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分析五篇范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分析五篇范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分析五篇范文第一篇: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分析摘要:同学之间的交往最普遍,频率最高,同时也最复杂。

在大学,师生关系较为松散但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之一。

大学生和家人的关系影响着大学生在学校的校园生活。

大学生的恋爱观既浪漫又或多或少地带着现实性。

关键词同学老师异性家庭作为一名大学生,反观自我和同学,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一些看法和分析。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成长于社会的转型时期,信息化的时代,接受新兴多元的思潮和人事的冲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我们的父辈、长辈相比有着很大不同。

参加完竞争激励的高考,进入大学学习,大学新生开始了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体验,特别是有些大学新生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在不同的地理和文化环境,独立生活。

当来到一个人也不认识的大学,要生活不可避免的就是人际交往。

同学关系同学之间的交往最普遍,频率最高,同时也是最复杂。

大学生在校期间依靠和帮助的对象主要是同学,交往对象也主要是同学。

大学生对同学之谊是非常珍视,由于大学生性格、气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已基本成形,相对较为独立,对事对人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观点,人际交往也很有“个性”。

首先和室友的关系,他们将在一起朝夕相处度过美好的四年,和室友的关系非常重要。

大学生和室友的关系是很复杂而微妙的,主要在于双方的人际交往心理,结果也不是好朋友还是敌人那么简单。

因为是在一个较为狭小的空间,朝夕相处,大家的地域文化、民族风俗、生活方式、学习习惯、性格差异充分暴露,其中以性格差异为主,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人际交往需求和特点。

从某种角度而言,宿舍生活对独生子女而言接近于多子女家庭生活,但又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又具有其特殊性。

有的同学和同宿舍同学的关系非常亲密,有的关系就很紧张,矛盾尖锐,有的同学同室友关系不温不火,有的较为僵持。

有的同学同别的寝室的同学关系非常好经常串门,有的同学喜欢呆在自己的寝室足不出户,有的完全把宿舍当作旅馆。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摘要: 当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他们对于友谊的理解、朋友的选择、交往中的期待, 存在着不成熟、非理性的一面。

由此形成交往欲强,而交往能力低的矛盾。

本文通过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 并提出其克服的方法。

旨在使大学生克服其心理障碍, 达到自我完善, 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看出, 当前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心理障碍。

这也应是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1、认知因素首先是对自己的认知。

有无正确的自我评价,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其次是对他人的认知,第三是对交往本身的认知。

交往的过程是双方彼此满足需要的过程,如果只考虑自己的满足而忽视对方的需要,就会引起交往障碍。

2、情绪因素人际交往中的情绪表现应是适时适度的,应当与引起情绪的原因及情境相称,并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情绪反应过分强烈,不分场合和对象,恣意纵情,会给人轻浮不实的感觉;若情绪变化激烈则会让人觉得过于感情用事;情绪反应过于冷漠,对本可引起喜怒哀乐的事情无动于衷,则会被认为麻木、无情。

这些不良情绪反应都会影响交往。

3、人格因素人际交往中。

人格因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良的人格特征容易给人以不良评价、不愉快的感受乃至一种危险感,因而会影响人际交往。

下面是较常见的一些不良人格因素及其对交往的影响。

①为人虚伪。

与这种人交往,人们没有安全感。

②自私自利。

这种人只关心自己的需要,不关心他人,人们在与这种人的交往中会经常感到精神上、物质上受损⑦不尊重人。

与这种人交往。

易被挫伤自尊心。

④报复心强。

与这种人交往,使人常担心稍有不慎,就会遭报复,感到心理紧张。

⑤嫉妒心强。

与这种人交往,易使人感到自己被嫉恨、被排挤、被剥夺,从而感到不舒服,不安全。

⑥猜疑心重。

常令人在交往中感到冤枉委屈,难以从内心接近。

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对策论文1

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对策论文1

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对策论文一: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定义人际关系在社会学,心理学,企业管理学,行政管理学,教育学等领域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从一般定义上来说,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进行广泛的物质交往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

那么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人际关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同步发生的。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体。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定义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在学校生活学习过程中在知识面不断拓展,眼界不断开阔,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慢慢形成,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与身边的人群或者个人产生相互的关系。

简而言之,就是大学生因为交往而形成的社会以及心理联系。

心里联系就是情感交流。

情感的交流时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它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占有重要成分。

情感能巩固和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和认知。

在未来几年里,90后大学生将占据高校的主流。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崇尚自由,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竞争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希望被人认可和接受。

因此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关系是满足当代90后大学生心理需求。

二: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一)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描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不断自我完善的根本保证,但现实情况是人际关系不协调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的主要问题,严重影响90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调查报告表明,目前在全国高校90后大学生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占大多数。

90后大学生最看重的是与同学,朋友的关系,最为忽视的是与父母的关系。

研究表明70.2%烦人大学生认为和朋友在一起是最快乐的;76.5%的大学生当自己最寂寞失落的时候会找朋友倾诉;只有6%的学生认为与父母在一起最快乐。

也只有3%的大学生当自己最寂寞失落的时候会找朋友倾诉,而多数人选择闭口不言,亦或在QQ微信上发泄一下个人的情感。

目前90后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学校生活主要集中在学校寝室的等原因,都导致了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1、大学生人际关系比较单纯首先,是交往对象的单纯。

大多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同学和老师。

其次,是交往目的的单纯。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一般都没有功利色彩,也不会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2、大学生人际关系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大学生之间由于相似的年龄、学历,他们没有地位高低之分,也没有尊卑长幼之别。

人际交往完全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

师生之间尽管因为身份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会打破这种平等关系,但与单位里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相比,师生关系仍是相对平等的。

3、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集中在几个群体中一是以学习为交际纽带的群体。

如同班同学、培训班的同学等。

二是以地域为交际纽带的群体。

因为具有共同的方言、饮食习惯等,同乡更容易形成比较亲密的关系。

三是以兴趣为交际纽带的群体。

大学里不同的社团满足了同学们不同的兴趣需求。

有共同兴趣的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他们之间往往也更容易建立人际关系。

四是以生活空间为交际纽带的群体。

如室友,由于共同的生活创造了更多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

由于主客观原因,一部分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

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自卑心理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是指个体遭遇挫折、无法达成目标时的无力感、无助感以及对于自己失望的心态”。

在人际交往中,自卑表现为缺乏自信,因惧怕出丑或遭他人耻笑而不愿主动与人交往。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大多源于以下几种因素:一是家庭贫困。

特别是那些刚从农村出来,初到大城市的贫困学生,大城市的繁华带给他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刺激,更是心理上的冲击。

城里有钱的同学时尚的穿着、高档的消费用品无形中让这些农村来的贫困生自觉低人一等,逐渐便产生了自卑心理。

二是学业落后。

考上同一个大学的,都是成绩相当的学生。

要想在学习上脱颖而出,则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而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大学学习更强调自主性。

1大学生交往中常见的心理特征、障碍、解决建议

1大学生交往中常见的心理特征、障碍、解决建议

• 干涉。有人在相处交往中,专门爱询 问、打听、传播、干涉他人的私事。 这种人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只 是以刺探别人的隐私而沾沾自喜。
–用理智战胜情感,谦虚忍让, 同学之间要多理解、多谅解、 友爱相处。
–关心,从最近的人开始(E.G.)
如何克服、超越以上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呢?
㈠正确地认识自我。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要做到 正确地认识自我就要能悦纳自己 .实际上, 内在的美往往比外在的美更能吸引人并取 得别人的爱慕。当一个人为人坦诚、勇敢、 聪慧、有知识、有能力时,尽管他的体貌 并不理想,仍可得到他人的悦纳、敬仰。
• 有逆反心理的人,当他的需要受到挫折时, 他就会对阻碍他的人,阻碍他的需要不能实 现的规章制度和周围环境等,产生攻击行为。 如他们往往用摔坏器皿、脚踢桌椅、重重关 门等行为来发泄情绪。 • 有些人虽没这样做,但是愤怒、敌意和破坏 情绪却长期积压在心头,没有发泄出去,那 么,就很有可能导致他们进一步地心理失常, 并会用社会所不允许的、人们不能按受的方 式,把他们的逆反心理表现为攻击行为(如 打架、破坏财物等等)。
• ―你们这么热情是不是对我有所企图?”
• “现在的坏人多得很,我还是小心为妙。”
• “这些人一看就像坏人。”
•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多疑心理, 这与我们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关。如广为人知 的“人心隔肚皮”、“害人之心不可有,防 人之心不可无”等,这几乎成了中国人性格 中的共性。当然这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与人 打交道时多点心眼,防备被骗等。但在人际 交往中更多地起着消极的作用,如多种无谓 的争执、吵闹等。
沟通中的三大要素
语言是传达信息的工具,但是把信息准确、得体地 传达给对方并使其接受,才能达成目的,而这就涉及到 沟通中的三大要素:对象、场合与内容,这三大要素之 间相互制约,忽视了哪一点都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 对象:有的人不明事理,不分对象地到处进行客套,自 以为自己的人际关系会很好,其实这是一种单方面的追 求。 • 场合:即制约谈话内容的环境因素,你想他人沟通的 内容不是在任何场合、环境都能涉及的。 • 内容:交流的双方因工作性质及个人状况各异,盲目地 寻求一致,是难以做到的。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现状分析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现状分析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现状分析在这21世纪,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尤为特出.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是怎样的?一般来说,大学生渴求交往,希望能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也有一些极端的情况出现,那就是有些大学生整天呆在寝室足不出室,整天缩在寝室里玩网络游戏,与外界隔绝也不愿与别人交往.这有可能造成心理上的孤僻,轻的可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严重的有可能会危害社会.所以必须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状况,及时疏导大学生的畸形心理.确保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的初、中阶段。

随着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大学生们的“自我”形象逐渐清晰起来并越来越为自己所认识。

此时,他们既为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激动,又为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安,甚至会产生孤独感及对孤独的恐惧。

于是,他们便产生了对人际交往的向往和渴求。

这些大学生,与读中学时相比大不一样了。

一般地说,在这个年龄阶段,已经能够较好地认识社会,并能对某些社会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对于刚步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对人际交往的向往和渴求就更加迫切。

从中学升人大学,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父母,离开了中学时代的好朋友,他们难免会产生孤独感、寂寞感和恋旧感。

这个时候,他们最希望得到的是友谊,最想说的一句话是“理解万岁”。

因为朋友之间的相互关心、帮助和信赖,有助于新同学尽快地熟悉生活环境,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获得生活上的安全感.对于高年级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人际交往的向往和渴求则是出于另外一种需要。

面临着毕业,走向社会,他们更多地想到的是将来如何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如何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并为此心中常常生起惆怅和不安。

他们明白,重视人际交往,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不仅是大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要。

由于社会的、学校的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大学生人际交往形成了以下两方面的特点:一是高等学校以教育活动为基本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具有多学科、多层次的内部结构,具有先进的信息环境和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生活区密集等特点。

“90后”大学生的沟通特征及对策分析共4页

“90后”大学生的沟通特征及对策分析共4页

“90后”大学生沟通特征及对策剖析随着“90后”进入大学校园,这一群体更加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90后”作为新时代青年,在思想、行为与心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新特点。

他们既是经济物质大幅发展受益者,网络时代优先体验者,同时也是腐朽与浮躁意识受害者。

沟通能力涉及到大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方方面面,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人际关系以及综合能力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目前,根据我校对“90后”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调查数据显示,“90后”大学生在合群性、独立性等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将近40.1%“90后”大学生不愿主动与陌生人说话,认为这是一件难事;14.3%“90后”大学生独立性值低于大学生正常值,有明显依赖心理。

“90后”大学生面对新环境,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特点,对大学学习方式不适应等,以上情况容易导致迫切交往需要与社交恐惧、强烈求知欲与学习能力不足等多方面矛盾。

为了更好地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90后”大学生沟通特征着手,根据其特点“对症下药”,寻求新教育方式与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一、“90后”大学生沟通特征(一)“90后”大学生沟通行为特征1.沟通手段多样化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所有“90后”大学生都倾向于网络、手机沟通,而不习惯于书信、面对面等传统沟通手段。

“90后”大学生普遍使用网络移动终端,在网络沟通工具选择中,大部分学生使用频率较高是QQ、人人、飞信等,目前最具人气、最火爆微博、微信等也为“90后”大学生所普遍接受与广泛使用。

2.沟通语言网络化“90后”大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适应新鲜事物群体。

在沟通语言选择中,既喜欢使用“网络体”,如凡客体、3Q体等,也不排斥使用传统文字,对于网络流行词汇接受得比较快。

在调查中,95.3%以上“90后”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会频繁地使用网络流行词汇。

3.沟通对象特定化“90后”大学生沟通对象大部分集中在同学与朋友等同龄人中,40.8%“90后”大学生会选择与家长与长辈沟通,21.2%“90后”大学生愿意选择与老师交流自己内心想法。

浅谈“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

浅谈“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

浅谈“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90“后大学生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主流,在此浅谈“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还望不吝指正。

一、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90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热情、开放、能言善辩是在熟悉的人或者朋友面前,在陌生人面前他们表现的比较沉默,不善言辞。

让人感觉比较清高,别的同学也会觉得他们不合群,不好交往,渐渐的大家会习惯于他们的沉默,遇到事情也很少与其交流。

这样,他们自己就会觉得孤独、被忽视。

二、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不希望别人打扰,讨厌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过多的管自己的事情。

由于独生子女,被宠习惯了,与人分享、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差,在学校里和室友、同学也会存在矛盾,有事情也不愿意和同学交流,对父母存在很强烈的情感依赖,但同时又不愿意和父母做深入的交流。

时刻存在矛盾心理。

三、追求新鲜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90后”的大学生也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但学习能力也很强,思维活跃、创造性强。

并且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

四、心理承受力不强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比较特殊,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比以前好,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也会更多。

孩子受到整个家庭的完全照顾和爱护,除了学习以外什么事情都不用干。

这些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从来没有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洗礼,一旦遇到挫折就感到像天塌了一样,觉得世界一片灰暗。

五、人际交往存在欠缺有研究表明,“90后”的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存在一定欠缺,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心、在社交场合十分拘谨,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形象、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地苛求别人。

渴望交朋友,却不主动或者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朋友,如何经营友谊。

根据以上特点,谈谈切身实际。

现在依稀记得儿时家庭生活的贫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条件也在随之改变,但是这些改变是由父母常年在外奔波换来的。

因此,几乎很少和他们在一起,感情渐渐淡化,渐渐地,在陌生人面前表现得比较沉默,不善言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境 优越 , 父母 工作 繁忙 , 之 “ 加 互不往 来 ” 的都市 生 活, 使得 “0后 ” 8 9 比“ 0后 ” 在更小 的年龄 接触 了 网络 , 更 也 依赖网络。调查显示 ,7 %的“O后” 7. 4 9 新生感 到缺少 知心朋 友 , 因无人倾诉而觉得“ 会 莫名 空虚” 极端无助 ” “0后 ” 和“ 。9 有强烈 的交 际需 求 , 但却找不 到合适 的渠道 , 网络 内容 的不 确定性和网络交往的不稳定性恰好 可以弥补这一空缺 。“0 9
l gc l n o i c l d c t n i si t n f ih r e r i g o ia d p l ia u a i n i t u i so g e a n n . a t e o n t o h l
Ke r s g a u t so 9 0 ; tr ai n ; s c o o ia y wo d r d a e f1 9 s ne t a p y h l gc l i n ol
后 ”接受 网络 时代信 息的能力在提高 ,但 内心却越来越 空 虚, 从而产生漠不关心 的情感和 自闭 的心理定位。
1 功 利 性 趋 势 逐 渐 明 显 . 5
Au h rS a d e s Z o g h n I s t t, ie s y o l cr n c t o d r s h n s a n t u e Unv r i fE e t i i t o


“ O后 ” 学 生 因 社 会 、 庭 、 育 等 方 面 的 影 响 , 9 大 家 教
在 人 际交 往 方 面 呈 现 出 自我 意 识 强 、 想 独 立 而叛 逆 、 挫 思 抗
折 能力 差 、 网络 人 际 关 系 好 但 内心 空 虚 等 特 点 . 人 际 交 往 在
媒 介 方 面伴 随 信 息 技 术 的 普及 而 具 有 现 代 性 这 些 特 点 的
1 1月一份 以“ 国首份 ‘O后 ’ 全 9 大学生调 查报 告 : 心理抗 挫 能力弱 ” 为题 的文 章在各大 网站转 载 , 中关 于“ 其 遇到挫 折 心态 ” 的调查表明 : 大多数 9 0后 大学生心理素 质偏 弱 , 压 抗 能力 明显不 足。有 7 .%的人表示在遭 遇挫 折后, 23 自己心里 会 留下阴影 ,并怀疑 自己的能力 ,只有 9 %的新生 表示 会 . 4 “ 总结经 验 , 头再来 ” 而 5 从 , %的同学甚 至表示 自己会 因此 蹶不振 。 1 网络人际关系较好 , 内心空虚 . 4 但
“ 0后 " 学 人 际交 往 心 理 特 征 分 析 9 大 生
刘 辉
( 电子科技 大学中山学院 广 东・ 中山
中图分类号 : 4 G6 1 文献标 识码 : A
580 ) 240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1 1 — 1 7 O 1 7 — 8 4 2 1 )9 0 7 一 2

o b l y t ee t n o d a e w r o n c in b t mp y i fa i t d f a, d g o tn t o k c n e t u i o a o e t n
c a a trsisi ei t r e s n l s e t t e d v l p n h r ce it n t n ep r o a p c . h t e eo me t c h a Wi h a d p p lr ai n o n o mai n tc n l g , e n e n t n l n o u a z t f i fr t e h o o yt it r a i a i o o h o me i d r i . h s co s r ga n w h l n e t e — d a i mo e t T e ef tr i e c al g i o s n y a b n e od
a d T c n l g f h n , 2 4 0Zh n s a , a g o g C i a n e h o o y o i a5 8 0 , o g h n Gu n d n , h n C
“ 0后” 9 大学生更早 地接触 到了成人 的世界 , 感受到 了 社会竞争 的激烈 以及 经济形势的多样化 , 使得他们 对理想 、 信念及个人追求 的认 知更加丰富 和趋 于理性化 、现 实化 和 功利化 , 他们注重精神追求 , 也看重个人在 各个方面 的成 功 与成绩 , 虚荣心强 。在学 习 、 奖 、 评 评优甚 至是入党 的过 程 中 , 些 “O后 ” 帮结伙 、 某 9 拉 请客拉 票 , 我想 要 的一 定要 得 “ 到 !” 未来美好 、 纯的憧憬 以及现实 的功利性 , 对 单 成为“ 0 9
出现 都 给 高 校 思 想 工 作 提 出 了新 的挑 战 关键 词 “ 0后 ” 学 生 人 际交 往 心 理 特 征 9 大
Th I t r e s n l I t r c i n s c o o ia An l ss f e n e p r o a n e a to P y h l g c l a y i o 1 9 s / L u Hu 9 0 / i i Ab t a t F r h f co s f s ceyf mi , a d d c t n sr c o t e a tr o o i t , a l y n e u a i , o 1 9 sa e tn o b n e e d n , to g e el u n h r 9 0 r e d t e i d p n e t sr n ,r b l o s a d s o t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