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划痕实验设计(全部)

合集下载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上册《常见的岩石》说课稿(含反思)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上册《常见的岩石》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岩石》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的《常见的岩石》。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本课是四年级学生认识地球上《岩石与矿物》单元的第一课,旨在指导学生准确识别、细致描述四种常见岩石的主要特征,初步了解岩石这种分布广泛、组成地壳的物质。

岩石丰富多样的特征,能极大地吸引四年级学生的研究兴趣。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四个活动;活动一,交流岩石的分布∶借助两个问题和六幅图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岩石分布广泛,组成地球的外壳。

活动二,观察常见岩石标本∶重在指导学生用多种工具和方法,认识到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活动三,探索性游戏"说特征,辨岩石"∶是前一个学习活动的自然延伸,学生仿照示例选择描述某种岩石的几个特征,让听者从中辨认,深化对岩石独特特征的认识。

活动四∶采集和制作岩石标本,这是一个拓展活动,通过教会学生采集和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和方法,鼓励学生走进自然、采集岩石,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辨认自然界的岩石。

二、学情分析1.学生对曾经看到过的的小石头、假山等有表象记忆,对干被泥沙、海水等覆盖着的岩石基本不知晓,因此需要通过视频、图片拓展学生的认知。

2.学生对观察的岩石标本都有很强的研究兴趣,但对于"滴水"、"敲击"、"判断颗粒"这几个研究方法,基本都没有接触过,因此可通过视频、讨论来学习运用多种方法观察,通过教师指导学习准确记录特征。

三、说教学目标1.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学生利用感官的观察和借助工具的观察获得岩石构造的感性知识。

3.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4.能够采集并会制作岩石标本。

岩石力学实验方案设计

岩石力学实验方案设计

岩石力学实验方案设计实用标准文案实验方案实验一单轴压缩试验一.实验的目的以白垩系软岩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的冻结温度,分别对岩样进行一次冻融循环,并测定其冻融前后的单轴抗压强度和杨氏弹性模量,且绘出应力―应变曲线。

当无侧限试样在纵向压力作用下出现压缩破坏时,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载荷称为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即式样破坏时的最大载荷与垂直与加载方向的截面积之比。

本次试验主要测定饱和状态下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

二.试样制备(1)样品可用钻孔岩芯或在坑槽中采取的岩块,在取样和试样制备过程中,不允许发生人为裂隙。

(2)试样规格:经过钻取岩芯、岩样尺寸切割、岩样打磨几道工序制备成直径5cm、高10cm的圆柱体。

(3)试样制备的精度应�鹤闳缦乱�求: a沿试样高度,直径的误差不超过0.03cm; b试样两端面不平行度误差,最大不超过0.005cm; c端面应垂直于轴线,最大偏差不超过0.25°;d 方柱体试样的相邻两面应互相垂直,最大偏差不超过0.25°。

三.主要仪器设备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1、制样设备:钻石机、切石机及磨石机。

2、测量平台、角尺、游标卡尺、放大镜、低温箱等。

3、压力试验机。

四、实验步骤1.取加工好的岩石试样15块,放入抽真空设备中进行饱水处理,浸泡24h;2.a.(1)从饱水后的试样中取3 块,进行冻结前常温(+20℃)条件下岩石的单轴压缩试验,并记录应力-应变曲线等信息;(2)从剩下的饱水岩样中取出6块放入低温箱中,在恒温-10℃条件下冻结48h;(3)取出冻结后的3块岩样,进行冻结-10℃条件下岩石的单轴压缩试验,并记录应力-应变曲线等信息;(4)取出冻结后另外3块岩样,在室内常温环境下自然解冻后,进行岩石冻结解冻后恢复到常温条件下岩石的单轴压缩试验,并记录应力-应变曲线等信息;b.以剩余的6块试样为对象,把冻结温度设置为-30℃,重复a中步骤(2)~(4);3.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在两种冻结温度下,岩样冻结前、冻结中和冻结解冻后三种状态下三种岩石单轴压缩下强度、应力-应变曲线及弹性模量等参数的变化情况。

划痕定量分析报告模板

划痕定量分析报告模板

划痕定量分析报告模板
划痕定量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xxxx-xxx
报告日期:xxxx年xx月xx日
1.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样品表面划痕进行定量分析,评估材料的耐磨性能,为材料的选择和设计提供依据。

2.实验原理
划痕定量分析基于划痕的形成和扩展过程,通过测量划痕长度或面积等参数,来定量分析材料的耐磨性能。

常用的划痕定量分析方法有洛氏硬度法、巴氏硬度法等。

3.实验方法
(详细描述实验步骤,包括样品表面处理、划痕试验装置的选择和使用、划痕参数的测量等)
4.实验结果
(列出实验数据表格,包括样品名称、划痕长度/面积、划痕深度等数据)
样品编号划痕长度(mm)划痕面积(mm²)划痕深度(μm)
Sample 1 0.5 0.2 20
Sample 2 0.6 0.25 25
Sample 3 0.3 0.15 15
5.数据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对材料的耐磨性能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样品之间的差异,指出具有较好耐磨性能的样品)
6.实验误差分析
(描述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如人为误差、测量误差等,并讨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改进方法)
7.结论
本实验通过划痕定量分析评估了样品的耐磨性能,并得出以下结论:
(总结实验结果,确认材料的耐磨性能;给出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建议)
8.参考文献
(列出实验中参考的相关文献、图书资料等)
9.附录
(实验记录、数据处理等附加内容)
备注:
以上报告仅为模板,根据具体实验情况进行相应的修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结果等。

《岩石作业设计方案》

《岩石作业设计方案》

《岩石》作业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分类和特点; 2. 帮助学生掌握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地质学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4. 激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 1. 岩石的分类和特点; 2. 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地质学原理; 3. 岩石的常见种类及其用途; 4. 岩石在地质学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 2. 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 3. 小组讨论和展示; 4. 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岩石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猜测岩石的特点和用途。 2. 知识讲解:讲解岩石的分类和特点,介绍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地质学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岩石的基本认识。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岩石的观察实验,让他们亲自动手分辨不同种类的岩石,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岩石的用途和重要性,并设计展示方案展示给全班同砚。 5.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岩石在地质学中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思考岩石对地球的作用和影响。 6. 总结梳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强调岩石的重要性和进修收获,激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 五、作业要求: 1. 搜集一种岩石的图片和资料,写一份关于该岩石的简要介绍; 2. 制作一份岩石的分类表格,对常见的岩石进行分类; 3. 观察身边的岩石,记录下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4. 撰写一篇关于岩石的重要性的短文,发表在班级进修平台上。 六、评判方式: 1. 参与度(20%):包括教室表现、讨论参与等; 2. 作业完成度(30%):包括作业内容的完备性和准确性; 3. 实验操作(20%):包括实验记录和观察结果; 4. 展示表现(30%):包括小组讨论展示和个人发言表现。 七、拓展延伸: 1. 组织地质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岩石的魅力; 2. 邀请地质学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地质学知识; 3. 开设地质学兴趣小组,让对地质学感兴趣的学生有更多进修机缘。 通过本次《岩石》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置信学生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岩石的分类和特点,掌握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地质学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对地质学的兴趣,为他们未来的进修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知识和快乐!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一、实验名称观察土壤二、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2、比较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和差异。

三、实验材料1、土壤样本(黏土、壤土、砂土)2、放大镜3、玻璃杯4、搅拌棒5、水6、纸巾四、实验步骤(一)观察土壤的外观1、用肉眼观察三种土壤样本,记录它们的颜色、颗粒大小和质地。

黏土:颜色较深,颗粒细小,质地细腻。

壤土:颜色适中,颗粒大小适中,质地较为均匀。

砂土:颜色较浅,颗粒较大,质地粗糙。

(二)探究土壤的成分1、取少量土壤样本放在纸巾上,用手指按压,观察纸巾上的痕迹,判断土壤的湿度。

2、把土壤样本放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搅拌棒搅拌,使土壤充分溶解在水中。

3、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土壤在水中的分层情况。

最上面一层是漂浮的杂质和植物残体。

中间一层是较细的黏土颗粒。

最下面一层是较粗的砂粒。

(三)比较不同类型土壤的渗水性1、准备三个相同的漏斗,分别在漏斗口铺上相同大小的滤网。

2、将三种土壤样本分别装入漏斗中,使其高度相同。

3、同时向三个漏斗中缓慢倒入等量的水,观察水渗出的速度和量。

砂土的渗水性最好,水渗出的速度最快,量最多。

壤土的渗水性适中。

黏土的渗水性最差,水渗出的速度最慢,量最少。

五、实验结果1、土壤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

2、不同类型的土壤在颜色、颗粒大小、质地、湿度和渗水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六、实验结论1、黏土的保水性好,但透气性差;砂土的透气性好,但保水性差;壤土的保水性和透气性都比较适中,是比较理想的土壤类型。

2、了解土壤的类型和特点对于农业生产和植物种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实验反思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比如倒入的水的量要相同,土壤样本的高度要相同,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在观察土壤分层时,要耐心等待,让土壤充分沉淀。

八、实验拓展1、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比如种植相同的植物种子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

认识岩石实验实训报告(3篇)

认识岩石实验实训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岩石是构成地球表面的基本物质,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岩石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结构和演化过程。

本次实验实训旨在通过对不同类型岩石的观察、描述和对比,加深对岩石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识别和区分岩石的能力。

二、实验目的1. 认识和区分常见岩石的类型。

2. 掌握岩石的基本物理性质,如颜色、硬度、密度等。

3. 学会使用岩石鉴定工具,如放大镜、硬度计等。

4. 通过实验实训,提高观察、分析和记录的能力。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花岗岩、玄武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不同类型的岩石样品。

2. 实验工具:放大镜、硬度计、显微镜、岩石切片、岩石鉴定手册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岩石样品的观察与描述- 观察岩石的颜色、质地、结构等特征。

- 使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表面纹理和构造。

- 记录岩石的基本物理性质,如颜色、硬度、密度等。

2. 岩石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将岩石样品切割成薄片,制作成岩石切片。

- 使用显微镜观察岩石切片的内部结构,如矿物组成、晶体形态等。

3. 岩石的硬度测试- 使用硬度计测试岩石的硬度。

- 将硬度测试结果与已知岩石的硬度值进行对比,确定岩石的类型。

4. 岩石的密度测量- 使用密度计测量岩石的密度。

- 记录测量结果,并与已知岩石的密度值进行对比。

5. 岩石的化学成分分析- 通过岩石切片的化学成分分析,了解岩石的化学组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岩石样品的观察与描述- 花岗岩:颜色为灰色或肉红色,质地坚硬,结晶颗粒较大,呈块状结构。

- 玄武岩:颜色为黑色或深灰色,质地坚硬,呈玻璃质结构。

- 砂岩:颜色多样,质地坚硬,主要由石英、长石等矿物组成,呈砂粒状结构。

- 页岩:颜色为灰色或黑色,质地较软,呈层状结构。

- 石灰岩:颜色为白色或灰色,质地较软,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呈层状结构。

2. 岩石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花岗岩切片:矿物颗粒明显,晶体形态清晰,主要为长石、石英和云母。

岩石力学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doc

岩石力学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doc

岩石力学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班级姓名目录一、岩石比重的测定二、岩石密度的测定三、岩石含水率的测定四、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测定五、岩石单轴抗拉强度的测定六、岩石凝聚力及内摩擦角的测定(抗剪强度试验)七、岩石变形参数的测定八、煤的坚固性系数的测定实验一、岩石比重的测定岩石比重是指单位体积的岩石(不包括孔隙)在105~110o C 下烘至恒重的重量与同体积4o C 纯水重量的比值。

一、仪器设备岩石粉碎机、瓷体或玛瑙体、孔径0.2或0.3毫米分样筛、天平(量0.001克)、烘箱、干燥器、沙浴、比重瓶。

二、试验步骤1、岩样制备:取有代表性的岩样300克左右,用机械粉碎,并全部通过孔径0.2(或0.3)毫米分样筛后待用。

2、将蒸馏水煮沸并冷却至室温取瓶颈与瓶塞相符的100毫升比重瓶,用蒸馏水洗净,注入三分之一的蒸馏水,擦干瓶的外表面。

3、取15g 岩样(称准到0.001克)得g 借助漏斗小心倒入盛有三分之一蒸馏水的比重瓶中,注意勿使岩样抛撒或粘在瓶颈上。

4、将盛有蒸馏水和岩样的比重瓶放在沙浴上煮沸后再继续煮1~1.5小时。

5、将煮沸后的比重瓶自然冷却至室温,然后注入蒸馏水,使液面与瓶塞刚好接触,注意不得留有气泡,擦干瓶的外表面,在天平上称重得g 1。

6、将岩样倒出,比重瓶洗净,最后用蒸馏水刷一遍,向比重瓶内注满蒸馏水,同样使液面与瓶塞刚好接触,不得留有气泡,擦干瓶的外表面,在天平上称重得g 2。

三、结果:按下式计算:s d g g g gd 12-+=式中:d ——岩石比重;g ——岩样重、克;g 1——比重瓶、岩样和蒸馏水合重、克; g 2——比重瓶和满瓶蒸馏水合重、克; d s ——室温下蒸馏水的比重、d s ≈1岩石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岩石的重量。

有两种做法:称重法和蜡封法。

我们采用的是蜡封法。

一、主要仪器设备烘箱、干燥器、熔蜡锅、天平、线、石蜡、水中称量装置。

二、试件制备选取有代表性的边长约40~50mm 近似立方体的岩石、选3块、修平棱角、刷取表面粘着物。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比较岩石沙和黏土观察实验设计方案.pptx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比较岩石沙和黏土观察实验设计方案.pptx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比较岩石沙和黏土 观察实验设计方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比较岩石沙和黏土观察实验设计方案
一、设计思想:
本实验中,学生对岩石、沙、黏土三种物质并不陌生,但是不清楚三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不知道沙、黏土是 由岩石变化而来,是岩石风化的产物。本实验通过岩石、沙、黏土发现地的观察,让学生认识到岩石、沙和黏土是 相互关联的;通过对岩石、沙和黏土特征的观察、比较,让学生知道它们在颜色、颗粒大小、气味、黏性等方面存 在不同,为接下来学习土壤的组成及三种类型土壤的特性做知识铺垫。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学习,采用问题的引导, 使学生对岩石的变化趋势有一个理性的推理,如能初步建立岩石与土壤的关联则是我所期盼的。
(1)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看岩石、沙、黏土的颗粒大小; (2)分别闻一闻岩石、沙、粘土,感觉有什么不同; (3)用手捻摸岩石、沙、粘土,感觉是否相同。 .观察潮湿的岩石、沙和黏土。 (1)把潮湿的沙和黏土团成小球,观察经过多久他们能散落在纸上; (2)用手指蘸少量潮湿的沙和泥土,在纸上涂痕并观察。 五、观察方法: 1.手捻摸沙和黏土。 .扇闻气味。 .放大镜观察岩石。 实验结论:通过观察得知岩石颗粒较大且坚硬;沙的颗粒中等大小,较粗糙,没有黏性:黏土颗粒最小,很细腻, 黏性大且有泥土气味。 注意事项: .闻气味时,用鼻在距离20厘米的位置扇闻; .拌温沙和黏土时,需取约等量的沙、黏土和水。
二、实验目标:
1.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获得:岩石碎裂后会形成沙、黏土、岩石;
.能够根据事实对岩石的变化进行推测;
.敢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变化的观点。
三、实验用品和材料:
岩石、沙、黏土的标本,白纸,水,放大镜,滴管,药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划痕实验(全部资料)课前准备:工具箱材料:教师另外准备的材料:17支粉笔,32个硬币准备工具包: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划痕实验用的工具箱。

在8个带拉链的袋子里分别放4个大号的回形针和4个硬币。

探究部分探究2:划痕实验目标在划痕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将学会:·探究一组矿物的特性;·探究矿物的硬度;·通过矿物的硬度进行分类;·用科学的思考过程实施探究并建立解释模型:观察、交流、比较、组织。

来源地球科学科学概念·矿物是地球物质最基本的组成成分,用物理的方法不能够再分。

·硬度是矿物的一种特性,是矿物能够被刻划的软硬程度。

探究2:划痕实验第一部分:观察矿物。

第二部分:测量硬度。

探究主题探究总结科学内容评价机会第一部分:观察矿物·我们用哪些特征来鉴别岩石?时间:30~40分钟学生观察四种未知的矿物,记录观察的结果并发现要鉴定矿物还需要更多的信息。

仅仅是靠可见的特性进行鉴别是不够的。

·矿物是地球物质最基本的组成成分,用物理的方法不能够再分。

·矿物是造成岩石的成分。

·为了能够鉴别矿物我们必须理解矿物的一些特性。

学生单给学生一套矿物卡片,请学生按照某一特性分类,然后同时考虑两种特性进行分类。

矿物特性第二部分:划痕实验·我们用哪些特性来鉴别矿物?·用指甲、硬币、裁纸刀来确定硬度如何?时间:30~40分钟向学生介绍地质学家利用硬度来鉴别矿物。

他们用裁纸刀、硬币和指甲钳在矿物表面刻划,通过比较划痕来确定矿物的硬度。

利用这一知识,他们规定了4种矿物的硬度做参考。

·硬度是矿物的一种特性,是矿物能够被刻划的软硬程度。

·矿物可以通过硬度分类。

·当两种物质的硬度相比较时,硬的可以刻划软的。

反馈单学生相互之间拿出两块矿物,请对方比较相对硬度。

教师需要的背景知识下次当你拿到一块令你感兴趣的岩石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你就可能发现它是由很多种物质组成的,因为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颜色、质地、形状和表面光滑程度。

你在岩石中看到的物质大部分被地质学家称之为矿物。

矿物是不能够物理地分化成更小的物质的地球物质。

如果你把一小块石英放入一大堆碎片中,石英就是石英。

矿物是地球的组成物质。

矿物的一个重要特性是硬度。

硬度是矿物的抗刻划能力。

有一些矿物,像滑石,软的可以用你的指甲刻划;另外有一些矿物,如石英,很硬,硬得连你的裁纸刀都不能刻划出痕迹。

,还有一些矿物比石英还硬。

钻石是地球上最硬的矿物。

另外一些矿物,包括世界大多数宝石的硬度都介于石英和钻石之间。

地质学家用摩氏硬度表帮助检测硬度并按印度分类。

10代表最硬,如钻石,1代表最软,,如滑石。

地质学家通过划痕实验确定矿物的硬度。

划痕实验用工具十分简单,有指甲、裁纸刀,硬币等。

每种工具具有不同的硬度,指甲最软,裁纸刀最硬。

指甲能被裁纸刀和硬币刻划,裁纸刀不能被其它两种工具刻划。

指甲相当于摩氏硬度2级,硬币相当于3级,裁纸刀相当于5级。

当地质学家准备对矿物做划痕实验时,他会选择新鲜的,没有刻划过的表面进行实验。

他会在这个表面同时用各种工具进行刻划,然后比较。

初学者有时候会被矿物表面的痕迹所迷惑,如果擦一擦痕迹,你可能会发现痕迹不见了。

实际上,真正的划痕会是留下永久的记号的。

用于划痕实验的矿物都有自己的划痕特征和硬度,有些矿物的划痕特征如下:石英的地壳中最硬的常见矿物之一。

它由硅和氧化合而成(SiO2),有时这种矿物可以组成最美的,无色的六边形晶体,且具有玻璃光泽。

一些砂岩和石英岩几乎全是石英组成。

裁纸刀不能在石英上留下划痕。

那些有色的石英可以做宝石。

其硬度为7。

萤石(又叫氟石)有很多种颜色,包括白色、蓝色、绿色和紫色等。

裁纸刀可以再其上留下划痕。

它可以再紫外线下发萤光。

它被用来做点燃火箭燃料和在铁等矿产冶炼时降低熔点,促进炉渣流动。

萤石的硬度是4。

方解石是另一种常见的地球物质。

方解石的化学成分就是碳酸钙(CaCO3)。

方解石能够被硬币刻划,它是石灰岩和大理岩这些建筑用材的主要成分,硬度为3。

石膏是海水在干旱环境下被蒸发而形成的矿物。

它是硫酸钙和水的合成物(CaSiO4●2H2O)。

如果没有水,就成了熟石膏。

石膏能够被指甲刻划并具有玻璃光泽,纤维光泽和珍珠光泽等。

加热石膏会失去一部分水,留下来的白色粉末我们称之为泥灰磨碎了的石膏常用于工业,加入土壤中以中和碱性。

石膏的硬度为2。

向孩子进行矿物硬度的教学在本次探究中,学生将继续探究地球物质的一些不同的特性。

除了颜色、形状、大小和质地等这些在上次探究中就已经了解了的特性,学生还要了解另一种更重要的特性:硬度并致力于此。

同时还要知道要鉴定一种矿物需要了解它的多种特性。

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岩石和矿物很硬,但是他们不会想到一种比另一种还硬,因为他们认为都是一样硬的。

硬度是地质学家用来表示矿物,而不是岩石的特性的概念。

实际上矿物的硬度具有相对性,你还可以鼓励并帮助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还必须学会根据证据推断哪些矿物比较硬。

他们可以通过划痕工具间接地比较集中矿物的硬度。

很多学生在第2年级就可以说出这样比较的理由了,但是你依然要在他们开始之前助一臂之力。

例如,如果裁纸刀能在矿物A而不能在矿物B上留下痕迹,,这就说明矿物A比矿物B软。

为了得到直接的经验,可以让学生把两种矿物相互刻划,会发现矿物B 会在矿物A上留下痕迹,这再次证明矿物B比矿物A硬。

这次探究比较四种矿物的硬度并分类。

划痕实验的重要性有两点:首先,学生学习的是大学教授和野外地质学家探究矿物的方法;其次,他们学会收集数据作为证据从而为结论服务,即利用他们收集到的数据陈述、支持和讨论结论。

如果学生有机会充分讨论他们的实验,他们总是能得到正确答案。

第一部分:观察岩石材料为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FOSS托盘(2);手持放大镜(2);一套划痕实验用的矿物标本:方解石(1),石英(1),石膏(1),萤石(1);小烧杯(4,选用);硬纸板(5);地球物质记录本,第八页。

姓名日期划痕实验第8页……………………………………………………………………………………为全班准备的材料 1/2升的容器(4);硬纸板(4);一袋岩石和矿物标本,共13种,每种都有标记;塑料标本盒(1);供参考的一袋划痕实验矿物;名叫“矿物鉴定”的13号教师单。

姓名日期划痕实验………………………………………………………………………………… 矿物鉴定单#1#2#3 #4探究2:划痕实验 第13号单—教师单为评价准备的材料名叫“矿物特性”的14号学生单。

探究2的评价表一张。

姓名 日期FOSS 地球物质模块…………………………………………………………………………………矿物特性请看下面矿物的图片。

(图片略)任务1把矿物的编号字母填入下图。

任务2把矿物的编号字母填入下图。

任务3把矿物的编号字母填入下图。

一定要仔细想那些具有不止一个特性的矿物放在哪里。

探究2:划痕实验 第14号单—学生单评价表第2号——评价单准备工作1、为探究制定计划这部分需要大约30~40分钟2、计划评价:学生单利用“矿物特性”单评价学生辨别一种或两种矿物特性的能力。

请参考评价档案袋中第9页的评分指南。

探究2:划痕实验第一部分:观察矿物(第14号——学生单)科学知识.岩石具有很多特性,这些特性能够帮助地质学家对他们进行辨别。

建立解释.要求学生绘出一个维恩图并同时想出两个特性。

在划痕实验要完成的表格制作也需要这种逻辑能力。

3、建立岩石和矿物的参考系如果你是初次上这个课,一定要把配套包中的13种岩石和矿物(每种有10个标本)排列好,不要弄错了。

在配套包里有一个塑料标本盒和一袋装有13种已经有标签的岩石和矿物的袋子,把岩石和矿物的名称打印成单子并用胶水贴在塑料标本盒的盖子里面,把岩石和矿物装进去。

这个标本参考系你要永久保存。

4、给矿物编号取4个半升的容器,用硬纸片做标签,写上1、2、3、4,把四种材料放进容器中。

1=方解石,2=石英,3=石膏,4=萤石。

5、准备划痕实验参考系复制矿物鉴定单(有图),把它放在教室的显眼的位置。

把四种做过划痕实验的矿物分别放在单子上有编号的圆圈里。

学生在做划痕实验时一旦出现混淆就可以到这里来参考。

6、阅读科学故事计划在完成这一部分内容后阅读科学故事:地下的珍宝和在某点做X记号。

探究指南1、复习岩石和矿物和学生一起复习探究仿造岩石的内容/问题表。

强调岩石是由不同的矿物组成,矿物是不能再分的地球物质的观点。

2、形容一下地质学家的工作之一:鉴定告诉学生作为地质学家,今天的工作是要研究四种矿物。

他们仔细观察这些矿物,接下来对它们进行命名,指出能够进行鉴定的重要特性。

3、准备研究矿物请材料员到材料中心取4个硬纸板,一套FOSS托盘,2个手持放大镜。

请组长用硬纸板做4张写有1、2、3、4的标签插在托盘中间的4个托里面。

4、取四个不知名称的矿物各组成员依次来材料站取矿物标本。

第一位学生在矿物容器1中取一块标本放在自己组托盘标有1的地方,第二位学生在矿物容器2中取一块标本放在自己组托盘标有2的地方,依此类推。

5、记录观察结果请学生观察矿物标本,你可以提醒他们使用手持放大镜。

学生对矿物进行几分钟指导观察后,要求学生取出地球物质记录本,把观察结果记录在第8页上。

请学生接受挑战:观察结果要尽量写得详细,如果把矿物标签拿走后,自己要能够根据记录辨别出自己记录的是几号矿物。

6、分享观察记录当学生们花了8到12分钟观察并记录下结果后,请几位学生把他们的记录拿给大家分享,看其他的学生能否根据他的描述分辨出是哪种矿物。

学生分享他们的记录后,全班讨论哪些描述对分辨矿物最有帮助。

在讨论时,你可以提以下问题进行指导:·哪些特性对鉴别矿物有帮助?·提供一种特性是否就足以鉴别某种矿物?(通常情况下,你必须提供一种以上的特性才能确保鉴定准确无误。

)·如果我说“一个小矿物”,你能否依此判断出是哪个矿物吗?(每一种矿物标本都可能有各种尺寸;尺寸不是鉴别矿物的标准。

)·如果把矿物标签拿走,你有把握鉴别出其他组的每一种矿物吗?7、保存好矿物请材料员把托盘退回材料站,上面的矿物和标签都原封不动。

如果没有其他班要使用这些材料,就放在那里以备第二部分探究使用。

请材料员用剩下的硬纸板上写上自己组的号码或名称,贴在自己组的托盘上。

你可以把托盘整整齐齐排在教室的角落里。

8、评价过程:学生单请材料员把“矿物的特性”单发给每位学生。

和学生一起复习一下里面的内容,给5到10分钟让学生完成单子的填写。

注意:参考评价档案袋第9页的评分指南。

总结9、完成单词银行这一部分没有介绍新的词汇。

请学生复习学过的词汇,问他们是否还有要加的词汇吗?10、完成内容/问题表在内容/问题表中加入:·什么是矿物?(矿物是用物理的方法不能够再分的基本的地球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