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兖州兴隆塔碑刻录文及研究

合集下载

兖州兴隆塔藏佛舍利略析(杨维中)

兖州兴隆塔藏佛舍利略析(杨维中)

兖州兴隆塔藏佛舍利略析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欣闻兖州兴隆塔发现佛舍利,后又受邀参访遗址,瞻观出土文物。

兴奋之余,奉献数言,以表支持。

一、佛舍利崇拜的源流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临涅槃之际,嘱咐其弟子阿难:“汝欲葬我,先以香汤洗浴,用新劫贝周遍缠身,以五百张氈次如缠之。

内身金棺,灌以麻油毕,举金棺置第二大铁椁中,旃檀香椁次重于外。

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闍之。

讫,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刹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造化。

”①佛陀入灭之后,弟子们依照佛祖的嘱托,架起香木焚化了佛陀的遗体。

大火过后,遗留下来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坏的珠子,此外还有一些身骨、牙齿、毛发未曾焚化掉。

这便是佛舍利的来源。

据记载,佛陀寂灭的消息传出以后,摩揭陀国、毗舍离国等七个国家的国王派遣使者至佛陀的火葬地拘尸那城收取舍利。

起初,当地的末罗人不肯分给,经徒卢那调解,才将佛舍利平分给了八个国家。

各国分到舍利之后,都带回国修建宝塔安奉。

徒卢那将原来装过舍利的空瓶也带了回去,也建了一座宝塔安置供奉。

迟到的孔雀王未能得到舍利,只好将释迦牟尼佛毗荼之后所遗留的灰炭带回建塔供养。

这样,在古代印度就建起了十座大塔安奉释迦牟尼佛的舍利。

《佛所行赞》所言:“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

如是阎浮提,始起于十塔”②,正指此事。

舍利是梵文音译,指佛的遗体焚化之后结成的珠状物,这是其初始义。

后来则连同佛陀遗留于世的其他物品,如骨、法、指甲等等都作为佛舍利。

《大涅盘经后分》就很明确地说:“供养舍利即是佛宝,见佛即见法身。

”③佛陀已经灭度了,佛法须永存,佛陀所开创的事业还必须进行下去,人们需要一个新的精神支柱团结信众,以扩大佛教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收取佛舍利修建佛塔供养,一则可以借之纪念伟大的佛陀,二则可以起到号召信众的作用,所以,意义格外重大。

其实,印度半岛自古以来就有焚尸建塔纪念的传统,并非佛教首创。

吠陀时代(前1500—前600年)的印度诸王死后都要修建一座半球形的坟墓。

我的家乡——兖州

我的家乡——兖州

我的家乡——兖州兖州一中二五徐明宇指导教师李春亮我的家乡兖州是一颗镶嵌在祖国华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我非常热爱的我的家乡,因为在这里,埋藏着我永远无法忘却的珍贵的童年回忆.儿时的我,是爸爸妈妈和弟弟的陪伴让我度过那属于自己的一段童年,脑海里仍旧闪烁着爸爸用摩托车载着我和年幼的弟弟去泗河蹚水的记忆,每年盛夏,太阳火辣辣的炙烤着大地,人们热得汗流浃背,泗河成了人们消暑纳凉的好去处.白天,这里成了孩子们的天然游泳池,他们或游泳或打水仗,或摸鱼捉虾,直到妈妈的一次次召唤下,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泗河。

由此幼时的我我对泗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书籍得知泗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它源于泗水县东部陪尾山下,由趵突、响水、洗钵、红石四大泉汇流而成,故称泗河。

在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禹贡》中就明确记载着"泗出陪尾"的话。

北魏、北齐时,在泗河源头就建有源泉祠,宋代建有专祀泗河水神的神庙,水神亦被封为"仁济侯"。

泗河在泗水境内,纳南、北两山来水,出县境后吸纳了西沂水、险水、汴水等,成为淮河下游最大支流。

因此,历史上常把泗河与淮河并称为"淮泗"。

泗河流域是古代东夷族聚居之地,是东夷文化的摇篮,也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而如今的泗河,早已在河的两岸架起了一座蓝色的大桥,桥上车来车往,大桥设计形状为“双提篮拱”形,样式十分新异,设计标准为城市主干道,分为引桥、主桥和副主桥,其中酒仙桥路引桥段为双向四车道,主桥及南岸引桥段为双向六车道,与相邻明代建设的鲁国石虹,一古一新,相映成趣,通行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泗河—它就像我生命中的一条河流,每当从我脑海中流过,仿佛又载着我回到了那段童年时光。

随着年龄的增长,爸爸经常带着我散步到离家很远的金口坝,而离金口坝不远的的一所名宅想必大家的都知道,不错,它就是为了纪念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而建的青莲阁,而李白也由此又被赠予了一个新的称号,“青莲居士”。

《文物》杂志2009年第11期---兖州兴隆塔北宋地宫发掘简报_肖贵田

《文物》杂志2009年第11期---兖州兴隆塔北宋地宫发掘简报_肖贵田

兖州兴隆塔北宋地宫发掘简报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兖州市博物馆图一兖州兴隆塔位置示意图一概况兴隆塔位于山东省兖州市城区的东北部,现在兖州市博物馆大院内(图一)。

塔为八边形,13层,高54、现底面边长约6、对边长约15米。

下7层形体巨大,上6层形体遽然缩小,形成塔上塔(图二)。

1985年,兖州市政府对兴隆塔进行了维修和加固,现护基为当时所建。

护基亦为八边形,边长约10、对边间距约25、高出周围地面约0.6米。

根据文献及塔内保存的刻石并结合此次发掘资料可知,此塔与地宫始建于北宋,十三级塔身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倒塌殆尽,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在原塔基上完成了重建,此次清理发掘的塔基和地宫皆为北宋遗存[1]。

由于地宫遭盗扰,2008年8月,山东省文物局、兖州市文物局组织专业人员对地宫进行了勘察。

为了清理和维修地宫,在山东省文物局组织下,由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宁市文化局、兖州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考古队,于2008年8~9月对兴隆塔地宫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85平方米,并在塔的东、西两侧空地上进行了钻探,钻探面积约700平方米。

发掘区域选定在兴隆塔北侧,沿塔基北边布置探方,在距地表深约1.5米处发现地宫的北甬道入口和地面,又于发掘区南部发现另一八边形建筑基址。

为保存遗迹,仅在发掘区的西北部另布置3.7×2.3米的小探沟继续向下发掘至生土层。

发掘区文化层可分为11个大的层位(编号①~ 1),出土了大量砖瓦残块及陶、瓷残片。

在兴隆塔(编号1号塔)及其周围共清理了10处遗迹,包括1座地宫、1座八边形建筑基址(编号2号建筑基址)和8个灰坑(编号H1~H8)(图三)。

二1号塔(兴隆塔)这次发掘只清理了兴隆塔北侧地宫的入口地面、北甬道和宫室。

塔南侧暂未清理,情况不明。

现将清理情况介绍如下。

1.塔基从现有地面测量,塔基八边形,基本为正方向。

从北边开始,各边长由东而西依次为6.08、6.13、6.08、6.06、6.13、6.1、6.06、6.1米,东西对边长15、南北对边长14.65米。

兴隆文化园解说词最新政务

兴隆文化园解说词最新政务

兴隆文化园解说词(兴隆文化园西区东门)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欢迎来到兖州兴隆文化园视察指导。

2008年8月,兖州兴隆塔地宫出土佛教文物和佛顶骨舍利后,为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兖州市适时提出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实现城市转型的突破口、促进城市发展的新平台。

依托独特的佛教文化资源,按照“差异化定位、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的模式,兖州正在建设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兴隆文化园,并以兴隆文化园项目为龙头,带动全市服务业全面发展。

2011年,兖州兴隆文化园被确定为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和文化产业重点园区。

兴隆文化园按照“一园三区”的总体布局规划建设,集礼佛、演艺和禅修于一体。

其中,西区为礼佛祈福区,东区为体验演艺区,南区为禅修休闲区。

三个区以“见、悟、修”为主线,不同的功能定位,使其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

我们的目标是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依托泰安、曲阜,打造中国“儒、释、道”经典文化旅游线路,即泰山问道—曲阜拜孔—兖州礼佛,形成山东省新的黄金旅游圈。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兴隆文化园西区。

西区位于老城区兴隆塔片区,主要建筑包括灵光宝殿、静心园、观音园、兴隆寺等。

区内核心建筑是灵光宝殿。

灵光宝殿高118米,底座按照佛教坛城理念,上部金瓶以兖州兴隆塔地宫发现的、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出土的舍利金瓶为蓝本,主要功能是安奉佛顶骨真身舍利,供广大游客瞻仰祈福。

建成后,将成为与台湾中台禅寺、陕西法门寺等著名佛教建筑遥相呼应,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当代标志性佛教建筑。

白天,呈现在游客面前的灵光宝殿,是宝相庄严、佛光生辉的恢宏建筑;夜晚的灵光宝殿,将以艺术的手法为游客呈现一场独特的视觉盛宴,由参建悉尼歌剧院的灯光设计团队精心打造。

兴隆寺位于西区北端,为宋代建筑风格的寺院,采用合院式布局,各单体建筑以回廊连接,传统寺院功能齐全,并适当融入现代元素。

院落北高南低,整体呈现出气势稳重、厚实的太师椅造型。

《文物》杂志2009年第11期---兖州兴隆寺沿革及相关问题_肖贵田

《文物》杂志2009年第11期---兖州兴隆寺沿革及相关问题_肖贵田
2008 年 9 月出土于兴隆塔地宫内 第 18 石 :宋 龙兴寺佛 经碑(也有称该 石为
“ 宋龙兴 寺弥 勒下 生成 佛经 石刻” 的), 熙 宁五 年(1072 年)
第 19 石 :宋 兖州博陵 造像残 刻 , 为心 经刻 石
第 20 石 :宋兴龙寺塔记 第 21 石 :宋 徽宗奖谕 敕书碑 ,《山左 碑目》 言“在兴龙寺旁小寺墙内” 第 22 石 :明佛迹残碑 , 有大明永乐铭 第 23 ~ 33 石 :清 重建兴 隆塔碑 记 , 康 熙三 十一年至康熙五十七年(1692 ~ 1718 年) 第 34 石 :清 重修兴隆 塔残碑 , 康熙五 十九 年(1720 年) 第 35 石 :清金一凤重修兴隆寺舍利宝塔碑 记
回 宣御 马两 疋闹 牡金 鞍辔 驿劝 请俸 自后 乞于 国内巡礼圣 境」奉宣云游 西川至峨嵋 代 州五 台山 泗洲 逐处 斋僧 一万 人各 送金
袈 裟」一 条 相 次云 游 在 兖 州 住 寄 岁久 恋」皇帝化风不 归本处至今年 老切缘先从 西天 将到世尊金 顶骨真身舍利 菩」提树叶 见 今在 院有 小师 怀秀 造下 功德 佛像 数尊 今欲 乞岱岳 ◆回 銮驿」乞赐名 额安置住持 及 教化 十方 兴造 宝塔 安葬 于阗 国光 正大 师从 西天」取得 世尊金顶骨真 身舍利自后 又为 年老无力起 塔至嘉 八年 癸」卯岁将 上 件功 德舍 利付 与当 寺大 悲院 主讲 经僧 法语 起塔供养」华严院管内僧 正讲经论赐 紫 沙门 行深 延圣 院主 僧判 赐紫 沙门 可昱 供养 主僧应奉」当寺上生院主 传大乘戒讲 经 论沙 门惠 慈 氏院 主道 忠东 罗汉 院主 明 安南 观音 院主」惠 嵩千佛 院主 官裟 (?) 白 僧行 因寄 住僧 重谨 东律 院主 僧海 湛水 陆院 主法宝次院 主清琼」文殊 院主僧 ◆◆ 次 院主 智宝 讲经 论沙 门智 全讲 经论 沙门 智让 三圣院主行 超观音院主僧」惠广东弥 勒 院主 僧行 忠炽 盛光 院主 僧智 纯七 祖院 主僧 永普孔雀院 主僧重茂因明 院」主讲经

兖州兴隆塔地宫安葬舍利记事碑内容

兖州兴隆塔地宫安葬舍利记事碑内容

中书门下牒兖州兖州奏:当州昨准中书劄子兖州奏。

据龙兴寺泗洲院西天于阗国帘前赐紫光正大师法藏状称:先于开宝三年,自离于阗本处,亲往西天取得释迦形像、世尊金顶骨真身舍利、菩提树叶及进奉本处白玉三百九十斤、细马三匹,寻蒙圣恩,帘前赐紫及师号,回宣御马两匹、闹牡金鞍辔,驿劝请俸。

自后乞于国内巡礼圣境,奉宣云游西川至峨嵋、代州五台山、泗洲,逐处斋僧一万人,各送金襕袈裟一条。

相次云游,在兖州住寄岁久,恋皇帝化风不归本处。

至今年老,切缘先从西天将到世尊金顶骨真身舍利、菩提树叶见今在院。

有小师怀秀,造下功德佛像数尊。

今欲乞岱岳□回銮驿,乞赐名额安置住持及教化十方,兴造宝塔安葬于阗国光正大师从西天取得世尊金顶骨真身舍利,自后又为年老无力起塔。

至嘉祐八年癸卯岁,将上件功德舍利付与当寺大悲院主讲经僧法语,起塔供养。

华严院管内僧正讲经论赐紫沙门行深延圣院主僧判赐紫沙门可昱供养主僧应奉当寺上生院主传大乘戒讲经论沙门惠旻慈氏院主道忠东罗汉院主明安南观音院主惠嵩千佛院主官□白僧行因寄住僧重谨东律院主僧海湛水陆院主法宝次院主清瓊文殊院主僧□□次院主智宝讲经论沙门智全讲经论沙门智让三圣院主行超观音院主僧惠广东弥勒院主僧行忠炽盛光院主僧智纯七祖院主僧永普孔雀院主僧重茂因明院主讲经论沙门省勤次院主讲经论沙门福秀西罗汉院主僧守政次院主讲经论沙门常□小師讲经沙门智深释迦院主智如天王院主僧契真寺维郍僧超玉多宝院主僧□真净土院主讲经沙门惠灯西弥勒院主僧智海东京等觉禅院赐紫僧守祥经藏院主僧普勤泗州院主讲经沙门惠信三学院主僧守远经藏院僧庆遇助缘修塔维郍众王有道妻周氏王用妻耿氏李成妻徐氏李式妻葛氏李昌妻苗氏县君杜氏元氏孙氏仇长发孟辛奉符县郭下贾升妻卓氏男弼次男徽戴朝宗母亲李氏王简妻丁氏山阴村阴清母马氏高氏赵氏重光寺泗洲院主尼志真志全無量寿院尼法坚精妙寺地藏院主尼志演小师惠清惠喜義达重光寺观音院主尼守遇守荣守兴龚丘县梁村施石匣人校书伊存张雅妻申氏申殿直妻牛氏陈悦妻张氏大悲院主修塔功德主讲经沙门法语小师洪才洪江洪润洪泰洪道修塔匠人叚怀女婿王凉小博士张温罗思单州荡山县砖瓦匠人黄整黄倩鱼台县李凝龚丘县赵演名州肥乡县浩贵助缘教化行者洪亮怀州僧德和书石匠人庞演刊塑匠人郝辛大宋弟五叶嘉祐八年癸卯岁十月六日安葬舍利金瓶一两32行,910个字309字讲述法藏的行状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舍利记事碑,也是我们兴隆塔地宫中出土的最具有历史价值的一件圣物,它的历史价值来源于上面的碑文,这个是碑文的拓片。

兖州兴隆塔兴建及地宫供养佛舍利之寺院关系考

兖州兴隆塔兴建及地宫供养佛舍利之寺院关系考

兖州兴隆寺塔兴建及地宫供养佛舍利之寺院关系考万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03)摘要:兖州市兴隆寺塔地宫出土的宋嘉祐八年“安葬舍利”碑文中提及了龙兴寺、精妙寺和重光寺三个寺名以及三十余个院名。

这些寺、院之间是什么关系,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

然而,这涉及到该寺塔的修建究竟是一种基本上局限于宋代龙兴寺一所寺院及其分院的单独行为,还是一种较为广泛地动员和求得了当时兖州佛教界支持的教界集体行为以及部分施主支持的社会行为。

经辨析考证,除了少数“院”为宋代兖州龙兴寺的下属“分院”外,绝大部分“院”应该是独立的佛教寺院,它们与龙兴寺之间并无隶属关系。

规模宏大雄伟之宋代兖州龙兴寺塔,正是在宋代兖州各佛教寺院僧众以及诸多社会信众的助缘之下修建成功。

关键词:兴隆寺龙兴寺佛塔地宫安葬舍利碑关于兖州兴隆塔地宫“安葬舍利”碑文的内容,2008年底,兖州市博物馆樊英民先生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中发表了《兴隆塔地宫安葬舍利碑解读》一文;随后山东大学谭世宝教授也撰写了《兖州兴隆塔地宫宋嘉祐八年十月六日“安葬舍利”碑考释》1一文。

两篇文章对该碑文进行了比较详尽而又精审的考证释读,将碑文中的主要内容大致厘清,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筚路蓝缕,功莫大矣。

本文拟就两文中尚未涉及或者尚且存疑的一些问题试做补充考证,以供讨论参考。

一据统计,碑文中提及了龙兴寺、精妙寺和重光寺三个寺名,以及三十余个院名。

樊英民先生认为:“……各种院的名称有30多个,其中还有首都东京的等觉禅院等。

仅‘当寺’(龙兴寺)以下的‘院’就有21个,还没包括法语所在的大悲院。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寺’和‘院’是一种什么关系?这20多个院都是属于龙兴寺的吗?如是,这寺的规模真够大的了,为什么只有各院院主而未见有寺主的名字呢?还有,难道兖州就只有一个寺吗?为什么上文曾引过的兖州延寿寺也未出现?既然能有东京的寺院,为什么兖州所属各县的寺院一个也没有?笔者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不敢妄下结论。

《文化古迹演讲稿》

《文化古迹演讲稿》

《文化古迹演讲稿》xx年3月21日,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在隆隆的炮声中轰然倒下,结束了自己1500多年的生命,电视评论员的一段旁白让我至今印象深刻,他说这尊承载了千年历史的佛像的倒下,意味着一段光辉灿烂文化的终结,历史就此中断,这仿佛是我对文化价值的第一印象,文化意味着历史的传承。

我的家乡兖州是一颗镶嵌在祖国华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早在先秦著作《尚书·禹贡》中就有了兖州的名号。

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天下之地为九州,兖州即为其一,秉承这大禹的精神,兖州素有“端信、尚贤、兼容、乐善”的优良人文传统,四千年来世代传承。

两千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在此讲学,弘扬儒家文化。

十九世纪末,教传入兖州,与儒家文化、伊斯兰教、共存。

汉唐时期,兖州崇文风尚盛行,成为文人荟萃之地,诗歌传唱之乡。

登上兖州城楼,极目远眺,思绪似乎回到了千年以前,登兖州城楼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杜甫身着一袭长衫,历经风尘,坚守着“谦谦君子”的信念,履行着“非礼勿动”的公约,终落得“诗圣”的美誉。

你的一纸锦绣,唱出过“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缠绵,吟出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悲凄。

你被流放,怀才不遇,在兖州终得知己,那便是飘然天地间的李白,他遍游中国,足迹踏遍锦绣河山,五岳寻仙不辞远。

诗仙寓家兖州二十余年,赋下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豪迈的诗句留给了兖州,这两位古代文人翘楚留给了兖州,这古老的兖州无尽的文化宝藏,岁月悠悠,时光流转,圣人足迹渐远,后人却在杜甫登临赋诗的少陵台,李白畅游览胜的青莲阁间依稀受到这深厚文化的浸染。

徜徉于兖州市,你会看到兴隆塔巍峨屹立,小时候多听塔檐风铃吟唱,仿佛在诉说千年的历史,时间在塔下凝固;再看那存放于博物馆镇水剑,历经三百年的风沙侵没,一朝重见天日,风采不减当年,誉为天下第一剑,挺起兖州百姓的脊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滋 阳县 县丞 黄景 升
德 州人
浙 江人
文林 郎城武 县知 县姚 师 喾 湖 广蕲 水人 文林 郎 曹县 知县 李先後 四川 南部人 J 文林 郎定 陶县知 县杨 绿绶 直 隶长垣 人 J
滋 阳县 典 史 田芝
富平人 j
滋 阳县 昌平 驿驿丞 王 增 爵 北 直人 J Hale Waihona Puke 滋 阳县 新嘉 驿驿丞 王 弘
5 三 层 正 西 , 7 c 宽 5 c 横 额 有 加 框 . 长 0 m, 2 m, 的“ 清 ” 大 二字 , 文 : 录
重 建兖郡 兴 隆寺 宝塔题 名 j
总会 首 李 育春 尚兴业 胡应 纶 J 孙
募 缘



李天植
路 昆碧
文 林 郎费县知 县 曹 日亮 北直景 州人
宽 , 录文 。 再
奉 直 大夫原任 济 宁州知 州 姚永 煦 j I 奉直 大夫 东平 州知 州邓其 琰 辽 东人 J 奉 直 大夫 沂州知 州马云会 奉天人
文林 郎滋 阳县 知 县加 二 级 王 纶部 江 南江 宁
1 三层 正南 , 东 面( ) . 靠 右 碑刻 , 7 . c 宽 长 9 5 m、
兖 州府 原任 经历殷 之 乾 僧 纲 司僧纲 了想J
道 纪 司道 纪 孟云 龙J
绍 兴人 J
扬 州人 J
文林 郎嘉祥 县知 县 曹景濂 辽 东人 J
文林 郎钜野 县知 县丘 克承 浙 江郑县 人
文林 郎郓城 县知 县施 其礼 奉 天人 文 林 郎汶上 县知县 白文璜 奉 天人
大 清康 熙三 十一年 九 月 吉 日立 石
文 林 郎 东阿县知县 王 ( ) 奉 天人 J 贡? 良 文 林 郎平 阴县知县 陈 良玉 奉 天人 J
文 林 郎阳谷 县知县 陈焕如 浙 江归安人 文 林 郎寿张 县知县 王 遵庆 湖 广人 J 文 林 郎郯城县 知县 方殿 元 广 东番 禺人
兖 州府 司狱 司 司 狱 王 正 立 献 县人
1 5
文林 郎峄县 知 县 高向璧 山西翼城 人
文林 郎金 乡县 知县 梁浩之 三 原人 J 文林 郎鱼 台县知 县 马得 贞 山西介休 人 J 文林 郎单县 知县 翟 尧佐 浙 江秀水人
滋 阳县 儒 学教谕 鹿廷 鎏
福 山人
滋 阳县 儒 学训 导赵圩
笔者现将 亲见 碑文 依刊刻 时 问顺 序用 简体 字 和现 代标点 著 录 , 损 不 清 之 字 加 [ ] 补 , 残 臆 无
法确 认 者 以 ( ) 示 , 竖刻 文 结 束用 “ 表示 。 ?表 一 ”
原文 皆为 竖 排 , 转 为 横 排 , 标 明 其 位 置 及 长 现 先
人j
奉 政 大夫黄 河 同知柳 天祯 奉 天人 J
文林 郎滕 县知 县安 方升 山西 闻喜人 J
[ 收稿 1期 ]0 0— 4—1 3 21 0 3
[ 作者简介 ] 胡孝忠 (9 1 , 四川宜宾人 , 18 一) 男,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
第4 期
胡孝 忠 : 山东兖 州兴 隆塔碑 刻 录文及 研 究
三层正南靠东面右碑刻长宽录文重建兖郡兴隆寺宝塔题名人中宪大夫兖州府知府加一级祖允图奉天人奉政大夫运河同知加三级鲁一辅奉天辽阳人奉政大夫黄河同知柳天祯奉天人奉政大夫捕盗同知傅星满洲人承德郎粮捕通判加四级许嗣华奉天开元承德郎管河通判柳毓茂陕西泾阳人承德郎捕河通判加一级史在雍浙江人大清康熙三十一年岁次壬申九月毂郓城县知县大清康熙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二吉日三层西南长宽录文重建兖郡兴隆寺宝塔题名奉直大夫曹州知州蒋达发湖广江陵人奉直大夫济宁州知州吴柽浙江仁和人奉直大夫原任济宁州知州姚永煦奉直大夫东平州知州邓其琰辽东人奉直大夫沂州知州马云会奉天人文林郎滋阳县知县加二级王纶部江南江宁文林郎曲阜县知县加一级孔兴认至圣裔文林郎宁阳县知县郑一麟直隶任县人文林郎邹县知县韩逢起北直盐山人文林郎泗水县知县唐国镀辽东人文林郎滕县知县安方升山西闻喜人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胡孝忠一男宜宾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
第 3 第 4期 2卷
21 0 0年 7月
泰 山 学 院 学 报
J URN AIHAN U VE I Y O AL 0F T S NI RST
V0 . 2 NO. 13 4
J1 2 0 u. 01
山 东 兖 州 兴 隆 塔 碑 刻 录 文 及 研 究
胡 孝 忠
陋知见 , 1本 学 者对 部 分 碑刻 进 行 学术 考 察 , 有3 奉政 大夫捕 盗 同知傅 星 满洲人
承德 郎粮 捕 通 判加 四 级 许 嗣 华② 奉 天 开 元
人J
但并 未深 入分 析 。另有 兖州学 者 樊英 民先 生 收集 整理《 州现存 有 关 佛 教 的 碑 刻 选 录》( 刊稿 ) 兖 未
初 步进行 了著 录 。笔者 亲赴 兴隆 塔将 樊先 生 录文 与碑刻进 行核 对 , 进 一步 完 善 录 文 的基 础 上 做 在 相关 研究 。

承德 郎 管河通判柳 毓茂 陕 西泾 阳人 j 承德 郎捕 河通判 加一级 史在 雍 浙江人 J 大清康 熙 三 十 一 年 ( 6 2 岁 次 壬 申九 月 毂 19 )
[ 关键词] 山东佛教 ; 清代职官; 僧官; 金一凤; 舍利塔 [ 中图分类号 ]29K7. [ K4 ;874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17 29 (000 - 04- 8 62— 50 21)4 01 0
20 09年 3月笔 者有缘 得见 兖 州兴 隆塔 清代 碑 刻 1方, 1 另有 清代 翻刻 宋代碑 刻 1方 。就笔 者寡

( ) 郓? 城县 知县 J

兖州兴 隆塔碑 刻录 文
大清康 熙三十一年 九 月二十二 吉 日J 2 三层 西南 , 6 e 宽 5 e 录文 : . 长 9m, 0 m,
重建 兖郡兴 隆寺 宝塔 题 名j 奉直 大夫 曹州知 州蒋达发 湖广 江陵人 J 奉直 大夫济 宁 州知 州吴柽 浙 江仁 和人 j
5 c 录文 : 1 m,
重建 兖郡兴 隆寺 宝塔 题名 J
人l 文林 郎曲阜县 知县加 一级 孔兴认 至 圣裔J 文林 郎宁 阳县 知县 郑一麟 直隶任 县人 j 文林 郎邹县知 县韩逢起 北直盐 山人 文林 郎泗 水县 知县唐 国铉 辽 东人
中宪大夫兖 州府知 府加一 级祖 允 图 奉 天人 奉 政 大 夫运 河 同知加 三 级 鲁一 辅 奉 天 辽 阳
( 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 学院 , 山东 济南 20 0 ) 5 10
[ 摘
要 ] 兴 隆塔碑 刻全 面记 载康 熙年 间重 建 该塔 的 人 物 , 有利 于研 究 清代 职 官和 清 代
佛教政 策 。统治 者 已将佛 教事务 管理权 牢 牢控 制在 手 中。碑 刻 与 方志 结合 可理 清兴 隆塔 重 建 经过 , 见 当时兖 州佛 教之 兴盛 。嘉 桔 八年 碑刻 应不是 宋代 原碑 。 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