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公式
2024中级经济基础计算公式

2024中级经济基础计算公式中级经济基础计算公式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货币乘数、通货膨胀、国民收入、价格指数和利润率等。
1.货币乘数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变化对货币供应总量变化的倍数关系。
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为:货币乘数=1/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其中,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需要按照法定比例保持的存款准备金。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定时期内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公式为:通货膨胀率=(本期物价指数-上期物价指数)/上期物价指数*100%3.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收入的总和。
国民收入的计算公式为:国民收入=消费品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净出口其中,消费品支出包括个人消费和政府消费,投资支出包括固定资本投资和存货投资,政府支出包括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净出口等于出口减去进口。
4.价格指数价格指数是一种衡量商品平均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标。
常见的价格指数有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和PPI(生产者物价指数)。
价格指数的计算公式为:价格指数=(本期价格总值/基期价格总值)*100%其中,价格总值是指所有商品价格的总和。
5.利润率利润率是企业或行业获得利润的能力。
利润率的计算公式为:利润率=净利润/总资产*100%其中,净利润是指企业或行业一定时期内的利润,总资产是指企业或行业的总资产。
以上是中级经济基础计算公式的简要介绍。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经济活动,评估经济状况和风险,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公式汇总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公式汇总作为中级经济师,经济学基础知识是非常关键的。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公式的汇总。
1.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当市场处于供求平衡状态时,供给量等于需求量。
QS=QD2.价格弹性价格弹性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E)=(%需求量变化)/(%价格变化)3.收入弹性收入弹性衡量需求量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收入弹性(EY)=(%需求量变化)/(%收入变化)4.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或服务给个人带来的额外满足感。
边际效用(MU)=(%总效用变化)/(%消费量变化)5.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生产或消费一个额外单位产品或服务所需要的额外成本。
边际成本(MC)=(%总成本变化)/(%产量变化)6.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揭示了生产建立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Y=f(K,L)其中,Y表示产出,K表示资本投入,L表示劳动投入,f表示生产函数。
7.边际产出边际产出是指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带来的额外产出。
边际产出(MP)=(%产出变化)/(%投入变化)8.边际产品边际产品是指产品的单位价格。
边际产品(MRP)=(%价值变化)/(%产量变化)9.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是指在当前价格下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而实际GDP是指消除价格变动因素后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GDP=∑(P×Q)实际GDP=∑(P₀×Q)其中,P表示产品价格,Q表示数量,P₀表示基年价格。
10.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衡量了货币价值的下降。
通货膨胀率=(当前价格指数-前一时期价格指数)/前一时期价格指数×100%11.外汇汇率外汇汇率衡量了一种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
直接汇率(DR)=1/间接汇率(IR)12.利息计算利息是资本的利用成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利息=本金×利率×时间这些公式代表了经济学中一些重要概念的数学表达方式。
作为中级经济师,熟练应用这些公式将有助于分析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
2023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公式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公式汇总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公式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符号释义:为∆Q 需求量的变动量,Q 0为变动前的需求量,Q 1为变动后的需求量。
∆P 为价格的变动量,P 0为变动前的价格,P 1为变动后的价格)①点弹性:E d =6QtQ =6Q ·P6PtP6P Q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等于需求量无穷小的相对变化对价格的一个无穷小的相对变化的比。
②弧弹性:E d ==6Q·P O +P 16P Q O +Q 1需求曲线两点之间弧的弹性,等于需求量的相对变化量与价格相对变动之比公式(符号释义:E ijP j为商品j 的价格,∆P j E ij=商品i 公式(符号释义:E y 代表原消费者收入,∆Y 程度。
公式4:供给价格弹性E S =∆Q S Q S÷∆PPX2A m/P2m/P1(符号释义:E S 代表供给价格弹性系数,∆Q S 代表供给量的变动量,Q S 代表原供给量,∆P 为价格的变动量)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公式1商品边际替代率:MRS =-∆X 2∆X 1(符号释义:MRS 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X 2为放弃的第二种商品的数量,∆X 1为获得第一种商品的数量。
)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表明的经济含义是指随一种商品消费量的逐渐增加,消费者为了获得这种商品的额外消费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公式2预算约束:P 1X 1+P 2X 2≤mBX1(符号释义:P 1为第一种商品的价格,P 2为第二种商品的价格,X 1为第一种商品的消费量,X 2为第二种商品的消费量,m 为消费者可支配的收入)①在预算约束线内的点,表示在两种商品上的花费并未用尽全部收入。
(收入有剩余)②在预算约束线外的点,表示支付能力达不到的购买选择。
(买不起)③包括预算线本身及预算线内的点,是消费者预算可行集,是消费者决策时可以选择的区间。
④预算线的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或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负值,斜率的大小表明在不改总支出数量的前提下,两种商品可以相互替代的比率。
经济基础知识中级所有公式

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2、点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化/价格的相对变化3、弧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量/价格的相对变动量4、交叉弹性系数=商品i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商品j的价格的相对变化5、收入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化/收入的相对变化6、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7、边际效用=效用变化/消费数量变化8、边际替代率=-放弃一种商品数量/获得另一种商品数量9、商品边际替代率=两种商品价格比10、平均产量=总产量/总投入的单位数11、边际产量=多生产出来的产量/新增单位投入12、短期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13、平均成本=短期总成本/总产量14、平均固定成本=总固定成本/总产量15、平均可变成本=总可变成本/总产量16、边际成本=总成本的增加额/总产量的增加额17、总收益=单位产品价格·销售量18、平均收益=总收益/销售量19、边际收益=总收益增加量/销售量增加量20、边际物质产品=总产量增加量/要素投入增加量21、边际收益产品=总收益增加量/要素投入增加量22、边际产品价值=边际物质产品·产品价格23、边际要素成本=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成本24、平均要素成本=成本/要素25、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26、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27、边际消费倾向=消费的增量/收入的增量28、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总量/收入总量29、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消费=自发消费+边际消费倾向·收入30、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现期消费支出=边际消费倾向·现期持久收入31、投资乘数=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32、经济增长率=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上年经济总量33、两因素分解法: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34、三因素分解法: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35、货币的供给数量·货币流通速度=价格总水平·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36、价格总水平变动率(通货膨胀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率+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率-GDP的变动率37、实际工资变动率=名义工资变动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38、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39、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40、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41、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42、财政支出增长率=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财政支出的增(减)额/上年财政支出43、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国内上产总值增长率44、国内上产总值增长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减)额/上年国内生产总值45、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财政支出的增(减)额/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减)额46、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47、税收乘数=国民收入变动率/税收变动率48、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国民收入变动率/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率49、平衡预算乘数=国民收入变动率/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率=150、费雪方程式: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51、剑桥方程式:货币价值(货币购买力)=总资源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重·总资源(总收入)/名义货币数量52、货币供应量指标:M0=流通中货币M1=M0+单位活期存款M2=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53、货币供应量公式: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货币乘数54、均值(平均数)=所有数值总和/数值个数55、方差=各数值与其均值离差平方的平均数56、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57、离散系数(变异系数、标准差系数)=标准差/均值58、标准分数=(数值-均值)/标准差59、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60、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61、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某一固定时期水平62、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63、定基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某一固定时期水平64、环比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65、增长速度=报告期增长量/基期水平66、定基增长速度=累计增长量/某一固定时期水平67、环比增长速度=逐期增长量/前一期水平68、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69、平均发展速度=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的平方根(几何平均数)70、增长1%的绝对值=逐期增长量/环比增长速度71、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72、收入-费用=利润73、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74、对于资产、成本、费用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75、对于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76、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公式: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77、余额试算平衡法公式: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78、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79、利润总额=营业利润(亏损以“-”号填列)+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80、净利润=利润总额(亏损以“-”号填列)-所得税费用8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8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83、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84、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85、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86、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87、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88、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89、营业收入净额=营业收入-销售退回、折让和折扣90、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91、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平均余额·360)/营业收入净额92、存货周转次数=营业成本/平均存货93、平均存货=(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94、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次数=(平均存货·360)/营业成本95、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96、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净额/总资产平均余额97、总资产平均余额=(期初总资产+期末总资产)/298、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业务收入99、营业净利润率=净利润/营业收入净额100、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额101、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股本)102、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103、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4、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105、普通股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106、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股收益107、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108、事业结余=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其他收入-拨出经费-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非经营业务负担的销售税金-对附属单位补助-结转自筹基建109、经营结余=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经营业务负担的销售税金110、支出增长率=本期支出总额/上期支出总额-1111、当年预算支出完成率=年终执行数/(年初预算数+/-年中预算调整数)112、人均开支=本期支出数/本期平均在职人员数113、项目支出比率=本期项目支出数/本期支出总数114、人员支出比率=本期人员支出数/本期支出总数115、公用支出比率=本期公用支出数/本期支出总数116、人均办公使用面积=本期末单位办公用房使用面积/本期末在职人员数117、人车比例=本期末在职人员数/本期末公务用车实有数118、预算收入完成率=年终执行数/(年初预算数+/-年中预算调整数)119、预算支出完成率=年终执行数/(年初预算数+/-年中预算调整数)120、人员支出比率=人员支出/事业支出121、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事业支出122、人均基本支出=(基本支出-离退休人员支出)/实际在编人数123、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24、劳动力参与率=(就业人口+失业人口)/16岁以上总人口=经济活动人口或劳动力人口/16岁以上总人口125、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工时变动百分比/工资率变动百分比=(工时增加或减少绝对数量/初始工时)/(工资率上升或下降绝对数量/初始工资率)126、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工资率变动127、实际工资=货币工资/物价指数128、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129、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30、当前货币在一年后的价值=货币的当前价值·(1+利率)。
大一经济学基础公式

大一经济学基础公式
在大一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中,有许多重要的经济学公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大一经济学基础公式:
1. 市场需求量(Qd)公式:
Qd = a - bP
其中,Qd代表市场需求量,a是需求曲线在价格为0时的截距,b是需求曲线的斜率,P为商品价格。
2. 市场供给量(Qs)公式:
Qs = c + dP
其中,Qs代表市场供给量,c是供给曲线在价格为0时的截距,d是供给曲线的斜率,P为商品价格。
3. 市场均衡价格(Pe)公式:
Qd = Qs
a - bP = c + dP
Pe = (a - c) / (b + d)
其中,Pe代表市场均衡价格。
4. 边际效用(MU)公式:
MU = ΔTU / ΔQ
其中,MU代表边际效用,ΔTU代表总效用的变化,ΔQ代表消费量的变化。
5. 边际成本(MC)公式:
MC = ΔTC / ΔQ
其中,MC代表边际成本,ΔTC代表总成本的变化,ΔQ代
表生产量的变化。
6. 手续费(C)公式:
C = P * Q
其中,C代表手续费,P代表手续费单价,Q代表交易量。
这些公式是大一经济学基础知识中的一部分,用于解释市场供求、均衡价格、边际效用/成本等概念。
在学习经济学时,了
解和掌握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原理和市场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列举的公式只是经济学中的一小部分,实际上经济学涉及的公式和概念非常丰富和广泛。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公式汇总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公式汇总【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公式汇总】作为经济学领域的从业者,掌握经济基础公式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公式既是理论研究的基础,也是实践应用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对中级经济师考试范围内的经济基础公式进行汇总和解析,以便读者全面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知识。
1. 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微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其公式为:边际效用:MU = ΔU/ΔQ边际生产力:MPP = ΔQ/ΔL边际成本:MC = ΔTC/ΔQ边际收益:MR = ΔTR/ΔQ通过边际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单位变动对整体的影响,帮助企业和个人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2. 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衡量商品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其公式为:价格弹性:Ep = (ΔQ/Q) / (ΔP/P)当价格弹性大于1时,表示需求对价格变动非常敏感;而当价格弹性小于1时,表示需求对价格变动不太敏感。
了解价格弹性有助于企业制定价格策略,调整市场份额。
3. 成本、收益和利润在企业经营中,成本、收益和利润是核心概念,其公式包括:总成本:TC = FC + VC平均成本:AC = TC/Q边际成本:MC = ΔTC/ΔQ总收益:TR = P × Q利润:Π = TR - TC这些公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至关重要,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成本控制、盈利最大化。
4. 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核算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其公式包括:国民收入:Y = C + I + G + (X - M)储蓄:S = Y - C - T投资:I = S + (X - M)通货膨胀率:π = (P - P')/P'通过国民收入核算公式,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提供重要依据。
总结回顾经济基础公式是经济学学习的重要基础,掌握这些公式能够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
边际分析能够帮助个人和企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价格弹性是制定价格策略的重要工具,而成本、收益和利润公式则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
《经济基础》必看公式汇总

《经济基础》必看公式汇总在研究经济的过程中,公式是经济学家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
下面是一些必看的经济基础公式,它们在经济学的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1.边际效用公式边际效用表示当一单位的消费增加时,对总效用的增加量。
边际效用公式为MU=ΔU/ΔQ,其中MU是边际效用,U是总效用,Q是消费的数量。
2.边际产出公式边际产出表示当生产增加一单位时,总产出的增加量。
边际产出公式为MP=ΔQ/ΔL,其中MP是边际产出,Q是总产出,L是劳动力的数量。
3.收入弹性公式收入弹性用于衡量需求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收入弹性公式为Ei=ΔQ/ΔI*(I/Q),其中Ei是收入弹性,Q是商品的数量,I是收入。
4.价格弹性公式价格弹性用于衡量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公式为Ep=ΔQ/ΔP*(P/Q),其中Ep是价格弹性,Q是商品的数量,P是价格。
5.边际成本公式边际成本表示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所需要的成本。
边际成本公式为MC=ΔTC/ΔQ,其中MC是边际成本,TC是总成本,Q是产量。
6.净现值公式净现值表示项目或投资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之间的差额。
净现值公式为NPV=Σ(CF/(1+r)^t),其中NPV是净现值,CF是现金流量,r是贴现率,t是时间。
7.边际消费倾向公式边际消费倾向表示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消费增加的数量。
边际消费倾向公式为MPC=ΔC/ΔY,其中MPC是边际消费倾向,C是消费,Y是收入。
8.边际储蓄倾向公式边际储蓄倾向表示每增加一单位收入,储蓄增加的数量。
边际储蓄倾向公式为MPS=ΔS/ΔY,其中MPS是边际储蓄倾向,S是储蓄,Y是收入。
9.边际收入公式边际收入表示价格上涨一单位时,收入增加的数量。
边际收入公式为MR=ΔTR/ΔQ,其中MR是边际收入,TR是总收入,Q是销量。
10.边际效用定律公式边际效用定律认为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定律公式为MU2<MU1,其中MU2是边际效用增加的数量,MU1是消费增加的数量。
经济法基础公式大全 Microsoft Word 文档

一、增值税1、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此处税率为17%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禁止抵扣人进项税额=当月全部的进项税额×(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非应税项目营业额的合计÷当月全部销售,营业额合计)2、进口货物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税率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3、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二.消费税1、一般情况:应纳税额=销售额×税率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或征收率)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消费税率)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1—消费税税率)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1—消费税税率)2、从量计征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单位税额三、营业税应纳税额=营业额×税率四、关税1、从价计征应纳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单位完税价×适用税率2、从量计征应纳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关税单位税额3、复合计征应纳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关税单位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单位完税价格×适用税率五、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月预缴额=月应纳税所得额×33%月应纳税所得额=上年应纳税所得额×1/12六、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企业所得税1、应纳税所得额制造业:应纳税所得额=产品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商业:应纳税所得额=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服务业:应纳税所得额=业务收入×净额+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2、再投资退税:再投资退税=再投资额×(1—综合税率)×税率×退税率七、个人所得税:1、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使用税率—速算扣除数2、稿酬所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使用税率×(1—30%)3、其他各项所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使用税率八、其他税收1、城镇土地使用税年应纳税额=计税土地面积(平方米)×使用税率2、房地产税年应纳税额=应税房产原值×(1—扣除比例)×1.2%或年应纳税额=租金收入×12%3、资源税年应纳税额=课税数量×单位税额4、土地增值税增值税=转让房地产取得的收入—扣除项目应纳税额=∑(每级距的土地增值额×适用税率)5、契税应纳税额计税依据×税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需求量的相对变化ff n 扭什=Tp Q价格的相对变化弧弹性 〔Q+G"』(A + E"(1) 如果E d V 1,即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减少 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同方向变动趋势。
(2) 如果E d > 1,即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 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反方向变动趋势。
(3) 如果E d =1,即需求单位弹性的商品, 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的变动。
综上,企业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适用实行薄利多销的方法。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E j =商品i 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商品j 价格的相对变化E j >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替代品的价格的变动呈同方向的变动。
(2)需求交叉弹性系数 E j <0 ,两种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互补品 价格的变动呈反方向的变动。
E = 0,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其中任何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做出反应。
需求收入弹性E _卫一卫丿•空E y —— ・Q y Q 佝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E y =1,表明收入变动和需求数量变动是成相同比例的。
E y1,表明收入弹性高,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
E y <1,表明收入弹性低,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
Ey =0,表明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
E y ::: 0 ,表明收入增加时买得少,收入降低时买的多。
就一般商品而言,收入弹性的大小,可以作为划分“高档品”和“必需品”的标准。
(1)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称为“高档品”,小于1的称为“必需品”。
(2 )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称为低档物品,随收入水平的提高,其需求量反而减少。
(1)需求交叉弹性系数 (3)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 _Ag/g_Ag P_供给价格弹性系数 PLP~~LP Q〜 八 价格的相对变动.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 (1) E s >1,供给富有弹性 (2) E s <1,供给缺乏弹性 (3) E s =1,供给单位弹性(4) E s =0,供给无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到 (5) E s =®,供给完全有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到第章消费者行为分析1、总效用函数:TU =f(Q)消费数量为Q,总效用为TU2、边际效用:MU=「TU.■■Q3、商品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MRS = _畫,表示放弃第二种商品 氷2个单位,获得第一种商品 X 个单位。
加符号是为了使边际替代率成为正数。
4、消费者的预算约束 公式为:P 1X 1P 2X 2— m 。
可以支配的收入金额是 m,两种商品消费数量为X i 、X 2,两种商品价格为 P 、P 2第三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1、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也称 短期生产函数 ,基本形式为:Q=f(L,K) K ---表示资本量固定不变。
L---表示劳动量。
2、平均产量(AP) AP = TP 总产量(TP ) L----表示劳动量L2、边际产量 (MP :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数量或产岀。
C=b+f (q ),其中b —固定成本、f (q ) ——变动成本、 C--总成本(2)长期成本函数 没有固定成本(从长期看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 C=f ( q ) 4、平均成本— 生产每一单位产品的成本,是总成本除以总产量所得之商,即ATC=TC/Q=TFC/Q+TVC/Q TFC/Q ------ 平均固定成本、TVC/Q ------------- 平均可变成本MPTP L3、短期成本函数可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5、边际成本 --- 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边际成本、TC--增加的总成本、Q---增加的产量短期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 TC=TFC+TVC平均成本(平均总成本)分为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
ATC= TC /Q=AFC+AVC=TFC/Q+TVC/Q6、平均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曲线总收益: 收益是指企业出售产品的收入。
企业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品获得的全部收入叫做总收益。
若以R 代表总收益,P 代表单位产品价格,Q 代表销售量,则有:R=P- Q平均收益: 平均收益是按销售量平均计算的收益,即总收益除以销售量的商。
以AR 代表平均收益,则有:AR=R/Q= P- Q/Q=P (即,平均收益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边际收益:边际收益是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销售时总收益的增加量。
MR=\R/△ Q=A (P - Q )/ △ Q=P (即,边际收益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由此可推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边际收益 MR 平均收益AR 单位产品价格P支岀法下的GDP 包括消费支岀、固定投资支岀、政府购买和净岀口四个部分。
用支出法计算GDPMC(边际成本)(平均总成VC (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商品边际替代率:女口果用MRS 表示商品边际替代率,公式为:当商品数量变化趋于无穷小时,上述公式可以表示为: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第六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MCAFCQ的公式可以表示为:GDP=C+I+G+ (X-M) 其中:C ------------------ 消费;I(X-M) ---------- 净出口;投资;G ------------------ 政府购买;按收入法核算所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I=S_|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
其中,I---投资S---储蓄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I=s+(T-G)其中,I--- 投资S---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之和,可以通称为私人储蓄。
T--- 政府税收G---政府购买T-G---政府部门的储蓄S+ (T-G)----整个社会的储蓄即:投资=私人储蓄+政府部门的储蓄,也就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的恒等关系。
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其中:(M-X)-----外国在本国的储蓄边际消费倾向(MPC 是指消费的增量和收入的增量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公式:AC7F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
这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APC=Y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I。
凯尔斯消费函数: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卩=住+0丫|式中,a -----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B -----边际消费倾向BY----由收入引致的消费。
因此,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一个家庭的消费函数就是:a --------- 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C= a '^VR +c YL WR—财产收入YL—劳动收入C -------- 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岀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
该理论将人们的收入分为暂时性的收入和持久性的收入,并认为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稳定的函数。
所谓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即预期在较长时期中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
C t = c YR C t — 现期消费支出c — 边际消费倾向 YP t — 现期持久收入这一理论认为,在长期中,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所以消费函数是稳定的。
.------ 边际储蓄倾向(MPS ,边际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10<MPS<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
平均消费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1,即APC+APS=。
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即MPC+MPS 。
投资函数:I 二I (r)二e - dre ------自主投资,是由于人口、技术、资源等外生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与利率无关, 即使利率为零也会存在。
-dr ----引致投资,随利率的变化呈反方向变化。
投资乘数表达式投资乘数k= -Y1—丄 B 为边际消费倾向 S 为边际储蓄倾向。
表明投资乘数k 为边际储蓄倾向S 的倒数。
边际储蓄倾向=1-边际消费倾向。
第六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它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原始收入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岀口第七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因素分解储蓄函数的公式:^=y-c=y-(a+^=-a+(i-/?)K1. 两因素分解法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
假定经济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工作小时数(即劳动时间)的增加率和每小时产岀的增加率(即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岀的增加率即,G Q = G H + G P式中,G Q----经济增长率G T---工作小时数增加率G—每小时产岀的增加率2. 三因素分解法(1)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三个因素进行分解,计算这三项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产岀弹性X劳动增加率)+(资本产岀弹性X资本增长率)即:G = G A + a G+B G kG―一技术进步率或全要素生产率a ---t时期的劳动产岀弹性B ---t时期的资本产岀弹性(2)“索罗余值”-----通过经济增长率的公式,求出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F),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技术进步率=经济增长率-(劳动产出弹性X劳动增加率)-(资本产出弹性X资本增长率)G A = G Y - a G L- B G k1、奥肯定律:相对于潜在的GDP GDP每下降2个或3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I个百分点或者说,相对于自然失业率,失业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就会下降2〜3个百分点。
奥肯定律表明了在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