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优秀课件(31张)
合集下载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3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自主学习三:欣赏美点
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睛,欣赏这一段 的一点之美,哪个地方你觉得它美把它记 下来。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 入云的高峰,……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示 着山川的奇美景象。
学法指导: 请你们将省略号变成五个字, 如 “入云的
高峰”,什么的什么 , 注意每个人说一处而且 不和人家重复。
17
自主学习四:把握写法
上节课,我们共同发现了课文中的美 点,这也可以用对联的形式积累。
18
挑战一下。
上句:高峰入云
下句:
上句:一早一晚,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下句:
上句:有山有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下句:
上句:抬头一看,青林翠竹 下句:
上句: 下句:赏夕阳,欲落未落,鱼跃水动皆亮眼。19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描述这美景。 请选择一个美点进行描述,写出一段 文字。
提示:小组一人翻译一句,3分钟后组 长组织组员互相交流。
8
山川之美:之,助词 “的”
欲界之仙都:之,助词 “的”
川:河流
共谈:共同谈赏的
俱:全、都
乱:此起彼伏
竞跃:竞相跳跃
实 :确实
自:从
未复:不再。复,再。
奇:妙处,景色的奇丽
9
简单明了型译说: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 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 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 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 猿鸟啼鸣;夕阳西下,鱼儿竞相跃出水面。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但自从谢灵运后,已不 再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欲界”原指人的七情六欲。文中的欲界, 指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所 以作者没有说“实是人间之仙都”,而是说“实 是欲界之仙都”,作者正是看到这些欲望对人心 灵的损害,才决定远离权力,仅以旁观者的姿态 来指导政治,而绝不参与。
自主学习三:欣赏美点
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睛,欣赏这一段 的一点之美,哪个地方你觉得它美把它记 下来。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 入云的高峰,……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示 着山川的奇美景象。
学法指导: 请你们将省略号变成五个字, 如 “入云的
高峰”,什么的什么 , 注意每个人说一处而且 不和人家重复。
17
自主学习四:把握写法
上节课,我们共同发现了课文中的美 点,这也可以用对联的形式积累。
18
挑战一下。
上句:高峰入云
下句:
上句:一早一晚,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下句:
上句:有山有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下句:
上句:抬头一看,青林翠竹 下句:
上句: 下句:赏夕阳,欲落未落,鱼跃水动皆亮眼。19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描述这美景。 请选择一个美点进行描述,写出一段 文字。
提示:小组一人翻译一句,3分钟后组 长组织组员互相交流。
8
山川之美:之,助词 “的”
欲界之仙都:之,助词 “的”
川:河流
共谈:共同谈赏的
俱:全、都
乱:此起彼伏
竞跃:竞相跳跃
实 :确实
自:从
未复:不再。复,再。
奇:妙处,景色的奇丽
9
简单明了型译说: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 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 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 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 猿鸟啼鸣;夕阳西下,鱼儿竞相跃出水面。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但自从谢灵运后,已不 再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欲界”原指人的七情六欲。文中的欲界, 指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所 以作者没有说“实是人间之仙都”,而是说“实 是欲界之仙都”,作者正是看到这些欲望对人心 灵的损害,才决定远离权力,仅以旁观者的姿态 来指导政治,而绝不参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课件(共31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1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1 张PPT)
3、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运 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多种视角相结合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远眺: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静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1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1 张PPT)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们共同谈论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1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1 张PPT)
6.“一切景语皆情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 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 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归 隐山林的志趣。
•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 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 ,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1 张PPT)
写作背景简介
❖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 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 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 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 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 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 水小品的名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1 张PPT)
3、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运 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多种视角相结合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远眺: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静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1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1 张PPT)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们共同谈论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1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1 张PPT)
6.“一切景语皆情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 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 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归 隐山林的志趣。
•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 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 ,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1 张PPT)
写作背景简介
❖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 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 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 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 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 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 水小品的名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7张PPT)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五色交辉 交:交相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歇:消散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 竞:争相
6、古来共谈
7、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实在 欲界:人间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时:四季 俱:都 颓:坠落 共:共同
四、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
⑵四时俱备(四季)
⑶晓雾将歇(消散)
⑷夕日欲颓(坠落)
⑸沉鳞竞跃( 指水中潜游的鱼)
⑹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5、翻译下列句子 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 ⑵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 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⑶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 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 清丽,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 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同时培养自己 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文章结构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创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 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 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 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 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 朝山水小品名作。
第11课《答谢中书书》课件(共31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山水之景
11 短文二篇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 默写全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欣赏两篇文章不同 的语言风格。(重点)
2. 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难点)
3. 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 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山水的无动于衷; • “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
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重庆中考A卷)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 体会山水类诗文中蕴含的情感
[答题支架] 看景物 分析所写景物的特征,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上体会情感。 找关键字句 寻找文(诗)眼及文中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深入体会其情感。 联系背景 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作者盛赞自然之美,表达了热爱自然、沉醉自然、娱情
被封为康乐公。
译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 文 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字词清单
◆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休息 今义:萎靡
◆一词多义
欲 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副词,将要 名词,欲望、欲念
自 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
《三峡》
介词,从 连词,如果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37岁时隐居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便常以书信的 形式向他咨询朝廷大事,故有“山中宰相”之称。 有《陶隐居集》。
背景链接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不少文人遁 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书信 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 友人的安慰。本文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朋友谢中 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
11 短文二篇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 默写全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欣赏两篇文章不同 的语言风格。(重点)
2. 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难点)
3. 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 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山水的无动于衷; • “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
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重庆中考A卷)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 体会山水类诗文中蕴含的情感
[答题支架] 看景物 分析所写景物的特征,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上体会情感。 找关键字句 寻找文(诗)眼及文中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深入体会其情感。 联系背景 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作者盛赞自然之美,表达了热爱自然、沉醉自然、娱情
被封为康乐公。
译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 文 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字词清单
◆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休息 今义:萎靡
◆一词多义
欲 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副词,将要 名词,欲望、欲念
自 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
《三峡》
介词,从 连词,如果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37岁时隐居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便常以书信的 形式向他咨询朝廷大事,故有“山中宰相”之称。 有《陶隐居集》。
背景链接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不少文人遁 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书信 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 友人的安慰。本文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朋友谢中 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课件: 第三单元 第10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共31张PPT)

问题探究
5.作者描写的景物有山、水、石壁、鱼、树木 、猿鸟、夕阳、雾。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 吗?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 晚。作者依次向读者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 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 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问题探究
6.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最后一句话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 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 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问题探究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 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明确: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 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 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 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 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文的名作。
朗读课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问题探究
3.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明确: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 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 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 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 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问题探究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 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 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 相嬉戏。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传达了生命气息。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

11、竞 争相,争着
6、见 看见
12、与 这里指欣赏,领会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开头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部分“高峰……竞跃”,具体写景。 结尾“实是……者”,以感叹总括前文。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 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 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 读一读,品一品。
明确: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愉悦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得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豪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 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 自得之情。
自由朗读,尝试背诵课文。
发挥你的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篇 白话散文。
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了解文 章大意。
(小组合作交流)
译文: 山川风景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
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 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 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 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 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 种奇丽风景了。
一、文学常识 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 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4页)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感受山川之美。
的
共同谈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风景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 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 的溪流清澈见底。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感受山川之美。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
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全,都
山水相映 色彩配合 晨昏变化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四
两岸石壁,
季
五色交辉。
之
青林翠竹,
景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晨
猿鸟乱鸣;
昏 之
夕日欲颓,
景
沉鳞竞跃。
仰视 俯视 平视
动静结合
视觉 听觉灵运的钦慕称赞,对当时众人难以欣赏秀美山水的惋 惜,表达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 (主旨)
新课导入 信
陶弘景
(公元456—536年)
• 南朝人,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医药家、炼丹 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精通阴阳五行、 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谢征(谢中书) • 南朝人,字玄度。
shè
(公元500—536年) • 文学家、官员,曾任中书舍人。
书 文体知识 又叫“尺牍(dú)”“信札 (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 体,多用来记事陈情。它的 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 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 化的事件,也可以谈论政事, 还可以鼓励后学等等。
• 作用:(1)内容上,突出山水奇绝,表达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 景的闲适自得。(2)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
答
感慨发端,总起下文(第1句)
谢
具体描画山川风景,写总体风貌,写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5张PPT)

孤峰限③日,幽岫④含云,深溪蓄 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
⑤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 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
⑥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 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
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⑦。仁智所乐,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
抢答
⑤ 中考虚词
之
山川之美 实是欲界之仙都 何陋之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求之地中 闻之,欣然规往 往送之门 公将鼓之 马之千里者
学生讲解 师生补充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用于主谓之间,取独句子独立性;不译 代词,它(们) 指示代词,这件事 动词,到……去,往 音节助词,起调解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⑶小组运用恰当 整节课多次小组合作,而非流于形式。由浅入深,个人独立思考,整理归纳;运用
小组合作,采用兵教兵,提高课堂效率。 ⑷设计富有创意 如学生拟题分享,可调动积极性,可激发学习兴趣,更提升学生能力;恰当运用思维导
图(鱼骨图),使得知识呈现形象直观,有条理。 提升建议:台阶三“迁移运用”重在学生用课内的文言知识解读课外文言文,故所
意境美
高峰为仰,流水为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为平。
俯仰 结合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 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 鱼跃水为动(声响)。
晨昏 变化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 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 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 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⑤ 中考虚词
其
复 有 能 与 ( y ù ) 其 奇者 但知其一 飞漱其间 其正色耶 独行其道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公问其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uí
yù
结合注释 合作译文
• 提示: 1、把单音节变双音节。
• 2、结合句意,把省略 的成分补充完整
• 3、揣摩句意,合理调 整。
结合注释 解释划线词句的含义
鱼
争着
坠落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 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3.理清课文结构
一、总写。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二、分写
四季之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总写 抒怀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 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 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5、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 川景色.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 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 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正音,正确朗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2. 语言特点:
1)用词方面: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2)句式方面:四言为主,骈、散结合。
14.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 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之 美,你看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 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 趣。
2)时间上:早晚结合: 晓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 夕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3)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 )8、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Nhomakorabea。
其中“ ”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
9、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
谢公比肩之意.
10.“一切景语皆情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
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
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
即谢徴,字元度,陈郡 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
机密文书)。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或曰“信札”,是 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 情。
作者简介
陶弘景
(456—536)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mò)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作者简介 补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再 参与,这里 指欣赏
消散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们共 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 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 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 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 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 胜收.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 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 猴息树,游鱼跃水。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 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6、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 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的句子: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 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 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运 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多种视角相结合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静景)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静景)
2、时间上:早晚结合:
晓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 夕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3、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 )
(获奖课件)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1课 《短文 二篇答 谢中书 书》优 秀课件 (共31 张)-pp t分析 (下载 )
(获奖课件)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1课 《短文 二篇答 谢中书 书》优 秀课件 (共31 张)-pp t分析 (下载 )
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的句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获奖课件)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1课 《短文 二篇答 谢中书 书》优 秀课件 (共31 张)-pp t分析 (下载 )
景物描写方法:
1、多种视角相结合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 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 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 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 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品味赏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什么?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 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 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 现出来。 类似的词语还有:“交”、“将”、“欲”、 “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