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4 行路难 导学案
八年级行路难导学案

八年级行路难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2、品味诗歌的语言艺术,感受其豪迈奔放的风格特点。
3、体会诗人在困境中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中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
赏析诗歌中的名句,体会其艺术魅力。
2、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精神境界。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感情抒发一气呵成,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2、写作背景《行路难》三首是李白离开长安时所作。
公元 742 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他本想借此机会施展才华,实现政治抱负,但不久却因得罪权贵而被排挤,被迫离开长安。
在离开长安的途中,李白心情苦闷,但仍不失壮志豪情,于是写下了这组《行路难》。
四、诗歌原文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五、诗句解读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描绘了丰盛的筵席: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玉盘里的珍贵菜肴价值万钱。
以夸张的手法极言酒菜的名贵,营造出欢乐的宴饮氛围。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下酒杯,扔掉筷子,无心进食。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内心一片茫然。
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抑郁。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诗人想渡黄河,却被坚冰阻塞;想登太行山,却被大雪封山。
以形象的比喻,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反映出诗人遭遇挫折后的悲愤无奈。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想到吕尚垂钓溪边,得遇文王;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旁边,受到商汤重用。
初二语文教研课教案《行路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初二语文教研课教案《行路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行路难》全诗,感受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
2.分析诗中的意象,领悟作者的情感。
3.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
2.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白诗歌,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感受李白的诗歌风格。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的诗歌风格吗?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哪些意象?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行路难》,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3.学生尝试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教师简要介绍《行路难》的背景和作者情感。
2.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金樽清酒斗十千”、“停杯投箸不能食”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教师讲解诗中的象征手法,如“渡口难”、“问君能有几多愁”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2.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六环节:课后作业1.背诵《行路难》全诗。
2.结合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行路难》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较为深入,讨论氛围热烈。
2.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诗歌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3.网络资源:关于《行路难》的鉴赏文章、诗歌朗读视频等。
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选15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选15篇】《行路难》教学设计1【设计说明】《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如何能在文言教学中更好贯彻新课标?我尝试通过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方法的引导,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与“诗仙”李白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本堂课的设计从“诗缘情发”开始,诗歌教学一般情况下,应该抓住情感这样一个关键点。
尤其是李白的诗歌,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更是感情饱满激越。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遭受馋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写,诗中主要表达出了作者李白慨叹世路艰难,以及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自信胸怀。
对这首诗教学,其指导思想是,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诗,通过“解读——品读——悟读”诗歌环节的设置,在读中展开对该诗的探讨﹑分析﹑理解;教学理念是教师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参与到课堂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从而达到对《行路难》这首诗的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内涵的把握。
【教学目标】1、能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达到熟读成诵;2、通过赏析感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感情;【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人的怀才不遇,以及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熟悉李白吗?都知道关于他的哪些方面?能说说吗?预测回答:从他的诗歌,从他的为人??那大家知道李白最大的爱好吗?——喝酒!李白嗜酒闻名天下,有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为了能喝酒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也要典卖身边值钱的东西,有诗为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老师板书“行路难李白”)(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请大家大声朗读这首诗,看看能否读准字音和节奏。
《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3篇)《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行路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起唐诗,不得不提到李白,提起李白大家会想起那些诗句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他的经典诗歌不胜枚举。
李白最大的爱好是喝酒!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老师板书“行路难李白” )(二)预习展示1、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背景资料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4 渡荆门送别 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 渡荆门送别导学案【学习目标】1. (1)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自主、合作、探究3. 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难点】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5分钟)1、复习提问:默写《使至塞上》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李白的诗作《渡荆门送别》。
二、自主学习内容、指导、检测:(10分钟)1、作者介绍: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
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
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2、写作背景简介:《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3、请同学们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释疑点拨:(15分钟)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学法指导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3、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5、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名句赏析:颔联中,“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好在何处?四、训练提升:(10分钟)(一)阅读原文,回答问题1.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
行路难三首导学案

行路难三首导学案尊敬的学生们:欢迎大家参加本次的文学导学案,我们将一起探讨李白的诗作《行路难》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本次导学案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介绍和讨论。
1.《行路难》的背景和主题李白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行路难》写于他流亡期间。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行路难》这首诗的背景。
请读一读下面的赏析部分:《行路难》道路崎岖难行,与人生苦难的境遇相似。
诗中的山川、河流、阳光等元素隐喻着人生中的各种艰辛和困难。
不同的景色与情境揭示了诗人对人生征途的思考与感悟。
2.诗的抒发情感和思考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行路难》中的情感表达和诗人的思考。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分析内容:《行路难》通过对人生道路的描绘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世事的忧虑。
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景象,揭示了诗人在他的荒凉往事中的孤独感受和对人生困境的痛苦抱怨。
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描绘,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3.诗歌的哲理和意义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行路难》中蕴含的哲理和意义。
请选择下面的内容进一步了解:《行路难》以自然景物为比喻,直接表达出人们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无力。
诗人通过对自身境况和命运的思考,透过诗歌,寄托了对人生的反思,以及对苦难中追求自由与坚持的理解。
通过对《行路难》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的情感表达和思考,也能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诗歌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这些困境。
希望本次导学案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行路难》,也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到启发,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追求真理与自由。
谢谢大家的参与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收获满满的知识和体验。
如果你对这首诗还有其他的理解和感悟,欢迎在下方的评论中分享。
祝愿大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注意:此文仅为范例,实际撰写时请根据具体题目和要求进行内容编写。
初中语文《行路难》教案

初中语文《行路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行路难》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解读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诗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理解诗人的苦闷和困惑。
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梗概介绍《行路难》的作者和背景。
概括诗歌的主旨和情节。
2.2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解释诗句的排列和韵律。
2.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歌,解释关键词和短语。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诗歌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义。
学生通过注释或查阅资料,解决自己的疑问。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每组选择一两句诗句,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3.4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的质量。
4.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速度。
关注学生在作业中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单元测试设计一份单元测试,测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估学生的测试成绩和进步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的教材,包括课文和注释。
5.2 辅助材料相关的文章、论文和书籍,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参考。
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5.3 在线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诗歌网站、在线翻译工具等。
寻找相关的在线讨论和论坛,供学生交流和分享。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和背景。
行路难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行路难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行路难》教案学习目标1. 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2 3学习难点: 学习目标2学习方法:研读和赏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媒体运用:多媒体课时安排: 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提起唐朝,不能不说唐诗,说起唐诗,不能不说李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诗。
板书课题。
出示大屏幕。
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背景。
大家齐读。
1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经朋友举荐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但是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不久李白遭受谗言排挤,不得不离开了长安。
此时李白写了三首诗,表达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复杂心情。
2释题“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
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二、自学指导一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准下列字的音樽箸塞歧理解两个通假字的意思《行路难》原文和译文原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壶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十千文,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文钱。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黄河冰塞住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
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行路难》教学实录一、导入,诗化诗仙形象师: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路难》学案
命题人:梁欣班级:姓名:
【课前预习】
一、解释词语:
1.樽(): 2.清酒:
3.斗十千: 4.珍羞:
5.直万钱: 6.投箸():
6.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7.多岐路,今安在:,。
8.长风破浪: 9.云帆:
二、说出诗的大意:
三.朗读诗歌
【课堂练习】
一、填空:
1.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
2.诗中暗示世路坎坷难行的句子:、。
3.诗中用历史典故表现诗人仍心存被起用的希望(表现人生遭遇变幻莫测的句子):,。
与此意境、创作手法相同的有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4.诗中比喻人生道路虽然曲折,但是人生理想终会实现的句子:,。
5.诗中反映李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名句是:,。
二、简答: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答:
2.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3.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怎样的志向?
答:
【课后练习】
阅读《行路难》完成下面的练习。
1. 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答: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答:
4.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中隐含的典故)。
答:
【试题链接】
一、(2011年山东省德州市)阅读《旅夜书怀》完成下列题目上。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
答: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答: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2011年湖北省恩施州)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
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
三、(2011年江苏省南京市)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①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吴姬:卖酒的女子。
②欲行不行:欲行,想离开的人;不行,送行的人。
1.诗歌首句中的“香”字既指柳花香,又指香,诗人借此渲染了“金陵子弟”相送时热烈温馨的气氛。
2.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请把这首诗歌中的诗句“,”题写在同窗的留言册上,以表达你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