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音乐欣赏
琵琶行音乐欣赏

04
音乐演奏技巧
琵琶演奏技巧
弹拨方式
速度与力度
琵琶的弹拨方式有指弹和拨弹,指弹 是用手指弹奏,拨弹则是用拨 常重要的技巧,能够表现出音乐的情 感和节奏。
音色控制
琵琶的音色可以通过左手的按弦和右 手的弹拨方式来控制,如通过改变指 甲的角度和触弦的力度来调整音色。
调性转换
乐曲在调性上进行了多次 转换,通过调性的变化, 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和张 力。
和弦进行
乐曲的和弦进行丰富多样, 通过运用省略和弦、替代 和弦等手法,丰富了和声 的表现力和层次感。
03
音乐特色欣赏
琵琶技巧运用
01
轮指技巧
轮指是琵琶演奏中的一种重要技巧,通过五个手指连续循环敲击琴弦,
营造出流畅、圆润的音色,表现出丰富的音乐层次和旋律线条。
02 03
拨弦技巧
琵琶的拨弦技巧能够产生明亮、清脆的音色,常用于弹奏轻快、活泼的 音乐段落。通过拨动琴弦,能够突出琵琶的独特音色,营造出鲜明的节 奏感和动力感。
滑音技巧
滑音是琵琶演奏中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技巧,通过手指在琴弦上滑动,从 一个音滑到另一个音。滑音能够表现出音乐的旋律线条和情感色彩,增 强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音乐与文学的结合
文学题材的运用
琵琶音乐经常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如唐诗、宋词等,通过音乐的方式呈现出文学作品中 的情感和意境。这种文学与音乐的结合能够让听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音乐与诗歌的融合
琵琶音乐与诗歌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琵琶曲目都是根据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创作的。演奏者通过演奏 琵琶曲目,将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转化为音乐语言,让听众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意蕴 。
对生活的启示与感悟
《琵琶行》音乐描写及意蕴赏析

《琵琶行》音乐描写及意蕴赏析唐代,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王、杨、卢、温、李、张等一大批著名诗人及词人均有佳作传世。
而在唐诗创作中,歌行体作品较少,尤其是诗仙李白之后,似乎再没有一个人能达到与他相提并论的高度了。
唐诗“多姿多彩”的特点之一,就是富有音乐性。
因为,当时的乐器种类繁多,如笙、笛、箫、琴、瑟、琵琶、箜篌等都很盛行,所以文学家们也从这些乐器中获得灵感,写下了许多关于音乐的千古绝唱。
在众多的诗篇中,元稹的《琵琶行》堪称音乐描写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
元白《琵琶行》主要是以琵琶声音作为音乐描写的对象,写了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声音。
全文约两千七百字,主要内容是写琵琶女的身世,着力刻画了琵琶女动听的演奏技艺。
“其间旦暮闻何物?”起句便令人叫绝,一连三问,犹如急管繁弦,真好比是琵琶女以素手拨弄、快速弹奏一般。
本段诗作,乍看起来,可谓信手拈来,却深藏着作者极为丰富而深邃的想象力,突出了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奇妙与动听,使我们似乎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陶醉在动人的音乐声中,回味无穷。
听到音乐描写,仿佛置身于琵琶女演奏的境界里。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女婉转悠扬的琵琶声,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给人以余音绕梁的美感享受。
如此的动人心弦,怎能不令诗人浮想联翩,产生无限遐想呢?随着节奏越来越急促、紧凑,描写琵琶女的动作神态也愈发精彩:她开始是“夜深忽梦少年事”,一个“忽”字说明了音乐声来得非常突然;接着又继续弹奏,把原来抒发悲苦凄凉之情的乐曲弹奏得渐入佳境,显现出喜悦轻快的音乐情绪;她还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功,继续努力,终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诗人就是通过这几句音乐描写的诗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激烈而悲壮的战斗场面,表达了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如此精美动人的音乐描写不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优美绝伦的音乐中,而且使诗人也在音乐声中有感而发,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琵琶女的遭遇正如诗人自己的遭遇,在音乐声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琵琶行》音乐描写及意蕴赏析

文学WEN XUE2017.07《琵琶行》是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伤感诗。
《琵琶行》中有种类繁多的物象和丰富多样的色彩,作者巧妙地将音乐艺术转化成了语言艺术,将诗中的伤感之意刻画得淋漓尽致。
本文主要分析《琵琶行》中独特的音乐描写艺术与音乐意象,以期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这首诗。
一、《琵琶行》的音乐描写1.主观情感的倾注《琵琶行》中有大量的音乐描写,音乐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倾注大量主观情感,全诗围绕情感展开跌宕起伏的音乐描写。
诗句的上半部分主要写为琵琶校弦试音,后半部分则是用音乐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用音乐打开听者的心扉,令听者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琵琶行》的情感主线离不开悲凉,其情感描写具有独特的视角,将诗人的心境全然表达了出来。
琵琶女每弹奏一曲都是在诉说自己的悲惨命运,每一个音符都流露出万丝愁绪,好像将自己一生的不如意都表现了出来。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手法实为高超,诗中的情感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在描述琵琶女弹奏的音乐时,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也抒发了出来。
细腻的情感描写感人至深,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将这些年的不得志都发泄了出来,真切的情感加上音乐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最终的表达效果震撼人心。
2.修辞手法的运用《琵琶行》全诗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首先比喻和通感运用得最为频繁,主要是将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的实物,将无形的思想化为有形的物体。
音乐具有独特的表达形式,所表达的情感是抽象而无形的,人们往往不能直接将它表达出来。
一般诗人会借助一些有形的物体,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抒发出来,但是有些转瞬即逝的情感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此时就需要用音乐将这种细腻的情感喧然于口。
有时诗人用再细腻的笔触也无法捕捉到这些情感,那么就可以通过修辞手法来表达。
二、《琵琶行》音乐意象的音乐意蕴1.在音乐描写中表现演奏者的情感体验《琵琶行》中存在繁多的音乐意象,这些音乐意象有着深厚的音乐意蕴,诗人通过对弹奏者音乐的描写,可以侧面描写出演奏者的情感体验。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描绘了南诏国的风景和当地音乐文化。
其中,作者对琵琶音乐的描写非常详细,展示了琵琶的美妙之处。
以下是《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第一章:琵琶的外观和音质作者首先对琵琶的外观进行了描写,称其形状如月,琴身细长,音箱起伏有致,琴弦细软,琴柄逶迤。
接着,作者描述了琵琶的音质,赞美琵琶的音色宛如天籁之音,能够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第二章:琵琶音乐的技巧作者详细介绍了琵琶音乐的技巧,包括指法、拨弦和弹奏的方式。
他描述了琵琶演奏者的手指翩翩起舞,灵活自如地拨动琴弦,音乐韵律流畅自然。
他还表达了对琵琶演奏技巧的敬佩之情。
第三章:琵琶音乐的表现力作者通过描写琵琶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来展示其表现力。
他描述了琵琶音乐中包含的悲怆、哀伤、感伤等情感,以及琵琶演奏者通过琴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第四章:琵琶音乐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作者描绘了琵琶音乐与自然景观的和谐融合,称琵琶音乐在南诏山水之间回荡,如同其中的一部分。
他以琵琶音乐为伴,走遍南诏山川,欣赏自然景色,并将其与琵琶音乐相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第五章:琵琶音乐的艺术价值作者认为琵琶音乐的艺术价值非常高。
他称琵琶音乐可以传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美妙之处。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南诏山川的图片和琵琶演奏视频。
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指作者或权利人对其所著作的独占使用权。
2.知识产权:指由人类智慧创造的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权利。
3.著作权法:是规定著作权保护范围,确认著作权归属权和著作权人权利的法律。
《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简析

《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简析《琵琶行》历来被益为“摹写声音至文”(方扶南《李长古诗集批注》),是音乐描写的千古绝唱。
全诗以乐曲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写乐曲的生动美妙,写演奏技巧之高超。
诗人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卓越的文学技巧,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音乐,逼真地再现了完美的音乐形象,并赋予了它丰富的审美内涵。
1、准确的摹音。
诗人善于借助语言的声音来直接摹拟声音,主要手法是巧用叠词、双声叠韵等。
这些词语的运用准确地绘声拟音,增强了音响效果,加深了人们听觉的实感。
例如,叠词:瑟瑟、嘈嘈、切切……双声:掩抑、幽咽……叠韵:间关、阑于……等等,都准确到位地描摹了多资多彩的声音,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
2、生动的比喻。
诗人运用一连串的生动比喻来写虚缈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多种声音来比喻几个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粗重急骤;“如私语”,轻细委婉;“珠落玉盘”,清脆圆润;“莺语花底”,宛转流利;“泉流冰下”,滞塞不畅;“冰泉冷涩”,低沉停顿;“银瓶乍破”,突然爆发;“铁骑突出”,激越雄壮;“声如裂帛”,强音收尾,嘎然而止。
这里以声喻声,以形绘声,声情并茂,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激发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想象。
3、鲜明的层次。
诗人写了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四个乐段,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
第一乐段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出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第二乐段,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
接着乐曲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高潮时“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
第四乐段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
琵琶行中的音乐意境赏析

琵琶行中的音乐意境赏析琵琶行中的音乐意境赏析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思想感情)融合为一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导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意境赏析,欢迎阅读。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诗篇,它描写的是“十三学的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后因年长色衰而被迫“委身为贾人妇”的“长安倡女”为知音客人演奏琵琶曲的情境。
后人曾对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过许多注释和白话解释,但大多都是从文学角度而不是从音乐角度进行阐述。
其实,具有高深音乐修养的白居易在诗中对其演奏所表现出的至高音乐境界和丰富感情内涵的理解以及精湛音乐技巧的描写,已使《琵琶行》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最生动、最深刻的作品之一。
以下按诗歌顺序对有关诗句进行艺术意译和潜在音乐意境的阐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㈠、此句亦寓意艺术作品的成功创作并非是一日之寒和一蹶而就的,它往往是创作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千呼万唤”、“众里寻他千百度”后方得“始出来”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成功。
㈡、音乐是一种寓意无穷的艺术,因而总给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不尽之感。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㈠、深刻的生活体验和良好的艺术素养是产生“心理音乐”的必要基础,而“心理音乐”———“先有情”又是能创作和演奏出感人的“物理音乐”——“曲调”的必要基础。
㈡、演奏前要对作品背景、理想内涵等了如指掌,演奏时要先进行必要的思想和感情酝酿,以达到深入音乐而忘我的演奏心境。
㈢、形象思维、以“情”动人是音乐感染力的基本形式。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㈠、音乐中的每一个声音都应是富有思想和感情的,都应该是有生命的。
㈡、低沉的音色常常能表达掩抑在内心深处的思绪。
㈢、坎坷的生活能够孕育出优秀的思想,“不得意”的遭遇是强者培育艺术的沃土。
《琵琶行》(音乐鉴赏)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好处:更好地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 和音乐感人的艺术效果。
3、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可以使音节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案:(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 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总结:描写音乐的方法和角度
1、运用新颖精妙的比喻化抽象为形 象具体。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3、运用叠词、双声叠韵词。 4、通过环境描写音乐效果。
• • • • •
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 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 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 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 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
诗 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音乐特点
粗重急促 亲切细柔 圆润清脆
悠扬悦耳 低沉抑郁 激越高亢 气势雄壮 戛然而止
以 形 喻 声
以 声 喻 声
将抽象的音乐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两首诗都表现出诗人什么态度, 立意是否有深浅之别。请作 简要分析。
拓展练习: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 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明确:崔诗借景抒情、比喻 罗诗对比、反问
《琵琶行》音乐意境赏析

关于《琵琶行》音乐意境赏析一、导入课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幽静、恬淡、闲适的心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让我们领略了塞外风光的雄奇壮美和滔滔长江的雄浑壮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抒写了亡国之君的满腔幽愤和无尽哀愁。
二、什么是意境?(胶片1)好的诗人,常常能够使意境“景中有情,情中含景”。
(胶片2)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胶片3)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营造怎样的意境?答: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意境:秋夜幽寂清冷。
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教师小结:(2)刚才同学们的答题时,有三点值得肯定:一是对诗中所写之景的再现做得很好。
二是对感情的把握比较准确。
但有一点做得不好,哪一点?接下来我们要共同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准确的概括诗歌的意境。
三、概括诗歌意境的方法概括诗歌意境的方法毛翰在他《诗美创造学》阐明了一个观点:意象与意境是一实一虚,一真一幻;意象让人从旁观赏,意境却让人身入其内、神游其中。
他还用一个公式来阐明二者的关系:意境=意象+氛围(胶片4)所以我们在思考如何概括意境的特点的时候,可以按以下步骤做:(胶片5)首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
一、善解意象。
二、巧析意境。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
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
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
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叙述了 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 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后半 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思考: (1)琵琶女的人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 转折点?
(2)这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 表达效果?
(3)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1)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 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
凝绝不通声暂歇
琵琶曲调有哪些起伏 变化?请简要概括。联系 全文,能否从音乐的变化 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 活变化的轨迹?
似诉平生不得志
。
------“抑郁曲”
大珠小珠落玉盘
。 ----“欢乐曲”
幽咽泉流冰下难
。 ------“沉思曲”
铁骑突出刀枪鸣。 -----“悲愤曲”
从音乐中捕捉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 。 她通过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
(2)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 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 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 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3)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 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 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 控诉。
本文思路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琵琶行
白居易
1.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 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比喻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比喻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音乐 繁密(粗重) 幽细 清脆圆润 宛转流利 低沉入微 激越雄壮 激越雄壮 戛然而止
大弦嘈嘈如急雨
四
弦
一
间 关 莺 语
声 如 裂 帛
花
底
滑
水 浆 迸
刀 枪 鸣
小弦切切如私语
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 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 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 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
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 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 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 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 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 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 “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她 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 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似诉平生不得志。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 忽高忽低,交织起生动的乐章,唱出 了她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 “大珠 小珠落玉盘” 分明是她往日的欢声 笑语,盈盈入耳。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 幽 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 咽 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她心中 泉 难以言表的苦楚。她“年长色 流 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冰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 下 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 难
寸断?
铁
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 骑
节奏表达她对命运的不平之感 突
与愤懑之情。薄情的丈夫“重 出
利轻离别”,让她空船独守。 刀
这现实怎能不使她痛不欲生, 枪
悔恨交加?
鸣
3、请你谈谈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 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 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