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_复习课件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六课认识论知识点总结课件(共16张PPT)

复习注意把握:
分清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实 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 有两个: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 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 验,他们都是实践的产物。
真理观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⑴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准主观同客观相符 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⑵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 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 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 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 反复才能完成,人们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过 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的认识经历着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类认识 是无限发展的,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 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人们的认识是一种波浪 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⑴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 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 会变成谬误。 ⑵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 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 的、历史的统一。 ⑶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这要求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 误。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真理观)
⑴从真理本身看——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 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 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要求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 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 PPT课件

种
3、下意识(直觉)
水
人在不注意或略微注意的情形下的觉知状态 4、潜意识
平 蕴含在意识层面之下的观念、欲望、想法、恐惧等 被控制和压抑而使个体在当时不觉知的意识状况
心理状态 注意
第二节 认识与实践
我们能获得
陆
真理吗?
游
我们怎样 获得真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
我们能获得 真理吗?
天赋观念论
笛卡尔认为,如果,我们不能从感觉经验 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如果真正的知识是根 据某种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推理的结果, 那么这些基本概念和原则就必定是头脑所 固有的,是天赋的或先验的。
物质
生理 (N系统)
精神 (意识)
唯物论
认识论Leabharlann S SS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 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方法论
与第一章、第三章的逻辑关系
第一章
物质世界 运动规律 意识能动
第二章
认识规律 指导实践 改造世界
第三章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历史发展 群众决定作用
本体论(唯物论 和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观
揭示了: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人类社会相互转化的 过程及意义
柏拉图
笛斯 卡宾 尔诺
莎
莱 布康 尼德 兹
乔姆斯基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 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能 力
知理 识论 性 因经 素验
非情 知感 识 性 因意 素志
实
践 个体主体
主
体 群体主体 基
本 形
人类主体
态
第二,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是人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自 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形式。
认识论-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共28张PPT)

√
(2017·北京文综·T28)太空科技助力“健康中国”。“天舟一号”上开展的太空干细胞实验,旨在更细致地揭示人体干
细胞定向分化为骨细胞的过程,该研究有助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治疗。医学科技的探索不局限于地球表面,也能在太空
中开展,这表明 ( )
A.人类意识来源于客观对象,它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主观性,但需要依赖于客观实践
原理:(1)区别:真理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谬误则是 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2)联系 :①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 ②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历史条件、不切实际运用于另一条 件,真理就变成谬误。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接下来,我国围绕开展空间实验室任务和空间站建设工作,将继续进行
一系列试验与技术验证。这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D.认识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
(2018年高考海南卷政治2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拓展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2017年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
一方面,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面人人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绝对的。 另一方面,真 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当客观情况或实践发生变化时,原来属于真理性的认识有可能成 为谬误,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相对的。
(3)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①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表现在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认 识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从形式上说是主观的,是主体对客观对 象的正确反映,它以观念的形式存在。 ②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 本要求。
第六课认识论复习课(2020)

例题赏析: 材料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将法制教 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 知识课程”的要求,2016年7月教育部.司法部等部门颁 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大刚提出。开展青少年法 治教育,要以宪法为教育为核心,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 育的各个阶段。 材料二 某中学在帮助学生掌握法律基本知识的同时,积 极开展模拟家庭.法治情景剧展演.法治社会调查等活动,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陶冶法治情感。养成规划意 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从认识角度,说明在法治教育中为什么要引导青少年学以 致用。
参考答案: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 只有学以到致用,才能提升青少年 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陶冶法 治情感。(1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分) 只有学以到致用,才能用所学的法 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养成尊法守 法的习惯。(1分)
典型题例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初步认识,再到 提升为社会价值目标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受 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 系时强调“人定胜天”,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 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 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日益 严峻,为此,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 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列入 新发展理念,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章, 再到“建设美丽中国”写入宪法。
(2020•江苏合格性考试)中国科学院国 家天文台2019年11月28日宣布,其研究团 队依托郭守敬望远镜发现了一个迄今为 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这表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认识是实践的基础
第十三讲认识论ppt课件

•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必须自觉地
掌握唯物辩证法,避免和反对静止地、片 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 经验派与理性派的观点之所以最终在认识 论的全体上都陷入错误,其思想上的根源 就在于两派都是受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支 配,既看不到认识活动是一个发展过程, 又在一系列问题上各执片面。(正确处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理智中的没有不先在感觉中”这一古老原则, 也就是认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原则,从人类认识的 总体来看是符合实际的。特别是就唯物的经验主 义来说,这一原则意味着肯定人类的一切知识首 先总是由于客观存在的事物,通过感官影响人的 意识而产生的。这就是把认识看作主观对客观的 反映,并把感觉看作联系主观与客观的纽带或桥 梁。这种反映论的根本观点是正确的。从人类认 识过程的总体来看,不是通过感官接受外物的影 响两先获得一些感觉印象和观念,整个认识过程 就无从发生。
• 首先,人类认识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关于事
物的规律性认识即“真理”,而根本的目 的则是以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去规范人的思 想与行为,改变世界的现存状态以满足人 自己的需要。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这既 是认识(获得真理性的观念)的根本动力,也 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因此,人们追求什么 样的真理,怎样去追求真理,如何去对待 真理,都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 3、树立正确的真理观 • 在认识论的意义上,真理问题的实质是思想的客
观性问题,即人的思想能否表述客观规律,人的 思想如何表述客观规律,以及怎样检验思想的客 观性等问题。
• 然而,人的认识是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环节
而存在的,是在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扩展 与深化的。所以,真理问题并不是单纯的认识论 问题,而是与价值观和历史观等众多哲学问题密 不可分的问题。我们应当从开阔的哲学视野去看 待真理问题。
认识论PPT教学课件

的本质和规律。这是认识 这是认识的第二次
过程的第一飞跃
飞跃
联系 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是不同的两次飞 跃,不能混为一谈。同时,又要看到他们统 一于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
4、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
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种: 一是通过亲身实践而获得的直接经验; 二是从他人那里或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而获得的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为无论是从书本中学到的知
2、意识、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真理、科学理论的比较
(1)意识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强调的是反映结果, 属于唯物论范畴,它与物质概念相对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 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也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范畴,
与实践概念相对应。二者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 识属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阶段。二者都属于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贯彻
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 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
高考命题规律总结
1、命题知识点
从近几年命题涉及内容看,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 证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实践的特征,实践和认 识的辩证关系是常考考点。特别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是历年考试中的重头戏。
认识论复习ppt课件

AA.历史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我国通过制定“十一五”规划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体现了实践是
A.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 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
8
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经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
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
1
哲学全书基本框架
马
唯物论 4、5课
克 思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
第6课
主
义
辩证法 7-10课
哲
学 历史唯物主义 11、12课
辩证唯物论=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认识论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
2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关。这说明实践是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C.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
D.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某地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看到有的地方培植高档鲜花取得
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于是也号召农户培植高档鲜花,但是由于水土
不宜和技术原因,致使农民损失惨重。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思考:Δ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判断)。
5
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①蜜蜂酿蜜 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③神七飞天④鹦鹉学舌 ⑤《物权法》颁布实
B 施⑥教师教书⑦修身养性
A.①②③④
高中政治认识论复习课件

专题复习知识归纳1. 发挥主观能动性(1)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
)(2)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想”。
(包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科学地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等。
) 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包括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有害为有利,如兴建三峡工程;以及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物原先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事物,如“克隆羊”。
)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3)之所以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因为:第一,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第二,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第三,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是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4)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做到:第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尊重客观规律,一定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任何夸大主观能动性或不顾实际条件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第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随着实践与学习的积累而不断增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施⑥教师教书⑦修身养性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 ③⑤⑥⑦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来源与获 得认识的途径是 一回事吗?
实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践
1、实践提供认识工具
是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实践提高认识能力
认
3、实践提出新问题,新要求
识
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基
部 分
(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 追求和发展真理)
易混易错点: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既是一种客观物 质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人 认识世界
实践 自然界
类
客观世界
活 动
改造世界
人类社会
主观世界
实践其实就是人们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物 质性的活动。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具有上升性
【总结】本单元常用的重要原理 (世界观+方法论)
实践的特征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起反
认
作用,正确认识对实践起积极推动作用,
识
(必须立足实践,重视调查研究,又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论 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间接经验是相对直接经验而言,最终来源于实践。 第三,从知识总体而言,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
5.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
指导
实践
改造 客观 世界
实践 结果
4.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 参加实践。
错。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来源有且只有一 个,就是实践。认识的途径: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 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③因此,认为“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观点是不科 学的。我们要不断地追求真理以指导实践活动,避免 盲目的实践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
存在的。
①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 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 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
②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 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 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8..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 含着谬误。
错。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 容混淆。
9.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错。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①蜜蜂酿蜜 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③神七飞天④鹦鹉学舌 ⑤《物权法》颁布实
5.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也可以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错。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因此,真理是客观的。 错。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7.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
错。见课本P47,复习记忆:真理的含义,判定是否真 理的标准,认识的主体差异性。
础
认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指导
实践 改造 客观 世界
实践 结果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 践是不存在的。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主 观能动性,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 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因此,辨题观点有其 合理性。 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但认识有正确 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则会带来消极的作用,使实践陷入误区 。我们讲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 为指导,导致失败。
③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并不排除单个人活动 的存在,只是指这种活动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 存在。
4.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途径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获得认识的途径: 1、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 2、学习书本知识获取间接经验。
获取知识的途径
多种多样的
认识的来源
唯一的,即实践
思考:为什么书本知识不是认识的源泉呢?
求索真理的历程
哲学全书基本框架
马
唯物论 4、5课
克 思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
第6课
主
义
辩证法 7-10课
哲
学 历史唯物主义 11、12课
辩证唯物论=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认识论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 知识体系
人的
认识
从何
求
而来
索
真
理
的
历
在实
程
践中
追求
和发
展真
理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另外补 充认识对实践 的反作用)
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三个 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