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制度绩效与经济变迁

制度、制度绩效与经济变迁
制度、制度绩效与经济变迁

制度经济学

理论基础

扩展、提升篇(二)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诺思

“经济学家们已经正确地认识到经济学是一种选择理论。然而要改善人类的前景,我们必须理解人类决策的来源,这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

——诺思(2005,P。170)“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一点说,它们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

“institutions”基本上由三个基本部分构成:“正式的规则,非正式的

约束(行为规范,惯例和自我限定的行事准则)以及它们的实施特征(enforcement characteristics)”

制度分析方法论基础中三个基石性问题,即(1)人类合作(2)制度分析中的行为假定(3)以及人类交换中的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s)问题。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不仅有财富最大化的行为,还有利他主义(altruism)和自我约束的行为,而这些不同动机会极大地改变人们实际选择的社会结果。

诺思还认为,人们是通过某些先存的心智构念(preexisting mental consttructs)来处理信息各辨别环境的,因而这些先存的心智构念对制度的形成、维系和变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诺思还深刻指出,由于在人类的社会互动过程中,每个人所拥有的有关他人行为的信息均是不完全的,因而,每个人在社会选择中处理、组织以及利用信息时均存在着一定的心智能力上的局限(原因)。

“人的这种心智能力与辨别环境时的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便演化出了存在简化处理过程的规则和程序,由此而形成的制度框架则通过结构化人们的互动,限制了行为人的选择集合。”

诺思说“我的制度理论是建立在一个有关人类行为的理论与一个交易费用的理论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当我们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时,我们就能理解一种制度的存在,以及他们在社会运行中发挥了何种作用。”

为什么研究制度问题要从非正式约束开始呢?

(1)即使在像当代西方国家这样法制化比较健全的发达经济体中,正式规则也只是人们社会选择之约束的很小一部分(尽管非常重要),而人们社

会交往和经济交换中的非正式约束则普遍存在。

(2)在人类社会诸种文化传统中所逐渐形成的一些非正式约束,包括人们的行事准则(codes of conduct)、行为规范(norms of behavior)以及

惯例(conventions)等,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会在社会演化中对(行

为人)的选择集合产生重要影响。

(3)由于文化中衍生出来的非正式约束往往并不会对正式规则的变化作出即时反应,因而这些非正式约束嵌套在其中的文化则会在“制度的渐进

演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成了路径依赖的根源。”

正式规则包括政治(司法)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一般而言,政治规则决定经济规则。换句话说,产权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契约一般是由政治决策过程所产界定并实施的。当然,经济利益结构也会对政治结构产生影响,因而诺思提出“规则来源于自利”,从而“规则的设计通常将服从成本考虑在内”

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要点:有效率的产权结构是经济活力的源泉;国家决定产权结构,因而国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其功能是弱化偷懒和“搭便车”的道德风险,它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历史上国家的不稳定性,国家的兴衰。

尽管明确的规则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检验在不同条件下经济体绩效的实证

数据的基本来源,然而这些规则与绩效之间事实上并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经济组织的最大化行为型塑制度变迁方向的三个具体途径:

(1)派生出了投资于各种知识的需求;(2)有组织的经济活动,知识存

量与制度框架之间的持续互动;(3)作为组织的最大化行为的副产品,非正式约束也会有渐进性的改变。

非正式约束的主要作用是修改、补充或扩展正式规则。因此,正式规则或其实施的变迁将导致一个非均衡状态的出现,因为构成稳定选择理论的基础是一个

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约束以及各种实施在内的综合因素

理解制度以及制度变迁之困境的关键,就在于人们能认识到,他们生活在其中的那些构成行事准则和规则的东西是在长期中逐渐深化而成的。

制度分析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研究博弈规则,而是研究个人对这些规则的反映,尽管这些规则可以即时改变,但个人对规则变化却是一个极其复杂和缓慢的过程。规则的变化要求规范、惯例和非正式准则的调进。

为什么相对价格的根本性变化仍是制度变迁最重要来源?

相对价格的变化,不仅能改变“个人在人类互动中的激励”,而且能改变人们的口味和偏好,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一些“先存的心智构念”并最终导致制度的变迁。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解释变量,这即是说,一个微小的历史事件可能导致某些制度产生并没着某种路径长期沿存下去。

型塑制度变迁的路径的两种力量:

(1)报酬递增(2)明显的交易费用为其特征的不完全市场

在一个制度报酬递增的动态世界里,行为人的不完全或笨拙的努力所反映出来的是:以现有的心智构念——观念、理论和意识形态——来辨识复杂的环境是多么的困难。

发展路径一旦被设定在一个特定的进程上,网络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得自于历史的主观模型,就将强化这一进程。

人情关系依然是许多政治和经济交换的关键。产生这种人情关系的制度框架在演化过程中既不能带来政治的稳定,也不能使现代化技术潜力得到持续的发挥。

制度是理解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相互关系对经济成长(或停滞、衰退)之影响的关键。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 2005 P85

良序运作的市场需要政府,但不是任何政府都能做到这一点。必须存在一些政府攫掠市场制度。因而,要解决这些发展问题,就需要设计一些政治制度,从而为良序动作的经济所必需的公共物品的供给奠定基础,同时,亦能限制政府及

政府官员折自由裁量权和权威。

《历史上的交易费用》 1997 P149—152

在历史上,有三个关键因素导致了交易费用的降低,它们分别是:

(1)那些使非人脉关系化交换得以可能和可行的市场制度的出现(2)政府保护和实施产权的信念的确立(3)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

作为经济增长必要条件的被明晰界定且能被有效实施的产权结构,只有在政治自由和公民权利能得到确保的情况下,其本身才能得良序工作。

只在有经济竞争存在且复杂的经济组织出现的前提条件下,可持续的竞争民主才有可能。

诺思越来越重视人们的观念,认知,心智构念和意向性在人类社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宪政民主政制在四个方面可以确保一个市场经济秩序的良序运作(诺思,2005 P107-108)

(1)对政府官员行为的限制。政治秩序的关键,就在于对政府官员的可信限制。公民权利及其所隐含的对政府的限制,必须对政府官员来说是能自我实施的,那违背这些限制就会危及一个政治领导人未来的政治生命。

(2)成功的宪法可以通过赋予公民权利以及对政府决策施加一些其他限制来部分减少政治舞弊(stacks of politics)

(3)产权和个人权利必须得以很好地界定,以致这些权利被侵犯时,公民们能清清楚楚地知道。

(4)国家必须提供尊重这些权利的可信承诺,以保护人们不受公共官员的机会主义以及剥夺行为所侵害。

North 2005 PPviii_iv

人类演化变迁的关键在于参与者的意向性……人类演化是由参与者的感知(perceptions)所支配的;选择——决策是在对旨在追求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的目标的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的感知中作出的。因而,经济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行为人对自身行为结果的感知所型塑的刻意过程。

在信念体系和制度框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信念体系体现了人类处境的内在表诠,制度则是人类施加在所处环境之上以达致合意结果的结构。因而,信念体系是内在表诠,制度则是这种内在表诠的外在显现(manifestation)。

North.2005.p61-62(先存心智构念 mental constructs)

个人所形成的用来解释周围世界的心智构念部分是从他们的文化遗产中产生的,部分是从他们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局部的”日常问题中所产生,还有一部分是“非局部的”学习结果。

“人类的基因特征提供了心智的初始建构(initial architecture);心智与文化遗产和个人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型塑了学习。”

基因、文化遗产和个人经验,便构成了人类学习的“三个来源”。

路径依赖:从过去衍生而来的制度和信念影响目前的选择。

按照哈耶克的见解,市场经济是一种不断自我生长和自发扩展的人类合作秩序。在人类历史上,这一合作与扩展秩序常常被一些未知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机制所制约,致使这一扩展秩序不能自我扩张而占据整个社会,因而历史上的市场经济好像被困在一个与世隔绝的“钟

罩”内。因此,“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的市场经济被种种社会因素所阻断和隔膜的社会安排称作“布罗代乐钟罩”。

诺思,瓦理斯和温加斯特指出,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曾存在过三种社会秩序:原始社会秩序;有限进入社会秩序;开放进入社会秩序。

诺思 2005 P104

秩序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秩序同样也是建立和维系个人自由和产权的各种条件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而我们将个人自由和产权与一致同意的民主的社会联系在一起。不断增进我们对秩序和无序之根源以及从一种秩序向另一种秩序转型的理解,对于理解经济变迁来说是必要的。

1.制度与制度变迁绪论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

制度约束包括两个方面:(1)有时它禁止人们从某种活动;(2)有时则界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某些人可以被允许从事某种活动。

组织包括政治团体(政党、参议院、市议会、行政机构),经济团体(厂商、工会、家庭农场、合作社),社会团体(教堂、俱乐部、体育协会),以及教育团体(学校、大学、职业培训中心)。这是些为达至某些目标并受共同目的约束的个人团队。

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是因为制度变迁在边际上是一种列规则,非正式约束,实施的形式及有效性变迁的结果。此外,制度变迁一般是渐近的,而非不连续的。这些都是因这社会中非正式约束嵌入的结果。尽管正式约束可能由于政治或司法决定而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但嵌入在习俗、传统和行为准则中的非正式约束可能是刻意的政策所难以改变的。

制度决定经济绩效,而相对价格变化则是制度变迁的源泉。

制度与组织的交互作用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制度,与经济理论中那些标准的约束一起,决定了存在于一个社会中的机会。组织是为了利用这些机会而被创造出来的。组织演化又会改变制度。

制度变迁路径取决于:(1)由制度和从制度的激励结构中演托出来的组织之间的共生关系而产生的锁入效应;(2)由人类对机会集合变化的感知和反应所组成的回馈过程。

锁入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制度矩阵有报酬递增的特征,而这个特征是从组织对其所由而生的制度框架以及衍生于制度的网络外部性的依赖中产生的。

人们常常不得不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行动,处理那些通过心智构念而得来的信息,因而,他们常常是行进在无效率的路径上。政治和经济市场的交易费用固然催生了无效率产权,但使这产权长期得以驻存的,则是市场参与者在试图理解复杂问题时所采用的不完美的,主观主义的模型。

2、合作:理论问题

如果说经济体系通过创立相对有效率的制度来获得交易收益,那也只是因为在某些特定环境中,拥有改变制度之谈判力量的人为了达到其私人目的,而生成或演化出了一些具有社会效率的制度结果。行为人的主观模型、制度降低交易费用的有效性,以及制度的可改造性程序及其对偏好和相结价格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决定了这种特定环境。

3、制度理论中的行为假定

行为人的认识系统能提供关于世界的真实模型来指导他们选择,或者至少,行为人接收到的信息将会使原本发散的模型趋于收敛。

人类行为的两个具体方向:

(1)动机(2)对环境的辨析(deciphering)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不仅有财富最大化的行为,还有利他主义以及自我实施的行为,这些不同动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实际选择的结果。同样,我们发现,人们是通过某些先存的智构念来处理信息,辨别环境的。

建立在对现实的主观感知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是决定人类选择的重要因素。

制度是为了降低人们互动过种中的不确定性而存在的。

不确定性源于人类互动过程中个人所拥有的有关他人行为的信息的不完全性。个人计算能力上的局限则是由处理,组织及利用信息的心智能力决定的。人的心智能力与辨析环境时的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便演化出了旨在简化处理过程的规则和程序,由此形成的制度框架通过结构化人们的互动,限制了行为人的选择集合。

4、关于交换的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包括:衡量交换物之价值的成本,保护权利的成本,以及监督与实施契约的成本。这些衡量与实施成本是社会、政治与经济制度的来源。

生产的总成本包括土地、劳动力以及资本的投入,这些投入有些与物品的物理转形(尺寸,重量,颜色,地点,化学成份等)有关。有些则与交易有关,即用于界定、保护以及实施物品的产权(使用的权利,受益的权利,排他的权利,以及交换的权利)部分。

商品,服务,以及代理人的表现,均具有多种属性。且属性层次的高低随样本或代理人的不同而不同。高昂的成本使得对这些层次的衡量不可能是全面的或完全精确的。辩明每一交换单位的各种属性之层次高低所需的信息成本,是这种意义上的交易费用的根源。

风险溢价的大小取决于另一方采取背信行为并给第一方带来成本的可能性大小。

产权,是每个人支配其自身劳动及所拥有之物品与劳务的权利。这种支配权是法律规则、组织形式、实施机制以及行为规范的函数,也就是说,是制度框架的函数。

制度为交换提供结构,它(与的用技术一起)决定了交易费用和转形成本。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协调与生产问题,取决于参与者的动机(其效用函数),环境的复杂程度以及参与者辨识与规范环境(衡量与实施)的能力。

在经济史上出现过的大部分交换,都是与小规模生产以及地方性相联系的人际关系化的交换;交换的第二种一般形式:非人际关系化交换(在这种交换中,各方主要受到家族纽带、契约义务,交换抵押,以及商人行为准则的约束)。交换第三种形式是第三方实施的非人际关系化交换。

事实上,创建一系列规则来使各种非正式约束能发挥作用,是建立有效的第三方实施的最佳途径。

要建立一个制度模型,我们就必须深入地探讨非正式约束,正式规则以及实施机制的特征及其演化方式。之后,我们才可以将他们放在一起,来分析政治——经济秩序的整体制度

构成。

5、非正式约束

在我们与他人的日常互动中,不论是在家庭内部,还是在外部的社会交往中,还是在事业活动中,支配结构的绝大部分是由行事准则(codes of conduct),行为规范(norm of behavior)以及惯例(convention)来界定的。

心智处理信息的方式依赖于“大脑的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通过一种或多种精心构造的自然语言程式来将感性的、态度的、道德的(行为的)以及事实的信息转换为能被接受的符号”(Johansson.1988.p176)

文化则可以被界定为“由教育与模仿而代代相传,并能影响行为的那些知识,价值及其他因素”(Boyd and Richerson.1985.p2)

非正式约束的出现是为了协调重复进行的人类互动,它们是:(1)正式制度的延伸,阐释和修正;(2)由社会制裁约束的行为规范;(3)内部实施的行为标准。

惯例最重要的特征是:在交换成本给定的情况下,衡量成本被降低到最低,这对交换双方都是有利的,而且,交换能够自我实施。

心智处理信息的方式不仅是制度存在的基础,也是理解非正式约束在长期或短期的社会演化中对选择集合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

在短期,文化限定了个人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方式,因而,可能影响到非正式约束的理解。惯例是文化的,规范也是。

观念,有组织的意识形态,甚至是宗教狂热,都在型塑社会与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6、正式约束

正式规则包括政治(和司法)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

政治规则广泛地界定了政治的科层结构,包括其基本的决策结构,日常程序控制的外部特征。经济规则则界定产权,其中包括了对财产的使用,从财产中获取收入,以及让渡一种资产或资源的一系列的权利。契约同包括了专属于交换的基本个特定合约的条款。

正式规则的功能在于促进某些特定类型的交换,而并非所有的交换。

一般来说,现行的政治规则决定经济规则,尽管这种因果关系也是双向的。换句话说,产权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契约是由政治决策过程界定并实施的,而经济利益结构也会对政治结构产生影响。

在重复交易中,声誉是一个有价值的资产。(——折射到社会资本问题)

规则是自上而下的,从政治到产权,再到个人契约。契约反映了内置于产权结构(以及实施特征)中的“激励——非激励”结构,故而,参与者的机会集合以及特定契约中所创设的组织形式,也都来源于产权结构。

规则与绩效之间事实上并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由非正式规范,规则和实施特征所组成的混合体,将共同决定选择集合与最终结果。

7、实施

一个社会不能发展出有效的,低成本的契约实施机制,是导致历史上的停滞以及第三世界不发达的重要原因。

那些能使人们在非人际关系化交换下从贸易中获取收益的复杂契约,必须伴随着某种形式的第三方实施。

制度对合作的确保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交流机制来为何时实施惩罚提供必要信息。制度通过提供这类信息,使稽查缺失成为可能,制度还往往能减少信息的需求量。

第二,由于惩罚通常是一种公共品,那使全体受益,而成本却由少数人承担,因而制度还必须要为那些承担惩罚他人的职责的人提供激励。

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越是复杂,为实现合作结果所需的制度便越复杂,成本也越高。

8、制度与交易费用和转形成本

界定与保护产权以及实施合约,都需要耗费资源。制度与所用技术一起决定交易费用。由土地、劳动和资本等投入品转形为商品与服务,也需要耗费资源。转形不仅是所用技术的函数,也是制度的函数。故而,制度是影响生产成本的关键因素。

交换中的权利与约束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1)首先是存在于简单、直接的交换中的;(2)其次是涉及生产中的较复杂的关系;(3)最后,是整个经济体系。

金钱代表了对资源的控制力量;而制度则决定了这种交换的成本。

新的研究主题

设计出一种组织形式来鼓励工人的参与与合作,挑选出有吃苦耐劳品质的工人等,都已经成为新产业组织理论当前的研究主题。

界定个人机会集合的制度约束,是一个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的综合体。它们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不同的组合方式决定了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机会集合。

正式规则与非正式约束的复杂组合使得在特定条件下的连续渐进的变迁成为可能。正式规则与非正式约束的微小变化,会随着时间的推而逐渐地改变制度框架,进而深化出一个与初始状态不同的选择集合。

制度约束的复杂组合将带来各种不同的正式与非正式约束的综合体。

在作为交换的约束基础的制度框架中,交易费用是最容易被观察到的部分。

交易费用包括那些产生于市场因而可衡量的成本,也包括那些难以衡量的成本,如为了获取信息而花费的时间,排队,贿赂等,还包括由于监督与实施的不完全而导致的损失。

9、组织、学习与制度变迁

组织作为一个有止的的实体,是由其创立者设计出来,用来最大化其财富、收入、以及其他一些由社会制度结构所提供的机会所限定的目标的。

组织不仅是制度约束的函数,也是其他一些约束的函数(如技术、收入、偏好等)。

组织中的“干中学”,顾名思义,是指组织经过重复的互动,能获得一些协调方面的技能并发展出能顺利运作的例行流程。

纯粹知识是应用型知识的前提,但应用型知识的发展则开启了或提出了需要探索的问题。因此,应用型知识是纯粹知识发展的重要源泉。

人力资本主是取决于学校教育与在职培训的发展。

人力资本的投资与有形资本的投资通常是互补的;在人力资本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的增长不一定能与有形资本结构的成长同步。

管理的真正任务是:(1)设计与发掘市场(2)评估产品与生产工艺(3)积极地管理雇员的行动。在所有的这些任务中都包含着不确定性,都需要对信息投资。

如果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投资于那些能提高有形资本或人力资本投入品的生产能力的知识,或是投资于能增进企业家默会知识的方面,那么由此而带来的生产能力提高将是与经济成长相一致的。

经济组给的最大化行为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型塑制度变迁:

(1)派生出了投资于各种知识的需求:(2)有组织的经济活动,知识存量与制度框架之间的持续互动(3)作为组织的最大化行为的副产品,非正式约束也会有渐近性的改变。

组织也会鼓励社会去投资于那些能间接地提高他们的获利能力的技能和知识。这种投资型塑了技能与知识的长期成长。而技能与知识的长期成长又是经济成长的根本决定因素。

知识市场与市场参与者的主观感知碰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接近于社会报酬率的私人与公共教育投资。

规则的有效结构不仅奖励成功,还会封杀掉组织中那些不符合要求的部分,这意味着有效的规则将消弭不成功的努力,而提升成功的努力。

10、稳定性与制度变迁

正式规则与非正式约束之间的复杂互动,与实施方式一起,型塑我们的日常生活,指引着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现世(mundane,这个词最能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是制度的稳定性)活动。

制度,通过降低我们为我们的观念所付出的代价,而使观念、教义、时尚以及意识形态等成了制度变迁的重要来源。

制度均衡是指:在各方的谈判力量以及一系列构成整个经济交换的契约性谈判给定的情况下,任何一方都不可能通过投入资源来重构合约而获益。

11、制度变迁的路径

布莱恩·阿瑟:微小的历史事件可能导致一种技术在另一种技术竞争时胜出。

阿瑟总结出四种自我强化机制:

(1)巨大的启动或固定成本,这意味着增加产量能降低单位成本;

(2)学习效应,能改进产品,或在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增加能降低成本;

(3)协调效应,这有利于与其他采取类似行动的经济主体合作。

(4)适应性期望,产品在市场上受欢迎程度的增加,将能增强人们有关该产品将更受欢迎的信念。

这些自我强化机制所带来的结果,用阿瑟说,有以下四个特征:

(1)多重均衡——有多个解决办法,而结果不确定;

(2)可能的无效率——一项本来更好的技术,由于运气不好,不能获得拥挤而失败;

(3)锁入——一种解决方案一旦达成,就很难再从中走出来;

(4)路径依赖——一些微小事件的结果以及机会环境能决定结局,并且,结局一旦出现,便会产生一条特定的路径。

事实上,技术与技术之间的竞争只是间接的,而运用竞争性技术的组织之间的竞争才是直接的。

协调效应能直接从与其他组织的契约中产生,也可间接地产生于对政治组织进行投资这样一些辅助性活动。更重要的是,正式规则将导致一系列非正式约束的产生。它们修正正式式规则,并将正式规则延伸至各种具体的应用领域。适应性期望的产生,是由于建立在特定制度基础上的契约的受欢迎程度的增加能降低规则持久性方面的不确定性。简单地说,制度矩阵的内部依存网络产生了很大程度的报酬递增。

一条有适应性效率的路径能使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最大化,能为人们尝试使用不同的行事方式留出空间,能帮助形成一个有效率的回馈机制,以鉴别出那些相对无效率的并淘汰之。

(个人,惟及正式或非正式约束的特定变化,当然有可能改变历史,但在绝大多数情况情况下,不会逆转其方向)

在每一个社会,相对价格变化都会产生出边际上的适应性调整,调整的部分是那些需要得到解决的直接的问题,而采取何种解决办法,取决于参与者(那些与特定的总体制度环境相关的组织)的相对谈判力量。

不同的历史以及不完善的结果回馈机制,也使得行为人的主观模型各不相同,其作出的政策选择因而必是不同的。如此种种情况,使得边际调整自然不会趋于一致。

(行为人的观念在制度中所发挥的作用,要比其在技术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意识形态信念,影响着决定选择的主观构念模型。)

制度矩阵的报酬递增特征以及参与者的辅助性主观模型提醒我们,虽然特定的短期路径是不可预测的,但长期的总的方向则不仅是可预见的,还是难以逆转的。

12、制度、经济理论与经济绩效

制度在(社会中)具有更为基础性的作用,它们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根本原因。

由交易费用决定的行为人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是制度形成的基础。

制度对当代经济分析的重要性可概括如下

1、特定的制度约束格局有特定的经济(和政治)模型。这些模型随时期的不同,经济

体的不同而有巨大变化。模型带有制度特征,并且通常对制度约束的变化有很

高的敏感性。

2、自觉地纳入制度因素,将迫使所有的社会科学家,尤其是经济学家,去追问构成其

学科之基础的行为模型,进而去探究——比以往所做的更加系统——信息的成

本以及其不完美的处理过程对于行为人的行为的含意。

3、观念和意识形态是重要的。而制度在决定其重要的程度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观念

与意识形态型塑了个人用以解释周围世界并作出选择的主观心智构念。此外,

通过以特定的方式为人类的互动提升结构,正式制度影响着我们为自身的行动

而需要付出的代价,而当——刻意地,或只是碰巧——正式的制度结构使人们

可以用较低的成本来表达他们的观念时,它们就为人们提供了将自己的观念和

意识形态纳入到选择中去的自由。

4、政治与经济之间极为复杂的内在联系,是我们理解任何一种经济绩效时都要考虑

的,因此,我们必须发展出一个真正的政治经济学。制度约束界定了政治与经

济之间的交换关系,从而决定了政治——经济系统的运行方式。

渐近性变迁的源泉是组织及其企业家通过获得那些能促进其目标的技能、知识与信息而可能获得的收益。路径依赖来源于一旦走上某个特定路径就能强化这一方向的报酬递增机制。路径的改变是由未能预见到的选择的后果,外部效应,以及一些分析框架之外的力量。

15、经济史上的稳定与变迁

当前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组织的形式以及其最大化的取向,是从制度结构所提供的机会集合中衍生出来的,同时,制度结构本身也在渐进地演化。

最早的人类交换甚至连语言都不需要。那里交换规则是通过家庭集团之间可能结为世仇的威胁来实施。然而,到了部落社会,交换就不是那么简单了。由于缺少由正式成文规则支撑的国家,稠密的社会网络替代了它的功能。

特定独行与标新立异被认为是对群体生存的一种威胁。

第二种交换形式——苏克——已存在了几千年,其特征可归结为:流传甚广,一定程度的非人际关系化交换,以及相对较高的交易费用。

苏克的核心特征是(1)高额的衡量成本(2)不断进行的客户化努力——那试图与其他商人建立起一种重复交换的关系,但却总是不完美的;(3)在每种情况下都需要深入细致地

讨价还价——关键是自己获益,而让对方付出代价。

在苏克中所缺乏的,正是法律制度与司法实施的根本基础。这一基础能使自愿性组织变得可行并且盈利。缺少了他们,就没有了改变这个系统的任何激励。

降低交易费用的创新,是由组织、工具、特定技巧以及实施特征的创新组成的。这些创新产生于三个成本边际:(1)能增加资本流动性(2)能降低信息成本(2)能分散风险。

影响资本流动性的创新之一,是规避反高利贷法的技巧与方法的演化。

另一种影响资本流动性并最为人们所关注的创新,是汇票的演化,特别是那些能促进其转让的技巧与工具的发展,以及贴现方式的发展。

影响资本流动性的第三个创新,是由如何在远程贸易中保持代理人的控制这个问题引起的。

降低信息成本方面的主要发展,是各种商品价目表和手册的印制。这些方面的发展主要是大量的国际贸易引起的,因而也是规模经济的产物。

最后一个创新是将不确定性转形为风险。这里的不确定性是指:人们无法确定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因而也无法为这个事件的发生提供保险措施。

(特定的创新以及特殊的制度工具,是两种根本的经济力量互动的产物。一种力量是与贸易的扩大相联系的规模经济,而另一种力量,则是实施机制的完善使得以较低的成本实施契约成为可能)。

14、制度分析与经济史的结合:前景与疑难

激励是经济绩效的根本决定因素。它暗含在我们的理论中,并被假定具有特定的形式与影响。

制度矩阵(包括正式规则忣及蕴含于观念与价值中的非正式约束)的适应性效率特征,引导了这种经济与政治环境的诞生,并使组织的生产性活动以及他们发展技能与知识的努力得到回报。

政治与经济组织通过网络外部性及他们一些报酬递增的来源而对制度矩阵的强化,为美国经济史路上决定性的印记。组织也导致了渐近性的变迁。那种稳定性与渐近性变迁相融合,可以带给我们对那段历史更深入,也更令人满意的解释。

非正式约束来源于价值的文化传递,来源于为解决特定的交换问题而对正式规则的扩展与应用,来源于解决简单的协调问题的方法。总体而言,它们对制度结构有着广泛的影响。

行为人的主观感知并不仅仅来源于文化,它还不断地被经验所修改,而经验经过了现存的(文化决定的)心智构念的过滤。因而,相对价格的根本性变化将逐渐地改变规范与意识形态,并且,信息的成本越低,这种改变越迅速。

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基础过关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A.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B.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C.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D.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 2.商品经济是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A.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4.市场机制是指市场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其核心机制是A.价格机制B.竞争机制 C.供求机制D.激励机制 二、多项选择题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表现在 A.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依据 B.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 C.一种经济制度可以选择不同的经济体制 D.一种经济体制可以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存在 E.经济体制的变化意味着经济制度的变化 三、辨析题 四、分析题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社会经济形态是指社会经济活动的联系方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2.C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一。商品经济是与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是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形式。 3.D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的。它的产生和存在有两个基本的条件。第一,存在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4.A 价格、供求、竞争是构成市场的基本要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即市场机制。价格、供求和竞争三种机制是紧密交织一起的,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因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

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最令人激动的领域,并被视为哥白尼式的革命。新制度经济学的革命使经济学的潮流从政策建议转向了经济解释,这种转变引起了对经济现象的重新认识和对研究目的的重新确认以及对效率含义的重新评价。由于关注范围的广阔和文献的庞杂,更主要的是由于其内部不同流派之间的差别和异议,新制度经济学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明确统一的范式。因而适时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从总体上把握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脉络和发展方向,成为一项迫切而有价值的工作。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当回顾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时,我们必须将视角推向历史的纵深。 1.制度主义的先驱 制度经济学的先驱可以追溯到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包括大卫?休谟、亚当?弗格森和亚当?斯密(柯武刚和史漫飞,2002:39-40)。他们揭示出了运行中的经济,或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制度基础及其演化的性质。而涂尔干和孔德的社会学传统也是制度研究的重要起源(汪丁丁,2002:200-201)。特别是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通则》中将社会学定义为关于制度、制度发生和制度职能的科学,并给出了制度学的研究方法。孔德则保持了与经济学的密切联系,并通过英格拉姆等英国历史主义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埃克伦德和赫伯特,2001:343-344)。 理查德?琼斯在1833年的一篇演讲被霍奇森认为是制度主义方法论的源头(霍奇森,1984)。琼斯认为,如果经济学家认为可以从一个很小的一般假设集合出发,推导出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原理,他们就是自欺欺人,而以这种方式得出的一般原理也缺乏一般性。因此,经济学家不应通过抽象和演绎获得结论,他们必须“看和观察”(Look and See),把他们的研究建立在最广泛的历史和统计研究上。 对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全面批判始于德国历史学派。老的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威廉?罗雪尔反对将经济学作为狭隘定义和抽象演绎的政治经济学,而应与其他社会科学尤其是法理学紧密联系,但其原理并不具有广泛的普遍性,而仅仅适用于特定的时期和地点。作为青年德国历史学派的领袖,施莫勒用历史和人类文化学的方法处理各种主题,拒绝推理的作用,仅仅坚持在无限的历史变动中的客观和记录下来的东西。熊彼特将施莫勒视为美国制度主义之父。由于无法提供指导和限制人类日活动的原理,历史主义是一口无泉之井(埃克伦德和赫伯特,2001:211)。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 欧阳日辉 徐光东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不容忽视和令人激动的领域,但新制度经济学内部没 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范式。新制度经济学在坚持正统的新古典理论硬核的同时,不断修正新古典 理论的保护带。由于制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新制度经济学的进步需要方法论上的多元论,或者说 对各种方法论的兼收并蓄。新制度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在奥地利经济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充 分整合现有各个流派制度分析的资源,将被新古典抽象掉的不确定性、无知、错误预期和法律与制 度框架还原到现实中,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关键词:制度;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 Key Words: Institution;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Methodology 作者简介欧阳日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徐光东,国家发改委 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制度、制度绩效与经济变迁

制度经济学 理论基础 扩展、提升篇(二)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诺思 “经济学家们已经正确地认识到经济学是一种选择理论。然而要改善人类的前景,我们必须理解人类决策的来源,这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 ——诺思(2005,P。170)“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一点说,它们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 “institutions”基本上由三个基本部分构成:“正式的规则,非正式的 约束(行为规范,惯例和自我限定的行事准则)以及它们的实施特征(enforcement characteristics)” 制度分析方法论基础中三个基石性问题,即(1)人类合作(2)制度分析中的行为假定(3)以及人类交换中的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s)问题。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不仅有财富最大化的行为,还有利他主义(altruism)和自我约束的行为,而这些不同动机会极大地改变人们实际选择的社会结果。 诺思还认为,人们是通过某些先存的心智构念(preexisting mental consttructs)来处理信息各辨别环境的,因而这些先存的心智构念对制度的形成、维系和变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诺思还深刻指出,由于在人类的社会互动过程中,每个人所拥有的有关他人行为的信息均是不完全的,因而,每个人在社会选择中处理、组织以及利用信息时均存在着一定的心智能力上的局限(原因)。 “人的这种心智能力与辨别环境时的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便演化出了存在简化处理过程的规则和程序,由此而形成的制度框架则通过结构化人们的互动,限制了行为人的选择集合。” 诺思说“我的制度理论是建立在一个有关人类行为的理论与一个交易费用的理论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当我们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时,我们就能理解一种制度的存在,以及他们在社会运行中发挥了何种作用。”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1、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M=200,消费C=90+0.8Yd,税收T=50,投资I=140-5r, ?政府支出G=50,求: ?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若其他条件不变,政府支出G增加20,那么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什么变化? ?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2、设IS曲线为:Y=5600-40r;LM曲线r=-20+0.01Y。 ?求均衡产出和均衡利率; ?若产出为3000,利率为65,经济将怎样变动? ?1、由Y=C+I+G得IS曲线为:Y=1200-25r; ?由L=M得LM曲线为:Y=1000;说明LM处于充分就业的古典区域,故均衡收入为:Y=1000;联立IS和LM得到:r=8,I=100; ?同理得:r=12,I=80,Y仍为1000。 ?G增加20使投资减少20,存在挤出效应。说明政府支出增加时,只会提高利率和完全挤出私人投资,而不会增加国民收入,这是一种古典情况。 ?2、应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 ? A.当年生产的拖拉机 ? B.去年生产而今年销售出去的拖拉机 ? C.某人去年购买而在今年转售给他人的拖拉机 ?3、应该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 ? A.用来生产面包的面粉 ? B.居民用来自己食用的面粉 ? C.粮店为居民加工面条的面粉 ?1.下面不属于总支出的是()。 ?a.政府支出;b.税收;c.净出口;d.投资。 ? b ?2.下面不属于流量的是()。 ?a.出口;b.折旧;c.转移支付;d.国家债务。

? d ?3.社会保障支付属于()。 ?a.政府支出;b.转移支付;c.税收;d.消费。 ? b ?4.对政府雇员支付的报酬属于()。 ?a.政府支出;b.转移支付;c.税收;d.消费。 ? a ?5.下面不属于国民收入部分的是()。 ?a.租金收入;b.福利支付;c.工资;d.利息净额。 ? b ?6.国内生产总值是()的市场价值。 ?a.一年内一个经济中所有交易; ?b.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商品和劳务; ?c.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d.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 d ?7.净投资是指()。 ?a.建筑费用加上设备减去存货变化的总值; ?b.建筑费用加上设备减去存货变化的净值; ?c.建筑费用加上设备再加上存货变化的总值; ?d.建筑费用加上设备再加上存货变化再减去资本重置的总值。 ? d ?8.通过()我们避免了GDP的重复记算。 ?a.剔除资金转移; ?b.使用增值法; ?c.剔除以前生产产品的市场价值; ?d.剔除那些未涉及市场交换的商品。 ? b ?9.实际GDP是通过()得到的。 ?a.当期GDP乘以GDP缩减指数; ?b.当期GDP除以GDP缩减指数; ?c.当期GDP乘以基期价格; ?d.当期GDP除以基期价格。 ? b ?10.假设第1年即基年有当期产出为10000,如果第8年价格缩减指数翻了一倍而实际产出增加了50%,则第8年的当期产出等于()。 ?a.2000;b.30000;c.40000;d.15000。 ? b ?11.若C=4000亿美元,I=700亿美元,G=500亿美元,X=250亿美元,则GDP 等于()。 ?a.5450亿美元;b.5200亿美元; ?c.4950亿美元;d.4700亿美元。 ? a ?12.当实际GDP为17500亿美元,GDP价格缩减指数为160%时,名义国民收入

新制度经济学重点总结

1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问题。 2马克思的制度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马克思注重制度分析并吧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变量。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3制度分析的三种方法:①科斯,诺思的交易成本方法②布坎南托利森,塔洛克的寻租方法③奥尔森的分利集团方法。 4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①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来研究人。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人类历史上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双重动机均衡的结果。②第二个假定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即有限理性。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由于参加者很多,同一项交易很少重复进行,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人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有限的,人不肯能无所不知。③威廉姆森把理性分为三个层析一是强理性,即预期收益最大化,二是弱理性,即有组织的理性,三是中等理性,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5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一是人的因素:①有限理性②机会主义。二是与特定有关的交易因素:①资产专用性②交易的不确定性③交易频率。三是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指潜在的交易对手的数量。 6总量交易与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的变化趋势: 7产权的功能:产权不是一项权利,而是一组权利,产权并不意味着享有者可以为所欲为,他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驶其权利,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各项交易实质上都是产权交易。①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②激励和约束③资源配置 8科斯定理:①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初始权利如何配置,自由交易都会达到资源的最有利状态②在正常交易费用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同效率③在正常交易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成本,改进经济效率。 9企业制度的三种组织行形式:①业主制。②合伙制。③现代公司制 10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①现代公司的产权结构:股份公司不同于业主制和合伙制的最主要差异在两方面一是所有权归属是典型的集体所有,即股权(所有权)结构分散化二是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②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1股份公司通常存在两个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之间,以及三种不同的角色承担风险的所有者,发挥战略决策作用的董事会,执行和承担经营管理的总经理及高级管理层。2股份公司中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分离问题解决:两种途径①激励(年薪制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管理层收购)②约束-公司治理(内部通过设计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将形成相互配合,协调制衡的机制。外部: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 11公用地悲剧:公共资源的自由使用会毁灭所有的公共资源。实质上是产权界定不清情况下每个人都想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出现的集体悲剧 12寻租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一是把企业家引导到非生产性活动中,从而大大降低了一国科技竞争力二是产生了寻租成本,导致社会资源的无谓损失。(寻租社会成本;①为获取和保持垄断权,寻租者所进行的努力和支持,即这些企业和个人向政府开展各种各种游说活动的支持费用,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②政治创租所需的费用,即政府官员为获得潜在垄断者的支出或对这种支出所作反应的努力。③寻租造成的垄断和资源配置的扭曲,也是种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三是把社会精英集中到非生产性活动中,大大降低了一国未来的竞争实力 13为什么少数人的利益集团一般处于有利地位:大集团由于成本难以分担,个人贡献难以监察而造成的普遍搭便车行为阻止了集体行动的实现。小集团容易实现集体行动,一是成员数量少,相互之间易于监督,而且个人的行动对实现集体收益影响明显,有利于克服搭便车的行为。二是因为成员人数少,联系机密,社会激励与社会压力能有效控制搭便车行为,三是成员人数少,较之实现的集团总利益,集团的总成本更小,个人在集团收益所占的份额可能大到足以弥补由他个人提供全部集体收益所付出的成本,从而激

_言_行_人民币实际汇率制度弹性与宏观经济绩效

刘晓辉等:“言”、“行”、人民币实际汇率制度弹性与宏观经济绩效 “言”、“行”、人民币实际汇率制度弹性 与宏观经济绩效① 刘晓辉②陈峥嵘③于波④ 〔摘要〕本文利用外汇市场压力方法建立并经验地估计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制度弹性。 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中国货币当局在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上的言行一致性问题和不同的实际汇率制度安排下的中国宏观经济绩效。研究发现:一是“害怕浮动”在为中国提供货币政策纪律的同时,也赋予了货币当局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促进产出增长的能力;二是人民币实际的汇率制度安排越具有弹性,就越易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反之亦然;三是无论中国名义上宣称了什么类型的汇率制度,实际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越具有弹性,就越不利于中国实际产出的增长。反之亦然。在此基础上,结合汇率制度名义和实际分类法的思想,本文认为,在当前人民币名义上宣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个既定前提下,人民币实际的汇率制度表现为“害怕浮动”的特征不仅是合理的政策选择,而且也是有利于中国的福利增进的。 关键词:人民币实际汇率制度弹性宏观经济绩效 JEL分类号:F33,F41 一、引言 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学家越来越意识到,一国名义上宣称的汇率制度与该国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汇率制度往往并不一致。这种言行不一致的现象对汇率制度选择、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绩效以及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经济学家由此开发了不同的汇率制度实际分类方法,重新考察了汇率制度演变、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绩效及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从而引发了该领域的大量假说和争议⑤。 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改革后,中国在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上也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现象。学界将1994年之后实际经济运行中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称为Calvo和Reinhart(2002)意义上的“害怕浮动”(fear of floating)。但是,近年来对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和争论也大多隐含地假设⑥,我国在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问题上是言行一致的。一旦政府或货币当局选择了某一种汇率制度,那么,实践中人民币汇率制度也会相应地表现为该汇率制度安排。然而,这种言行一致性假设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汇率制度安排上所普遍存在的言行不一致现象,这说明对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由此还可能导致政策当局开出错误的政策处方。 ①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福利标准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研究”(70673033)和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创新”(06SJB790016)的资助。 ②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讲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③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宏观研究部高级分析师。 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⑤有关综述,请参见刘晓辉、索彦峰(2009)。 ⑥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方面研究更详细的综述,请参见刘晓辉(2008)第二章。 50

2018部编版八下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 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 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 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难点 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 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 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

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从此揭开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让我们一起步入《经济体制改革》,来了解这段历史。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的背景 史料1张三劳动实在懒,碰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专门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割麦丢的比收的多, 你说奇怪不奇怪? 史料2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 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过年 教师:出现上述史料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史料1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当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该“生死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开始。 史料2当时中央的方针是:“群众既然搞起了包产到户,不要硬去扭转,与群众对立,搞的既没有社会主义积极性,又没有个体积极性,生产反而下降。”中央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十分正确的,在客观上支持了包产到户的发展。到1980年11月初,全国有15%的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到1981年,中央对包干到户也作出了明确地肯定。 史料3到1982年,中央的态度更明确了。中央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

新制度经济学试题1答案

5.三边治理:一种介于市场治理和专用性资产交易(双边)治理之间的中间形式。它不是直接诉诸法律来保持或断绝交易关系,而是借助于第三方(仲裁者)来帮助解决争端和评价绩效。 6.制度耦合:指的是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为了实现其核心功能而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来激励与约束人们的行为。在制度耦合的情况下,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之间不存在结构性矛盾,没有互相冲突和抵制的部分,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制度结构的整体功能。 二、问答题(5*10=50) 1.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治理? 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代理问题与代理成本。1’ 减少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有两条途径或思路:即激励和约束。对公司经理代理问题的“约束”思路,即“公司治理”。1’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约束股份公司经营者行为、减少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的一系列组织机构、制度安排和客观力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存在于公司内部的各种组织机构和制度安排,叫做公司治理的内部结构;另一类是存在于公司外部的各种客观力量,叫做公司治理的外部结构。2’ 加强内部治理,就是以更恰当的方式组织好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相关的审计委员会,争取有责任心的大股东对公司的关注,保证企业的报告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提供和披露系统的、及时的和准确的信息,保证经营者很好地履行对股东的责任,尽到作为代理者的义务。3’公司治理的外部结构包括一般少数股东以及潜在股东、资本市场、股票交易所等,以及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社会舆论监督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外部治理结构是内部治理结构的补充,其作用在于使经营行为受到外界评价,迫使经营者自律和自我控制。3’ 2.威廉姆森是如何分析交易费用决定因素的? 威廉姆森主要是从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的。1’ 1.人的因素 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的人并不是古典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人”,而是“契约人”。“契约人”的行为特征不同于“经济人”的理性行为,而具体表现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正是“契约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交易成本的产生。3’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经济形态的演变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经济形态的演变 第一部分基本内容 一、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以及自 然经济、商品经济两种基本经济形态的演变及其基本特征。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 根本的动力 1·社会生产一方面是生产的物质过捏,另一方面是生产的社会过程。 2·生产力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动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和技术要素的总和。其中既有劳动资 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基本要素,又有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等通过基本要素而发生作用的其他要素。 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包括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并决定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和基础。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 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致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5·生产力的易变性和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从基本 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辩证否定运动则是作为占 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的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力。 (二)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 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1·生产力的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读书笔记(韦森)

韦森: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摘要:本文部分选改自笔者为道格拉斯?C?诺斯教授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的新中译本所写的代译序。第一节对诺斯的生平和著作做了简短的介绍。第二节对《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基本思想和理论结构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第三节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诺斯在制度研究和制度变迁理论方面的主要学术贡献做了一些介绍和评论,尤其是对诺斯的最新著作《理解经济变迁过程》和他与一些合作者的新作“解释有记载人类历史的一种概念框架”长文中的一些观点做了一些解读、评论和商榷。从诺斯2000年之后的一些新近文著中,可以清楚地发现,他越来越注重研究经济制度变迁与政治体制变迁内在关联机制,且越来越重视研究人们的信念、认知、心智构念和意向性在人类社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关键词:制度制度变迁非个人化交换心智构念开放进入的社会秩序 “经济学家们已经正确地认识到经济学是一种选择理论。然而,要改善人类的前景,我们必须理解人类决策的来源。这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 (一)对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 North, ——一译“诺思”)以及他的制度变迁理论,国内经济学界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界的许多人目前应该说都比较熟悉了。这主要是因为,诺斯的几本主要著作——包括这本《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以前都有过数种中译本,以至于诺斯本人的一些理论洞见,业已成了许多高校的经济学教师、经济学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们耳熟能详的现代经济学常识了。另外,除诺斯本人的文著大都有了中译文本之外,自1995年以来,诺斯教授也曾多次来过中国,并曾在北大、复旦、清华等高等学校做过讲演,宣讲他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国内一些经济学人(包括笔者自己,见汪丁丁,1992;姚洋,2002;韦森,1999a, 1999b,2001,Li, 2003)也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对诺斯的理论做了一些介绍和评论。随着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ism)前些年在中国经济学界大行其道,尤其是在诺斯与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W. Fogel)于1993年获(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诺斯的一些理论发现比较快地在国内经济学界得到传播,因而诺斯本人也已经成为在中国经济学界被引用率最高的当代经济学家之一。 诺斯于1920年11月5日生于美国麻省剑桥,父亲是一个城市人寿保险公司的经理。少年时期,诺斯曾随父母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加拿大的渥太华、瑞士的洛桑以及纽约居住过,并在这些城市和地方读过小学和中学。后来,诺斯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并在此期间成了“马克思理论的一个笃信者”(a convinced Marxist)。1942年,诺斯从加州大学获学士学位。据诺斯自己讲,他在加州大学读本科期间,选的是“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三学位”(a triple major)。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诺斯加入了美国海军(U.S. Merchant Marine),曾作为导航指挥官(Instructor of Celo-Navigation)到过澳大利亚和一些太平洋岛国。在此期间,诺斯开始喜欢上摄影,并在业余时间继续读书,随之逐渐确立了未来成为一个经济学家的志向。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诺斯回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于1952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是有关美国人寿保险史方面的研究。毕业后,诺斯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校任教,之后在1950年转到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执教,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并于1960年升任为教授。1959年至1961年期间,诺斯曾担任华盛顿大学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1979年秋,诺斯转教于美国赖斯大学(Rice University)。1981年至1982年,诺斯曾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被聘为美国制度研究Pitt讲座教授(the Pitt Professor of American Institutions)。1983年,诺斯重新回到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任该大学经济系法律、自由和经济史Luce讲座教授。1984年,诺斯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创建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并在其后的6年中一直担任该中心主任。自1996起,诺斯荣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艺术和科学Spencer T. Olin讲座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诺斯曾兼任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87-1988),美国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Bartllett Burnap高级研究员(1997-现在)。 诺斯的主要著作有:《1790年至1860年美国的经济增长》(North,1961);《美国过去的增长与

宏观经济学第2章+宏观经济的绩效衡量与运行

宏观经济的绩效衡量与运行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 3、收入法(国民收核算) 5、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7、国民收入 9、地下经济 11、净要素支付 13、实际GDP 15、政府储蓄 1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9、全国采购经理指数 二、单选题 1、如果投资是11000亿元,私人储蓄是10500亿元,国外的资本流入为1 000亿元,那么政府预算赤字是( )亿元。 A 、10500 B 、500 C 、 1500 D 、1000 3、用支出法核算GDP 时,不应包括的项目有()。 A 居民消费支出 B 政府转移支付 C 政府购买 D 居民对存货的支出 5、GNP 与NNP 之间的差别是( )。 A 间接税 B 折旧 C 直接税 D 净出口 7、用支出法计算GDP 的公式为: A 、GNP=C+I+G+(X-M) B 、 GNP=C+S+G+(X-M) C 、 GNP=C+I+T+(X-M) D 、 GNP=C+S+T+(M-X) 9、用收入法核算国民收入时,不应包括( )。 A 、 折旧 B 、 公司利润 C 、 房屋出租收入 D 、 工资 11、 NI 不包括的项目有( )、 A 、 企业利润 B 、 居民的私人借贷的净利息收入 C 、 业主收入 D 、 企业净利息收入 13、 下列不属于国民财富的是( )。 A 、 土地 B 、居民持有国内一家企业的股票 C 、机器设备 D 、厂房 15、 储蓄恒等式是( )。 A 、 ()pvt govt S I S CA =+-+ B 、 ()pvt govt S I S NX =+-+ C 、 ()pvt govt S I S NFP =+-+ D 、 ()pvt govt S I S =+- 17、下列不属于先行指数的是( )。 A 、 消费者信贷 B 、 )新屋开工及建筑许可 C 、 生产价格指数 D 、 工业总产值 19、 2009年0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的监测结果表明:5月份先行指数经最新数据修订,自去年12月以来已连续6个月回升。5月份先行指数为101.7(1996年=100)。4月份先行指数上升1.04点,3月份上升0.98点。这段表述意味( )。 A 、我国经济运行回暖 B 、经济运行还没有复苏 C 、经济仍有继续下滑的危险 D 、经济在低部振荡 21、 国房景气指数以( )为临界值。 A 、 100 B 、200 150 C 、80 D 、50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制度:制度是指有约束力的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可以是正式的法律法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 2、交易:交易是经济主体间发生的产权的转让。 3、人格化交易:买与卖同时发生,拥有对方完全信息,彼此利益也依赖于这种稳定的伙伴关系;主要约束形式是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非正式规则,信守合约的收益大于成本。这种交易多数发生在专业化与分工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 4、非人格化交易:由于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交易对象有着广泛的选择范围,当事人之间信息是不完全的、不对称的,交易往往是一次性的,交易过程中各种机会主义必然出现,为避免专业化与分工发展所带来的好处被过高的交易费用所抵消,在一个非人格化的交易世界里,必须建立正式的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交易行为。 5、间接估算交易费用:通过交易过程中相关服务组织和个人的收费水平,来测算交易过程中,交易者为之支付的费用 6、产权:产权是由社会规则约束或保障的,关于财产使用的一系列排他性权利的集合。 7、产权的分割:产权的分割是指产权约束中的多项权利分别归属于多个不同的权利主体。

8、产权的交叉与重叠:一项财产的产权束中的某项产权与另一项财产的某项财产的某项产权的实现出现相互冲突,两者不能同时实施的现象,就是产权的交叉与重叠。 9、产权的弱化:对产权施加的不必要的限制,所造成的产权安排不符合新古典效率的原则的现象,就是产权的弱化。 10、产权的起源:指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产权的建立或形成,是人类社会从无产权到有产权的转化。 11、私有产权:所谓私有产权是指权利主体为个人的权利,即有个人所拥有的各类财产权利,这也是最普遍的产权类型。 12、共有产权:如果产权的主体是由多个经济主体所构成的共同体,权利为共同体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 13、集体产权:集体产权是指产权主体是一个集体,行使对资源的各种权利的决定必须由一个集体做出,即由集体决策机构以民主程序对权利的使用做出决策。 14、政府产权:在理论上指产权由政府拥有,政府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食用或者不能使用这些权利。 15、公有产权:公有产权指产权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产权。 16、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这一种物品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同时,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不造成其他人的消费减少。

制度变迁理论综述

制度变迁理论综述 杨芳 () 摘要:近年来,在世界范围的社会实践的推动下,在学者们对制度变迁理论的贡献下,制度变迁理论获得了较大发展,并对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分析变化了的自然环境、技术水平、人口结构、产权、道德文化、意识形态等等如何向人们提供新的获利机会,从而提供变革旧制度、创造新制度的动机,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或节约某些交易成本,人们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只有当环境改变时,才会又发生对新制度的“需求”与“供给”。 关键字:制度变迁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的含义及其动力 对制度变迁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论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否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在生产关系基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变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中的某个环节,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此,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替代的制度变迁,属于社会革命性质的制度变迁,而变革生产关系中的某个环节所引致的制度变迁,属于社会改革性质的制度变迁。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制度变迁,包含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意义。 然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把制度变迁的意义等同于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的理解。V W拉坦(1978)认为,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是“一种特定组织的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是相互关系的变化;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但这一系列变化须以成本—收益的法则加以权衡而决定其发生的可能,当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收益小于其成本,这些变化就会被终止。诺斯在诠释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式时更加表达这一含义,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行为,这一获利行为可以通过政府引入法律、政策和命令的强制性方式进行,也可以由个人或团体为追求获利机会自发性或自愿合作方式倡导和组织。一言以蔽之,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于行为人的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的追求。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寻找制度变迁的动力,而诺斯从个体追求潜在利益寻找制度变迁的动力。 制度变迁路径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分析 制度选择存在“路径依赖” 诺斯指出,人们在进行制度选择时存在“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诺斯认为,在“路径依赖”的背后隐藏的都是人们对利益的考虑。对组织来说,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对现存路径有着强烈的要求,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哪怕新的体制更有效率。而对个人来说,一旦做出某种选择后,就会不断投入各种资源。在职业生涯中,我们无法摆

宏观指标和微观效益

努力开创宏观指标和微观效益的双好局面i 一、全面地估计我国的经济形势 经过3年来的加强宏观调控,我们遏制了由于经济“过热”引起的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得到明显改善。从宏观指标看,经济增长率趋于合理,物价上涨率不断回落,财政、金融和外贸的运作大体上平稳发展,居民储蓄和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现在的宏观 经济形势,是1993年以来最好的ii。 1993-199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物价水平上涨幅度连续3年都在10%以上,呈现高增长、高通胀的“双高”现象。1994年,中央领导提出要使“双高”软着落为高增长、低通胀的“一高一低”。这一宏观调控目标在1996年就可基本实现。预计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接近10%,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降至7%以下。物价上涨幅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回落至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并且已经不再是老百姓关心的“第一热点”,这远远超出了人们原先的预期。在治理通货膨胀的同时,经济发展速度并没有下降多少,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一“软着落”的实践,令外国经济学家惊叹,也使他们对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刮目相看。 但是,中国经济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微观经济形势不断恶化。这几年,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没有什么大的进展,而经济效益还在下降。经济活跃的沿海地区,比如苏南地区的乡镇集体企业已有一定的企业规模,这几年来经济效益也呈大面积滑坡。 企业界的不少同志认为,企业效益下滑的原因是宏观调控造成的,这是很片面的。宏观环境的治理,以及一系列宏观方面的改革政策出台,会对企业效益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不是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的主要原因。微观效益的不断恶化,究其根由,集中体现在深层次上,反映了我们经济运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企业,很不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也反映了我们经济增长的质量太差,因而必须实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与此相联系,为适应两个转变,我们应该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但是,这几年来,本该做得好一些的企业管理工作反而倒退了,成为企业运作困难、效益下滑的一个直接的重要原因。 中国微观经济运转不灵的状况,一定意义上说是在转轨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是前进中的困难。但是,长此下去,势必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动摇宏观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就拿遏制物价上涨来说,我们动用了不少行政性措施所取得的成果,很可能因企业效益差而期望产品涨价的转嫁动机所冲销。 既要宏观经济形势好,又要微观经济形势好,这才是真正的经济形势大好。如果说,两年前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从高增长、高通胀的“双高”走向高增长、低通胀的“一高一低”,那么,1997年乃至整个“九五”期间,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从宏观指标好、微观效益差的“一好一差”走向宏观指标和微观效益的“双好”,当然,后者比前者更艰巨。我们已经 有了比较宽松的宏观环境条件iii,可以相信,只要我们按照党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踏 踏实实地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是能够开创“双好”局面的。当前,第一步的工作是,在宏观指导下强化企业管理,因为这是走向“双好”的基础。 二、从工业经济指标看微观经济状况 中国企业的效益差,由来已久,而且不断恶化。现在,中国经济界经常议论令人费解的

读书笔记--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读书笔记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硕5065班 3115065007王雪 一、书籍简介 历史是重要的。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取知识,还在于种种社会制度的连续性把现在、未来与过去连结在了一起。现在和未来的选择是由过去所型塑的,并且只有在制度演化的历史话语中,才能理解过去。将制度整合到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分析中去,是改进二者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给出一种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的纲要,在探讨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本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迁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其分析的重点在于明确厘定制度的含义,弄清制度与组织的区别是什么,并厘清制度是如何影响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的。 二、作者简介 ,美国经济学家、 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萨州坎布里奇 年先后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学士学位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 由于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 年诺贝尔经济 学奖。曾任《经济史杂志》副主编、美国经济史学

三、读书笔记 制度分析方法论的基石是人类行为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 (1)人类行为理论 人类行为理论认为制度是为了降低人们在互动中的不确定性而存在的,不确定性源于人类互动过程中个人所拥有的有关他人行为的信息的不完全性。个人计算能力的局限则是由组织及利用信息的心智能力决定的。人的心智能力和辨识环境时的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便演化出了旨在简化处理过程的规则和程序,由此形成的制度框架通过结构化人们的互动,限制了行为人的选择集合。 (2)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包括:衡量交换物之价值的成本、保护权利的成本以及监管和实施契约之间的成本。这些衡量与实施成本是社会、政治与经济制度的来源。 生产成本是转型成本与交易费用的加总。信息的非对称性,一方隐瞒信息而获益,进行逆向选择,而陷入两难境地。制度为交换提供结构,它(与所用的技术一起)决定了交易费用和转型成本。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协调和生产问题,取决于参与者的动机(效用函数),环境的复杂程度以及参与者辨识与规范环境(衡量与实施)的能力。 制度包括了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和实施。 非正式约束包括行事准则、行为规范、惯例。非正式约束是为了协调重复出现进行的人类的互动,社会规范左右了选择,而不是正式规则(绅士决斗)。文化渗透带来连续性、非正式约束成为长期社会变迁连续性的来源。从文化中衍生出来的非正式约束不会立即对正式规则的变化做出反应,因而,已经改变了的正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经济形态的演变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经济形态的演变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经济形态的演变 第一部分基本内容 一、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以及自 然经济、商品经济两种基本经济形态的演变及其基本特征。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 根本的动力 1·社会生产一方面是生产的物质过捏,另一方面是生产的社 会过程。 2·生产力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

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 系的性质和形式。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 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不是消极的、被动 的,而是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 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致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5·生产力的易变性和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使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之间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从基本 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到新的基本适合

的辩证否定运动则是作为占 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的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力。 (二)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 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1·生产力的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关系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人类社会经历了五种不同经济制度,不同经济制度交替后 的生产关系总是与其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佐证了社会经济制度变革 的一般规律。 (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1·经济制度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