文本不需要太多关注。
那么,文学文本自身、它的本体究竟指什么呢?为了说清“文学“文本”的概念。
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文本的概念。
文本是英文文本,在词源上与纺织有关;文本也可以说是一种辫子。
文本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
作为一个术语,文本指的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它由构成文本的实体组成,以向读者传达特定的含义。
这里有很多种“能指”和“实体”。
例如,建筑、舞蹈、音乐和绘画,它们各自的文本由完全不同的能指和完全不同的实体组成。
文学文本以语言为能指。
然而,以语言为能指的文本不一定是文学文本。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习题:第四章+特写:镜头式的新闻片断+阶段质量检测(三)A卷+Word版含答案

阶段质量检测(三)(A卷学业水平达标)(时间:60分钟满分:50分)一、新闻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2分)惊心动魄35分钟——空军特级试飞员梁万俊成功迫降某新型国产科研样机纪实谭洁张金玉2004年7月1日13时40分。
成都某机场被紧张气氛笼罩。
塔台上,机场边,飞机设计单位领导、空军某试飞大队领导、飞机总设计师、科研技术人员……数百人一齐把焦灼的目光投向骄阳似火的万里晴空。
此刻,一架失去动力的战机在万米高空正以极大的俯角高速向机场滑翔而来!这不是一架普通的飞机。
它是我国正在研制的一种新型战机的科研样机,价值上亿元人民币。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
它是该型飞机在定型关键阶段的一次试飞,结论对飞机改进意义重大。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迫降。
飞机在1.2万米高空试飞,因意外情况燃油漏光,飞机发动机停车。
为保全科研样机,试飞员决定从距机场20多千米远的地方下落空滑迫降。
下落航线与跑道呈70度夹角,下降速度400千米/小时左右,一旦失误,该机就可能冲出跑道坠毁。
惊天一落,危险空前。
驾驶战机迫降的,就是空军某试飞大队副大队长、特级试飞员梁万俊。
“近了,近了……”转眼间,梁万俊驾驶战机俯冲直下。
地面上,所有的人一齐屏住了呼吸。
13时44分,战机陡然降落,在进跑道450米处接地。
在接近跑道的一刹那,机头一昂,“哧!”轮子在水泥跑道剧烈摩擦,划出两条刺眼的火龙!500米、800米、1 000米……飞机一气冲出1 700米,在距离跑道尽头300米处戛然停住。
“成功了!”欢呼声震动机场。
梁万俊走下座舱,飞机总设计师与他紧紧拥抱,激动地说:“你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惊天一落救新机!这一落,挽救了价值上亿元的科研样机;这一落,为试飞员处理类似险情创造了成功先例;这一落,飞出了新机优异的空滑性能。
让我们把时钟倒拨35分钟。
这一天13时09分,梁万俊驾驶着该型国产科研样机跃升到1.2万米高空。
当他按照预定的科研试飞计划刚刚做完一个规定动作后,突然发现油泵指示灯急剧闪烁。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活页规范训练 阶段检测题三 Word版含答案.doc

阶段检测题三(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缄.默/箴.言唱主角./角.斗士千里迢.迢/年高德劭.B.祈.祷/颀.长俏模.样/模.仿秀纵横捭.阖/稗.官野史C.畸.形/绮.丽录口供./供.求率姹.紫嫣红/叱咤.风云D.觊.觎/铠.甲熬.白菜/熬.年头贻.笑大方/甘之如饴.解析A项读音分别是:jiān/zhēn,jué,tiáo/shào;B项读音分别是:qí,mú/mó,bǎi/bài;C项读音分别是:jī/qǐ,ɡònɡ/ɡōnɡ,chà/zhà;D项读音分别是:jì/kǎi,āo/áo, yí。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专家指出,强烈的地震极易引发海啸,沧海横流....,巨浪奔腾,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应切实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B.季老一生光明磊落、胸无城府....,始终都保持了天真纯朴的本性,不求名,不为利,不媚上,不畏权;即使处在政治漩涡中,他也丝毫没有改变。
C.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的措施,素有金九银十之称的楼市,交易情况不瘟不火....,价格继续僵持,在平淡中迎来了年内最后一个销售的关键期。
D.河南省针对“瘦肉精”的问题,明确规定了畜牧、商务、工商、食品药品、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职责,要求各行其是....,形成合力。
解析A项,沧海横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B项,胸无城府:为人坦率,没有心机。
C项,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形容恰到好处。
D项,各行其是:各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此处应为“各司其职”。
答案 B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日前,房地产新一轮调控政策出台,在网上引起广泛争议。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阶段质量检测(一)A卷+Word版含答案

阶段质量检测(一)(A卷学业水平达标)(时间:60分钟满分:51分)一、新闻阅读(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4分)“嫦娥”奔向月宫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整个工程规划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力求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循序渐进,持续发展,为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嫦娥工程将实施三步战略。
第一步是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首次绕月飞行。
第二步是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俗称月球车),在着陆器降落区附近进行就位探测,这一阶段将主要突破在地外天体上实施软着陆技术和自动巡视勘测技术。
在人类进行的月球与深空探测活动中,环绕探测、软着陆探测和巡视勘察是最主要的探测手段,软着陆更是踏上另一个星球进行实地科学探测的第一步,从获取探测数据的直接性和丰富性的角度来看,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是其他探测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在月球与深空探测技术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步是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软着陆在月球表面特定区域,并进行分析采样,然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地面上对样品进行详细研究。
这一步将主要突破返回器自地外天体自动返回地球的技术,完成月球表面采样,以实施对月壤、月壳和月球形成和演化的深度认识,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提供数据支持。
新闻链接一:__________________嫦娥的传说来自古代中原地带。
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给月亮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上面有月宫,琼楼玉宇;有仙子,美丽的广寒宫主嫦娥;有伐桂的吴刚,有捣药的玉兔,那里是一个天上人间。
这反映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美丽的幻想。
“嫦娥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南开大学文学博士生导师李剑国教授说。
古代的月神叫作“常仪(音娥)”,后来这两个字转化为“嫦娥”。
嫦娥最早的名字是“姮娥”,而“姮”这个字在古代和“嫦”同音,到了汉代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遂改为“嫦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质量检测(三)(A卷学业水平达标)(时间:60分钟满分:50分)一、新闻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2分)惊心动魄35分钟——空军特级试飞员梁万俊成功迫降某新型国产科研样机纪实谭洁张金玉今年7月1日13时40分。
成都某机场被紧张气氛笼罩。
塔台上,机场边,飞机设计单位领导、空军某试飞大队领导、飞机总设计师、科研技术人员……数百人一齐把焦灼的目光投向骄阳似火的万里晴空。
此刻,一架失去动力的战机在万米高空正以极大的俯角高速向机场滑翔而来!这不是一架普通的飞机。
它是我国正在研制的一种新型战机的科研样机,价值上亿元人民币。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
它是该型飞机在定型关键阶段的一次试飞,结论对飞机改进意义重大。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迫降。
飞机在1.2万米高空试飞,因意外情况燃油漏光,飞机发动机停车。
为保全科研样机,试飞员决定从距机场20多千米远的地方下落空滑迫降。
下落航线与跑道呈70度夹角,下降速度400千米/小时左右,一旦失误,该机就可能冲出跑道坠毁。
惊天一落,危险空前。
驾驶战机迫降的,就是空军某试飞大队副大队长、特级试飞员梁万俊。
“近了,近了……”转眼间,梁万俊驾驶战机俯冲直下。
地面上,所有的人一齐屏住了呼吸。
13时44分,战机陡然降落,在进跑道450米处接地。
在接近跑道的一刹那,机头一昂,“哧!”轮子在水泥跑道剧烈摩擦,划出两条刺眼的火龙!500米、800米、1 000米……飞机一气冲出1 700米,在距离跑道尽头300米处戛然停住。
“成功了!”欢呼声震动机场。
梁万俊走下座舱,飞机总设计师与他紧紧拥抱,激动地说:“你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惊天一落救新机!这一落,挽救了价值上亿元的科研样机;这一落,为试飞员处理类似险情创造了成功先例;这一落,飞出了新机优异的空滑性能。
让我们把时钟倒拨35分钟。
这一天13时09分,梁万俊驾驶着该型国产科研样机跃升到1.2万米高空。
当他按照预定的科研试飞计划刚刚做完一个规定动作后,突然发现油泵指示灯急剧闪烁。
紧接着,油量表指针一路下跌。
两分钟之内,指针指向“0”刻度。
梁万俊报告:“发动机空中停车!”一级空中特情!空军相关条例规定:此时,作为试飞员的梁万俊可以视情做出不同选择——跳伞或迫降。
面对这种极为罕见的危险情况,跳伞无可指责,只需0.01秒,便能远离危险。
但是,凝聚科研人员无数心血的战机就会坠毁,故障原因就难以准确查找,新机型的改进就缺乏依据……没有任何犹豫,梁万俊便做出抉择:危险再大,也要尽一切可能把科研样机保住。
决心定下,梁万俊很快镇定下来。
他娴熟而机敏地调整飞机的位置和高度,以争取每一秒的时间。
飞机像大铁铊似的向机场上空逼近。
机场上,所有应急车辆全部到位,所有人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
指挥塔台里静得让人窒息,只听见指挥员下达指令的声音:“保持好飞机状态,控制高度、速度,做好迫降准备。
”梁万俊心里很明白,要想将飞机空滑回去,必须准确地通过高度来换取速度,用势能来换取动能。
他根据地面指挥员的命令,随时判断飞机状态,修正速度和高度偏差。
飞机滑到机场1 100米上空。
梁万俊下降飞机高度加入航线,在跑道头3千米,放起落架,操纵飞机对正跑道,100米、50米……“准备迫降!”“明白!”天地间,惊人地默契,于是,机场上出现了惊心动魄的成功一落!英雄壮举绝非偶然。
仰望蓝天,人们看到了梁万俊出生入死、挑战试飞极限的一道道闪光航迹,1998年,拥有丰富飞行经验的梁万俊,从成都某飞行团副团长的岗位上来到空军某试飞大队。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群体,承担着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战机科研试飞重任,曾有多名试飞员壮烈牺牲。
梁万俊自觉学习老一辈试飞员迎难克险的大无畏战斗精神,每次执行高难度、高风险试飞、参加飞行表演等重大任务,都主动请缨。
几年来,他先后自学了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航空电子等多个学科专业,成为熟练驾驶多种机型的高素质试飞员。
在试飞中,他先后遇到惯导故障、航电故障、供氧故障等险情数十次,都以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飞行技术化险为夷,圆满完成了国产最新型战机火控系统定型、某型系列战机鉴定、国产某新机首飞等数十项重大科研试飞任务。
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此次,梁万俊成功处置国产某新型科研样机重大特情,成都军区空军党委为他报请一等功,并做出向他学习的决定。
军委首长称赞他是“一个思想、技术双过硬的优秀试飞员”。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段除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外,也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紧张”“焦灼”两词呼应标题,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这篇通讯从13点44分写起,先将飞机着陆的惊险瞬间展示给读者。
采用这种倒叙的方式,能吸引读者的注意,把精彩的场面、紧张的情节、激动人心的高潮先叙述出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对下文的阅读兴趣。
C.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句或排比段,或为突出这次试飞的重要性,或为阐释迫降成功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
D.文章的前半部分写完人们“把焦灼的目光投向骄阳似火的万里晴空”“一架失去动力的战机在万米高空正以极大的俯角高速向机场滑翔而来”之后,插入了“这不是……”的三段议论,让读者感知到飞机的贵重、试飞的重要、降落的艰难,增添了紧张气氛。
解析:选A A项,“紧张”“焦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这一表述不当,全文的感情基调应是讴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
2.下面关于这则通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 )A.面对国产科研样机在空中出现的特情,梁万俊可以选择跳伞或迫降。
B.梁万俊无意中选择迫降,并以自己娴熟而机敏的试飞技能实现成功迫降,证实我国科研样机具备优异的空滑性能。
C.飞机空滑成功,必须准确地通过高度来换取速度,用势能来换取动能,这要求飞行员须严格执行地面指挥员的命令。
D.战机科研试飞是高难度、高风险的工作,为规避风险,要求飞行员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飞行技术。
E.本文以纪实散文的笔调,真实记录了空军特级飞行员梁万俊成功迫降某新型国产样机的英雄壮举,想象丰富,描写细腻,新闻性与文学性完美统一。
解析:选BC B项说梁万俊“无意中选择迫降”不准确。
C项说“要求飞行员须严格执行地面指挥员的命令”过于片面。
飞行员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选择判断和操作应该更为重要。
所以B、C两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3.倒数第二自然段能否删去?为什么?请通读全文,加以探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能。
①这一自然段概括叙述了梁万俊在空军某试飞大队的成长经历,(突出了他迎难克险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飞行技术形成的根源与过程);②这样写为他“惊天一落”的成功做了必要的背景交代,使读者对通讯的主人公有了更为具体和深入的认识;③补充交代梁万俊及其试飞群体的英雄足迹以及事件的影响,把个人英雄壮举归结于我军的优良传统,使通讯报道的主题具有了广度和深度的意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2分)飞天勇士征太空瑞雪送行舞翩翩中新社记者孙自法弱水潺潺而过,大漠雄浑以待。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广场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飞天梦圆两年后,中国又有两位飞天勇士要从这里联袂出征太空。
十二日清晨五时,天边曙光初露,神州大地上很多人还在梦乡之中。
“问天阁”广场上却已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曾经和两位飞天勇士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人们朝着航天员专用通道出口驻足而立,翘首以盼。
再过约半小时,中国两位飞天勇士费俊龙、聂海胜将从这里受命出征,携手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开始令世界为之瞩目、令炎黄子孙为之自豪的太空之旅。
忽然,“问天阁”上空飘起了雪花,戈壁的秋风漫卷着雪花,飘飘洒洒。
“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循着这有些激动的声音,只见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并肩而行,轻盈的雪花在他们头顶上飞舞,自信的笑容写在他们脸上。
“总指挥同志,我们奉命执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请指示。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出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陈炳德庄重地下达命令,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含着信任与期待。
“是!”两位飞天勇士铿锵作答和标准军礼的精彩瞬间,再次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雪裹着风,风夹着雪,虽然越来越大,但飞天勇士丝毫不以为意。
在翩翩起舞的雪花里,在掌声和鲜花的包围中,费俊龙、聂海胜微笑着向两旁前来欢送的人群频频挥手致意。
随后,两位飞天勇士深情地注视了一眼广场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便转身向停在旁边的专车走去。
就在费、聂登上专车,真正踏上太空征程的那一刻,奇迹突然出现:风停了,雪止了!人们这时似乎才恍然大悟,秋风瑞雪舞翩翩,原来是要专门为中国航天员出征太空送行。
风止雪住,送行的人们的目光却一直追随着远去的车队,注视着戈壁中倚天而立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人们为两位飞天勇士祝福,祝福他们多天的太空旅行工作顺利、生活愉快!人们也在期待,期待他们的凯旋。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交代了事件和事件发生的时间。
“弱水潺潺而过,大漠雄浑以待”两句,一方面描写了发射地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为航天员的出场渲染了雄壮的气氛。
B.三次写到“雪花”,一方面是写实,交代天气环境;另一方面渲染了热烈的送行气氛。
C.“轻盈的雪花在他们头顶上飞舞”,渲染了热烈的送行场面,也烘托了航天员从容、自信、轻松的心情。
D.“雪裹着风,风夹着雪”,渲染了送行场面的高潮,也烘托出航天员坚定的意志、傲然的风范。
解析:选A A项,应为“第一段交代了事件和事件发生的地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这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将我们的目光带到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出征太空送行的场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两位飞天勇士费俊龙和聂海胜。
B.“十二日清晨五时,天边曙光初露”,作者有意将时间交代得特别详细,增强了宇宙飞船出征前的紧张气氛和神秘色彩,同时也突出了新闻的时效性。
C.在“问天阁”广场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陈炳德与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的对话非常简洁,双方语言刚劲有力,蕴含着信任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