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畜牧兽医最新资料整理 (3)
《兽医学》复习资料3.doc

《兽医学》复习资料3第二节畜群共患传染病动物与动物间、动物与人间%1.炭疽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的传染病。
%1.特征:脾脏肿大,皮下和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性浸润,天然孔出血,血液凝固不良,死后僵尸不全。
(天然孔:口、鼻、眼、肛门、阴门等。
此病一般禁止解剖)工.常用青霉素来治疗,但此病速度太快,死亡快。
%1.结核病染病。
酪样坏死。
四.常见药: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腓。
%1.布鲁氏杆菌病主要侵%1.巴氏杆菌病种传染病。
同,名称不同。
牛:牛出血性败血症;猪:猪肺疫;禽:禽霍乱。
%1.用血清、磺胺类药物、青、链霉素、土霉素等治疗。
%1.大肠杆菌病病总称。
二.病型1.鸡胚和雏鸡早期死亡2.大肠杆菌性急性败血症3.气囊病(禽类)4.大肠杆菌性肉芽肿5.心包炎6.坠卵性腹膜炎和输卵管炎7.关节炎和滑膜炎8.眼球炎9.脑炎10.肿头综合症11. 肝周炎%1.因仔猪的生长期和病原菌血清型不同,本病在仔猪的临床诊断表现也不同。
黄痢型:仔猪黄痢白痢型:仔猪白痢水肿型:猪水肿病%1.流行性感冒%1.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
%1.可分为甲(A)、乙(B)、丙(C)工型,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染速度快,易发生大范围流行。
染人类,人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导致死亡率很高。
%1.口蹄疫%1.俗称“口疮”、“蹄演”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或其他动物。
%1.临床特征: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
A.狂犬病九.第三节猪的主要传染病%1.猪瘟,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疫病,是威胁养殖场的一种主要传染病。
%1.特征:呈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硬死;慢性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后期常有副伤寒及巴氏杆菌病继发。
三.流行特征:1.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2.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排泄物和分泌物,病死猪的脏器及尸体可散播病毒。
畜牧兽医经典资料整理 (3)

蛋鸡防疫注意事项及程序蛋鸡防疫注意事项及程序蛋鸡防疫注意事项有:1.育雏阶段防疫当天温度要提高1-2度。
2.开产后如果定期注射油苗冻干苗可以不防,如果开产后防过一次冻干苗必须定期防,一般最佳时间为45天一防。
3.冬春季节新城疫禽流感二联苗每2个月注射一次,夏季每三个月注射一次。
尤其是要注意禽流感的防疫时间抓住三防:春防4,5月,秋防9,10月,春节防腊月上旬。
蛋鸡防疫程序按时间说明如下:7日龄 H1202886 点眼滴鼻新城疫,禽流感(H9)二联苗注射12日龄法氏囊(进口苗防一次,国产防两次)滴口18日龄法氏囊二免饮水25日龄鸡痘(可随季节随时调动防疫时间)30日龄禽流感(H5+H9)二价苗40日龄新城疫,传支 H5245日龄传染性喉炎涂肛或点眼(此苗可以根据当地病情确定是否防)60日龄一系注射克隆一系饮水70日龄新城疫,禽流感(H9)二联苗80-85日龄传染性喉炎二免涂肛90日龄禽流感(H5)100日龄鸡痘二免120日龄新城疫传支减蛋综合症注射一系注射四系克隆30饮水130日龄新城疫禽流感(H9)二联苗蛋鸡疫苗安全有效免疫知要领随着养鸡业的不断增长,所以疾病方面也越来越复杂化,在控制疾病方面也应注意疫苗的注射和预防,进行油苗的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当前饲养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产蛋期注射油苗已经成为有效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部分养殖户由于没有按照正确的油苗使用方法,在注苗以后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应激反应。
在产蛋期如何正确注射油苗,必须引起广大养殖户的高度重视。
现将蛋鸡在产蛋期注射油苗的要领简述如下:一、注射疫苗的部位。
注射疫苗的部位应选择在颈部皮下(下1/3处)或浅层胸肌进行注射。
不提倡在腿肌注射,特别是细菌苗的注射:许多养鸡户在进行颈部皮下注射时,直接握住鸡头,注射器与颈部呈90度角进行注射,导致油苗注射到颈部肌肉内。
由于颈部肌肉较少,血管、神经非常丰富,注射后容易引起鸡颈部肿胀,鸡群出现缩颈弯脖、精神不振,采食下降,消瘦、排黄绿色稀粪,很似发生疫病的鸡群。
兽医专用知识点总结

兽医专用知识点总结一、兽医学基础知识1. 动物解剖学:了解不同动物的解剖结构和器官功能,掌握解剖学知识对于诊断和治疗动物疾病至关重要。
2. 动物生理学:深入了解不同动物的生理特征和生理过程,掌握动物的生理学知识对于判断动物健康和疾病症状有重要意义。
3. 兽医病理学:熟悉不同动物的疾病病因、病理变化和病理机制,了解兽医病理学对于诊断和治疗动物疾病的重要性。
4. 兽医微生物学:了解不同动物的微生物特征,包括病原微生物和有益微生物,深入了解微生物对于动物健康的影响和微生物的检测和控制方法。
5. 兽医药理学:掌握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药物对动物的影响,了解药物剂量、给药方式和药物不良反应等知识。
6. 兽医免疫学:了解动物的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掌握免疫学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动物传染病有重要意义。
7. 兽医临床诊断学:学习动物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病情评估,熟悉临床诊断学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动物疾病的重要性。
8. 兽医内科学:了解动物的内科疾病诊断和治疗原则,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内科学知识。
9. 兽医外科学:熟悉动物的外科手术技术和外科疾病治疗方法,掌握外科学知识对于动物外科手术和创伤处理至关重要。
10. 兽医妇产科学:了解动物的繁殖过程和繁殖疾病诊断与治疗,包括动物的生殖系统结构和功能、繁殖周期和生殖疾病等知识。
11. 兽医营养学:学习不同动物的营养需求和饲料营养价值,掌握动物的饲料配制和营养调配方法,了解兽医营养学对于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12. 兽医公共卫生学:了解动物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控措施,掌握兽医公共卫生学知识对于维护人畜健康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13. 兽医法医学:学习病理学、临床诊断学和法医学知识结合,掌握动物疾病的鉴别和法医检验方法,了解法医学对于解决动物疾病纠纷和司法鉴定的重要性。
14. 兽医保健学:了解动物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养殖环境控制、饲养管理、预防接种等知识。
XXXX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11)

鸡群免疫的经验总结一、疫苗选择有的养殖户过分迷信进口疫苗,以为进口疫苗的质量均比国产好,实际这是个误区,盲目使用进口疫苗,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无法有针对性地预防本地特定血清型传染病,而从一定程度上讲,国产疫苗的种毒选自国内的病料,有较强的针对性。
只要在应用时能正确选择针对本地区毒株的疫苗,就能取得良好的防制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笔者发现减蛋综合征灭活油乳剂苗、大肠杆菌灭活油乳剂苗、新城疫-传支二联灭活油乳剂苗等的防制效果均优于进口苗。
所以选择疫苗时应以具体生产实践结果为标准,避免引进新毒株疫苗,造成免疫效果较差而又造成新毒株的污染。
另外,还要注意疫苗是弱毒还是中毒疫苗。
如新城疫疫苗在首免时一般选用弱毒苗,在青年鸡免疫时选用中毒疫苗进行加强免疫,否则会引起明显的临床反应。
在实际生产中笔者选用clone30和W系新城疫疫苗进行首免,二免、三免时选用W系或Lasota 系疫苗,在蛋鸡发生非典型新城疫时选用I系苗进行紧急接种;在传染性法氏囊病首免时选用弱毒疫苗如传染性法氏囊B87 疫苗或法氏囊三价疫苗(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传染性法氏囊2号或3号弱毒疫苗(富道公司生产),二免时选用中毒疫苗。
如果首免选用中毒苗会造成法氏囊的损伤,不仅会影响法氏囊本身的免疫效果,还会影响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
二、免疫时间有些疫苗如马立克氏疫苗、减蛋综合征疫苗、脑脊髓炎疫苗等免疫时间较固定,但有些疫苗的免疫时间要根据疾病的流行病学、母源抗体的水平来确定。
雏鸡出壳后在一定时间体内存在一定量的母源抗体,它可以抑制疫苗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影响免疫效果。
所以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时应尽可能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
过早、过晚免疫效果都不理想。
过早会受母源抗体的干扰,使疫苗所产生的抗体滴度不高,过晚免疫鸡群会受传染病的威胁。
最佳的首免时间应选择在母源抗体水平较低时进行。
据有关资料介绍:雏鸡出壳后 3 天体内的新城疫抗体水平最高,以后每天下降10%左右。
2011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 (2)

鸡群免疫的经验总结一、疫苗选择有的养殖户过分迷信进口疫苗,以为进口疫苗的质量均比国产好,实际这是个误区,盲目使用进口疫苗,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无法有针对性地预防本地特定血清型传染病,而从一定程度上讲,国产疫苗的种毒选自国内的病料,有较强的针对性。
只要在应用时能正确选择针对本地区毒株的疫苗,就能取得良好的防制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笔者发现减蛋综合征灭活油乳剂苗、大肠杆菌灭活油乳剂苗、新城疫-传支二联灭活油乳剂苗等的防制效果均优于进口苗。
所以选择疫苗时应以具体生产实践结果为标准,避免引进新毒株疫苗,造成免疫效果较差而又造成新毒株的污染。
另外,还要注意疫苗是弱毒还是中毒疫苗。
如新城疫疫苗在首免时一般选用弱毒苗,在青年鸡免疫时选用中毒疫苗进行加强免疫,否则会引起明显的临床反应。
在实际生产中笔者选用clone30和Ⅳ系新城疫疫苗进行首免,二免、三免时选用Ⅳ系或Lasota系疫苗,在蛋鸡发生非典型新城疫时选用I系苗进行紧急接种;在传染性法氏囊病首免时选用弱毒疫苗如传染性法氏囊B87疫苗或法氏囊三价疫苗(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传染性法氏囊2号或3号弱毒疫苗(富道公司生产),二免时选用中毒疫苗。
如果首免选用中毒苗会造成法氏囊的损伤,不仅会影响法氏囊本身的免疫效果,还会影响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
二、免疫时间有些疫苗如马立克氏疫苗、减蛋综合征疫苗、脑脊髓炎疫苗等免疫时间较固定,但有些疫苗的免疫时间要根据疾病的流行病学、母源抗体的水平来确定。
雏鸡出壳后在一定时间体内存在一定量的母源抗体,它可以抑制疫苗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影响免疫效果。
所以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时应尽可能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
过早、过晚免疫效果都不理想。
过早会受母源抗体的干扰,使疫苗所产生的抗体滴度不高,过晚免疫鸡群会受传染病的威胁。
最佳的首免时间应选择在母源抗体水平较低时进行。
据有关资料介绍:雏鸡出壳后3天体内的新城疫抗体水平最高,以后每天下降10%左右。
一般来说,当母源抗体HI值在4log2时进行首次免疫较合适。
畜牧兽医复习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什么时候开始施行2006年7月1日起施行2.为什么制定本法为了规范畜牧业生产经营兴文,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合理利用畜禽遗传资源,维护畜牧业生产经营者嘚合法权益,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什么活动适用本法从事畜禽嘚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繁殖、饲养、经营、运输等活动适用。
4.畜禽养殖场建立的档案应该具有哪些内容1.畜禽嘚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近出厂日期。
2.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3.检疫,免疫,消毒情况4.畜禽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5.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嘚其他内容。
5.从事畜禽养殖不得有哪些行为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嘚规定和国家技术规范嘚强制性要求使用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2.使用未经高温处理嘚餐馆,食堂嘚泔水饲喂家畜3.在垃圾场或者使用垃圾场中嘚物质饲养家畜4.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嘚和危害人和畜禽健康嘚其他行为6.…7.国家关于畜禽标识有什么管理规定畜禽标识不得重复使用8.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管理嘚动物疫病分为哪三类1.一类一病,是指人与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嘚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嘚2.二类病疫,是指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等措施,防止扩散3.三类病疫,是指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
9.国家对动物疫病实施(预防为主)嘚方针10.禁止屠宰、经营、运输下列动物和生产、经营、加工、储藏、运输下列哪些动物产品1.封锁疫区内与所发生动物疫病有关的2.疫区内易感染的3.依法应当检疫而未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4.染疫或者疑是染疫的5.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6.其他不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有关动物防疫规定的。
11.饲料管理又什么规定饲料,饲料添加剂经营者应当建立产品购销台帐,如实记录购销产品的名称,许可证明文件编号,规格、数量、保质期、生产企业名称或者供货者名称及其联系方式,购销时间等。
畜牧兽医基础复习资料

《畜牧兽医基础》复习资料一、填空1、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2、畜禽体内的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
3、皮肤由外向内分为: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三层结构。
4、骨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
5、关节由关节面、关节软骨、关节囊和关节腔构成。
6、骨髂肌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组成。
7、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8、牛羊胃由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四部分组成。
9、兽医临床上,常把鼻腔至气管一段称为上呼吸道。
10、家畜的呼吸运动表现有胸式、腹式、胸腹式3种。
11、猪的呼吸频率为15-24(21)次。
12、血液由液态血浆和分散悬浮在其中的血细胞组成。
13、家畜血液呈弱碱性,PH值一般在7.35-7.45的范围内变动。
14、禽类特有的淋巴器管是腔上囊。
15、鸡的精子一般不贮存于附睾,而贮存在输精管中。
16、乳腺的发育与泌乳活动主要受激素的调节。
17、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组成。
18、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9、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的分泌物统称激素。
20、氨基酸可以分为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两大类。
21、玉米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赖氨酸。
22、太阳辐射根据其波长的不同,可分为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三个光谱区。
23、畜舍从形式上分为封闭舍、半开放舍及开放舍、棚舍。
24、畜舍采光分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两种。
25、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是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的总称。
26、幼畜缺乏钙、磷时,产生佝偻病。
27、家禽缺锰可发生“滑腱症”。
28、畜禽得了夜盲病是因为日粮中长期缺乏维生素A。
29、配制日粮时,仔猪日粮蛋白质水平应不低于18%。
30、产蛋家禽钙磷比为5-6:1。
31、一些不能适应高山条件的品种引入到高海拨地区,家畜容易得高山病。
32、对各种家畜来说,空气相对湿度为50-70%为宜。
33、畜舍入射角一般应不小于25度。
34、公猪的初配年龄为10-12月龄。
(农业畜牧行业)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精编

(农业畜牧行业)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农业畜牧行业)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2010最新蛋鸡免疫程序1日龄:预防马立克氏病,用马立克氏病双价苗。
使用方法:颈部皮下注射0.2毫升。
用单价苗或发病严重鸡场,可用2次免疫方法,即在10日龄重复免疫1次,可明显降低发病率。
7日龄:预防新城疫,用Ⅳ系苗。
使用方法:滴鼻。
11日龄:预防传染性支气管炎,用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
使用方法:滴口、滴鼻。
14日龄:预防法氏囊炎,用中毒株疫苗(法倍灵)。
使用方法:滴口。
18日龄:预防传染性支气管炎,用呼吸型、肾型、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油乳剂灭活苗0.3毫升。
使用方法:肌肉注射。
22日龄:预防法氏囊炎,用中毒株法氏囊炎疫苗(法倍灵)。
使用方法:饮水给予。
27日龄:预防新城疫、鸡痘,同时用活疫苗和灭活苗。
使用方法:新城疫活苗2头份饮水,新城疫油乳剂苗0.2毫升肌肉注射。
在接种新城疫苗同时用鸡痘苗于翅膀下穿刺接种。
50日龄:预防传染性喉气管炎(没有发生的鸡场不用)用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活疫苗。
使用方法:滴鼻、滴口、滴眼。
60日龄:预防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用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油乳剂灭活苗(小二联)0.5毫升。
使用方法:肌肉注射。
90日龄:预防大肠杆菌病,用鸡大肠杆菌灭活苗1毫升。
使用方法:肌肉注射。
120日龄:预防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症,用新城疫、传支、减蛋综合症油乳剂灭活苗(大三联)0.5毫升。
使用方法:肌肉注射。
注意事项:⑴饮水给予壹定要注意水质,不能用自来水,因有漂白粉,必须过夜让漂白粉挥发后才能使用。
同时在饮水前必须停水2—4小时(天热2小时,天冷4小时),再实施饮水免疫。
且且可在水中加入2%脱脂乳粉,饮水免疫的疫苗必须加倍,最好第2天每羽用0.3头份量再免疫壹次。
⑵各场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适当改变免疫程序,灵活掌握。
⑶进行免疫接种家禽必须体质健壮,如健康状况不良时,应暂停免疫操作。
哪些人为因素引起家禽免疫失败疫苗稀释不当1.使用稀释液不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群育雏期的温度管理生产实践证明,保持适宜温度是养好雏鸡的关键。
一些新鸡场的雏鸡培育不好,往往是由于温度不当引起。
对温度在育雏阶段的重要性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并且要切实保持好育雏温度。
(1)保温原则:鸡胚在孵化期间的环境温度高达38℃左右,刚出壳的雏鸡由于身体弱小,绒毛稀短,体温调节机能还不健全,如果环境温度骤然猛降,雏鸡就会因缺乏御寒能力而感冒、拉稀,甚至挤堆压死。
为了使雏鸡正常生长发育,应从出壳开始就要提供并保持适宜的温度。
原则上初生雏给温要适当高而平稳,以后逐渐缓慢降低,严防忽高忽低或剧烈降温。
具体要求是:凡采用同一室温育雏时,开始温度以32一34℃为宜;如用育雏伞,开始的伞温应为34~35℃(室温可比伞温低6~8℃)。
以后大约每周降低2一3℃,直至离温为止。
(2)看鸡施温:有经验的育雏人员能“看鸡施温”,就是通过观察雏鸡动态表现,就知道雏鸡实际感受到的温度是否适宜,从而及时采取措施,经常保持温度适宜。
做法如下:当雏鸡表现活泼好动,羽毛光顺,食欲良好,饮水正常,休息时安静无声或者偶而发出悠闲的叫声,体态自然、分布均匀并不扎堆时、表明雏鸡所处的环境温度是适宜的,保持现状即可。
如果雏鸡密集成堆地挤在热源附近或某一角落,羽毛竖立,缩头闭目,不大活动,夜间睡眠不稳,常常发出连续的吱吱叫声,这表明温度偏低了,应立即驱散集堆雏鸡,迅速升温保暖。
若是雏鸡远离热源,张口喘气,两翅张开,频频喝水,吃料减少,则表明温度偏高了。
此时雏鸡虚弱,应注意采取缓和措施,慢慢降低温度,但要防止降温过猛,引起雏鸡感冒。
(3)注意事项:仅有原则和一般要求是不够的,还内注意在不同情况下灵活掌握应用。
育雏方式不同:给温要求也不同,除了前边所述伞温育雏与温室育雏有区别外,火炕育雏的室温可比温宝育雏的低1一2℃。
昼夜不同:夜晚的温度应比白天高。
最好能有人值班或定时巡查,因为夜间往往容易发生温度偏低等问题。
天气不同:阴雨天、大风大比晴朗天气的温度应略高。
遇上连阴天时降温速度应放慢。
季节不同:冬季育雏温度应略高,给温期应延长,夏则相反。
品种不同:肉用雏鸡比蛋用雅鸡的温度应略高;蛋用种当中,罗斯雏鸡比来航雏鸡的温度应高些(可高1--2℃)。
强弱不同:给弱雏的温度应比健康雏高些,降温速度应慢些。
经验不同:对初次育雏或育雏经验不足的人来说,给温宁可略高些,降温宁可稍慢些,这样比较稳妥。
猪外部器官15解养猪人对于猪的习性再熟悉不过,俗语说:“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往往是养猪不简单,不是那么好养,我们要对其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当猪生病时,一些外部身体表现信号在告诉我们,例如咳嗽、粪便排出物、身体颜色特征等等就猪整体外表特征做下解说:还请大家指正。
1、鼻子:病变有鼻涕(清鼻涕-流感、脓鼻涕-猪瘟等疾病、血色鼻涕泡沫分泌物—萎缩性鼻炎、巴士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2、口部:水泡病,口蹄疫3、耳朵:螨虫病,蜂窝组织炎,副猪,猪瘟、蓝耳病等引起的发绀,真菌病4、脖子:打针造成的脓肿,下淋巴结肿大(链球菌引起)5、躯干皮肤:螨虫病,渗出性皮炎,圆环病毒,猪丹毒,猪瘟、蓝儿等疾病引起的变色,附红体,钩端螺旋体引起的黄疽6、尾:咬尾破伤7、四肢关节:链球菌,副猪8、蹄部:口蹄疫,水泡病,风湿,损伤9、眼部:水肿,脑炎,结膜炎10、泌尿系统:蛋白尿,血尿等11、睾丸:乙脑,布病等12、阴道:子宫炎症13、肛门:脱肛14、乳房:乳房炎症15、脐带:断脐引起的感染或者先天性发育不全秋季育雏室温巧控制雏鸡体温调节能力差,较成年鸡体温低3℃,雏鸡绒毛稀短,皮薄,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差,体温调节机能要在2周龄后才逐渐完善,所以秋季维持适宜的育雏温度对雏鸡的健康和正常发育是至关重要的。
雏鸡采食饮水的多少,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饲料的消化吸收是否正常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都与环境温度是否适宜有直接的关系。
温度过低时,雏鸡畏寒而密集,影响卵黄的吸收,影响抗病能力,有的发生感冒下痢,严重时互相挤压扎堆儿造成大量损伤和死亡。
温度过高则影响雏鸡的正常代谢,食欲减退,体质较弱,发育迟缓,引起啄癖,也易感冒和感染呼吸道疾病。
秋季温度低且昼夜温差较大,因此雏鸡日龄越小,对温度稳定性的要求也越高。
初期日温差应控制在3℃之内,到育雏后期日温差应控制在6℃之内,避免因为温度不稳定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判断温度是否适宜,不能只看温度计的显示,应该注意观察雏鸡的表现温度,适宜时雏鸡均匀地散在育雏室内,精神活泼,食欲好,饮水适度,温度低时扎堆靠近热源,发出叽叽的叫声;过热时雏鸡远离热源,展翅张口喘息,发出吱吱的叫声。
另外温度控制应根据鸡群和天气的变化而灵活掌握:1.对健壮的雏鸡可稍微降低些温度,在适温范围内,温度低些比温度高些效果好,此时雏鸡采食量大,运动量大,生长快。
2.夜间因为雏鸡活动量小,温度应该比白天高出1℃~2℃。
3.秋季寒流袭来时温度要适当提高。
4.断喙,接种疫苗等给鸡群造成较大刺激时,也需要提高育雏温度以减少损失。
5.雏鸡群状况不佳,处于临病状态或患病状态时,应适当提高温度。
秋季供暖时间应长一些,但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冬天,应适当地降低温度以提高雏鸡对温度的适应能力。
一般每天降低0.3℃~0.7℃,也可每周降低3℃左右。
当育雏温度降至白天最低温时就可停止白天的供暖,当夜间的育雏温度降至夜间的最低温度时,即可停止夜间的供暖。
肉鸡育雏的关键时刻雏鸡出生后的保管、运输和育雏管理非常重要。
特别是雏鸡出生后的前48小时,管理环节中任何失误都会影响鸡只遗传潜力的正常发挥。
在实际生产中,这些环节的管理很容易被忽视。
因此,为了确保鸡群获得最佳的生产性能,应给雏鸡提供最佳的生活环境。
本文着重讨论的是雏鸡出生后前48小时如何确保其舒适性的相关问题。
育雏的中心环节是提供给雏鸡最舒适的环境条件,雏鸡周围的环境温度对雏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育雏时我们应尽量控制好鸡舍内温度和空气流动,提供雏鸡最佳的生活环境。
讨论雏鸡对温度的要求时,也不能忽视孵化这一环节。
雏鸡无论在出雏箱、出雏大厅、储存间、运输过程中或者在育雏舍内,任何一个环节温度如果出现问题,都会产生同样的影响。
随着整个肉鸡品种向宽胸型转变,雏鸡本身的特性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雏鸡对环境的要求,检讨与评价我们的饲养管理方法,制定出最适合雏鸡需要的管理方案。
正常情况下,雏鸡出生后至育雏早期,正常的直肠温度应该在40-40.5摄氏度之间,温度平衡状态下雏鸡应该感觉到很舒适。
雏鸡受热应激时,其直肠温度会达到或超过41摄氏度。
在实际生产中,最常见的问题是雏鸡在出雏和运输过程中受到热应激,但是到了育雏时又受凉。
而且,从年轻种鸡群孵化出来的雏鸡无论在出雏、运输还是在育雏过程中都容易受凉。
孵化环节除了育雏期的管理,对刚孵化出来的雏鸡来说,出雏器的管理也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出雏器设计时的最大排热量是0.11瓦/枚蛋。
但是,对于发育中的宽胸系胚胎来说,最新的研究表明胚胎的产热量达到0.14-0.3瓦/枚蛋,产热量与机器的排热量相差27-173%。
因此,当出雏器内因温度不均而造成部分雏鸡受到热应激时,会加快卵黄的利用,这部分雏鸡在鸡场就表现为脱水死亡。
雏鸡在出雏器内比较常见的直肠温度在39.4-42.2摄氏度之间。
现场试验表明通过降低出雏器设定温度,能提高商品肉鸡上市体重,降低料肉比。
正常情况下,一日龄的雏鸡仍表现为冷血动物的特性,它不能根据环境温度调节自己的体温。
因此,如果环境温度降低,其体温也会降低。
若干天以后雏鸡才逐渐具有体温调节能力,能根据环境温度变化调节其自身产热能力以抵挡温度变化所造成的影响。
但是,雏鸡要到2周龄以后才具有完全的体温调节能力。
通过现场观察,我们发现前48小时最为关键。
在这一阶段,保持雏鸡的体温,使雏鸡直肠温度维持在40-40.5摄氏度之间非常重要。
因为这期间雏鸡的肠道及甲状腺仍在发育,任何温度过高或过低的应激都会造成生产性能的下降。
48小时以后,一般只有在那些管理非常差的鸡场,才会出现雏鸡的直肠温度较低的现象。
荷兰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出雏后将部分雏鸡放置在出雏器内4天,控制温度使雏鸡的直肠温度维持在40-40.5摄氏度之间,其余的雏鸡放到肉鸡场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育雏,结果第一周的死淘率分别是0.35%和2%。
另外一组实验结果显示:将雏鸡放置在最佳环境条件下饲养8天,直肠温度维持在40-40.5摄氏度之间,8日龄时体重可以达到250-280克。
雏鸡的运输环境雏鸡是比较适合于运输的,只要条件适宜,一日龄肉鸡雏鸡很容易从运输过程中恢复过来。
雏鸡的卵黄大约含有2克的脂肪和2.5毫升的水分。
脂肪中含有的能量能维持雏鸡3天之需。
如果环境温度低于26摄氏度,雏鸡卵黄中的水分同样能维持3天。
但是,如果环境温度达到40摄氏度,卵黄中的水分8-10小时就能耗尽。
所以,雏鸡运输过程中如果有短暂的热应激,即便对成活率没有影响,但也会影响到鸡只的增重。
某试验结果表明:在运输过程中让雏鸡遭受1小时40摄氏度的热应激,雏鸡16日龄时生长速度有明显影响,而且这种增重上的影响在此后的生产性能表现上一直存在,难以弥补。
通过对雏鸡采食量变化的观察,发现初级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热应激的临界温度是35-36摄氏度左右。
雏鸡在前48小时暴露在临界温度以上,会降低雏鸡前2周的饲料摄入量,并且死淘率增加。
所以,在运输过程中雏鸡周围的温度不能超过这个范围,否则会影响将来的生产性能。
装满雏鸡的鸡盒盒内温度要高于雏鸡盒外的温度。
一般情况下,一盒100羽、每羽重40克的雏鸡产生的热量是165btu/小时(174KJ/小时)。
如果空气停止流动,一辆装满雏鸡的客车车内温度每分钟将会上升0.6摄氏度,这样的话,雏鸡周围温度将在短短的10分钟之内超过40摄氏度。
种鸡年龄与体温在实际生产中,雏鸡直肠温度也因种鸡周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同样环境条件下,来源于年轻鸡群的雏鸡直肠温度有时只有38.3-39摄氏度,而来源于老龄种鸡群的雏鸡直肠温度大约在40摄氏度左右。
这就说明来源于年轻种鸡群的雏鸡容易受到冷应激,这样的鸡群不会发挥出应有的遗传潜力。
这种现象也被下列试验所证明:将来源于年轻种鸡群和老龄种鸡群的实验组雏鸡分别暴露于20摄氏度2.5小时,对照组鸡群饲养在33摄氏度的条件下。
实验期间测定雏鸡的产热量、直肠温度和血浆中的T3浓度(一种参与机体体温调节的物质)。
结果显示:雏鸡经冷应激处理后,来源于年轻种鸡群的雏鸡产热量明显比来源于老龄种鸡群的雏鸡要少,因此,来源于老龄种鸡群的雏鸡能以较高的自身热量维持适当的直肠温度,但是,来源于年轻鸡群的雏鸡就没有这个能力。
而且,雏鸡经冷处理后,来源于年轻种鸡群的雏鸡,其血液中的T3浓度也低。
原因分析:1.老龄种鸡和年轻种鸡将母体内脂类物质传输到种蛋内的能力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