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的评估与护

1.寒冷→中枢紧张性↑ →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 皮肤温度↓ →散热↓
2.炎热→中枢紧张性↓ →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 → 皮肤温度↑ →散热↑
二、 体温调节
一、体温调节的方式
1.自主性体温调节
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温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血流量,发汗、寒战等 生理调节反应,使机体的散热量和产热量水平一 致,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2.行为性体温调节
机体在不同温度环境中产生一定的姿 势和行为,以避寒或避暑以保持体温的相 对恒定。如人或动物避开过冷或过热的环 境向适宜的温度环境靠近,人在寒冷中拱 肩缩背,跑步,增加衣服等。
髓、脑干网状结构、 二、温度感受下器丘(脑th等erm。or含ec有ep热tor敏)
按位置神分经:元外(周w和ar中m枢- 温度感受器 按刺激s分en:sit冷ive、n热eu温ro度n)感和受器
2.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热敏神经元可 能起调定点的作用。
3.热敏神经元对温度的感受有一定的阈值,正常一般 为37。C,这一阈值就是体温恒定的调定点。当体核
温度超过37。C时,蒸发散热(出汗)增加;当体核 温度低于37。C时,发汗停止,体温调节性产热增加 。总之,当体核温度高于调定点温度时,散热就大 于产热;反之,当体核温度低于调定点温度时,产 热就大于散热。其结果是使体温返回到调定点。只 有当体核温度为37。C时,机体的产热和散热量才相
低热 37.3-38.0℃
中等热 38.1-39.0℃
高热 39.1-40.0℃ 超高热 41.0℃以上
人体最高的耐受热为40.6-41.4℃ 高达43℃极少存活
(一)体温过高
3.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
特
点: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标题: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引言概述:体温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异常体温可能是某种健康问题的表现。
正确评估和护理异常体温对于保障患者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体温的评估方法、常见异常体温的原因、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体温的评估方法1.1 使用体温计测量:口腔、腋下、肛门、额温等部位都可以测量体温,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测量。
1.2 电子体温计:电子体温计是目前常用的体温测量工具,操作简单、准确度高。
1.3 连续体温监测:对于需要连续监测体温的患者,可以选择连续体温监测设备,及时掌握患者体温变化。
二、常见异常体温的原因2.1 发热:感染、炎症、药物反应等都可能引起发热,需要及时找出病因进行治疗。
2.2 低体温:低体温可能是由于寒冷环境、体温调节功能失调等原因引起,应及时保暖。
2.3 高热:高热可能是由于中暑、感染等原因引起,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措施3.1 发热护理:及时给予退热药物、适量补充水分、保持室内通风等措施,帮助患者降低体温。
3.2 低体温护理:给予足够的保暖措施,如加厚被子、调整室内温度等,避免进一步降低体温。
3.3 高热护理:及时就医治疗,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保持患者休息,注意补充水分。
四、异常体温的监测4.1 定时测量体温:对于需要连续监测体温的患者,应定时测量体温,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2 记录体温变化:护理人员应及时记录患者体温的变化情况,为医生提供准确的数据。
4.3 注意体温变化趋势:观察患者体温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五、异常体温的预防5.1 预防感染:加强个人卫生、合理饮食、避免受凉等措施,降低感染的风险。
5.2 预防中暑: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暴露,适当补充水分,保持室内通风等。
5.3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体温异常情况,进行早期干预。
结语:对于异常体温的评估和护理,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保障患者的健康。
体温的评估和护理

对于体温过高的患者,可采用物理降 温方法,如用湿毛巾敷额头、擦拭身 体等。
药物降温
在医生建议下,可使用适当的降温药 物,如解热镇痛药,但需遵医嘱,避 免滥用。
补充水分
鼓励患者多喝水,补充因体温升高而 流失的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及时就医
若体温异常持续或加重,应立即就医 ,接受专业诊断和治疗。
分钟后取出读数。
优点
测量结果较为准确,适用于婴幼 儿和不能合作的成人。
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需要谨慎,避免损伤患 者肛门和直肠组织。患有直肠疾 病或刚进行过直肠手术的患者不
宜使用此方法。
红外线测温法
方法描述
使用红外线体温计对患者额头、耳部或其他部位进行非接触式测 量,根据测量的红外线辐射强度计算出体温。
这些生理性变化通常在一定范围内, 且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体温异常的定义和分类
• 低热:体温升高,但低于38°C。可能是由于轻度感染、炎症等原因引起。 • 中等热度:体温升高在38°C到39°C之间。可能是由于中度感染、炎症等原因引起。 • 高热:体温升高超过39°C。可能是由于严重感染、急性炎症、中暑等原因引起。 • 体温异常可能是疾病的一个症状,也可能是疾病本身导致的。在面对体温异常时,应及时就医,找出根本原因并进行针对
性治疗。同时,对于高热患者,应采取护理措施,如降温、补充水分等,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02
体温评估方法
口腔测温法
方法描述
将体温计放置于患者口腔舌下, 让患者紧闭口唇,测量3-5分钟后
取出读数。
优点
测量结果较为准确,适用于成人和 能够合作的儿童。
注意事项
不适合用于婴幼儿、精神异常、昏 迷、口腔疾病或刚进行过口腔手术 的患者。测量前应避免进食过冷过 热的食物或饮料。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异常体温是指人体体温高于正常范围(37℃)或者低于正常范围(36℃),通常是身体内部发生了某种疾病或者病理变化的表现。
对于异常体温的评估和护理,旨在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体温异常,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和护理的标准格式。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体温测量方法- 口腔测温: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者水银体温计,将温度计放置在口腔底部,嘴唇紧闭,等待一定时间后读数。
- 腋下测温:将温度计放置在腋下,将患者的手臂放置在身体两侧,等待一定时间后读数。
- 耳温测量:使用红外线耳温计,将耳温计插入患者耳道,等待一定时间后读数。
- 直肠测温:使用数字体温计,将温度计插入患者直肠,等待一定时间后读数。
2. 体温评估指标- 正常体温范围:36℃-37℃。
- 低体温:体温低于36℃,可能表明患者体内存在低温症、休克、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问题。
- 高体温:体温高于37℃,可能表明患者存在感染、发热性疾病、中暑等问题。
- 持续高热:体温持续在38℃以上,可能表明患者存在严重感染、炎症反应等问题。
- 高热伴寒颤:体温快速升高至39℃以上,伴有寒颤、头痛等症状,可能表明患者存在急性感染、败血症等问题。
3. 体温评估步骤- 确定测量体温的方法和频率。
- 在测量前,告知患者测量体温的目的和过程,并取得患者的允许。
- 根据测量方法进行体温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 分析体温测量结果,判断体温是否异常。
- 根据体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1. 低体温的护理- 提供充足的保暖措施,如加厚被子、使用电热毯等。
- 监测患者体温的变化,及时记录体温。
- 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寒颤、乏力等。
- 保持患者的体液平衡,饮食要有足够的热量和营养。
- 定期检查患者的肢体温度,确保血液循环正常。
2. 高体温的护理- 提供适当的降温措施,如使用冷敷、赋予退热药物等。
- 监测患者体温的变化,及时记录体温。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异常体温是指人体体温高于正常范围(37℃-38℃)或低于正常范围(36℃-37℃)的情况。
评估和护理异常体温对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方法和相应的护理措施。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体温测量通过使用体温计测量患者的体温,可获得准确的体温数值。
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口腔、腋窝、耳温和额温等。
在测量体温时,护士应注意以下事项:- 使用无菌体温计,并在每次使用前进行消毒。
-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体温测量方法。
- 遵循正确的测量方法,并确保测量环境的温度稳定。
2. 体温评估异常体温的评估应包括以下方面:- 体温数值的判断:将测量得到的体温数值与正常体温范围进行比较,判断体温是否异常。
- 体温的变化趋势:观察患者体温的变化趋势,了解体温是否呈上升或下降趋势。
- 体温与症状的关联:观察患者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头痛、咳嗽、腹痛等,以判断体温异常的原因。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1. 体温过高的护理当患者体温过高时,护士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保持患者环境的清洁和凉爽,确保室温适宜。
- 给予足够的水分,以防止脱水。
- 鼓励患者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 使用退热药物,如扑热息痛等,以降低体温。
-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和症状,及时报告医生。
2. 体温过低的护理当患者体温过低时,护士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保持患者环境的温暖,使用暖气或电热毯等设备。
- 给予热饮食物,如热汤、热粥等,以提高体温。
- 鼓励患者穿戴暖和的衣物和被褥。
-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和症状,及时报告医生。
- 注意防止患者出现冻疮或其他寒冷相关的并发症。
3. 病情观察和记录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和症状,并及时记录。
记录内容应包括体温测量时间、体温数值、体温测量部位、患者的症状和护理措施等。
这些记录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治疗。
四、异常体温的预防1. 环境控制护士应确保患者所处的环境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的情况发生。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体温是人体内部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体温范围是36.5℃-37.5℃。
当体温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会提示身体浮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方法和护理措施。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定期测量体温: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可以选择口腔、腋下、耳温、直肠或者额温等测量部位。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温方法。
2. 记录体温数据:测量完体温后,将测得的数值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包括测量时间、测量部位和体温数值。
记录体温数据有助于评估患者的体温变化趋势。
3. 分析体温变化:根据患者的体温数据,分析体温的变化趋势。
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者降低,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措施1. 降温护理:当患者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降温护理:- 赋予患者解热药物:根据医嘱,赋予患者适当的解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在给药过程中要注意剂量和给药时间,避免过量或者过频使用。
- 体温调节措施: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调整室内温度和湿度,保持通风良好。
可以使用冷敷或者冰袋敷在患者的额头、腋下或者腿部,匡助降低体温。
- 注意水分摄入:赋予患者足够的水分,保持水分平衡,避免脱水。
可以赋予患者冷开水、温开水或者含有电解质的口服液体。
2. 升温护理:当患者体温降低超过正常范围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升温护理:- 提供温暖的环境:调整室内温度,保持室内温暖。
可以使用电热毯、暖风机等设备提供额外的温暖。
- 赋予热饮食物:赋予患者温热的饮食,如热粥、热汤等,增加体内热量的摄入。
- 注意保暖:给患者穿上保暖的衣物,特别是保护头部、手部和脚部的部位,避免热量散失。
3. 监测体温变化: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记录体温数据,观察体温是否恢复到正常范围。
如果体温仍然异常,需要及时向医生报告,并根据医嘱采取进一步的护理措施。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课件

体温的测量方法
1 口腔测量
使用体温计放置在口腔下 方,关闭嘴唇,等待数分 钟,读数。
2 腋下测量
3 耳朵测量
将体温计放置在腋下,确 保腋下干燥,等待数分钟, 读数。
使用耳温计将探头插入耳 道,按下按钮,等待测量 完成,读数。
常见的体温测量工具
电子体温计
红外线体温计
准确、易于使用的体温测量工具, 常见于家庭和医疗机构。
炎症
身体组织受伤或受到细菌感染 时,可能引起体温升高。
药物作用
某些药物和药物反应可能导致 体温异常。
体温异常时的处理方法
1 物理降温
使用湿毛巾擦拭身体,保 持通风环境,帮助体温下 降。
2 药物治疗
3 就医咨询
根据不同的体温异常原因, 医生可能会给予药物治疗。
如果体温异常持续或有其 他症状,及时就医咨询医 生。
通过测量耳道或额头的红外线辐 射,来测量体温。
水银体温计
传统的体温测量工具,已逐渐被 其他电子或数字型体温计取代。
正确的体温测量步骤
1
准备
选择合适的体温计并准备好消毒用品。
2
位置
根据测量方法选择合适的测量位置。
3
测量
按照体温计的说明进行测量,注意读数的准确性。
体温异常的可能原因
感染性疾病
如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可以 导致体温升高。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PPT课件
体温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 的状态。
体温的重要性
健康监测
体温可以帮助评估人体是否 处于正常状态,是疾病和感 染的重要指标。
反应身体功能
体温可以反映人体的代谢速 率和内部环境的稳定程度。
第一节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第一节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3. 护理措施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1)保暖措施 若体温低于35℃以下称为体温不升。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特点:产热大于散热
(2)观察病情 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而产生。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
1. 昼夜变化
(1)稽留热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2. 年龄差异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中度:30~32℃
3. 性别差异
体温过低的病人不常见于( )
腋温
36.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4. 运动状态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
5. 用药作用
第一节 体温的பைடு நூலகம்估及护理
第一节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优选)第一节体温的评估 及护理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前置补偿
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 化分解而产生。
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能量,并转 化为热能以维持体温。
相对恒定的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生命 活动的重要条件。
因此体温被视为观察生命活动的重要体征之 一。
体温过低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常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 和不良预后。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1. 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轻度:32~35℃ 中度:30~32℃ 重度:<30℃,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23~25℃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2. 临床表现 体温过低时病人常有体温不升、皮肤苍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防 注 防碰碎爆裂 意 事 防测量不准 项 防意外发生
注意事项(一)
1.测量体温前,清点体温计数量,并检查体温计 2.注意各部位测温的禁忌与注意点
*口温测量禁忌: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 疾患、口鼻手术、张口呼吸者
*腋温测量禁忌: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 出汗较多者,肩关节受伤或消瘦夹不紧体温计者 *肛温测量禁忌: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心肌梗 死者
测口温
若不慎咬碎 立即清除碎屑 延缓汞的吸收
促进汞的排出
㈢ (三)测量体温技术
三 测腋温 、 体 腋下有汗应 温 先擦干
测 量 技 术 水银端放于 腋窝正中,紧 贴皮肤,屈臂 过胸 测温7-10min
㈢ (三)测量体温技术
三 、 取好体位 体 润滑肛表 温 插入深度:
测 量 技 术 3-4cm 测量时间: 3min 禁忌:腹 泻、直肠或 肛门手术者
情景病例
病例:女,35岁,以持续高热1周为主诉入 院,体温在39~40℃,24小时内体温波动在
1 ℃以内, 脉搏108次/分,呼吸24次/分,意
识清楚,面色潮红,口唇干燥,食欲不振。 请说说你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学习目标
掌握体温的正常范围
掌握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掌握正确测量病人体温的基本方法与注意事 项 熟悉发热程度的区分及临床常见的4种热型
40℃以上填写内容: 用红笔纵向填写入院 时间、分娩、转入、 出院、死亡的时间( 具体到时和分)及手 术(手术不写时间) 。手术病人由送手术 室者在体温单40℃以 上写“手术”两字。
40℃以下填写内容:①高 热物理降温30分钟后测得 的体温,以红圆圈表示, 并用红虚线与降温前的温 度在同一纵格内相连。若 体温不下降反而上升则用 红虚线飘灯笼,若原位不 动不作标记,只在护理记 录内描述。体温低于35℃ 者,则在35℃以下写“体 温不升”,前后不连线, 但有脉率仍需连线;
3、常见热型
(2)弛张热 体温在39.0 ℃以 上,但波动幅度大 ,24小时内温差 在1.0 ℃以上。最低 仍高于正常水平 。 常见于
败血症、 风湿热、 化脓性疾病
二 、 (3)间歇热 异 体温骤然升高 常 体 至39℃以上,持续 数小时或更长,然 温 后下降至正常或正 的 常以下,经过一个 评 间歇,体温又升高 估 ,并反复发作,即 高热期和无热期交 及 替出现。 护 常见于疟疾等。 理
测量T、P、R次数:新 入院无发热患者连续测 量4次后改每天一次,根 据病情随时监测;体温 39℃以上或35℃以下者 ,每4小时测量1次,体 温37.5℃~38.9℃者每日 测量4次,连续测3天体 温正常后改为每日1次; 告病重病人、告病危病 人根据病情q4h或按医嘱 测量生命体征。手术后 、分娩的每日测量3次。
生命体征的 评估及护理
复习旧课
什么是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
复习旧课
什么是生命体征?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合称为生命体症, 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 状态正常与否的可靠指标
◆
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
T 36.3-37.2℃ R 16-20次/min P 60-100次/min
BP 90-140/60-90mmHg
测 量 病人准备 技 术 环境准备
病人整体状况 测温局部情况
情绪稳定
休息30min
用物准备
(三)测量体温技术
1.评估
三 、 体 温 测 量 技 术
2.计划
3.实施
核对解释 ↓ 放置测量 ↓ 检测记录 ↓ 整理消毒
㈢ (三)测量体温技术
三 、 体 温
测 量 技 术 部位: 水银端斜 放于舌下 热窝处 嘱病人 闭口用鼻 呼吸 勿用牙咬 勿说话 测温 3min
注意事项(二)
3.婴幼儿、危重患者、躁动患者,应设专人守护,
防止意外
4.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符时,应予复测 5.患者不慎咬破体温计时,及时处理: *清除玻璃碎屑 *口服蛋清或牛奶
*若病情允许,可服用粗纤维食物
6.传染病患者体温计专用,以防交叉感染
想一想
病人李某,发热一周,体温持续在39-40℃,拟 诊发热待查,于上午8时入院。测T40.3 ℃,P110次 /min,R28次/min,BP135/90mmHg,神志清楚,面 色潮红,口唇干裂,体质消瘦,卧床不起,食欲差。 上午8:20给予退热剂后,体温降至38.9 ℃,大量出 汗,口干,下午2 :00体温升至39.8 ℃。 请问:1.李某发热呈何热型?依据是什么? 2.入院时的发热程度?为什么? 3.请根据病人情况提出护理措施。
二 、 异 常 体 温 的 评 估 及 护 理
㈠ 体温过高
1. 定义
2. 临床分度 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
37.5-37.9℃
中度热 38.0-38.9℃ 高热 超高热
39.0-40.9℃
41.0℃以上
人体最高的耐受热为40.6-41.4℃ 高达43℃极少存活
二 、 异 常 体 温 的 评 估 及 护 理
吸和心率加快、头
痛头晕甚至惊厥昏 迷
(一)体温过高
3. 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 →高热持续期 →体温下降期
特 点:产热<散热
体温恢复正
常 退热方式:骤降和渐降 临床表现:皮肤湿冷 血压轻度↓
二 、 异 常 体 温 的 评 估 及 护 理
2、 发热的过程
(1)体温上升期 特点 产热 > 散热 骤升 方式 { 渐升 (2)高热持续期 特点 产热 ===== 散热
(二)生理变化 一 、 影响因素 正 常 体 昼夜 年龄 性别 运动 用药 其他 温 及 生 理 性 一般波动范围不 变 超过0.5-1.0℃ 化
二 、 异 常 体 温 的 评 估 及 护 理
(一)体温过高
1. 定义
又称发热,由于各种原 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 枢的调定点上移,产热 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 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超过正常值的0.5℃或一 昼夜波动在1℃以上。 要素一:病因 要素二: 作用部位 要素三: 作用结果
(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3)退热期
特点
方式
{
散热 >产热 趋于正常 骤退 渐退
二 、 异 常 体 温 的 评 估 及 护 理
3、常见热型
(1) 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0--40.0℃左右,达数日或 数周, 24小时波动范 围不超过1.0 ℃
常见于:肺炎 、
急性传染 病如伤寒
二 、 异 常 体 温 的 评 估 及 护 理
呼吸
以数字表示,在呼吸栏相应时间内填写, 人工辅助呼吸的病人,在35度以下相应的 时间格内每天标记一次“辅助呼吸”或“ 暂停辅助呼吸”或“停辅助呼吸”。辅助 呼吸期间呼吸栏内不需记录呼吸参数(ICU 有监护记录单除外)。
脉搏短绌表示法
脉搏短绌病人测脉搏的同时必须测心率, 并在体温单上描绘结果,以红圆圈表示心 率,红圆点表示脉搏,两者之间头尾用红 线相连。要求呼吸、体温、脉搏应同步测 量并记录。脉率次数超过体温单上限无法 标示时,可在体温单35℃以下纵行写明“ 脉率每分多少次”,同时在护理记录上记 录脉率情况。心跳骤停病人体温单35℃以 下标记“心跳骤停”,前后不连线,并需 进行护理记录。
熟悉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查
了解体温的生理性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 体温的测量 方法
难点 常见热型判断 头发护理评估
学习内容
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三、体温测量技术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体温的定义
体温:通常指的是身体内 部的温度, 又称为体核温度。 特点:温度较皮肤温 度高且稳定。
一 、 正 常 体 温 及 生 理 变 化
(一)正常体温
1.体温的单位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
换算公式
℉=℃×9/5+32
℃=(℉-32)×5/9
(一)正常体温
一 、 正 常 体 温 及 生 理 变 化 2.体温的正常范围 成人正常体温范围及平均值
部 位 腋温 口温 肛温 正常范围 36.0~37.0℃ 36.3~37.2℃ 36.5~37.7℃ 平均温度 36.5℃ 37.0℃ 37.5℃
二 、 异 常 体 温 的 评 估 及 护 理
(二)体温过低
1.密热饮
4.心理护理 提高室温 暖箱
㈠ 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
三 、 体 温
测 量 技 术
可弃式体温计
电子体温计 红外线体温计
㈠ 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
水银体温计
(1)感温胶片 对体温敏感的胶片,可置于前额或腹部,根
相关知识
体温单输入
进入护理单据—三测单处理
新收病人生命体征输入
单个病人体温单输入
体温单批量输入
查看三测单
血压、过敏试验输入
体温单书写要求:
楣栏:每页第一日应 填写年—月—日;手 术后、分娩日期当天 为“0”。第二日为 “1”,至术后10天止 ,用红笔填写,第二 次手术当天Ⅱ-0;专 科转床填写格式,例 :病人从普外科转骨 科,普外科→骨科, 5床转6床,5床→6床 。
物理降温
二 、 异 常 体 温 的 评 估 及 护 理
(二)体温过低
1.定义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 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 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 疾病或创伤 导致体温低于正常范围 低温环境 体温不升:体温在35℃以 低温麻醉和药物中毒 下 2.临床表现 皮肤:白、紫、凉 呼吸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意识改变甚至昏迷
㈠ 体温过高
3. 发热过程
特
体温上升期
点:产热>散热, 体温升高
上升形式:骤升和渐升 临床表现:皮肤苍白无汗 畏寒
二 、 异 常 体 温 的 评 估 及 护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