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合集下载

部编版统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统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统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目的和目标本次集体备课的目的是帮助一年级的学生深入了解第二单元的内容,促进他们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素养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加深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

教学内容和重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弘扬优秀道德品质:通过讲述正面故事和榜样,引导学生理解和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时、友善等。

2.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行为和选择的价值和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研究法律知识:介绍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如交通规则、环保法等,让学生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包括:-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价值观- 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教学策略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和重点,我们将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 故事讲述:通过讲述有趣、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引发对道德和法律话题的讨论。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行为和选择的后果,并通过讨论和总结来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

3. 图片展示:利用图片展示法律案例和道德行为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4. 游戏形式:设计一些小游戏,如道德抉择游戏和法律知识问答,以增加研究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评估方式为了评估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对问题的回答和发言等来评估他们的主动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评估他们对道德和法律话题的深入理解和复述能力。

3. 个人项目:布置一些个人项目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他们在道德和法律方面的思考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本次备课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1. 故事书、童话书和相关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读物。

部编版小学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小学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小学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
元集体备课
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教授小学四年级学生关于友谊的品德教
育和生活常识。

本次备课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正确的友谊观念和行为惯。

- 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 增加学生对于友谊的理解,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

- 提高学生的组织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2. 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 第一节课: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谈论友谊的概念,
分享自己与朋友之间的经历和感受。

- 第二节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设计友谊棋盘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 第三节课:观看友谊故事动画片,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
物友谊行为,并导入下节课的主题。

- 第四节课: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行编写一篇关于友谊的寓言故事,并进行朗读和分享。

- 第五节课: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友谊状况,让学生分析好友关系的特点和应对策略。

- 第六节课:组织学生参观社区,了解社区中友谊的形式和作用。

3. 教学方法
- 合作研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促进他们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 观察教学法:通过观看故事动画片和参观社区,让学生从实际情境中研究和体验。

4. 教学评价
- 采用日常表现评价和小组活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团队合作能力和对于友谊理解的程度。

通过本次集体备课,我们将为小学四年级学生提供有趣和实用
的友谊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品德第二单元单元备课(集体备课)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品德第二单元单元备课(集体备课)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品德第二单元单元备课(集体备课)目标本次备课的目标是教授学生三年级上册品德第二单元的内容。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品德故事的讲解:通过讲解一些著名的品德故事,引发学生对品德的思考和认识。

- 品德歌曲的学唱:学唱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品德歌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 品德游戏的开展:通过一些趣味的品德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步骤1. 引入:以一个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入本单元的研究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讲解品德故事:选取一到两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品德故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品德价值观。

3. 学唱品德歌曲: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唱一首或几首品德歌曲,通过音乐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4. 开展品德游戏:选择一到两个趣味的品德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

教学资源- 品德故事书籍:准备一些著名的品德故事书籍,以备讲解和引导学生思考。

- 品德歌曲音频:准备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品德歌曲的音频,用于学唱教学。

- 品德游戏道具:准备一些适合教学的品德游戏道具,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教学评估在本次备课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效果进行评估:- 品德故事问答:随堂进行一些品德故事的问答,检查学生对故事内容和品德价值观的理解。

- 品德歌曲表演:组织学生表演学唱的品德歌曲,评估学生对歌曲的掌握和的表达能力。

- 品德游戏观察:观察学生在品德游戏中的参与度和行为表现,评估学生对品德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品德第二单元的备课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二上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备课

二上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我们的班级”由《我爱我们班》,《班级生活有规则》,《我是班级值日生》,《装扮我们的教室》4个主题组成。

本单元引导学生进入最近的准社会、公共生活空间——班级。

第5课通过班级生活体验与班级故事,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班级的集体生活观念萌发集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已对班级事务的关注为基础,第6课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树立集体生活中的规则意识,明确共同生活的规则是为了一起生活的更美好而人为设立的,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整和设立规则并遵守规则而改善我们的生活。

第7课时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集体生活中的岗位与义务的意义,主动负责的扮演集体角色,将集体荣誉感和规则意识落实为自己的行为,当好班级值日生;第8课是活动课,也是单元的总结课,我们通过装扮教室这一集体活动,强化集体观念,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勇于承担集体责任而深化共同生活的规则。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热爱同学、老师和班集体,有集体荣誉感和班级主人翁意识。

2.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懂得学校的生活离不开规则。

3.知道在集体生活就要遵守集体的规则,要为班级做贡献,有集体意识。

道在集体生活就要遵守集体的规则,要为班级做贡献,有集体意识4.喜欢在集体生活中,并在参与集体劳动中,体会分工与合作的好处,提高与人交往的技能、技巧。

单元重难点1.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开始将“小学生守则”等学校规则内化等。

2.能遵守集体的规则,有集体意识,能体会到分工与合作的好处,提高与人交往的技能、技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绘本视频等课时分配《我爱我们班》————1课时《班级生活有规则》——1课时《我是班级值日生》——1课时《装扮我们的教室》——1课时。

新版《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备课

新版《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备课
课时
安排
本单元主题授课10-12课时
1.交通安全每一天
主题内容分析
《交通安全每一天》是山东人民出版社主编的《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自护宝典》中的第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活动一共包括两个框题,“交通标志要牢记”和“出行守规则”。这两个主题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初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不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
单元德育点
本单元生活化的图像情景将学生一下引入生活环境中,教材中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在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问题;还要注重体验和感悟。
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设计组织了一系列操作性强、趣味浓厚的活动,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获得认识,养成习惯。在内容的选择、活动的呈现上,注意选取儿童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材料,旨在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尊重自然规律,勇于面对危险和灾难。
教学重点
难点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学习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规则。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教、学
方法设计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游戏。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动画片《交通安全常识》。
3.布置场景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展示: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交通法规。
主题目标分析
情感与态度:体会遵守交通规则的意义,初步建立自我约束意识。
行为与习惯:积极践行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养成文明出行的习惯。
知识与技能: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初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不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玩一玩模拟交通和交通安全飞行棋游戏,体验怎样遵守交通规则,分享游戏过程中的快乐和游戏的意义,运用擂台赛、读儿歌等形式,初步提高分析问题、获得结论的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5课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公共秩序的定义和重要性、公共秩序的种类、遵守公共秩序的方法和意义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公共秩序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遵守公共秩序的具体做法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实例来感受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定义和重要性,知道遵守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学会遵守公共秩序的方法,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定义和重要性,知道遵守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难点: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分析遵守公共秩序的方法和意义。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公共秩序的认识和体会,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体验遵守公共秩序的过程,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和讨论。

2.设计情景模拟活动,准备相关道具和场地。

3.准备教学PPT,包括案例图片、视频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公共秩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公共秩序?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准备好的案例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遵守公共秩序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意义?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遵守公共秩序的过程,引导他们总结遵守公共秩序的方法和技巧。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备课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关心你爱护你
一、单元设计构想
1.本单元旨在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2.本单元内容的内在逻辑是从尊重、关爱自己身边的人开始,把爱推及社会,从个人之间的关爱推及社会对需要帮助的人献出的爱心与努力。

最后一个话题“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从“责任”角度延展前面的内容: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我们在对特定群体献出爱心的时候,也应当对非特定群体的社区、社会公共事务充满责任感。

3.本单元体现的新的课程观:
(1)弘扬人文精神,通过引导儿童关爱他人,对社会充满责任感,为儿童打开一扇充满爱心、富有意义的生活之窗。

(2)注意让学生通过经验来建构认识。

在关爱残疾人部分,设计了观察、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等学习方法,要求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建立正确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体会他们的心理,尊重他们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2.懂得与邻里乡亲相互理解、关照,不给邻居添麻烦。

3.了解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福利机构与设施。

4.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

三、课时安排
本单元授课时数 8——10课时
主题一:让爷爷奶奶高兴 2课时
主题二:伸出爱的手 2课时
主题三:我的邻里乡亲 2课时
主题四:大家的事情大家做 2课时。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法治与社会单元整体备课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法治与社会单元整体备课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法治与社会单元整体备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法治社会的概念和特征。

2. 使学生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识和法律意识。

3. 让学生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4. 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机构。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采用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法治社会的概念和特征1. 导入:介绍法治社会的概念。

2.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法治社会的特征。

3. 教学难点:理解法治社会对公民的要求。

第二课时:法律的基本知识和法律意识1. 导入:讲解法律的基本知识。

2.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法律意识。

3.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第三课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 导入:阐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如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3. 教学难点:平衡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第四课时:我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机构1. 导入:介绍我国的法律体系。

2.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法律机构。

3. 教学难点:理解法律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真实、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治社会的概念和特征。

2. 运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对法律的认识,培养法律意识。

3. 利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同理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法治社会概念和特征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对法律的认识和法律意识的表现。

3. 角色扮演:观察学生在扮演中如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五、教学资源1. 案例材料: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法治案例,以便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师生互动,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
(2)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比逻辑抽象思维和记忆发达。又根据小学学生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因而使用课件、实物、绘画、游戏等,做到生动有趣,重点突出,注意化静为动、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一看就明、一听就懂。通过学生观看课件,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达到教法、教材与教学对象的统一。
(3)让儿童直接参与主体活动、游戏和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儿童活动,而非单纯的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内容分析
(从单元整体内容的设置上进行分析,明确本单元在全册中所占的地位,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单元内部各主题间的相互联系。)
大自然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儿童的天性是热爱大自然的,在大自然中嬉戏玩耍,探究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是他们童年生活最难忘的经历,这样的童年生活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其价值不容忽视,但严格规律的学习生活常常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与大自然疏远了。为了进一步培养儿童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教材顺应了季节特点设计了“金色的秋天”这一单元,把儿童带到金色的大自然中,让儿童观察秋天动植物的变化,欣赏秋天多彩的叶、丰硕的果实,探究秋天大自然的种种神奇,在品尝秋天盛产美味的同时,体会劳动的意义。
2.通过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几种秋天成熟的果实,初步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3.观察并参与秋天的收获,体验丰收的喜悦,愿意与别人分享快乐。4、增强劳动意识和技能,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敬付出劳动的人。
4、初步了解秋天的季节特征,从而去感悟秋天的美,喜爱秋天。
5、通过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以及动手制作能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意识以及整理资料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有“秋天在哪里”“秋天的收获”“秋游去”“秋天的节日”四个活动主题组成。主要通过观察季节的变化对动植物和人们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系统把握单元的教学要求,三维目标的设定应科学、合理,具有可测性。)
1.观察并参与秋天的收获,体验丰收的喜悦,愿意与别人分享快乐。
课时安排
(具体至教材的红绿点及对应的自主练习)
主题一:秋天在哪里2课时
主题二:秋天的收获2课时
主题三:秋游去2课时
主题四:秋天的节日2课时
课时备课
(针对主题中的每课时进行备课)
反馈练习
(共同制定本单元练习内容,各班统一)
修改补充
(讨论补充及需要注意的方面)
7、在尊老、敬老的节日里获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体验,以实际行动关心老人,尊敬老人。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生活经验、情感状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偏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同时具有好奇、好动、喜欢做游戏等特征,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处于直观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发展的起始阶段,在培养对季节的认识能力时,仍需要具体形象、感性材料的支持。在自觉做出恰当的判断和进行认识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但他们容易被新颖刺激所吸引,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他们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于需要完成的工作或学习,如听课、做实验基于学生这些特点,教学中,一味地讲解、传授所谓的知识,学生不仅不感兴趣,而且仅是机械记忆,难以理解与应用,而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感知,细微深入的课件演示和引导、提问、室外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动眼观察,动手实践。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
活动策略
(结合教材研究,分析单元的活动方式,对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设计提出建议。)
针对低年级儿童年龄特征,为实现教学目的和要求,完成教学任务,采用动画观察法、图片法、愉快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在观察中充分发挥学生视觉的作用,观察秋天动植物的特点,收获的场景视频,果实图片,引导学生自制学习。通过观察、实践来满足儿童的好奇、好动的需求,把学生兴趣引导到品德与生活的学习上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直到学生能较全面的了解秋天。
小学品德二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单元
第二单元
金色的秋天
集备时间
2013年9月13日
主题活动1:
主备人
牟向荣
集备人
王艳孙丽芹
课标要求
(从课程标准出发,把握本单元体现的内容标准,对设计进行方向把握。)
1、观察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
2.感受活动、创作的快乐,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观察并参与秋天的收获,体验丰收的喜悦,愿意与别人分享快乐。
3.增强劳动意识和技能,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敬付出劳动的人。
4.通过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几种秋天成熟的果实,初步学习用分类
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5、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外出秋游的物品,不攀比、不盲从。
6、了解一些有关中秋节的知识,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品德与生活课的特点出发,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实践性,选择与本学手段,把不能进入课堂的场景生动的呈现在课堂上,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对学生进行品德与生活学科教育,培养学生对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情感,并将《品德与生活》与《语文》《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全面培养孩子们的能力。采用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法
为学生创设情境,教师将语文课文中的秋姑娘、大雁,以及神话中认识的嫦娥等引入,由电脑展现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个有趣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将树叶、果实、绘画、照片等带进课堂,让学生直观感受;进行游戏,提供判断条件,教给判断方法,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操作。
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在教学中,单纯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掌握,须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生动、可演示性,以及针对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时不能离开教室的特点,将秋天呈现在课件上,方便学生观察、想象,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
3.联系生活法
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地参与中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激励评价法
调动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鼓励性的语言、手势或暗示等方法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以及培养他们的集体合作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