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友谊之树常青 》教学案例与反思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让友谊之树常青》》教案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

第五课交友的智慧第1课时让友谊之树常青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如何使友谊之树常青教学难点:掌握理解和宽容他人时要讲原则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由三个问题引入:提起好朋友你最先想起谁?他(她)有什么特质吸引你?你们是怎么认识成为朋友的?2.师:由几个同学回答这三个问题并在学生的回答内容中引出本节课题《让友谊之树常青》。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建立友谊1.介绍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阴差阳错,灵珠和魔丸被调包。
本应是灵珠英雄的哪吒却成了混世大魔王,在命运的错位安排中,他能否交到朋友?能否逆天改命?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电影中哪吒命运的特殊性,思考在局限性和困难中如何建立友谊需要具备的心态、应掌握的策略和方法。
(1)营造氛围:利用电影的视觉冲击和故事吸引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反思分享:在良好、热烈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回到自己:假如我是哪吒该如何开始建立一段友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3)聚焦主题: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建立新的友谊,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聚焦主题,开始交友智慧的探索之旅。
2.探讨有关建立友谊的困惑(1)学生分小组进行探讨交流,假如你是哪吒,应该如何才能交到朋友?(2)全班交流,小组发表观点。
提示:(1)交朋友需要主动,这是我们建立友谊的重要方法之一。
交朋友是否任何时候都主动,如果像电影中,大家都害怕哪吒,又该如何主动?(2)如果同学有缺陷或者不足,他(她)想和我们做朋友,我们该如何处理?学生观看电影中,哪吒和敖丙交朋友的视频,找到建立友谊的方法。
教师总结: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
无论怎样,敞开心扉,主动表达,朋友才不会彼此错过。
建立友谊,需要持续的行动。
在行动前要有恰当的期待,即使对方拒绝,也并不意味着自己不好。
目标导学二:呵护友谊师:朋友之间的友谊,刚开始就像小树苗一样脆弱,“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我应该如何精心呵护,经受风雨的洗礼、时间的磨砺?学生分小组讨论,选出几个小组说出他们的答案,并写到黑板上。
《让友谊之树常青》教案

《让友谊之树常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友谊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持友谊需要付出努力。
2. 培养学生换位思考、沟通的能力,提升人际交往技巧。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珍惜身边的朋友。
二、教学内容1. 友谊的定义与重要性2. 保持友谊的方法与技巧3. 友谊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4. 珍惜友谊的实际行动三、教学方法1.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友谊的理解和经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友谊的意义。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场景,锻炼人际沟通技巧。
4. 小组分享法:鼓励学生小组内分享友谊故事,增进彼此了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友谊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友谊的定义与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友谊的价值。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友谊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持友谊的需要。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友谊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分享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享过程中的积极性与投入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分析友谊案例时的理解程度和观点。
3. 友谊观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友谊的认识和珍惜友谊的行动。
4. 课后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改善人际关系的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案例素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友谊案例,包括成功维护友谊的例子和友谊遭遇困境的实例。
2. 视频资料:寻找与友谊主题相关的视频素材,如友谊的电影片段、真实故事等。
3. 小组讨论工具:准备小组讨论所需的问题列表和讨论指南。
4. 友谊测试问卷:设计一份关于友谊观念和行为的测试问卷。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友谊的重要性,掌握保持和维护友谊的方法与技巧。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友谊中的挫折和困难,学会化解矛盾和冲突。
八、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课堂氛围,可使用friendship 等相关主题的图片、标语等装饰。
《让友谊之树常青》教学反思

第五课第一节《让友谊之树常青》教学反思
一、在本节课中,从教学目标出发,通过课前播放歌曲《永远是朋友》导入新课。
然后设置了情景剧《友谊之船扬帆起航》,通过五个小情景,逐一讲清怎样建立友谊?怎样呵护友谊?,接下来通过马克思的名言、特里范宁的诗,让学生再次感悟友谊的魅力,通过拓展空间升华主题,最后和开头呼应,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整节课环环紧扣,一气呵成。
通过设置情景剧的形式,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与朋友之间发生的小矛盾,通过老师引领、学生讨论回答,共同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从认知阶段到情感、态度、价值观阶段,最后达到行动阶段,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二、从课堂上而言,整体上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上,稍微前松后紧,拓展空间的问题、《友谊地久天长》的歌曲挖掘不深,让人有些许遗憾。
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灵活。
如在讲到交友时的伤害时,特意增加了“理发师知道国王长了一对驴耳朵”后怎么处理的,要求学生在为同学、朋友保守秘密时要有智慧,还要灵活,这样才不伤害朋友、伤害友谊。
四、在创新部分,除了教学设计中的“一案到底”是较有特色之外,还在这节课的开头、结尾选取歌曲来播放,很好。
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升华,以激发学生找好朋友的激情。
让友谊之树常青+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让友谊之树长青》教学设计课题《让友谊之树长青》教材版本人教版科目道德与法治学段初中授课时间课时1课时授课班级初一(一)班授课教师解读教材教材地位和结构《交友的智慧》是第二单元的第五课。
本课由引言和两个项目内容组成。
引言说明和朋友交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然后用三个问题引发学生对于建立友谊、呵护友谊以及网络交友的思考,提示学生建立和发展友谊需要方法和智慧,导人新课。
项目1“让友谊之树常青”,通过让学生回顾自己交朋友的经历,让学生在第四课认识到友谊重要性的基础上,明确建立友谊,要有主动的心态,需要开放自己,需要持续的行动。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分享有助于建立友谊的方法。
然后,在学生已经建立友谊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友谊需要精心养护,要学会付出,也要学会处理交友中的冲突甚至是伤害。
教学目标1.了解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和持续的行动;懂得怎样呵护友谊。
2.能够掌握建立友谊的方法,呵护自己的友谊;学会正确处理交友中受到的伤害。
3.愿意开放自己并付出行动去建立友谊;正确对待与朋友交往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友谊。
教学难点呵护友谊。
解读学生学生步入青春期后,对父母和教师的依赖逐步减少,对同伴友谊的渴望逐渐增加,网络为学生的交友提供了一个平台。
学生作为网络交往的主体,既参与构建网络文化,同时也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
其中,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网络交往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过多时间花费在网络上;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部分学生不能慎重结交网友,不能全面认识网络对交往的影响。
针对以上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交往问题,本册教材设计了这一课。
解读方法教学准备教师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学案、课件;分好小组组织课前合作学习;学生学习准备:课前通过书本自学;课前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法探究式教学法、活动体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情境体验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学习《让友谊课前作教学准备,给学生布置课前预课前自主预习让学生预习本节之树长青》的课本内容习的任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说课稿带教学反思-5.1《 让友谊之树常青》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说课稿带教学反思-5.1《让友谊之树常青》一. 教材分析《让友谊之树常青》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友谊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建立和维护友谊。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友谊的价值,学会珍惜和呵护友谊。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注重人际关系,特别是友谊。
他们渴望建立自己的朋友圈,但又往往因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而感到困惑。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友谊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建立和维护友谊。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和呵护友谊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友谊的重要性,如何建立和维护友谊。
2.难点:理解友谊的内涵,学会在人际交往中呵护友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剧等形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道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
2.新课导入:介绍友谊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友谊的价值。
3.案例分析: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友谊的内涵。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建立和维护友谊。
5.情景剧:让学生表演情景剧,模拟人际交往中的友谊呵护。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友谊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友谊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去体验和感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让友谊之树常青1.友谊的重要性2.如何建立友谊a.主动交往b.真诚待人c.互相理解3.如何呵护友谊a.沟通与表达b.包容与体谅c.共同成长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他们对友谊的理解和感悟。
2.课后作业: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友谊的实践运用能力。
教案《让友谊之树常青》

教案《让友谊之树常青》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友谊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持友谊需要付出努力。
2. 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3. 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朋友的需求,提升人际交往技巧。
二、教学内容:1. 友谊的重要性:通过讲解友谊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友谊的价值。
2. 保持友谊的方法:教授学生如何主动沟通、倾听朋友的需求,以及如何在冲突中妥善处理。
3. 换位思考:引导学生学会站在朋友的角度考虑问题,提高同理心。
4. 友谊的拓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拓宽交友渠道,结交更多朋友。
5. 友谊的维护:教授学生如何面对友谊中的挫折,如何关心和支持朋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友谊的重要性、保持友谊的方法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友谊的意义。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友谊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角色扮演法:模拟友谊中的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沟通与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
2. 讲解友谊的重要性:阐述友谊对个人成长、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 保持友谊的方法:教授学生主动沟通、倾听、关心朋友的方法。
4. 换位思考:引导学生学会站在朋友的角度考虑问题,提高同理心。
5. 友谊的拓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拓宽交友渠道。
6. 友谊的维护:教授学生面对友谊中的挫折时如何关心和支持朋友。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活跃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角色扮演表演: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沟通技巧及对友谊的理解。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友谊的认识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5.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高友谊经营能力。
六、教学活动:1. 友谊分享会: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之间的趣事,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友谊。
让友谊之树常青-精品教案

《让友谊之树常青》教学方案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依据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谊。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还有“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
”2.内容解析本框共安排两目内容。
第一目“建立友谊”。
本目以如何结交朋友的活动导入,帮助学生明确如何建立友谊、呵护友谊。
本目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
其一,教材首先通过活动“你们是如何成为朋友的”,联系学生结交朋友的经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立友谊。
其二,教材鼓励学生在建立友谊时,要有持续的行动。
第二目“呵护友谊”。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
在建立友谊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呵护友谊。
本目主要表达了四层意思。
其一,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关怀对方。
其二,呵护友谊,需要学会尊重对方。
其三,呵护友谊,需要学会处理冲突。
其四,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
二、教学目标1.知道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和持续的行动;2. 愿意开放自己并付出行动去建立友谊;3.懂得友谊需要精心呵护;4.学会正确处理交友中受到的伤害。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友谊需要精心呵护教学难点:正确处理交友中受到的伤害四、教学过程五、课堂练习1.在人生旅途中,朋友伴我们同行,友谊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
下列有利于建立真挚友谊的是()A. 志趣相投,为我所用B. 广交朋友,来者不拒C. 主动热情,坦诚相待D. 敞开心扉,无所顾忌2.上自习课时,老师让大家复习昨天内容,小鹏的好朋友冬冬叫他一起聊天,小鹏并没有理冬冬。
为此,冬冬生气了,决定也不再理小鹏,不跟他做好朋友了。
如果你是小鹏你会()①保持冷静,不生冬冬的气②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③找到冬冬,向他解释上课没理他的原因④不管冬冬,去找新的朋友A.①③B.①④C.②③D. ②④3.“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一网络流行语启示我们()A.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友谊B. 珍惜友谊,用心呵护友谊C. 朋友之间应该坦诚,毫无保留D. 切莫轻交甚至滥交朋友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让友谊之树常青-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

让友谊之树常青-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前言友谊是人类重要的情感需求之一,而友谊的培养和维护也是中小学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道德与法治》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中,通过“友谊之树”的故事来探讨友情与道德的关系。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故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道德意义,促进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友谊之树”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认识道德与友情的互动关系。
2.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方式和技巧,掌握交友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能力目标:1.发现并分析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和不足,努力改进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2.培养学生的愿意关心、帮助他人的心理品质和优良道德风尚。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分析“友谊之树”故事中人物形象和情节,探究其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2.了解人际交往中的一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启发学生树立良好的友谊观和人际交往观。
教学难点:1.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中的良好品德和道德准则的重要性,进而建立自我修养和改进自我交往的目标。
2.启发学生体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朋友之间言简意赅”的交往理念,建立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
教学资源:1.“友谊之树”的故事描述;2.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规范和准则。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Step 1 自主探究1.班级固定成员学生自主阅读“友谊之树”的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形象。
2.老师作简要补充或解释,强调故事的道德教育意义和对人际交往的启示。
Step 2 精确归纳1.老师组织全班学生归纳出“友谊之树”中的道德意义和人际交往成败关键因素。
2.学生归纳出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朋友之间要诚信相待;–善待朋友,尊重他人人格;–交往时要稳定和理智,追求精神和内在的共鸣;–知己知彼,相互包容谅解。
Step 3 深刻领悟1.老师以自身的经验为例,引导学生探究友谊培养和维护中的困惑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友谊之树常青》教学案例与反思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学会和同学朋友建立真正的友谊,友爱同学,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情。
能力:2、学会与同学、朋友正确地交往与沟通,提高与同学、朋友交往的能力。
知识:3、知道与同学、朋友正确交往的方式。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臧天朔的歌曲《朋友》,让会唱这个歌的同学跟着唱。
讲授新课
一、讨论交流展示自我
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的朋友有哪些优秀品质的品质,并记录下来。
二、探究交流(奋勇争先展示自我)
1、在交往中,我们为什么要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呢?又应该怎样去做呢?
2、找学生读“杨帆的故事”,并思考:
杨帆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3、考你一下:如果遇到下列情况,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1)一不小心弄脏了同学的白裙子
(2)无意中说错了话,伤害了同学的自尊心
(3)同学约自己一起复习功课,结果忘了。
(4)给好朋友指出了缺点。
通过上述材料,你能说一下从中得到的启示吗?
4、知识拓展:请给小故事续写结尾:
小明因为请了一个星期的病假,学习受到了影响,考试有两门不及格,他的同桌好友小丽非常着急,就鼓励小明树立信心,并在课后和他一起复习功课,帮助他补上耽误的功课。
考试前,小明对小丽说:“我还是没有把握,你能不能在考试时帮帮忙?”小丽……
请续写结尾:
5、讨论交流
当你遇到下列情况时,你会怎么办?
(1)当同学、朋友生病不能到校上课时
(2)当同学、朋友遇到麻烦时,
(3)当同学、朋友生活有困难时,
(4)当同学、朋友学习遇到疑难时,
通过上述材料你能说一下从中得到的启示吗?
教学反思:自然、巧妙地引入新课;设置问题时候,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请学生发言。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三维设计目标并努力实施。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以只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