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讲解《有用和无用》

合集下载

高考模拟作文“‘有用’与‘无用’”导写及范文3篇

高考模拟作文“‘有用’与‘无用’”导写及范文3篇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有用’与‘无用’”导写及范文3篇【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明清之际一批思想家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认为学问必须有益于解决社会问题;庄子却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现代学者认为:“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对于“有用”与“无用”的内涵与关系,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1)理解有用和无用的内涵和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国人喜欢从功利角度判断是有用抑或是无用,习惯于排斥无形的精神世界。

对国人来说,无用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

可是却不知,它们能丰富我们的生活,涵养我们的人格。

它们能给我们提供人生的意义,提供精神的支撑,它们使我们情感有所寄托。

恰如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晚宴致答谢词的时候提及到:“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2)具体行文时,考生可以分析“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比如面对同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有些人看来有用,有些人看来无用,或者在此时无用,而在其他时候有用。

世俗之士所谓的“有用”,不一定是真有用,而他们所说的“无用”,可能恰恰却有着莫大之用。

【写作思路】第①②段:开篇引论、中心论点。

第③④段:分析问题| “有用”意味着经世致用,意味着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知识,他们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行的力量。

第⑤⑥段:分析问题| 但是那些所谓“无用”的知识也有其大用。

第⑦段:分析问题| “有用”知识与“无用”知识相辅相成。

第⑧段:批判现实| 急功近利、摒弃“无用”知识的社会现象。

第⑨段:解决问题| 同时探寻“有用”与“无用”学问。

第⑩段:结尾。

【优秀范文】1披星戴月探问苍穹,亦将诗酒猖狂(写作知识点:化用法起标题。

“有用”与“没用”作文

“有用”与“没用”作文

“有用”与“没用”作文清明回乡下祭祖, 行进路上听见一个小朋友问他妈妈:“妈, 扫墓有什么用?”“没什么用。

”“那我们为什么要去?”“让你去你就跟着, 别问那么多废话!”母亲不耐烦地呵斥。

这对话听得我心惊:一个只有三五岁的孩童, 却已经学会把“是否有用”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了。

纵观周围, 秉持这种行为的人并非只有那双母子, 而是大多数国人。

首先, 这与传统文化追求的实用品格有关。

传统文化追求实用, 对纯粹的精神事业并不提倡。

在此影响下, 难免会出现“扫墓有什么用”的念头。

其次, 在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当下, 人们竭尽所能为自己谋求利益, 凡事都用功利的眼光看待, “这件事对我是否有利”成为最常浮现人们心头的问题。

祭祖一不会升官而不会发财, 也难怪母亲会回答“没什么用”了。

在这两个大环境的影响下, 许多人都忘记了, 精神生活不是能用功利的标准来衡量的。

清明祭祖, 是一个缅怀先人的契机, 而我更愿意将它理解为一种“信仰”。

我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宗教信仰, 我们相信的只有“祖宗”。

当我们点上香火蜡烛时, 当我们虔诚跪拜时, 我们相信祖宗能听见我们内心的祈祷;当我们碰到人生重大转折时, 口中常念叨着“祖宗保佑”, 我们相信会得到祖宗的庇佑。

人总该相信些什么, 而这种“信仰”给我们带来的精神力量和它自身的精神价值, 不是简单粗暴的“有用”与“没用”能衡量的, 它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而文化的价值也正是在于文化给人带来的精神力量。

曾有一段时间, 我们认为传统文化陈腐无用、封建落后, 于是以“破四旧”为由将它们弃若敝履、毁灭殆尽。

几十年后, 我们才幡然醒悟:对待传统文化只要有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态度, 传统文化一样适用于当下。

传统儒学中的“君舟民水”思想、法家“依法治国”主张、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就阅读而言, 为追求语文高分, 大多数同龄人更愿意将经典作品“肢解”为一篇篇阅读题, 而不是阅读原著。

他们的理由是“读原著对考试又没什么用”。

典话题作文题写作指导《有用与无用》写作

典话题作文题写作指导《有用与无用》写作

‎‎‎‎典话题作文‎题写作指导‎《有用与无‎用》写作‎篇一:‎材料作‎文“有用与‎无用”写作‎指导与示例‎材料作文‎“有用与无‎用”写作指‎导与示例‎【文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有的人‎自认为在做‎有用的事,‎事实证明价‎值却不大;‎有的人喜欢‎做些无用的‎事,但留下‎的东西却让‎后人受用无‎穷。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写作指导‎】‎1.关于审‎题有的人‎自认为在做‎有用的事,‎事实证明却‎价值不大;‎有的人喜欢‎做些无用的‎事,但留下‎的东西却让‎后人受用无‎穷。

这是一‎则有思辨色‎彩、富有哲‎理的材料。

‎材料中“有‎用的事”和‎“无用的事‎”是两个重‎要的概念,‎“有用的事‎”前面有“‎自认为”,‎后面有“价‎值不大”词‎语,可见“‎有用的事”‎并非真的有‎用,或者只‎能说是暂时‎有用,短期‎有效,从长‎远来看真是‎无用,或者‎是害人不浅‎的。

“无用‎的事”前面‎有“喜欢”‎一词,后面‎有“留下的‎东西让人受‎用无穷”一‎句,可见“‎无用的事”‎并非无用,‎只是短时看‎不出来,或‎者暂时效果‎不太明显,‎但从长远来‎看,对人生‎发展非常有‎利,是真正‎有用的东西‎。

作者或命‎题者意在批‎评“做有用‎的事”的人‎,因为事实‎证明做有用‎的事,价值‎不大。

同时‎肯定“做些‎无用的事”‎的人,因为‎能够“让后‎人受用无穷‎”。

‎这种现‎象生活中普‎遍存在,联‎系生活,“‎有用的事”‎所指可以很‎多,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或‎利益;跟升‎官、发财、‎成名有关的‎事;追求急‎功近利、名‎利至上的实‎用主义;过‎分看重早教‎、购买学区‎房进名校、‎参加奥数培‎训班等短期‎教育行为;‎选择将来能‎够找到好工‎作、发财的‎专业,选择‎能考取公务‎员、有房有‎权有钱的职‎业;跟GD‎P有关的政‎府官员热衷‎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跟政绩有‎关的房地产‎开发、土地‎拍卖、仿古‎街区。

有用与无用作文

有用与无用作文

有用与无用作文【篇一:有用与无用】俄罗斯的化学实验室, 每年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 用原子对撞机“打”出一个新原子, 如是一年年, 元素周期表已经被填满, 这是个伟大的科学创举。

有人质问:“有用吗?”有用吗?这个问题好像很难回答。

好像没什么用, 不是吗?但是把目光放回几百年前, 当孟德尔在教堂后院记录豌豆的性状时, 当拉瓦锡在实验室里分离出氧气时, 他们不会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多么的“有用”, 许多人也不知道, 直到二人被世人分别冠以“生物之父”与“化学之父”。

目光转向当下, 有用与无用却好像很“容易”区分了:升官、发财、成名才是有用, 追随自己的精神情感成了无用。

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当世的一些“名人”或许“不废江河万古流”, 而精神与科学的伟人才是“浪花淘尽”的英雄。

就像革命的代名词, 切·格瓦拉, 他的死, 被当时人认为是革命之消亡, 但事实是, 他与革命并没有消亡, 相反地, 他随着革命永生了。

我们从不批判一个人追求现世的荣耀, 因为理想, 热血这是特属于青年人的事物。

一个中年人, 他追求精神灵魂, 他极有可能在生活上是不幸福的, 但一个青年人, 正应该追求“无用”, 做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一个青年人, 如果过早地追求“有用”, 他从精神上可能也是不幸福的。

如果没有一群追求理想, 有热血的年轻人, 那么一个国家的未来是堪忧的。

BBC有一套纪录片《人类星球》, 那些志同道合的摄影家们深入不毛之地, 探寻在极地, 草原, 丛林, 沙漠的人类生活, 其展现的镜头中的人们, 无一不是生活在我们所未知的世界, 在城市的扩张下, 这些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或将消失, 这也增加了它的宝贵。

那些为拍一个镜头可以守候数周的摄影家们, 他们实非为了名与利, 而是纯朴的热爱和人文关怀。

这个世界并不框定我们去做有用或无用之事, 每个人也许都认为自己做的是有用的。

但是有一些“无用”是我们可以去随心追逐的, 越来越多的大学中充满“无用”的灵魂, 这也是一种保护, 当社会的触角伸向一个个充满理想的大脑, 另一个声音告诉我们:“跟着心走。

有用与无用作文

有用与无用作文

有用与无用作文(实用)有用与无用作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用与无用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用与无用作文篇1生活中,有很多看得见的东西,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就会难以进行。

但是很少会有人关注那些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

艺术和文学就是如此,看似无用,却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

人都会有难过的时候,音乐可以让我们放松心情,在音乐的`陪伴下,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度过了很多难关。

学会听音乐是一种精神方面的追求,学会欣赏,会让我们的精神不荒芜。

很多成功人士,在自己事业巅峰后,开始选择进修。

他们会选择读书、听歌、练字来升华自己的人生。

也许这个时候他们会发现,虽然自己很努力,但是精神方面的追求是不可少的,他们可以升华自己引领自己。

看向现在的社会,很多读书人急功近利,考大学只为了一纸文凭,读书,就读与教科书有关的东西。

这样的模式下,人是不快乐的,结果也是不成功的。

莫言说: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没有用处。

是的文学在短时间内不会给人带来什么改善,但是长久来看,多读书的人会由内而外散发一种魅力,让你愿意接近。

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引领着我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沉下心、学会欣赏、学会感悟,不要看轻那些似乎无用的东西,其实他们都可以促进我们成长。

有用与无用作文篇2大人常对我们说:“不要做这种事,浪得时间。

”他们说这些事无用,是吗?这些事情看似无用,实则有用,这很容易发现。

看闲书也有用,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但在家长眼中,书可就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课外辅导书肯定是好的,但闲书就显然不会是好的。

他们心中的好书是名著《诗经》《史记》《红楼梦》……其实有时候,其他书也有用,饭后小坐,品一杯茶,读一本书,感觉甚好,若有汪曾祺之书则更好,淡淡的'书香配上淡淡的茶香,心里一种悠然自得,它不让心更美?下棋也有用,棋道乃中华传统也,我也喜欢下棋,从懵懵懂懂的中班送到围棋班内,到一年级八段,围棋给予了我超强的大局观和超人的定力,在围棋中,我也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有些事不可贪心乱来,否则得不偿失,不行了就不要逞强下去,否则会像希特勒那样全军溃败……在棋中也有君子之道:赛前猜棋,双方互相谦虚致敬……围棋能培养人的好品质,教人道理,不亦乐乎?书法也有用,人常说:“字如其人”。

有用与无用作文

有用与无用作文

有用与无用作文
【篇一:有用与无用】
俄罗斯的化学实验室,每年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用原子对撞机“打”出一个新原子,如是一年年,元素周期表已经被填满,这是个伟大的科学创举。

有人质问:“有用吗?”
有用吗?这个问题好像很难回答。

好像没什么用,不是吗?但是把目光放回几百年前,当孟德尔在教堂后院记录豌豆的性状时,当拉瓦锡在实验室里分离出氧气时,他们不会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多么的“有用”,许多人也不知道,直到二人被世人分别冠以“生物之父”与“化学之父”。

目光转向当下,有用与无用却好像很“容易”区分了:升官、发财、成名才是有用,追随自己的精神情感成了无用。

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世的一些“名人”或许“不废江河万古流”,而精神与科学的伟人才是“浪花淘尽”的英雄。

就像革命的代名词,切·格瓦拉,他的死,被当时人认为是革命之消亡,但事实是,他与革命并没有消亡,相反地,他随着革命永生了。

我们从不批判一个人追求现世的荣耀,因为理想,热血这是特属于青年人的事物。

一个中年人,他追求精神灵魂,他极有可能在生活上是不幸福的,但一个青年人,正应该追求“无用”,做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一个青年人,如果过早地追求“有用”,他从精神上可能也是不幸福的。

如果没有一群追求理想,有热血的年轻人,。

有用与无用的作文

有用与无用的作文

有用与无用的作文有用与无用的作文8篇导语: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做有用的事,事实却证明一辈子都毫无价值;有的人一辈子都想做点无用的事,留下的东西后人却受用无穷。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有用与无用的作文8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有用与无用】在这个快餐式时代,人们总会不自觉地问:“这有什么用呢?”当这句话成为口头禅的时候,一种可怕而怪诞的习惯就养成了:于我有用者,亲之;于我无用者,弃之。

而且这样的舍弃被视为理所当然。

有用,简单说来,就是有使用价值,对人有利、有益。

重视使用价值,能使事物发挥其最大的功用,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当所有人都对“有用”趋之若鹜的时候,“无用”就被冷落了,它只能退回世界的一隅,蜷缩着。

显然,无用,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它似乎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用“难逃被淘汰的厄运。

君不见,多少古老的小巷被推倒,有用的宽敞马路要取代无用的窄窄的胡同。

君不见,多少无用的哲学书被束之高阁,有用的经济类书刊长期热卖。

这个时代追求速度,追求立竿见影,要有用之用。

无用之用,只能眼看着时代的车轮飞速滚过,却无可奈何。

这是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

它急躁、轻浮,它来不及等待无用之用,只好迫不及待地投入“有用”的怀抱,与物质缠绵交织。

但是,有用与无用的标准又是如何划分呢?它在时间、空间上又有怎样的定义呢?于今世无用,那于后世呢?于此地无用,那于彼地呢?我们似乎无从知晓,也许,是因为没有时间深究,因为我们都被无形的手推着快速往前走。

无怪乎,王尔德说:“我不想谋生,只想生活。

”谋生有用,生活无用。

所以现代人都少了仰望星空、闭目感受生活的惬意心情。

舍弃无用,其实就是舍弃生活本身。

当讲求实用、追求经济效益的温州商人将法国一条古老街道的咖啡馆、快餐店都换成“服装一条街”的时候,法国人不满、抗议,要求“还我咖啡馆”。

他们需要“无用”,需要生活,午后休闲的咖啡馆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法国人对无用的浪漫有着一份中国人看来难以理解的认真与执着。

最新有用和无用的作文精选5篇

最新有用和无用的作文精选5篇

最新有用和无用的作文精选5篇看似无用、丑陋、无力的腿让鹿逃脱了狮子的追捕,但看似有用、美丽的角最终毁了它的一生。

鹿临终时的叹息引发了我对有用与无用的思考。

行走在复杂的世界里,一路上有许多美丽的风景,而尘世的烟雾往往会遮住原本纯净的眼睛。

我们往往习惯性地只从表面判断一个事物对我们是否有用,却忘记了去探索事物最本质的价值。

众所周知,一些有吸引力的东西可能会成为你前进的绊脚石。

相反,那些看似无用却又被你鄙视忽视的东西,可能会在你跌落悬崖时抓住你,还你风景。

无用之用,为大用!正如神秘而快乐的庄子所说:“人都知道有用之用,却不知道无用之用。

”“无用论哲学”被广泛传播,在中国有着广阔的消费市场,侵占了人们的价值观。

如今,“不能以食为食”的哲学作为对人生价值的反思,给人以“安身立命”的方式,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为美好幸福的人生提供了一种超然的思想智慧。

同样,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最神圣的老师孔子认为,有才华比有才华更重要。

美德、品行、信仰等等都是针对精神内核的,看似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但在思想领域却被称为“无价之宝”。

如果只看表面,我们很容易扔掉这些“无用的东西”。

只有深入探究它们的本质,才能发现无用表象背后流淌的至高价值。

虽然爱因斯坦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但他精通音乐,尤其是小提琴。

他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科学家钱学森也有着丰富的艺术涵养。

那些看似无用的艺术,却能滋养灵魂,陶冶情操。

居里夫人提炼镭的时候,不也是从法国人忽略的看似无用的矿渣中提炼出来的吗?从这个角度来说,没用的东西并不是真的没用。

只要我们不变得肤浅,不以貌取人,我们就不厌其烦地探索事物的本质。

当个体的认知和修养达到一定程度,无用就成了很大的用处。

另一方面,这是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

人急躁,轻浮。

在我们可以等待无用之用之前,我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有用”的怀抱,与美好的物质交织在一起。

急功近利的心在人间飘荡迷茫。

诚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我不知道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有用和无用有用————————没有用实用————————不实用↓↓↓↓↓↓(生存)(生活)人的存在,不仅是生存,而且是生活;人不简单是为吃饭穿衣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为美(趣味)而存在。

为心灵(灵魂)的自由而存在。

为思想(的乐趣、独立、自由)而存在。

为理想而存在。

为真理而存在。

等等。

↓↓↓↓↓↓本质上,讨论的是人生的价值取向问题。

刘瑜——(以剑桥大学为例)【“自由思想”——无用,却有用】说到对文明的贡献,剑桥大学最突出的贡献恐怕就是它产出过的科学家了。

牛顿,达尔文,被称为计算机之父的图林,发现DNA结构的Crick和Waston,写《时间简史》的霍金……以及很多我根本叫不上名字来的科学家们。

话说也是剑桥校友的李约瑟同学曾经提问: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呢?我想这事难道很费解吗?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与北京的国子监成立时间大致相当。

问题是各自都在教什么呢?中世纪剑桥大学的课程包括:逻辑学,几何,数学,法律,医学,修辞,音乐,当然也少不了神学。

国子监呢?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四书五经。

你说,当全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在那摇头晃脑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关于这个浩瀚世界的知识缩减为“人际关系学”时,人家从逻辑、从几何、从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出发,抵达现代物理、天文、生物知识,有什么奇怪吗?如果牛顿出生在中国,20岁的他,冥思苦想为什么苹果往地上掉而不是往空中飞并把这个困惑告诉他人时,他爸爸会不会一巴掌扇过去,说:你吃饱了撑的是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不赶紧讨个老婆去!(对比、假设论证)我以前在国内读研上课时,可怜的老师时不时被学生这样质问:老师你说我们学这些有什么用呢?能不能教点对我们找工作有帮助的东西?我很想知道当年牛顿讲授重力原理和月亮轨迹时,是不是也有一帮这么讨厌的人在问:老师你说我们学这些有什么用呢?而如果有人这样问,牛顿会不会反问:难道仅仅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还不够吗?(假设论证)我觉得剑桥就是一个正常的大学,……可能体现在这里的人比较爱读书、爱思考上吧。

我觉得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生活在一种原罪感里,时不时就得检讨自己“不事生产”、“象牙塔里的精英”、“脱离群众”(要有用)什么的,这种原罪感抑制人们探索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在剑桥,你就是研究霍布斯的某一个概念一辈子,也不会老有人追着你问“你研究这个有什么用啊?”有好奇心、钻研精神、清高、我行我素的人不需要生活在自我辩护的状态里。

我邻居,一个老太太,80多岁,走路都颤颤巍巍了,一辈子就是个家庭妇女。

那天楼道上碰见,她跟我说,她准备重读阿奎那的著作,然补充了一句“唉,好久没用拉丁文了,拉丁语退步了,读起来可能会慢一点呢”。

看,读英语还不行,非要直接读拉丁语的。

80多岁的老太太,读什么阿奎那呢,没什么用吧,但是很理直气壮。

我喜欢那种理直气壮地认为很久以前的历史、很遥远地方的生活、很奢侈的文字艺术与自己其实很有关系的人,一个这样的人在剑桥待着不会觉得突兀。

【举例论证】【应该给无用之物以一个容身之地。

宽容的环境】【功利主义者(有用主义者)的狭隘】泰勒斯的故事有个人嘲笑他说:“你自称能够认识天上的东西,却不知道脚下面是什么,你研究学问得益真大啊,跌进坑里,就是你的学问给你带来的好处吧!”这一挖苦又引来一阵笑声。

泰勒斯从坑里爬上来时,拍了拍身上的土,镇定地回由,没有知识的人,就像本来就躺在土坑里从来没有爬出来过一样,又怎么能从上面跌进坑里去呢?”泰勒斯又笑了笑说:“明天,会下雨。

”果然,第二天真的下雨了。

两千年之后,大哲学家黑格尔也说过一句话,与之遥相呼应,他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来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王小波【思想之大用:给人快乐】艺术也能带来这样的快乐,但是必须产生于真正的大师,像牛顿、莱布尼兹、爱因斯坦那样级别的人物,时下中国的艺术家,尚没有一位达到这样的级别。

恕我直言,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

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

【思想(做无用之事)无罪】在一切价值判断之中,最坏的一种是:想得太多、太我们在体验思想的快乐时,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不幸的是,总有人觉得自己受了伤害。

诚然,这种快乐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的,但我们不该对此负责任。

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取消这种快乐,除非把卑鄙的嫉妒计算在内——这世界上有人喜欢丰富,有人喜欢单纯;我未见过喜欢丰富的人妒恨、伤害喜欢单纯的人,我见到的情形总是相反。

假如我对科学和艺术稍有所知的话,它们是源于思想乐趣的浩浩江河,虽然惠及一切人,但这江河决不是如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为他们而流,正如以思想为乐趣的人不是为他们而生一样。

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

人当然有不思索、把自己变得愚笨的自由;对于这一点,我是一点意见都没有的。

问题在于思索和把自己变聪明的自由到底该不该有。

喜欢前一种自由的人认为,过于复杂的思想会使人头脑昏乱,这听上去似乎有些道理。

假如你把深山里一位质朴的农民请到城市的化工厂里,他也会因复杂的管道感到头晕,然而这不能成为取消化学工业的理由。

所以,质朴的人们假如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看作是与己无关的事,那就好了。

假如现在我周围的世界又充满了“文革”时的军代表和道德教师,只能使我惊,不能使我惧。

王开岭:中国文化有着非常重实的功用传统和崇尚使用价值的习性,“实”一直被奉为正统高高矗立。

以实为本、以物为大、以形为体、以效为能——物用性,尤其显著和速效的有用,从来充当着我们对事物进行价值评估的镑砣。

无论术、业、技、策,皆有一副实用和物质的面孔……“没用的东西”,作为一句训斥式的中国老话,既是一种物格评价,也是一种人格评价,既可诽物,亦可骂人。

两个多世纪前,当烧开水的壶盖扑哧作响时,谁能想到那个对它心醉神驰的少年,会成为历史上的“瓦特”呢?事实上,那盏小小壶盖早已被沸腾之水鼓舞了几千年,也被忽略了几千年,作为一副情景,它缥缈无骨,一个眼光实际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感兴趣。

西方有谚:“如果你盯着一样东西长久地看,意义就会诞生!”这是一句很虚的话,也是一句伟大的话,许多世间的秘密和真相就蕴于此。

瓦特的幸运在于,他没漏掉这样一个秘密!是性格帮助了他,是对细节的重视程度、是打量事物的那种“陌生感”、是沉湎幻想的习性——帮助了他!牛顿也如此,爱因斯坦也如此……较之众人,他们注视世界的目光里,都多了一股迷离和朦胧的东西,多了一抹遥远、深阔和缤纷的色彩。

那股迷离,那抹遥远,就叫“虚”吧。

虚,往往折射出一种理想主义和未来主义的超前眼光;实,通常代表一股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近物需求。

虚未必能转为实,但“实”,往往诞生于最初的“虚”。

1752年7月的一天,在北美的费城,一个叫富兰克林的男子,正做着一桩惊世举动:他擎着风筝,在雷雨交加的旷野上奔跑,大喊着要捉住天上的闪电,并把它装进自己的瓶子……百姓觉得这是个傻瓜,学者以为这是个疯子,可就是这位不可理喻者,最终被誉为避雷针的创始人。

有人说了,富兰克林的念头虽一时看来荒诞不经,但最终实现的仍为一种物用价值啊?不错,避雷针是一种“实”,但这“实”却发轫于“虚”——一种不合常态的大胆奢想,没了那股虚的精神冲动,一切都谈不上。

若把“虚”仅仅当作一种潜在或变相的“实”来期待,若把演变和衍生“实”的大小作为评价“虚”的珐码,那“虚”的弱势和险情仍未减弱,“虚”的生存环境并未改善。

所以,“虚”——应彻底恢复它的独立和自足角色,并在这个位置上给予尊重与呵护。

对待想象力,对待奢念和幻想,对待非理性和非经验的自由与浪漫,东方的态度往往比西方要苛责、刻薄得多。

比如我们的成语资源中,竟有很大一个板块被用来描述和指摘生活中的非理性:“荒诞不经”“痴人说梦”“缘木求鱼”“华而不实”“故弄玄虚”“空中楼阁”“不识时务”“不可理喻”“异想天开”“匪夷所思”“玩物丧志”……遗憾的是,如此磐重的务实传统并未分娩出一种严肃的实证品格和缜密的科学理性,反倒在世俗文化上脱胎出一套急功近利的习气来。

待人遇事、识物辨机,无不讲实用、取近利、求物值、重量化,贪图速效速成,追求立竿见影……于是,涸泽而渔、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也就在“务实”的旌旗下浩浩荡荡了。

远的不说,放眼当下——资源上的采掘、消耗,建设上的规划、改造,教育上的考评、量化……哪个不短视、短效得惊人?西方呢?当然有务实传统,幸运的是,它同样有浪漫和务虚的传统。

西方对“无用之物”的欣赏可谓源远流长,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到近代启蒙运动,从天文、艺术、宗教到对社会制度的憧憬和民主设计,从唯美主义、浪漫主义到形而上和哲学思辩,从柏拉图《理想国》到康帕内拉《太阳城》与欧文的“和谐公社”,从《荷马史诗》到安徒生童话和凡尔纳《海底两万里》……都散发着一股儿童式的缥缈和虚幻,都在从不同角度描画着荷尔德林的那句话:“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相比之下,中国的诸子经典和显学们就功利和世故多了,不外乎以“中庸”为能的生存策略和攻防心技,老成持重、筹谋积虑,处处讲究天衣无缝、圆熟得体,满透着一股吊诡之气和沉暮之霾。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称中国文明为“早熟儿童”——希腊文化为“正常儿童”。

的确,作为欧洲文明始先的希腊人,不仅长着一副儿童的额头,还有着明亮的神情和轻盈的举止,健康且快乐着;而中国文化从周礼开始,就满脸皱纹和心事重重了,除了“跪”和“叩”,行动上也多了“杖”和“拐”,不仅步履蹒跚,且哭丧着脸。

如果说,中国文化资源有严重缺失项的话,我想它们应该是:神话、童话、形而上、科学理性和非政治“乌托邦”……这些缺失恰恰决定了我们“飞”不起来,决定了我们是生存文化而非生命文化,是心计文化而非精神文化,是抑制文化而非激情文化,是“脚文化”而非“头文化”——决定了我们只能围着实用生存的磨盘,原地打转。

作为一种浪漫的人文传统和理想主义习惯,西方的“虚”非但未妨碍“实”的繁荣——更给后者提供了“乘虚而入”的激励和机遇。

西方文化形态是多元、开放、兼容的,在每个时代的生存格局中,总能恰到好处地为梦想者、保守派和实干家预留出相应的空间及比例,且彼此和谐、互为激荡。

不难发现,在欧洲历史上,几乎每轮“虚”的文化涨潮之后,都会迎来一场新的社会理性和科学精神的腾跃。

比如欧洲文艺复兴后人文社会的兴起和中世纪的终结,英国启蒙运动催生的“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古典自由主义和“百科全书派”之后的《人权宣言》,“五月花号公约”之后的美国《独立宣言》和《人权法案》……在东方史上,你很难找到如此人文璀璨和理想激荡的时代。

经验化、功利化和实物化的生存格局,注定了社会精神的沉闷、压抑和空耗,借助“实”的巨石,封建体统在它的“超稳定状态”中一趴就是两千年。

1215年,当英国贵族与国王在羊皮纸上签署有“法制”意义的《大宪章》时,中国士大夫还在为南宋小朝廷的安危殚精竭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