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1教学目标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精选】《荷塘月色》教案三篇_3

【精选】《荷塘月色》教案三篇【精选】《荷塘月色》教案三篇在教学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依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精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保藏。
《荷塘月色》教案篇1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内容:自读课文,精确认读、解释加点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弥望4、袅娜5、倩影6、脉脉的流水……)想一想,1927年春夏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以上预习内容可酌情增减,何时检查也可灵敏)讲授导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生疏,学校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受还知道些什么?(以上答问可灵敏把握,以下老师简述)老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学问分子熬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受了困难曲折的道路。
今日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简洁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奇妙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熟识本文主旨。
播放录音(或老师表情朗读)板书课题、写作时间地点荷塘月色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作品结构分析老师启发指导:以下供应一种示例,其他可从“专项评价”中,从行踪变化看,让同学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担心静”)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看、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明显,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篇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体悟本文写景形神兼备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同学们,荷与月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两种意象,朱自清把这两种意象结合起来,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独特的风景,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赏析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与月色之景。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景)二、美读(4分钟)问题:文章的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么全文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哪两段?明确:第四第五段请两位同学来配乐朗诵第四段第五段。
三、赏景(8分钟)1、问题: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整体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宁静的、优美的、朦胧的、柔美的2、问题:这两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
3、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句子,把你的赏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在点评学生的赏析中,指出景物的特点,用了哪些手法等。
赏析不到位的,及时点拨。
举例如下:(1)荷叶写荷叶用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种轻盈的、旋转的动态的美感。
(2)荷花在写荷花是用了拟人和博喻。
用袅娜、羞涩来形容荷花,让我们联想到它像是美丽的女子那样轻盈和娇羞的神态。
就像我们学过的一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在写荷花时用了比喻,把荷叶比作明珠突出其明亮、比作是星星,突出其多,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现其纯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3)荷香在写荷香时用了通感,抓住了歌声特点,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特点。
这也正是了香味的特点,只有在特别宁静的时候才能闻得到。
(4)流水在写流水时用的是拟人手法。
“脉脉”一词,好像饱含深情,实际上是写池水对荷塘的滋养与养护之情。
(5)月光月光本无形,但是把它比作流水,就有了流动的特点,泻下来,把月光从高处照满荷塘的景色写得很传神。
(6)月光借助叶子和花来写月光。
叶子和花在月光下像是梦,突出了月光的朦胧和柔和。
四、得法(10分钟)(一)以“荷叶”赏析为例,通过三个赏析的示例分析和升格后的优秀示例的分析,总结赏析景物的要领。
《荷塘月色》教案3篇

《荷塘月色》教案3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描绘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__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2、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学生课下分组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实物投影文字稿。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前背景:在屏幕上投影一张清华园中月下荷塘的照片,并播放《荷塘月色》的范文朗读录音。
1、提问:在上节课的阅读中,我们一起走近了朱自清,走近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近了清华园中的月下荷塘。
而散文的优美的韵味应怎样更好地来品味呢?回答:通过朗读来体会。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中的写景重点段落四、五、六3节。
二、质疑1、提问:在朗读中,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样的特点?回答:一种朦胧的美。
2、点拨:很好。
那大家读过几遍后,而有没有想过文中的朦胧感是怎样产生的?同时,大家预习过课文,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现在可以提出来。
回答1:作者的笔下景物的朦胧美与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联系,因为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这篇散文除了写景很美外,有些语句不太明白。
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白天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三、资料交流1、提问:我们一起仔细读读这些语句,它们有什么特点?大家是否想过为何不理解呢?而这些语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们一起对写作背景不了解。
大家课下已经分组查找了资料,现在根据大家在网上查找的资料,先体会一下这些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和结论?(大家集体交流讨论。
)(由同学上来展示资料。
)2、讨论:《一封信》“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通过景物描写理解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心情。
二、理解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例如: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及语言的音乐性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教学设想⒈教学重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作者的复杂心情;比喻的含义、用词的精当和语言的音乐性。
⒈教学难点:怎样认识作者当时的矛盾思想;通感的理解。
⒈安排二课时:以赏析为主。
教学媒体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理清思路。
赏析一、二、三段教学重点:赏析一、二、三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请学生举出有关描写“月”“荷”的古典诗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二、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新诗集《踪迹》。
1925年8月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散文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态。
本文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能无力,因此在语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
作者夜游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贯穿全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案(精选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抓住文眼,理解课文的主旨。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参阅书目:《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版)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登陆了《高中语文课改网》,和123课件站,利用百度收集了图片和课文美读。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教学要点:介绍背景知识,结合美读,初步感知课文。
(打开课件,播放幻灯片1)一、导语:(播放幻灯片2)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
改名“朱自清”字“佩弦”。
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
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曾被高度赞扬“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散文秀丽朴素,我们通过学习《荷塘月色》一起体会一下。
二、背景介绍:(播放幻灯片3)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由于蒋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这样的社会,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
《荷塘月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三、初步感知课文(播放幻灯片4)1.打开课件,欣赏配乐朗诵的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结合画面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一、__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__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__的韵味。
__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__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__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
__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篇一】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对象分析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
但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
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三)了解“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五、教学方法(一)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二)赏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布置预习:1、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2、熟读课文,扫清生词障碍。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排解烦恼、释放压力的方式总是不同的。
有人喜欢到黑龙江上感受涛声激荡;有人则喜欢去白桦林间倾听落叶纷飞;有人喜欢去天边小镇仰望雪山阳光;有人则喜欢去美丽的嘉荫丈量天高地远……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门口去看蚂蚁搬家、小鸟搭窝。
而我们的朱自清先生却喜欢在烦闷时去清华园里看荷赏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又是怎样一幅美景。
(二)介绍写作背景(三)讲授新课1、理行踪明确:带上门出去(第1段)→漫步小路(第2、3段)→观荷塘赏月色(第4、5段)→看四周(第6段)→遐想(第7、8、9、10段)→推门进去(结束)。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
)2、析感情(1)分析第1段明确:课文第一句直接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它是全文的文眼,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2)分析第2、3段对比:常日的小路与此时月下的小路,有何不同?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披情入境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1.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3.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二、理出心情(披情)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如果我们把作者的郁闷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低点,把作者的开朗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高点的话,那么,上面的过程可以图示为这样来安排心情发展变化的线索有(使行文富有曲折变化)的作用。
导致作者这些心情发展变化的原因分别是(见上图括号中文字)。
三、领会意境(入境)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
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描写来表现独处的妙处,侧面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三是借助对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她们搭配得恰倒好处,进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3.作者是如何表现冷清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蝉声"和"蛙声"的热闹的描写反衬出自己的"冷清")4.作者是如何表现思乡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关内容的回忆来表现江南生活的意兴盎然,从而引出自己的思乡之情)5.小结:所谓"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
这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
《荷塘月色》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它具有一种意境美。
四、了解作者(知人)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大学毕业后,又在浙江台州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和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过一段时间。
而且在浙江的这一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
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对江南的惦念之情。
后来,朱自清来到了北京,受聘于清华大学。
虽然身为大学教授,但是由于子女众多,家庭负担较重,贫困和家庭琐事时时困扰着他。
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为何对独处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五、了解背景(论世)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
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
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
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六、布置作业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场面美。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
教学过程一、作业检查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 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三、深入理解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2.小结:要写出场面的美,运用比喻、拟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体诵读这三段文字。
四、布置作业从你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并摘录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三至五个。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咀嚼品味法。
教学过程一、作业检查 1.请五至八位同学说一说自己摘录的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2.教师点拨: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与比喻的区别在于通感的比喻感觉互通的。
如"荷香"(嗅觉)仿佛"歌声"(听觉),"月色"(视觉)如"名曲"(听觉)。
二、咀嚼语言理解语言之美需要咀嚼。
所谓"咀嚼",就是反复地比较: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哪些词句来表达,作者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等等。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咀嚼"一下。
1."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幽僻"既有"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
"幽静"只有在心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
"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慢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的速度,也能表现做动作时的心情。
"踱"与作者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
"踱"又与下文"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相照应)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与"就"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就"而用"且"?("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还有"暂且"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比"就"要丰富。
"且"说明荷香月色带给"我"的欢愉只是片刻之间的,这与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进入郁闷相照应)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表达的其实就是"照"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泻"呢?(因为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达的其实就是"升"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浮"呢?("浮"和"升"都能表现"青雾"的动作,但在高度上有区别:"升"让人感觉"雾"很高;"浮"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相平)6."(灌木的黑影与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句中的"画"表达的其实就是"留"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留"而用"画"呢?(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三、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之美还需要品味。
所谓"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选用某一个词能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品味"一下。
1."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小心,作者不愿惊动家人)2."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轻,作者不愿惊动家人)3."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用光亮的"暗"衬托出"我"郁闷的心情)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的"淡淡")5."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突出叶子长得茂密)6."(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7."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四、布置作业下面是朱自清先生《一封信》中的一段,请你对其中加点的词语进行咀嚼和品味。
我对于台州,永远不能忘记!我第一日到六师校时,系由埠头坐了轿子去的。
轿子走的都是僻路,使我诧异,为什么堂堂一个府城,竟会这样冷静!那时正是春天,而因天气的阴薄和道路的幽寂,使我宛然如入了秋之国土。
约莫到了卖花桥边,我看见那清绿的北固山,下面点缀着几带朴实的洋房子,心里顿时开朗,仿佛微微的风拂过我的面孔似的。
到了校里,登楼一望,见远山之上,都幂着白云。
四周全无人声,也无人影,天上的鸟也无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