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高中必修4《登 高》宋珍珍PPT课件教案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北师大高中必修4《登 高》包翠萍PPT课件教案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甘肃省岷县第三中学包翠萍[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 学会写景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故事性导语引入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你深沉的目光,瞭望着长天大地;你博大的胸怀,关注着社稷苍生。
茅屋秋风,念的是天下寒士;锦水春月,盼的是战乱敉平。
为什么你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你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我多想,在风急天高的时候,安慰你那颗悲痛忧伤的心、、、、、、二、作者简介1.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出身于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少年时期曾漫游各地,20岁作《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古名句,成为千万有志青年的座右铭。
后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
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奉节)所作。
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
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
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2.8《登高》课件(33张)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落木),历史悠 远而不可逆转(长江),因壮志未酬而产生 惆怅;也会有一种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 两联是什么?
飘泊万里,常年作客他乡,更添悲秋情绪,晚 年多病,更何况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登万 台里 悲 秋 常 作 客 , 百 年 多 病 独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登高》借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长年 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 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 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 “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 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 “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 “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 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 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 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四)、从“万里”、“作客”、 “百年(老年)、“多病”、“独” 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 的思情?
宋代罗大经曾 说“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 多病独登台” 含有八层意思, 你能读出几层 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 对偶又极精确。
体会沉郁顿挫的诗风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 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
杜诗的沉郁与伤感或忧郁有质的区别。 杜甫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 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 人的苦难,更多的是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 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 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 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 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 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表现为独有的“沉郁 顿挫”的风格 。
北师大高中必修4《登 高》信娜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视频下载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 客滞江汉时所写 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 用了“片云”、“孤 月”、“落日”、 “秋风”几个意象, 请分析其情景交 融的意境
登高诗
• 一、登高望远,思亲怀乡
登高怀人 客中思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诗
• 二、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感怀伤时
登幽州台歌
抒身世之悲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高诗
• 三、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高瞻远瞩 登鹳雀楼 积极进取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情长景江交滚融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 地之远也 悲秋——— 时之惨凄也 作客——— 羁旅也 常作客——— 久旅也 百年——— 暮齿也 多病——— 衰疾也 登台——— 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杜甫
忧国忧民的文人形象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 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 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 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 终于悲,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
高考链接
•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的感慨,抒 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 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 2.《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 物特点的句子是:——,——。
北师大高中必修4《登 高》涂琼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视频下载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重阳节前后,拖着残破的身躯,他,一个 人登上了白帝城外的高台,寒风中倔强的 他显得格外孤独、孤单、孤傲。这是一个 哪怕“穷也兼济天下”的伟岸身躯,这是 一个哪怕知道前途坎坷也依旧执着前行的 倔强身影,这更是一个永远屹立在中国人 心中的不倒永恒,这,就是杜甫!那个永 远的杜甫!
二、深入文本,体会感情
(一)想象写景诗句,体会作者感情
• 注意啦:1、充分发挥想象。
•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
3、以第一人称进行还原。
•
4、三分钟之后抽查。
•
5、用恰当的感情将之读出。
• 我登高凭远,却天高风急, 哀猿残啼,无尽悲戚。
• 我低头叹息,却清渚白沙, 孤鸟无依,伤心不已。
• 我环顾周遭,却萧萧落木, 衰败凋零,满世倾颓。
被后人称为 “诗圣”。 其诗“诗史”。(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 • 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 主要生活概括:年少优游、仕途不顺、战乱
流离、为官时期、西南漂泊、 江舟长逝
杜甫的诗歌: 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安乱时期 《石壕吏》“三吏”“三别”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登高
杜甫
六盘水市第七中学 涂琼
关于作者
• 姓名:杜甫(子美) • 时代: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 派别:现实主义 • 称呼:与李白合称“李杜”。
北师大高中必修4《登 高》吴燕PPT课件教案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登高杜甫一、教学目标、1. 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二、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古代风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饮酒,可以长寿消灾。
士大夫又有登高言志、赋诗抒怀之传说,所谓“君子登高必赋”。
诗歌中的登高:(二)整体分析: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凄楚、悲伤、悲愤、孤独、沉郁。
(三)写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
(四)具体分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反复诵读,把握节奏,体味情感。
)1、第一联14个字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明确:14个字写了6种景物: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
2、在这些意象中,哪一个让你感受最深,请描绘一下。
“风急”——“急”字不仅传神地写出当时的季节特点,还寄寓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
曹丕在《燕歌行》中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句。
秋风本来就凉,江边的秋风就更凉,而江边高处的猛烈的秋风更是特别凉。
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寒意彻骨。
这种寒凉,不仅是诗人身体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地感受。
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每种景物用一字形容,却十分精准,可见炼字功夫之深。
北师大高中必修4《登 高》包娟丽PPT课件教案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于阔然处见凄然——比较方式赏读《登高》《登岳阳楼》一、设计理念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全盛时期,诗歌题材包罗万象,在诗歌多维视角中,登高诗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题,登高诗中有如《登鹳雀楼》这样激荡着进取精神的壮丽诗篇,但更多情况下,登高望远、境界开阔,往往能引发诗人的壮志豪情,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开阔的境界却能逗引或加强诗人的飘零孤独之感、渺小无依之情、壮志难酬之绪。
作为古代“登高”诗作的“双璧”和近体律诗的范本,杜甫的《登高》、《登岳阳楼》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在教学中,我尝试将这两首“登高”诗整合起来,从诗景——诗情——诗魂三方面引导学生涵泳鉴赏,体会作者情怀。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
”语文教学专家张寿康教授也认为:“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在古诗教学中,如果适当地运用比较、不仅能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入解读文本,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高中语文课标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审美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受到优秀文化熏陶的同时,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家国、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课标还强调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能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的效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一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诗歌的诵读,更要专注于诗歌的意象、意境与情感的理解与鉴赏。
因此,教读诗歌,不仅要强化古诗词的诵读训练,更要从理解意象入手品味诗歌得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而理解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潜心涵咏的鉴赏习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的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登高》

《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诗的不同体裁、风格和两位诗人的人生态度。
2、在掌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语的丰富内涵。
设计理念:1、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说,爱说,想说。
2、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多元化。
3、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重点:诗句教学教学难点:诗意感受。
教学方法:搜集资料、创设情境、合作交流教学准备:1、课前进行预习。
2、搜集有关课题和作者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3、幻灯片:(1)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2)相关链接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社会各个方面都发展到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叫“盛唐”。
唐代文学特别是唐代诗歌发展到历史上的最高峰,诗坛上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和优秀的作品。
公元712年,杜甫生于此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
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正因为杜甫写出了诗史,所以人们称他为“诗圣”。
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也特别擅长律诗和绝句的写作,许多作品都是千古名篇。
如:(二)诵读作品,细读注释,理解词句。
(三)作品赏析:作为能够写出“诗史”的“诗圣”,杜甫的作品是博大精深的。
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安史之乱时期。
稍有历史常识的同学都知道,发端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杜甫也深受其害,被迫流落他乡,过着有家难回的痛苦生活。
北师大高中必修4《登 高》信娜PPT课件教案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导入:由登高诗导入一、学习目标一、复习鉴赏诗歌的步骤方法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景情关系三、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二、杜甫名句回顾以便了解杜甫重要的四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712-745)二、困居长安十年(746-755)三、深陷沦陷区和为官时期(756-759)四、西南漂泊时期(760-770)三、出示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接)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四、研讨文本思考:文有文眼,诗有诗眼。
你认为诗歌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诗意?五、问题探究(小组合作)问题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诗人心境如何?问题二、1、找出颔联的两个意象2、如果说“落木萧萧”代表生命的短暂,那么“不尽长江”代表什么? |3、拓展思维:列举所学的同等意境的诗句小结:诗歌前两联出现的“猿鸣”、“飞鸟”、“落木”、“长江”这四个意象分别代表了什么含义?问题三、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个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悲,你能品出几种?问题四: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此联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六、高考链接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读全诗,找准诗眼,理解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学习本诗的抒情方式,通过分析意象,感受营造的意境,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3、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心境,感悟诗人所抒之悲,认识到杜甫怀才不遇、潦倒失意但仍心系天下、忧国忧民、与命运顽强抗争的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前两联的意象,感受营造的雄浑悲戚的意境,体会情景交融抒情手法的妙处。
难点:感悟诗人所抒之悲,分析诗人形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诵读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回顾性导入
1、杜甫《登岳阳楼》中表现诗人身世飘零、亲友离散的凄惨处境的|诗句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2、诗人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体现其忧国忧民形象|的诗句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二)呈课题且读且思
1、初读诗歌,读懂诗意,感受诗情。
2、解题,何时何处何人“登高”?(767年夔州独自——登高)
3、找出集中体现全诗感情的“诗眼”。
(悲)
请学生示读,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三)品读诗歌感受诗境
1、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悲”的呢?直抒胸臆(颈联、尾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景呢?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
(秋风凛冽,天高云少,猿猴的啼叫声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飘下落叶,望不到尽头的江水急速翻滚,奔腾而来。
)
3、分析意象特点,感受诗歌意境。
急风、高天、哀猿啸、清渚、白沙、旋飞的鸟、萧萧落木、滚滚长江
雄浑悲戚
4、前两联诵读指导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学生自主品读,教师点拨,学生齐读。
(四)知人论世走近杜甫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漂泊西南已有七年,当时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这年秋重阳节,杜甫登高临望,写下此
诗。
(五)精读诗歌感悟诗情 1、作者悲何?
悲眼前秋景(猿哀啼、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悲常年漂泊异乡(万里悲秋常作客)
悲时光流逝、人生易老、年老体衰(百年多病)悲亲友离散、孤独寂寞(独登台)悲仕途坎坷、功业未就、壮志难酬悲国运艰难、忧时伤世
2、诗人是否就此一味低沉了呢?潦倒新停浊酒杯(自我反思、自我劝勉)
怀才不遇、潦倒失意但仍心系天下、忧国忧民、与命运顽强抗争 3、后两联诵读指导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自主品读,教师点拨,学生齐读。
(六)练习巩固
1、《登高》前两联从哪些角度描写的景色?(远近、俯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2、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具体分析。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
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
(七)板书设计
登
高杜甫
(八)作业布置熟读背诵全诗,并默写。
|
悲|
萧瑟秋景常年漂泊
时光流逝、年老多病仕途坎坷、功业未就国运艰难、伤时忧世|
直抒胸臆寓情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